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蓓蓓扮演者

肖蓓蓓扮演者,第1张

扮演者是郭金露。郭金露在《梦中那片海》剧中饰演肖战女儿肖蓓蓓。《梦中的那片海》是由付宁执导,徐兵、周鹤洋编剧,杨晓培总制片,肖战、李沁领衔主演,刘芮麟、曹斐然、赵昕、崔航、张龄心、鲁诺主演的青春励志情感剧。

先回答问题,个人认为郭金名老师的作品还是很有艺术和收藏价值的。理由如下:

书法以其灵动多变的线条,抒发着书写者的心绪情感,展示着书写者的审美趣味,传递着书写者的精神气象。而书法收藏和投资不仅具有怡情养性、装饰美化、营造文化气息等功能,更有保值、增值和盈利功能。

判断书法作品是否有收藏价值,个人认为无非遵循以下几点:第一,就是要保证书法作品是艺术家的真迹。第二,就是看书法艺术品本身的艺术价值。从用墨、用笔技法、构图以及书写内容判断书法作品的收藏价值。艺术价值是任何一幅书法收藏价值的根本,决定着其未来能否保值增值。但如果一幅书法本身的艺术价值不高,收藏时若只看重的是书法家当时的名气,很容易在若干年后,随着该人名气的消散而使藏品大幅贬值。第三,从艺术家名气和修为进行判断。名气和价格是非常相关的,名气越大价格越高,同时结合艺术家的价值观、德行操守、文学修养判断。但名气是随时间变化的,这点要注意。出名的书法家,如启功老先生书法作品在市场上受到追捧,但赝品也是满天飞,真品更是价值不菲。但在启功老先生在世的时候,有案可查的折合下来才100元人民币一幅(也就是说相当于普通工人两个月工资或者启功先生自己一个月工资),就可以买一幅启功先生的书法或者国画作品。 由此可见,作为投资直接购买收藏风头正热的一线大家的作品未必是最好的选择。 “有远见”的投资者已经开始转向真伪辨别较为容易、价位尚属合理的当代书法字画。投资二三类名家作品的好处在于,这类书画作品虽然目前价位相对较低,但往往风险小,而且未来的升值空间也很大。尤其是对那些通过中长期投资获得回报的书画藏家来说,二三线名家无疑是最佳的投资对象。

回到问题所在,从年龄上看,郭金名老师属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且受过良好的学院教育,经过数十年辛苦耕耘,目前已具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其作品的个人风格也比较鲜明(反逆倒侧书法首创),并得到了市场的一定认可,具有较强的收藏价值。

请问大学生作业纪录片导演阐述怎么写 呀

推荐QQ阅读里面的一本书,里面的一些文字也许对你有用。

纪录片导演阐述怎么写

这个你得问干这一行的

求一篇纪录片导演阐述

我们的论文话题为《商业**为什么这憨受欢迎》,要求论文1000字,最好星期一晚上前得到答案。拜托大家大脑转得快的人帮忙了

“导演”一词的由来

导演1,**艺术创作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把**文学剧本搬上银幕的总负责人。作为**创作中各种艺术元素的综合者,导演组织和团结摄制组内所有的创作人员和技术人员,发挥他们的才能,使摄制组人员的创造性劳动溶为一体。导演的再创作以**文学剧本为基础,运用蒙太奇思维进行艺术构思,编写分镜头剧本和“导演阐述”,包括对未来影片主题意念的把握,人物的描写,场面的调度,以及时空结构、声画造型和艺术样式的确定等。然后物色和确定演员,并根据总体构思,对摄影、演员、美术设计、录音、作曲等创作部门提出要求,组织主要创作人员研究有关资料,分析剧本,集中和统一创作意图,确定影片总的创作计划。导演还要按照制片部门安排的摄制计划,领导现场拍摄和各项后期工作,直到影片全部摄制完成为止。一部影片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导演的素质与修养;一部影片的风格,也往往体现了导演的艺术风格。 2,好的**和好的导演是分不开的。下面的几位,都可称得上是**界的“大腕” 张艺谋 1982年毕业于北京**学院摄影系。最初担任摄影。他在《一个和八个》、《黄土地》、《大阅兵》中的摄影,以追求画面造型的力度和象征性,而广受赞誉。1981年独立执导《红高梁》,之后连续导演了《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摇啊摇,摇到外婆桥》、《有话好好说》等作品。几乎所有作品都入围国际重要**节,有的获大奖。张艺谋的作品的突出特点,是那种对中国传统封建意识的深刻认识和强烈的批判精神,是内蕴其中的浓烈的历史感和生命意识,是古朴民俗的奇特景观。张艺谋**在风格和语言上不断探索、创新,代表了新的**潮流的崛起。 斯蒂芬·斯皮尔伯格 1947年诞生于俄亥俄州的辛辛那提市,其父是个电子计算机专家,其母是位颇有造谐的古典乐典演奏家。斯皮尔伯格自小便喜欢冒险与幻想,又勤于思考。1971年,初出茅庐的斯皮尔伯格仅用十天就导演了他的第一部电视片《决斗》(《Duel》)。这部成本仅为30万美元的片子在欧洲上映时竟为环球公司赚了几百万美元,令圈内人士刮目相看。 不久,他又指挥着一支庞大的摄制队伍和一条任性的机器鲨鱼拍摄了他的首部钜制《大白鲨》(《Jaws》1975)。从1977年开始, 陆续执导了和制作了《第三类接触》(《Close Encounters of the ThirdKind》1977)、《外星人》(《Gremlins》1984)、《回到未来》(《Back to the Future》1985)和《印第安纳·琼斯》系列(《Indiana Jones and the Temple of Moon》1984、《Indiana Jones and the Last Crusade》1989)等诸多巨片。这些影片都以充满幻想的故事情节给观众以前所未有的离奇感受,引起了极大的反响。令斯皮尔伯格在美国几乎家喻户晓。同时,他也被提名为奥斯卡奖最佳导演。进入90年代,他更是马不停蹄,举措惊人。拍摄了影片《胡克船长》(《Hook》1991)、《侏罗纪公园》(《Jurassic Park》1993)。之后他又推出一部与《侏罗纪公园》风格迦异的写实抒情的人文黑白片《辛德勒名单》(Schindler's List》1993)。在该片中,流淌著尤太血液的斯皮尔伯格用史诗般的镜头把五十年前二次大战中德国纳粹屠杀六百万犹太人的惨剧搬上了银幕。斯皮尔伯格明知冷肃的题材、沉重的主题不被票房看好,但敢于冒险的他却抛弃了最拿手的玩意儿——**特技,而采用了黑白底片与手提式摄影机。终于,斯皮尔伯格战胜了挑战,他以深沉的 拍出了>>

纪录片专业影评怎么写 为了艺考! 急啊!!

纪录片最大的特点就是纪实性,纪录片的本性应当是客观物质现实的复原。在纪录片的创作中,集中反映不经人为控制的叙事结构,坚持纪录片的纪实本性,并不排斥可以拥有其他属性,如艺术性 政论性 文学性 哲理性等,但他们都服从于纪实性,而且通过纪实性来表现。通俗点说,纪录片就是一部人物形象 环境 事件真实 真实反映生活的新片种,客观反映 极少有编导主观色彩。但是无论这部**反映的一系列属性,前提必须真实。

那么该怎么评纪录片呐?在这里向大家讲一个固定格式套路:结构——真实性——画面——色彩,如果你按这个套路走的话,即使你语言不够华丽,分数也差不到哪去,不会看着很乱,没有条理。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在纪录片的分析中,把握长镜头是非常重要的,长镜头伴随纪录片至始至终,通过长镜头记录特写画面,用中景全景对人物的表情,景物的描述,反映人物内心世界 烘托气氛,从而阐述现实意义,比较成功之处。

而艺术片因为不是重点(不是重点不代表不会考)在这里不多说了。但在大致套路跟记录片差不多:结构——画面特点——色彩,唯一不同的地方少一个真实性。除了上述,艺术片需语言优美,词汇华丽才能体现其艺术性。

1评主题。力求有独到见解,深入挖掘。《秋收起义》一片多数文章都认为这部影片反映了秋收起义历史,成功地刻画了 的形象,将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为中国革命找到了斗争方向。而我根据列宁关于领袖的论述和中央关于 思想的界定中认识到,影片反映了 作为一个杰出的革命领袖在斗争中成长的历程,也揭示了 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原因与过程,从这一新的视角展开评论。

2评现实意义。也与主题有关,但更侧重于现实作用,现实题材的影片如《孔繁森,我对你说》的评论重在党员干部的廉政爱民方面,评《离开雷锋的日子》的《大写的人》重在新时期学雷锋的积极意义。历史影片的评论也要观照现实。

3写观后感。要联系现实,融进自我,或是褒扬先进,批语落后,针贬时弊;或是进行自我观照,寻找差距,激励鞭策。中小学生的影评文章多属此类。要注意的一是不能写成"故事简介+自我对照",二是要紧扣影片,而不是从影片中抽出一个话题,离开对影片的评论。如评《甲午风云》的《透过甲午的硝烟》不是泛泛而谈"落后挨打",而是扣紧影片中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内容,联系历史事础,结合世界著名海战,对比联想,针对当前社会不良风气发出呼吁。评《南京大屠杀》的评论《城的断想》围绕"城"字做文章,从"屠城"、"纸城"、"不设防的城"、"钢铁长城"和"国防之城",扣得紧、放得开、收得拢。

(二)人物评论。

这是较为普遍的评论样式,可分为单一人物评论、同一类人物评论、不同人物的对比评论。收录在《银海珠光》中的评《背起爸爸上学》的4篇人物评论各有特色。《细节描写与宏伟意象》展开了 与蒋介石的对比评论。《在炮火中升腾的雪莲》对《红河谷》中丹珠的形象把握个性特点,作出由表及里、逐层深化的评析。在人物评论写作中,最好力求不仅评析人物形象的意义,而且要结合人物塑造的方法,把握人物独有的个性,如人物特有的行为、动作、理想、志趣、才干,从中更深地挖掘出人物形象意义,如评《炮兵少校》的《一团寂寞的火》改变了单纯着眼于对英雄人物的热情赞颂,而更多地溶进了新时期知识分子命运的感慨和思考。

(三)美学评论(样式、风格、审美特性等)>>

导演个人经历是如何影响其个人风格的 100分

诗意的女性视角与人文情怀

——谈杨阳导演的风格

“风格即人。”不同的导演有着不同的风格,从其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差异与特点。从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个导演的人生观、价值观,他对社会、人生、艺术的思考和态度,他

的审美意识和表现手法。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作品的格调、品质与风格,成为导演思想与人格的体现。女导演杨阳的《牛玉琴的树》、《午夜有轨电车》、《牵手》等作品不仅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而且吸引了观众的目光,受到了观众的喜爱。她始终深切地关注现代中国转型期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生活,用严谨的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依靠自身细腻、敏感的女性特质和女性意识,真实深刻地揭示当代中国普通家庭夫妻之间精神形式及物质形态的爱情生

活,以及人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理想与现实中的矛盾。她的作品富有时代感、历史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作品中渗透并流露著强烈的女性意识和人文关怀,深刻地揭示了人性和人生。

一、深切地关注当代中国的现实人生,用严谨的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艺术地反映当代中国普通家庭的生活无论是《牛玉琴的树》、《午夜有轨电车》,还是《牵手》,我们都可以看到导演杨阳对中国当代人们现实生活的密切关注和她的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以及她对生活的热爱。在《牛玉琴的树》创作体会中,杨阳说她被在西北沙漠中种下2万多亩绿树的牛玉琴深深感动,她与编剧一起来到荒凉的毛乌素大沙漠,找到牛玉琴的家,与牛玉琴整整谈了三天三夜,杨阳说:“当我第一次看到她的时候,我怔住了。我握着她的手,心里有一种强烈的震颤,那不是一双女人的手,它甚至比男人的手更硬、更粗糙,我握着它好像抓着一根木棍。那一瞬间,那种陌生感、那种仰视的感觉顿时消失。我们面对面地交谈,心与心地交流。”站在这片广袤的沙漠上,看到牛玉琴和她的一家种下的万亩绿树,杨阳泪如泉涌,这些生———落在沙子上,死———埋进沙子下的人创造的人间奇迹,使她强烈地感受到一种生命的坚韧和壮烈。此时她终于找到了多年来期待的一个故事:将生命的辉煌升华到悲剧性的程度。于是她用一种介乎于纪录片和故事片之间的手法,去讲述牛玉琴这个人和她一家的故事,这就有了《牛玉

琴的树》。杨阳认为对剧本所描写的生活的深入了解和感受是拍好一部戏的关键。杨阳与《牵手》作者磨剧本长达4年之久。她与编剧一起深入到中关村,采访高科技领域的成功人士,又参加妇联主持的“婚姻与家庭”讨论会,了解当代年轻人的婚恋态度,由此确立了男主人公事业上和情感上的位置,以及对第三者身份内涵的重新界定,从只讲女人受感情伤害的故事,扩展到探寻当代人心灵深处那隐秘的伤痛。杨阳认为“在人们不再为衣食温饱奋斗的年代,丰衣足食后的人们是可以为情而死的,这是一种绚丽的残酷,一种无奈而深刻的悲伤”。正因为杨阳在剧本阶段的深入参与,才使该剧有了一个新的飞跃,为日后《牵手》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杨阳的作品中流露著强烈的女性意识和人文关怀,解构以男权为中心的传统文化观念体验,探索女性意识,找寻属于女性的生命视野。其作品深刻地揭示了人性和人生,诗意而艺术地再现了生活“在文艺作品中,艺术家们对构成作品各种因素的处理方式,他用各种可能的媒介因素来表现他所认为重要的问题的独特表达法,就形成了他自己的风格。”①杨阳通过塑造当代生动鲜活的女性形象,描述她们平凡的生活,她们的痛苦、欢乐、幸福、不幸,对理想的追求,对生活和爱情的态度,女性自尊、自立、自强的意识,其作品有着强烈的女性主义精神和女权主义色彩。

作为女性导演,拍女性题材,强调女性意识,为女性去仗义执言是无可厚非的,可杨阳在女性视野下,客观公正地理解男性,从人性的角度去评判男性过>>

一部环保主题纪录片的策划案

《电线的灾难》

——地球二十年后会升高三度温度,人类将在再二十年后全人类灭绝。——诗人村子

不是吓你

地球的黑夜在白天出没

地球的七月将替换春季

到底喜马拉雅圣山上的水何时流干

干枯的长江上竖立著几座发电站

用于乞丐们逃荒作用

我坐在家里电脑前

看着这吞人的机器手

却停不下来

停不下来的死亡

从身后一步一步逼迫

一步一步逼迫我们讲出真心的话

一步一步紧逼我们将来灭绝的事迹

一片沙漠上

哪片从你身上掉下来的骨头

拿给小孩子们充饥

电线你不如此刻杀死我

省的地球去动手

省的他自己都要疼痛老半天呢

妈妈

妈妈

妈妈

救我

救起一个孩子

救起就算一个孩子

(还未受到污染)

论述第五代导演的艺术风格

“第五代导演”是指1982年自北京**学院毕业的导演系学生(后来扩展到摄影系、美术系),包括张军钊、陈凯歌、田壮壮、张艺谋、张建亚、黄建新等。其中张军钊1983年的《一个和八个》在广西厂率先举起大旗,一发冲天。而后陈凯歌接连拍出《黄土地》(1984年)、《大阅兵》(1986年)、《孩子王》(1987年),田壮壮拍出《猎场扎撒》(1985年)、《盗马贼》(1986年),吴子牛呈上了《喋血黑谷》(1984年)、《晚钟》(1988年),

1989年张艺谋捧出了让国内外观众、评论界集体大惊失色的处女作《红高粱》,至此,第五代的影片告一段落。

“第五代导演”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陈凯歌、张艺谋、吴子牛、田壮壮、黄建新。

**导演

张艺谋 陈凯歌 黄健中 黄建新 冯小宁 冯小刚 陈国星 赛夫 麦丽斯 陈家林

电视剧导演

张绍林 潘霞宋 昭杨阳

纪录片导演

萧同庆 严冬 陈晓卿 吴文光 洪宇魏 斌童宁 徐小惠

电视专题导演

吴小中 张涛 李卓玉 徐小惠 张越 洪眉 柯伟兵

短片导演

郑浩 李耕 耿英杰 吴尔善

车径行的主要作品

导演作品 时间剧名主要演员备注1997年《话说香港基本法》/50集大型电视系列片1999年《吃葡萄不吐葡萄皮》  贺岁剧/《中国海疆万里行》/30集大型电视系列片2000年《红色跑车》/电视连续剧2001年《城市猎人》/ 20集电视剧/《李双双》/多媒体剧/《一江春水向东流》/多媒体剧2005年《土地和农民的故事》/**2005年《下一站是幸福》刘涛,吴晓敏,王姬,万美汐24集言情伦理剧2006年《定军山》  多媒体剧2007年《杀出绝地》又名《红星1935》王亚楠,郭金,杜雨露,盖丽丽22集历史战争剧2008年《白雪皑皑》蓝燕,刘涛,史兰芽,张巖28集 动作剧2008年《三个女人的秘密》伊能静、王亚楠、叶青青、郑雅文22集爱情悬疑剧2009年《念恩桥》刘涛,佟瑞欣,贾雨萌,张彤31集战争情感剧2010年《一诺千金》  电视连续剧2011年《梦的密码》徐冬冬、孙荣参**短片2012年《族魂》黄海冰,戴娇倩,小李琳,叶鹏23集主旋律励志电视剧2012年《国宝疑云》 颜丙燕、李菁、田亮悬疑动作**2013年《我想结婚的时候你在哪》 郭品超,周秀娜,周韦彤,瞿颖都市情感** 2013年《唐代诗词故事108部系列微**》程媛媛、颜丹晨、周韦彤、王茜、邹兆龙、邹黎霞、杨欣、卢金聪微**2013年《走向法治国家》  大型政论纪录片2014年《时间都去哪了》 郭品超、杨紫、焦恩俊、高雅轩青春爱情影片作品 时间名称2012年主编《中国电视剧导演阐述》第一卷2013年主编《中国电视剧导演阐述》第二卷2014年出版《中国**备忘录》

永远的影片简介

拉雪兹神父公墓是世界上最美丽、最知名的公墓之一,此处是一批来自世界各地且在不同时期极富才华的艺术家的安葬地,如女歌手伊迪丝·琵雅芙, 作家马塞尔·普罗斯特、 摇滚歌手吉姆·莫里森、作曲家肖邦至今仍受到世人的景仰。另外还有一些已经淡出人们视线的艺术家,偶尔也有少数仰慕者前来拜祭。在《永远》中,从人们的眼中我们看到的是神秘、平静而又美丽的墓地。很多人都与自己的爱人一起前来膜拜死去的艺术家,有的人在所崇拜的艺术家的墓前留下自己的书信,有的则献上一朵花。敬慕者们在一起谈论艺术和生命中的美丽,墓地也反馈给他们生活的灵感。奖项:2007年HOTDOCS导演杰出成就奖2007年HOTDOCS观众票选TOP102007年美国Full Frame纪录片节灵感大奖2006年莱比锡国际纪录片节评委会大奖2006年荷兰乌特勒支纪录片节最佳纪录长片、最佳剪辑提名2006年荷兰**局水晶**奖(荷兰**基金会为鼓励荷兰纪录片行业的发展以及普通民众关注纪录片而颁发给那些发行后在院线售票超过 1 万张的荷兰纪录片的奖项)提名:2006年荷兰**节最佳剪辑奖2007金玫瑰蒙特勒艺术奖导演阐述每一次,偶尔回首,一个画面,一次邂逅或是一个**场景都会非常的感动我,而且它们总是会永远停驻在我的记忆里,然后便成为了一个拍**的催化剂。在(西班牙)安达卢西亚的一个村子的墓地,带着壁龛的墙,花儿,阳光,在凳子旁的一个转角,壁龛的对过:70多岁的露西亚,她正抽著烟,一边哼唱着。当她打算要离开时,我向她走过去。“不,我通常都不抽菸的——只是在这里,跟我丈夫在一起的时候才抽点”,她哼唱的歌是根据诗人加西亚洛卡写给德洛丽斯的“La Parrala”,一个非常有名的“ cante jondo ”歌者。在一个小本子上我不停地记下这样一些特别的邂逅,我写下我们会面的日期:1996年10月,“在一个黑暗的舞台上,La Parrala和死亡对话”,露西亚小声地说,“当我吟唱时,我是为我的丈夫而歌。。。如此精彩的抒情诗,如此有震撼力的音乐” 。和露西亚的这个场景一直萦绕着我,也可能是因为和那样一些永恒的主题紧紧相连,并让我沉醉其中:关于爱和死亡的无解之谜。当我98年去巴黎参观拉雪兹公墓,我看到一个年轻的女人是如何把一束红白相间的花儿放在肖邦的墓前。在乔治·梅里斯的墓前是一个女孩的护照照片,照片背面写着:谢谢!佩尔·拉雪兹,这些也同样写进了记录了我的无数次邂逅的小本里。当想起死亡这个话题,在我心里的露西亚,还有拉雪兹公墓那些留存内心的宁静和美,便有一些小小的慰藉。我只是想去做这样一个影片称颂爱以及对死亡呈现一个宁静的视角。这个影片是关于“美如何让我们永得安慰”。一个人的《永远》郭小聪刚刚看完“永远”,这部片子不仅需要静下心看,而且最好一个人静静地看,犹如在墓地里独自徘徊,才能品出隽永的味道,如果从中国观众的角度看,也许有以下几点不同之处:1 “永远”的品味格调太优雅精美了,不要说中国普通观众,即使知识分子阶层能够欣赏的也不会多,因为他们或者沉迷于“宏大叙事”,或者一心“为稻梁谋”,不可能像普鲁斯特那样从气味中也能进入似水流年的沉思,所以,这部片子让我们首先看到的是差距,文化心态和艺术品味的明显差距。2 假如让中国导演拍类似题材,他可能会注意抓拍“名死人”,因而每一个墓碑后面都会带出一个不会短的故事,或者名人或者奇人,结果变成一个个断片般的“树碑立传”。但“永远”这部片子,由于深沉的立意,导演真正注意到了作品格调的统一性,因此,无论是已故歌手还是魔术师,他们的回忆画面都不长,都服从于统一的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10345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3
下一篇2023-07-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