孩子的叛逆,就意味着孩子长大了,孩子自己的成长是一个自然的过程。 我们没有办法改变孩子的这个时期,所以我们只能改变作为父母的教育方式。我家有个处于青春期的女儿,喜欢玩游戏,不买零食就发脾气,我该怎么办呢?
首先,正确认识造反时期。孩子的一生有三个叛逆期:婴儿叛逆期、童年期叛逆期和青年期叛逆期。 到了青春期的叛逆期,孩子们已经有了独立的意识,想要摆脱父母的桎梏。 但是孩子缺乏经验,不能完全独立,也不可能在父母面前获得绝对的平等,所以孩子会焦躁不安。 因此,家长在此期间需要特别注意孩子,然后适当引导。用正确的方式陪伴孩子。对孩子来说,重要的不是奖励或成功,对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是父母对孩子的陪伴。 只有陪伴父母,才能发现孩子的叛逆行为,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走进孩子的内心。
其次,仔细聆听孩子的抱怨。孩子到了叛逆期,已经长大了一点,心理上的父母不是唯一重要的人。 他们更喜欢与同龄人交谈,因为他们在同一叛逆时期有共同的话题。 父母与孩子的代沟越来越多。 所以,当孩子有说话的欲望时,仔细听孩子说话是难得的机会。
最后,避免冲突。孩子在叛逆期容易产生负面情绪。 这个时候,作为父母,我们千万不要和孩子发生正面的冲突,因为孩子会因为冲突而更加恼火,我们要学会冷处理。 很多时候只是正面冲突。 父母和孩子都会说伤人的话。孩子的行为会有一个反复的过程。 作为父母,不要急于生气。 你越着急,你就越发脾气。 我们不能放弃我们的孩子,我们必须要有耐心。
在家庭里,父母与子女偶尔发生争吵在所难免,有些时候正在气头上时,你与孩子都可能处于非常生气或难过的状态,作为一个成熟的成年人。你应注意到随着争吵的升级,你的语音语调逐渐也在升级,你的孩子正处于愤怒中,或被冲动所控制的状态中,这时,你有责任采取适当的行动去停止争吵,有效控制争吵的升级:
(1) 停止进一步升级的冲突和对话,让双方先休战,缓和一下情绪。
你可以说“在我们继续谈论这个问题之前我需要一些时间去考虑。”或者“我觉得现在去谈论这个问题不是最好的时机,我需要一些时间去想清楚,然后我们再找时间谈一谈。”这个时候,你的孩子可能试图继续与你辩驳,你需要克制好情绪。尽可能离开冲突的现场。
(2) 学会适可而止。
当人们在冲突不断升级的对话中,很容易会说出一些或者做一些让自己后悔的事情,因此在与青春期孩子冲突激发之前就要学会收住,学会有意识地克制自己的情绪,避开冲突。如果你的孩子在与你的交谈中提出不想谈论这个话题,或者提出现在不要说这个话题的时候,请你不要死缠烂打,要懂得尊重他们的意见和需求,给他们时间,当孩子们觉得事情可以面对了,有意愿再回来和你们谈这些话题的时候,再重新开始,千万不要过度勉强他们。我们要尝试做一个与孩子像朋友般平等的父母,而不是像面对下级发指令的权威父母。
(3) 一旦进入休战状态,请给予耐心。
在你提出暂时冷静的时候,很可能孩子们还很难冷静下来,很大机会你们会再次进入升级的争吵中。请记住,你的孩子需要时间和耐心去体会你的用意,即双方的对话需要克制和冷静才能解决问题。你要清楚这么做是为了避免事情的进一步升级。通常强烈的愤怒会随着时间而减弱,虽然你与孩子之间的分歧还会存在,但没有人会持续停留在高强度的愤怒中,有些时候体育运动如散步、跑步、器械健身都可以减弱愤怒的强度。如果家长把愤怒随意发泄出来,反而会让事情变得更加糟糕,我们不可能通过大喊大叫、大声哭闹、诅咒对方或者暴力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在过去很多年,人们普遍以为负面的情绪可以通过大喊大叫,或者打砸物品来发泄,然而,目前的研究认为这些宣泄方式是无益的,而且会长期伤害你和他人的关系。
(4) 当所有人都冷静下来时再重启原有的话题。
冲突中暂时性的休战不应被理解为是回避争论,而是为了让每个人都可以冷静地思考,从而帮助大家更好地做出最佳决策。
女儿三岁半,女儿一生气就会跑,而且跑得很远,如果妈妈担心她的安全而追上去,她看到妈妈就会追过来,就会继续向前跑。有一次女儿跑着跑着就摔倒了,妈妈说:没事吧?你慢点走!女儿一听又生气了,继续向前跑。妈妈问女儿:你为什么跑啊?女儿说她生气了,所以她要跑,跑得远远的,离开妈妈。妈妈就告诉女儿:看到你跑远了,妈妈很担心你的安全。可是女儿下次生气时还会这样跑开。
当孩子有任何负面情绪时,他们的身体里就会产生一种能量,这种能量原本是为了推动孩子去改变、成长或学习一些新东西而产生的。可是大部分孩子还不懂得怎样把这种情绪能量转变成推动成长的力量,所以这种能量会一直留在孩子的身体里,孩子因而觉得很不舒服。因此,父母要教导孩子,如果没有办法去改变环境、改变别人,而自己又觉得很不舒服,就要学会把这种能量释放出来。
教导孩子释放情绪能量的方法,大致分为三类:
①用文字表达的形式把不舒服的情绪舒放出来。比如,当孩子说的时候,我们就听;当孩子写的时候,我们就看;当孩子画画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坐在她旁边陪着她,等她画完了,可以聊聊她的画。
②把情绪的能量转化为一种动能,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比如玩游戏、跑步…
③把不舒服的情绪能量变成一种声能,比如喊叫、唱歌…
案例中的女儿,就是用动能舒放情绪的。当她生气时,就想跑得远远的。第一,她发现当她这样跑的时候,身体里不舒服的能量能够释放出来;第二,她用跑开的方式表达抗议:我不想看到你,跑得远远的,就看不到你了,也就不会这么生气了。
妈妈教导孩子不要跑(因为如果孩子跑得太远,父母看不到,确实很危险)的同时,一定要教导孩子:你不需要用跑远的方法来处理生气的情绪,可以用别的方法来处理。
妈妈可以试着让孩子在生气时用语言把生气的原委说出来。“孩子,你不舒服时,可以这样说:当某某事情发生时,我很生气,我希望妈妈可以这样做…”或者用更简单的方式,让孩子把不舒服的情绪直接表达出来。比如,我生气了,现在我非常非常生气,我现在不想看到你…
当孩子有其他渠道可以处理时,就不需要用动能的方法了。跑步是比较良性积极的动能,有些孩子生气时会摔东西,甚至打人。所以,告诉孩子不可以用跑远地方式释放情绪的同时,一定要告诉孩子,可以用怎样一种比较健康的方法来舒放情绪。
是逆反性较强,你越打会越坏的,要培养宝宝自己的东西自己管理,找不到了自己想办法,如果哭闹你可以不理她,你越理她越来劲,就当没事样,用不了几次她就会好转的。甚至她摔东西推桌子时你坐在旁边静静的看着她,就是不火也不跟她说话,她见你没反应自己就没意思了,也就不会再继续了。我家女儿也是有些坏脾气,一般我都是这样处理,现在好多了。甚至她故意气我见我没反应时居然笑着问我“妈妈,你怎么不打我呀。”我能被她气的笑晕了。没办法,做妈妈很辛苦啊。
我老爸倒是把我性格培养得很好,小表妹4岁也是脾气很扭,被老爸调教了几次要好很多了,以前
小表妹非要做什么的时候,不依着她就发脾气,一般人会没办法只有依着,我老爸会这样,嗯举个例子吧:
比如她有一次很晚了还不睡觉,赖在沙发上不动,老爸先是好言好语问她怎么不睡觉,但是她没有任何理由的,于是开始发飙,拉她起来去睡觉,她不理人同时反抗,这时老爸就拉她起来罚站,很凶的吼她,就说她不考虑其他人,别人都睡觉了她不睡会影响别人休息,而且到点了就应该准时睡觉等等。
关键在于态度,要很凶的批评她,她不听,好,就让她站门口不让她睡觉,非把她拉到门口站着,她要是敢动或者打闹,就跟她来硬的制止她,一般小孩屈服后就一直站着哭,然后就等她哭,老爸该刷牙洗脸就去了,完全无视她,如果她再跑掉,又把她凶狠的拉回来罚站,让她站哭累到差不多不哭的时候,再问她,想不想睡觉了,她一般表面上不会屈服,这时候就让另个人(扮好人的如母亲大人)心疼的跑过来同时在她耳边说些温柔的话,带她睡觉
一、宝宝为什么会动手打人
原因一:宝宝误会了家长的“称赞”
● 爸爸妈妈抱着宝宝嬉戏的时候,有时宝宝会无意识地拍打家长的脸,而且发出快乐的笑声。此时如果错误地引导和强化这个动作,夸他们长了本领,或者觉得动作卡通,干脆亲含其小手表示“做得好”,宝宝可能会误认为“拍打”就是表达“高兴”和“喜欢”情感的方式。
原因二:宝宝用打人在试探
● 有的孩子在家不打人,进入群体交往时会去打小伙伴。有时打人,是因为他还不会与别的孩子交往,他是想表示友好;有时是想引起别人的注意;有时是在用肢体语言与别人交流,只是他还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动作幅度和力度。
原因三:宝宝爱打人 为了不受冷落
● 两岁左右的小孩,处于自我意识高速发展的阶段,会很在乎别人是否注意到她,当发现自己被冷落时,常会产生不安的情绪,哭闹、摔东西、打人等异常行为便随之出现。
原因四:模仿电视节目中的暴力场面
● 宝宝无意中看到暴力,有打斗场面的电视节目,包括某些进口的动画片,宝宝会模仿电视节目中的暴力场面。因此家长有必要帮宝宝挑选内容健康的动画片和其他电视节目,陪宝宝一起看电视,一边讲道理。
原因五:模仿爸爸妈妈爱打人、动作粗鲁等不良的习惯
● 爸爸妈妈有爱打人、动作粗鲁等不良的习惯,或者存在家庭暴力。爸爸妈妈应该用良好的行为规范来影响宝宝,不要让不良的行为习惯传给宝宝。例如粗鲁的言行、打情骂俏等。
原因六:宣泄内心的孤独
● 爸爸妈妈工作忙或耽于玩乐,很少照料宝宝,很少跟宝宝沟通,宝宝内心孤独,也会以打人行为来宣泄。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多花时间陪伴宝宝,好好重建孩子内心深处的安全感,就十分重要。
原因七:铅中毒或其他重金属中毒
● 铅中毒或其他重金属中毒,导致宝宝脾气暴躁和爱打人。由于汽车尾气污染和装修污染,因血铅超标引发的烦躁和打人行为越来越多发,有必要引起家长的关注。多饮牛奶,绿豆汤,少到交通干道边玩耍,可预防和治疗血铅偏高。在医生的指导下适度补充必要的微量元素,也很重要。
二、宝宝打人时,你这样做
情况一:打小朋友
正确态度:及时制止宝宝,郑重告诉他“不能打人”,“打人是不好的行为”。不要用商量的口吻制止,如“我们不打小朋友了,好吗”这会让他觉得打人是可以商量的。
查明原因:宝宝打人的起因通常有9种,如不恰当地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争抢他人的物品、保护自己的物品、争夺空间、帮助好朋友或受人唆使、游戏或其他活动的纠纷、他人违反纪律和行为规则、无故挑衅或欺负他人、报复还击。
教育引导:表明你对他打人的态度,给他讲道理。如果宝宝用错误方式向小朋友表示友好,就应告诉他,“你喜欢他,可以和他拉拉手”,“告诉小朋友‘我喜欢和你玩’”。也可以教宝宝跟别人分享玩具、食物;如果是因为其他小朋友不对,应该用其他的方法解决问题,例如,别的小朋友先打你,你要告诉他:“请不要碰我!”或者用力地推开他,还可以告诉大人。如果宝宝情绪十分激动,听不进道理,可以暂时“冷处理”,等他冷静后再说。
情况二:打大人
正确态度:坚决制止并进行批评。但不要用过激的反应强化宝宝打人的意识,如他在玩闹中打了爷爷,火冒三丈的爸爸一巴掌下去,“看你下次还敢打人!”
查明原因:宝宝打大人的原因与打小朋友的原因不同,更多的是出于模仿、受人指使、学习强化。
教育引导:你首先检讨自身。宝宝的打人行为实际与你的影响有很大关系,有的家庭夫妻争吵,相互谩骂,大打出手,这些都是宝宝最直接的负面教材;有的爸爸习惯用体罚方式惩罚宝宝,宝宝就容易模仿打人的行为,认为这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所以,当宝宝打大人时,你应以身作则,不用暴力解决问题,而是耐心讲道理,给宝宝提出希望,告诉他今后努力的方向。当宝宝的打人行为有所反复的时候,你要保持一颗宽容的、善待宝宝的爱心,允许其反复,不操之过急。
1、多和孩子沟通一下。和孩子谈谈心,有时候,是家长太理解孩子了,导致孩子不知道天高地厚,那么理解,单方面是不够的,需要双方都理解一点。不妨找个心平气和的时间,和孩子坐下来心平气和的聊一聊,和孩子说说你换位思考过,你知道自己有过错,要孩子也换位思考,想想父母,父母之所以这么做是为了什么,是为了父母自己还是为了孩子,这样孩子就能很大程度上理解父母,从而化解相当多的矛盾。
2、很多时候孩子对父母的不理解,不是因为没有换位思考,而是没有经历过就没有体验,孩子上中学,也不小了,何不让孩子体验一下生活的困难,有时候一体验,孩子就会在一夜之间长大,作为家长也不要舍不得让孩子吃苦,把孩子送到亲人朋友开的饭馆或者快餐店让孩子体验一下生活,体验一下父母的不容易,那个时候孩子就会明白,原来和自己天天吵架的父母这么不容易,这样孩子在心智上会成熟许多。
3、和孩子做朋友。不要老是拿出家长的架子来压制孩子,不要有自己是长辈孩子必须毕恭毕敬地服从自己的观念,要和孩子做朋友,在叛逆期的少年少女们,往往更愿意倾听与跟随小伙伴的意见而不是严肃的长辈。所以和孩子做朋友,那么与孩子沟通起来就相对容易很多。如何和孩子做朋友?当然就是放下大人架子,和孩子一起玩游戏,一起做饭,一起干小朋友都会干的事情,倾听所有小伙伴都会倾听的烦恼,这才是真朋友。
我不是父母但我找了一些资料希望可以帮助你
虽然不是自己没有,但总觉得别人的东西好。其实这是小孩子那个时期有的心态,这是一种行为习惯,原因有以下几点
1家长没有及时制止,长久以来就养成了习惯;
2对所要的东西特别喜爱,控制不住自己的占有欲望。
3由于父母对孩子的一切要求都给予满足,致使孩子判别是非的能力较差,造成了他形成想要的就必须给他的错误认识。
4由于父母过于严格,给孩子的东西太少。
而解决也并非没办法: 要克服孩子的这种现象,关键在于正确引导:
1、增加孩子有关的知识
通过比较使孩子知道自己手里的东西到了别人手里还是那个样子,不会变。如孩子想要别人的饼干,明明家里有,可他偏要别人的,这时,父母不要太强硬,而是在接受了别人的东西后和自己家里的作对比,让孩子亲口尝。亲身体会到味道是一样的,以后他就不再要了。
2、不要压制而要引导
压制会使孩子产生常说的“逆反心理”,更想得到它。因此,在孩子要别人的东西时,可以温和地提醒他,使他回忆起曾经吃过或玩过这种东西,有助于解除孩子的强烈要求。
3、转移注意力
有时孩子要别人的东西,这种东西自己家确实没有,如果经济条件允许,就答应(并做到)给他买一个。如果条件不允许,应尽可能把孩子的注意力引向别处。
4、试用交换法
交换玩具或食物可以满足孩子的好奇心,还可以防止孩子独霸和占有欲的产生。如孩子要别人的玩具,就让孩子自己拿着玩具用商量的口吻,友好的态度和小朋友交换着玩,使双方都受益。
还有呢我查了一下,推荐亲可以读读《扑捉宝宝敏感期》这本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