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乡村公路只有3米宽,很难会车,为什么这样规划?

很多乡村公路只有3米宽,很难会车,为什么这样规划?,第1张

先解决有的问题,再研究会车问题,归根结底是钱的问题!

题主提到很多乡村公路只有3米宽,很难会车,为什么这样规划?

是的,谁也没想到改革以后,农村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且变化之快,农村公路确实不能适应 社会 发展的需要,致于题主问到为什么这样规划,各地情况有所不同,现谈谈我村当初为何这样规划?

1,我村共有12个自然村,通向镇政府所在地4华里,是全村通向外界一条主干道,是一条泥巴路,下面无法行走,村民呼声很大,要求自已采石修一条土马路,方面大伙出勤。

2,是1977年,上级下派路线教育工作队来我村工作,在工作队奚本金同志的协助下规划了这条4华里的村公路,路宽为4米,当时全村只有6部手扶拖拉机,谁也没想到今后农民能买小 汽车 ,做梦也想不到。

3,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农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村民拥有小车的家庭越来越多,加之走亲访友也是开着小车来村里串门,虽说公路是水泥路面,由于来往车辆太多,无法会车,不仅村民呼声大,更影响村级经济的发展。

4,40年后的2017年蒋山村又重新将公路拓宽,从此使我们真正看到这条乡村公路的变化,是 社会 的发展与进步,是村民生活提高的标志。

乡村公路的规划,考虑几个方面的因素。一是满足基本同行需要,二是尽量少占用耕地林地,三是节约修建成本。乡村公路一般车辆比较少,太宽也没有实际意义,同时会占用大量土地,所以是没必要的,另外,资金也是有限的,不考虑成本,那么修建里程就会受限,覆盖面就变小。一般乡村公路,一定距离都是有错车位的。

我们这里以前乡村道路宽是35米,确实不好会车,后来修的加宽到45米了。

乡村公路狭窄是有其 历史 原因和自身痛点的

首先 ,我国是个人多地少的国家,人均可耕地少,农村基建,从设计层面的考量,首先是能够节约土地。

保障土地红线是基本国策。在此基础上,开展一切农村工作和基建,都要从保红线出发。

其次 ,就是我国农村地区幅员辽阔,农村人口众多,尽管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按照人均在世界的收入排名还很靠后,中国至今仍处于第三世界行列。还没有充裕的财力来高标准建设全面新农村。

社会 要发展,农村要建设,新农村建设是实现中国梦、中华民族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之国家大计。基础设施分步建设符合中国国情,也符合广大农民利益。政府在规划、设计、实施上做到均衡,全面,让广大农民在奔小康路上一个不掉队。落实到乡村道路修建上,就是最初统一的3米宽道路。如果设计4米、5米宽,势必会增加许多预算,政府财力无法支撑全国的基建(乡村道路)。

第三 ,中国实行农村改革后,土地承包到户,村村都是百家田。修建乡村道路势必会占用土地,道路过宽,土地资源占用无疑就会增多,集体土地有限,不足于承担乡村道路用地,就会凸显农户土地被占用不均矛盾。路修的窄,农民被占地减少,矛盾自然就少,有利于 社会 安定团结。

当然,在新农村道路投入使用后,大家看到了狭窄的道路难以会车,给村民出行和从事农业生产带来了不便。有些地方的政府及时对后续需要修建乡村道路进行调整,一般调 整宽度为35米 。有些地区 调整到了38米 。而对于许多先期修建完成道路,采取了每 隔几百米修建会车路肩进行帮宽 ,以解决会车难题。

我们乡村道路都是自己出钱修的!

一群不住在农村的人,来规划美丽乡村建设!!你们说能规划的好嘛

在改革开放初期,国家提出了“要想富,先修路”的口号,以便捷的交通拉起来了很多地区的经济;又在前些年,国家为了扶持农村的经济发展,又提出了“村村通”工程,而如今村村通道路覆盖了大部分的农村地区,每个村子几乎都铺上了水泥路,老百姓去城里的路也便捷了,但是便利的同时,问题也随之而来:对于农村的道路,网上吐槽修得很窄,有的地方的道路只有2米到3米5宽,就连最基本的会车都难以满足,除了通村公路相对要好点,其他的都难以满足现实的需求,那么,为何农村修的水泥路只有35米宽呢?

首先,规划不够科学,农村通公路本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情,可是路没修几年,就满足不了农村的经济和生活发展需要,道路过窄,划划宽度只有35米,有的地方还达不到;其实,3米5宽这个标准是以前国家制定的乡村公路的一种特殊情况,但是现在很多地区却将这一特殊情况做成了通用标准。

而且,修路扩宽就要用一部分土地,若所占的土地是本组的,那还好商量点,若不是本组的,那就比较麻烦,需要村民自己调解,拿土地交换,同时也会产生很多的问题,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想修路,很多人认为农村地区车辆较少,会车的情况不多,修再宽的路也没有用。

另外村村通公路为宽度45米的四级国标公路,农村道路标准要求路面的宽度不能低于35米,为啥有的地方公路宽度不达标呢?是偷工减料吗?其实不是,农村的公路在遇到特殊地段时候,可以适当降低宽度标准,所以就出现了有些村村通公路只有2米、3米的情况。这也就只能让一辆小车和一辆摩托车错车了。

像我们老家属于大别山腹地,修路全部是盘山公路,一边是悬崖,一边是山坡,在这种情况要下修宽路的话,工程量太大,耗费资金庞大,农民自己根本修不起。看着这羊肠小道公路,农民不知道是该高兴还是不高兴,我说的虽然不全面,也不会天天开大会讨论,但是却很接地气,真现实!而且,我觉得修建公路不是随意修建的,而是根据当地的实际状况、车流量、经济发展状况等因素综合考虑而建。

您好!乡村公路一般就3米啊,这个是有规定的,除非你那个乡村很有钱,有些地方就是有钱也不能加宽的,国道,省道,,,,包括村道都是有规定修多宽的

农村越来越好,车越来越多,设计没跟上。

有多少人真正懂得换档史上最全换档讲解目前生产的汽车,变速器都配有同步器。变速器有了同步器后,有效地避免了齿轮的撞击,大为简化了换档操作。现在,不管是加档还是减档,换挡时不必再用传统的两脚离合法而普遍使用一脚离合法(这不应理解为是对两脚离合法合理性的否定),这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解决了换挡时的困难。既然如此,但为什么还经常听到一些网友说自己换挡时车辆有诸如前冲(窜车)、顿挫(搓车)等冲击现象呢?我觉得毛病十之八九还是出在换档操作上。下面结合一点儿理论知识和自己的驾驶体会谈谈这个问题。

  为便于探讨,我把一脚离合法的换挡过程大致分解为如下三个步骤:

  第一步:踩离合(器),松油门;

  第二步:换挡;

  第三步:抬离合、加油。

  以上三个步骤中,哪一步可能产生冲击呢?下面试着一步一步地逐个分析。

  第一步:踩离合(器),松油门

  这一步有可能产生冲击。产生冲击的原因是踩离合松油门的顺序不对。如果先松油门后踩离合,由于发动机停止供油而离合器未分离,可能出现“反拖”即发动机制动现象,这会产生“顿挫”冲击感。当档位较高(如四、五档行驶)时,发动机制动作用较轻,不会有多大感觉,但档位较低(如二、三档行驶)时,“顿挫”感就会比较明显。

  踩离合松油门的正确操作方法是,踩离合和松油门应同时(或几乎同时)进行。就算要排个先后次序,也应是踩离合在先,松油门在后。注意,松油门的时间不能太滞后,否则,由于踩下离合后相当于卸去了发动机的负荷,而油门又未及时松开的话,发动机转速会迅速升高。这时烧的油算是白费了。

  踩离合、松油门后,发动机转速随之开始下降。

  第二步:换挡

  这是整个换挡过程中的实质性步骤。正常情况下,由于同步器的作用,一对待啮合的两个齿轮(从赛欧车变速器的实际构造来看,实际上是变速器输出轴上的同步器结合套和待换入档位齿轮上的齿环)在转速未达到同步前是不会接触的,因此不会产生齿轮撞击(同步器的同步原理,虽不是特别复杂,但如不配上一两幅图什么的,倒还不容易把它说清楚。不过仅就同步原理来说,这对我们并不太重要,不说它也罢)。转速同步后,两齿轮会顺利啮合,所以这一步不会产生什么冲击。

  不仅如此,换挡时如操作(施力大小、换入时机)得当,还会产生类似换挡杆被自动吸入到位的感觉,这对驾驶者来说,不啻为一种“快意”。

  这里把变速器内待啮合两齿轮转速的同步称为“变速器同步”,以与后面要提到的另一种同步相区别。

  第三步:抬离合、加油

  这是最容易产生冲击的一个阶段,抬离合的控制非常关键。我认为,抬离合的控制至少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抬离合的时机,另一个是抬离合的操作。

  抬离合的时机

  抬离合的时机是指换入新档位后(即上面第二步),何时抬起离合器进入半离合状态。

  当踩下离合器将变速器手柄换入新档位时,变速器内待啮合两齿轮的转速是被同步器同步后才顺利啮合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发动机转速与离合器摩擦片(以下简称离合器片)的转速也同步了,绝大多数场合,两者仍存在较大转速差。于是,我们会很自然地想到,当发动机转速与离合器片转速达到同步时就应是抬离合的理想时机。

  那么,怎样才知道发动机转速与离合器片转速达到同步了呢?很显然,这需要了解换挡时发动机转速与离合器片转速是如何变化的。

  踩离合、松油门后,发动机转速很自然地随之下降,其变化通过发动机转速表就可一目了然,这比较单纯和简单。从踩离合、松油门后至换入新档位时的这段时间内,离合器片的转速又是怎样变化的呢?下面我们举一个实际例子来分析一下。

  好了,话说至此,希望大家有一个清晰的概念,那就是,整个换挡过程中,不管是加档还是减档,传动系统中有两处的转速需要同步。一处是变速器内部待啮合齿轮的转速需要同步,即上面曾提到过的“变速器同步”,它由同步器完成,无须我们操心;另一处就是这里所说的发动机与离合器片之间的转速也需要同步,即“离合器同步”,这得靠驾驶者自己来控制。

  离合器同步后,发动机转速等于同步转速,此时抬离合进入半离合状态不仅可使离合器的结合过程平顺柔和无冲击,而且其最大的好处在于发动机飞轮与离合器片之间没有了转速差,离合器摩擦元件的磨损可降到最低程度。

  离合器同步时抬离合如果操作得当,您会发现,当进入半离合状态时,发动机转速表指针会维持在同步转速左右,不会有太大的上下摆动。如果转速表指针上下摆动过大,说明抬离合时机不对。

  离合器片转速与车速之间仅存在简单的比例关系,所以发动机转速与离合器片转速的不同步,换句话说就是发动机转速(n/min)与车速(km/h)的不 “匹配”。经常可以在网上看到或听到这样的说法,即换挡时车辆产生前冲或顿挫等现象是“车速不匹配”引起的,我想大家此时所说的车速不匹配,其实质应该就是意指发动机转速与离合器片转速的不同步,或者说是发动机转速与车速(即同步转速)不匹配。

  例如,如果第一步和第二步的操作过程很快,在发动机转速尚未下降到同步转速时就抬离合,且抬离合操作过快,发动机转速表指针由上向下快速摆动至同步转速,车辆可能会有“前冲”或“抖动”感。与顿挫现象的原因恰恰相反,前冲或抖动总是因为发动机转速大于同步转速所引起的。前冲感可能出现在发动机转速与同步转速相差较大时,发动机迫使车辆向前串了一小步;抖动感则可能出现在发动机转速与同步转速相差不大时,此时发动机想“拉汽车一把”,但无奈油门已闭而无能为力。为避免冲击,此时必须“稍安勿燥”,在发动机转速降低到接近同步转速时再行抬离合操作。

  再例如,在实际操作中如因某种原因(如换挡不熟练)导致第一步和第二步的操作过程延长,在执行第三步时发动机转速可能已下降至同步转速以下,甚至可能已下降至怠速转速,此时抬离合至半离合状态,发动机转速表指针由下向上摆动至同步转速,如再加上半离合控制不好(过快),车辆会出现“顿挫”现象。产生顿挫的原因,一般说来,总是同步转速大于发动机转速,离合器片在汽车惯性作用下企图“推着”发动机提速运转,从而引起了发动机制动。为了避免出现这种现象,必须在抬离合至半离合前或在抬离合的同时缓缓踩下油门踏板,使发动机转速回升并保持在同步转速左右。

  根据情况,在抬离合至半离合前或在抬离合的同时缓缓踩下油门踏板这一操作,就是大家经常所说的油离配合问题。油离配合对换挡过程来说非常重要。例如上面讲到的减档时的情形就是如此。减档时,发动机转速始终低于同步转速,这就必须靠适当加油来提高发动机转速以减小离合器结合时的冲击。减档时比加档时更容易出现顿挫现象的原因也正在于此。

  另外,即便是在同步转速时抬离合,因为只要离合器一开始结合,就会或多或少增加发动机负荷,如果此时油门不及时跟进,可能导致发动机转速继续下降(发动机转速损失)而引起顿挫。为避免顿挫,也为了保证加速过程的连续性(即加速过程不因换挡而出现瞬间停顿),应根据情况在抬离合的同时适当给油,以使离合器结合时发动机转速能稳定在同步转速上,这样做既可防止冲击,又可使后续加速“跟得上”。这些,初学者们往往都容易忽视(或是无暇顾及)。如果您换挡时经常出现顿挫现象,就应该注意这个问题了。

  实际驾驶中,道路情况千变万化,驾驶者的操作于细微处也五花八门,引起换档冲击可能还有其它一些原因,不可能一一细说。总而言之,不管是出于操作上的何种原因,只要发动机转速与离合器片转速不同步,就可能引起抬离合时的冲击。追根溯源,离合器不同步是“罪魁祸首”。

  话说回来,尽管抬离合的时机不对可能引起上面所说的诸如顿挫、抖动等冲击现象,但即便是抬离合时机没有掌握好,我们仍然可以在抬离合时通过对半离合状态的控制,靠离合器弹簧的缓冲和摩擦元件的相对滑磨来缓和、吸收和消减这些冲击。作为普通驾驶者,在平常操作实践中我们恐怕有意无意地也是这么做的。

  尽管可忽视抬离合时机而仅靠抬离合的操作控制也可使离合器结合过程平顺,但这显然是以增加离合器摩擦元件的磨损为代价的。为减小离合器的磨损,为追求完美的操作技巧,为享受至上的驾驶乐趣,了解离合器同步换档的概念,在正确的抬离合操作基础上,必要时辅以这种方法对抬离合时机加以控制,那是再好不过的事了。

  从原则上讲,离合器同步换挡法在不同车速(或发动机转速)、不同档位以及加档或减档时都可运用。但作为普通驾驶者的一般驾驶,只要不是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为更快超车而减档加速;为利用发动机制动而越级减档等),或强调速度和驾驶技巧的场合(象赛车选手在弯道上的高车速减档),我们似乎没有必要在任何时候都刻意地去采用它(不过,离合器同步的概念还是应该记住的喔!)。例如,在低转速(2000转以下)换挡或高档位换挡(如四档换五档)时,由于发动机转速与同步转速的差别不大,似乎没有必要采用这种方法,只需在抬离合时控制好半离合状态就行了。另外,由于减档时我们一般都是在降低速度后再进行的,似乎也没有太大必要采用这种方法。就平时驾驶而言,在大油门高转速加挡时(例如,从坛子里知道许多网友习惯在发动机2500转或以上时加档),这种方法就比较适用了。

  离合器同步换挡法在最初的学习和熟练过程中,需要特别观察发动机转速表,这可能分散注意力,愿意体验一下这种方法的网友读者在驾驶时一定要注意安全,切记切记!

  当根据车速、档位和发动机声音可以掌握抬离合时机(或油门轻重)后,就没有必要再老是看着转速表换档了。

  解决换档顿挫的简单总结

  顿挫的原因:

  抬离合时,发动机转速与当时的车速不匹配,即发动机转速与离合器片转速存在转速差。大部分场合是发动机转速低于离合器片转速。

  知道了原因就可找到解决的办法。

  只要换入新档位后,在抬离合器至半联动时,使发动机转速等于或稍高于离合器片转速,就可有效地防止顿挫。

  解决办法:

  简单地说,解决换档顿挫感最主要的两个方法是:

  第一、离合器抬至半离合时稍微停顿一会(这是被动的吸收转速差);

  第二、抬离合器过程中稍稍压住油门,适当地加点儿油(这是主动的减少转速差)。

  这两点大家可能都很清楚,但据我观察,在实际操作中第二点往往容易被忽略,不知你是否也如此?

  两者要配合好,有意识地注意练习实践一下,相信能够解决问题的。

  当然,要想精益求精的话,抬离合的时机也是需要注意的。但由于抬离合时机与档位、车速、换档快慢等有关,对于新手或经验不足者可能有点儿勉为其难,平常行驶时就不要刻意去追求完美了。在大油门高转速加档(超过2500转甚至更高)时,有兴趣的话,尝试一下也未尝不可。

  我曾经兼当过驾驶教练,知道新手或经验不足者往往希望有一个操作定式,只要机械地按部就班地去按着它操作进行了,所以上面的解释可能不一定使你满足,那么下面给你一组不是很准确的大概数据,换档时可以试一试。

  假定在2000-2500转加档,换入新档位后抬离合时的发动机转速应比换档前的发动机转速下降:

  一挡换二档,1000转(发动机转速表下降5小格。以下类推);

  二档换三档,800转(下降4小格);

  三档换四档,600转(下降3小格);

  四档换五档,400转(下降2小格)。

  虽然抬离合的过程很快,但毕竟需要一定时间,这段时间内发动机转速在继续下降,所以抬离合应稍许提前,不要刚好等到转速下降到位时再抬,不然就滞后了。

  例如,二档换三档,2500转时踩离合松油,摘二档入三档,当转速下降到1900转左右时就开始抬离合,离合抬至半联动时,转速就刚好下降到1700转左右。如果配合得好,你会发现,离合抬至半离合时,发动机转速表指针基本稳定在1700转左右,不再上下过多摆动,因为发动机1700转左右的转速与当时的车速(在三档条件下)是匹配的。这时,既不会有顿挫感,离合器片的磨损也降到最小。

  换档转速与油耗的矛盾

  仔细观察OO自动档换档基本上都是在3000转左右甚至包括1档升2档,这充分的说明了,我们OO发动机的适应换档时机就是在它的最大扭距2800转的时候,赛盟几位大侠倡导2800-3000转换档看来是有一定依据的。

  但是2500转换档好象在城市中很难挂5档运行,确实,如果2500转的话5档应当就是90的时速了,在城市中很难达到的。所以建议大家在城市中尽量采用4档运行,只有使发动机保持最大扭距才能使燃烧充分延长发动机的使用寿命,并且使你的OO始终保持良好的运动状态,有时候看见其他同学高档低速的运行车辆,让变速箱的最小齿轮忍受最大的传输动力,真的很心疼。我宁可低档高速也决不高档低速运行,这不是省那么一丁点汽油的问题而是损坏了整个变速和传动系统。

窄路会车刮蹭判定责任的方法如下:

1、因一方当事人的过错导致道路交通事故的,承担全部责任;

2、因两方或者两方以上当事人的过错发生道路交通事故的,根据其行为对事故发生的作用以及过错的严重程度,分别承担主要责任、同等责任和次要责任;

3、各方均无导致道路交通事故的过错,属于交通意外事故的,各方均无责任。一方当事人故意造成道路交通事故的,他方无责任。

一般轻微刮蹭怎么处理

1、当事人应当立即停车、保存证据;

2、双方可以进行协商处理;

3、协商不成,向交警报警;

4、在确保区安全的情况下,将车辆转移到不影响交通的位置上并树立危险标志;

5、撤离现场,等待交通警察来处理后续事宜。

法律法规:《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第六十条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根据当事人的行为对发生道路交通事故所起的作用以及过错的严重程度,确定当事人的责任。

(一)因一方当事人的过错导致道路交通事故的,承担全部责任;

(二)因两方或者两方以上当事人的过错发生道路交通事故的,根据其行为对事故发生的作用以及过错的严重程度,分别承担主要责任、同等责任和次要责任;

(三)各方均无导致道路交通事故的过错,属于交通意外事故的,各方均无责任。

一方当事人故意造成道路交通事故的,他方无责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119806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24
下一篇2023-11-2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