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在刚刚降生到这个世界上的时候,除了性别之分,其实并没有什么不同。但最终能够成为怎样一个人,很大程度上是由个人的成长经历,社会环境,及某些重大生活事件所决定。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我感到自己幼年、童年时期的生活经历及情感体验对铸成今天的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我出生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恰逢结束。我成长于一个干部家庭,父母均是单位上的领导干部。学龄前时期,父母由于工作原因经常出差或加班加点,根本无暇照顾孩子,只好将我送到里一家全托幼儿园,每周只能回家同父母呆一天。或许是继承了父母的性格特点,我从小就比较开朗外向,虽然不像其他同龄人能和父母朝夕相处,但并没有感到孤单,寂寞,反而增强了自立能力,性也很强。上小学之后,父母虽然工作繁忙,但从不松懈对我学习上的督促和帮助,使我一直接受着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可以说我成长的每一步都倾注了他们的心血。特别是我的母亲,在我看来她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女强人,不但事业有成,生活中更是一位贤妻良母。如果一定要我说出一个我最崇拜的人,那就是我的母亲。她坚强、乐观的性格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和激励着我。就这样,一直到初中毕业我始终是在掌声和鲜花中度过的,那时的成长道路可谓一帆风顺。
刚入中学,一切都是陌生的。陌生的校园、陌生的同学、陌生的老师。不变是,天仍那样的蓝、树仍那样的绿、花儿仍是那样的鲜艳。随着时间的流逝,渐渐地一切都变得熟悉了,校园不再陌生,同学和老师也都成为了朋友。于是,走过了陌生,一切都变得快乐起来了!中学的生活主要是学习,那时候我最讨厌的就是英语课,从第一节开始的时候,我就深深的讨厌上了这门课,还为自己找了个“满意”的借口:我相信我很爱国,所以我不学英语。现在想起来真是可惜,长大了还是得学。
参加了心理健康教育学习班后才得知,青春期属于特殊时期。由于这个期间的发展是非常复杂、充满矛盾的,又称为“困难期”、“危险期”。
中学的时候同学之间的关系大多是单纯的,不过由于正处在青春期,男女之间彼此并不怎么来往,往往喜欢一个人却老是和她作对,喜欢她却老在别人面前说她的坏话。现在看来,这也是青春期的一个特征,出现对异性的好感和接近异性的欲望。又由于环境和的限制,这种朦胧的好奇心和欲望感不得不被压抑,还要在他人面前进行掩饰。中学的生活是忙碌的,又是单纯的,在开心中我结束了我的中学生活,结束了我的单纯生活。
经历了高考这个人生重大的转折点,迈进高等学府之后,接触的人和事大大的开阔了我的视野,在如饥似渴的汲取丰富知识的同时,我开始学着用相对客观的态度去评价自己和他人,开始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世界上的人和事,也许这就是所谓成长吧!此后,我渐渐拥有了成人的感觉――感到自己身上肩负着某种责任,自己理所当然地应该去承担生活中的某些东西。今天,当自己明白了一些人生道理,回过头来审视自己成长经历,发现过去所遭受的那些挫折、痛苦并非完全没有价值,相反它却隐含深远的意义。今天的我,对周围的人和事,有了更多的包容、更多的理解、更多的关怀,而不再执迷于个人的得失。所以有人说“挫折、痛苦的背后才是成长的空间。”本科毕业后,我进入了南航附属初级中学工作,生活节奏加快了很多。
参加了教育实践工作,这也使我第一次有机会接触到了心理这个领域。在学校这个体中,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千差万别,但也有着共同的体特征,比如文化水平较高等特点。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体是表露个人才能、表现个人特征的领域,是在社会价值、观念和规范影响下促成个体社会化的领域。在一个组织中,体是实现组织目标、完成组织任务的基本单位。对于一个教育的管理者来说,仅仅了解单个学生个体和对个体进行管理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对处在一定体中的人以及对体本身进行研究,才能对体进行有效的管理。
通过这一段时间的学习、观察、思考,不但我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同时也逐渐从心理学专业的角度出发,去重新审视周围学生和朋友心理上存在的问题。我发现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都存在着不同程度、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甚至还有些人由于不堪受心理重负过早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一切让我切身的感受到一个人如果不能正确面对和解决自身的心理问题,将会怎样毁坏自己的生活、消磨意志、降低自身感受生活乐趣的能力。我真心的希望每一个学生在顺利完成学业的同时,都能发自内心地感受到生活的美好,都有能力去创造自己想要的生活,都能成为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人,这种希望更加坚定了我学习心理知识和技能的决心。
作为一名党员及思想教育工作者,我是一名唯物主义者。我认为心理的伦理要求做到对人的尊重和关怀,这恰恰符合了党提出的“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所以“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应该成为所有心理工作者共同的价值观和伦理要求。“以人为本”也许是最不强调技术的心理,但它是最强调对人性的理解和尊重的,它相信每个人都有自我成长和自我完善的内在力量。所以我们应该坚信,不是我们为求助者解决他的问题,而是求助者本身就具有解决自己问题的潜在能力,他是在我们的帮助下,自己最终解决了自己的问题。根据这样的道理,其实心理并非高深莫测,只要我们能够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为来访者提供一个有利于其个人成长和完善的环境,相信他一定能够从痛苦中挣脱出来,解决自己问题。如此看来,与理论和技能相比较,更重要的是与来访者建立良好的关系,是对来访者的无条件关注,是对来访者的理解、接纳、尊重。理论和技能的学习,其目的正是为了在过程中最大程度上实现以来访者为中心这一根本理念。
心理既是科学,也是艺术。科学的道理是不难理解,而将的技术个性化地应用于每一个求助者,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想真正学好心理,特别是要想很好地掌握心理的技能,创造性地展开工作,有效地帮助求助者解决问题,没有什么捷径可走,只有在实践中边学习,边领悟,逐步提高与完善。特别是当我真正开始进行心理培训之后才发现,真正决定心理进程的,不是理论、也不是技巧和方法,而是心理健康教师本身的人格,只有一个健康、稳定的人格,才是心理健康教师取得效果的根本保证。心理师人格的健康度和完整度,决定和限制着心理取得疗效的程度。所以说,心理健康教师对自己的了解和、心理健康教师的自我成长,同样是心理中最为关键的因素之一。
身为一名学校的思想教育工作者,我深知肩负着党和国家的殷殷期望与关怀,更感责任之重大。我的性格特质、教育背景、思维方式是我从事这项职业的优势所在。而业务水平、技能则是我尚需提高的方面,在这方面,我也期待各位老师能不吝给予我真诚的指教,使我更加胜任这项崇高的工作,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路任重道远,我将肩负起这一神圣的使命,用兢兢业业、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为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事业保驾护航。“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如果这个职校是“北京清华空姐专职”,每个学员都是清华颁发的清华同等学力证书,你还会觉得职校的女孩给人的感觉不好吗!
其实根深蒂固的感觉就是学校的差异化,在感官意识上的认知结果。如高校有顶尖的也有普通的,但都是“正规军”。而职高技校的都是落榜的差生,上不了“正规军”学校,才去的“非正规”“杂牌军”学校。
情侣之间一般吵架分手的也不算什么奇怪的事情了,有很多的这种情况。情侣之间总会出现不合,有的比较有脾气的,一吵架就会闹分手。然后分手之后,又会感觉非常的痛苦,而且分手之后,很经常的想起对方。想着自己以前和前任的相处,分开之后还是那么的痛苦。之后就会幻想着能够与前任复合。但是她始终却想不到用什么方式去和前任沟通
其实学历也没什么重要的,关键看你们的人格和性格是否一致
而且学历不好不见得就没有能力
人的能力是不能用学历还衡量的
你考虑的问题确实是有的
但是个人的素质是可以通过学习来提高的
单纯的因为某个人学历,就断定你们以后的未来会怎么样是不理智的
如果你真的喜欢他,可以和他多接触一下,不要那么早的确立关系
然后你多观察一下他的为人,素质各方面,别冲动
然后多了解他生活的圈子和朋友,客观的看这个人是不是一个有潜力的人
如果所有的条件都满足,学历真的不是什么问题
很多人面对生离死别都毅然决然的站在一起
如果你不是因为不爱这个人的原因而选择不在一起,你以后一定会后悔的
太功利的心是追不到幸福的
冷静的想想,祝福你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