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情结类作文资料,6522字。分素材积累,佳作欣赏,优秀段落等。是作文复习的好资料。
素材积累
1、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唐〕高 适
2、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唐〕王 建
3、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唐〕贺知章
4、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唐〕贺知章
5、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唐〕宋之问
6、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唐〕王 湾
7、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唐〕李 白
8、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唐〕刘 皂
9、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
10、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唐〕王 维
11、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唐〕李 白
12、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 白
1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唐〕杜 甫
14、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唐〕李 白
15、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唐〕崔 颢
16、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唐〕柳宗元
17、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元〕马致远
18、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宋〕王安石
19、共看明月庆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唐〕白居易
20、两处春光同日尽,居人思客客思家。——〔唐〕白居易
21、望阙云遮眼,思乡雨滴心。 ——〔唐〕白居易1、
1、李嘉诚办教育
李嘉诚先生已功成名就,但仍不忘祖国、故乡,他曾充满感情地说,“本人旅居香港数十年,无日不怀念国家,思念故里”,“作为炎黄子孙,必须奋斗自强,发达不忘家国,来日以报效桑梓”。李先生深知:“教育的重要,实关系于国家的强弱,社会的兴衰,以及时代的进退”,而拥有万余平方公里的面积、上千万人口的潮汕地区,在20世纪80年代前尚未有一所高等学府,不能不说是一桩憾事。为此,他从1980年开始出资创办汕头大学,到去年年底为止,共捐款12亿多元,已建成36万平方米的校舍,设立了文、理、工、医、法、商等9个学院、16个系,为国家、为潮汕地区输送了一批批人才。在汕头大学第5届校董会上,李先生虚怀若谷地对在汕大成长的每一位同仁再三表示衷心的敬意和感谢。
2、因为我是中国人
1939年,童第周在四川省的一个小镇上研究细胞胚胎学的时候,一天,著名的英国生物学专家李约瑟博士特意来参观他的实验室,却只见一架旧式显微镜摆在陋室前的天光之下。因为没有电源,童第周只好借助“天光”照明,房前屋后就是他的实验室。李博士看后惊叹不已。临别时,他问童第周:“布鲁塞尔有那样好的实验室,你为什么偏要到这荒凉的地方进行实验呢?”童第周毫不迟疑地回答:“因为我是中国人!”
3.永远属于祖国的肖邦……
作文: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王维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得意时想到它,失意时想到它。逢年逢节,触景生情,随时随地想到它。海天茫茫,风尘碌碌,酒阑灯灺人散后,良辰美景奈何天,洛阳秋风,巴山夜雨,都会情不自禁地惦念它。离得远了久了,使人愁肠百结:“客舍并州数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又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好不容易能回家了,偏又忐忑不安:“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异乡人这三个字,听起来音色苍凉;“他乡遇故知”,则是人生一快。一个怯生生的船家女,偶尔在江上听到乡音,就不觉喜上眉梢,顾不得娇羞,和隔船的陌生男子搭讪:“君家居何处?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辽阔的空间,悠邈的时间,都不会使这种感情褪色:这就是乡土情结。
人生旅途崎岖修远,起点站是童年。人第一眼看见的世界——几乎是世界的全部,就是生我育我的乡土。他开始感觉饥饱寒暖,发为悲啼笑乐。他从母亲的怀抱,父亲的眼神,亲族的逗弄中开始体会爱。但懂得爱的另一面——憎和恨,却须在稍稍接触人事以后。乡土的一山一水,一虫一鸟,一草一木,一星一月,一寒一暑,一时一俗,一丝一缕,一饮一啜,都溶化为童年生活的血肉,不可分割。而且可能祖祖辈辈都植根在这片土地上,有一部悲欢离合的家史。在听祖母讲故事的同时,就种在小小的心坎里。邻里乡亲,早晚在街头巷尾、桥上井边、田塍篱角相见,音容笑貌,闭眼塞耳也彼此了然,横竖呼吸着同一的空气,濡染着同一的风习,千丝万缕沾着边。一个人为自己的一生定音定调定向定位,要经过千磨百折的摸索,前途充满未知数,但童年的烙印,却
像春蚕作茧,紧紧地包着自己,又像文身的花纹,一辈子附在身上。
“金窝银窝,不如家里的草窝。”但人是不安分的动物,多少人仗着年少气盛,横一横心,咬一咬牙,扬一扬手,向恋恋不舍的家乡告别,万里投荒,去寻找理想,追求荣誉,开创事业,富有浪漫气息。有的只是一首朦胧诗,——为了闯世界。多数却完全是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许多稚弱的童男童女,为了维持最低限度的生存要求,被父母含着眼泪打发出门,去串演各种悲剧。人一离开乡土,就成了失根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但乡土的梦,却永远追随着他们。“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这根线的长度,足够绕地球三匝,随卫星上天。
浪荡乾坤的结果,多数是少年子弟江湖老,黄金、美人、虚名、实惠,都成了竹篮打水一场空。有的侘傺无聊,铩羽而归。有的春花秋月,流连光景,“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有的倦于奔竞,跳出名利场,远离是非地,“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有的素性恬淡,误触尘网,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归去来兮,种菊东篱,怡然自得。——但要达到这境界,至少得有几亩薄田,三间茅舍作退步,否则就只好寄人篱下,终老他乡。只有少数中的少数、个别中的个别,在亿万分之一的机会里冒险成功,春风得意,衣锦还乡,——“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这句名言的创作者是楚霸王项羽,但他自己功败垂成,并没有做到。他带着江东八千子弟出来造反,结果无一生还,自觉无颜再见江东父老,毅然在乌江慷慨自刎。项羽不愧为盖世英雄,论力量对比,他比他的对手刘邦强得多,但在政治策略上棋输一着:他自恃无敌,所过大肆杀戮,乘胜火烧咸阳;而刘邦虽然酒色财货无所不好,入关以后,却和百姓约法三章,秋毫无犯,终于天下归心,奠定了汉室江山,当了皇上。回到家乡,大摆筵席,宴请故人父老兄弟,狂歌酣舞,足足闹了十几天。“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这就是刘邦当时的得意之作,载在诗史,流传至今。
灾难使成批的人流离失所,尤其是战争,不但造成田园寥落,骨肉分离,还不免导致道德崩坏,人性扭曲。刘邦同项羽交战败北,狼狈逃窜,为了顾自己轻车脱险,三次把未成年的亲生子女狠心从车上推下来。项羽抓了刘邦的父亲当人质,威胁要烹了他,刘邦却说:咱哥儿们,我爹就是你爹,你要是烹了他,别忘记“分我杯羹”。为了争天下,竟可以丧心病狂到这种地步!当然,战争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四方丈夫事,平心铁石心”;“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都是千古美谈。但正义战争的终极目的,正在于以战止战,缔造和平,而不是以战养战、以暴易暴。比灾难、战争更使人难以为怀的,是放逐:有家难归,有国难奔。屈原、贾谊、张俭、韩愈、柳宗元、苏东坡,直至康有为、梁启超,真可以说无代无之。——也许还该特别提一提林则徐,这位揭开中国近代史开宗明义第一章的伟大爱国前贤,为了严禁鸦片,结果获罪革职,遣戍伊犁。他在赴戌登程的悲凉时刻,口占一诗,告别家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戌卒宜。”百年后重读此诗,还令人寸心如割,百脉沸涌,两眼发酸,低徊欷#91;不已。
安土重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我们祖先有个根深蒂固的观念,以为一切有生之伦,都有返本归元的倾向:鸟恋旧林,鱼思故渊,胡马依北风,狐死必首丘,树高千丈,落叶归根。有一种聊以慰情的迷信,还以为人在百年之后,阴间有个望乡台,好让死者的幽灵在月明之夜,登台望一望阳世的亲人。但这种缠绵的情致,并不能改变冷酷的现实,百余年来,许多人依然不得不离乡别井,乃至飘洋过海,谋生异域。有清一代,出国的华工不下一千万,足迹遍于世界,新兴资本主义国家的金矿、铁路、种植园里,渗透了他们的血汗。美国南北战争以后,黑奴解放了,我们这些黄皮肤的同胞,恰恰以刻苦、耐劳、廉价的特质,成了奴隶劳动的后续部队,他们当然做梦也没有想到什么叫人权。为了改变祖国的命运,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发轫于美国檀香山,第一代中国***人,很多曾在法国勤工俭学。改革开放后掀起的出国潮,汹涌澎湃,方兴未艾。还有一种颇似难料而其实易解的矛盾现象:鸦片战争期间被清王朝割弃的香港,经过一百五十年的沧桑世变,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这是何等的盛事!而不少生于斯、食于斯、惨淡经营于斯的香港人,却看作“头上一片云”,宁愿抛弃家业,纷纷作移民计。这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各有其截然不同的背景、色彩和内涵,不可一概而论,却都是时代浮沉的倒影,历史浩荡前进中飞溅的浪花。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并不取决于地理距离的远近。我们第一代的华侨,含辛茹苦,寄籍外洋,生儿育女,却世代翘首神州,不忘桑梓之情,当祖国需要的时候,他们都作了慷慨的奉献。香港蕞尔一岛,从普通居民到各业之王、绅士爵士、翰苑名流,对大陆踊跃输将,表示休戚相关、风雨同舟的情谊,是近在眼前的动人事例。“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此中情味,离故土越远,就体会越深。
科学进步使天涯比邻,东西文化的融会交流使心灵相通,地球会变得越来越小。但乡土之恋不会因此消失。株守乡井,到老没见过轮船火车,或者魂丧域外,飘泊无归的现象,早该化为陈迹。我们应该有鹏举鸿飞的豪情,鱼游濠水的自在,同时拥有温暖安稳的家园,还有足以自豪的祖国,屹立于现代世界文明之林。
能问这么一句话,离开窍已经不太远。学语文有什么用,首先要明白语文是什么,语文就是语言文字,实际上就是中国的语言文字,也就是中文。语文或中文实际上是一个工具,是一个人际交往的工具。语文讲究听、说、读、写。但这里最关键的是说,写。所以,学语文的关键是说得清楚,写得明白。这是一个人的基本技能,如果说学语文是学一些道理,哪属于舍本逐末了。物理、化学、生物、天文等讲得都是道理,人文学科象哲学、伦理、政治、经济也是讲的道理。所以,学语文并不能懂很多道理,即使有,也是零零碎碎的,事半而功倍,似是而非。要懂道理,得学其它,如喜欢公平公正,学政治法律经济可也。
英国人埃里克·沙舒瓦是一位伟大的发明家,1788年发明了影响人类大脑生物钟的机械闹钟,
从此,闹钟为代表的生活工具开始席卷全球,从十八世纪到二十一世界,或许一直持续下去。其实,生活中当我们在最求不断的简洁、便利的时候已经无意识的在大脑甚至主观思想里形成一种第三者的力量,这种力量可以替代人类的很多亲手操作、行为过程。
闹钟是带有闹时装置的钟。既能指示时间,又能按人们预定的时刻发出音响信号或其他信号。闹钟的机芯结构主要有机械式和石英电子式两大类。
其他如晶体管摆轮游丝式、音叉式等类型已很少用,通常置于台子上使用的称台式闹钟,主要为旅行使用的称旅行闹钟。日用机械闹钟的走时日误差一般在120秒/日以内,石英电子闹钟的走时日误差一般在02秒/日以内。
闹钟有很多种类,机械的、石英的,自从它被人利用钟摆的原理发明以来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能缺少的物品。
扩展资料
历史
中国古代有日晷、水钟、火钟、铜壶滴漏等,这只能算是古人的计时器。
没有嘀嗒嘀嗒的钟表声,都不能称作钟表。1090年,北宋宰相苏颂主持建造了一台水运仪象台,能报时打钟,它的结构已近似于钟表的结构,可称为钟表的鼻祖。每天仅有一秒的误差。它有擒纵器,正是擒纵器工作时能发出嘀嗒嘀嗒的声音。
这就是钟表与计时器的区别。国际钟表界都把擒纵器视为钟表的心脏。瑞士,有一本世界钟表界的权威书刊上写到:“现代机械钟表中使用的擒纵器源自中国古代苏颂的发明。”宋代,科学家苏颂又发明了“天球仪”,英国著名科技史家李约瑟的书中,
记载:“苏颂把钟表机械和天文观察仪器结合以来,在原理上已经完全成功,他比罗伯特·胡克先行了六个世纪,比方和斐与胡克同被西方认为是天文钟表的发明人先行七个半世纪。”
12世纪以后,中国钟表技术传入欧洲,欧洲人才造出钟表,可以说是中国人开创了人类钟表史,并影响着后来西方钟表的进展。
-闹钟
1、我寻找的人,一次次错过在茫茫的人海。
2、让我们将事前的忧虑,换为事前的思考和计划吧!
3、我宁愿与他是平行线,永远不会相交,因为一旦相交,过了那个点,就会越来越远。
4、只想牵你的手,看你的眼,光着脚丫子,在海边漫步,只有你,只因你。
5、面对一个不再爱你的男人,做什么都不妥当。衣着讲究就显得浮夸,衣衫褴褛就是丑陋。沉默使人郁闷,说话令人厌倦。
6、寂寞是一片黑色的睡莲,在无尽的黑色里,尽情的蔓延。
7、人不狠,地位就不稳,该狠的时候就狠吧。
8、总有一天我会从你身边默默地走开,不带任何声响,我错过了很多,我总是一个人难过。
9、女性在所有礼物中,认为花朵最有价值的原因:是因为男性在送花给女性的时候必须克服那种把花拿在手上走在街道上的羞涩感觉。
10、不要去羡慕人家过得有多好,抱怨自己的生活有多糟,因为你永远也不知道别人背后隐藏着多少泪水,人人都有故事。也不要活在过去的光环里,除了你自己,没有人会在意,那是内心太看重别人如何看待你,讲着讲着就会变成奴隶,昨天的太阳,晒不干今天的衣裳。世上有不绝的风景,人更要有前行的心情。
11、与你相识是一种缘,与你相恋是一种美,与你相伴是一种福,我愿和你相伴到永远!
12、没有人爱的时候,就努力的爱自己。
13、背叛过你的人就是掉地上的肉,不吃觉得可惜,吃了嫌恶心。但是肉还会再有,吃下去的恶心却永远都吐不出来。最好的办法是捡都别捡。
14、我真的爱你,闭上眼,以为我能忘记,但流下的眼泪,却没有骗到自己。
15、总有一天我会从你身边默默地走开,不带任何声响、我错过了很多,我总是一个人难过。
16、有时候,打动人心的不过是一句话一个手势一个眼神。伤害到人心的也不过是一句话一个手势一个眼神。
17、你的每一个眼神都让我眷恋,你的每一个动作都让我着迷,你的每一个微笑都让我觉得幸福。天变冷了,有没有好好照顾自己?记住,别让我担心了,我的宝贝。
18、当我流着泪向你说再见,你只是冷漠的向我告别,不感看你的冷漠的眼,心已碎成千片。
20、如果时间不可以令你忘记那些不该记住的人,我们失去的岁月又有什么意义。
21、有心的人,再远也会记挂对方;无心的人,近在咫尺却远在天涯。
22、爱情很慢很慢,时间很快。寂寞很长很长,人生很短。你在很深很深的孤独里,等待着很笨很笨的我!
23、如果有人伤害了你,不要去感谢那些伤害你的人,他们根本没做什么让你成长,让你成长的是你的反思和坚强。所以感谢自己和陪伴在你身边的人就好。对于那些伤害你的人只有一句,老子现在过得好得不得了。
24、生活给了我们两种活法:每天都苦一些,但是未来会一天比一天容易,一年比一年舒服;每天都混日子过的容易点,但未来会一天比一天难,一年比一年困苦,直到被生活压的喘不过气来。
25、快乐要有悲伤作陪,雨过应该就有天晴。如果雨后还是雨,如果忧伤之后还是忧伤。请让我们从容面对之的离别。微笑地去寻找一个不可能出现的你!
26、我真该割掉你的舌头免得你对其他女人说情话。
表达寂寞伤感的句子表达寂寞伤感的句子摘抄
1爱情寂静了,时光却遗憾了。
2爱过痛过的记忆,只能深深埋心中。
3总要等到过了很久,总要等退无可退,才知道我们曾亲手舍弃的东西,在后来的日子里,再也遇不到了。
4有些回忆,即使痛苦却仍要记住,只因那时的幸福。
5有些的时候,正是为了爱才悄悄躲开,躲开的是身影,躲不开的却是那份默默的情怀。
6用一根火柴,烧一场蜃楼。
7也只有在思念的时候,孤独才显得特别美丽。
8心中的琐事太多,如何才能放下,如果才能让我多想一些开心的事情。
9我自己都不完美,就没资格要求别人完美。
10我知道,忘记是件轻松的事情,只要不看着,不想着,不记着,就忘记了,就像,烟火过后的天。
11我真的爱你,闭上眼,以为我能忘记,但流下的眼泪,却没有骗到自己。
12我们再也不会像以前那样,以彼此为不可替代;我们再也不会像以前那样,那样用力的爱,直到哭了出来。
13最怕拼命对我好的人一瞬间抽离然后再对我冷淡
14其实生活很平淡,只是我们自己把它弄得苦不堪言
15不管你在与不在我都在我都爱
16也许哪天我也会被别人感动,然后像不曾受过伤一样,然后从此忘记你。
17即使今天不可相拥想起当天依旧动容。
18有时候,你需要出去走走,清醒一下大脑,想想自己是谁,想去何
19变没变只有自己懂痛不痛只有自己知道。
20其实,每个人在爱情的面前,都只会变得很自私。
21再花心的人也终有一段打死不放手的感情
22疼痛是唯一可以让人瞬间清醒的东西
23不是时间可以淡化一切,只是长大了、看开了而已。
24大街上情侣多了,单身才养眼。
25岁月苍老了容颜,沉淀下来的,是无法述说的情感
表达寂寞伤感的句子欣赏
1爱一个人就是毁掉以前的自己。
2坚强不是心变硬,是泪在打转还能笑。
3那些恍如烟花的相遇,只是繁华一瞬。也许,有些事情是早已注定的了。
4你知道我离不开于是你就拼了命的伤害。
5时间真的是个让人讨厌的东西,它不经任何人同意就任意改变了一切。
6别因为寂寞而错爱,也别因为错爱而寂寞一生。
7逢场作戏和真心厮守,在心里永远有明显的分界线。
8只有我自己知道,痛的时候,不言不语。
9我一直在寻找冬日阳光的色彩和味道,可是最终,我的追寻也是一场空。
10生命若给我无数张面孔,我永远选择最疼痛的一张去触摸。
11那些懵懂无知的年少时光,一懂事便结束。
12世上最苦楚的觉得是,你无法爱上他人,只因你仍然倾慕于那个损伤你的人
13人生的旅途中有太多的岔口,一转身或许就是一辈子。
14如果有一天你不再爱我了,我会安静的离开。
15爱情就像是乘法,只要一方为零,结果就一定是零。
表达寂寞伤感的句子精选
1时间久了,才发现很多该做的事都没做;时间久了,才发现很多该说的话都没说;时间久了,才发现很多该爱的人都没爱;时间久了,才发现很多该忘的情都没忘;时间久了,才发现已经忘记了原来的自己是怎么样的
2像一阵风,吹拂春天的记忆,待到满园春色关不住的时候,它便沉入心底,泛滥成一个汪洋,流出来,只两颗泪滴。
3悲伤的秋千总有微风陪伴,孤寂的夜,总有繁星点点,蓦然回首,而你却不在我身边。
4我们的生活有太多无奈,我们无法改变,也无力去改变,更糟的是,我们失去了改变的想法。
5我不明白,天空的阴霾,是你的伤怀还是我的悲哀?
6你走了,带着我全部的爱走了,只是一句分手,我忍着眼泪看着你的背影,好想最后在抱你一次,好想在对你说一次我爱你。
7岁月就象一条河,左岸是无法忘却的回忆,右岸是值得把握的青春年华,中间飞快流淌的,是年轻隐隐的伤感。世间有许多美好的东西,但真正属于自己的却并不多。看庭前花开花落,荣辱不惊,望天上云卷云舒,去留无意。在这个纷绕的世俗世界里,能够学会用一颗平常的心去对待周围的一切,也是一种境界。
8窗外下着雪,泡一杯咖啡,握到它凉了,才知道又想起了你。我的期待你如何才能明白!
9一生经历一次的青春,目的只是听一次花开的声音,看一次花落的寂然,然后散场。
10爱到分才显珍贵,很多人都不懂珍惜拥有,只到失去才看到,其实那最熟悉的才是最珍贵的。
表达寂寞伤感的话
1这个世间只有圆滑,没有圆满的。
2不空洞,不浮躁,做一个丰盈的女子。即便生命枯竭,亦在优雅中变老。亦舒
3渐渐知道了,太在乎别人,往往会伤害自己;渐渐知道了,对自己好的人,会随着时间流逝越来越少;渐渐知道了,很多东西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很多东西只能拥有一次; 渐渐知道了,真心对一个人好不一定有回报,而你忽略的人却可能最重视你。
4白昼之光,岂知夜色之深。尼采
5如果一艘船不知道该驶去哪一个港口,那么任何方向吹来的风都不会是顺风。《塔木德》
6在所有不幸中,最不幸的事是曾经幸福过。
7世上的很多事都是难以预料的,成功常常伴随着失败,失败往往孕育着成功;好事会变为坏事,坏事也会变为好事。人的一生,本来就是成败相随,好坏更替的统一体。聪明的人,都会尽力使坏事变好事,而提防好事变坏事。
8人生不过山一程水一程的际遇,行走在阡陌红尘中,人活着就是一种心态,要学会去感谢曾经伤害过你的每个人,正因为这些伤害丰富了你的阅历,圆满了你的人生。
9记忆,淡淡的却又偏偏刻骨铭心。
10举得起放得下的叫举重,举得起放不下的叫负重。可惜,大多数人的爱情,都是负重的。
11安徒生的童话,终究也会败在现实中
12习惯迁就别人不一定是好事,每次别人指着你的痛处哈哈大笑,你却只能傻傻地笑着,有一天你突然不再迁就了,他们就会说你怎么突然变了。你总是笑弯了腰,连眼泪都笑了出来,可是你并不快乐,你害怕别人说你开不起玩笑。我们总是迁就别人而伤害自己,所以,对自己好一点,因为没人会把你当全世界。
13放好心态,失去的东西,不要悲伤,你就当他本身就不属于你。
14人生往往这样,你以为的希望,其实是让你陷得更深的绝望;而你认为无尽的绝望,在一拐角却满眼希望。
15如果恋爱的时候你听到的全是甜言蜜语,那么,将来痛苦的不是你的耳朵而是你的心。
16无需匆忙,不要将就,缘分到了,就一定会在一起。
17要有最朴素的生活,与最遥远的梦想。
18曾经拥有的东西被夺走,并不代表就会回到原来没有那种东西的时候。东野圭吾《白夜行》
19除了白骨黄土,我守你百岁无忧。
20在这人世间,有些路是非要单独一个人去面对,单独一个人去跋涉的,路再长再远,夜再黑再暗,也得独自默默地走下去。
21伤口就像我一样,是个倔强的孩子,不肯愈合,因为内心是温暖潮湿的地方,适合任何东西生长。我放下尊严,放下了个性,放下了固执,都是因为放不下你
22自己选择的路,再泥泞也要把它走完,或许,泥泞的路上也别有一番风景。所以,未来的路上,好好爱自己,好好珍惜自己。世界的一切不完美,坦然去面对。青春的逝去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了勇敢地热爱生活的心。
23女孩儿,他若真爱你,你可以是任何一种女子。他若爱你不够,你才需要做一个全能的女子。
24是因为太容易得到所以才不被珍惜吗。
25世上最痛苦的事之一,不是落单,而是身边有一圈人,让你感觉自己孤身一人。
26人的一生很像是在雾中行走,远远望去,只是迷蒙一片,辨不出方向和吉凶。可是,当你鼓起勇气,放下忧惧和怀疑,一步一步向前走去的时候,你就会发现,每走一步,你都能把下一步路看得清楚一点。往前走,别站在远远的地方观望,你就可以找到你的方向。
27你只渴望一种舒适的感情。这就是恋爱不幸的源头。真正的爱情里,或许辛苦更多于舒适。磨合、体谅、包容,每一样都是累活。磨难是为了让爱情长得更结实,也最容易让人半途而废。很多人在感情中疲累不已,因此开始怀疑爱错了人。不,恰恰这才是爱情的真面目。苏芩
表达寂寞的心情说说一、千变万化的我,只是想要更好的走进你的心。
二、回到普通的爱情,我以为爱是温暖的,不一定很激烈。爱是明朗的,不一定非得绚烂。爱往往是脱俗的,但是它不一定神奇。在这个过程中,让我们自己变得更好一点,我相信那样一句话,不是我寻找到最好的,是那最好的来拥有我。
三、宜静默,宜从容,宜谨严,宜俭约。事当快意处须转,言到快意时须住。
四、寂寞是下在我魂里的咒,无药可救。
五、爱你的人,会包容你的缺点;不爱你的人,会有很多借口。所以,如果一个人抓住你的小错而分手,不是因为你的错,而是他不爱你。
六、听着,优雅歌曲的悠扬旋律而沉醉。
七、我就是那个被你反复折磨多次,然后一句话一个举动又被哄好的心软人
八、感谢上苍我所拥有的,感谢上苍我所没有的。
九、与其临渊羡鱼转至,不如退而结网。
十、有时候,莫名的心情不好,不想和任何人说话,只想一个人静静的发呆;有时候,突然觉得心情烦躁,看什么都觉得不舒服;有时候,感觉自己与世界格格不入,曾经一直坚持的东西一夜间面目全非;有时候,别人突然对你说,我觉得你变了,然后自己开始百感交集。
十一、既然是成长,它就不是一成不变,而是一个不断自我淘汰甚至是自我衰亡的过程。十年前,我常常很傻;十年之后,我常常装傻。这就是区别。
十二、有人说,关于爱情,如果一定要说有什么定律的话,那就是:你不爱他的时候,他就爱你了。
十三、你我素不相识,生命并无交集。爱我的人,其实是爱自己,当在我身上发现自己想要但自己却已失落的东西,心生向往;恨我的人,其实是恨自己,当在我身上发现想要但自己却已失落的东西,心下愤然。其实,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你的爱与恨,都是自己与自己的斗争和对话。
十四、别把工作当负担,与其生气埋怨,不如积极快乐的去面对,当你把工作当作生活和艺术,你就会享受到工作的乐趣。
十五、在等待的日子里,刻苦读书,谦卑做人,养得深根,日后才能枝叶茂盛。
十六、对科学家来说,不可逾越的原则是为人类文明而工作。李约瑟
十七、有时候,我们做出的最艰难的决定,最终成为我们做过的最漂亮的事。
十八、人情,人情,人之常情,要乐善好施,长于交往,平时不烧香,急时抱佛脚是行不通的,所以,人的情绪要储存,就象银行存款,存的越多,时间越长,红利就越大。
十九、痛过了,便坚强了;跨过了,便成熟了;傻过了,便懂得了适时的珍惜与放弃。总是在失去了什么,才能学会珍惜什么;总是在碰了壁,才能学会改变什么,放弃什么;总是在疼过之后,才能学会做一个全新的自己。
二十、宁可自己去原谅别人,莫让别人来原谅你。
二十一、成功只有一种,按自己的意思过一生。
二十二、我们很多时候把依赖当成了爱,当看到别人没有自己也活得很好的时候,内心就会莫名其妙地生气,觉得对方不爱自己了。其实真正的爱,是给对方自由,也给自己自由。
二十三、其实,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匹欲望的野马。你可以去放养它,也可以去圈养它驯养它。但是不要假装它不存在,排斥它。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自由的,骄傲的活出个生机勃勃的生命。
二十四、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
二十五、只有登上山顶,才能看到那边的风光。
二十六、如果爱上,就不要轻易放过机会。莽撞,可能使你后悔一阵子;怯懦,却可能使你后悔一辈子。
二十七、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子路》
二十八、如果工作对于人类不是人生强索的代价,而是目的,人类将是多么幸福。罗丹
二十九、天才就是回避艰苦工作的能力。埃哈伯德
三十、人活着一天,就是有福气,就应该珍惜,人生短短几十年,不要给自己留下更多的遗憾,日出东海落西山,愁也一天,喜也一天;遇事不钻牛角尖,人也舒坦,心也舒坦、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三十一、以怀念的名义,倾听时光。
所谓盛唐文化,是以玄宗朝为主,上溯高武,下及德宪朝,空间分布涵盖开元十五道,以西安、洛阳为中心向外呈辐射状的文化。玄宗开元天宝间(713~755),为历代史家所称颂的“盛世”,这不仅表现在经济发展超过前期,政治上实行较开明的统治,而且在文化的各个层面上也都表现出诸多高峰。既有中外文化融合、物态变迁的时代特征,又有继承古老的传统以通变求新意的民族特质。以诗歌为表征,李白杜甫所代表的恢宏激昂的盛唐之音、高适岑参壮志酬国的边塞诗和王维等融于自然的田园山水诗,奏起了时代的最强音。史地的发达、艺术形式的多样化、代表民间文化的传奇变文俗讲百戏,以及具有起承转合功能的科学技术的发展,都是不可或缺的音符。唐代是佛教文化渐趋融入并中国化的重要年代,也是唐人对古今中外各种学问大加总结提炼的时期,大量综合性著述的出现反映了唐人总体智力水平。另方面,玄宗朝长达40余年的统治,并非一帆风顺,天宝十四载(755年)的“安史之乱”,象一块界标,标志着时代内容的分野和转折,这种转折所带来的变异特征,由于加速度的发展,越到后代越为明显。然而,在与这一事件切近或同时,在文化的发展中已有了这种变化的端倪。本文试图对盛唐文化现象的诸多变异特征进行探讨,进而算是对笼统谈论盛唐文化而忽略其时代差异的研究现象的一种反拨。 一 隋唐关中门阀为首的政治势力统一中国,重演了各政治力量消长变化过程。重婚姻门第的山东旧族渐被重官阶爵禄的关中军功贵族所取代,随之而来的,是选官制度的变化。科举取士,扩大了一般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仕途之路,在现实的秩序中突破了门阀士族的权力垄断,强化了广大知识分子入仕参政的愿望。他们带着不懈的热情去建功立业,去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文学做为反映现实最敏感最直接的情感表达方式,诗歌更是先声夺人。总观盛唐诗歌,是对现实人生的乐观感受和充满青春昂扬热力的执着。带着这种情感去观照自然,同时便是一种移情于自然,歌颂自然的强烈情绪体验,它少有一种沉重的现实内容,更多是一种抒发内心欢快、充满健康生活情趣的审美感受,这是盛唐诗歌的主要艺术特色和美学风格[1]。这是将内在本质力量与优美的自然景象,自由地转化为美的艺术形式,来表现刚健的时代精神。这是先秦以来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相融的传统文化精神的体现。这是《诗经》以来比兴手法的圆熟运用,是南朝诗歌韵律形式的极致发展,是极盛的时代精神所显现的生命力的外化和对象化,是民族强盛时社会心理的最佳表达方式。 与这盛唐之音同一气象,反映同一时代风貌的便是草书、音乐、舞蹈的盛行。书法做为“达其情性,形其哀乐”的艺术手段,借助草书特别是狂草的盛行,而达到了与诗歌并行、与自然同美的艺术境地。张旭、贺知章、怀素等人的草书,流走飞逸,迅疾骇人,将人生的喜怒哀乐痛快淋漓地倾注于笔墨之间,成为当时书法的时代风貌[2]。唐代的民族大融合和中外文化交流,都达到了空前的规模,长安已成为国际的大都会[3]。不同区域的音乐、舞蹈、绘画、雕塑、服饰等纷纷涌来,在长安这个中心舞台上表演展现。“人民具有不至于为异族奴隶的自信心,或者竟未想到,凡取用外来事物的时候,就如将彼俘来一样,自由驰使,绝不介怀”[4]。在这样一种时代氛围中,唐人广泛吸收了古今中外文化精华,予以再现和创造。玄宗朝,由于前代的积累和玄宗本人的好尚,音乐、舞蹈格外发达。广泛吸收各族乐曲和乐器,并设左右教坊和梨园,掌乐舞之事。当时乐师(音声人)有10027人,散乐艺人也有千余人[5]。我们从《七德舞》《九功舞》《上元舞》三大舞所表现的内容的变化,可以看出唐代由创业到巩固政权和安定后的享乐、歌舞升平的变化。多样化的舞姿和群舞的盛行表达出欢快喜悦的心境,而少有伤感哀怨失落悲愤的愁绪。 至于盛唐的绘画艺术,“亦一变陈、隋、初唐细润之风尚,以成雄浑正大之盛唐风格,而见空前之伟观”[6]。玄宗本人擅以墨色画竹,也为一时之胜。盛唐绘画特点有二:一是佛教绘画,脱去外来影响,渐具民族风格,以“吴带当风”为其代表,偏重写实,向风俗画发展;二是山水画法渐独立,且分南北两派,分别以王维和李思训父子为代表,王维的南派融解禅意渐发展为后代的文人画。值得注意的是,唐人诗画中关于马的题材甚众,如曹霸、韩干、陈闳、韦偃等皆是画马能手,诗人杜甫更与几位画家过从甚密,画家们每有新作必请他鉴赏题诗,留下了多首咏马之作。这主要是由于唐代开拓边土对外战争的需要,十分重视马匹的畜养,开元初年的御厩养马二十四万匹,开元十三年增至四十三万匹。正是这种开拓疆土、边塞立功的现实需要,才有诗画题材大量地反映这一时代内容的现象。 在盛唐时期各种艺术形式由于时代的需要,每一种都得到了极致的发展,且大都表现着反映着大致相同的时代内容:这就是讴歌自然、状写人生、感叹人世间的欢乐、伤感和憧憬,借各种艺术形式表达内心的情感和现实体验,构成一幅浑厚雄壮的艺术画面和充满壮美的艺术意境。 由于经济繁荣和国力强盛,也由于科举制盛行而带来的广大知识分子的仕进愿望十分强烈的社会氛围,唐人的心理状态、精神风貌和价值观念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与客观外界接触时,产生了一种主体本身的需要和对客体价值的一种新的积极的肯定判断,这表现在盛唐人大都把帝国的命运同自身的前途做为一个同构体来看待,普遍地眷恋世俗生活。《太平广记》中有关李林甫不愿放弃富贵享受去学仙道[7]、秀才李俊二十余年未曾及第仍不肯放弃仕禄追求[8]的例子便是明证。“仕”、“婚”,成为唐代知识分子的两种主要的人生追求。《太平广记》及唐人各种笔记小说,为我们展示了唐代文人和一般百姓世俗生活的各种场面和多幕剧。诸如嗜酒豪饮、挟妓歌吟、郊游远行、击鞠下棋、占卜相面、品茗赏花、斗鸡走马、杂耍百戏等不胜枚举。与这种对现实生活的依恋相关联的是唐人重信用和忠义的行为准则,少有魏晋时那种人生无常、世事多变的感喟,这是由于对现实的满足而引发出的对人事交往的重视和肯定。这与强盛时汉朝人的一般心理颇相契合。唐人也总爱自比于汉人[9],以汉代的贤主名臣来比附当朝或者对比切近的人生经验和行为方式。这里有深刻的社会背景。唐代是关陇贵族建立的政权,自西而东、自北而南建立一统王朝。南方自东晋始就一直被看做同时自认为是华夏汉文化的正统。唐统一全国后,急需标榜正统,因此,一方面推出老子为远祖,同时文化上承继南方,唐初一切制诰文体皆用四六文,使人们承认自己是汉文化的正统继承人。这是一种深层的归属心理,同时亦是民族自尊的表现。古文运动反对宗教迷信,去豪华见真淳,汲引西汉乃至先秦文辞,变革儒学,以道统与佛学抗争;由四六文而古文,更由形式到内容,正反映唐人对民族自尊认识的深化。这种变化客体以认同自我的心态正是唐人逐渐确定了的价值观念。 前期唐人的婚嫁观念也有变化,不似南北朝重门第,离婚再嫁之事屡有发生[10]。尤其在公主的婚姻上反映最为明显。唐嫡亲公主211人,代宗以前99人,其中三嫁者4人,再嫁者23人,占四分之一强。民间改嫁离婚之事笔不胜书,而且由女方提出离异的也不在少数。说明唐皇室做为西北胡化较深的贵族,统一中原后一时又未尽汉化。他们抑制山东士族,对婚姻礼法观念也产生影响。同时各族间融合频繁,也难有统一严格的规定,因而造成前期在婚姻关系上较为开放,少有约束。 二 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破坏了生产力与社会生活,同时唐代社会政治经济的一系列变化,也影响到文化的发展。“安史之乱”象一副清洗剂,使许多变化变得清晰了,表现出与前期不同的文化内容。 如果说,唐前期文学艺术所表现的时代精神风貌是对空前高涨的社会繁荣的乐观展望,那么经此大动乱,则发展为相对深刻的揭露抨击现实的内容。它打破了诗人们乐观的期望与理想,而变为对现实、人生的重新审视。中晚唐经历了由中兴热望到有感于社会矛盾的激化和政权没落的哀感。带着伤感的审美情趣,使诗歌的直接性和哲理性向纵深发展了,到宋代诗歌更以深邃、富有哲理见长。中唐的大历十才子,已不象盛唐人着重总体感受的抒发,而偏重细腻的心态描写;山水诗也不多以雄伟奇险取胜,而以境界淡远深冷见长,偏重于工整精炼的艺术技巧和形式。反映社会现实最为深刻的当为“诗史”杜甫,其诗歌艺术形式规范有加,对诗律要求更严。一种规范和秩序的强调,颜字、杜诗、韩文成为这一时代要求在文学艺术上的代表。韩愈、白居易、元稹、李商隐、杜牧、皮日休、陆龟蒙等皆崇杜抑李,元稹评李杜优劣,即认为杜甫博采古今、涵孕各体,无人能超;而对李白则极尽贬斥,“自后属文者,以稹论为是”[11]。这可代表中唐以后一般文人的审美观。如果说唐前期诗缘情论占上风,此时则言志论重新抬头,注重诗的社会功能,而忽略对审美规律、审美特征的探求,到宋代更发展了美善相兼的功能诗评,传统的儒家诗教重新取得了文学理论中的统治地位。 中唐绘画,以笔墨神趣为主的南宗山水画有所发展,出现了韦偃、王宰、张zǎo@①、王洽等画家。题材由盛唐的宗教百图,发展到仕女牛马,山水花鸟渐趋成熟。世俗人物画也突破了单纯对封建伦常的宣传,出现反映仕女一般日常活动的张萱、周fǎng②的画。再如韩huàng@③,《宣和画谱》所录36件作品,大多是描写农村生产生活情况的,这比盛唐的总体直观感受进了一层。安史之乱后,宫廷乐工流放各地,大型乐舞的规模很难恢复,只在宫廷中还存有一些规模很小的单人、双人舞,盛极一时的音乐舞蹈随着帝国的衰败已不复振作。 平定“安史之乱”后,肃宗、代宗朝渐次加强了对社会关系的调整和社会文化的控制。儒家思想做为一种有利的统治思想重新被肯定。咸通中进士皮日休上书请立孟子,表明了这一趋势,出现了经学更新运动。由唐前期对孔子和经典的怀疑(如刘知几等)到后期重新确定孔孟在思想文化上的统治地位,这种变化是以社会动荡后统治者要求调整生产和社会关系,加强控制的社会内容为背景的。与官方思想控制相反而做为互补,是中经动乱后,士大夫们都在寻求填补心灵空白的填充剂,退守独善其身的人生哲学,兼济的热情和仕进的愿望让位于对宗教神灵的信仰。同时佛学本身的发展也走过了与儒学殊途同归的历程,完成了中国化的演进过程。前期的天台宗、三论宗、唯识宗等由于过分拘泥于印度宗教的形式,在中唐便相继消陨,而继起的华严宗特别是禅宗,由于变异为中国式的宗教因而得以有长足的发展,宋明理学正是以传统儒学为主体吸收禅宗精神和道家思想,成为封建后期思想的主流。 后期政权中山东士族等官员成份增加,同时大批新的官僚出现,要求一种新的秩序来保障其地位的稳固,礼法观念重新反映到整个社会。帝王开始提倡守节操,宣宗规定:“夫妇教化之端,其公主有子而寡,不得再嫁。”[12]公主如此,社会自不待言。宋明理学家们更重贞节,反对再嫁。可以说唐后期是宋明理学重振纲常伦理的前奏,忠教节义为后期士子们遵从的主要行为规范和价值原则。 这些深刻的社会变化,也反映到人的最高关系即法律关系上,统治阶级恃其居于统治地位,以强制性手段对危害其利益者予以惩罚。后期法制具有过渡性质。唐政府放弃了对整个帝国实行统一法律的原则,也不再有一部象初唐实行的具有绝对权威的行政法[13]。据刘俊文先生研究,唐朝前期十六次立法活动,除一次外,其余十五次皆以修律、令、格、式为主要内容,频繁调整,以适应统治需要;而后期七次重大立法活动,主要是编纂格后敕和刑律统类等有较大的灵活性的法律形式,以应付动荡变化的局势。同时,后期法律也日趋保守,对祖宗之法难议刊改[14]。从法律条文制敕内容上的诸多变化和增改上,可以照察后期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法出多门、政局混乱等时代内容。 三 盛唐时期是历史上对古今中外各种学问知识信仰进行融汇、总结、归纳、整理、输出输入最繁盛的时期。因而从文化意义上说,更多地具有转变时期的特点。在七到十世纪的世界历史上,构成了人类文化的主体之一。 1盛唐文化的发展,同封建政治经济在唐中叶的变化同频共振,走完了由封建前期向后期的过渡历程。唐前期政治开明,经济繁荣,文化上较为开放,广泛吸收中外优秀文化成果,更多承继南北朝以来玄学思潮,佛教影响愈演愈烈,广大民众的价值选择较为自主,从而创造了封建时代丰富多彩的高峰文化。后期经时代动荡和统治阶级对经济和社会关系的调整,一种对秩序的要求,传统儒学生命力再度显现,逐步上升为压倒其他的思想力量、占统治地位的价值取向,并向宋明理学过渡,补充了儒家哲学的传统命题和范畴,与后期中国封建专制集权制度的高度发展并驾齐趋,构成双驾马车,加强了封建的统治。 2盛唐时期是南北文化的融汇时期,并且完成了南北文化的合流。先秦时百家争鸣,老庄及屈原等代表的南方楚文化,主要与北方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齐鲁文化形成对峙局面。秦汉时国家的统一,南北文化也加快合流步伐,汉文化更多地表现出南方楚文化的特征[15]。东汉特别是魏晋,北方文化有所发展,曹魏时的文学为其代表。西晋末年战乱,文人纷纷南迁,北方多被落后少数民族统治,南方文化发展迅速,并从总体上超过北方。以致当时无论南北都认为南方文化为华夏正统。隋炀帝由北方统一南方,仍大量推崇南方文学。唐初一切公私文书,皆用四六文。后来古文运动渐起,北方文风取得优势。同时唐前期宰相十分之九以上皆为北人[16],此亦对文化上的消长变化起干预作用。《五经正义》的编篡,正表明经学上的南北统一,且多用南朝人义疏。外来佛教文化的冲击,也加速了本土地方文化的合流过程。 3盛唐时期也是传统文化中文化创造传播者身份地位发生变化,分层文化明显化的时期。官方的文化垄断不断被打破,民间文化有了大发展(特别是后期)。汉代的经术取士,使文化创造传播更多地为累世家学和博士所掌握,魏晋时的高门世族同时也是文化的正统继承者和垄断人,文人学者的社会地位只决定于他们的门第和官爵,而不在于学问本身。因此他们对于后来研究者观察时的影响是:时代的差异多于个性的差异。反映的是大致相同的社会阶层和地位的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因而反映文化层面必然较少。唐以科举取士,使寒素文人知识分子皆可凭其文才学问近似平等地取得政治社会地位,从而改变了政权结构。大量代表知识分子阶层的文化出现,学派的产生、人才群体的涌现便是明证。同时市民文化有所发展,这种与官方文化不尽相同的文化,反映着文化中间的不同层次内容,颇具个性明显的特征,使文学艺术流派纷呈,颇为繁茂。 4盛唐时期又是传统学术文化不均衡发展的极致表现时期和科学文化的转折过渡期。中国传统的重人文、重文学艺术、轻科学的文化特征,唐代有充分表现。文学艺术、史学高度发达,自然科学相对落后。李约瑟认为:唐代是人文主义的,宋代则较偏重于科学技术方面。到宋代,“深奥的散文代替了抒情诗,哲学的探讨和科学的描述代替了宗教信仰,在技术上,宋代把唐代设想的许多东西都变成了现实”[17]。以数学为例,唐代数学著作仅三、四种,宋代多达五十多种,唐以前几何学为中心内容向宋元代数学的过渡,唐代是一个转折。唐代人文学科的片面深化,缺乏哲学和科学技术的相应成比例发展,因此从文化总体发展水平看,盛唐文化似不如宋代。前辈学者陈寅恪、邓广铭先生论之颇详。 5盛唐文化做为创造主体除了对前代的传统文化加以继承、诠释、理解,依时代的需要和统治的要求进行创造性的转化,使其具有显明的个性特征外,还对各种外来文化进行融汇、消化,并弘扬以为己用,使之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这是盛唐文化发展的另一重要特征。唐初是中外交通最频繁、来往最密切的时代。并且每次往来都多少与文化有关。以宗教为例,除佛教外,还有多种宗教传入。贞观九年景教僧阿罗本由波斯来到中国,于义宁坊立大秦寺,是为景教传入之始,德宗建中二年(781年)景净撰立《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颁并序》。永徽二年(651年)唐正式与大食通使,伊斯兰教随商人传入,到贞元十四年(798年)止,大食国遣使至唐达37次之多[18]。袄教,先传入今新疆境内的于阗、焉耆、疏勒、高昌,武德时在长安布政坊西南隅建胡袄祠,贞观时崇化、礼泉、普宁、靖恭诸坊都立袄寺。武后延载元年(694年)波斯人拂多诞持《二宗经》来朝,为摩尼教传入长安第一人,大历三年(768年)准许回鹘在长安建摩尼教寺。这几种宗教,皆与佛教一同在“会昌法难”中遇到禁毁。 从唐代的中外文化交流情况看,每个文化主体多是立足于本体的需要,依本体的文化结构有选择地吸收外来文化,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与唐处于同时代,尚有几个较大的文明区。周围的附属性小国,从属于这个大的文化系统。它们有着不同的认知、价值、规范和审美系统,使其各具不同的特点。对它们各自的文化内容和相互影响的研究,可以完成对中古世界文明的总体把握和认识,从而能更清楚地认识唐代文化的地位。 南亚的印度文化圈。文化的中心内容是佛教和婆罗门教,所有的专门学术都由神学发展而来。梵文文学有所发展,梵文戏剧有十余种之多。数学与天文学关系密切,代数学有较高发展。著名的天文学家和数学家圣使(亚雅巴达)提出了地球绕地轴自转的主张,并对日月蚀现象有近似科学的解释。当时唐代对印度文化的吸收重在佛教和天文、数学、医学知识等内容。 阿拉伯地区以其优越的地理方位,吸收了中国、印度、希腊的文化遗产,从七世纪到十三世纪创造了高度发达的科学文化,在世界科学史上起着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其主要成就表现在天文学、医学、数学、化学、物理学和地理学等方面,为当时世界上科学发展的高峰。此外哲学、文学、史学也有相应的发展,大批阿拉伯商人把乳香、木香等药物、药方带入唐朝。但有唐一代对其发达的科学文化却少有吸收,这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 中世纪西欧政治上的分裂局面,使基督教以教皇为中心取得了至高无上的地位。世俗学术哲学、科学、文学等都成了神学的附庸。“自然知识只有在它是一种启发的工具,可以证明教会的教义与《圣经》的章节时,才被重视。”[19]教育纯为教会服务,但所开文法、修辞、逻辑(初等三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高等四科)7门课程,却有利于文化的延续、普及。当世俗学校大量建立后,出现了知识的复兴。与唐的交往很少,基督教的一支景教在唐时传入,但影响很小。 当时唐朝做为与这三大文明区并列的东方文化中心,深深影响着周边各国的政治制度和文化的发展。象当时日本、朝鲜的学校教育,从课程到考试内容和教材,都与唐代相同。日本当代史学家井上靖在《日本文化》的书中颇为中肯地写道:“唐代的文化是与印度、阿拉伯和以此为媒介甚至和西欧的文化都有交流的世界性文化,所以学习唐朝也就间接地学习了世界文化。”中国文化由于其大陆性的特点,自发性独创性较大,因而封闭性也比较明显。古代中国只有唐代受外来文化的冲击最大,与外界接触最多,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最具有开放性。本世纪二十年代,鲁迅先生在构思《杨贵妃》剧本时曾有如下的想法,即觉得“唐代的文化观念,很可以做我们现代的参考。那时我们的祖先们,对于自己的文化抱有极坚强的把握,决不轻易动摇他们的自信力;同时对于别系的文化把有极恢廓的胸襟与极精严的抉择,决不轻易的崇拜或轻易的唾弃。这正是我们目前急切需要的态度”[20]。鲁迅先生的这一看法,至今仍有其现实意义。 总之,观察盛唐文化的发展轨迹可以看出,唐前期较具开放性,后期则逐渐收敛,经历了由放而收的时间历程。后期更象是唐型文化与宋型文化间的过渡期和波谷,因而真正具有唐代社会时代特征和个性特点的应是前期的盛唐文化。无论从文化层面还是文化部类上看,都带有区别其他朝代的独特内容。
1 现代文言文的重要性
首先,我们衡量一门学科或者某种学问的标准不应该是有用和无用这样简单地加以论断,有用和无用只是相对的,并不能以我们目前不需要,不喜欢它,而说它无用。
其次,当前我们的白话文都是演变自文言文,其历史也不过一百年而已。我们岂能忘本?第三,我们虽然不用文言文,但是,目前生活中常用的很多词语都保留了文言文,如果不加以学习是难以理解的。
比如,见谅二字,有多少人知道见的意思呢?见的意思是指我,受事方。也就是谅我,即原谅我。
再次,我们不难发现很多古代诗文还是有很多能感染我们的。比如劝学,六国论,兰亭集序,不胜枚举。
最后,文言文对于陶冶情操也是有重要作用的。同时,当前还是有很多人喜欢文言文的。
希望你也能多看看古代诗文,毕竟中国号称博大精深。但是现状可悲呀。
中国文化之本不可丢。
2 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性最直接的重要性就是:你考试要考,不学考试不及格你就会倒霉。(这个是说笑的)
文言文是中国几千年文化积淀的载体,通过学习文言文,可以拓宽视野,培养自己的文化底蕴。中华文明是有延续性的,中华文化又是融会贯通的,很多现在我们所需要的知识在古代典籍中都能找到,如果对文言文一窍不通,那根本无法深入研究。而且文言文并不是学文科的人才需要学。比如说你要做个物理学家,古文献中有很多物理知识,以散文或笔记小说的形式记录下来了,你需要参考这些文献,但是并不会有人帮你翻译好现成的现代汉语,那你只能自己捧着古书看古文了。又比如说你想成为一名企业家,古代有很多管理哲学可以借鉴,又需要你从古籍中去学习,看不懂文言文不是很惨?
再从个人修养上来说,通过学习文言文,可以提高自己的素养,深化自己的思想,对个人气质、生活态度都有影响。
所以咯,有兴趣就好好学,没兴趣的至少也打个基础吧。总有一天是用得到的。
3 学好古文最重要的是什么怎样学习文言文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推荐的两套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文言文的教学占了整个教学内容的40%,而且相对集中在高一年级。
其中,高中《语文〈试验本〉》高一年级两个学期各6个单元,文言文分别占3个单元;《高中语文实验课本》高一年级则全年集中文言文教学,上下册各4个单元。在文言文教学总量扩大、要求提高的情况下,如何学好文言文,本文想结合教学大纲的具体要求,谈一些想法。
新修订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教学,提出了这样的要求: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重点掌握常见的150个文言实词,18个文言虚词和重要的文言句式在课文中的用法。
教学大纲的要求,有两层基本涵义:一是文言文阅读的要求和方法,二是文言基础知识的积累和掌握。下面试作分别说明。
首先,文言文阅读的要求和方法,概括地说,就是诵读、理解、背诵 。诵读、理解、背诵,诵读是核心、是关键、是文言文学习的立足点。
所谓诵读,朱自清先生曾说:“诵读是一种教学过程,目的在培养学生的了解和写作能力,教学的时候先由老师范读,后由学生跟着读,再由学生练着读,有时还得背诵,除背诵以外都可以看着书。”由此可以看出,在诵读教学中,除掉老师的范读外,学生所要作的就是“跟着读”、“练着读”、“背诵”和“看着书(读)”,换句话说,诵读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探究的学习过程。
这当中,读是关键。读,首先要听老师范读。
从老师的范读中应该领悟些什么,请看梁实秋先生回忆他的老师徐锦澄先生讲课:徐先生于介绍作者之后,朗诵全文一遍,这一遍朗诵可很有意思。……不论是古文或白话,一字不苟地吟咏一番,好像是演员在背台词,他把文字里的蕴藏着的意义好像都给宣泄出来了。
他念得有腔有调,有板有眼,有感情,有气势,有抑扬顿挫,我们听了之后,好像是已经领会到原文的意义的一半了。好文章掷地作金石声,那也许是过于夸张,但必须可以琅琅上口,那却是真的。
从这里可以看出,文章的腔调、板眼、感情、气势、抑扬顿挫以及所蕴藏着的意义,都要通过朗诵表达出来。而学生在听老师的范读中,也正要获得对文章的这方面的最初的也是最直观的印象和认识,从而激发起自己诵读的欲望,以达到进一步“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的目的。
腔调、板眼、感情、气势、抑扬顿挫以及文字所蕴藏着的意义等等,不是一下子就读得出来的,它是学生在不断地听范读、跟着读、练着读的诵读过程中逐步体会、领悟、感知得来的。尤其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要读音正确。
这是由于文言文中多生僻字,又间有通假字、多音字和破读所决定的。一般来说,课文注释中对这一些都注明了读音,要依据注音,认真读准。
这里要着重提一提“破读”的问题。所谓“破读”,就是改变字(词)的读音以区别不同的意义或词性的一种方法。
如“衣”用作名词时读yī,用作动词(穿衣)时读yì;“食”在表示吃时读shí, 在表示给人吃时读sì。不过现在有的破读音已经进入现代汉语中,一般字典也已有注明,如美好的“好”(形容词)读hǎo,爱好的“好”(动词)读hào,难易的“难”(形容词)读nán,灾难的“难”读nàn等等。
而有些破读现在已不加特别区分,如叶公好龙的“叶”,旧读shè,现在可以读为yè了。掌握破读,对辨析词性词义,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是很有必要的。
第二要注意停顿。包括句中停顿和句间停顿。
能正确划分句中停顿和句间停顿,表明了对语句层次和大意的正确理解,这要在对词句含义理解的训练中,通过诵读来实现。 此外,还要注意读出语气、读出语势,等等。
实际上,诵读就是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反复熟读课文,逐步加深理解,直至可以背诵的学习过程。 我们不赞成在文言文的学习中,搞繁琐的语法分析,机械的诵记名词术语,也不主张呆板的所谓字字落实、句句落实。
我们主张学习文言文,要在诵读中感知,在诵读中领悟,在诵读中积累语言的素材,最后达到将文言变成自己语言习惯的一个部分。 这样的一个学习过程,诵读、识记、理解是同步进行的。
我们所说的对文言文的理解,主要是指对文章内容上的整体的领会、把握。这种领会和把握应当:①着眼于全篇的内容;②着眼于文意的沟通;③着眼于文章的篇章。
至于背诵,这也是由于文言文学习的特殊性所决定的。字词的识记,词句含义的理解,作品思想内容的把握,都要靠熟读成诵才能做到。
而且,语言文字的学习,概念和规则并不是最重要的,不是记住了规则就能说话、写作、阅读;语言学习是先实践、运用,然后理解。因而语文学习需要背诵,而文言文的学习则更强调背诵了。
能够“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主要靠背诵量的不断积累。因此,新修订的小学、初中、高中语文教学大纲,都对背诵作了量的规定。
其中,小学背诵古诗词80首,初中背诵文言文20篇、古诗词50首,高中背诵古文20篇、诗词曲50首。这样一些篇目全部诵读至背诵,烂熟于心,达到上述文言文阅读。
4 文言文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且使用标点,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
在我国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头语言”(口语)面语言”(书面语)来表述,是不同的,比如,想问某人是否吃饭了,用口头语言表述,是“吃饭了吗?”,而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述,却是“饭否?”。“饭否”就是文言文,这里,“饭”名词作动词用,意思为吃饭。
中国在1918年以前,所有的文章都是用文言文书面语言写成的。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
在中华数千年历史中,语言的口语变化非常大,可是文言文却保持相近的格式。文言文能让不同语言使用者“笔谈”,是一种具有固定格式、却不会非常困难的沟通方法。
5 文言文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文言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最早根据口语写成的书面语中可能就已经有了加工。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而丝绸价格昂贵、竹简笨重且记录的字数有限,为能在"一卷"竹简上记下更多事情,就将不重要的字删掉。后来当"纸"大规模使用时,统治阶级的来往"公文"使用习惯已经定型,会用"文言文"已经演变成读书识字的象征。
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且不使用标点,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
在我国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头语言”(口语)面语言”(书面语)来表述,是不同的,比如,想问某人是否吃饭了,用口头语言表述,是“吃饭了吗?”,而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述,却是“饭否?”。“饭否”就是文言文,这里,“饭”名词作动词用,意思为吃饭。
中国在1918年以前,所有的文章都是用文言文书面语言写成的。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
在中华数千年历史中,语言的口语变化非常大,可是文言文却保持相近的格式。文言文能让不同语言使用者“笔谈”,是一种具有固定格式、却不会非常困难的沟通方法。
6 学习古诗未过时的理由评古诗是否过时首先要认清这是一个什么时代。古诗出现的社会基础是我国处于奴隶和封建社会时期,经济不发达,文化普及率低。在古代,古诗可以说是文人雅士的时尚。当今时代的主题是经济发展和全球化。信息的迅速传播更有利于社会发展。通俗的文化更符合时代要求。从这一点考虑,古诗不符合现代对文化的要求,也就是过时了。
但是,在文学领域,古诗却拥有永久的魅力,是历史的见证也是珍贵的艺术品。不了解古诗的人不会完全理解中国的历史与文化。它是中华文明的必要组成部分。说它过时了就是从根源上否定了中国文化。因此在文学领域,古诗在任何时代都不应该被忽视。
并非时下流行的就都是进步的。文明也有衰退的时候。时下的通俗文化是否是进步的还值得怀疑。当人们文化水平都提高了,大家也就不屑于说那些没营养的话了。
7 文言文、诗、诗歌是怎么区分的(1)文言文很精彩。
这当然是无疑的。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是文言文。
由此可见中国的现代文明历史还是很短的,解构或者解读传统文化还是现代化的必要,因为传统智慧的继承建立于对文言的正确解读。 (2)文言文是知识。
这是对的,因为文言文已经不再是语言,它纯粹是文字。但文言文是知识,甲骨文也是知识,那为什么就不学甲骨文呢?对了,正是因为甲骨文是更原始的文字,所以文言文是进一步学习甲骨文等等传统高级文字(学)的基础。
(3)文言文也是技巧。汉语的表述、描绘、组合、转变、喻式、铺比、推演……在思想的表达上充分承载了汉文明的风格。
掌握文言文物理结构,对现代汉语的理解比较精深,对新汉语的构造将有“法”可依。 (4)“文言文”是“白话文”的相对。
这个词的结构是这样的:文言-文。第一个“文”是“文字”,“言”是语言。
“文言”则指“文字化了的语言”。它说明两层意思:其一,指明文言文本是一种语言;其二,这个语言后来被文字化了。
“被文字化了”的语言也有两重含义:其一,可以有语言但没有文字的文化,比如大多数少数民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其二,语言功能退出生活,以文字的形式成为历史。 “文言文”的字面意思,应该是:被文字化了的语言的一种文体。
后面那个“文”指文体。 (5)那么文言文除了在考古研究之外,还有什么“前途”吗?或者说,还会有什么生活的应用价值?我想是有的。
在传统形式的生活淡化出现代社会时,只不过人们忽略了一些边缘地区的社会生活,才造成现代应用对文言文的怀疑或者忽略。比如在宗教建设中,某些碑刻仍然会用文言文撰写,仍然采用书法书写,使用工具镌刻。
篆书的应用也大多如此。 (6)“文言文”这个名词也可以涵载语言与文字之间在文化历史上的相互关系。
某种形式上,一旦某种语言——包括方言——被“文”化,“文字”化,也就是书面化,其语言魅力顿减,而文字功能倍增。因为语言通常是口头相传,与生活密切相关,语言尚未进入文化状态,它是对生活经验的一种保留,没有文字的扩展性能。
(7)我们在阅读文言文的过程中,不免会产生一种错觉:古时人说话也是这么说的么?我想这可以用现在时态下书面语与口头语在表述上的不同来“感受”,它们之间在结构上规则上并无大的区别。也可以推测,古人说话只不过比文言文更随意,更白化通俗而已,“三言两拍”也可以做参考了。
至于现在我们阅读文言文,当然不代表在重复古人的说话,而是在朗诵或者默读一种文体。 (8)阅读文言文,感受的是一种极为明晰的思路,就好像偶尔阅读西方哲人著作,很有那种应有的肃穆。
〈古文翻译口诀〉 古文翻译,自有顺序,首览全篇,掌握大意; 先明主题,搜集信息,由段到句,从句到词, 全都理解,连贯一起,对待难句,则需心细, 照顾前文,联系后句,仔细斟酌,揣摩语气, 力求做到,合情合理,词句之间,联系紧密。 若有省略,补出本意,加上括号,表示增益。
人名地名,不必翻译,人身称谓,依照贯例, “吾”“余”为我,“尔”“汝”为你。 省略倒装,都有规律。
实词虚词,随文释义,敏化语感,因句而异。 译完之后,还须仔细,逐句对照,体会语气, 句子流畅,再行搁笔。
诗是一种文学体裁,其按照一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的要求,用凝练的语言、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现象来高度集中的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在中国古代,不合乐的称为诗,合乐的称为歌。
它生存于人类的文化传统之中,我们对于“诗”、“抒情”、“美”这样的字眼,总是保持着崇高的敬意。人类不仅具有抒情的能力,而且具有这种需要,基于生存的需要。
这样抒情诗就不仅仅是一个美学问题,而且是一个具有存在论性质的问题,抒情态度成为人类的一种生存范畴。随着文明进程的发展,社会分工的产生,出现了专司诗歌的“诗人”。
诗人与非诗人的分裂便产生了。诗、诗人总是与某种神秘莫测的力量联系在一起的。
诗人被认为是由神灵所选中并赐予灵感的特殊而神秘的人物。 诗学关于诗,就像美学关于美一样,很难有一个公认的定义。
如果你问一位诗学家“什么是诗”,就像你问一位美学家“什么是美”一样,是难以得到你满意的回答的。诗之所以难于定义,大概因为“它是太属于精神世界,太缥缈了”,而且诗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当诗的广义与狭义搅在一起时,“什么是诗”就显得更为纷纭复杂了。海德格尔就不满于“把诗归入文学”,对“诗必在文学之中谋得其存在形式”不以为然。
这不免是偏颇之论。诗是一种语言艺术,它当然应该属于文学,文学包括诗、散文和小说等,这难道还有疑问吗?不过,这里所谓的诗,只是狭义的诗。
还有一种广义的诗。广义的诗就不再属于文学,不再是文学的一个分支和组成部分了。
当我们把广义的诗与狭义的诗区分开来,就可以避免许多混乱,诗的定义就开始明晰了。 广义的诗 广义的诗,是一切艺术(包括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的通称,是自然美、艺术美和人生美的代名词,是人类观照世界的一种方式,是人的灵魂逃逸现实后的栖息方式。
作为艺术的通称,我们可以说,一切艺术都是诗:音乐是在。
8 现代科技发达要不要学文言文当然要学了文言文是知识
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绪论》中指出:汉语的古代书面语大致有两个系统:文言和白话。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两汉辞赋、史传散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的范围。文言是我国古代文献资料所使用的一种最基本的书面语形式。
我国古代的重要典籍大多是用文言写成的,其中许多不朽的作品历来以简约精练著称。可以说文言本身就包含着简练的因素:一是文言文中单音节词占优势,双音节词和多音节词比较少;二是文言文多省略,省去主语、宾语、谓语、介词的情况很常见。再加上历代名家多注重锤炼语言,讲求“微言大义”,所以就形成了文言文严密简洁的风格。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文言文曾经发挥过重要的作用。是文言,使我们这个幅员辽阔、方言复杂的多民族国家在书面语言上取得了统一。作为历朝历代通用的书面语形式,文言记载了中华古国几千年灿烂的文明。文言是一座巨大的宝库。中华民族的悠久文化得以传承下来,文言文功不可没。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人类发祥地之一。五千年来,经过炎黄子孙一代代的创造和积累,中国文化虽历尽沧桑,却绵延不绝,其内涵丰富多彩、博大精深。英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曾列举了中国在一百多个方面对世界的贡献,并认为有许多古老的发明都源自中国。除科技之外,在哲学、政治、法律、宗教、历史、教育、文学、书法、绘画、雕塑、建筑。医学、数学、天文、历法、地学、军事,……等各个领域,我们的祖先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如此辉煌的文化成就,得到完整而有序的保存,靠的就是文言。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就列有一万多种、十万多卷,这还不算《四库全书未收书目》和《丛书总录》中所著录的。在这座由文言的“砖石”砌成的文化宝库里,浓缩着中华文明的景观,记录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反映着历朝历代的生活,透视着中国人的文化心态、思维方式……
现代汉语的语言系统是由古代汉语的语言系统发展变化而来的。古今汉语一脉相承,犹如一条墨写的黄河,蜿蜒至今,二者是“源”与“流”的关系,既有差异性,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社会中有一些行业需要文言文,如:考古。
9 文言文需要一个字一个字的背翻译吗文言文要翻译要忠于原文,沟通古今。 忠于原文,就是原文中每一个字都要落实。“留” “增”“换”“删”“补”“调”
1 “留”,就是原封不动地保留不译。在文言文中凡是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帝号、年号、器物名、度量衡等,因为一般都无法与现代汉语对译。“由,诲女知之乎!”“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
2“增”就是单音节词翻译时变成双音节词或多音节词。“见二虫斗草间”“温故而知新”
3 “换”,用现代汉语词语替换古义词。有的词语随着社会的发展,意义已经变化了,有的词义广大,有的词义缩小,有的词义转移,有的词感 彩变化,有的名称说法改变。因此,要根据原文的语境确定词义,且不可以今义当古义。下面几例翻译均是不妥的。
下面几例翻译均是不妥的。 1“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
3、先帝不以臣卑鄙。
译成:先帝(刘备)不认为我卑鄙 。
例3的“卑鄙”属于感 彩变化。在古代这个词是中性词,指地位低下,见识浅陋。现在是贬义词,指人的行为或品质恶劣。
4“删”,就是删略。在文言文中有些 没有实在的意义的词,如语气 助词、表示停顿、凑足音节的作用的词,或者起连接作用的虚词,它们,虽然在原文中是必不可少的,但在翻译时,因为没有相当的词可以用来表示它,应该删除不译。比如表示判断的“者”和“也”或“……者也”“者……也……”,在翻译时应该从译句中去掉,并在适当的地方加上判断词“是”。发语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结构倒装的标志、句中停顿的词、个别连词等。“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补”,就是根据现代语言习惯或表达需要作必要的添补。
一是省略的添补。文言文常有省略主语、谓语、宾语、介词、连词、量词的现象,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习惯加以增补。二是内容的添补。 在翻译时,有时为了文句符合现代汉语习惯,语意更顺畅,必须增添一些内容,才算恰当,
“调”,就是调整语序、句序。翻译时应按现代汉语习惯,对主谓倒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语序调整。
《典籍里的中国》天工开物观后感
读《天工开物》有感 偶然的在购物中,选中一本历史课中背过书名的书,《天工开物》。本是随意的买来翻翻,但开卷之后,赞叹不已。实在没有想到,我国在明代,就有这样的科技著作。
《天工开物》,明朝科学家宋应星所著。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是我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在理学占据文化领域的统治地位的当时,《天工开物》既是对古代科学传统的有效继承,也与当时兴起的各种具有启蒙意义的反权威意识,实学意识和民生意识息息相关。
由空谈走向实践,是当时有识之士的反思,这种思潮在思维方式上开始散发出近代的气息。 《天工开物》经翻译,走向世界之后,获得极高赞誉,并且影响深远。《天工开物》被欧洲学者称为“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法兰西学院汉学家儒莲将此书称为“技术百科全书”,将“天工开物”理解为“对自然界奇妙作用和人的技艺的阐明”。
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博士把《天工开物》称为“中国的阿格里科拉”和 “中国的狄德罗”,称《天工开物》是“十七世纪早期的重要工业技术著作”。日本学者评议道:“作为展望在悠久历史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中国技术全貌的书籍,没有比它更合适的了。”
日本现代科学史学家薮内清也认为宋应星的书足可与十八世纪法国启蒙学者狄德罗主编的《百科全书》匹敌。十八世纪,在欧洲工业革命已经拉开序幕,但农业生产依然十分落后,播种还在使用人工播种。这种播种方式,在种子的密度和覆
土深度上都十分随意,直接影响出苗率。而此时中国,已经在使用播种机。欧洲的犁设计也比较简单、原始,操作十分费力,而中国的犁则效率更高也更省力。
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1809―1882)在读了儒莲翻译的《天工开物》中论桑蚕部分的译本后,把它称之为“权威著作”。达尔文在他的《动物和植物在家养下的变异》(1868)卷一谈到养蚕时写道:“关于中国古代养蚕的情况,见于儒莲的权威著作”。他把中国古代养蚕技术措施作为论证人工选择和人工变异。
写作要点:
1、当《天工开物》传入后,直接推动了欧洲农业革命。欧洲从12世纪学会造纸,但一直以破布为原料单一生产麻纸,18世纪以后耗纸量激增,但破布供应却有限,于是造纸业出现原料危机。1840年儒莲将《天工开物》造纸章译成法文刊于《科学院院报》。
2、其中提到以野生树皮纤维、竹类及草类纤维代替破布造纸,还可用各种原料混合制浆。这些信息很快得到反馈,法、英、德人以其他原料成功造纸,终使原料危机获得缓解。
竺校长抗战西迁贵州日记(连载第2497天)
1946年11月16日(周六) 巴黎,晨户外10°C,室内21°C。
晨五点即醒,睡不着,即起。阅UNESCO关于战后恢复(Rehabilitation)之报告。今日未停电。从下周起,全法国因缺煤,每周将停电两天,时间是上午七点半至下午七点。法国早餐( 以George V Hotel为例)极差,只有两个鸡蛋与cafe或茶,无牛奶,有也清淡如水,面包硬得像木头,糖也只有两小块。而且,中餐、晚餐都没有牛油。
十一点,偕瞿菊农至 UNESCO House(9 Avenue Kleber),晤李约瑟,因其事忙而未细谈。晤叶渚沛(Yap),他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组副组长,联合国经济事务部经济事务官,与之谈,极力主张利用科学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反对过于偏重纯粹科学,认为当下设立数学中心,并非我国当务之急。叶之为人富于情感,与李约瑟有性情相似之处。
十二点半,偕菊农、天放赴中华酒楼。今日郭子杰请中膳。到巴黎宣传部史悠鑫、柏林中央通社余即元,以及自修、赵俊欣、钱存典和法国前驻成都领事 Landis。
膳后,至塞纳河边 Quai aux Fleurs,看廖新学画展。廖,昆明人,有美术天赋,未经学校正规培训,得一天主教徒之资师,留法习画已十二。其山水画,以西洋画技法弥补国画之不足,有远近透视之感,但花鸟画则一般般。
出至街上逛商店,想买皮鞋和大衣。实际并非如史悠鑫、廖新学、郭子杰所说。目前,法国物资匮乏,且不准进口外国货,街上女士还有穿木屐、布鞋的。至商店Old England及 La Grande Maison de Blanc( Place de Opera),买了些手套、袜子和领带。五点半回。
七点半晚膳。八点半,郭子杰约起去看 Leg show Burlesque(不雅表演),未去。
(贵州的青岩、遵义、湄潭和永兴,值得每个浙大人一生当中,去走一走、看一看的地方。以上文字系由贵州浙大校友雨仁每天读译自《竺可桢全集》之1940~1946年,一天一篇,持续七年,新鲜读译,与您分享,“穿越”西迁,见证校长在贵州抗战办学七年的每一天,感悟求是精神,弘扬西迁文化。误读与错漏,在所难免,敬请阅读原著。更多连载见或
http://blogsinacomcn/xiqianqing)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