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春风吹酒醒,斜照却相迎。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春风吹酒醒,斜照却相迎。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第1张

莫道桑林晚,为霞尚满天 ----刘禹锡的《酬乐天咏老见示》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李商隐《晚晴》 刘禹锡和白居易晚年都患眼疾、足疾,看书、行动多有不便,从这点上说,他们是同病相怜了,面对这样的晚景,白居易产生了一种消极、悲观的情绪,并且写了《咏老赠梦得》一首给刘禹锡(字梦得):“与君俱老矣,自问老何如眼涩夜先卧,头慵朝未梳。有时扶杖出,尽日闭门居。懒照新磨镜,休看小字书。情于故人重,迹共少年疏。唯是闲谈兴,相逢尚有馀。” 刘禹锡读了白居易的诗,写了《酬乐天咏老见示》回赠:“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身瘦带频减,发稀帽自偏。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第一部分分头两句:“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意思是说:人谁不顾虑,不怕老,老了又有谁来怜惜你呢下四句:“身瘦带频减,发稀帽自偏。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意思是说:身体消瘦衣带常常紧缩,头发稀疏帽子便自动偏斜,为了爱惜眼睛而废弃书籍不读了,经常请医生调理、治疗,是为了延年益寿。这一部分是承接白居易原诗而来的,表示了对白居易的“咏老”思想情怀的回应,说明在对“老”的看法尚颇有同感。读来极为亲切。 后六句诗意思产生了巨大的转折,诗情一振而起,“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头两句“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是说人老了经历的事多,理解也深刻透彻,看人也像看山河一样,一目了然,有很深的洞察力。下两句“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思考深刻,浓缩着人生的精华;认识全面,充满着一种辨正思想;感情深挚,表达了诗人对老朋友的真情关爱和真诚劝勉。末两句“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桑榆,喻日暮。是说:不要说日到桑榆已是晚景了,而撒出的晚霞还可以照得满天彤红、灿烂无比呢!这里诗人用一个令人神往的深情比喻,托出了一种豁达乐观、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晚晴》

作者:李商隐

原文:

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

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

注释:

1、夹城:城门外的曲城。

2、幽草:幽暗地方的小草。

3、并:更。高阁:指诗人居处的楼阁。迥:高远。

4、微注:因是晚景斜晖,光线显得微弱和柔和,故说微注。

5、越鸟:南方的鸟。

翻译:

一个人深居简出过着清幽的日子,

俯瞰夹城,春天已去,夏季清朗。

小草饱受雨水的浸淹,

终于得到上天的怜爱,雨过天晴了。

登上高阁,凭栏远眺,

天高地迥,夕阳冉冉的余晖透过窗棂。

越鸟的窝巢已被晒干,

它们的体态也恢复轻盈了。

赏析:

首联说自己居处幽僻,俯临夹城(城门外的曲城),时令正值清和的初夏。乍读似不涉题,上下两句也不相属,其实俯夹城的深居即是览眺晚晴的立足点,而清和的初夏又进而点明了晚晴的特定时令,不妨说是从时、地两方面把诗题一体化了初夏凭高览眺所见的晚晴。

初夏多雨,岭南尤然(此时诗人在桂林郑亚幕供职)。久雨转晴,傍晚云开日霁,万物顿觉增彩生辉,人的精神也为之一爽。这种景象与感受,本为一般人所习见、所共有。诗人的独特处,在于既不泛泛写晚晴景象,也不作琐细刻画,而是独取生长在幽暗处不被人注意的小草,虚处用笔,暗寓晚晴,并进而写出他对晚晴别有会心的感受。久遭雨潦之苦的幽草,忽遇晚晴,得以沾沐余辉而平添生意,诗人触景兴感,忽生天意怜幽草的奇想。这就使作为自然物的幽草无形中人格化了,给人以丰富的联想。诗人自己就有着类似的命运,故而很自然地从幽草身上发现自己。这里托寓着诗人的身世之感。他在为目前的幸遇欣慰的同时不期然地流露出对往昔厄运的伤感,或者说正由于有已往的厄运而倍感目前幸遇的可慰。这就自然引出人间重晚晴,而且赋予晚晴以特殊的人生含义。晚晴美丽,然而短暂,人们常在赞赏流连的同时对它的匆匆即逝感到惋惜与怅惘。然而诗人并不顾它的短暂,而只强调重晚晴。从这里,可以体味到一种分外珍重美好而短暂的事物的感情,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颔联写得浑融概括,深有托寓,颈联则转而对晚晴作工致的描画。这样虚实疏密相间,诗便显得弛张有致,不平板,不单调。雨后晚晴,云收雾散,凭高览眺,视线更为遥远,所以说并添高阁迥(这高阁即诗人居处的楼阁)。这一句从侧面写晚晴,写景角度由内及外,下句从正面写,角度由外及内。夕阳的余晖流注在小窗上,带来了一线光明。因为是晚景斜晖,光线显得微弱而柔和,故说微注。尽管如此,这一脉斜晖还是给人带来喜悦和安慰。这一联通过对晚景的具体描绘,写出了一片明朗欣喜的心境,把重字具体化了。

尾联写飞鸟归巢,体态轻捷,仍是登高览眺所见。巢乾、体轻切晴,归飞切晚。宿鸟归飞,通常是触动旅人羁愁的,这里却成为喜晴情绪的烘托。古诗有越鸟巢南枝之句,这里写越鸟归巢,带有自况意味。如果说幽草是诗人沦贱艰虞身世的象征,那么,越鸟似乎是眼前托身有所、精神振作的诗人的化身。

作为一首有寓托的诗,《晚晴》的写法更接近于在有意无意之间的兴。诗人也许本无托物喻志的明确意图,只是在登高览眺之际,适与物接而触发联想,情与境谐,从而将一刹那间别有会心的感受融化在对晚晴景物的描写之中,所以显得特别自然浑成,不着痕迹。

李商隐 风雨

《风雨》

作者:李商隐

凄凉宝剑篇,羁泊欲穷年。

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

新知遭薄俗,旧好隔良缘。

心断新丰酒,销愁又几千。

注释:

1、宝剑篇:唐将郭震(元振),少有大志。武则天曾召见,索其文章,震乃上《宝剑篇》。

2、羁泊句:意谓终年漂泊。

3、心断句:马周西游长安时,宿新丰旅店,店主人很冷淡,马周便要酒一斗八升,悠然独酌。后来唐太宗召与语,授监察御史。这里意思是说,不可能会象马周那样得到知遇了。心断:犹绝望。新丰:故址在今陕西临潼县东。

译文:

我读了宝剑篇后心里凄楚悲凉;

羁旅中不得志想必漂泊到终年。

我象风雨中的黄叶依然在飘落;

别人成日在青楼作乐歌舞管弦。

纵有新交遇到薄俗也难得持久;

旧交老友因为久疏而断了良缘。

我不企望喝新丰酒能有新际遇;

为消愁姑且沽饮不惜耗费几千。

赏析:

这是作者自伤沦落漂泊无所建树的诗,是一曲慷慨不平的悲歌。诗起句写理想与际遇的矛盾,虽怀有郭震般的抱负,却没有他那样的际遇。颔联抒写羁旅漂泊的人生感受。颈联写在现实生活中孤立无援的悲凉。末联写想借酒浇愁,但却不能象唐初的马周,落拓时在新丰酒店受到冷遇,然而后来他却得到皇帝的赏识,拔居高位。诗以风雨为题,凄凉开首,是表露羁泊异乡,因目接凄风苦雨而引起的身世之感。

李商隐 嫦娥

《嫦娥》

作者: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江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注释:

1、嫦娥:古代神话中的月中仙女。《淮南子览冥训》: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恒娥窃以奔月。恒又作姮。

2、云母屏风:嵌着云母石的屏风。此言嫦娥在月宫居室中独处,夜晚,唯烛影和屏风相伴。

3、长河句:银河逐渐向西倾斜,晓星也将隐没,又一个孤独的夜过去了。

4、碧海:《十洲记》:扶桑在东海之东岸,岸直,陆行登岸一万里,东复有碧海,海阔狭浩汗,与东海等,水既不咸苦,正作碧色。

译文:

透过装饰着云母的屏风,烛影渐渐暗淡下去。银河也在静静地消失,晨星沉没在黎明的曙光里。月宫的嫦娥恐怕后悔偷了后羿的长生不老药。现在只有那青天碧海夜夜陪伴着她一颗孤独的心。

韵译:

云母屏风染上一层浓浓的烛影,

银河逐渐斜落启明星也已下沉。

嫦娥想必悔恨当初偷吃不死药,

如今独处碧海青天而夜夜寒心。

李商隐 咏史

《咏史》

作者:李商隐

原文:

(其一)

北湖南埭水漫漫,一片降旗百尺竿。

三百年间同晓梦,钟山何处有龙盘?

(其二)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何须琥珀方为枕,岂得真珠始是车。

运去不逢青海马,力穷难拔蜀山蛇。

几人曾预南熏曲,终古苍梧哭翠华。

注释:

1、北湖:南京玄武湖。《金陵志》:南埭,水上闸也。北湖南埭,统指玄武湖,是南朝操练水军的场所,也是帝王游宴之处。此言水漫漫,意谓昔日之水军、帝王皆不复存在,唯湖水漫漫矣。

2、一片降旗:刘禹锡《金陵怀古》: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乃指东吴孙皓降晋。

3、三百年间同晓梦:南京为六朝古都,三百年间,王朝更替,降旗屡树,非但孙吴一回。

4、龙蟠:徐爰《释问》:建康东北十里,有钟山,旧名金山,后更号蒋山。诸葛亮以为钟山龙盘,即蒋山也。张勃《吴录》:刘备曾使诸葛亮至京,因睹秣陵山阜,乃叹曰:钟山龙盘,石头虎踞,帝王之宅也。

翻译:

(其二)

纵览历史,凡是贤明的国家,

成功源于勤俭,衰败起于奢华。

为什么非要琥珀才能作枕头,

为什么镶有珍珠才是好坐车?

想要远行,却没遇见千里马,

力单势孤,难以拔动蜀山的猛蛇。

有几人曾经亲耳听过舜帝的《南风歌》?

天长地久,

只有在苍梧对着翠绿的华盖哭泣份儿。

赏析:

(其一)

首句北湖南埭水漫漫突出了六朝的故都的典型景色。北湖即玄武湖,南埭即鸡鸣埭,是六朝帝王寻欢作乐的地方。可是经过了改朝换代,同一个北湖,同一个南埭,过去曾经看过彩舟容与,听过笙歌迭唱,而此时只剩下了汪洋一片。诗人怀着抚今感昔的情绪,把北湖南埭这两处名胜和漫漫湖水扣合起来写,表现出空虚渺茫之感。第一句北湖南埭水漫漫,诗人是把六朝兴废之感融汇到茫茫湖水的形象之中,而第二句一片降旗百尺竿,是通过具体事物的特写,形象地表现了六朝王运之终。在此一片降旗成为六朝历代王朝末叶的总的象征。降旗的典故原来和石头城有关,但诗人写了降旗不算,还用百尺竿作为进一步的衬托。降旗一片,分外可嗤;竿高百尺,愈见其辱。无论是从一片的广度或者是从百尺的高度来看历史,六朝中的一些末代封建统治者,荒*之深,昏庸之甚,无耻之极,都可想而知了。

第三、四句三百年间同晓梦,钟山何处有龙盘?是一个转折,诗人囊括六朝三百年耻辱的历史。从孙吴到陈亡的三百年时间不算太短,但六朝诸代,纷纷更迭,恰好似凌晨残梦,说什么钟山龙蟠,形势险要,是没有什么根据的。钟山即紫金山。传说诸葛亮看到金陵形势之雄,曾说:钟山龙蟠,石城虎踞,帝王之宅也。然而在李商隐看来,三百年间,孙吴、东晋、宋、齐、梁、陈,曾先后定都于此,全都亡国,可见国之存亡,在人杰不在地灵(屈复《玉溪生诗意》卷七)。前二句的北湖、南埭已经为下文的龙盘之地伏根,而一片降旗偏偏就高高竖起在石头城上,则更证明地险之不足凭了。钟山何处有龙盘?诗人用反问的形式,加强了否定的语气,真是一针见血的快语。这一快语之所以妙,妙在作者是带着形象来判断的。诗人对龙盘王气的思考,不但扣合着六朝的山,扣合着历史上的一片降旗,还扣合着眼前的漫漫北湖;不但扣合着某一朝代的覆亡,还扣合着三百年沧桑。他的王气无凭论,实际上是三百年间一场晓梦的绝妙的艺术概括。诗作熔写景、议论于一炉,兼有含蓄与明快之胜。诗人巧妙地使典型景象的层层揭示与深切意蕴的层层吐露相结合。他描写了一幅饱经六朝兴废的湖光山色,而隐藏在背后的意蕴,则是龙盘之险并不可凭。水漫漫是诗人从当今废景来揭示意蕴;一片降旗是从历史兴亡来揭示意蕴。三百年来则是把一片降旗所显示的改朝换代,糅合为晓梦一场,浑然无迹,而又作为导势,引出了早已盘旋在诗人心头的感慨钟山何处有龙盘的沉着明快之语,形成了诗的高潮。看来龙盘无处寻觅,六朝如此,正在走向衰亡的晚唐政权亦是如此。

(其二)

李商隐以其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艺术上的创新精神,创作了占他全部诗篇七分之一强的史诗,它们扩展了传统咏史诗的涵义,丰富了咏史诗的题材,探索了咏史诗新的手法,将其独特的思想性艺术性臻于和谐统,在咏史诗的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他的咏史诗不仅咏古况今,充分反映了他进步的历史观,而且借古讽今,含蓄地表达了他的现实主义倾向。同时还借题寄慨,委婉地抒发了他怀才不遇的苦闷。相对于一般诗人对时政的深沉感慨,李商隐的诗作扩大了咏史诗的表现容量。

这首诗的第一句是说,回顾以往的朝代,勤俭能使国家昌盛而奢侈腐败会使国家灭亡,提出了一切政权成败的关键。

第二句是两个典故,第一个是琥珀枕,南朝一个皇帝在四处征战的时候得到一个非常名贵的琥珀枕,但他将琥珀枕捣碎了给战士敷。第二个是齐桓公,当年齐桓公和另一个君主相遇,那个君主有很多车,每一俩车都有一颗非常大的珍珠,那个君主为此非常自豪视之为奇珍,但齐桓公说他有人才,那才是他的宝物。这一联是说明人才的重要性。

第三句也是两个典故。青海马是指能担当军国大事的人才,蜀山蛇指亡国的祸胎(当年蜀国因为五壮士拔蛇而蜀路开,导致了蜀国灭亡),这两句话其实有着国家灭亡也隐隐有天意的意思。义山其实很矛盾,他虽然知道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但当时是唐文宗很有雄心壮志的,可惜被家奴所制,抑郁而亡,所以义山也无法解释为何国家会走向衰败,所以他只能将其解释为天意。

最后一句的南薰曲是当年舜唱的《南风歌》,一唱而天下太平,几人曾预南薰曲的意思就是没人再听到舜的《南风歌》了,意思便是天下将大乱。苍梧是舜埋葬的地方,翠华是皇帝仪仗中顶上的华盖,最后一句话的意思是,国家如此衰败,不复当年尧舜之风了。

这首诗,诗人根据历史兴亡的史实,概括为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这些明确的以古鉴今的态度,包含着深刻的用意,比前人的认识更自觉完整。在兴亡系于何人的问题上,尽管李商隐受时代的局限,还只能将理乱的命脉系于帝王,但在他的诗中,大都是指责他们败乱国家的。因此这种揭露更有进步意义。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出自《晚晴》,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其余句无出处。这首诗描绘雨后晚晴明净清新的境界和生意盎然的景象,表达出诗人欣慰喜悦的感受和明朗乐观的襟怀,典型反映了作者桂幕初期的情绪心态。李商隐自开成三年(838)入赘泾原节度使王茂元(被视为李党)以后,便陷入党争的狭谷,一直遭到牛党的忌恨与排挤。他只得离开长安,跟随郑亚到桂林当幕僚。离开长安这个党争的漩涡,得以暂免时时遭受牛党的白眼,精神上也是一种解放。这首诗即是在此背景下写成。全诗如下: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译文如下:一个人深居简出过着清幽的日子,俯瞰夹城,春天已去,夏季清朗。小草饱受雨水的浸淹,终于得到上天的怜爱,雨过天晴了。登上高阁,凭栏远眺,天高地迥,夕阳冉冉的余晖透过窗棂。越鸟的窝巢已被晒干,它们的体态也恢复轻盈了。注释如下:夹城:城门外的曲城。幽草:幽暗地方的小草。并:更。高阁:指诗人居处的楼阁。迥:高远。

扩展资料:

首联说自己居处幽僻,俯临夹城,时令正值清和的初夏。乍读似不涉题,上下两句也不相属,其实“俯夹城”的“深居”即是览眺晚晴的立足点,而清和的初夏又进而点明了晚晴的特定时令,不妨说是从时、地两方面把诗题一体化了——初夏凭高览眺所见的晚晴。初夏多雨,岭南尤然。久雨转晴,傍晚云开日霁,万物顿觉增彩生辉,人的精神也为之一爽。这种景象与感受,本为一般人所习见、所共有。诗人的独特处,在于既不泛泛写晚晴景象,也不作琐细刻画,而是独取生长在幽暗处不被人注意的小草,虚处用笔,暗寓晚晴,并进而写出他对晚晴别有会心的感受。久遭雨潦之苦的幽草,忽遇晚晴,得以沾沐余辉而平添生意,诗人触景兴感,忽生“天意怜幽草”的奇想。

一直以来,喜欢情感女作家晚晴的书,带我走出困境,找回自己。

《做一个刚刚好的女子:不攀附,不将就》

1这个世界上,不是我们愿意委屈自己,奉献自己,就能得到别人的喜欢。即使我们做得再好,再优秀,都有人会讨厌我们,所以,没必要累坏自己。

不必去做一个人人都喜欢的姑娘,但一定要做个自己喜欢的姑娘,不迎合,不媚俗。

2人与人的交往,说穿了就是思想的碰撞能长久交往下去的人,彼此都能走进对方的精神世界,有些人曾经走进过彼此的世界,但由于各自的经历,机遇不同,慢慢的又淡出对方的世界。

3不必羡慕那些过得比你精彩自由的人,他们并不比你优秀,只是他们在自己的人生里,有自己的想法与追求,并且有勇气去坚持。

4态度要坚决,语气要温柔。

《做一个有风骨的女子:不迎合,不媚俗》

1一个女人是否能过上有底气和有尊严的生活,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从来不是经济,而是敢不敢不委屈、不将就的决心。

2“不好的印象”俗称“成见”,当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有了成见,那么无论对方做什么,总会横看竖看不顺眼。

3一个人生活得好不好,取决于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什么事都要问别人,就算身边高手环绕,智者辈出,人生依然会一塌糊涂。

4如果一件事,一开始就令你不舒服,那么,越早拒绝越好,拖到必须解决的那一刻,也许你就只能断尾求生了。

5疼我入骨者,我事之以君王;轻我若尘者,我弃之以敝履。

《做一个有境界的女子:不自轻,不自弃》

1经济、思想、生活独立的最大意义,就是我们永远都不会失去选择权。

2没有谁能替我们负重前行一辈子,父母会老去,爱人亦有可能先走,再幸福的人,一生当中,都会有一段时间独自前行。

3原谅之前,一定要看清一点:对方是为了让你继续付出才来与你和解,还是真的意识到曾经过分,想要和你修复关系。

4永远不要与人性为敌,这样你可以少吃很多苦,少受很多伤,少走很多弯路。

5无论生活给我们什么样的考验,不自轻,不自弃,始终相信,我命由我不由天。

6女人应该有自己的思想、见识、智慧,这些东西才是你独特的魅力所在,也是你过好这辈子的真正依托。

很喜欢这三本书,在书中领悟,成长。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395669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9
下一篇2023-08-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