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后期,由于宦官弄权,并且出现了魏忠贤这样的太监拨弄朝政,为了一己私欲残害忠良,久而久之把朝廷架空,后来李自成兴兵起义,当时崇祯皇帝上位,崇祯皇帝倒是一个有心做事的皇帝,然而生不逢时,再加生长环境,导致崇祯皇帝疑心偏重,又受了满人皇太极的离间计,杀死了抗清英雄袁崇焕,从而关外势力有所增长,当然了关内李自成也一路攻打最后打入了京城,当时的清兵依然只在关外滋事。
只是那李自成打入京城后立国号为顺,刚当了没几天皇帝,却在政治风气上远不及明朝,因此不得百姓拥护,加之手下得罪了吴三桂,从而使得吴三桂以陈圆圆被夺受辱为名开关放入清兵,并与清兵共同攻打李自成,最后没几天清兵得了天下。
这样看来,明朝不能说是清兵打败的,应该说是李自成先推翻了明朝,清兵只是无形间当了李自成的一个帮手而已,而清兵推翻的应该是李自成开创的大顺朝,虽然时间很短,很多史书上对大顺朝记载也不详细,然而,它却真正的在历史的舞台上昙花一现。
大概就是这样,不太详尽,还望见谅了。
崇祯在有明一代,算得上是一个励精图治有所作为的皇帝。只是时运不济,他接手的是一个内外交困的烂摊子,衰亡的征兆在他出生之前早已初见端倪。他力图挽狂澜于既倒,他勤于理政,事必躬亲,常朝不停辍,召对时时举行,十七年来未稍懈怠,然而“所用非人,卒至寇乱,身殉社稷”,崇祯最大的也是致命的缺点就是没有识人的眼光、没有用人的气量,没有纳谏的气度,刚愎自用,自以为是,用人不专,疑神疑鬼,更调频繁,惩处随意,搞得臣下畏首畏尾,离心离德,及至魂归煤山,陪他而去的只有贴身太监一人,愿为他的社稷殉葬的也不过寥寥数人而已。
崇祯即位之初,以雷厉风行之手段收拾了魏忠贤。民间欢呼不已,《五人墓碑记》称颂他为“圣人”,天下对他中兴明朝抱有极大的期望,然而因为他的多疑和刚愎,亲手的处死了大明的长城民族英雄袁崇焕,亲手的毁掉了大明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思宗以一己之力除去了魏忠贤显然让他对自己的政治才能产生了过高的估计。这样,他的自信就慢慢变成了自负,进而变成了刚愎自用。所以,他一方面成为明朝最勤政的帝王之一;另一方面,他的事事亲为却没有收到好的效果。正如他自己所说,他虽然不是亡国之君,但事事乃亡国之象。其中错杀袁崇焕更是愚蠢之极。
袁崇焕祖籍广东东莞。由于是南方人,思宗私下称他为“蛮子”。袁崇焕的才能体现在军事方面,即使是在他被杀之前的一段时间,思宗仍认为“守辽非蛮子不可”。袁崇焕“不爱钱,不怕死”,决定了他必然深受士兵们的拥戴,他的军队也由此成为明末最有作战力的军队。崇祯即位,任命袁崇焕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等于是将辽东的防务全部委托给了袁崇焕,信任可见一斑。但仅仅过3年,袁崇焕便在北京的西市被凌迟处死,然后传首边关示众。史学界对袁崇焕之死有多种解释,如“五年平辽”的夸夸其谈、擅杀毛文龙、党争的后遗症等,这些都是袁崇焕致死的重要原因。但是最终要了袁崇焕命的还是思宗的决定。仅仅3年前,对比3年前的平台召见、君臣面晤、赐尚方宝剑,真是天壤之别。其间的变化,真可以说明崇祯对袁崇焕由信任到怀疑态度转变。
崇祯三年(1630)三月十六日,崇祯帝命令将袁崇还凌迟处死,妻妾兄弟流放到福建。《明史·袁崇还传》说:“崇焕无子,家亦无余资,天下冤之。”袁崇焕一死,辽东的战局便无人可以收拾。因此,当崇祯三年农民起义声势明显壮大后,明王朝从此便陷入了内忧外患的双重困境。但是,思宗好像从来都不会从失误中吸取教训。在此之后,他又密令孙传庭在崇祯十五年(1642)杀死了李自成的同乡贺人龙——一名在镇压农民起义中颇为悍勇的将领。据说,贺人龙被杀后,农民起义军酌酒相庆说:“贺疯子死,取关中如拾芥矣!”可见,思宗的多疑、擅杀,真是在自毁长城!!
崇祯的果断是有据可查的,诛魏氏,是他十七年皇帝生涯中最光辉的事情。之后,他的果断就用错了地方。
怀疑+果断,是皇帝给所有忠臣良将最大的毒药。袁崇焕,一个打死了努尔哈赤的功臣,一个让所有满洲人心惊胆寒的军人,一个赤胆忠心,一心想学岳飞的人,最终与岳飞有了同样的下场,死在了最低劣的抄袭来的反间计上,自毁长城,是崇祯的果断。“自崇焕死,边事益无人,明亡征决矣。”(《明史袁崇焕传》
卢象升是明末身经百战的将军之一,他以文人墨客身份统兵,却是用兵如神,屡战屡胜,无论是对决关外可怕的清军或是关内的农民起义军,全是如虎添翼屡战屡胜。
卢象升带出来的天雄军是明末最牛部队之一,都是少有的敢跟清军野战的明军。卢象升在内地镇压农民起义军时,常常是以少胜多,有如神助。被别人称之为卢阎王,看得见其勇猛。
假如说在平时,卢象升这般战况,也是文人墨客身份,发展前途肯定无量。可是那时候是明末乱世,上面的崇祯帝应对一堆烂摊子想议和,下面的重臣大部分全是吸血虫,让他们挑挑皇上问题可以,让他们忧国忧民简直是痴心妄想。
崇祯十一年清军再度侵入内地,甚至有再度兵围京城的可能,卢象升领命抗清,尽管可以督天下援兵看似很威风,但并没有多少军力。由于卢象升是主战派,所以为贪生怕死之辈所不喜,因此他被重臣杨嗣昌与太监高起潜合伙架空军权,仅剩五千年老体弱来应战清军。
卢象升以五千年老体弱应战清军,高起潜与杨嗣昌拥有大军见死不救,因此卢象升遭受了平生第一败,而且力战而死。
卢象升人死之后,崇祯帝由于杨嗣昌等的迷惑居然也没有抚恤其家人,大大的冷了那时候浴血奋战将士的心。崇祯十七年李自成进军京城,崇祯帝号天下勤王,还亲身点名了几个名将,结果一个也没有来,由于什么,最大缘故在于卢象升孙传庭这般热爱祖国人死之后却落个那般境地,又有谁会为这个腐朽王朝卖命呢。
《明史》神宗的本纪结尾言:明之亡,实亡于神宗。这个明朝享国时间最长的皇帝,庙号神宗,实为寓贬于褒,是说他神龙见首不见尾,隐居深宫数十年,不见朝臣,不理朝政,致使到万历末年,国家的官吏已经缺了一半。他又是个死要钱的皇帝,放出太监四处扰民搜刮(如开矿事),民间连养只鸡也要缴税。
对这样一个皇帝,实在没什么好说的,说明朝亡在他手上,崇祯来背了黑锅并不过分,且看神宗的本纪,到了万历30年之后,年年不是“日有食之”就是“京师地震”,或者干旱或者水涝。其中万历31年农历5 月“凤阳大雨雹,毁皇陵殿脊”,到32年“雷火焚长陵明楼”,“昌平大水,坏长、泰、康、昭四陵石梁”,即使不信天象示警这些的,看了也真是令人触目惊心,彷佛明朝先灵不安,亡国之兆已现。
大家想必都看了万历十五年,知道万历帝本来是有励精图治之决心的,除了从小敬畏的张居正并不那么居正带来的打击之外,使万历消极怠工的主要因素还是国本之争。这实在是令人叹息的一件事情。曾子《大学》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论的正是帝王之道。家不能齐,必然祸起萧墙。万历朝实在是一个家庭悲剧和性格的悲剧。不过用老夫子们的话说,那也是气数使然了。
首先大臣们太过于食古不化,王宫人和皇长子并不是有强有力的外戚作为支撑,立皇长子并不是于他们有什么好处,偏是大臣们死抱着“立长不立幼”的古训,和皇帝力争。本来,臣子们有一定分量的话语权,哪怕被当廷杖死,也要据理力争一向是政治清明的象征。有明一朝,大臣因直谏被杖死,庾死的不计其数,然而白发苍苍的大臣们,不怕被当廷扒下裤子,屁股开花,也要前赴后继的上疏。是出于长期文化积累的对于敢于直谏即为忠臣这个符号的认可,死谏可青史留名,也是气节所在,也可以裁抑君权,用在军国大事上,本是好事。可悲的是,作为知识分子的精英的满朝大臣,把精力耗费在这样无意义的事情上。孰贤孰愚,孩子小,能看出什么来,偏偏大臣认准了死理。从“满朝文武泣于文华殿请立储”这样的描述里,我闻到了儒家文化腐烂发臭的气息。
如果是万历的爷爷嘉靖皇帝,事情也好办得多。这祖孙俩,是明朝享国在位时间第一和第二的一对儿(明朝偏是昏庸的皇帝在位长,仁宣和孝宗在位不过十数年而已,这一点和清朝正好相反),对待大臣,走的却是两条完全不同的路子,然而并不是偶然,甚至是必然的,所谓一盈一亏,矫枉过正。
疫情爆发之前我一个人去了塞尔维亚和波黑玩,看着塞&波的历史古迹时候,想起了很多东南欧的历史,也顺便重新思考了看了那么多年历史书的意义,现在分享以下4个想法:
一、增加看事情、看世界的维度;
二、放弃非黑即白二元世界观;
三、大量案例分析,提升决策能力;
四、更好的预测未来;
看待事物三个维度:我你他;
我就是站在自己的角度看问题,这是所有人都会的;
你就是站在对方角度看问题,这个涉及到同理心、换位思考等,很少人会;
他,则是既不站在我方也不站在对方,而是作为第三方客观看待。
举个例子:
假设你是已婚男,你老婆隔三差五叫你买包包。
从你的角度看觉得赚钱不易,嫌贵;
从你老婆角度看,女人就这么点爱好,买个包包怎么了,这是爱我的表现;
如果只从自己的角度出发,那你恐怕会天天吵架迟早离婚;
如果从老婆的角度出发,你会买,但心里憋屈生闷气,迟早会爆发;
但如果从第三方的角度去思考,就会有不同的看法:
简单举几个角度:
1、深层次心理思考:
女人通过老公买包包提供瞬时快感和满足了自己的安全感,那除了包包,有没有一些双方都能开心又能充分满足女方瞬时快感和安全感的事情呢?
有,比如吃喝玩乐或者高质量的啪啪啪;
2、浅层次心理思考:
满足了虚荣心,这是消费主义的影响,你可以潜移默化改变她对于这种观念的认可。比如用健身、简约主义去取代消费主义,先以减肥为名带她运动让她逐渐爱上运动,等等;
3、客观实用性思考:
这些包包确实好看也实用,那你可以研究有没有什么包包好看价格又是你能接受的范围之内,也有些名人用过比较流行的,这样跟你老婆也有话题;
角度有很多,以上也不一定正确,不具备普适性,只是想说明从第三方角度想问题的多样性和重要性。
而看历史书,能很好地锻炼第三方角度看问题。
一本严谨、靠谱的好的历史书,一般都是第三方陈述的角度,理性摆各种事实依据来阐述历史的发展,当阅读的历史书足够多和深入,遇到事情能较易切换出第三方视角去思考。
比如,战国期间秦赵长平之战,一般人看会觉得赵王和赵括怎么如此蠢,一个轻易被离间,一个莽撞直接出去送人头。
但深入品读,其实长平之战秦赵的对峙,是两国举全国之力的战争,赵国的国力不如秦国,耗下去也耗不起,同时秦也已经山穷水尽到15岁以上男丁尽发出征(包括后勤)的地步。如果你是赵王,按廉颇这样守下去,国内快要断粮,战争自然就输了;按赵括,从他爸和赵括以往纸上谈兵的表现来看,好歹提供一个不同的思路,反正秦也是强弩之末了,你可能也会选择赌一把。
如果你看得更深入,了解信息更多的话,你可能会选先对匈奴战略妥协,把李牧拉回来打比赵括靠谱;或者想办法唆使楚国出兵捅秦国一刀(这个赵国有试过)等等。
这就是历史的好处,看多了你自然会常常从第三方思考,跳出自己和对方,多挖掘不同的思考角度。
非黑即白二元世界观是人的直觉,方便人理解世界。
但这是一种很不成熟的世界观,导致很多人没法充分理解人和世界,凡事和人只会简单分黑白。
要摆脱这种二元世界观是很难的,因为会反人类直觉。
读历史书是很好的训练办法,通过大量历史事件和人物让你的非黑即白世界观不断打脸,从而建立起人和世界都是灰色,黑还是白要分情况讨论的思想。
比如历史上有这样一个人:人到中年还浑浑噩噩到处蹭饭被嫂子奚落;
敌人威胁说要烹了他爹吃,他说分一杯羹;
逃跑过程踹自己儿女下车;
还有让儒生喝自己洗脚水等恶趣味。
这么一个人完全就是个流氓、人渣对吧,完全符合大家心里坏人的标准。
这个人名字叫刘邦。
在当时关中父老看来,他带领的是约法三章的仁义之师;
在当时全国人民看来,他是结束乱世、废除秦朝严刑峻法的好皇帝;
在现代人看来,我们的民族名字,就来源于他建立的王朝。
这样的人,他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没法定义。
当你看历史看多了,习惯了不能以好坏定义一个人、一件事的时候,看工作和生活中各种事情也就会逐渐放弃二元世界观,能更全面去认知一件事、一个人。
选择比努力重要,作出好的选择需要强大的决策能力。
在当前的教育体制下,绝大部分人在成长过程中是严重缺乏决策能力的锻炼的,很多人的重要决策,如报考志愿、毕业工作、结婚等都是糊里糊涂就做的决定(但很多人都自我欺骗自己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带着脑子去看历史书,边看边思考,则是给自己创造大量模拟决策的场景,并且反馈及时,往后翻几页书就知道当时人物的决策是怎么样的,能够迅速反思对比。
比如,当你看明史看到孙传庭全军覆没,李自成往北京进军的时候,你可以停下来想,你要是崇祯,该怎么办?
你要是李自成,该怎么办?
你要是多尔衮,又该怎么办?
一一想过之后去对比3位当事人的行为,你会发现自己思维、信息上的漏洞,以及跟历史人物思考决策上的巨大差异。
对标着鼎鼎大名的历史人物、人杰来对比决策,对自己的决策能力会有巨大提升。
从时间维度来看,视角只有:过去、现在、未来,历史是关于过去是什么样以及现在为什么是这样的学问,当人了解过去是什么样,现在为什么这样以后,会自然而然去预测未来是什么样。
比如仅从历史发展过程来看,同样是少数民族政权,元朝的建立严重依赖蒙古人武力和北方汉人地主武装,清朝则是有效整合满蒙及辽东汉人力量后入主中原,然后整合满蒙汉藏力量再去摆平准噶尔(也就是新疆),双方从建立过程到立国后的行为,即使不知道后面历史也能预测到元朝国祚肯定不如清朝。
又比如最有名的历史爱好者,本朝太祖,在德国入侵苏联不久就有理有据、准确预测德国肯定失败,这就源于他对拿破仑入侵沙俄以及西方各国历史、当下实力的了解。
人与事物的发展都有其规律,观察过去和现在能从中总结规律,并且有效预测未来。
这里再简单举两例自己的例子:
1、在2017年初我离开腾讯游戏的时候,拿过不同行业的offer,有游戏、互联网金融的(2017年时候游戏、互金还非常赚钱),有直播(刚进入直播百团大战白热期,炙手可热也很赚钱)。
而当时的短视频行业:微视快到挂掉,美拍和快手做了几年也才几百万日活,火山和抖音刚出来不满一年。
当时就是分析了互联网、2G、3G等兴起的时间和红利(如该技术下典型的公司、个人),预测短视频会是4G下最有发展前景的行业,个人也能获取较大收益,所以选择了短视频,选择了头条,也放弃了在广深的好offer,远走北京。
虽然之后自己犯了很多错,但不得不说这个选择给我带来了巨大的红利。
2、2016年时候有个在腾讯同大部门的好兄弟要离开,在对比两个知名互联网金融公司A和B。
我根据对A公司人员构成(银行系和腾讯系为主)、相关产品团队的人的了解,觉得两个派系的斗争会持续一段时间,影响业务快速发展,而且他加入的相关团队负责人很区别对待是否嫡系的员工,而他不算嫡系(这些都是很熟悉的中国历史味道),所以建议我哥们去B公司。
可惜他最后还是去了A,同期早一点另一个哥们去了B,在我看来当时两个人能力差不多,但到了今天两人的职级、收入差距很大,所以决策能力、预测未来,还是很重要的。
其实任何基础学科,学深学精了,都能有效架构底层思维,提升自己思考能力。而历史相对于物理化学而言,可读性强,对普通人的门槛很低,很适合慵懒的我们入手。
建议不要看野史、各种不知名作者写的历史书,可以先看以下几本书,或者看历史书时候先查一下作者,看靠谱作者写的书。
推荐书籍(个人品味而已,请勿吐槽):
先从培养兴趣入手:
上下五千年;
明朝那些事儿;
全球通史;
剑桥中国史;
进阶:
钱穆、黄仁宇先生写的系列丛书,比如万历十五年、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等;
再进阶:
史记;
资治通鉴;
再再进阶:
到了这个阶段,你会自己找史书的了。
希望对你有用,感谢阅读, 欢迎分享本文哦,拉朋友一起看书更有效!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