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绝句二首》 其一,其二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杜甫的《绝句二首》 其一,其二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第1张

杜甫《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成对的黄鹂在新绿的柳枝上鸣叫,一行白鹭在青天上自由飞翔。凭窗望去,西山千秋雪景好像是嵌在其中的一幅画,门外停泊着来自东吴,畅行万里的船只

比较全面的:

白鹭――一种水羽毛鸟,羽毛白色,腿很长,捕食鱼虾。

西岭――指岷山,在成都西面。

东吴――指现在江苏省一带地方,古代是吴国所在地。

黄鹂有两只,各自占据一株青青杨柳的梢头,你一句,我一句,甜蜜舌,嫩声泣语,比唱歌还要动听。水边上的沙滩那里,正有一行白鹭展翅起飞,向高高的蓝天忘记翩翩而去,它们雪白的身影映着碧蓝的晴空,显得十分潇洒,优美。

草堂的四壁并没有限制诗人的视野,更没有妨碍诗人的想象,反而给他的观赏增添了几分艺术情调。那终年戴雪、千古不化的西山群峰,被小小窗口从百里之外收纳进来,不恰好成为一幅山水壁画?那停泊在门前的几艘航船,听说正准备扬帆万里,定然是下岷江、转长江、远到东吴去吧!西岭远隔百里,却说它含在自家窗口;航船泊在门外,又说它要远下东吴。远景把它移近,近景将它推远,在远和近的推移变化之间,千秋西岭和万里东吴,全都聚拢到诗人的草堂跟前来了。

这首四名小诗,句句都是写景。远远近近、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景物,发声的,飞行的,静止的,静而欲动的,纷然呈现在草堂 周围,与诗人共同组成一个多姿多彩、生动和谐的广阔天地,在这个天地里,寄托着诗人浓而美好的生活情趣和对自然万物、对祖国山河绝句来源于两汉,成形于魏晋南北朝,兴盛于大唐。当时都是四句一首,称为“联句”。《文心雕龙·明诗》所谓“联句共韵,则柏梁余制”。唐宋两代,是我国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绝句风靡于世,创作之繁荣,名章佳什犹如群芳争艳,美不胜收,可谓空前绝后也。 绝句,又叫“绝诗”,或称“截句”、“断句”,截和断都含有短截的意思。按照《诗法源流》的解释,绝句是“截句”的意思,就是截取律诗四句,或截首尾二联,或截前二联或后二联,或是中间二联。另外一种说法是从“五言短古,七言短歌”变化而来,唐人赋予它以声律,使它定型,就成绝句。绝句每首四句,通常有五言、七言两种。简称五绝、七绝,也偶有六绝。绝句分为律绝和古绝。律绝是律诗兴起以后才有的,古绝远在律诗出现以前就有了。南朝陈代的徐陵主编《玉台新咏》就有“古绝句”的名称。但这种绝句虽然押韵,而相对来说平仄(zè)较为自由,或者可以说有些诗人不愿受格律的约束。在律绝盛行以后,古绝句仍然被沿用发展下来。古绝句五言特多,而七言特少。这里我们就把两种绝句分开来讨论。

律绝跟律诗一样,依照律句的平仄,讲究粘对。

绝句

[唐]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绝句》宋杨万里

天边绿锦织云机,全幅青罗作地衣。

此是农家真富贵,雪花销尽麦田肥。

[编辑本段]绝句分类

绝句按字数分:五言绝句及七言绝句。

[编辑本段]五言绝句

⑴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另一式,第一句改为(仄)仄仄平平,其余不变。

⑵平起式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听筝

[唐]李端

鸣筝金粟桂,素手玉房前。

··

欲得周郎顾,时是误拂弦。

···

另一式,第一句改为(平)平仄仄平,其余不变。

五言绝句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编辑本段]七言绝句

⑴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⑵平起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相关诗句范例如下:

早发白帝城

[唐]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另一式,第一句改为(平)平(仄)仄平平仄,其余不变。

跟律诗一样,五言绝句首句以不入韵为常见,七言绝句首句以入韵为常见;五言绝句以仄起为常见,七言绝句以平起为常见①。

跟律诗一样,律绝必须依照韵书的韵部押韵。晚唐以后,首句用邻韵是容许的。

跟律诗一样,律绝可以用特定的格式②。例如: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③。

···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装浓抹总相宜④。

跟律诗一样,律绝要避免孤平。五言“平平仄仄平”第一字用了仄声,则第三字必须是平声;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三个用了仄声,则第五字必须是平声。例如:

夜宿山寺

[唐]李白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⑤。

回乡偶书

[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摧。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⑥。

···

“不”“客”二字拗,“何”字救。

绝句原则上可以不用对仗。上面所引八首绝句当中就有五首是不用对仗的。

现再举两个例子:

泊秦淮

[唐]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塞下曲(第二首)

[唐]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

如果用对仗,往往用在首联。上面所引的绝句已有一首(苏轼《饮湖上初晴雨后》)是在首联用对仗的,现在再举两首为例:

八阵图

[唐]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

郿坞(第二首)

[宋]苏轼

衣中甲厚行何惧?坞里金多退足凭。

··毕竟英雄谁得似?脐脂自照不须灯!

···

但是,尾联用对仗,也不是少见的。象上文所引孟浩然的《宿建德江》,就是尾联用对仗的。

首尾两联都用对仗,也就是全篇用对仗,也不是少见的。上面所引王之涣《登鹳雀楼》是全篇用对仗的。下面再引两个例子,一个是首联半对半不对,一个是全篇完全用对仗:

塞下曲

[唐]李益

伏波唯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

··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射天山。

绝句四首(第三首)

[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有人说,“绝句”就是截取律诗的四句,这话如果用来解释“绝句”的名称的来源,那是不对的,但是以平仄对仗而论,绝句确是截取律诗的四句:或截取前后二联,不用对仗;或截取中二联,全用对仗;或截取前二联,首联不用对仗;或截取后二联,尾联不用对仗。

二古绝

古绝既然是和律绝对立的,它就是不受律诗格律束缚的。它是古体诗的一种。凡合于下面的两种情况之一的,应该认为古绝:

⑴用仄韵;(有争议,有很多学者诗人认为律绝的标准是粘对律句,与韵的平仄无关)

⑵不用律句的平仄,有时还不粘、不对。当然有些古绝是两种情况都具备的。

如果不用律句,只能算是古绝。例如:

夜思(二首)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疑是”句有“平仄仄仄平”,不合律句,“举头”句不粘,“低头”句不对,所以是古绝。

五言古绝比较常见,七言古绝比较少见。现在试举杜甫的两首七言古绝为例:

三绝句(选二)

[唐]杜甫

二十一家同入蜀,惟残一人出骆谷。

········自说二女啮臂时,回头却向秦云哭。

····

殿前兵马虽骁雄,纵暴略与羌浑同。

·

闻道杀人汉水上,妇女多在官军中。

·

第一首“惟残”句用“平平仄平仄仄仄”,“自说”句用“仄仄仄仄仄仄平”

不合律句。尾联与首联不粘。第二首“纵暴”句用“仄仄仄仄平平平”,“妇女”句用“仄仄平仄平平平”,都不合律句。“殿前”句不尽合。

当然,古绝和律绝的界限并不十分清楚的,因为在律诗兴起以后,即使写古绝,也不能完全不受律句的影响。这里把它们分为两类,只是要说明绝句既不可以完全归入古体诗,也不可以完全归入近体诗罢了。

①依平仄类型来看,七言平起式等于五言仄起式,七言仄起式等于五言平起式。

五言平起式相当少见,七言仄起式比平起式稍为少些罢了。②五言除平平仄平仄以外,还有一种罕见的拗句是(仄)仄(平)仄仄;七言除(仄)仄平平仄平仄以外,还有一种罕见的拗句是平平(仄)仄(平)仄仄。这一点也与律诗相同。李商隐《登乐游原》:“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就是这种情况。③泊,入声。烟,平声。④比,上声。西,平声。⑤恐,上声。天,平声。⑥不,客,入声。何,平声。⑦看,平声。

[编辑本段]诗词及赏析

绝句

杜甫

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

注释:

江山沐浴着春光多么秀丽,

阵阵春风送来花草的芳香。

飞翔的燕子衔着湿泥忙筑巢,

美丽的鸳鸯睡在沙上晒太阳。

迟日:指春天。

泥融:春日来临,冻泥融化,又湿又软。

鸳鸯:一种漂亮的水鸟,雄鸟与雌鸟时常双双出没。

赏析这首诗描写了春天美好动人的景色。第一,二句大处着眼,视野开阔,描写了自然界的大环境。诗的开头突出“迟日”,统领全篇。正因为春天来到,才会出现“花草香”“泥融”“沙暖”等现象。后两句生动地描写了两种可爱的动物,写燕子的动态,显出春意繁闹;鸳鸯的静态显得悠闲自在。动静搭配,相映成趣。这首诗意境优美,格调清新,自然流畅。

中心思想这首诗抓住阳光、江山、春风、花草及其香味、燕子和鸳鸯、泥融与沙暖等特有的春天景物,给读者描绘了一幅明丽纷繁的春景图,表达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后暂居草堂的安适心情,也表达了诗人对初春时节自然界一派生机、欣欣向荣的欢悦情怀。

绝句

志南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赏析

志南的生活状态已不可考,他在当时的文坛上也没有“中兴四大诗人”以及“二泉先生”诸人的风头那么健。但就这短短的一首诗,就以其对早春二月的细腻感受和真切描写,把自己的名字载入了宋代诗史。

宋人赵与□《娱书堂诗话》卷上曾载:“僧志南能诗,朱文公尝跋其卷云:‘南诗清丽有余,格力闲暇,无蔬笋气。如云:“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予深爱之。’”朱熹激赏其诗,所使用的标准是有无“蔬笋气”,实际上是宋代诗学理论探讨的问题之一。苏轼在《赠诗僧道通诗》中说:“语带烟霞从古少,气含蔬笋到公无。”自注:“谓无酸馅气也。”可能是第一个提出这一命题。他评唐代司空图“棋声花院静,幡影石坛高”二句说:“吾尝游五老峰,入白鹤院,松荫满庭,不见一人,惟闻其声,然后知此句之工也。但恨其寒俭有僧态。”(《书司空图诗》)便明确表现了这一倾向。他的对僧诗蔬笋气的反对,也得到了不少诗人的赞同。如叶梦得《石林诗话》卷中说:“近世僧学诗者极多,皆无超然自得之气,往往反拾掇摹效士大夫所残弃。又自作一种僧体,格律尤凡俗,世谓之酸馅气。”考察蔬笋气的内涵,大约是指感情的枯寂,境界的寒俭之类,这本是与僧家生活和精神紧相联系的一种状态,是一种特定的“林下风流”,似乎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所以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五十七引《西清诗话》说:“东坡言僧诗要无蔬笋气,固诗人龟鉴。今时误解,便作世网中语,殊不知本分家风,水边林下气象,盖不可无。若尽洗去清拔之韵,使与俗同科,又何足尚!”元好问在《木庵诗集序》中更直截了当地说:“诗僧之诗所以自别于诗人者,正以蔬笋气在耳。”(《遗山先生文集》卷三十七)的确,如果我们承认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唯一源泉的话,那么,对那种最能反映诗僧生活状态的蔬笋气又有什么理由不加以认可呢?苏轼诸人的说法其实是要把一切诗歌创作都纳入士大夫的审美趣味和标准中,而抹杀其应有的独特性。这一点,甚至和苏轼本人经常在诗歌理论中所表示的对多样化的追求也是不相符合的。所以,我们宁可理解为是他的一时之言,因为,从他的一些具体作品来看,也是并不缺少“蔬笋气”的。话又回到志南的这一首诗,朱熹称赞其没有蔬笋气,也是从士大夫的立场说的。这说明志南是诗歌创作上的多面手,不管有无蔬笋气,僧人都能写出好诗。

桃花溪

[唐]张旭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矾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注解:

1、飞桥:高桥。

2、石矶:河流中露出的石堆。

3、洞:指《桃花源记》中武陵渔人找到的洞口。

韵译:

隐隐看见一座长桥,被野烟隔断;

在石屿的西畔,借问打渔的小船。

桃花随着流水,终日地漂流不尽;

桃花源洞口,在清溪的哪段哪边?

评析:

这是借陶潜《桃花源记》的意境而写的写景诗。诗由远外落笔,写山谷深幽,迷

离恍惚,隔烟朦胧,其境若仙。然后镜头移近,写桃花流水,渔舟轻泛,问讯渔人,

寻找桃源。诗的构思婉曲,意境若画,有景有情,趣味深远。蘅塘退士批注:“四句

抵得一篇《桃花源记》。”这话不无道理。

绝句

杜甫

江碧鸟逾白,

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

何日是归年。

〖译文〗

江水碧绿水鸟的白翎显得更加洁白,

山峰青翠映衬得花儿象燃烧的火一样红。

今年的春天眼看又过去了,

不知什么时候才是我回家的日子。

〖字意〗

逾:更多。

欲:好象。

燃:燃烧。

过:过去。

何:什么。

〖点评〗

这首诗以色彩鲜明,清新怡人的美好风光反衬诗人强烈盼望归家的心情,抒

发了作者长久旅居他乡的感慨。

〖鉴赏〗此诗为杜甫入蜀后所作,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这是一幅镶嵌在镜框里的风景画,濡饱墨于纸面,施浓彩于图中,有令人目迷神 夺的魅力。你看,漫江碧波荡漾,显露出白翎的水鸟,掠翅江面,好一派怡人的风光!满山青翠欲滴,遍布的朵朵鲜花红艳无比,简直就像燃烧着一团旺火,多么绮 靡,多么灿烂!以江碧衬鸟翎的白,碧白相映生辉;以山青衬花葩的红,青红互为竞丽。一个“逾”字,将水鸟借江水的碧色衬底而愈显其翎毛之白,写得深中画 理;而一个“欲”字,则在拟人化中赋花朵以动态,摇曳多姿。两句诗状江、山、花、鸟四景,并分别敷碧绿、青葱、火红、洁白四色,景象清新,令人赏心悦目。 可是,诗人的旨意却不在此,紧接下去,笔路陡转,慨而叹之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句中“看又过”三字直点写诗时节。春末夏初景色不可谓不美,然而可惜岁月荏苒,归期遥遥,非但引不起游玩的兴致,却反而勾起了漂泊的感伤。

此诗的艺术特点是以乐景写哀情,唯其极言春光融洽,才能对照出诗人归心殷切。它并没有让思归的感伤从景象中直接透露出来,而是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不同来反衬诗人乡思之深厚,别具韵致。

绝句

唐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鉴赏〗

诗歌以一副富有生机的自然美景切入,仿佛给人营造出一个清新轻松的情调氛围。此两句,诗人以不同的角度对这副美景进行了细微的刻画。翠是新绿,是初春时节万物复苏,萌发生机时的颜色。以“鸣”发,黄鹂的啼叫,仿佛给人一种轻脆,悦耳之感。早春时节嫩芽初发的柳枝上,成双成对的黄鹂在欢唱,好一片具有喜庆气味的生机!而黄鹂居柳上而鸣,这是在静中寓动的生机,下句则以更明显的动势写大自然的生气:晴空万里,一碧如洗,白鹭在此清新的天际中飞翔,这不仅是一种自由自在的舒适,还有一种向上的奋发,此着一“上”字之妙。此两句,以“黄”衬“翠”,以“白”衬“青”,色彩鲜明,更托出早春的生机初发的气息。两首句还写到黄鹂的啼鸣,对这幅生机盎然,绚丽多彩的早春图象就分别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进行刻划,而这种有声有色的手法,就加增了生机之盎然。再者,首句的写黄鹂居柳上而鸣,与上句写白鹭的飞翔上天,前间的空间开阔了不少,由下而上,由近而远,使诗人所能看到的能感受到的生机充盈着整个环境,这样就再从另一角度显出早春生机之盛。

第三句,“窗含西岭千秋雪”,一说凭窗远眺,因早春空气清澄,晴天丽日故可睹西山雪岭。但我却以为此说不甚如意。可否这般理解更好一点:上两句已点明,当时节全是早春之际,冬季的秋雪大概正是欲融未融,这给人就有一处湿润的感受,此句“窗”与“雪”间着一“含” 字,使人生出雪初融之际湿气润泽了冬冻过的窗棂,仿如润含了感受,这不更能写出对那种带着湿气的早春生机的感受吗?而“西岭”则不妨理解为诗人看到带窗前初融的冰雪而想起草堂近旁的西岭,想到西岭山上的长久积雪继而以那西岭上千秋的雪代在窗上所见之雪。但诗人为何以这“千秋雪”代窗上这上年的残雪呢?诗人失落多年的运用,使所表达的意境更广远。上文我已简单述了杜甫写作此诗的处境,当年,杜甫已久离朝廷飘泊多年,而忽而又有效力之机。

的无限深情

诗经·采薇赏析

原文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yù)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注释

雨:下的意思 昔:从前 思:语气助词。 矣:语气助词。 依依:形容树枝柔弱,随风摇摆的样 子。 霏霏:雪花飞舞的样子。

(译文)

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 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

赏析一:

这是诗经里一个著名的句子,它像一 幅画,把一个出门在外的旅人的心情表达 得淋漓尽致。 出门时是春天,杨树柳树 依依飘扬,而回来时已经是雨雪交加的冬 天。在一年的当中,他经历了什么已经尽 在不言中了。

赏析二:

《采薇》是《诗经·小雅》中的一篇 。历代注者关于它的写作年代说法不一。 但据它的内容和其它历史记载的考订大约 是周宣王时代的作品的可能性大些。周代 北方的猃狁(即后来的匈奴)已十分强悍 ,经常入侵中原,给当时北方人民生活带 来不少灾难。历史上有不少周天子派兵戍 守边外和命将士出兵打败猃狁的记载。从 《采薇》的内容看,当是将士戍役劳还时 之作。诗中唱出从军将士的艰辛生活和思 归的情怀。 全诗分三章,前三章叠出,以采薇起 兴写薇由作而柔而刚,而戍役军士远别家 乡,历久不归,思乡之情,忧心不已!作 者写道:山薇啊,你发芽了,出生了,我 们总该回家了吧!但转眼又是一年,我们 都顾不上家室,这却是为何呢?为了猃狁 入侵之故,我们连好好坐上一会儿也来不 及,也是为了猃狁之故。我们需要攻战! 又到了采薇的时候,薇叶长大了,枝叶柔 嫩,这下总该回家了吧!心里的忧伤如此 炽烈,为战事奔波,我们戍期未定,谁难 替我们带回家信!山薇长得粗壮刚健了, 这下该回家了吧!已是阳春十月了!可是 王事没完,还没法闲暇,忧伤的心情好不 痛苦,却无人相慰劳!四、五两章是写边 关战事繁忙、紧张:那盛开的花是什么? 是棠棣之花。用花之盛起兴,喻出征军伍 车马服饰之盛:那好大好大的是什么?那 是将士的军车,兵车既已驾起,战马高大 雄健,战事频繁,军队又要迁徙,岂敢定 居?驾着四匹昂首高大的公马,军将们坐 在战车上,步兵们蔽依车后,战马威武雄 健,兵士手中的象骨的弓和鱼皮箭袋时时 佩在身边,猃狁的侵战如此强大猖狂,马 能不日日加强戒备?这两章写的是猃狁的 匈悍而周家军队盛大的军威,纪律严正, 卒伍精强。但是戍役的生活也是艰辛而紧 张的,这些都是作者用写实的笔法来写的 。第六章则笔锋一转,写出征人在还乡路 上饱受饥寒,痛定思痛的哀伤心情:想起 出征之时,那依依杨柳,枝茂叶盛,而此 时风雪归程,路远,天寒,又饥,又渴, 可谓十分狼狈而又凄苦。晋人谢玄把“昔 我往矣”四句论为三百篇中最好的诗句。 在文学史上影响极大。常为后世文人反复 吟唱、仿效。由于《诗经》素以浑厚、质 朴著称,这类如此凄婉动人的作品确属不 多。因而它便成了《诗经》抒情作品的一 个典范而为历代文学家所称颂。 这首诗的主题是严肃的。猃狁的凶悍 ,周家军士严阵以待,作者以戍役军士的 身份描述了以天子之命命将帅、遣戊役, 守卫中国,军旅的严肃威武,生活的紧张 艰辛。作者的爱国情怀是通过对猃狁的仇 恨来表现的。更是通过对他们忠于职守的 叙述——“不遑启居”、“不遑启处”、“岂敢 定居”、“岂不日戒”和他们内心极度思乡 的强烈对比来表现的。全诗再衬以动人的 自然景物的描写:薇之生,薇之柔,薇之 刚,棠棣花开,依依杨柳,霏霏雨雪,都 烘托了军士们“日戒”的生活,心里却是思 归的情愫,这里写的都是将士们真真实实 的思想,忧伤的情调并不降低本篇作为爱 国诗篇的价值,恰恰相反是表现了人们的 纯真朴实,合情合理的思想内容和情感, 也正是这种纯正的真实性,赋予了这首诗 强盛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从写作上看,它和诗经的许多作品 一样用以薇起兴的手法,加上章法、词法 上重沓叠奏,使内容和情趣都得以层层铺 出,渐渐深化,也增强了作品的音乐美和 节奏感。全诗有记叙,有议论,有景物, 有抒情,有心理描写,搭配错落有致,又 十分妥贴,因此《采薇》一篇确是《诗经 》中最好的篇章之一。

春夜喜雨 1好雨: 指春雨,及时的雨. 2乃: 就 3发生: 催发植物生长,萌发生长 。 4潜: 暗暗地,静悄悄地。 5润物: 使植物受到雨水的滋养。 6野径: 乡间小路。 7俱: 全,都。 8江船:江面上的渔船。 9独:独自,只有。 10晓:早晨。 11红湿处:花沾上雨水变得沉重。 红,花。 12花重: 花因沾着雨水,显得饱满 沉重的样子,垂下来。 13锦官城: 故址在今成都市南,亦 称锦城。三国蜀汉管理织锦之官驻此,故 名。后人又用作成都的别称。也代成都。 《春夜喜雨》是杜甫在唐肃宗(李亨 )上元二年(761)春天,在成都浣花溪 畔的草堂时写的。 《春夜喜雨》创作背 景及思想内容:这首诗写于上元二年(7 61年)春。此时杜甫因陕西旱灾来到四 川定居成都已两年。他亲自耕作,种菜养 花,与农民交往,因而对春雨之情很深, 写下了这首诗描写春夜降雨、润泽万物的 美景,抒发了诗人的喜悦之情。 《春夜喜雨》抒写诗人对春夜细雨的 无私奉献品质的喜爱赞美之情。 全诗这样写道:“好雨知时节,当春 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 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 锦官城。”一二句“好”字含情,赞盛春雨 。“知时节”赋予春雨以人的生命和情感, 在作者看来,春雨体贴人意,知晓时节, 在人们急需的时候飘然而至,催发生机。 多好的春雨!首联既言春雨的“发生”,又 含蓄地传达出作者热切盼望春雨降临的焦 急心绪。颔联显然是诗人的听觉感受。春 雨来了,在苍茫的夜晚,随风而至,悄无 声息,滋润万物,无意讨好,唯求奉献。 瞧,听雨情景作者体察得多么细致,就连 春雨洒洒,静默无声也被诗人听出来了。 可见,惊喜于春雨的潜移默化,诗人彻夜 难眠。颈联紧承颔联,诗人唯愿春雨下个 通宵,又恐突然中止,亦喜亦忧,推门而 出,伫立远眺,只见平日泾渭分明的田野 小径也融入夜色,漆黑一片,可见夜有多 黑,雨有多密。而江船渔火红艳夺目,又 反衬出春夜的广漠幽黑,也从侧面烘托出 春雨之繁密。尾联系想象之辞,诗人目睹 春雨绵绵,欣慰地想到第二天天亮的时候 ,锦官城将是一片万紫千红的春色。花之 红艳欲滴、生机盎然正是无声细雨潜移默 化,滋润洗礼的结果。因此,写花实乃烘 托春雨的无私奉献品格。 通过以上对诗 句的分析,不难看出,杜甫是按这样一条 情感思路来构思行文的,即盼雨——听雨 ——看雨——想雨。俗话说,“春雨贵如油 ”,不错的,对于这珍贵如油的春雨,众 人皆盼,诗人亦然。而当春雨飘然降临的 时候,诗人更是惊喜不已,甚至卧床静听 ,彻底夜难眠,迫切希望它下过痛快,唯 恐其忽然中止,于是轻手轻脚,推门远眺 ,静观无边黑夜的茫茫春雨,看到繁密飘 洒的春雨,作者又惊喜地联想到第二天锦 官城满城春色。诗歌意在盛赞春雨默默无 闻、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这份对春雨的 喜爱之情描绘得如此细腻逼真,曲折有致 ,这不能不令人惊叹杜甫洞幽显微,体物 察情的艺术功力。 此外,诗歌细节的捕 捉和描绘也能体现诗人体物察情的优长。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潜”字拟人 化,摹春雨来间悄无声息、无影无踪的情 态,颇具情趣,诱发人们对春雨的喜爱之 情。“润”字传达神,准确而生动地写出了 春雨滋润万物,静默无声的特点,既绘形 ,又言情,形情皆备,精深独妙。“花重 锦官城”,着一“重”字,准确地写出了经 受春雨一夜洗礼滋润之后锦官城花朵红艳 欲滴,饱含生机的情态,寄寓了作者对春 雨的盛赞之情。“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 明”则又抓住典型细节,工笔细描,精妙 传神地渲染出春雨迷蒙、色彩迷离的氛围 。总之,杜甫的《春夜喜雨》无论在锤字 炼句方面,还是在意象的捕捉、细节的描 写方面,都体现了他体物察情,精细入微 的过人之处。结合杜甫诗风沉郁顿挫来对 比赏读,我们必将获得对杜诗另一种生命 情趣的深刻理解。这是描绘春夜雨景,表 现喜悦心情的名作。 一开头就用一个“好 ”字赞美“雨”。在生活里,“好”常常被用来 赞美那些做好事的人。如今用“好”赞美雨 ,已经会唤起关于做好事的人的联想。接 下去,就把雨拟人化,说它“知时节”,懂 得满足客观需要。不是吗?春天是万物萌 芽生长的季节,正需要下雨,雨就下起来 了。你看它多么“好”! 第二联,进一步 表现雨的“好”。雨之所以“好”,就好在适 时,好在“润物”。春天的雨,一般是伴随 着和风细细地滋润万物的。然而也有例外 。有时候,它会伴随着冷风,由雨变成雪 。有时候,它会伴随着狂风,下得很凶暴 。这样的雨尽管下在春天,但不是典型的 春雨,只会损物而不会“润物”,自然不会 使人“喜”,也不可能得到“好”评。所以, 光有首联的“知时节”,还不足以完全表现 雨的“好”。等到第二联写出了典型的春雨 伴随着和风的细雨,那个“好”字才落实了 。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仍然 用的是拟人化手法。“潜入夜”和“细无声” 相配合,不仅表明那雨是伴随和风而来的 细雨,而且表明那雨有意“润物”,无意讨 “好”。如果有意讨“好”,它就会在白天来 ,就会造一点声势,让人们看得见,听得 清。惟其有意“润物”,无意讨“好”,它才 选择了一个不妨碍人们工作和劳动的时间 悄悄地来,在人们酣睡的夜晚无声地、细 细地下。 雨这样“好”,就希望它下多下 够,下个通宵。倘若只下一会儿,就云散 天晴,那“润物”就很不彻底。诗人抓住这 一点,写了第三联。在不太阴沉的夜间, 小路比田野容易看得见,江面也比岸上容 易辨得清。如今呢?放眼四望,“野径云 俱黑,江船火独明。”只有船上的灯火是 明的。此外,连江面也看不见,小路也辨 不清,天空里全是黑沉沉的云,地上也象 云一样黑。好呀!看起来,准会下到天亮 。 尾联写的是想象中的情景。如此“好雨 ”下上一夜,万物就都得到润泽,发荣滋 长起来了。万物之一的花,最能代表春色 的花,也就带雨开放,红艳欲滴。等到明 天清早去看看吧!整个锦官城(成都)杂 花生树,一片“红湿”,一朵朵红艳艳、沉 甸甸,汇成花的海洋。那么,田里的禾苗 呢?山上的树林呢?一切的一切呢? 浦 起龙说:“写雨切夜易,切春难。”这首《 春夜喜雨》诗,不仅切夜、切春,而且写 出了典型春雨的、也就是“好雨”的高尚品 格,表现了诗人的、也是一切“好人”的高 尚人格。 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雨,诗人以敏锐的手法 抓住这场雨的特征,从各个方面进行描摹 。第一句写了下雨的季节,直接赞美了这 场及时雨。雨仿佛知晓人们的心思,在最 需要的时候悄然来临。后面三句集中写夜 雨。野外一片漆黑,只有一点渔火若隐若 现。诗人于是兴奋地猜测:等到天明,锦 官城里应该是一片万紫千红吧。诗中没有 一个喜字,但处处都体现着诗人的喜悦之 情。 诗文解释 雨仿佛知晓人们的心思,在最需要的 时候悄然来临。 雨随风悄悄的来到了夜里,静静的滋 养着植物。 野外一片漆黑,只有一点渔火若隐若 现。 等到天明,锦官城里该是一片万紫千 红吧。 创作背景及思想内容 《春夜喜雨》抒写诗人对春夜细雨的 无私奉献品质的喜爱赞美之情。全诗这样 写道:“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 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 火独明。晓看江湿处,花重锦官城。”一 二句“好”字含情,赞盛春雨。“知时节”赋 予春雨以人的生命和情感,在作者看来, 春雨体贴人意,知晓时节,在人们急需的 时候飘然而至,催发生机。多好的春雨! 首联既言春雨的“发生”,又含蓄地传达出 作者热切盼望春雨降临的焦急心绪。颔联 显然是诗人的听觉感受。春雨来了,在苍 茫的夜晚,随风而至,悄无声息,滋润万 物,无意讨“好”,唯求奉献。瞧,听雨情 景作者体察得多么细致,就连春雨洒洒, 静默无声也被诗人听出来了。可见,惊喜 于春雨的潜移默化,诗人彻夜难眠。颈联 紧承颔联,诗人唯愿春雨下个通宵,又恐 突然中止,亦喜亦忧,推门而出,伫立远 眺,只见平日泾渭分明的田野小径也溶入 夜色,漆黑一片,可见夜有多黑,雨有多 密。而江船渔火红艳夺目,又反衬出春夜 的广漠幽黑,也从侧面烘托出春雨之繁密 。尾联系想象之辞,诗人目睹春雨绵绵, 欣慰地想到第二天天亮的时候,锦官城将 是一片万紫千红的春色。花之红艳欲滴、 生机盎然正是无声细雨潜移默化,滋润洗 礼的结果。因此,写花实乃烘托春雨的无 私奉献品格。 通过以上对诗句的分析,不难看出, 杜甫是按这样一条情感思路来构思行文的 ,即盼雨——听雨——看雨——想雨。俗话 说,“春雨贵如油”,不错的,对于这珍贵 如油的春雨,众人皆盼,诗人亦然。而当 春雨飘然降临的时候,诗人更是惊喜不已 ,甚至卧床静听,彻底夜难眠,迫切希望 它下过痛快,唯恐其忽然中止,于是轻手 轻脚,推门远眺,静观无边黑夜的茫茫春 雨,看到繁密飘洒的春雨,作者又惊喜地 联想到第二天锦官城满城春色。诗歌意在 盛赞春雨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 ,这份对春雨的喜爱之情描绘得如此细腻 逼真,曲折有致,这不能不令人惊叹杜甫 洞幽显微,体物察情的艺术功力。 此外,诗歌细节的捕捉和描绘也能体 现诗人体物察情的优长。“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潜”字拟人化,摹春雨来 监悄无声息、无影无踪的情态,颇具情趣 ,诱发人们对春雨的喜爱之情。“润”字传 达神,准确而生动地写出了春雨滋润万物 ,静默无声的特点,既绘形,又言情,形 情皆备,精深独妙。“花重锦官城”,着一 “重”字,准确地写出了经受春雨一夜洗礼 滋润之后锦官城花朵红艳欲滴,饱含生机 的情态,寄寓了作者对春雨的盛赞之情。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则又抓住典型 细节,工笔细描,精妙传神地渲染出春雨 迷蒙、色彩迷离的氛围。总之,杜甫的《 春夜喜雨》无论在锤字炼句方面,还是在 意象的捕捉、细节的描写方面,都体现了 他体物察情,精细入微的过人之处。结合 杜甫诗风沉郁顿挫来对比赏读,我们必将 获得对杜诗另一种生命情趣的深刻理解。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桥忽见。

解释 明亮的月光惊起了正在栖息的鸟鹊, 它们离开枝头飞走了。在清风吹拂的深夜 ,蝉儿叫个不停。稻花香里,一片蛙声, 好像是在诉说好年成。不一会,乌云遮住 了月亮。只有远方的天边还有七八颗星星 在闪烁,山 前竟然落下几点雨。行人着 慌了:那土地庙树丛旁边过去明明有个茅 店可以避雨,现在怎么不见了?他急急从 小桥过溪,拐了个弯,茅店就出现在他的 眼前。

作者小传辛弃疾(1140-1207 ),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山东济 南人。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有 《稼轩长短句》。

内容:这是辛弃疾的一首田野山 水名作。它以自然朴素的语言,清新爽朗 的风格,使我们不仅看到一幅鲜明逼真的 田野风光画。而且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开头“惊鹊”和“鸣蝉”两句动中寓静, 把半夜“清风”、“明月”下的景色描绘得令 人悠然神往。然后,笔锋一转,由上瞧而 下视,田野上稻香朴鼻,蛙声悦耳,既有 嗅觉所感,又有听觉所闻。仅仅二十五个 字,作者就把田野上、下的景致绘声绘色 地勾勒出来了,很有立体感。层次分明, 静中有动,鲜明对比,真切感人。进一步 说明眼前洋溢着丰收年景的夏夜将给人们 带来的幸福。

在下半阕前两句中,“七八个”、“两 三点”这几个数词的巧妙运用,道出了“星 ”是寥落的疏星,“雨”是轻微的阵雨,这 些都是为了与上阕的清幽夜色、恬静气氛 和朴野成趣的乡土气息相吻合。特别是一 个“ 天外”一个“山前”,本来是遥远而不可 捉摸的,可是笔锋一转,小桥一过,乡村 林边茅店的影子却意想不到地展现在人们 的眼前。词人对黄沙道上的路径尽管很熟 ,可总因为醉心于倾诉丰年在望之乐的一 片蛙声中,竟忘却了越过“天外”,迈过“ 山前”,连早已临近的那个社庙旁树林边 的茅店,也都没有察觉。前文“路转”,后 文“忽见 ”,既衬出了词人骤然间看出了 分明临近旧屋的欢欣,又表达了他由于沉 浸在稻花香中以至忘了道途远近的怡然自 得的入迷程度,相得益彰,体现了作者深 厚的艺术功底,令人玩味无穷。

《西江月》这首词描写的既不是出奇 的名山秀水,也不是引人注目的奇观壮景 。它只不过是人们常见的月、鸟、蝉、蛙 、星、雨、店、桥,然而我们从这首词中 却能得到一种美的享受,唤起我们对田野 风光的热爱。

天净沙 秋 诗 意 太阳渐渐西沉,天边的晚霞也逐渐开 始消散,只残留有几分黯淡的色彩,映照 着远处安静的村庄是那么的孤寂,那么的 落寞,拖出长长的影子。炊烟淡淡飘起, 几点乌鸦栖止在偻佝的老树上,时不时发 出几声令人心寒的啼叫。忽然,远处的一 只大雁飞掠而下,划过天际。顺着它远远 望去,山清水秀;再往近处看,霜白的小 草、火红的枫叶、金黄的菊花,在风中一 齐摇曳着,颜色几尽妖冶,正是一派浓浓 的秋景啊! 赏析

本文选自《天籁集》,作者白朴(1 126~1306以后),原名恒,字仁甫,后 更名朴,字太素,号兰谷。与马致远、关 汉卿、郑光祖一起并称为“元曲四大家”。 本曲题目虽为“秋”,并且写尽秋意, 却找不着一个“秋”字。 本曲开篇先绘出 了一幅秋日黄昏图,营造出一种宁静、寂 寥的氛围,再以名词并列组合的形式,选 取典型的秋天景物,由远及近,描绘出一 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至此,读者眼前的 秋景也由先前的萧瑟、寂寥变为明朗、清 丽了。本曲仅二十八字,但语言简练优美 ,意义深刻。刘禹锡曾云:“ 自古逢秋悲 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秋词》)”,本 曲表达了作者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处世 态度,真是所谓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岳阳楼记》)”啊! 本曲运用寓情于景的手法,将十二个 意向自然地黏合到一起,仿佛信手拈来。 开首的两个分句“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 树寒鸦”渲染出一种宁静、寂寥的氛围, 衬托出人们悲凉的心境。“一点飞鸿影下” 这一幕极富动感,打破了先前画面的沉寂 。而后两个分句“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 花”则以多种颜色+名词的组合渲染了一 种明朗清丽、色彩绚丽的画面,以写秋天 极其美好的事物与先前的宁静、寂寥形成 对比,更突出了主旨。 该曲虽和马致远的《秋思》有相似处 ,但却又自有特点。首二句以“孤村”领起 ,着意渲染秋日黄昏的冷寂。“一点飞鸿” 给阴冷的静态画面带来了活力,造成曲子 抒发情感的转移。接着诗人用青、绿、白 、红、黄五色,以远及近、由高到低、多 层次多侧面立体交叉式地描绘出秋日美丽 的景象,使整个画面充满了诗意。此曲极 富艺术张力,一笔并写两面,成功地将秋 日迟暮萧瑟之景与明朗绚丽之景融合在一 起,把赏心悦目的秋景作为曲子的主旋律 ,不失为又一篇写秋杰作。 白朴这首曲子是以秋景作为写作的题 材,我们从其中的修辞可以看出,他的文 学涵养是极高的。通篇作品,全都由一些 美丽的自然图景构成,而白朴本人,就好 像是拿著这些自然拼图的艺术家,拼出一 幅美丽中带著和谐的人生图画。 写秋景,自然难免要烘托出萧瑟的气 氛,但是如果全以萧瑟气氛为全篇的写作 大旨,又会令读者感受到沉闷而有压力。 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白朴在选用语辞 时,便颇费心神。前二句的「孤村落日残 霞,轻烟老树寒鸦」,共用了六个图景: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 」、「老树」、「寒鸦」,而其中任何一 个图景,都代表著秋日秋景的萧瑟气氛。 为了要使这种萧瑟气氛活泼起来,於是作 者接下来选用了「一点飞鸿影下」作为上 半段的结语。如此一来,原本萧瑟的画面 转成了活跃,寂寞的秋景彷佛也展现了另 一种鲜活的生气。最后为了加强作者心目 中秋景是美丽而有韵味的形象,因此再以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作为曲文 的结束语。这两句用了「青」、「绿」、 「白」、「红」、「黄」五种颜色,而且 「白草红叶黄花」这三种颜色,是交杂在 「青山绿水」二种颜色之中;「青山绿水 」是广大的图景,「白草红叶黄花」是细 微的图景,如此交杂相错,于是原本是寂 寞萧瑟的秋景,突然变得五颜六色而多彩 多姿。由此可见,白朴的散曲写作技巧有 多么高明了。 第一幅是前二句所描绘的。作者撷取 了六种自然景物:村、日、霞、烟、树、 鸦,再用孤、落、残、轻、老、寒等六个 感情色彩一致的词加以点染。六个意象并 置在一起,使得整幅画面笼罩着一派萧瑟 的气氛,令人感到浓浓的秋意,照应了题 目“秋”。“落日残霞”不仅点明了是傍晚时 分,更传递出一种“夕阳无限好,只是近 黄昏”的无奈惆怅之感。孤零零的小村庄 ,树木枯老,乌鸦出没,一点生气都没有 ,又缭绕着飘渺迷蒙的“轻烟”,这样的画 面使人不由得会产生一种凄凉、扑朔迷离 的情思。在这里,作者正是运用了写实的 手法,描绘出一幅暗淡、萧瑟、冷清的迟 暮秋景图。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是如此的 萧瑟、冷清,看那“一点飞鸿影下”的景象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这幅画面 色彩斑斓,鲜艳明丽,充满着勃勃的生机 ,与前一幅画面在环境气氛上,形成了强 烈的反差。 同样是秋天之景,为什么有如此大的 反差?作者到底是想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思 想感情呢?光比较这两幅画面是找不到明 确的答案的,如果联系白朴不愿在元朝做 官的态度,答案就不难明白了。画面中的 “一点飞鸿”,与李白的《送裴十八图南归 嵩山其二》其一:“举手指飞鸿,此情难 具论。同归无早晚,颍水有清原。”中的“ 飞鸿”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暗喻作者本 人。白朴不愿在朝廷中谋职,却希望自己 像一只展翅高飞的鸿雁,飞离那种萧瑟、 冷清、没有生气的地方,寻找到自己感到 满意,有生机的乐土。因此“影下”的这片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之地,我们可 以理解为是作者的归隐之地,是作者的心 中之景。情调开朗平和,没有一点消极之 感,表现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热爱之情, 应属于虚写。在这支曲子中,作者非常巧 妙地、不露痕迹地把“心中之景”与当时真 实的环境放在一起,产生强烈的对比效果 ,含蓄地流露出自己的爱憎之情。 中心 本曲通过描绘一幅景色从萧瑟、寂寥 到明朗、清丽的秋景图。表达了作者积极 向上、乐观开朗的处世态度。(记得悬赏哦)

 这首的小诗指出江上来来往往饮酒作乐的人们,只知道品尝味道鲜美的鲈鱼,却不知道也不想知道打鱼人出生入死同惊涛骇浪搏斗的危境与艰辛。全诗通过反映渔民劳作的艰苦,希望唤起人们对民生疾苦的注意,体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首句说江岸上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十分热闹。自然引出第二句。原来人们往来江上的目的是“但爱鲈鱼美”。但爱,即只爱。鲈鱼体扁狭,头大鳞细,味道鲜美。人们拥到江上,是为了先得为快。但是却无人知道鲈鱼捕捉不易,无人体察过捕鱼者的艰辛。世人只爱鲈鱼的鲜美,却不怜惜打鱼人的辛苦,这是世道之不公平。

  后两句将人们的视线引向水面,向读者展示了以下一番景象:起伏的波浪中,一只小船,船上的渔夫正在捕鱼,那小小的渔船在波浪中飘摇颠簸,忽隐忽现,一会儿露出水面,一会儿又被风浪隐没。江上来来往往的人啊,你们只知道喜欢鲈鱼味道鲜美,可以一饱口福,你看那像一片树叶的小船,在风浪里捕鱼多艰难多危险哪!鲈鱼虽味美,捕捉却艰辛表达出诗人对渔人疾苦的同情,深含对“但爱鲈鱼美”的岸上人的规劝。“江上”和“风波”两种环境,“往来人”和“一叶舟”两种情态、“往来”和“出没”两种动态强烈对比,显示出全诗旨在所在。

  表现手法上,该诗无华丽词藻,无艰字僻典,无斧迹凿痕,以平常的语言,平常的人物、事物,表达不平常的思想、情感,产生不平常的艺术效果。

这首《夜到渔家》,一本作《宿渔家》。张籍用饱蘸感情的笔墨描绘了前人较少触及的渔民生活的一个侧面,题材新颖,艺术构思独到。

春天的一个傍晚,诗人行旅至江边,映入眼底的景色,萧索而落寞。诗人一开头就展示渔家住所的典型特征:茅舍简陋,靠近僻远江口,便于出江捕鱼。时值潮涨,江潮浸湿了柴门。诗人在柴门外窥望,发现屋里阒无一人。诗人为何在门外徘徊张望呢?原来他要在这户渔民家里投宿,而屋主人却还未回家。“行客欲投宿”,暗示时已临晚,而“主人犹未归”,则透露出主人在江上打渔时间之长,其劳动之辛苦不言而喻。此时此刻,诗人只好在屋外踯躅,等待,观看四周环境:竹丛暗绿而幽深,乡间小路蜿蜓伸展,前村还在远处;月亮出来了,诗人焦急地眺望江面,江上渔船愈来愈稀少。用一个“远”字,隐隐写出诗人急于在此求宿的心境。“月出”表示已到了夜里。“钓船稀”则和“主人犹未归”句,前后呼应,相互补充。面对这冷落凄清的境界,诗人渴望主人归来的心情更加迫切。他不停眺望江口,远远看见一叶扁舟向岸边行来,渔人正寻沙岸泊船,他身上的蓑衣在春风中飘动。好像是期待已久的渔人回来了,诗人喜悦的心情陡然而生。结尾一句,形象生动,调子轻快,神采飞扬,极富神韵,给人特别深刻的印象,凝聚了诗人对渔民的深情厚意。

参考资料:

1关于雨的诗句以及诗表达的诗人的情感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张志和《渔歌子》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和尚《绝句》

渭城朝雨亦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绝句》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西江月》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水光潋艳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过伶仃洋》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山居秋瞑》)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王维:《山中》)

寒雨连江夜人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2关于“雨”的诗句及表达的情感有哪些

1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表达的情感:以冷落凄凉的秋景作为衬托来表达和情人难以割舍的离情。

2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表达的情感:此诗语言朴素流畅,情真意切。“巴山夜雨”首末重复出现,令人回肠荡气。“何当”紧扣“未有期”,有力地表现了作者思归的急切心情。

3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表达的情感:将“西湖即是美”这一人们共有的感受用诗的语言表述出来。同时,这两句也反映出诗人开阔的胸襟与达观自适的性情。

4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表达的情感:小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曲折委婉地表达了词人的惜花伤春之情,语言清新,词意隽永。

5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表达的情感: 这首词,情真意切、哀婉动人,深刻地表现了词人的亡国之痛和囚徒之悲,生动地刻画了一个亡国之君的艺术形象。

6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表达的情感:由作者的少年风流、壮年飘零、晚年孤冷,分明可以透见一个历史时代由兴到衰、由衰到亡的嬗变轨迹,而这正是此词的深刻、独到之处。

7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表达的情感:上片于壮丽的秋景之中含有凄凉伤感之柔情,下片于缠绵的离情中带有伤感之景,前后情景交相辉映。

8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表达的情感:作者写雨过山村所见情景,富有诗情画意,又充满劳动生活的气息,同时也表达了一种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

9 昨夜风兼雨,帘帏飒飒秋声。

表达的情感:作者对自己的苦痛毫不掩饰,把自己的人生感慨明白写出,不假饰,不矫情,简洁质朴,有现实感,虽然思想情调不高,但艺术价值不低。

10 雨打梨花深闭门,忘了青春,误了青春。

表达的情感:这首词的佳处不只在于词句之清圆流转,其于自然明畅的吟哦中所表现的空间阻隔灼痛着痴恋女子的幽婉心态更是动人。唐寅轻捷地抒述了一种被时空折磨的痛苦,上下片交叉互补、回环往复,将一个泪痕难拭的痴心女形象灵动地显现于笔端。

3雨的诗句中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一、喜雨——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 喜雨往往与滋润万物,唤起勃勃生机联系在一起。

韦应物《幽居》诗:“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就是人们赞赏的佳句。“微雨”是对早春细雨的准确描绘,春草在微雨滋润下成长,这里有一派生机盎然的春天气息,也有诗人对夜来细微春雨的喜爱,诗人幽居的宁静和心情的喜悦可见一斑。

苏轼《浣溪沙》词:“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一场透雨过后,原野青青,景色格外清新可爱,走马于平沙芳草地上,自是一尘不染,只觉满眼青翠,内心喜悦可以想见。

杜甫《水槛遣心二首》(其一),有“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两句,诗人极为生动细腻地描绘了鱼和燕子在微风细雨中的动态。鱼的欢欣,燕子的轻盈,引起了诗人喜悦的心理反应,这不正可以使我们感受到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吗? 我们再来看一首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那落在天街上的纤细小雨滋润如酥,酥就是奶油,它细腻、匀称、滑爽、滋润而又慢慢地普降到皇城中的街道。

透过雨丝遥望草色,朦朦胧胧,仿佛有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这是早春的草色。看着它,人们心里顿时觉得快乐、新鲜、活泼、清香,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在喜雨诗中流传最广的要数杜甫的《春夜喜雨》了: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好雨知人意,在大地急需要雨时,雨来了,它好在适时。在人们正酣睡的夜晚,雨无声地,细细地下,不知不觉中柔情地融入大地,化作生命的光泽与亮色,它好在润物无声。

雨既是春雨,又是好雨,它知人意,体人心,故令人喜。题目中那个喜字在诗中虽没有露面,但“‘喜’意都从罅逢里迸透。”

[2] 同类的例子还有:“雨后双禽来占竹,秋深一蝶下寻花”(文同《北斋雨后》);“西窗一雨无人见,展尽芭蕉数尺心”(汪藻《即事二首》其一);“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翁卷《乡村四月》);“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秦观《好事近》)等。这些诗词句子均写得清亲可爱,给人以快感。

我们从中可以读出生命的光泽和人生的生机与希望。 二、苦雨——楚天长短黄昏雨,宋玉无愁亦自愁 往事如烟,人生苦短,“时运不齐,命途多舛”。

当诗人伤春、悲秋、离愁、别恨、寂寞、无奈之时,雨飘然而下,成了最契合文人失意与愁苦的自然物象,具有了特定的感情内涵。这样的例子在唐宋诗词中屡见不鲜,现列举如下: 白居易《上阳白发人》:“耿耿残灯背壁影,萧萧暗雨打窗声。”

姜白石《点绛唇》:“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苏轼《浣溪沙》:“萧萧暮雨子规啼。”

李璟《浣溪沙》:“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贺铸《半死桐》:“空床卧听南窗雨。”

苏辙《逍遥堂会宿二首》其二:“困卧北窗呼不起,风吹松竹雨凄凄。”许浑《谢亭送别》:“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戴叔伦《苏溪亭》:“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李煜《浪淘沙》:“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从上面这些例子我们可以看出,苦雨往往跟悲、怨、愁等情感联系在一起。季节以春、秋两季为多,时间以黄昏、夜晚为主。

春雨绵绵,秋雨霏霏。当落红无数、春去匆匆、悲风怒号、黄叶飘落、日暮途穷、夜深人静之际,雨像懂得人的情思,点点滴滴地洒落,也一声声地撞击着人的心扉,诗人百感交集,泪水与哀愁同出,读来令人断肠。

三、雅雨——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唐代司空图在《诗品》中对“典雅”的解释是:“玉壶买春,赏雨茅屋,坐中佳士,左右修竹。白云初晴,幽鸟相逐,眠琴绿阴,上有飞瀑。

落花无言,人淡如菊”[3]郭绍虞先生说:“赏雨茅屋,幽居自得,见其雅”。[4]中国文人有喜雨的雅好,这是情感表现的需要,也是一种雅致人生意境的追求。

以韦应物《滁州西涧》为例: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山涧边簇生着一片可爱的芳草,树丛中有黄鹂鸟在悠然自得地鸣叫。向晚时分,春雨洒落,潮水暴急,野渡无人,孤舟自横,一片迷茫。

诗人对野生之物自然存在状态的倾心与赏玩,折射出闲雅萧散的人生态度,令人心醉。 我们再来看一首南宋姜夔的《平甫见招不欲往》诗: 老去无心听管弦,病来杯酒不相便。

人生难得秋前雨,乞我虚堂自在眠。 一个夏末秋前的日子,作为挚友的张平甫邀请诗人赴宴,但是诗人不欲前往,原因是因“老”无心听管弦,因“病”不便饮杯酒,回答既巧妙又得体。

但是诗人“不欲往”的真正原因却是:“人生难得秋前雨,乞我虚堂自在眠。”“秋前雨”即夏末之雨,它去暑送凉,最为宜人,今日好不容易遇上这场“秋前雨”,还是让我留在自己幽静的堂屋中,自自在在、舒舒服服地睡上一会吧!吕本中《紫微诗话》曾。

4抒发感情的有关“雨”的诗句

1、“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王维《山居秋暝》

2、“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柳永《雨霖铃》

3、“梧桐更兼细雨,点点滴滴,到黄昏。 ”——李清照《声声慢》

4、“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

5、“落花寂寂黄昏雨,深院无人独倚门愁”——韦庄《春愁》

1、王维《山居秋暝》原文如下: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2、译义:

空旷的群山沐浴了一场新雨,夜晚降临,空气凉爽,仿佛已经到了秋天。

皎皎明月从松隙间洒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

竹林喧响知是洗衣姑娘归来,莲叶轻摇想是上游荡下轻舟。

春日的芳菲不妨任随它消歇,秋天的山中王孙自可以久留。

3、柳永《雨霖铃》原文如下: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4、译义:

秋后的蝉叫得是那样地凄凉而急促,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时分,一阵急雨刚停住。在京都城外设帐饯别,却没有畅饮的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的人已催着出发。握着手互相瞧着,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萧瑟冷落的秋季,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面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这一去长年相别,相爱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即使有满腹的情意,又能和谁一同欣赏呢?

5、李清照《声声慢》原文如下: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6、译义:

苦苦地寻寻觅觅,却只见冷冷清清,怎不让人凄惨悲戚。乍暖还寒的时节,最难保养休息。喝三杯两杯淡酒,怎么能抵得住早晨的寒风急袭?一行大雁从眼前飞过,更让人伤心,因为都是旧日的相识。

园中菊花堆积满地,都已经憔悴不堪,如今还有谁来采摘?冷清清地守着窗子,独自一个人怎么熬到天黑?梧桐叶上细雨淋漓,到黄昏时分,还是点点滴滴。这般情景,怎么能用一个“愁”字了结!

7、杜甫《春夜喜雨》原文如下: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8、译义:

好雨似乎会挑选时辰,降临在万物萌生之春。

伴随和风,悄悄进入夜幕。细细密密,滋润大地万物。

浓浓乌云,笼罩田野小路,点点灯火,闪烁江上渔船。

明早再看带露的鲜花,成都满城必将繁花盛开。

9、韦庄《春愁》原文如下:

自有春愁正断魂,不堪芳草思王孙。

落花寂寂黄昏雨,深院无人独倚门。

10、译义:

春天的愁绪爬上心头,震撼着人心,不去赏析春天漫山遍野的花儿而是在想着边关外打仗的将士们,花朵儿一片一片凋零,黄昏的时候还下着雨,院子里没有一个人,唯独我倚着门框独自忧愁。

5关于雨的诗词曲散文及其表达的感情

听雨你轻轻地走近我,踏着落日余照下班驳的树影似的脚步,细碎而轻盈。

虽然我仍然是独守灯前,不曾一睹你的芳颜,也不曾嗅到你的 馥郁,然而,我却听得到你诗人般的潜吟默咏。用拟声词来描摹你的声音是远不够的,那样将抹杀你的美丽。

丝丝入扣的音符是如此紧凑相连,又是那么飘洒恣意,有如作曲家灵感火花的稍纵即逝,好似辽远的古战场上传来的隐隐鼓鸣。你的歌声袅袅传遍世间,拨响闻者的心弦,激荡出奔放抑或平和的共鸣,一起缓缓生入九重云霄,然后弥漫在这氤氲的夜气里,划破时空界限,将人们的心灵连接。

一时间,从心地荡起无数支曲子,和着你的琴声在我耳畔奏响。乍一听,是我最喜欢的Beyond乐队的《冷雨夜》,低沉的贝斯如泣如诉,表白着你我的心曲;不一会儿,那熟悉的空灵的苏格兰风笛又一次触动我的内心。

我仿佛置身于硕大的冰山前,正向它一步步靠近。我很平衡,在你笛声的陪伴下,我已经超脱了生死。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壮士荆轲的慷慨悲歌掷地有声,我的胸中顿时又充满着万丈豪情;极目远眺,视野的尽头是一般威风八面的战船,船头立着一位手持利剑、头戴红冠的武士,正指挥他的船员奋力前行。

这时,一阵摄人魂魄的女高音不止从何处传来,如同有万千只爬虫钻入心房,掩耳亦无法抗拒,让人不能自持,难以控制。千钧一发之际,武士命令船员将自己牢牢绑在桅杆上,这样才使战船避开致命的暗礁……你的声音把我环绕,使我变成一只小鸟,在心灵的天空自由飞翔,你的歌喉将我包围,让我变成一条小鱼,在思绪的海洋尽情游荡。

正在这时,邻家的钢琴声把我拉回了现实。往日美妙的琴声交织你的演唱却显的苍白无力。

面前成堆的书本令我忍痛暂别了你,一头扎进无穷无尽的书山题海。可是,你的如魔女般的歌声早已攫走了我的心魂,我无心再苦苦束缚自己,思想的潮水一泻千里。

你的声音是朱自清缥缈的通感,是钱钟书奇异的比喻,是余秋雨睿智的思考,是韩寒大胆的宣言。你的歌喉是荷塘月色下罩着轻纱的梦,是围城里想冲出来又冲不出的人群,是文化苦旅途中承载长河落日的大漠孤城,是穿着棉袄去洗澡的莘新学子。

你的演奏是托尔斯泰的小说,缜密而恢弘;是沈从文的小说,朴实而浑厚。如果说它是一篇散文,那时因为它唯美;如果说它是一首小诗,那时由于它的飘逸。

也许把它当作散文诗亦未尝不可。时间一分一秒得逝去,你依旧沉吟着,颇有李白的豪放,有带着杜甫的沉郁,既浪漫有现实,激情四射,无所顾忌。

突然,武陵阁大钟敲响了九下,穿透你的声音传过来。我不得不再次捧起手边的课本。

听雨,在夜里听雨,对我们这一代人类来说,是一件多么惹人怜爱有惹人怅恨的事啊。

6有哪些描写雨的诗句,他们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杜甫《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春天是万物萌芽生长的时节,也是十分需要雨水滋润的时节。但春雨贵如油,春天下雨,岂不是“好雨”?!一个“好”字,把作者的见春飘然而下的喜悦心情表现得颇为充分。三、四句言春雨伴随着微风夜来,悄无声息地滋润万物,写春雨的作用,笔墨细腻。末两句写清晨看锦城成都的花在春雨的滋润下,红润一片,花因饱含雨水而重、而浓,写的情深意切。全诗通篇无一“喜”字,但喜悦之情却溢于言表。

韩愈《初春小雨》:“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诗人以饱满的激情盛赞小雨,于小中见大,于景中寓理寓情。的“小雨“比喻为酥酒之初熟,味甘滑、润泽,连小草也沾上了雨露,细雨中草色微绿,近看不觉而远视泛青。最后归结为”一年春好处“,连帝王宫苑的景色也比不过了。初春的景色被描绘的细腻真切。

曾几《苏秀道中,自七月二十五日夜大雨三日,秋苗以苏,喜而有作》:“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久旱遇雨,欣喜若狂,连衣服、床铺湿了也顾不得,表达了诗人的喜雨之情和对民生的关注。

苏轼《有美堂暴雨》:“游人脚底一声雷,满座顽云拨不开。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十分潋滟金尊凸,千杖敲羯鼓催。唤起谪仙泉洒面,倒倾鲛室泻琼瑰。”全诗生动地写出了暴风骤雨来临前后的景象:雷声轰鸣,乌云密布,黑风从天外刮来,大海为之竖立,足见其凶猛;大雨随风飞腾,由浙东横过大江,足见其急骤。湖海水涨,雷声铿锵,诗人的才思也在暴风雨的催促下迸发出来。

秦观《春日》:“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写轻雷响过,春雨淅沥而下。雨后初晴,阳光好象在刚刚被雨洗过的碧瓦间浮动。春雨过后,芍药含泪,情意脉脉;蔷薇横卧,娇态可掬。虽主要写雨后的景致,却透露出对春雨滋润之功的称颂。

除了专门写雨的诗文以外,古人的其它诗作中多有描写雨及雨中景物的句子:

“腾云似涌烟,密雨如散丝。”(晋•张协《杂诗十首》)形容雨如散落的丝线一般密集。

“残虹收度雨,缺岸上新流。”(《南朝陈•张正见《后湖泛舟》》写夏日骤雨初停,断虹出现在天边,上涨的湖水从缺口流出,形成一股新的水流。

“沾衣欲湿桃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唐•僧志南《绝句》)杏花绽开时节的细雨,亲切地将要打湿衣服;扬着柳枝的微风拂面,令人感到暖和香甜,诗人即景寓情,给人以禅的意境。

“微雨池塘见,好风襟袖知”(唐•杜枚《秋思》)微雨飘洒,笼罩在雨中的池塘意境横生;好风吹来,襟袖都生温馨之意。

“雨急山溪涨,云迷岭树低。”(唐•戴叔伦《宿灵岩寺》)描写了诗人在灵岩寺(坐落于济南市郊长清县方山之阳泰山西北麓)山道上所见的雨中山间景色。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10449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3
下一篇2023-07-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