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表达了诗人感情如下: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表达了词人对友人的不舍,离愁的苦涩完完全全地表达了出来。词人的目光与友人的行踪山水相连,借助山与水的比拟,表达了自己深深的离别之情,在惜春之情中更含有离别伤情,使得离愁更深。
诗中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实际上是写作者对友人归途的远眺,将作者胸中的离愁表现得淋漓尽致。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用问句拉出友人的行迹。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远去朋友的无限眷恋,和对朋友归途艰辛生活的深切挂念。
一、原文翻译
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想问行人去哪里?到山水交汇的地方。刚送走了春天,又要送你回去。假如你到江南,还能赶上春天的话,千万要把春天的景色留住。
二、解析
1、卜算子是词牌名,北宋时盛行此曲。万树《词律》以为取义于“卖卜算命之人”。
2、双调,四十四字,上下片各两仄韵。两结亦可酌增衬字,化五言句为六言句。
3、卜算子写了春天季节,在山水之间,送友人离别的场景。
作者的简介:
1、王观(1035~1100),字通叟,号逐客,泰州如皋(现江苏如皋)人,为胡瑗门人,北宋词人,与高邮的秦观并称“二观”。
2、王观为开封府试官时,科举及第。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考中进士。后历任大理寺丞、江都知县等,相传曾奉诏作《清平乐》一首,描写宫廷生活。
3、王观代表作有《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临江仙·离怀》、《高阳台》等,其中《卜算子》一词设喻巧妙,又语带双关,写得妙趣横生,堪称杰作。《红芍药》词写人生短暂,写法亦颇有特色。王观的词集取名《冠柳集》,表示高出柳永之意。
创作背景:春末时节,词人在越州大都督府送别即将回家乡(浙东)的好友鲍浩然。表达了词人送别友人鲍浩然时的心绪,衷心祝福好友,望好友能与春光同住。
出自: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原文: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作者:王观
朝代:宋
翻译:
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想问行人去哪里?到山水交汇的地方。
刚刚把春天送走,又要送你归去。要是到江南赶上春天,千万要把春天的景色留住。
扩展资料:
这首词是一首送别之作。题目中的鲍浩然是作者的朋友,浙东是友人要去的地方。这首词分为两片,上片写友人回浙东去的山水行程,下片抒发作者对回归江南的友人的深情祝愿。
上片“水是眼横波,山是眉峰聚”两句,暗含送别,以人的眼睛来比拟山水,把山水写的有情有义。水是眼波,也就是说眼中的泪水如波,横在眼里而没有留出,说明作者为将行的朋友着想,在尽力克制自己的情感,即使眼泪在眼眶里打转也不使之滴落而增加友人的伤感。
下片“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正面写“送”,点出了别友人的时间:暮春。为“又送君归去”铺垫。作者有心惜春,然而留不住春天,春天最终不顾作者归至江南。这对作者来说,不能伴春而去的江南又正是春天回归的地方。这两句写得相当愁苦,一个“才”一个“又”,层层递进,作者的情感越来越深。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摘 要:浩然作为十七年文学中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作家,创作了很多的文学作品,其中他个人最喜欢《金光大道》。但由于《金光大道》创作年代的特殊性,它的“真实性”一直颇有争议。但是我们应该看到《金光大道》更有助于我们了解那个时代的文化背景、生活状况和精神面貌等,而不能仅仅以政治标准来判定它的价值和地位。
关键词:真实性;审美标准;政治标准
浩然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位作家,他以《喜鹊登枝》步入文坛,以《艳阳天》扬名。在期间,他凭借着《金光大道》、《西沙儿女》和《百花川》成为“八个样板戏,一个作家”中的一个作家。在新时期他又凭借《苍生》再一次蜚声文坛。在二十世纪末,他以“我是一个奇迹”再招文坛热议。浩然是一个颇有争议的作家,他的是是非非,毁誉参半,都证明了他的确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一个重要而且独特的作家
《金光大道》作为浩然最喜欢的一部作品,主要是讲述了上个世纪农村合作化运动过程的人和事。浩然在创作这部小说时酝酿了很长的时间,而且雄心勃勃:“想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农村写一部‘史’,想给农村立一部‘传’;想通过它告诉后人,几千年来如同散沙一般个体单干的中国农民,是怎样在短短的几年间就‘组织起来’,变成集体劳动者的;我要如实记述这场天翻地覆的变化,我要歌颂这个奇迹的创造者!”①但是由于这部小说创作年代的特殊性,它所受到的争议也是颇多的,争论的焦点就集中在“文学的真实性”上。有人说《金光大道》中都是一些概念化的描写,有很多的假大空和佯装的幸福感,都是特有的东西,不然《金光大道》也不可能在那个年代一枝独秀,成为经典。更有人表示浩然受到了当时“极左”思想的影响,《金光大道》是对时代的赞美。很多人用历史的观点来质疑《金光大道》的真实性,他们认为农村合作化运动中存在很多的假象,比如像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等这些都是不真实的虚假的内容,那理所当然《金光大道》也自然是虚假的。但是我认为文学的真实性要跟文学作品本身说话。
首先我个人认为《金光大道》是真实的,浩然描写的确实是那个时代真实的现象。我们现在说那些是错误的虚假的,可是这些错误和不真实在当时人们的心中并不是虚假的。在1994年京华出版社出版了四卷本的《金光大道》时,浩然踌躇满志的说:“严格地说,只有我一个用小说的形式记录下中国农业社会改造的过程,这就是四部《金光大道》。我敢断言,世界上在没有第二个我了。后人一定有人写这段历史,但是他们不是亲身经历,写法、角度、观点都不会是那个时期的‘局内人’。他们的作品跟《金光大道》一定反差极大,甚至完全相反。……从这个意义上说,出版这部书绝非个人,而属于整个文学事业。因此我想出版。”②农业合作化运动历史和政策的得失并不能作为我们评价《金光大道》的标准,人们有时习惯于用现代的价值观念来评判过去,《金光大道》并不是让人们研究合作化运动的政治资料,它也只是浩然笔下的小说,仅此而已。
浩然作为一个为“为农民,写农民”的作家,他对农民农村有着很深厚的感情,他执拗的按照自己的理解来书写农村,甚至外界对他的小说真实性有诸多质疑,对他的“不忏悔”口诛笔伐,但是他个人仍然坚持他的作品是真实的。那么什么是文学的真实性?在不同时代、不同文学思潮也都有不同的认知。不致来说,文学的真实性,我们更强调的是“本质真实”,但严格的说来,就像没有完全客观的真实,完全本质的真实也是不可能的,由于创作者的主观性,任何作品都会带有作者的主观色彩。此外,“真正优秀的文学作品绝对不同于客观记录,除了事实本身的展示,它必须是渗透了作家深刻思想的,包含了作家对生命、对人性、对生活事实的深沉思考——这一思考就凝结着对本质真实的深沉认识。所以,评价一部作品的真实性,不能只看它与外在现实表象是否完全一致,更应该看作家对深沉生活的渗透力、思考力和洞察力,看他透过生活表层揭示生活本质的能力——只有作者的这一思想渗透力是强大而深刻的,,揭示出了生活背后隐藏的、为一般人所忽略或难以理解的深层潜流的时候,它才具有真正的思想震撼力,才具备高度的真实性。”③对照上面对文学真实性的理解,《金光大道》在表面上看是跟当时的社会情况十分一致的,虽然《金光大道》中没有透着当时的情景发现历史发展的规律,虽然他的思考深度不够,但是显然浩然的作品很明显也是有自己的思想情感的,那就是以情动人。他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于集体主义大公无私的追求,足以使他的文本产生独特的魅力。浩然在没有写作之前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他对农村未来有着美好的希望。人们都说“小说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金光大道》其实表达是浩然心目中的“乌托邦”,文学的本质就是表达个人的情感,也许《金光大道》没能以绝对的艺术感取胜,也没有无法企及的思想渗透力,但是我们应该尊重作者真诚的努力的表达的情感而写的作品。
我认为《金光大道》真实性是应该得到肯定的,同时它在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也是值得我们思考的。在期间,《金光大道》作为一部经典小说颇有影响,但是在新时期,对《金光大道》的否定是居多的。在八十年代初期对于浩然及其作品的评价已经基本定型。洪子诚、张钟等人主编的《当代文学概观》中写道:“在中,浩然在创作上明显的接受了‘四人帮’鼓吹的创作理论。他的《金光大道》既有三突出的模印,又有从‘路线出发’的烙痕……如今浩然正总结教训,重上征途。”④很明显,这一时期评价《金光大道》的主要标准是政治标准。
人们对于文学史的评价问题似乎一直都在走一个波浪式的道路,这部作品现在是经典,可过了几十年之后人们又对它有了很多的批评和否定,再过几十年人们又为这部作品平反,觉着经典还是经典。而在今天,我们应该从审美意识的角度来评价《金光大道》,我们也必须承认浩然及其《金光大道》都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页。2008年2月28日,时期唯一的作家浩然在北京病逝,他的辞世标志着那个时代的结束,面对起起落落,他一直未改农民本色。
注 释:
①浩然:《有关金光大道的几句话》,《泥土巢写作散论》〔M〕,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5月版
②浩然:《我的人生:浩然口述自传》〔M〕,华艺出版社2000年10月版
③何仲明:《真实的尺度——重评50年代农业合作化题材小说》〔J〕文学评论,2003(4)
④张钟、洪子诚等主编:《当代文学概观》〔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0年7月版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