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人们不了解她,或许她对于京剧的宣传太急了。
我其实很理解王佩瑜,作为一个很有能力的人,她的京剧唱的很好。只是由于她对于京剧的宣传总是出现在各大综艺节目上,让一些人觉得原本是国粹的京剧看上去有一些所谓的登不上台面。或许在这些喷子的眼中,京剧就应该不食人间烟火,可是他们想不到的是,如果不是因为王佩瑜可能不会有这么多人关注京剧,这些喷子或许听都没听过京剧。
再说说捞金这个问题,钱肯定是赚到的,就算是明星也得吃饭,也得赚钱。所以,不赚钱也是不可能的。不过明星交的税也比普通人多,这个是后话,暂且不提。就说王佩瑜这样是对是错。至少从我的角度来说是对的。她是热爱京剧这门艺术的,只是这些年来,人们关注的更多的是通俗音乐,所以喜戏剧开始逐渐的淹没,人们宁愿看喜剧也不愿意看戏剧。王佩瑜着急,所以目前有些欲速则不达了。
但是不管怎么说,能让更多的人了解传统我觉得就不是坏事,人家至少去做了,很多人做都没做,光靠着一个键盘,就能管理国家大事了。
总的来说,不管多少人骂她,我相信她会继续推崇京剧,毕竟这是她一生的热爱与事业。至于作为吃瓜群众的我,虽然不会爱上京剧,但是我会永远的支持这门国粹。有得就有失,希望王佩瑜在宣传之余,也能够多多的扎实自己的技能,多让我们听听好曲儿吧。这个世界就是需要不同的多元的艺术,希望京剧可以继续发扬光大。
不是低头~~郭德纲就没打算打入京剧圈,他只是太喜欢京剧了,自己又有这个实力,所以他玩的比别人大,成立麒麟剧社本意也不是振兴京剧为主,第一原因就是给陶阳一个唱戏的地方,陶阳不是科班出身没有师承,也不是国有剧团演员没有编制,这时候如果郭德纲不弄个麒麟剧社,陶阳除了说相声外也就告别京剧了,而郭德纲拜师麒麟童,这就给陶阳一个师承,他在传统上就是有门有派的人了,在成立麒麟剧社,这样就有唱戏的地方了,整个麒麟剧社的演员都是戏曲学院毕业的学生,也是没有地唱戏的一群人,但是都没有国有剧团的编制,郭德纲把他们召集过来以陶阳为主成立麒麟剧社一下都解决了,而郭德纲又是个特别喜欢京剧的人,他自己也有地方唱戏了,可以说从头到尾就没把目标定在振兴京剧上,如果有也是两全其美,但第一目标还是陶阳和自己过瘾,开始麒麟剧社根本不赚钱,场场赔钱,只是现在名气打出来了,但也是不赔钱反而还能有个仨瓜俩枣的进账,郭德纲反正也没打算指望他赚钱,而且每次邀请大角儿助阵时候都是稳赔,因为邀请那些角儿来麒麟剧社唱戏,那是要花钱的,包括拉胡的打板的这些人,都是邀请来的,这都是钱~~~一场下来赔的叮当响,但老郭喜欢啊~~痴迷京剧不得了,所以不在乎~~~而且也能锻炼陶阳他们,无意苦争春,这不是低头,这只是态度,告诉大家,他没有和京剧界的人争什么,只是单纯喜爱。而王佩瑜的恢复,也是告诉郭德纲明白意思,俩人都是聪明人,不必直接说明
无意苦争春,
任由黑子闹。
待到麒麟送子时,
咱再朝天啸。
万般皆看破,
一世为传教,
江山父老能容我,
用笑来回报!
原因很简单,德云社是专业的相声团体。唱京剧、评剧等,都是相声说、学、逗、唱的基本功。只要大不走溜,观众就能认可,就能报以掌声,就能达到较佳的效果。
说句纲丝们不爱听的老实话,德云社中的唱将,从郭德纲开始到下面的张云雷诸位,他们只是热爱京剧,有一定唱功。但终了还停留在“京剧票友”的定位上。他们示好,一是有自知之明,二是不愿为此耗费精力,影响春节乃此以后的演出活动。
况且,瑜老板也是近年来京剧须生的后起之秀和顶梁大柱,她拥有的粉丝也是千千万万。她目前正如日中天,深得业界和广大京剧爱好者的推崇。她对郭德纲和德云社唱京剧的点评完全是从专业角度出发的,只是切磋技艺,而无贬损之意。说什么王佩瑜靠蹭郭班主的热度而抬高身价,显然是牵强之说。
另外,京剧是国粹,具有一定的传承性,若不是科班出身,若不是在老师及前辈一招一式的指点下去苦练基本功,则很难成名成角。郭班主肯定也对此深有体会,因为二者也还有一定的可比之处。反过来讲,如果王佩瑜去说相声,水平肯定高不到那里去。郭德纲点评她也肯定会入木三分。相必瑜老板也只能心服口服,不会有怨气,因为人家毕竟是相声方面的大师和专家。
总之,隔行如隔山。德云社也深知京剧是我国戏剧界的高堂尊长,其中的念唱做打远比相声中说学逗唱难度要大。故不为此小枝小节争吵求胜乃明智之举。当然,也谈不上什么“示好”和“低头”。
真想振兴还是假想振兴,一看格局就知道。名家有名家的责任担当,百姓或票友有自己的推广和热爱。众人拾柴火焰高,任何事务的振兴都离不开人民大众。京剧的角们不要再孤芳自赏了,不要再脱离大众了,真正的俯下身来去拥抱和帮助他们。
常识告诉我们,郭德纲用德云社相声的收入支持麒麟京剧社,这是好事啊!当初许多地产大亨也从房地产受益中拿出钱来支持京剧,这没有什么本质区别,支持不等于能挽救京剧。
如果京剧表演形式还是体制内老一套不改变,就会失去观众,你掏多少钱也挽救不了 ,最后京剧只能进博物馆。
目前还没有到这个地步,在公园里,在自媒体大众k歌中都有不少京剧爱好者,聚会一起自娱自乐。如果国家专业剧团也能向郭德纲学习,脱离体制,把京剧带入小剧场与爱好者票友们面对面交流,我以为京剧会步德云社后尘重新焕发青春。
关键是京剧界有没有郭德纲这样****坚持通过商演,让京剧重新火起来。批评郭德纲对京剧一点用处没有,反而适得其反。
先说结论:因为粉丝爱看他表演孤胆英雄啊,所以郭老板就投其所好了。
郭德纲作为曲艺界最厉害的饭圈玩家,流量明星中相声说得最好的人,对于如何迎合粉丝心理,给自己立人设,那玩得叫一个溜。
郭班主从2005年左右开始大红,接下来就开始对目标用户进行筛选,不断淘汰那些有思考能力,并且不接受洗脑的老粉丝,发掘和迎合那些反智,而且把他所有话都当圣旨的韭菜粉。
这套下沉式淘汰法用到今天,基本上就剩一帮跟丧尸一样,只会跟着郭老板大旗到处骂街的纯粉丝了。用这样便于收割的韭菜,那么像王佩瑜等艺术从业者自然就会很羡慕了,毕竟京剧也好,其他相声演员也好,都还在玩了命的用自己艺术高低来挣钱,而郭老板直接用人设就能卖钱,那是多么快捷高效而且舒适的赢家人生啊。
遥想郭君这一路走来,被无数人嫉妒迫害,从同行到跨界竞争者,从师父到徒弟,从媒体到狗仔,所有人都在害他,他却如同孤独的白莲花一般纯洁,从来没有对任何人释放恶意。
像造谣杨志刚,谩骂离职的徒弟,夸打人的徒弟是民族英雄,参合师父家事,给死人发喜帖,当众调侃小孩等,这些善举都被媒体恶意解读,当成郭圣人的黑料传播,但粉丝心理都跟明镜一样,这都是迫害OK~
而郭德纲这种被迫害的特质,还附带一个魔法效果,那就是给所在行业喂奶。比如相声行业就是被郭德纲奶活了,德云社粉丝至今都坚信,如果没有郭德纲,今天已经不存在相声了,甚至连曲艺都不存在了。
而郭德纲染指的其他行业,也都不同程度的被拯救,或者已经被拯救了但是郭圣人深藏功与名不愿意承认罢了,比如影视行业,如果没有郭德纲拍的那些烂片烂电视剧垫底,市场早就垮了,郭先生为了衬托中国还拍得出好**,甘愿自己当垫底,这是何等的圣人胸怀,何等让人钦佩。
而最近引发争议的京剧,王佩瑜只是否定相声拯救京剧这种说法,就引来德云社粉丝的骂街,如果没有郭德纲跟麒麟剧社,京剧早就亡了。王佩瑜这些吃着国家补助,却眼红麒麟剧社的一票难求,所以否定郭德纲的贡献,这就是迫害,是过河拆桥卸磨杀驴的恶举。
郭德纲的京剧水平早就登峰造极,否则怎么可能有那么多粉丝买票,他们在郭先生那里看到了真正的京剧,也明白了以前那些京剧名家是如何错误演绎京剧,梅兰芳周信芳马连良这些,没有一个演对过,因为都跟郭德纲演得不一样,很明显就是错误示范嘛。如今郭先生正本清源,终于将正确的京剧展示给了德云社粉丝,真正拯救了京剧,这是京剧的幸运,也是王佩瑜等外行的悲哀。
郭先生不但拯救了京剧行业,展示了正确的京剧表演法,还纠正了老京剧里面的语法错误。《封神榜之鹿壹恨》,这才是正确的名字,之前麒派老生周信芳唱成了《鹿台恨》,如今再次被郭先生纠错,正本清源利在千秋。
吐槽完了,说几句正经的。对于粉丝这种生物来说,他们是不论对错,只讲立场的。如果你否定他们偶像的行为,对于他们来说就是刨坟掘墓一般的仇恨,至于偶像是不是真的错了,他们一点不在乎。毕竟判断是非那是智慧生物的操作,粉丝是没有那玩意儿的。
而对于郭德纲来说,接着王佩瑜的言论炒作一番,也是有他的商业目的,因为他二月会在天津京剧院上演《鹿壹恨》等大戏,接着京剧热门话题宣传一下,这也是他一贯的做法。至于拯救不拯救的,那玩意儿粉丝自己去幻想就行了。
以上~~~~
郭德纲经历过是是非非、风风雨雨和各种撕逼,变得聪明成熟了;当然,随着年龄大了,阅历多了,争强好胜心会淡一些。他自己也知道他自己是睚眦必报不吃亏的性格,这些年跟启蒙老师杨志刚闹翻,跟徒弟反目,跟同行、电视媒体各种撕逼,形象大损,一个人你再有才如果德行不足终究成不了真正的大师。这次如果再因为京剧名家的几句批评而怼起来,他这些年通过各种炒作好容易建立起来的形象轰然倒塌必然得不偿失,何况他还刚刚搭上央视,如果一闹前功尽弃。还有一点他自己也知道自己京剧上确实差得远,糊弄外行还行,真正行家面前不值一提。所以,他这次选择了退让。
无意苦争春,
只因春未到,
百花园里一棵草,
也要迎春笑。
你开你的花,
我长我的草,
待到花草茂盛时,
即是春已到。
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
老郭在京剧圈,没啥势力,麒麟社跟德云社不一样,绝不能再面对当年四面楚歌的局面。
当年老郭叱咤风云喜怒笑骂,那是在相声圈,他知道半路出家的同行的水平,也知道他们的力量,把那帮人绑在一起也难闹出大的风浪来,再说,让相声界团结一心,不可能,能统一口径已经实数难得,再想步调一致,你要啥自行车?
如果说相声界的低门槛让相声演员稂莠不齐的话,京剧界的从小作科唱念做打则让人心怀敬意,老郭也是对京剧界的前辈尊敬异常,相对于相声界的自作死,京剧界更多是怀才不遇。
时代变了,人们喜欢一首歌的时间都没有,恨不得所有的歌曲只有副歌部分,光出场音乐就堪比一首歌的京剧,多少人有耐心听下去?还没准备迎接,就被时代浪潮甩开距离!
麒麟社,也是利用粉丝经济,通过相声观众吸引京剧观众,经历连年亏损,逐渐水到成渠。麒麟社也不具有复制性,即便京剧大师们亏得起,脸面也丢不起。
王佩瑜,作为年轻一代(已经算年轻啦)京剧人里拼出的佼佼者,也代表着京剧界的颜面。京剧也分派系,相互之间貌合神离,打了徒弟出来师父,不说业余水平高低,谁都得掂量背后的江湖规矩。
老郭的梆子味京剧,在业内人士看来,背离正统京剧的真理。完全忘了,海纳百川,才有的京剧。所以,带动话题,不闹矛盾,是老郭给京剧界的最好支持。
无论怎样,老郭还是被讥为相声演员。陶阳太年轻,和王佩瑜就差出近二十年的距离,后生可畏,但更要活在当下。一起热闹,来不来随你!
这应该是老郭,想要表达的善意!
我是梦酣三天,爱你!
当年,2004年,王曾经从上海京剧团出走过一次。挑班儿单干,失败又回来了!
王少年成名,二十岁左右被梅葆玖,谭元寿捧上了“神坛”。自己也就以余叔岩转世“自居”。四处宣扬自己唱腔的传统与正宗。她似乎也有骄傲的资本。如今,谁还知道十八张半?
只可惜,她还是高估了自己!单看京剧的行头和相声的大褂,你就明白二者的挑费差得不是一星半点。当年的梅老板,是怎么挑班儿的?那是有 社会 名流,名商巨贾重金捧角儿。是真金白银的直接往台上扔金戒指,扔银元。当时的观众会因为你的台步走岔了一步而给你喝倒好儿。就如王的说法,是真正的京剧观众。
而如今还有这样的观众么?王上综艺,客观上也要培养更多的京剧观众。出发点是好的。但总有点本末倒置的感觉!
想想郭德纲当年大雪纷飞,在园子门口打板儿吆喝观众的场景吧!板凳要坐十年冷。德云社也不是一定会成功!我希望王老板可以挑班儿成功,但是,她的有些不合时宜的固有思维如果不转变的话,还是很难说!是先迎合市场,还是要市场迎合你,这是一个问题!
最近的新闻,只是有个园子邀请王入驻。定期还是不定期的合作。至于日后的发展趋势,我的愚见,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希望她好吧!
不管是真假,不支持也不反对,那是人家自己的事。振兴京剧是个整体工程,不是那个演员能做到的。也不是演员单干就能做到的。振兴京剧也许要从体制上的改革,相信,党和国家的有关部门,会做好这件事的。做为草民只能是期待和关注。
如果是真的,要点大赞,也是京剧唯一出路(个人观点)。以前的四大名生、名旦哪个不是自己挑班发展起来的,希望她能成为真正的老板,名符其实”瑜皇“。
什么冬皇 余派传人 艺术家 你承受的起吗?只不过是一个唱京剧名段的演唱者!
有谁捧着体制内金饭碗去吃苦受累。
多年前王佩瑜唱红后,觉得自己单干更合适,辞了副院长从上海京剧院退出单干,后来发现很难,在剧院时演员只负责演戏,自己单干后想演出,找剧场、找演员、找乐队、找服装、道具、灯光…等等吧,开始还是有朋友帮助,时间长了就不灵了,就焦头烂额,几年后没办法,就又回京剧院了!!!
实际上也很有意思,对这个叫王佩瑜的了解也是从郭德纲开始组建麒麟剧社开始的。
不管他是否真的名气很大,实际上还是有很多人不知道他究竟演过谁比如郭德纲的京剧里济公或是叫小番,毕竟有一些角色已经深入人心,只是不知道王老板究竟是演过哪一出。
如果真就组个队又失败了的话,只能说明王老板对京剧没有任何帮助。她的年纪和实力不足以挽救京剧。
瑜音社是她现在的工作室,瑜音阁是她唱戏的地方,一个300年的老戏楼,她确实现在还属于上海京剧院,但是她也确实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这些百度都可以查到,她出过俩本书,我知道的是京剧很好玩,她也不断进校园讲课,就是培养年轻观众,也许能力方面不如郭德纲,但是她有传承京剧的心,作为一个京剧演员,我认为很好,而且她是演员,怎么不可以上综艺呢?她不上综艺,谁认识她呢?我就喜欢她的戏,很多人说于魁智的好,但是我就听着无感,耳朵这个事也是讲缘分的,反正京剧演员不止一个,观众也不止一个,自己选自己喜欢的就好,我是跨界歌王认识她的,喜欢她对于毅说的那句,我做事首先是让自己高兴,然后再把她分享给懂自己的人,当时是被这句话圈粉的,后来才知道她是戏曲演员,我个人喜欢我们的晋剧,孙红丽,也是老生演员,我们叫须生,后来听瑜老板唱段,她唱的很有味道,很细腻,不属于高亢的哪种,个性粗犷的应该不喜欢她唱的,反正我觉得她不容易, 娱乐 圈水多深啊,她低估了,所谓相由心生,我实在不觉得她是什么恶毒的人,何况我看了原视频,瑜老板说的非常客观,但是有人断章取义,把京剧观众改成观众,故意挑拨是非,王佩瑜在我看来有点小清高,有点不接地气,但绝对不是某些自媒体说的那么不堪,相反,她是很真诚的人,但是缺乏弹性,也低估了人性
这是原视频,有想了解事情原尾的可以去看看
要真是从体制内出来,来个小园子找几个志同道合的,弄点经典折子,也不错。
又有麒麟剧社,又有王老板的小剧场,京剧何愁不兴旺?
可话说回来了,怎么有点儿像老郭当年投靠无门,自谋生路那么悲壮呢。
没事儿,也许是化蛹成蝶,浴火重生呢!
别把自己的能力看的太大了!振兴京剧不是靠几个演员就能完成的事情!得靠国家,靠政府,靠老百姓!别动不动就以为自己就是名角了,耍大牌。老百姓不吃这一套。你唱京剧虽然还可以,但总是带有女腔。需要有点自知之明吧!
无论是嗓音还是扮相,在当今京剧界青年老生演员中,只能算中等水平。论扮相,不及赵华、蓝天、冯冠博,论嗓音不及张建峰、杨少彭、凌珂,但是她运气比较好,曾经被谭元寿先生赞过一句“小冬皇”,此后名气便大了起来。其实,先不说谭老夸的贴切与否,像不像孟小冬,王佩瑜应该自己心里清楚,仅仅有一点像:都是坤生。
个人觉得,如果仅就目前王佩瑜所取得的成就,应该还为 时尚 早。 客观来看,王佩瑜应该是当今京剧届里,把京剧推广和个人推广结合的最好的京剧演员,请注意我在这里的修饰词:“当今”、“结合”。
王佩瑜最早学习的是评弹,然后才改学京剧,年纪轻轻,便获得了“小孟小冬”的称号,据她自己回忆,“小孟小冬”的称号,是谭元寿先生给叫出来的。一次谭元寿先生看王佩瑜演出,看完之后,谭先生称赞王“我见过孟先生的演出,这就是小孟小冬”(大意)。从此“小孟小冬”的称号便传开了,后来王佩瑜到北京演出,谭先生还与其合演《失空斩》。其实,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小孟小冬”的称号,更多的还是前辈对后辈的一种提携,至于如果真实比较起来,莫说当年的王佩瑜,即便是今日的王佩瑜,恐怕也很难说能够比肩当年的“冬皇”。所以,这也就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王佩瑜的京剧水平,放在当今,也许是佼佼者,但是在京剧 历史 上,还很难站得住脚。
说这些话是会招致当下有些王佩瑜的拥趸的否定,但是,艺术水准还是要靠艺术实力来支撑的,而不是靠无理的谩骂和毫无实据的否定来评定的。我们都知道,孟小冬先生是得余叔岩先生真传的徒弟,但即便如此,受性别所限以及其他条件所限,孟小冬先生的戏路及能戏,是远远不及余叔岩先生的,同样的道理,到了今天的王佩瑜也一样,包括王佩瑜的用嗓发音, 由于男女生理构造的不同,所以发音用嗓的方法也会不同,所以,在学余上,先天的条件便查了一截。
我们再说王佩瑜,余叔岩先生所留下的唱片就是那十八张半,但是余叔岩先生所会的戏,却远远不是这些,仅就武戏一项,便足以让孟小冬先生望而却步,更不用提几天的王佩瑜了,我们见过王佩瑜演《空城计》、《捉放曹》、但却几乎很少见王佩瑜上演扎靠戏,更不要提向余叔岩先生那些昆曲戏了(如宁武关等)。
但是,限于时代,我们又不得不说,王佩瑜在当代京剧演员里,尤其是同龄人,已经算是佼佼者了, 女性的性别虽然是她的短板,但同时坤生又是她优势,因为坤生本就少,能出来的就更少,所以更显弥足珍贵。
而近几年在京剧的推广和自身推广的结合上,王佩瑜也是做得较好的。搞清音会,参加各类综艺节目,提高自己的曝光率,一方面以京剧人的身份向大众推广京剧,另一方面又让大众了解京剧人和京剧,所以王佩瑜在宣传推广方面还是比较成功的。 但是至于他所做的这些推广,是对京剧的发展和大众对京剧的认识正面功能多一点还是负面功能多一点,我想还是应该另当别论,或者再看一看的。
王佩瑜在当下京剧界青年演员中,算是名气最大的一个,不仅戏唱的好,更是多次跨界,参加各种综艺,从而让自己以及京剧大火,间接的推动了京剧的发展,因而被戏迷们亲切的称为“瑜老板”。
1978年出生的王佩瑜,在京剧界依然算是青年演员,她在14岁就考入了上海戏曲学院,开始学戏,16岁就获得各种奖项,谭元寿赞誉她为“当年的孟小冬”。从此戏迷们亲切地称她为“小冬皇”。
在学校期间,王佩瑜拜师于王思及,学习余派艺术。很快,她就将余派老生表演得惟妙惟肖。王佩瑜在学校时就属于优等生,不仅戏学的好,还担任班长和学生会主席,文化课、专业课、个人能力等都很优秀。
从学校毕业以后,王佩瑜才25岁就当上了上海京剧院一团副团长,年纪轻轻跻身名家行列,身上还聚集着多种光环:余派第四代传人、梨园小冬皇、当今坤生第一人、京剧名家等等。
当然,这些荣誉是她在大火之前就得到的,其实王佩瑜最火的时候还是近几年,她为了宣传京剧艺术,不断地参加综艺节目,频频亮相于公众面前。她自己也说, 参加综艺节目,是希望能够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来了解京剧。
其实对于王佩瑜频频参加综艺节目,我还是挺感动的,因为她每次自我介绍,都会说她是京剧演员,而不会直接说,我是王佩瑜。她这样的表现,是一直将自己定位于京剧演员,并且一直致力于京剧的传播,我个人是非常赞赏的!
看看现在京剧界,在王佩瑜这样的京剧演员没出现之前,京剧艺术的传播就靠着口口相传,戏迷票友之间相互安利。京剧相对于普通大众而言,就相当于蒙上厚厚的神秘的面纱,即使再有内涵,也会错失很多观众。
而王佩瑜出现之后,将京剧艺术以综艺的形式展现出来,让人们看到后,发现原来京剧这么有意思。于是王佩瑜吸引了大量的粉丝,为京剧艺术的传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近年来,女老生王佩瑜十分活跃,除了演出外,做嘉宾,开讲座,宣传普及京剧知识,甚至配合演了一出“曹云金抱大腿”的闹剧。
王佩瑜,学习、宗法余派唱腔艺术,经常上演《搜孤救孤》、《乌盆计》等戏,颇受观众好评,有“小冬皇”之美誉,较好的体现了余派唱腔儒雅、隽永,韵味醇厚的艺术特点。好像还担任上海京剧院书记一职,能在素来强调“本土特色”只重麒、言的上海京剧界混的风生水起,一方面说明王佩瑜确有艺术功力,同时也说明“这个女人(呐)不寻常”。
评价王佩瑜的艺术水平,首先要说说她所宗法的余派声腔艺术特色,要学习一个流派,并不是简单的学习唱腔曲谱,余叔岩唱的是“都来米”,我也唱“都来米”,我就是“余派”了?吐字发声、行腔归韵、声腔特色,才是反映这个流派之所以是这个流派的标签。
余派唱腔吐字讲究,犹如“大狮子叼着小狮子”,力量过大就咬死了,过小则小狮子掉地下了。劲头拿捏是非常考验演唱者功力的。余叔岩的用嗓讲究“中锋嗓音提溜劲”,留有余地,而不是竭尽全力。整体唱腔风格空灵飘逸,清新洒脱,不飘不浊。咬死口,发拙力,则是违背了余派唱腔的基本特色。
王佩瑜作为女老生有着先天的薄弱环节,演唱中必须在遵循余派唱法的同时,随时留意发声部位,以尽量避免出现过多的“雌音”,若完全按照余派“提溜劲”的唱法,那就全是“雌音”没法听了,而要保持男性化音色,则发音部位必须用力且尽量靠后,如此一来距离余派“中锋嗓音”的发声原则难免有较大的偏离。
唱的是余派的腔,用的不是余派的劲。
总体来讲王佩瑜的余派还是很不错的,在中青年演员中当属翘楚。
评价中肯,谭元寿是泰山级的大师吗?No!起码王佩瑜的唱明显有雌音,这个档次就低了。扮相更不用说了,别说相貌平平,就是个头都不够。最重要的是频繁参加一些综艺节目,有点飘飘然了,成就还没到那个份,实在名不副实,还是低调些,踏踏实实研究提高自己的艺术水准。
谈点个人的看法。
京剧演员跨界去做综艺,在我看来并没有太大意义。
说个简单的例子,早些年相声没落,大量的相声演员跨界去做小品、综艺、甚至影视,那么他们对相声这个行业起到多少作用呢?相声该没落还是没落,差别无非在于某些人在坚守相声,而某些人在跨界赚钱。
京剧和相声一样都是依托剧场表演的艺术形式,一味的综艺化只会消磨观众对京剧的热情,当观众熟悉这种综艺化的京剧之后,更难让他们走进剧场欣赏京剧。
本人才疏学浅,不敢说如何评价王先生。但是在我看来,王先生更应该利用掌握的资源排些戏,而不是参加综艺去炒作。
粤剧界有个很有名的演员叫盖鸣晖,她也是坤生,她除了慈善公益外极少参加综艺节目,但是她接影视,《寻秦记》里的龙阳君就是她扮演。为什么这样做?借她的意思说:“养粤剧社要花很多钱,自己有能力赚钱就多帮点。但是她没有指望用综艺通告去赚钱,因为那跟表演没关系”。
任何人为的评价,都不会太客观。但客观的评价方法是有的,就是其在没有全民财政供养的条件下,自己租场地、自己卖票、唱戏,以自己的专业本事在市场充分的竞争中看看能否得到大众的认可,能否靠此挣到钱,养家糊口。若能,就是好演员,也为京剧的传承、普及、发展立了功,否则,就什么都不是。
近两天王佩瑜又上热搜了,起因是她吐槽郭德纲唱的京剧不专业。可我却不这么认为,老郭的京剧唱的有板有眼的,满有味道的嘛,扮相也说的过去。
王佩瑜是唱老生的,唱功一般般。可是我总觉得她的长相唱青衣比较合适。[偷笑]而且现在的京剧,帝王将相的,年轻人不感性趣,观众多为老票友。
京剧没有郭德纲的相声火,这是不争的事实。这不王佩瑜也出来讲座主持跨界过了一把相声瘾吗?她敢说她说的相声比郭德纲卖座?肯定观众喜欢听郭德纲说相声了。
郭德纲说相声时能插一段京剧,她王佩瑜演京剧时,来几句相声试试?那不是砸台子让观众喝倒彩吗?找抽哇![捂脸]
所以说,跨界过把京剧瘾,纯属 娱乐 至上,也是说相声时的必备之功。不必过于苛求,有点吹毛求疵了。
截止到2021年6月,王佩瑜并没有结婚,也没有公开的恋爱对象。
很多人对王佩瑜的初步认识,都是中性打扮,她还被认为是京剧界的“李宇春”。在感情经历上,有传闻说她与陈平一分手了的,也有说她结婚有又离了的。
此外,还有传闻称,王佩瑜的老公是李子腾的,各种各样的传闻层出不穷的,只是从未被其本人承认过。而那些网上传闻,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喧嚣后,很快就不了了之了。
王佩瑜唱腔特点:
王佩瑜的唱腔是京剧流派中的余派唱腔,她掌握了余派唱腔的精髓,在吐字、发音、用气、行腔诸方面精心调度,浑然一体,不露斧凿痕迹,追求“恬淡雍容,内涵筋骨”的境界,于淡泊中寓神韵。严谨工整的吐字、规范有矩的行腔,展现出她的余派风范。
她的吐字发音、用气行腔都有独到心得,嗓音能高能宽,清醇味厚。她在演唱《搜孤救孤》中的“娘子不必太烈性”、《捉放曹》中的“听他言吓得我心惊胆怕”等,唱得古朴隽永,流畅悦耳。用气行腔却高亢、清亮,富有穿透力和感染力。
“老板”这个词是戏曲行里的敬称了,一个80后背尊称为“老板”,这里面的故事是有意思的,听完她的故事,不敢说你会爱上京剧,但你可能会因为爱这个人而走进戏院。她红遍大江南北,被尊称为“瑜老板”,拥有上千人的粉丝群“瑜门”;
引点:《跨界歌王第二季》不少人都对三位评委中的“瑜老板”印象深刻。“瑜老板”王佩瑜穿着一身灰布长衫,留着板寸头,戴着眼镜,斯斯文文,令人一眼望去雌雄莫辩。
其实是当今坤生第一人,京剧界有名的女老生。女儿身、禁欲风、娃娃脸、大背头,她绝对是京剧老生界的一股清流。
京剧界向来有“乾旦坤生”的说法,以梅兰芳为首的“四大名旦”全都是男孩子,自然演老生的就有女孩子!上个世纪初出生的孟小冬就是一个唱老生的名角,被誉为“冬皇”,她最后嫁给了传奇人物杜月笙。
而“瑜老板”王佩瑜就是本世纪另外一个唱老生的名角,因为和孟小冬都是余派(余叔岩)传人,又都是女生,吐字发音、用气行腔都有独到心得,嗓音能高能宽,清醇味厚。佩瑜扮相俊秀,气质儒雅,书卷气浓厚,眉目之间流露出同龄人少有的自信和从容,颇具大家气派。所以,王佩瑜又被称为孟小冬第二,而且还被称为“小冬皇”。
王佩瑜迷恋余叔岩,迷恋女老生孟小冬,迷恋那种儒雅、书卷气,古代士大夫的形象,再换上利落、 时尚 的装扮,坚定地走自己喜欢的中性路线。觉得如果能扮成那个样子实在太好看了。而唱老生,“真的是找到了一个可以让自己内外合一的途径”。
王佩瑜 ,1978年3月4日生于苏州, 头顶余(叔岩)派第四代传人、“梨园小冬皇”、“当今坤生(女老生)第一人”等多重光环。
即便是京剧黄金时代的大角儿,也少有人如她这样得志。且不言早早做了童星,也不提从京剧圈里红到圈外,就是对她丝毫不关紧要的仕途,25岁她也成了上海京剧院一团副团长。
苏州灵秀之地成长,幼年即得到王梦云、梅葆玖、范石人、刘增复等梨园名宿的爱护,16岁时被谭元寿称为“小孟小冬”,共演《失空斩》,20岁便囊括京剧界所有比赛金奖。成年后迅速被无数年轻人作为“京剧新生代偶像”疯狂崇拜。
在**《梅兰芳》中,梅葆玖和王佩瑜分别为黎明扮演的梅兰芳和章子怡扮演的孟小冬配唱《游龙戏凤》选段,在银幕上再现“梅孟之好”。
在纪念梅兰芳京剧团重建15周年举办的梅派经典剧目系列演出中,她又受邀和梅葆玖等共同主演《四郎探母》,再续“女生男旦”的梨园传奇。
她最欣赏张国荣主演的**《霸王别姬》,那种戏人不分的状态在别人看来似乎难以理解,但对她来说却能体验到一种极致的美。就是这样一个王佩瑜,传统京剧的另类偶像,具有年少气盛的真情怀。
在朋友眼中,虽然演的是老生,但生活中的她走的是 时尚 偶像派风格,摄影、瑜伽、高尔夫、茶道、香道她都很精通。行事风格也很中性化,讲究行动力,言出必行,有什么事习惯自己扛,“我渴望戏人合一,但我可以跳出来”,王佩瑜强调。
作为一个新生代京剧演员,她敢于素面朝天、去掉不必要的形式和“噱头”登台;对自己的功夫充满自信,一人从容面对观众;尝试将传统艺术变得 时尚 ,以丰富的形式传播京剧,吸引青年观众这一切都令人耳目一新,这需要勇气,需要实力,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
她的身上不见丝毫恃宠而骄、恃才傲物的习气,反而人淡如菊、岳峙渊渟,她把自己活出了与国粹融为一体的仙风道骨。王佩瑜,当之无愧“京剧界的 时尚 偶像”。
不一样的“瑜老板” 京剧式朗读爆红
在王佩瑜登上《朗读者》之前,大概没人想到将朗读和京剧结合在一起。但在上一期《朗读者》播出后,王佩瑜用京剧韵白朗读的一首《念奴娇·赤壁怀古》却意外地在网上火了起来,观众和网友们为这种令人眼前一亮的新奇朗读形式而喝彩,直言古诗词用京剧韵白朗读起来特别带感。
走红是把双刃剑:新式推广也曾遭受前辈质疑
对王佩瑜来说,在综艺节目上的走红是一把“双刃剑”。首先提高知名度对于推广京剧有着十分显著的效果,但为此也必须付出相应的代价,这让想要坚持传统艺术和京剧演员属性的王佩瑜不禁感叹“希望自己不要太红”。
国粹名角儿“瑜老板”:一个女孩,也能帅得风华绝代
一袭长袍,红扣黑底,一头短发,干净利落,戴着金丝眼镜,眼神却清亮透澈。
他似是画中人,气质卓然,风华绝代。借用顾城一句诗:“不说话,就十分美好。”
国粹,是祖先创造的智慧,是留存的文明,是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中国之所以为大国、中国之所以为强国的原因。我们不能丢了根。传承,需要有人来完成,传播,需要更多人成全。她笑称自己是个“有老灵魂的巨婴”。我想,或许正因为保持婴儿般的天真烂漫、热情执着,她才能让国粹艺术与时俱进、薪火相传。
风华绝代,有时不在艺,在心。
参加《奇葩大会》就是为了传播京剧。从节目上场到下场,王佩瑜仅用了11分钟,便将京剧带到了观众面前,赢得了全场所有人对京剧的尊重。
她常常说自己是“最 娱乐 化的京剧演员”,除了唱戏这个本业之外,她还做了很多别的事:办讲座、创立个人品牌、成立社团、去大学做活动、甚至做直播,放眼望去,京剧名角中除了她,真没有第二个这样的人了。她承认,自己所做的这些事,都是为了传播京剧。她认为,京剧现在最大的考验就是“传承”:看戏的人越来越少、越来越封闭,看戏的和不看戏的群体之间,沟壑越来越宽。她一直在努力去填平这道沟壑。
关于京剧“老板”
旧时代的梨园界“老板”分为:“后台老板”跟“前台老板”。“后台老板”即“戏园子老板”,“前台老板”即“戏班子老板”。
戏班的“角”往往同时是班主(老板),凡常年性戏班,衣箱道具多为班主私有,其他演职员跟班演出属于“傍角儿”,戏班班主(“角”)负责跟“戏园子老板”分账,一般按二八或三七成分账,最高的是一九成,最低的是四六成。
戏班班主(“角”)拿到分账分成后,留下大部分份额其余再分给其他演职员,所以旧时代把“角”称为“老板”,后来即便“角”不是班主,也约定俗成尊称为“老板”。
在古代从事表演艺术的人地位非常低,是“下九行”中的最后一名,但是由于名角的偶像效应与戏班班主的商业性质,人们逐渐开始把一些名角成为“某老板”来表示尊敬,因为从商的人地位要高于作艺,让当事人听着舒服,所以这种叫法就慢慢传开了。
其实古代人称说书的人为“说书先生”也是一样的道理,说书本属于作艺,但因为其往往有很高的文化底蕴,所以称其为“说书先生”。
旧时代梨园有好几种“老板”,包括:后台老板、前台老板(戏班老板)、角儿老板,题主所指应该就是“角儿老板”。
旧时代角儿调班儿唱戏很普遍,观众看戏也是看角儿,龙套、配戏的都叫傍角儿,花大钱看戏叫捧角儿,包括整个团队的钱怎么分配,演出怎么运营都是角儿说了算,所以本身也有“一把手老板”的成分在内。慢慢的“老板”成了对戏曲演员的尊称,凡是能被称作老板的,都是大腕级的人物。
比如,旦行立派是从“梅派”开始的,而京剧行当中梅兰芳最擅演的是“旦”。因为其不得了的唱功和事业上的辉煌,所以被同时代的圈儿中人和无数后辈亲切的尊称——“梅老板”。
京剧荀派开创者荀慧生,有“无旦不荀”的美誉。他塑造的角色更加大众化、生活化,并且娇雅妩媚、风格各异。因其艺名——白牡丹,所以被圈中人称为白老板。
马连良作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京剧大师之一,著名的“四大须生”之首,他开创的马派艺术影响深远,直到现在马派老生也占据老生流派中的多数。
以前戏班子里,谁是大角,就靠谁吃饭,水牌子上写都写大角的名字,只有大角唱,才有人买票,所以一个戏班子里人都得看大角卖票吃饭,久而久之,这样的大角不仅是台柱子,也是戏班子的生活保障,就像老板管员工吃住一样,因此,后来管大角都叫“老板”,这是一种尊称,也是一种实力的显示。
答,为什么把唱戏的主角称作“老板”?
这个问题郭德纲曾经在自己的响声里回答过,
在清朝,戏曲是民众当中最主要的 娱乐 形式,
一个戏曲团队,有很多相关工作人员组成,
不光是演员,还有伴奏的助演,还有负责排曲目的人,还有负责化妆的助手,还有管理道具的人员,还有其他不是主角的演员,俗称“龙套”的人员等等,
一个大的戏班,多则有几百人的团队,
少,也有几十人的团队组成。
这些人的团队,都要指望着主角的发挥来赚取收入,
一个戏班当中,所有工作人员,最核心的,就是主演,
一群人都指望着一个核心演员的架构格局,
导致主演就像其他生意中的老板的身份一样,
他的个人能力,关系到很多人的收入来源,
于是就形成了这样的说法,
管唱戏的主角称呼为“老板”。
即是对这名主角的舞台艺术的尊重,
又体现出这名主角与其他普通演员不同的身份。
京剧界的三大祸害具体指以下三位:
1 刘桂娟,著名的京剧程派表演艺术家,师承李世济老师,一直任职于天津青年京剧团。因程门的是非多与刘桂娟有关系,所以被称为祸害。
2 王珮瑜,著名的余派老生,人们称之为“小冬皇”和“瑜老板”。王珮瑜因其经常上综艺节目,并在节目中收徒曹云金,贬低德云社的京剧,被人称为“祸害”。
3 郭德纲,相声界的与京剧不搭边,最大的缺点是以麒派自居,但其实他唱的根本不是麒派。其中既有高派的特点,还有麒派的做派,甚至还有评剧和梆子味。
以上仅是京剧界的观点,但艺术的价值和评价都是主观的,不同人会有不同的看法。
她外形清丽窈窕,以专业课第一的成绩考入戏剧学院表演系,毕业后却任性留学,攻读经济。在异国他乡,她孤身一人,面对前所未有的孤独、无助,以及学业压力,依然选择坚持。
她作品不多,但每一部都让人印象深刻、个性鲜明。《致青春》中,她是校园女神“阮莞”;《一仆二主》里,她是一心想嫁好老公的“顾菁菁”;《好先生》中,她是千金烈女“江莱”。每一个角色她都用心诠释塑造。
她是《朗读者》第十一期的嘉宾江疏影。
在最近一期的《朗读者》中,江疏影自述了她的追梦历程,并分享了留学的艰辛之路。
从上海戏剧学院毕业以后,同班的郑恺、陈赫都纷纷去拍戏,但她为了自己的留学梦想,孤身一人开始了英国的求学之旅。
然而,现实的英国却和想象中完全不一样,没有阳光下的大草坪,有的只是连日阴雨的泥泞,没有轻而易举就修完的学分,有的只是一千多页全英文的专业书。
国内换灯泡之类的小事,国外却因语言不通成了障碍。没有朋友、没有亲戚、网络总是掉线,面对心理上的寂寞无助以及学业的压力,她对自己说: 这条路是我自己选的,我没有退路。
不会英语,那就一个字一个字查字典,标成中文串词成句。听力不行,那就到餐厅做服务员找语境。曾经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小公主,变成了在英国什么都靠自己的“女汉子”,即便数学、英语、专业课均是从零起步,花了别人两倍的时间依旧要坚持完成学业。
在和董卿的交谈中,她说:出国学习的最大意义在于,自己的人生了多一段值得回忆的东西,它把自己塑造成和别人不一样的一个人。
正是这段用最美的青春年华完成的留学梦想,成就了现在的江疏影。
回国之后,面对资深前辈质疑“虽学成归来,可错过事业时机”,她却极为坚定地展现出这段留学经历带来的收获。
面对镜头不自信,她就钻研剧本、闭关排练,练习“面对镜头,就是面对自己”。
对待感情,她坦言自己不相信一见钟情,希望拥有自己的空间,向往普通情侣马路上牵手温馨的场景。
面对事业的迷茫期,她潜心沉淀,有勇气归零。
正是这股不服输的劲儿,让她坚持做自己,在每一次青春的挑战中,如梅花般勇敢地成长与怒放。
在《花儿与少年》里,她启程前巧设“鸿门宴”考验两位候选导游,旅途中用一口流利的英语主动承担对外交流任务,异国之旅她化身精打细算、严厉持家的“财政大臣”,凭借高智商、高情商、高颜值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说出我世界》录制时,她利用拍摄闲暇和晚上休息的有限时间练习演讲,并深入剖析自己,在比赛现场潇洒地说出“ 一段路当你迷失了方向,试着把一切归零,整装再出发;一首歌当你忘记了词曲的悠扬,试着把一切归零,单曲再循环播放 ”,最终问鼎冠军。
曾经敏感不自信,现在经常自黑和自嘲;曾经差一点放弃演员梦,现在宣言“哪怕风雨兼程,我都愿意披荆斩棘,勇往直前”。
“我想走属于我江疏影自己的路,我觉得这条路没有错误和正确,因为那是我的选择。”江疏影坚定地说。
《朗读者》的舞台,她朗读《飘》的节选,献给那些并不想索然无味过一生的自己和大家,致敬不甘平凡的灵魂。
作为美国女作家格丽特•米切尔十年磨一剑的作品,江疏影觉得小说的主人公思嘉和自己很像,“她具有她的家族那种不承认失败的精神”,这是江疏影的真实写照,不服输、执着、勇敢。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江疏影确实人如其名。既有梅花清雅香逸的形态,更有不畏严寒的倔强劲。在一次次的选择和机会面前,她没有害怕、没有后退,牢牢把握住自己的命运。节目中,她寄语观众: 你应该把最好的青春,最美的青春,留给你的梦想。
是呀,有了青春中的那些经历和磨练,让她成为一个越有困难越迎难而上的自己;有了曾经那个不念过去、不畏将来的姑娘,才有了今天的优雅与从容。
正因为曾经对梦想的执着,才让我们遇见此刻的江疏影。
(系列文章,欢迎指正)
《朗读者》(1):这个“性冷淡”的综艺为何开播即火?
《朗读者》(2):董卿携《朗读者》华丽转型,越努力的人越幸运
《朗读者》(3):斯琴高娃献给母亲的深情朗读,是否也看哭了你?
《朗读者》(4):愿有岁月可回首,且以深情共白头
《朗读者》(5):帅到掰弯妹子的“瑜老板”,才是传播国粹的真偶像
《朗读者》(6):看了六期《朗读者》才发现,这不仅是股清流,更是一座金矿啊
《朗读者》(7):哪有什么和平年代,我们不过是生活在和平国家
《朗读者》(8):如何成为江一燕那样的斜杠女神?
《朗读者》(9):娱乐&综艺咖征文|《奇葩说》VS《朗读者》,“老司机”与“小清新”的碰撞
《朗读者》(10):最难熬的日子里,《朗读者》送你四个锦囊
《朗读者》(11):家是什么?催泪……
《朗读者》(12):见多了“假恩爱”,《朗读者》告诉你,真正的爱情长什么样
《朗读者》(13):90岁老人身价千亿却骑自行车上班,《朗读者》告诉你为什么
《朗读者》(14):现实中真有“宠物情人”?
《朗读者》(15):你尝过多少种味道?
《朗读者》(16):和“深圳四胞胎父亲”相比,《朗读者》中的他们才是民族的脊梁
《朗读者》(17):同是80后钢琴家,为什么《朗读者》让李云迪伴奏,却邀请他朗读?
《朗读者》(18):忘不了的“那一天”
《朗读者》(20):因为你们,才让南极有了中国的声音
《朗读者》(21):张艾嘉:谁说女人变老就不美了?
《朗读者》(22):温情收官,谁说青春不可以永驻?
《朗读者》(23):如女排般实现人生理想,你也可以!
文/翟桃子 图/网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