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西涧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滁州西涧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第1张

滁州西涧》表达了诗人这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与忧伤情怀,也是作者对自己怀才不遇的不平;同时表露了诗人恬淡的胸襟以及对生活的热爱。

《滁州西涧》思想感情

这首诗委婉地表达了作者深为中唐政治腐败而忧虑,十分关心民生疾苦,但无能为力的心情。诗人以情写景,借景述意,写自己喜爱和不喜爱的景物,说自己合意和不合意的事情,而胸襟恬淡,情怀忧伤,便自然地流露出来。

《滁州西涧》原诗

朝代:唐 作者: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译文:

最是喜爱涧边生长的幽幽野草,还有那树丛深处婉转啼唱的黄鹂。春潮不断上涨,还夹带着密密细雨。荒野渡口无人,只有一只小船悠闲地横在水面。

韦应物简介

韦应物(737~792),中国唐代诗人。汉族,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散文仅存一篇。因做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韦应物是山水田园诗派诗人,后人每以王孟韦柳并称。其山水诗景致优美,感受深细,清新自然而饶有生意。而《西塞山》景象壮阔,则显示韦诗雄豪的一面。其田园诗实质渐为反映民间疾苦的政治诗。代表作有《观田家》。

这是写景诗的名篇,描写春游滁州西涧赏景和晚潮带雨的野渡所见。首二句写春景、爱幽草而轻黄鹂,以喻乐守节,而嫉高媚;后二句写带雨春潮之急,和水急舟横的景象,蕴含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可奈何之忧伤。

主旨:

全诗表达了作者恬淡的胸襟和忧伤之情怀。

“横”字用得好,从全诗看,因在“野渡”且又“无人”,故能“自横”,加上诗人当时闲居两涧的境遇,自然使他偏爱这寂寞“幽草”,符合他当时心境。郊野渡口一派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象,表露出诗人恬淡的胸襟以及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而忧伤的情怀。

诗的第一句表明了作者对涧边草的喜爱的情感,最能体现这种情感的字是“怜”,“怜”在古文中有“喜爱”的意思。

“独怜”是偏爱的意思,偏爱幽草,流露着诗人对幽草的喜爱和恬淡的胸怀,所以“怜”字最能体现此情。

原文:

《滁州西涧》

唐-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译文:

最是喜爱涧边生长的幽幽野草,还有那树丛深处婉转啼唱的黄鹂。春潮不断上涨,还夹带着密密细雨。荒野渡口无人,只有一只小船悠闲地横在水面。

扩展资料: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是说:诗人独喜爱涧边生长的幽草,上有黄莺在树阴深处啼鸣。这是清丽的色彩与动听的音乐交织成的幽雅景致。暮春之际,群芳已过,诗人闲行至涧,但见一片青草萋萋。

这里幽草,深树,透出境界的幽冷,虽然不及百花妩媚娇艳,但它们那青翠欲滴的身姿,那自甘寂寞、不肯趋时悦人的风标,与作者好静的性格相契,自然而然地赢得了诗人的喜爱。

这里,“独怜”二字,感情色彩至为浓郁,是诗人别有会心的感受。它表露了作者闲适恬淡的心境。

-滁州西涧

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韦应物,卷一《答李浣》已介绍。作者于德宗建中二年(781)任滁州(今安徽滁州)刺史,兴元元年(784)冬罢滁州刺史,就住在滁州,直到贞元元年(785)秋出任江州刺史。此诗当是韦应物生活在滁州期间写的。“西涧”在滁州城西,俗称上马河。

前两句写西涧两边自然环境之美。涧边生长着绿油油的草木,树丛深处传来黄鹂的啼叫声。可以说草木与鸟都充满着生机,视觉效果与听觉效果都非常好。“怜”即爱,“独怜”即特别喜欢。“幽草”指深绿色的草,草绿得发暗,当然也说明长得非常茂密。

后两句写水面上的美景。傍晚时分,下着雨,西涧中的春潮在汹涌着;由于无人过河,渡船静静地横在郊外的渡口边。这两句将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相结合,既充满活力,又富有闲雅之趣。

此诗写景如画,并在画面中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喜爱之情与澹泊之志。如清黄叔灿《唐诗笺注》指出:“闲淡心胸,方能领略此野趣。所难尤在此种笔墨,分明是一幅图画。”宋寇准《春日登楼怀归》:“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宋苏舜钦《淮中晚泊犊头》:“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这些诗句都明显受到了此诗的影响,也说明此诗颇受读者的喜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10384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3
下一篇2023-07-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