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处机:“仙”这个修饰语好像和丘处机这个等级的道士没什么关系。这是成吉思汗见到这位道长后由衷的赞叹。什么样的人会让成吉思汗等重量级人物佩服?更不可思议的是,信奉喇嘛教和萨满教的成吉思汗,为什么会接受这样一个道士的指点,而出现“迷路”的迹象。
史书把蒙古军队的马具和丘处机的“一剑救人”概括为“一言不发杀人”。“杀人不眨眼”在一定程度上使蒙古统治者对人性化统治有了一些进步的认识,有助于恢复中原经济,缓解一些民族矛盾。客观上为元朝统一中国做出了贡献。这些内部的,所谓的“软效应”是几千人的部队达不到的。
19岁那年,丘处机去山里拜师王重阳。他是全真七子之一。曾在北京白云寺讲学,在镇平县建立太极寺,在内乡县石塘山普济宫修行。他成为了龙派的创始人。丘处机不仅是一个高尚的人,而且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具有高尚的情操,渊博的经济知识,通晓古今。在金庸小说《射雕英雄传》中,丘处机被塑造成一个技艺奔放的道士形象,让他更为大众所知。
宗教往往是人们精神的一种寄托,也是人们寻求精神依靠时产生的。当时北方大片土地落入金人手中,各种矛盾交织,造成社会动荡,人民生活十分困难。这种社会环境促使人们寻求精神庇护,全真教在这种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应运而生。丘处机继承了他的师父王重阳创立的全真教的宗旨,成为了一位大师。丘处机作为全真教的教主,在当时享有很高的声誉,人们也将全真教视为自己的救星。就算山东的杨安儿、耿哥造反,政府官员也要请他去止乱。
成吉思汗的异军突起,打破了各方势力的格局。他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实行统一的计划。俗话说“统治世界容易统治世界难。”成吉思汗深知这一点,决定选一个能广纳贤才的人来治理天下。他得知丘处机以博学著称,就想招他为佛门弟子,帮他治理国家。成吉思汗两次派使者召见丘处机,但丘处机隐居深山老林,避而不见。
成吉思汗渴求人才,不肯放弃。1929年,近臣刘仲禄第三次被派去准备素车,请丘处机出山,由此演绎了另一个皇帝的虔诚鞠躬欢迎,以及三国以来下士荣辱的故事。成吉思汗的朝臣邀请丘处机出山,丘处机终于被成吉思汗的真诚所感动。公元1220年,他审时度势,决定西行谒见成吉思汗。成吉思汗此时正忙着与花模作战。对于丘处机来说,被成吉思汗的诚意感动的背后一定有他自己的考虑。在这次西征中,他试图影响成吉思汗“为和平而战”,劝说成吉思汗早日归军。
丘处机在西游记中带领18名弟子向各族人民传教和招募信徒。丘处机到达今天蒙古西部的科布多时,留下了弟子宋、宋、宋等。全真道教的概念和全真宗教组织的建立。丘处机不仅在精神层面上宣讲了整个道理,而且实际上让人理解了这个理论。他一路上做了很多好事。在中亚的撒马尔罕等地,他用成吉思汗的五谷煮粥,施舍饥民。丘处机所到之处,都受到各国各县各省军民的热烈欢迎和接待。
公元1221年底到1222年初,成吉思汗的宫殿里出现了一位面容明亮健康,蓝眼睛的道士。我是全真教的丘处机。成吉思汗见到丘处机,非常高兴。他给我们美味的食物,搭起帐篷,给了他丰厚的报酬。
丘处机在他的大帐中多次与成吉思汗单独长谈,卢野楚才做了记录。叶楚材的记录后来被编成一本书《冯谖庆典记录》。交谈中,丘处机知道成吉思汗渴望知道如何长生不老,但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他想到沿途蒙古军队西征造成的残破景象,觉得与全真道极不相称。丘处机回答说:“要修仙,就要修修德,停止暴力杀戮。灭西夏、灭金是天意,但要使其成功,必须禁止残暴杀戮。”
成吉思汗问党治国,丘处机答:“敬天下,爱民。”丘处机还巧妙地借用了雷震等自然现象,建议成吉思汗在蒙古汗国倡导孝道。尤其是丘处机对成吉思汗说:“只有统一中原,治理好中原,才能称得上大国。”治理好中原,必须爱民,让百姓休养生息。"
丘处机正在去大雪山的路上。到处都是尸体。所以他写了两首诗给成吉思汗。有一首诗是这样写的:“一个人躺在街对面捂着鼻子,却淹死在小溪里,伤了耳朵。”辛苦了十年,迟早要回到部队,希望能平安。成吉思汗发现了他的诗歌和情感。成吉思汗是否早早停止西征,决定出兵,不得而知。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丘处机的坦诚,诚恳,有说服力,触动了成吉思汗的思想。丘处机的深邃魅力深深吸引了成吉思汗,使他有相见恨晚的感觉。他高兴地宣布:“神仙就是文字,这正是我想要的。”他召集太子等蒙古贵族按照丘处机说的去做,派人在全国各地传播仁孝思想。尤其是后期,成吉思汗统治中原的政策是温和的。成吉思汗改变了镇压,在中原周围利用一些武装抵抗。这些变化应该与成吉思汗接受了丘处机的建议有关。
不久,成吉思汗让丘处机辞别故国,指示文武百官备酒、食物、鲜果,到城外数十里送别。谁知,两人早已告别。然而,真正的长春人丘处机,却总是在成吉思汗的耳边回响。丘处机回到燕京后,在太极宫被尊为“大师”,被称为“皇帝的尊称,天下教父”,被任命为天下门主。
同年,丘处机颁布法令,释放汉人和女真奴隶三万余人,挽救了一大批汉人士人。鉴于宗教之间的相互排斥,丘处机主张三大宗教平等交流融合,全真教从此兴盛起来。成吉思汗还下令将宫殿改名为长春宫,并送去慰问品。圣旨上说:“我时常思念诸神,诸神永不会忘记我。”
丘处机与成吉思汗的关系,为后世所推崇,尤其是对丘处机。中央民族大学牟教授评价说:“就宗教的社会稳定功能而言,丘处机不仅是中国道教史上的第一人,也是中国宗教史上的第一人”,体现了“仁爱无私、尊德宽容、坚忍勇敢”的高尚品质。历史学家对丘处机的评价是:丘处机以非凡的学识和伟大的人格魅力感动了成吉思汗,停止了杀戮,拯救了百姓,积累了无尽的功德。
《夏意》是宋诗中的名篇之一。诗中虽写炎热盛夏,却句句显清凉静谧、清幽朦胧的气氛,表现了诗人悠闲旷达的心境。 作者:苏舜钦
苏舜钦[2] 苏舜钦(1008—1048)北宋诗人,字子美,梓州铜山(今四川中江)人,迁居开封(今属河南)。曾任县令、大理评事、集贤殿校理,监进奏院等职。因支持范仲淹的庆历革新,为守旧派所恨,御史中丞王拱辰让其属官劾奏苏舜钦,劾其在进奏院祭神时,用卖废纸之钱宴请宾客。罢职闲居苏州。后来复起为湖州长史,但不久就病故了。他与梅尧臣齐名,人称“梅苏”。有《苏学士文集》。 在对诗歌的政治作用的认识上,苏舜钦与梅尧臣是一致的。他在《石曼卿诗集序》中说:“诗之于时,盖亦大物。”所谓“大物”,即是指诗可以反映“风教之感,气俗之变”,若统治者有“采诗”制度,就可以据以“弛张其务”,达到“长治久安”。因此,他批评“以藻丽为胜”的文学风气,而大力赞扬穆修等人“任以古道”,石曼卿的诗能“警时鼓众”。而且如前所言,他还提出过“文之生也害道德”的颇为极端的意见。其实苏氏为人性格偏于豪放开张,并无道学家的气息,他的这些主张与他在仕途上积极进取的欲望有重要的关系。 作为一个关切时政、渴望有所作为的诗人,苏舜钦的诗常常触及一些严峻的现实问题。他的《庆州败》记叙了宋王朝与西夏战争的失败,痛心疾首地批评了朝廷在边防措施上的松懈和将领的无能;《吴越大旱》写到一方面饥荒病疠使“死者道路积”,另一方面官府为了应付与西夏的战争,仍无情搜括粮食,驱使丁壮劳力上战场,致使“三丁二丁死,存者亦乏食”,最后并以“胡为泥滓中,视此久戚戚。长风卷云阴,倚柂泪横臆”之句,表述了自己内心的痛苦;《城南感怀呈永叔》同样写出民间由于饥荒而出现的惨状:“十有七八死,当路横其尸。犬彘咋其骨,乌鸢啄其皮。”并以“高位厌粱肉,坐论搀云霓”与之相对照,直斥权势者的无能与无耻。
编辑本段启示
在反映时弊、揭露社会矛盾方面,苏舜钦往往比梅尧臣来得尖锐直截。这一方面是由于个性的关系,另一方面也同苏舜钦郁郁不得志的遭遇有关。他本是自视很高的人,却总是受排挤乃至遭诬陷,所以既感到自己无法为社会尽到应有的责任,又感到个人失意的苦闷。这两种情绪纠合在一起,使彼此都强化了。《城南感怀呈永叔》的末一节说:“我今饥伶俜,悯此复自思:自济既不暇,将复奈尔为?愁愤徒满胸,嵘峵不能齐。”言外之意是:倘若自己能掌握权位,便能够拯救百姓;无奈自顾不暇,所以格外愤懑。而在有些诗中,他更把个人的不满直接宣泄出来,如《对酒》: 丈夫少也不富贵,胡颜奔走乎尘世!予年已壮志未行,案上敦敦考文字。有时愁思不可掇,峥嵘腹中失和气。侍官得来太行颠,太行美酒清如天,长歌忽发泪迸落,一饮一斗心浩然。嗟乎吾道不如酒,平褫哀乐如摧朽。读书百车人不知,地下刘伶吾与归! 这种诗情绪坦露激昂,略近于李白的风格,虽然毕竟还不如李白的意气高扬,不可一世。《宋史》本传说苏舜钦“时发愤懑于歌诗,其体豪放,往往惊人”。在北宋诗人中,他确是有些唐人的气味。所以他的理论表述虽然迂腐,诗歌却因情感袒露而显得颇有生气,不是一副道学面孔。 在诗歌的语言艺术方面,苏舜钦也同梅尧臣一样,力图用新意象、新句法来打破圆熟陈旧的诗歌格局。他的诗中常可以看到散文化的句子,生僻艰涩的语汇,怪异奇丽的意象。 不过,由于两人的所长不同,诗风还是有很明显的区别,这正如欧阳修《六一诗话》所评:“圣俞、子美齐名于一时,而二家诗体特异。子美力豪隽,以超迈横绝为奇;圣俞思精微,以深远闲淡为意。各极其长,虽善论者不能优劣也。”前面的《对酒》就是一个例子,下面再以《松江长桥未明观渔》为例: 曙光东向欲胧明,渔艇纵横映远汀。涛面白烟昏落月,岭头残烧混疏星。鸣根莫触蛟龙睡,举网时闻鱼鳖腥。我实宦游无况者,拟来随尔带笭箵。 这诗中某些特异的语汇、意象,在梅尧臣诗中也可找到类似的用法,全篇的奔放豪健,气象开阔,则是梅诗中难以找见的;反过来说,梅尧臣诗的精微、深沉、含蓄、细腻等特点,苏舜钦也比较缺乏。他的诗最明显的弱点,就在于有时只顾感情的宣泄,而忽略了感情表达方式与语言内在张力的推敲,以致显得粗糙乃至气格不完。 但也有些小诗,苏舜钦写得相当精致,如《淮中晚泊犊头》: 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第二句有些散文化,但用了一个“时”字,使视境动了起来,仿佛花树在一片青青草地中不时跳入眼帘。“幽”和“明”都是形容花,一重心理感受,一重视觉,配合得很别致。全诗的情韵近于唐诗,但更显得清幽细巧些,意脉也较为流动曲折。又如《夏意》: 别院深深夏簟清,石榴开遍透帘明。树荫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也写得小巧别致,情趣盎然。它也不是以平行的意象呈现的,诗中的视线是在不断的流动转换中:先是幽深的小院,然后透过竹帘望见一树明艳的石榴,再是日在中天、树荫垂地的一片夏日景色,最后以一声流莺惊破主人的梦和午睡时的静寂。通过诗人内在体验的流程来构成诗的节奏,脉络肌理十分细密,这正是宋诗的一种特色。
编辑本段背景
此诗作于庆历四年或之后。诗人被革职削籍为民后,于苏州修建沧浪亭,隐居不仕。《夏意》作于苏州隐居之时。
编辑本段赏析
别院:正院旁侧的小院 簟:竹席 觉:睡醒 苏舜钦这首《夏意》诗,能于盛夏炎热之时写出一种清幽之境,悠旷之情。 “别院深深夏席清”:“夏”字点明节令,而“别院”、“深深”、“清”三词却层层深入,一开始即构成清幽的气氛。别院即正院旁侧的小院。深深,言此小院在宅庭幽深处,小院深深,曲径通幽,在这极清极静的环境中有小轩一座,竹席一领。韩愈《郑群赠簟》诗曾以“卷送八尺含风漪”、“肃肃疑有清飚吹”形容竹席。“夏席清”,正同此意,谓虽当盛夏,而小院深处,竹席清凉。深深是叠词,深深与清,韵母又相近,音质均清亮平远。这样不仅从文字形象上,更从音乐形象上给人以凉爽幽深之感。 “石榴开遍透帘明”:“帘”字点明夏席铺展在轩屋之中。诗人欹卧于席上,闲望户外,只见榴花盛开,透过帘栊,展现着明艳的风姿。韩愈曾有句云“五月榴花照眼明”(《榴花》),第二句化用其意,却又加上了一重帷帘。隔帘而望榴花,虽花红如火,却无刺目之感。 陶渊明有句云:“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和郭主簿》)。此诗第三句正由陶诗化出,谓虽当中夏亭午,而小院中仍清阴遍地,一片凉意。此句与上句设色相映,从“树阴满地”可想见绿树成林,不写树,而写阴,更显得小院之清凉宁谧。 在这清幽的环境中诗人又在干什么呢“梦觉流莺时一声”,原来他已为小院清景所抚慰,虽然烈日当午,却已酣然入睡,待到“梦觉”,只听得园林深处不时传来一两声流莺鸣啼的清韵。写莺声而不写黄莺本身,既见得树荫之茂密深邃,又以阒静之中时歇时现的呖呖之声,反衬出这小院的幽深宁谧。南朝王籍诗云:“鸟鸣山更幽”(《入若耶溪》),王维《辛夷坞》:“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末句意境正与二诗相类。 此诗无一句不切夏景,又句句透散着清爽之意,读之似有微颸拂面之感。 诗的表现手法尚有三点可注意: 笔致轻巧空灵:写庭院,落墨在深深别院;写榴花,则施以帷帘;写绿树,从清阴看出;写黄莺,从啼声听得,句句从空际着笔,遂构成与昼寝相应的明丽而缥缈的意境。
编辑本段特点
结构自然工巧:诗写昼寝,前三句实际上是入睡前的情景,但直至末句才以“梦觉”字挑明,并续写觉后之情景。看似不续,其实前三句清幽朦胧的气氛句句都是铺垫,而“日当午”一语更先埋下昼寝的伏线,待末句挑明,便觉悄然入梦,骤然而醒,风调活泼可喜,避免了质直之病。 风格清而不弱:唐代常建的《题破山寺后院》云:“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形象与此诗一二句相似,但常诗写出世之想,寂灭之感,而此诗给人的印象是洒脱不羁。欧阳修称舜钦“雄豪放肆”(《祭苏子美文》),故虽同写清景,却能寓流丽俊爽于清邃幽远之中,清而不弱,逸气流转,于王、孟家数外别树一格。[3] 这首诗主要用了反衬的手法,创造了优美的意境。
宋朝人物
本名:莫藏黑云
所处时代:西夏
民族族群:党项族
去世时间:1056年
谥号:宣穆惠文皇后
儿子:李谅祚
没藏黑云人物
没藏氏,(-1056年10月),西夏景宗李元昊皇后,没藏皆山之女,野利遇乞前妻。生西夏毅宗李谅祚。被李守贵杀死。
(历史) 第一任丈夫
武威西夏博物馆展厅里,有一块没藏皇太后的履历展板。履历上说,没藏氏是西夏时期凉州人。其实,没藏氏是西夏凉州六谷吐蕃没藏家族的一位女性。没藏家族世代生活在祁连南山,户族遍布今哈溪、毛藏、大红沟一带。多识撰文考证说,华锐莫考族中的阿米茂藏,有的地方叫“茂仓”,有的地方叫“茂藏”。藏语“藏”、“仓”同义,都是“家族”的意思。传说阿米茂仓的祖先曾得到天神赐给的占卜绳而善于做绳卜,故得此姓。阿米茂仓氏族一部分居住在沮勒河南北两岸(天祝的大、小科什旦,阿沿沟,竹藏沟一带和互助北山乡塔哈龙、浪思当一带),一部分居住哈溪毛藏河 上游。
到了西夏时期,没藏家族因功受到李元昊的重用,当时族长为没藏讹庞,“讹庞”系音译,本为“峨博”,宋朝史官为丑化他李元昊简介,译作“讹庞”,望文生义,即诡讹众多的意思。没藏讹庞的妹妹没藏氏长到十五、六岁时,嫁给了莫利家族的贵族公子莫利遇乞。兄妹俩先后离开故土,来到兴庆城。
没藏氏的名字,史书无载。近年来的文学及影视作品中,没藏氏被称作没藏黑云或没藏惠兰,但都没有史料依据。没藏氏所嫁的野利家族,历史上赫赫有名:野利仁荣,是西夏文字的创造者;野利氏是李元昊的皇后,其叔父野利旺荣,掌管西夏的明堂左厢军,号称“莫利王”。没藏氏的丈夫野利遇乞是野利皇后的叔父,足智多谋,极会用兵,著名的夏宋三川口、好水川之战中,野利遇乞是战役的实际策划者,此两战役使宋朝丧师失地,元气大伤,因此,宋朝边防将领对莫利遇乞恨之入骨,屡欲图谋去之而后快。他们为了达到目的曾经派人行刺、诱降,均未得逞。李元昊特别赏识野利遇乞的军事才华,后来擢拔他为天都右厢军首领,号称“天都王”。
野利遇乞带兵长期驻扎在天都山,战事繁忙,很少回兴庆府莫利府邸。没藏氏在家里饱受莫利遇乞夫人及几个妾的欺负,甚至连脂粉银也遭克扣。有人研究说李元昊简介,没藏氏未嫁前,就与近畿军六班直将领屈藏有过私情,屈藏在祁连南山练兵时,与没藏氏有短短三个月的恋情,可惜,屈藏后来奉调黑水军司,从此,两人音讯中断。没藏氏嫁到莫利家族后,在寂寞和屈辱中常常思念并打听屈藏的下落。后来查实,屈藏早已在夏辽边境战中战死。
没藏氏在屈辱和哀怨中生活着,百无聊赖。野利遇乞府上总管李守贵乘机勾引没藏氏,两人通奸。就在此时,野利遇乞的命运发生了巨大的变数。
据《西夏书事》,野利遇乞驻天都山,李元昊的奶娘白姥致信他,求他提拔白姥侄子为军官,野利遇乞治军严格,不徇其私,白姥怀恨在心,经常在李元昊面前蓄意中伤,她诬告莫利遇乞巡边深入宋境不归,意在叛变投敌,元昊因此将信将疑。野利遇乞很忧烦。这个消息被宋军青涧山守将仲世衡侦知,仲世衡遂设离间计,决定乘此机会除掉莫利遇乞。
由于野利遇乞是李元昊的心腹大将,屡立战功,李元昊曾赐给宝刀一口。仲世衡以高官重赏收买党项人苏吃曩想方设法盗回宝刀。接着,仲世衡令人散布谣言道:天都王野利遇乞被白姥诬陷死,他将要亲写祭文在边境上祭吊。祭文“多述野利与天都相结有意,本朝惮其垂成,”并详细叙述野利遇乞赠宝刀给仲世衡的事情。仲世衡将祭文写在木板上,派人在边境上焚烧纸钱,进行祭吊,碰巧被西夏国巡逻兵发现,并迅速赶到祭吊的地方。宋朝人故意丢下祭文、祭具、银器、宝刀等物,然后逃之夭夭。西夏巡逻兵将这些遗物献给李元昊,李元昊大怒,下令夺野利遇乞兵权,并赐野利遇乞自尽。
野利遇乞冤死后,府邸被官府查抄,没藏氏从府中逃出,无奈到三香家尼姑庵中为尼。
与李元昊的情感
野利遇乞死后不久,李元昊知道中了宋朝人的离间计,冤杀了野利遇乞,心中愧恨不已。野利皇后在李元昊面前哭诉,请求抚恤莫利遇乞一家。李元昊派人寻访莫利遇乞的外逃家人,没藏氏被人从尼姑庵中发现,野利皇后怜她孤独无助,将她带进宫中,与自己居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