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岁月不断变迁,科学技术在不断发展,人们在对宇宙万物的探索中开始有了盲目自大的心理,尤其是在今天这个“利益至上”的时代,敬畏更是中国人最缺少的一种情感。
人们开始相信“人定胜天”,对自然缺乏敬畏之心;人们以钻法律的空子为傲,对规则缺乏敬畏之心。
殊不知,“敬畏”二字早已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之中,在儒释道中皆有所体现。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论语·季氏》
在孔子看来,“敬畏”二字,是君子与小人的分水岭。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
——《道德经》
在老子看来,“敬畏”二字,是防止我们行差踏错的“安全带”,是我们在暗夜中前行的“指明灯”。
佛家有云:“唯知有因果报应轮回生死之事,则其心惕惕然,唯恐其有恶因而罹恶果耳。遂于举心动念所作所为,不敢肆无忌惮,任意所为。虽在暗室,如临帝天。”
在佛家看来,“敬畏”二字,是我们能在天地之间得到善终的不二法宝。
有人说,这世界上最可怕的恶,就是在丧失了敬畏心之后说“大家都这样”。在今天的中国社会,只有重拾敬畏之心,才能让心灵得到净化,才能让行为有所约束,才能让中华文明薪火相传。
爱情里,应该要有一份良知,那就是对爱保持一份敬畏感。曾国藩曾经在给次子曾纪泽的家书中提到:“敬则无娇气,无怠惰之气。”对待任何人和事物,只有保持一份敬畏之心,才能有如履薄冰的谨慎态度,才能有战战兢兢的戒惧意念;也才能在这个变化无穷的现实社会里,不分心,不浮躁,永远保持内心的那份谦虚平和,恪守心灵的从容和淡定。
当我们爱一个人的时候,会给对方宽容的忍耐,贴心的呵护,和陪伴的温暖。这份爱的初衷,是想让爱的人,能够因为爱情而变得更加美好。但是,如果对方没有对这份爱有敬畏之心,久而久之,他的反应不是对爱的感恩,而是接受得理所当然,甚至变成了贪得无厌。
爱的敬畏感,会约束我们的行为,帮助我们在爱情之路上,不分心,不贪心。如果失去了这份敬畏感,他会对目前这段稳定的情感感到麻木。于是,便会产生厌倦和疲惫的感觉。这种感觉一旦产生了,两个人的情感就很容易因为日常生活中的琐事,而发生裂痕。
“他越好我越作,把我惯得骄横无比”:没有敬畏感的爱,走不远。
莉莉在婚后2年,跟那个曾经很爱自己的老公离了婚。离婚当天,她哭的像个泪人似的,拼命求着老公不要离婚。但是,无论莉莉如何恳求,她老公还是铁了心要离。
当莉莉走出民政局门口,看着手中那两个刺眼的字眼“离婚”,她才真切感到失去婚姻的那种心痛。这种痛,是她咎由自取的结果。
莉莉曾经有一个美满的婚姻。尽管莉莉脾气不好,但是,她的老公大明却十分疼爱她。知道莉莉有一个不愉快的童年,和一个不太好的原生家庭,所以跟莉莉结婚后,对莉莉百般宠爱。
爱你的人,会因为你的不好而更加懂得珍惜你,因为他是真心心疼你。
莉莉遇到大明之前,从来没有感受过这种被人疼爱的温暖,所以也觉得自己十分庆幸。可是,好景不长,当莉莉慢慢习惯了大明对她的好,她就把这种好当成了理所当然的事情。
以前,莉莉在下班之后,还会用心去做一些饭菜给大明吃。平时,也把家里打扫得干净整洁。但是,结婚时间久了,莉莉发现大明身上的缺点越来越多了,便开始对大明各种挑剔。
面对莉莉的抱怨,大明并没有发火,还一如既往地保持对莉莉的疼爱。但莉莉对大明的心,却悄悄地发生了变化。
莉莉觉得大明太古板,一点也没有浪漫情节,不会在节假日给她准备一些惊喜的小礼物。莉莉觉得大明做事太循规蹈矩,每月才赚几千块钱,感觉跟着他一辈子都只能过穷人的日子。莉莉还嫌弃大明的母亲是个乡下老太太,尽管婆婆很尽心尽力地帮她带小孩。
后来,莉莉公司里一个男同事对她抛出了橄榄枝。他会时不时在工作上,给莉莉帮助。平日里,还给莉莉送一些价值不菲的化妆品和包包等礼物。慢慢的,莉莉的心开始偏心这个男同事,反而觉得家里的大明越来越碍眼了。
莉莉开始对家里的事情越来越不上心,对大明的挑剔更加苛刻了。终于有一天,大明发现了莉莉和男同事的事情。
大明虽然很爱莉莉,但是他的爱,也是有底线的。莉莉做出的事情,已经触及到了他的底线。虽然内心还是爱着莉莉,但自己始终过不了内心那一关。于是,大明对莉莉提出了离婚。
莉莉跟男同事的感情正处于上升阶段,面对大明提出的离婚,莉莉反而觉得这正是成全自己的好机会。于是,二话不说,便同意了。
提出离婚的时候,大明对这份感情,其实还抱着最后一丝希望,那就是希望莉莉能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看在孩子的面上,大明也会忍下这口气,原谅莉莉,跟莉莉重新开始。但是,莉莉干脆的回应,让大明内心感到十分失望。
莉莉跟那个男同事说了跟大明离婚的事情,没想到那个男同事第二天就离职离开了公司,并且断绝了所有跟莉莉的****。莉莉才醒悟过来,原来自己以为的真爱,只不过是错觉而已。
男同事的突然离开,让莉莉措手不及。这个时候,她才想起,真正对自己好的人,其实是大明。她不想失去大明和这个家,于是去求大明不要离婚。
但是,不管她怎么恳求,大明最终还是跟她离了婚。大明不是没有给过她机会,只是她自己不懂得珍惜而已。
面对离婚的结局,莉莉痛惜不已:“他越好我越作,把我惯得骄横无比。如果我能对这份感情多一点敬畏感,也许,就不会这么放肆自己了!”
感情的建立,需要一点一滴的努力。但是,感情的失去,也就是在一瞬间。
如果莉莉能够珍惜大明,珍惜大明对她的爱,她应该会一直幸福下去。但可惜的是,莉莉对爱并没有敬畏之心。她心安理得地享受着大明对她的爱,却一边嫌弃,一边又跟另外一个人开始新的恋情。
没有人会无缘无故地对你好。因为他爱你,所以他才愿意包容你;因为他爱你,所以他才愿意呵护你;因为他爱你,所以才会对你的各种小脾气一笑置之。如果你把这些爱,都当成了理所当然的事情,你不会懂得珍惜,也不会懂得反过来去对他好。到最后,你就会失去这份爱。
如何才能做到对爱有敬畏之心?有三个注意的要点。
他对你好,你也要对他好。
爱的良性循环,是得到爱的时候,付出爱。当你的爱人对你疼爱,呵护,陪伴的时候,你也可以以同样的方式,去对他好。一来一往,这份爱会得到延续发展,爱的力量会变得越来越强大。
对爱人多一些赞美,而不是责备。
人无完人。当一个人真爱你的时候,不是因为看到你的好,而是因为你的不好,所以才会心疼你。他是因为心疼你,才会爱你。同样的,如果你也爱他,就多对他一些赞美,而不是责备。这样的话,他才会觉得自己的爱,是值得的。
保持对婚姻和伴侣的忠诚。
爱的敬畏感,还体现在对婚姻和伴侣的忠诚。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做人,不能既想要一份稳定的感情,又想要其他感情的新鲜和刺激。但凡有一丝的侥幸心理,也不能避免最后失去所有的结果。这就是贪心的下场。
爱,来之不易,所以我们更要懂得好好珍惜。想要让爱走得更长远,就要对爱保持一份敬畏之心。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这么一个毛病,那就是骄傲自满之心常有,而敬畏自谦之心不常有。这是因为我们在与别人比较的时候,总是习惯性的拿自己的优点去跟别人的缺点相比,很少去看到别人身上擅长的、需要我们学习的地方。关于学会敬畏与欣赏,其实老祖宗2000年之前就给了我们很好的答案,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本是一句至理名言,只是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忘记了罢了。
要学会如何敬畏与欣赏,首先要学会如何自谦。其实我们应该明白,每一个人都有自己擅长或者不擅长的地方。打个比方,我有一个同学画画不好看,但是唱歌很好听,于是他遇见过那些骄傲自满、庸俗不堪的人就会嘲笑这个人的画说:“你看他都画了些什么东西,还不如我画的样子呢!”可是另一些有教养、有内涵,懂得谦逊待人的人就会说:“你好,你唱歌真好听,下次方便的话可以教教我吗?”你看,你所问到的“敬畏”和“欣赏”正是这种人都具备的品质。
那么我们又要怎样学会自谦呢?其实道理也很简单,那就是放低自己的身价、放宽自己的心胸。是的,这个世界上有一些人并不值得我们尊重,但是如果说因为这些人的原因而导致你不尊重大多数的人,那就是一种愚蠢的因噎废食了。其实尊重是我们维持人与人之间的交际关系的必不可少的要素,正是因为我可以尊重你,所以我才乐于去发掘你身上的优点;正是因为我发掘到了你身上的优点,所以我才乐于向你学习;正是因为我向你学习,我才会对你产生敬畏之心;正是因为敬畏之心的产生,我才可以不断的去欣赏每一个我见到的人。每一步都是那么环环相扣,每一步都是那么藕断丝连。
你说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到底算是什么呢?与整个宇宙相比,地球也只不过是沧海一粟。我们在这个世界上也只不过是小小的一粒沙,你觉得你自己很强大,只不过是因为你正处于你所想象的世界的中心、处在你的自我中心,所以你才觉得你比别人高出一筹,可是谁在自己的剧本里不是主角呢?所以我们不妨看开一些,把自己当做整个世界的配角,这样一来你才方便去做一个谦逊的人。
最后我要说的是,学会敬畏和欣赏身边的人的事物本身就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为这跟你个人从小接受到的教育有关,如果你已经变成一个自傲的人,那么请不要再临渊羡鱼,做好自己就好了,毕竟世界那么广阔,自傲的人也有自己生存的空间,不是吗?
一般认为,“孝悌”是一种具体的道德德目和道德情感培养的基本方法,由“孝悌”而培养和粹取道德情感的基本方面和心理基础推之于人伦关系。“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就道德社会关系中基本道德情感的培养需要从“孝悌”提升出来而言,它是道德根“本”,但是,在天人关系下对上天及于人的“生生”之爱和“民胞物与”的宗教性层面的道德感情,乃是儒家更为深层和可以超越血亲关系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乃至爱自然的道德价值来源。不是因为你的父母兄弟就是所有人的父母兄弟所以我们要“泛爱众”并在普通民众之间建立信任关系和仁义道德,而是因为人乃天地所生,我们任何人都是上天的子民,“四海之内皆兄弟”(《论语 颜渊第十二》),天下百姓是一家。人性乃是天命之于人不可“伤天害理”的价值存在,从而产生“同心同德”的道德情感。人对上天或天地之为人的精神父母所存在的宗教性敬畏感情及其同为天生子民的人类同胞之爱,与自己在自然血亲关系中作为家庭伦理纵向道德关系的“孝”和横向道德关系的“悌”,在基本道德情感上同构。宗教性道德情感,既从我们每个人自然血亲伦理关系中“孝悌”培养出来的道德情感获得心理基础,又超越了自然血亲关系,而使儒家道德精神面向一个众生的世界,并产生“谨而信,泛爱众”和“民胞物与”的普遍性的人类道德价值立场和情感。这是儒家天下大同思想及其天下主义理想的精神来源。
可见,从“入则孝,出则悌”到“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会经历一个从家庭自然血亲伦理关系到超越自然血亲的普通社会伦理关系的重大变化。这一变化背后的精神过程,是在由“孝悌”培养出来的基础道德情感的心理品质和道德能力之上,经历从自然血亲关系中的父母子女和兄弟姐妹关系的道德情感,到天人精神关系下人与天(或天地)作为精神上纵向的父母子女关系和横向的“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宗教性伦理关系的精神超越过程。也就是说,从家庭自然血亲伦理的“孝悌”,到普通社会伦理关系中人与人之间的“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儒家传统同样具有外在超越的文化特征。维系儒家传统社会的是“人皆上天子民”,从而使社会关系中人与人之间在“四海之内皆兄弟”及其“泛爱众”的道德情感联系下“称兄道弟”并具有“谨而信”的社会信任关系。儒家传统下人“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孟子》)的天下主义立场和“有理走遍天下”的信念与这种精神超越和社会结构的文化具有深刻的内在关系。“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这个伦理链条是在仁的基础道德情感的推扩和在精神上天下主义的超越过程中成为可能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