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郑板桥、李方膺、王冕的资料

寻郑板桥、李方膺、王冕的资料,第1张

郑板桥(16931122-1765122),即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生于1693年,卒于1765年,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擅画兰竹。

清代的郑板桥,是历史上的杰出名人,扬州八怪”的主要代表,以三绝诗书画”闻名于世的书画家、文学家。他 的一生可以分为读书、教书”、卖画扬州”、中举人、进士及宦游”、作吏山东”和再次卖画扬州”五个阶段。 一、读书、教书 郑燮(1693--1766年),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他的先祖于明洪武年间由苏州阊门迁居兴化城内 至汪头,至郑板桥已是第十四代。父亲郑之本,字立庵,号梦阳,廪生, 郑板桥故居 品学兼优,家居授徒,受业者先后达数百人。 1693年11月22日子时郑板桥出生,其时家道已经中落,生活十分拮据。三岁时,生母汪夫,人去世十四岁又失去继母郑夫人。乳母 费氏是一位善良、勤劳、朴真的劳动妇女,给了郑板桥悉心周到的照顾和无微不至的关怀,成了郑板桥生活和感情上的支柱。 郑板桥资质聪慧,三岁识字,至八、九岁已在父亲的指导下作文联对。少时随父立庵至真州毛家桥读书。十六岁从乡先辈陆种园先生学 填词。大约在二十岁左右考取秀才。二十三岁娶妻徐夫人。是年秋郑板桥首次赴北京,于漱云轩手书小楷欧阳修<<秋声赋>>。二十六岁至真州 之江村设熟教书。三十岁,父亲去世,此时板桥已有二女一子,生活更加困苦。作<<七歌>>诗,慨叹郑生三十无一营” 二、卖画扬州 由于生活困苦,郑板桥在三十岁以后即弃馆至扬州卖画为生,实救困贫,托名风雅”。在扬州卖画十年期间,也穿插着一些旅游活动。不幸 的是徐夫人所生之子去世,郑板桥曾作诗以致哀。三十二岁出游江西,于庐山结识无方上人和满洲士人保禄。三十三岁,出游北京,与禅宗尊宿 及其门羽林诸子弟交游,放言高论,臧否人物,因而得狂名。在名期间,结织了康熙皇子、慎郡王允禧,即紫琼崖主人。三十五岁,客于通州。 三十六岁,读书于扬州天宁寺,手写<<四书>>各一部。三十七岁时,作<<道情十首>>初稿三十九岁,徐夫人病殁。郑板桥十载扬州,结论了许多 画友,金农、黄慎等都与他过往甚密,对他的创作思想乃至性格都有极大的影响。 三、中举人、进士及宦游 1732年,郑板桥四十岁,是年秋,赴南京参加乡试,中举人,作<<得南捷音>>诗。为求深造,赴镇江焦山读书。现焦山别峰庵有郑板桥手书木刻 对联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1736年,乾隆元年,四十四岁,在北京,参加礼部会试,中贡士,五月,于太和殿前丹墀参加殿试,中二甲第 八十八名进士,为赐进士出身”,特作<<秋葵石笋图>>并题诗曰我亦终葵称进士,相随丹桂状元郎”,喜悦之情溢于言表。1737年,四十五岁, 滞留北京一年左右,以图仕进,未果,南归扬州得江西程羽宸资助,娶饶氏。乳母费氏卒。1739年,四十七岁,作七律四首赠淮南监运使虞见曾。1740年, 四十八岁,为董伟业<<扬州竹枝词>>作序。1741年,四十九岁,入京,侯补官缺,受到慎郡王允禧的礼诚款待。 四、作吏山东 郑板桥五十岁时,即1742年春天,为范县令兼署小县朝城,始订定诗、词集。1743年,五十一岁,将<<道情十首>>几经修改,至是方定稿,刻者为上元 司徒文膏。1744年,饶氏生子。郑板桥宰范期间,重视农桑,体察民情、兴民休息,百姓安居乐业。 1746年,乾隆十一年,五十四岁,自范县调署潍县。是年山东大饥,人相食。潍县原本繁华大邑,然自是年灾荒连年,救灾便成了郑板桥主持潍县政事的一项 重要内容,他开仓赈货,令民具领券供给,又大兴工役,修城筑池,招远近饥民就食赴工,籍邑中大户开厂煮粥轮食之。尽封积粟之家,活万余人。秋以歉收,捐廉 代轮,尽毁借条,活民无算。潍县饥民出关觅食,板桥感叹系之,作<<逃荒行>>。1748年大学士高斌和都御史刘统勋为特使到山东放赈,板桥随之。秋大熟,潍县灾情 渐趋缓解,饥民也由关外络绎返乡,板桥作<<还家行>>纪其事。为防水浸寇扰,捐资倡众大修潍县城墙。秋末,书<<修潍县城记>>。1751年,海水溢,板桥至潍县北边 禹王台勘灾。 郑板桥作官意在得志则泽加于民”,因而他理政时能体恤平民和小商贩,改革弊政,并从法令上、措施上维护他们的利益,板桥宰潍期间勤政廉政,无留积,亦无冤民”, 深得百姓拥戴。 潍县富商云集,人们以奢靡相容,郑板桥力倡文事,发现人才,留下了许多佳话。1747年,满洲正黄旗人、侍讲学士德保主试山东,板桥同在试院,相与唱和。1748年,乾隆 出巡山东。郑板桥为书画史,参与筹备,布置天子登泰山诸事,卧泰山绝顶四十余日,常以此自豪,镌一印章云乾隆柬封书画史”。1749年,五十七岁,饶氏所生之子又于兴化 病殁。与御史沈延芳同游郭氏园。重订<<家书>>、<<诗钞>>、<<词钞>>,并手写付梓。1750年撰<<板桥自序>>。。同年,重修文昌祠,倡建状元桥,作<<文昌祠记>>。1751年, 五十九岁,作<<难得湖涂>>横幅。1752年,主持修潍县城隍庙,撰<<城隍庙碑记>>。在<<文昌祠记>>和<<城隍庙碑记>>里,板桥力劝潍县绅民修文洁行”,在潍且百姓间产生了 相当大的影响。同年,与潍县童生韩镐论文,并作行书七言联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郑板桥在潍县任上著述颇多,其<<潍县竹枝词>>四十首尤为脍炙人口。 五、再次卖画扬州 民于顺处皆成子,官到闲时更读书”。官潍七年,板桥无论是在吏治还是诗文书画方面都达到了新的高峰,吏治文名,为时所重”。 板桥居官十年,洞察了官场的种种黑暗,立功天地,字养生民”的抱负难以实现,归田之意与日俱增。1753年,郑板桥六十一岁,以为 民请赈忤大吏而去官。去潍之时,百姓遮道挽留,家家画像以祀,并自发于潍城海岛寺为郑板桥建立了生祠。 去官以后,板桥卖画为生,往来于扬州、兴化之间,与同道书画往来,诗酒唱和。1754年,郑板桥游杭州。复过钱塘,至会稽,探禹穴,游兰 亭,往来山阴道上。1757年,六十五岁,参加了两淮监运使虞见曾主持的虹桥修禊,并结识了袁枚,互以诗句赠答。这段时期,板桥所作书画作品 极多,流传极广。 1766年1月22日(乾隆三十年十二月十二日)板桥卒,葬于兴化城东管阮庄,享年七十三岁。板桥二子均早卒,以堂第郑墨之子鄣田嗣。 画 郑板桥善画竹、兰、石、松、菊等,而以体貌疏朗、风格劲健的兰竹最为著称。他主张不泥古法,师法自然,极工而后能写意”。他提出了眼中之竹”、 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绘画三阶段说,把深思熟虑的构思与熟练的笔墨技巧结合起来,板桥画竹以草书之中坚长撇法运之”,收到了多不乱,少 不疏,脱尽时习,秀劲绝伦”的艺术效果。板桥所画之竹气韵生动,形神兼备。意在笔先”趣在法外”。板桥画兰,多为山野之兰,以重墨草书之笔,尽写 兰之烂漫天性。板桥画石,骨法用笔,先勾出石的外貌轮廓,有时配以兰竹,极为协调统一。郑板桥的画给当时清代书坛带来了一股清新的活力,广大知识分子, 劳动人民视为珍宝,不惜重金争购,广为流传。 郑板桥画扇 相传,清朝的郑板桥在晚年时,曾在潍县当县令。秋季的一天,他微服赶集,见一卖扇的老太太守着一堆无人问津的扇子发呆。郑板桥赶上去,拿起一把扇子看,只见扇面素白如雪,无字无画,眼下又错过了用扇子的季节,自然也就没有人来买了。郑板桥在询问的过程中得知老太太家境贫困,决定帮助她。于是,郑板桥向一家商铺借来了笔、墨、砚台,挥笔泼墨。只见冉冉青竹、吐香幽兰、傲霜秋菊、落雪寒梅等飞到扇面上,又配上诗行款式,使扇面诗画相映成趣。周围的看客争相购买,不一会儿功夫,一堆扇子便销售一空

李方膺

李方膺生于1695~1755

中国清代画家。字虬仲,号晴江,别号秋池,抑园,白衣山人。寓居金陵借园,自号借园主人。为“扬州八怪”之一。通州今江苏南通人。出身官宦之家,曾任乐安县令、兰山县令、潜山县令、代理滁州知州等职,因遭诬告被罢官,去官后寓扬州借圆,自号借圆主人,以卖画为生。与李鱓、金农、郑燮等往来,工诗文书画,擅梅、兰、竹、菊、松、鱼等,注重师法传统和师法造化,能自成一格,其画笔法苍劲老厚,剪裁简洁,不拘形似,活泼生动。被列为扬州八怪之一。有《风竹图》、《游鱼图》、《墨梅图》等传世。著《梅花楼诗钞》。善画松、竹、兰、菊、梅、杂花及虫 鱼,也能人物、山水,尤精画梅。作品纵横豪放、墨气淋漓,粗头乱服 ,不拘绳墨,意在青藤、白阳、竹憨之间。画梅以瘦硬见称,老干新枝 ,欹侧蟠曲。用间印有〖梅花手段〗,著名的题画梅诗有〖不逢摧折不 离奇〗之句。还喜欢画狂风中的松竹。工书。能诗,后人辑有《梅花楼 诗草》,仅二十六首,多数散见于画上。

王冕

王冕

(1287~1359),元代著名画家、诗人,号煮石山农、饭牛翁、会稽外史、梅花屋主等。诸暨(今浙江)人。出身贫家,白天放牛,晚上到佛寺长明灯下读书,后从韩性学,试进士不第,游大都(今北京市),泰不华推荐任翰林院官职,辞不就。归隐九里山,卖画为生,终老田园。工画墨梅,枝叶密繁,生意盎然,劲健有力,或用胭脂作没骨梅;亦擅竹石。画坛上以画墨梅开创写意新风的花鸟画家。字元章(一作元肃),号竹斋、煮石山农、放牛翁、梅花屋主等,元诸暨郝山下人。自幼嗜学,白天放牛,窃入学舍听诸生读书,暮乃返,忘其牛,间壁秦老怒挞之,已而复然。母愿听其所为,因往依僧寺,每晚坐佛膝上,映长明灯读书。后从会稽学者韩性学习,终成通儒。但屡应试不第,遂将举业文章付之一炬。行事异于常人,时戴高帽,身披绿蓑衣,足穿木齿屐,手提木制剑,引吭高歌,往返于市中。或骑黄牛,持《汉书》诵读,人以狂生视之。著作郎李孝光欲荐作府吏,冕宣称:“我有田可耕,有书可读,奈何朝夕抱案立于庭下,以供奴役之使!”遂下东吴,入淮楚,历览名山大川。游大都,老友秘书卿泰不华欲荐以馆职,力辞不就,南回故乡。隐居会稽九里山,种梅千枝,筑茅庐三间,题为“梅花屋”,自号梅花屋主,以卖画为生,制小舟名之曰“浮萍轩”,放于鉴湖之阿,听其所止。又广栽梅竹,弹琴赋诗,饮酒长啸。朱元璋平定婺州,攻取越州,屯兵九里山,闻其名,物色得之,置幕府,授以谘议参军,未就。元惠宗至正十九年(1359),朱元璋以兵请冕为官。冕以出家相拒,并扩室为白云寺。旋卒于兰亭天章寺。

  纪昀,字晓岚,号春帆,晚号石云,又号观弈道人、孤石老人。世称茶星、纪河间。谥文达。

  雍正二年 甲辰 1724年 1岁

  六月十五日午时出生于直隶河间府献县崔尔庄(今属河北沧县)。

  其时,祖父天申五十九岁,继祖母张氏四十七岁;父容舒三十八岁,母张氏二十九岁。

  雍正三年 乙巳 1725年 2岁

  河间、献县大饥,祖父天申捐米六千石,煮粥赈济灾民。

  四月,大将军年羹尧被贬为杭州将军,岳钟琪署理川陕总督。

  雍正五年 丁未 1727年 4岁

  从师于交河(今属河北泊头)老儒及孺爱,开始读书写字。

  雍正七年 己酉 1729年 6岁

  三月,岳钟琪为宁远大将军,分领西部和北部兵营,筹备出征准噶尔部。

  六月,雍正帝誓师南海子。因西北即将用兵,设军机房,即此后之军机处,代替内阁。军机处制度,由大学士张廷玉拟定。

  雍正九年 辛亥 1731年 8岁

  四月,准噶尔部进犯吐鲁番。

  雍正十年 壬子 1732年 9岁

  五月十四日,祖父天申卒。

  十月,岳钟琪因用兵失误,被夺公爵,削职拘禁。

  雍正十一年 癸丑 1733年 10岁

  二月,爱新觉罗·弘历被封为宝亲王。

  夏,随侍祖母于沧州上河涯别墅。

  雍正十二年 甲寅 1734年 11岁

  父容舒官户部,随父进京,寓于岳钟琪虎坊桥故邸。

  雍正十三年 乙卯 1735年 12岁

  八月二十三日,雍正帝驾崩,宝亲王弘历即位,次年改元乾隆。

  是年,南宫(今属河北)鲍梓出任献县教谕。

  乾隆元年 丙辰 1736年 13岁

  三月,谕令颁《十三经》、《二十一史》于各省会及府州县学,又命将康熙帝御制《周易折中》、《性理精义》、《朱子全书》及《诗》、《书》、《春秋》各传、说,汇纂成书,存诸太学,刊示士子。

  九月,举行博学鸿词科,各省督、抚共保荐一百七十六人,取中刘纶等十五人,分别授予编修、检讨、庶吉士。

  乾隆二年 丁巳 1737年 14岁

  是年,听史松涛先生与父容舒讲一贪官故事,后写入《滦阳消夏录》。

  乾隆三年 戊午 1738年 15岁

  与陈枫崖、窦鼐、刘补山、蔡季实、刘西野、李应弦、陆青来等人,同师事董邦达。

  夏,返回献县,与从兄纪昭、纪易读书于崔尔庄三层楼上。

  乾隆四年 己未 1739年 16岁

  与东光(今属河北)李云举、霍养仲就读于北京生云精舍,师事李云举之兄李若龙。

  乾隆五年 庚申 1740年 17岁

  自京师还乡,准备应童子试。婚娶东光马永图之女为妻。马氏年长晓岚三岁。

  乾隆六年 辛酉 1741年 18岁

  正月,诏令各省督抚、学政留心采访近世“研究六经,阐明性理”之著述,随时进呈。

  十二月,左都御史刘统勋奏请裁抑大学士张廷玉势力。

  乾隆七年 壬戌 1742年 19岁

  三月,革职侍郎方苞奉旨在三礼馆效力赎罪,分纂《周礼》已竣。后因年老多病,赏给翰林院侍讲顶戴,准其回籍。

  乾隆八年 癸亥 1743年 20岁

  读书于岳父马永图家,学问日进。

  正月,撰《〈安阳县志〉序》。

  十二月二十七日,长子汝佶生。

  乾隆九年 甲子 1744年 21岁

  仍就读于岳父马永图家,得见《马氏家乘》旧谱。

  在河间府应科试,学使赵大鲸擢为第一名秀才。

  乾隆十年 乙丑 1745年 22岁

  冬,在河间应岁试。

  乾隆十一年 丙寅 1746年 23岁

  四月,介福由太仆寺卿迁内阁学士。介福,纪晓岚会试座师之一。

  乾隆十二年 丁卯 1747年 24岁

  三月,路过天津,闻有烈女张氏未嫁夫死,自溺以殉,次年作《张烈女诗》。

  八月,应顺天乡试,名列第一,座师阿克敦、刘统勋,房师陈锷。从兄纪昭同年举于乡。

  九月十三日,次子汝传生。

  是年,结识刘统勋之子刘墉

  乾隆十三年 戊辰 1748年 25岁

  参加会试,因“以经破题”,落第。

  三月,清廷继续用兵于大金川。

  四月,谕今岳钟琪为征剿大金川提督。

  是年,与秦大士、卢文弨、张坦、周筠奚、陈筠亭、王又会、左羹塘、丁药圃、钱大昕、从兄纪昭等人结成文社,看花命酒,诗句唱和。

  同年,纳侍姬郭彩符,郭时年十三。

  乾隆十四年 己巳 1749年 26岁

  在京师准备应礼部试。

  十一月,大学士张廷玉以原官致仕。

  乾隆十五年 庚午 1750年 27岁

  四月十六日,母张氏卒。

  乾隆十六年 辛未 1751年 28岁

  在京师习制义,与田中仪、宋弼、董元度等过从甚密。

  乾隆十七年 壬申 1752年 29岁

  七月,与聂际茂、法南野、田中仪、宋清远(宋弼之父)聚会于宋弼家,大谈狐仙故事。

  是年,聂际茂被晓岚聘为西席。

  乾隆十八年 癸酉 1753年 30岁

  乾隆十九年 庚午 1754年 31岁

  四月三十日,会试中第二十二名,正考官为大学士陈世倌,副考官为礼部侍郎介福、内阁学士钱维城,房师孙人龙,读卷官为杨锡绂;廷对奏策,列二甲第四名,进士及第,改翰林院庶吉士。

  夏,同年姜炳璋将史荣著《风雅遗音》赠与晓岚。

  是年,父容舒云南姚安知府任满,回乡守母孝。

  准噶尔部的阿睦尔撒纳率众来降。

  戴震至京。

  乾隆二十年 乙亥 1755年 32岁

  与钱大昕、王昶、朱筠等折节结交戴震。晓岚聘戴震为西席。

  二月,清廷两路出师,进攻达瓦齐,平定伊犁。

  三月,准噶尔各部先后来降,行献俘大礼,晓岚撰《平定准噶尔赋》。

  是年,父容舒刊订《景城纪氏家谱》。

  编次《张为〈主客图〉》。

  鲍梓因病辞去献县教谕。至此,鲍连任献县教谕七届,长达二十年,

  为献县培养出五个 进士,晓岚即出其门下。

  乾隆二十一年 丙子 1756年 33岁

  二月,阿睦尔撒纳复叛,清军开至伊犁,阿逃往哈萨克。

  夏,为戴震刊印《〈考工记〉图注》,并为之序。

  秋,因纂修《热河志》,扈从热河。

  乾隆二十二年 丁丑 1757年 34岁

  散馆,授编修,擢詹事府左春坊左庶子,充日讲起居注官。

  从兄纪昭成进士。

  是年,撰《沈氏四声考》二卷,断定陆法言《切韵》“实窃据沈约而作”。

  乾隆二十三年 戊寅 1758年 35岁

  大考,列二等第七名,充武英殿纂修。

  五月十七日,三叔容雅卒。

  秋,好友田中仪卒。

  乾隆二十四年 己卯 1759年 36岁

  充功臣馆总纂。

  正月二十日,撰《书张氏重刊〈广韵〉后》。

  正月二十五日,阅《通考》所载《五音韵谱》前后二序,撰《书毛氏重刊〈说文〉后》。

  二月,撰《〈沈氏四声考〉序》。

  六月,《唐人试律说》由外甥马葆善缮勒成卷。

  业师董邦达招饮,为晓岚作《秋林觅句图》;秋,钱塘沈朗为晓岚作小像,董邦达又为其补成《幽篁独坐图》。

  七月,充山西乡试正考官。

  乾隆二十五年 庚辰 1760年 37岁

  充任国史馆总纂,并充会试同考官。

  二月,审定史荣《风雅遗音》,自为序。

  九月,复阅《唐人试律说》,重为点勘增补,重自为序。

  是年,又撰《书韩致尧〈翰林集〉后》、 《书〈八唐人集〉后》,继而点阅《香奁集》。

  乾隆二十六年 辛巳 1761年 38岁

  以京察一等,道府记名,充庶吉士小教习、方略馆总校。

  春,告假养病,天津北仓赵姓姻家请题主,奉父命前往,归宿于杨村。

  十月十日,编定《庚辰集》,自为序。

  乾隆二十七年 壬午 1762年 39岁

  闰五月二十四日,刊刻《庚辰集》,再为序。

  六月,从座师钱维城处借阅《后山集》,开始钩稽缮录。

  秋,充顺天乡试同考官。

  十月初八,离京赴福建学政任。

  是年,删正《才调集》,点论李商隐、黄庭坚诗集,辑《唐人诗略》八卷,撰《南行杂咏》一卷。

  乾隆二十八年 癸未 1763年 40岁

  仍任福建学政。

  十月,按试汀州。

  十一月初六,补授翰林院侍读。

  乾隆二十九年 甲申 1764年 41岁

  夏,父容舒至福建学政官署,不久还乡。

  七月三十日,完成《后山集》的钩稽缮录,撰《书〈后山集钞〉序》于福建学政署之镜烟堂,并 编定《镜烟堂十种》。

  八月二十五日,父容舒卒,奔丧还乡守孝。

  乾隆三十年 乙酉 1765年 42岁.

  四月,宿岳父马氏家。

  八月,长子汝佶中举。

  乾隆三十一年 丙戌 1766年 43岁

  服丧里居。

  七、八月间,门人李文藻求晓岚为其父撰墓志铭。

  九月二十七日,三子汝似生。

  是年,续修《纪氏家谱》,撰《景城纪氏家谱序例》,又撰《〈马氏重修家乘〉序》、《〈渠阳王氏世系考〉序》、《〈河间孔氏族〉序》、《〈棠樾鲍氏宜忠堂支谱〉序》、《〈汾阳曹氏族谱〉序》等,并删正《帝京景物略》,自为二序。

  乾隆三十二年 丁亥 1767年 44岁

  正月,服阕赴补,补授翰林院侍读,充日讲起居注官,授左春坊左庶子。又任三通馆提调兼纂修,奉诏续修《通典》、《通志》, 改订《文献通考》。

  是年,删削浦起龙注《史通》,名之曰《史通削繁》。

  乾隆三十三年 戊子 1788年 45岁

  二月初九,补授贵州都匀知府。乾隆帝以其“学问素优,予以外任,转恐不能尽其所长,著以四品衔,仍留庶子任”。

  四月十四日,乾隆帝于太和殿亲试翰林等官,晓 岚列二等十六名,授翰林院侍读学士。

  六月二十五日,两淮节年提引案发,涉及晓岚姻亲卢见曾(晓岚长女嫁见曾孙荫文),将查封其家产。晓岚先为漏言传信,获罪革职。

  八月,谪戍乌鲁木齐。途中过陕西,在同年谢宝树官署小住。

  乾隆三十四年 己丑 1769年 46岁

  到达乌鲁木齐,任戍所印务章京。

  二月,朱珪出任山西布政使。

  五月至十一月,门生李文藻为谒选居京师百顺胡同,多次到晓岚家问候,并为之检曝书籍。

  七月,业师董邦达卒,谥文恪。

  乾隆三十五年 庚寅 1770年 47岁

  仍在乌鲁木齐佐助军务。

  八月,从兄纪昭卒。

  十二月,乾隆帝召还晓岚。

  乾隆三十六年 辛卯 1771年 48岁

  正月,土尔扈特部因不堪忍受沙皇的重重压榨,东归祖国。

  二月,治装东归,途中吟诗一百六十首,名之曰《乌鲁木齐杂诗》。三月初一,自为序。过山西,在朱珪官署留数日。

  六月,至京师,同年钱大昕往候。

  八月,为多次点评的《苏文忠公诗集》写序作跋。

  八月初六,评阅《文心雕龙》毕。

  十月初七,迎乾隆帝于密云(今属北京),立成五言三十六韵《御试土尔扈特部归顺诗》,颇得乾隆帝优奖,复授翰林院编修。

  十二月,撰《〈瀛奎律髓刊误〉序》。

  是年,与晓岚一别十六年未见,年已七十二岁高龄的老友聂际茂自山东长山(今山东邹平)骑驴至京师看望晓岚,令其激动不已,感赋长句。

  同年,点勘《王子安集》、《韩致尧集》、《唐诗鼓吹》诸书。

  乾隆三十七年 壬辰 1772年 49岁

  重任庶吉士小教习。

  正月初七,撰《〈史通削繁〉序》。

  三月三十日,侍姬郭彩符殁。

  十月,座师钱维城卒,谥文敏。

  乾隆三十八年 癸巳 1773年 50岁

  春,小金川叛乱起。

  二月二十一日,谕令开《四库全书》馆。大学士刘统勋荐晓岚任总纂官。

  五月初三,业师裘曰修卒,谥文达。

  六月二十五日,座师刘纶卒,谥文定。

  十月,清廷平定小金川叛乱。

  十一月,补翰林院侍读。

  十一月十六日,座师刘统勋卒,谥文正。

  乾隆三十九年 甲午 1774年 51岁

  正月,清军进兵大金川。

  正月初八,乾隆帝设诗宴于重华宫,晓岚以内廷翰林被召。

  三月初三,与《四库全书》总篡官陆锡熊,纂修翁方纲、朱筠、林澍藩、姚鼐、程晋芳、任大椿、周永年、钱载等三十九人,出右安门十里,至草桥,且聚于曹学闵斋中,举修禊故事。

  四月,谕令武英殿所刊《四库全书》活字版定名为武英殿聚珍本。

  五月十四日,因献书一百零五部,为北方藏书家 之首,蒙赐内府初印《佩文韵府》一部。

  七月,奉旨编撰《四库简明书目》。

  八月,谕令仿浙江宁波范氏天一阁规制,建文源、文渊、文津、文溯四阁,以备收藏《四库全书》。

  九月,直隶盐山县民遣兄投送字贴案发,牵扯到晓岚,幸未获咎。

  十二月,长子汝佶因与债家涉讼,吏部议处,降三级留任,仍令在馆办理总纂事务。

  是年,纳侍姬沈明玕,沈时年十三岁。

  乾隆四十年 乙未 1775年 52岁

  吏部开呈翰林院侍读学士名单,本无晓岚之名。乾隆帝以其在《四库全书》馆尽心 尽力,命一并列名。

  十一月,任《胜朝殉节诸臣录》总纂官。

  乾隆四十一年 丙申 1776年 53岁

  二月,调侍讲学士。

  大金川首领索诺木降。至此,大、小金川全境荡平。

  晓岚撰《平定两金川雅》、《平定两金川颂》。

  夏,承德避暑山庄文津阁成。

  其后,京郊圆明园文源阁成。

  六月,拟定文渊阁的人员编制。

  九月,充文渊阁直阁事、日讲起居注官。

  九月三十日,谕令刊印《四库全书考证》。

  乾隆四十二年 丁酉 1777年 54岁

  正月初四,与曹学闵、曹文埴、王昶等小聚。

  三月二十四日,四库馆臣校书讹误,交部议处,晓岚等三人以特旨免。

  五月二十七日,挚友戴震卒,享年五十五岁。

  十月二十九日,乾隆帝赏赐四库馆臣哈蜜瓜,晓岚等一百五十四人联句谢恩。

  十一月十九日,伯兄纪晫卒,享年七十二岁。

  是年,京察一等。

  是年,撰《翰林院侍讲寅桥刘公墓志铭》,为姻亲苏兰成 撰《交河县岁贡生友菊苏公合葬墓志铭》。

  乾隆四十三年 戊戌 1778年 55岁

  撰《书〈吴观察家传〉后》。

  乾隆四十四年 己亥 1779年 56岁

  三月,擢詹事府詹事。

  四月,擢内阁学士,总理中书科。至是,始出翰林院。

  十二月,四库馆应办各项书籍已全部进呈完毕。

  乾隆四十五年 庚子 1780年 57岁

  正月,乾隆帝南巡,晓岚撰《五巡江浙恩纶颂》。

  五月,尹壮图由太仆寺少卿迁内阁学士。

  六月,删削《明懿安皇后外传》。

  八月,晓岚受知师、《四库全书》正总裁、文渊阁大学士程景伊卒,谥文恭。

  八月十三日,乾隆帝七旬万寿庆典,晓岚撰《七旬万寿赋》。

  九月,奉命与陆锡熊、陆费墀、孙士毅等领纂《历代职官表》。

  冬,因校书讹误,被记过三次。

  是年,应献县日华书院讲席邵玉清之请,撰《日华书院碑记》。

  乾隆四十六年 辛丑 1781年 58岁

  二月十六日,修成《四库全书总目》二百卷。

  三月,姻亲、山西按察使袁守诚卒(晓岚次女嫁袁守试第三子袁煦),撰《山西按察使司按察使曙海 袁公墓志铭》。

  十月十六日,谕令晓岚等“详加校勘,依例改纂” 《契丹国志》。

  是年,同年朱筠卒,晓岚制挽联。

  乾隆四十七年 壬寅 1782年 59岁

  正月,第一份《四库全书》告成,贮于文渊阁, 晓岚上《〈钦定四库全书〉告成恭进表》。

  二月,以《四库全书》成,乾隆帝临幸文渊阁赐宴,并赏赉有差。

  四月,调补兵部右侍郎,仍兼直阁事。改任不开 缺,晓岚创此先例。

  七月,《四库全书》第二、三、四份抄成。乾隆帝命再续缮三份,分存扬州文汇阁、镇江文宗阁、杭州文澜阁。

  七月十四日,谕令纂修《河源纪略》 ,晓岚、彭元瑞、陆锡熊、陆费墀、吴省兰、任大椿、王念孙等 皆预其役。

  秋,平原(今属山东)董元度将东归,翁方纲、方昂等在城南东湖柳村崇效寺为其饯行,晓岚等亦前往与其恋别述怀。

  是年,《四库全书简明目录》二十卷勒成。

  乾隆四十八年 癸卯 1783年 60岁

  三月,转兵部左侍郎。

  六月十五日,六十寿辰。翁方纲赠《纪晓岚少司马六十寿诗》二首。

  是年,为门生梁章钜祖父撰《梁天池封翁八十序》; 又为王启绪撰墓志铭。

  乾隆四十九年 甲辰 1784年 61岁

  二月,乾隆帝南巡出发前,以御制《济水考》寄晓岚,命其据各说经家及舆地家之说详考之,文成后复奏。

  三月,充会试副考官。洪亮吉应此次会试。该房编修祥庆阅卷最迟,至四月四日方将全部试卷呈递正、副主考。晓岚奇赏洪卷,必欲置第一。监试丰润、郑澄等因得卷迟而疑之,欲移之四十名外。晓岚坚执与争,胡高望调停其事,遂置不录。晓岚在洪亮吉卷尾赋《惜春词》六首寄意,又去洪之寓所相访。

  十一月二十七日,四子汝亿生。

  是年,又知武会试贡举。

  乾隆五十年 乙巳 1785年 62岁

  正月初六,乾隆帝在乾清宫设千叟宴。晓岚以兵部侍郎赴宴,赋《乙巳正月预千叟宴恭纪八首》。

  同月,授左都御史。

  是年,撰《翰林院侍讲荫台王公墓志铭》、《直隶枣强县知县寓圃任公墓志铭》。

  乾隆五十一年 丙午 1786年 63岁

  七月二十四日,阅旧题张氏重刊《广韵》,疏所未及,再书其后。

  乾隆五十二年 丁未 1787年 64岁

  正月,迁礼部尚书,充经筵讲官。

  四月二十日,充殿试读卷官,管鸿胪寺印钥。

  五月十九日,乾隆帝因晓岚、陆锡熊、陆费墀等 所校阎若璩《古文尚书疏证》有引李清、钱谦益言论 未经删削,以及《黄庭坚集》有连篇累页空白未补,令晓岚、陆锡熊二人一体分赔,令陆费墀自己出资,照文渊等三阁式样罚赔。

  冬,为校勘文津阁存《四库全书》,至承德避暑山庄。

  是年,撰《御制题明朱载堉〈琴谱乐律全书〉 恭跋》。

  乾隆五十三年 戊申 1788年 65岁

  秋,为校《四库全书》复至避暑山庄。

  十月,赐紫禁城骑马,充武会试正考官。

  是年,王昶外迁江西布政使,离京前,晓岚邀同年夜聚,为其饯行。

  《四库全书》总校官陆费墀卒于杭州西湖文澜阁。

  撰《直隶广平府同知前湖北武汉黄德道蕴斋卢公墓志铭》。

  乾隆五十四年 己酉 1789年 66岁

  五月,为校《四库全书》,又至避暑山庄,成《滦阳消夏录》六卷。

  是年,撰《户部陕西司员外郎季荀马公墓志铭》。

  纳侍姬玉台,玉台时年十六岁。

  乾隆五十五年 庚戌 1790年 67岁

  三月十八日,遣三子汝似之妇井氏还乡致祭四叔母亡灵,共撰《祭四叔母文》。

  八月十三日,乾隆帝八十寿辰,举行隆重庆典。

  十一月,内阁学士尹壮图参奏案发。

  是年,第三女卒,年仅十岁。

  乾隆五十六年 辛亥 1791年 68岁

  正月,改任左都御史,刘墉任礼部尚书。

  四月二十五日,侍姬沈明玕卒,享年三十岁。

  夏,跋李绶自定年谱后。

  王昶邀晓岚、陆健男等至其寓小聚。

  七月二十一,撰《〈如是我闻〉序》。

  七月,为蒋秋吟《考具诗》作跋。

  因误校扬雄《法言》,再次获咎,申饬议处。晓岚传齐原赴热河各

  员,赴圆明园文源阁校书。

  九月,文源阁图书全部校勘完毕。

  十二月,再次将文渊阁图书细心校勘。

  是年,侍姬玉台卒,享年十八岁。

  乾隆五十七年 壬子 1792年 69岁

  春,《四库全书》总纂官陆锡熊病死于去盛京(今辽宁沈阳)文溯阁校书的途中。

  三月二日,与刘墉等在朝房值班,自拟挽联示之众人,曰: “沉浮宦海如鸥鸟,生死书丛似蠹鱼。”

  三月,携从侄汝伦校书于圆明园文源阁。

  四月,携从侄汝伦校书于避暑山庄文津阁,并为汝伦所撰《逊斋易述》作序。

  五月,上疏乾隆帝,为畿辅灾民请赈。

  六月, 《槐西杂志》四卷成书,自为序。

  八月,复迁礼部尚书。

  乾隆五十八年 癸丑 1793年 70岁

  七月二十五日,《姑妄听之》四卷成书,自为序。

  是年,为德州李东圃《周易义象合纂》一书作序。

  乾隆五十九年 甲寅 1794年 71岁

  春,应朝鲜贡使通文馆教授金成中之请,为《李参奉诗钞》作序。

  五月,因礼部迟误祈雨祭典,被罚俸两年。

  七月,朝鲜冬至兼谢恩正使洪良浩到京。

  冬,结识洪良浩,并为其《耳溪诗集》、《耳溪文集》作序。

  是年,撰《黎君易注序》、《都察院左都御史杏浦李公合葬墓志铭》、《德宏王公合葬墓志铭》、《刘文定公配许夫人墓志铭》。

  乾隆六十年 乙卯 1795年 72岁

  四月初八,元配马氏夫人卒,享年七十五岁。

  四月,以礼部尚书兼署左都御史。

  九月初三,乾隆帝立第十五皇子颙琰为皇太子,定明年为嘉庆元年。

  冬,结识朝鲜进贺副使徐有功,并为其《明皋文集》作序。

  是年,领纂《八旗通志》,撰《〈月山诗集〉序》、《郭茗山诗集序》。

  嘉庆元年 丙辰 1796年 73岁

  正月,乾隆帝传位,自称太上皇帝,皇太子爱新觉罗·颙琰即皇帝位,改元嘉庆。

  正月初五,嘉庆帝奉太上皇临幸宁寿宫星极殿,举行千叟宴。

  三月初六,充会试正考官,撰《丙辰会试录序》、《会试策问五道》。

  六月初一,调任兵部尚书。

  七月,孙士毅卒,谥文靖,享年七十七岁。

  撰《兵部尚书刘恪简公合葬墓志铭》。

  九月,刑部左侍郎李封卒,为撰墓志铭。

  十月十四日,调左都御史。

  是年,又撰《伯兄晴湖公墓志铭》、《祭理藩院 尚书显庭留公文》、《铁冶亭玉阆峰两学士对雨图》、《题蒋秋吟〈保阳诗〉后》。

  同年,朝鲜友人洪良浩之子洪熏谷至京,多次拜 望晓岚。

  嘉庆二年 丁巳 1797年 74岁

  六月,撰《刑部河南司员外郎前江苏按察使司按 察使检斋王公墓志铭》,为其仕途坎坷、屡遭株连受 贬而惋惜不平。

  八月,迁礼部尚书。

  秋,在积庆亭家赏菊,为其祖父撰《积静逸先生经义序》。

  嘉庆三年 戊午 1798年 75岁

  二月初八,与同人小聚城南,有诗记之。

  五月,扈从避暑山庄,撰《田侯松岩诗序》。

  七月,《滦阳续录》六卷成书,初十于礼部直庐自为序。

  八月,扈从避暑山庄,撰《振斯张公墓志铭》、《内务府郎中黄钟姚公墓表》。

  嘉庆四年 己未 1799年 76岁

  正月初三,太上皇爱新觉罗·弘历驾崩,享年八十九岁。

  正月初四, 褫和珅军机大臣、九门提督等衔。

  初八,下和珅于狱。十五日,宣布和珅二十条罪 状。十八日,赐和珅自尽。

  二月,充高宗实录馆总裁。

  三月,朝鲜书状官徐有闻曰:“和珅专权数十 年,内外诸臣,无不趋走,唯王杰、刘墉、董诰、朱珪、纪昀、铁保、玉保等诸人终不依附。”

  四月,嘉庆帝诏尹壮图至京,赐给事中衔,令其回云南原籍侍母,他年再候旨来京供职。晓岚应尹壮图之请,为其母撰《尹太夫人八十寿序》,并借此为尹鸣不平。

  十月初六,充武会试正考官。

  十一月,朝鲜使节对刘墉、晓岚评价极高:“刚方正直推刘墉,风流儒雅推纪昀。”

  是年,孙纪树馨由荫生选授刑部江西司员外郎。

  戈源卒,晓岚撰《戈太仆传》。

  嘉庆五年 庚申 1800年 77岁

  正月,兵部尚书金士松卒,谥文简,为其撰墓志铭。

  闰四月,江苏布政使方昂卒,为其撰墓志铭。

  八月,《阅微草堂笔记》五种、二十四卷,编定刊行,门人北平盛时彦作序。

  九月,云南迤南兵备道龚敬身卒,为其制挽联。

  为朝鲜医学著作《济众新编》作序。

  是年,应甲戌同年姜炳璋之孙之请,为其《诗序补义》作序。

  嘉庆六年 辛酉 1801年 78岁

  十月初一,撰《直隶遵化州知州鼎北李公墓表》。

  十一月初八,充《大清会典》馆副总裁。

  是年,又撰《〈鹤街诗稿〉序》、《鲍肯园先生小传》。

  嘉庆七年 壬戌 1802年 79岁

  二月初四,充京师监粜大臣。

  三月初六,充会试正考官 。

  是年,撰《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岸淮刘公墓志铭》、《云南迤南兵备道匏伯龚公墓志铭》。

  嘉庆八年 癸亥 1803年 80岁

  正月,铁保调任山东巡抚,有淄石砚寄晓岚,晓岚有诗回赠。

  二月,门人蒋士铨遣专使求晓岚为赵渭川《四百三十二峰草堂诗钞》作序。

  春,偶见赵渭川新修《安阳县志》,赞其“体例谨严,考证详确”,欣然为之作序。

  四月初二,嘉庆帝拟将乾隆帝御制诗文及续办《方略》、《纪略》等书,续缮于《四库全书》内,谕令晓岚详悉具明,开单具奏。

  六月十五日,八十寿辰,嘉庆帝特命上驷院卿常贵颁赐珍品,以志祝贺。

  六月,署理兵部尚书,并教习庶吉士。

  七月,易县(今属河北)太平峪地宫竣工,孝淑皇后灵柩移此安葬。因办事王大臣具奏仪折内言词不妥,嘉庆帝对有关人等各予处分有差,惟对晓岚颇为谅解: “纪昀久任礼部,向来于典礼事宜尚为谙习。惟年已八旬,于各处事务不能兼顾。纪昀无庸署理兵部尚书,并革去文渊阁直阁事、教习庶吉士,仍带革职留任。”

  九月,工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彭元瑞卒,谥文勤,晓岚为制挽联。

  十月,孝淑皇后奉安礼成,宽免日前各王大臣的处分。

  是年,山东巡抚铁保疏请增设左丘明世袭五经博士,晓岚率礼部议驳。

  为刘墉临王羲之帖撰书后。

  嘉庆九年 甲子 1804年 81岁

  十二月,体仁阁大学士刘墉卒,谥文清。

  是年,次子汝传擢滇南知州,孙树馨升任刑部陕西司郎中。

  山东巡抚铁保再次上疏,另请设汉儒郑玄为五经博士,晓岚再率礼部议驳。

  同年钱大昕卒。

  撰《工部右侍郎斋园蒋公行状》。

  嘉庆十年 乙丑 1805年 82岁

  正月二十六日,以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加太 子少保,管国子监事。

  二月初四,与朱珪联辔入内阁,同赴翰林院中堂任。

  二月初十,病;十三日朱珪登门探视;十四日酉时卒于北京虎坊桥阅故宅。

  嘉庆帝命散秩大臣德通带领侍卫十名,往奠茶酒,赏银五百两治丧,谥文达,并亲自撰写御祭文和御赐 碑文,高度评价了晓岚的一生。

  关于纪晓岚相貌和其他相关信息请参考http://wwwjixiaolancom

刘庸与和珅、纪晓岚清代的三位大臣。

刘庸比纪晓岚大五岁能

纪晓岚http://baikebaiducom/view/10741htm

纪昀(1724-1805)字晓岚,一字春帆,晚号石云,观弈道人。又因其北京虎坊桥寓所有一巨大太湖石,故又称孤石老人。清直隶河间府献县(今河北省沧州市沧县崔尔庄)人。其高祖纪坤,字厚斋,系明末人。能文,著有《花王阁剩稿》。其父纪容舒,字迟叟,清康熙五十二年思科进士,曾供职刑部和户部,做过云南姚安知府,和故称姚安公。鞒有《唐韵考》、《杜律疏》、《玉台新咏考异》等。容舒凡三娶,原配安太夫人生卓(字晴湖)继朽张太夫人无出,又继配张太夫人之妹生前不见古人逝于清仁宗嘉庆十年二月十四日,终年八十二岁。死后葬于崔尔庄南,北村。其妻马夫人,共有四子三女:长子汝佶。乾隆乙酉举人,早逝,有《半舫诗钞》留世;次子汝传,曾任九江府通判和江宁府同知;三子汝似,曾任广东县丞;四子汝亿。长女嫁两淮盐运使卢见曾(雅雨)之孙卢荫文(举人);次女嫁内阁中书,军机章京袁煦;三女许婚戈源之子,年十岁未嫁而死。另有一孙十一人,其孙纪树馨,荫生,官弄部云南司郎中,宜昌府知府。

纪昀二十四岁时,考中顺天乡试第一名举人,三十一岁中进士。他才华横溢,文思敏捷,勤奋好学。博古通今。正如自谓的“抽黄对白、恒彻夜构思,以文章与天下相驰骋。”他襟怀夷旷,机智诙谐,常常出语惊人,妙趣横生,盛名当世。很得清高宗乾隆皇帝的赏识。他终身功名事业,充满艰难曲折,在居官五十多载中,曾任山西乡试正考官、公试同考官视学福建,主持闽省院试。又迁任侍读学士、兵部侍郎、左都御史、礼部尚书、兵部尚书直至协办大学士,加入太子少保,管国子监事。

乾隆三十七年开四库全书馆,纪昀受命为总纂官。此项工作先后历时十九年,终于总纂完成了巨著《四库全书》。该书分经、史、子、集四部七万九千九百三十七卷,抄写七部,藏于文渊、文溯、文源、文津、文汇、文宗、文澜七阁。此书被称为中华民族的瑰宝。在总纂该书过程中,他还用了八年时间,为该书所括的一万余部书籍,精心撰写了二百卷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被我国著名文艺评论家孙犁赞为“这是一部非常伟大的学术著。”

除此这外还撰写了《[u微草堂笔记[/、《[u库全书简明目录[/、三十二卷《纪文达公遗集》(上十六卷文章,十十六卷诗赋)、十卷《评文心雕龙》、六十三卷《历代职官表》、四卷《史通削繁》三十六卷《河源纪略》、《镜烟堂十种》《畿辅通志》、《沈氏四声考》二郑、《唐人诗律说》一册、《才调集》、《瀛奎律髓》评、《李义山诗》、《陈后山集钞》二十一卷、《张为主客图》《史氏风雅遗音》、《庚辰集》五卷,《景成纪氏家谱》等。他还参与编⑵赖闫渌�恍┦榧��膊斡肓肆硗庖恍┕偈榈淖胄蕖

总之,纪昀一生才华和学术成就十分突出,多姿多彩。他曾给自己写过一道词,其中两句:“浮沉宦海如鸥鸟,生死书丛似蠹鱼”,就是他一生真实的写照。纪昀不仅在清代被公认为文坛泰斗,学界领袖,一代文学宗师,就是在中国和世界文化史上也是一位少见的文化巨人。

●纪昀

纪昀(1724~1805)清代学者、文学家。字晓岚,一字春帆。直隶a target=_blank href=/view/18876htm>url]河北)人。乾隆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死后谥文达。

纪昀学问渊博,长于考证训诂。乾隆间辑修《四库全书》,他任总纂官,并主持写定《四库全书总目》200 卷,论述各书大旨及著作源流,考得失,辨文字,为代表清代目录学成就的巨著。

纪昀的诗文中,多应制奉和、歌功颂德之作,属于典型的" 廊庙文学"少数述怀、纪行诗歌尚清新可诵。《乌鲁木齐杂诗》160 首,是纪昀谪戍乌鲁木齐两年后被召还时于归途所作,记述当地风土人物,比较广泛地反映了新疆的社会情况,声调流美,富歌谣风味,在内容和艺术上都有一些特色。

纪昀对于文学的批评,主要见于《四库全书总目》与若干书序(如《爱鼎堂遗集序》、《香亭文稿序》、《云林诗钞序》、《田侯松岩诗序》、《挹绿轩诗集序》、《四百三十二峰诗钞序》等),另有《《文心雕龙》》评和《李义山诗集》评。他的文艺批评标准,虽仍不脱" 发乎情止乎礼义" 的儒家传统见解,但不甚拘泥,较为通达。

承认" 文章格律与世俱变" ," 诗日变而日新" ,认为文学的演变取决于" 气运" 和" 风尚" ,强调后代文学对于前代文学既应有" 拟议" 又要有" 变化"在艺术风格上,肯定" 流派" ,而反对" 门户" ,反对" 舍是非而争胜负" 的朋党之习。纪昀晚年主持科举会试时,曾以文学史与文学批评内容出题策士,实为创格。

纪昀在创作上的主要成就,表现于笔记小说集《阅微草堂笔记》。这部书包括《滦阳消夏录》6 卷,《如是我闻》、《槐西杂志》、《姑妄听之》各4 卷,《滦阳续录》6 卷,共24卷(笔记1000余则),是他晚年自乾隆五十四年(1789)至嘉庆三年(1798)陆续写成,嘉庆五年他的门人盛时彦合刊印行,总名《阅微草堂笔记五种》,后通称《阅微草堂笔记》。

《阅微草堂笔记》取法六朝笔记小说而有所发展变化:内容杂博,较多涉及世态,而不局限于志怪,叙述故事简明质朴而又富于理趣。就思想内容看,虽从" 有益于劝惩" 出发,盛谈因果报应,宣扬封建伦理道德,有大量糟粕,但也不乏可取之处。作者反对宋儒空谈性理、苛察不情,对道学家的泥古不化、伪言卑行,多所讽刺揶揄,如卷二记游僧戏塾师,卷三记老儒贿盗闹宅和刘羽冲事,卷四记武邑某公事,卷二十一记两曾伯祖事。对世态人情的浇薄诈伪也时有揭露。写鬼狐情事多具寓言意味,几则不怕鬼的故事,如卷一" 曹司农竹虚言" ,卷六记许南金事,卷二十三" 戴东原言" ,颇堪称道。作者反对为富不仁,反对凌虐奴仆,对下层人民的反抗、复仇行动表现出一定的容忍和同情,如卷十六记童养媳逃亡、卷十七" 周景垣前辈言" 、卷十八记妓女戏富室粜谷。沧州" 老河兵"(卷十六),徽州" 唐打猎" (卷十一)等故事,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正直、纯朴和智慧,尤属佳品。

在艺术上,文笔简约精粹,不冗不滞,叙事委曲周至,说理明畅透辟,有些故事称得上是意味隽永的小品;缺点是议论较多,有时也不尽恰当。此外,评诗文,谈考证,记掌故,叙风习,也有不少较为通达的见解和可供参考的材料。

《阅微草堂笔记》,在中国古代笔记小说中,不失为具有特色的作品。鲁迅评论说:" 纪昀本长文笔,多见秘书,又襟怀夷旷,故凡测鬼神之情状,发人间之幽微,托狐鬼以抒己见者,隽思妙语,时足解颐;间杂考辨,亦有灼见。叙述复雍容淡雅,天趣盎然,故后来无人能夺其席,固非仅借位高望重以传者矣。" (《中国小说史略》)

纪昀的诗文,经后人搜集编为《纪文达公遗集》,诗文各16卷。

刘庸

http://baikebaiducom/view/6082htm

清代书画家政治家刘墉(1719~1804),字崇如,号石庵,另有青原、香岩、东武、穆庵、溟华、日观峰道人等字号,诸城县逄戈庄(今属高密市)人。

刘墉是乾隆十六年的进士,做过吏部尚书,体仁阁大学士。刘墉的传世书法作品以行书为多,这些作品总体上都表现了墨色浓厚,笔势浓肥,线条轻重粗细变化随心所欲的笔画特征。他的书法经历了三个阶段:早年学习董其昌,字体秀媚妍润;中年,学习颜真卿、苏轼各家,笔力雄健,丰泽厚实;晚年则锋芒内敛,造诣达到了高峰。

刘墉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中进士,一年后散馆,授编修,进入仕途,再迁侍讲。乾隆二十年(1755)十月,其父刘统勋(时任陕甘总督)因办理军务失宜下狱,刘墉受株连而遭逮治,旋得宽释,降为编修。次年六月,充广西乡试正考官。十月,提为安徽学政。任职期间,针对当时贡监生员管理的混乱状况,上疏“请州县约束贡监,责令察优劣”,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补救办法,“部议准行”。

乾隆二十四年(1759)十月,调任江苏学政。在任期间,他又上疏:“生监中滋事妄为者,府州县官多所瞻顾,不加创艾。(行政官员)既畏刁民,又畏生监,兼畏胥役,以致遇事迟疑,皂白不分,科罪之后,应责革者,并不责革,实属阘茸怠玩,讼棍蠹吏,因得互售其奸。”这一看法深刻而又切中时弊,因此深受乾隆皇帝的赏识,称赞其“知政体”,并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任命他为山西省太原府知府。

乾隆三十年(1765),升任冀宁道台。第二年,因任太原知府期间,失察所属阳曲县令段成功贪侵国库银两,坐罪革职,判死刑。乾隆帝因爱其才,特加恩诏免,发军台(清代西北两路传达军报及官文书的机构,即邮驿)效力赎罪。次年赦回,命在修书处行走。乾隆三十四年(1769),授江宁府知府,有清名。第二年,迁江西盐驿道。乾隆三十七年(1772),擢陕西按察使。第二年,其父刘统勋病故,回家服丧。

乾隆四十一年(1776)三月,刘墉服丧期满还京,清廷念刘统勋多年功绩,且察刘墉器识可用,诏授内阁学士,人直南书房。十月,任《四库全书》馆副总裁,并派办《西域图志》及《日下旧闻考》,任总裁。次年七月,充江南乡试正考官,不久,复任江苏学政。在任期间,曾劾举秦州举人徐述夔著作悖逆,要求按律惩办。是年底(乾隆四十三年),刘墉以劾举徐述菱著作悖逆事有功和督学政绩显著,迁户部右侍郎,后又调吏部右侍郎。

乾隆四十五年(1780),授湖南巡抚。时值湖南多处受灾,哀鸿遍野,无灾州县也盗案迭起,贪官污吏猖撅,百姓怨声载道。刘墉到任后,一面查明情由,据实弹劾贪官污吏,建议严办;一面稽查库存,修筑城郭,建仓储谷,赈济灾民,井准许民间开采硝石。仅一年余,库银充实,民粮丰足,刘墉赢得了百姓的爱戴。

乾隆四十六年(1781),迁刘墉为都察院左都御史。次年三月,仍入直南书房;不久,又充任三通馆总裁。此时,御史钱沣弹劾山东巡抚国泰结党营私等。刘墉奉旨偕同和珅审理山东巡抚舞弊案。刘墉至山东,假扮成道人,步行私访,查明山东连续三年受灾,而国泰邀功请赏,以荒报丰。征税时,对无力缴纳者,一律拿办;并残杀进省为民请命的进士、举人9人。及至济南,经审问,查清国泰已知贪赃案发,遂凑集银两妄图掩饰罪行。刘墉如实报奏朝廷,奉旨开仓赈济百姓,捉拿国泰回京。此时皇妃已为国泰说情,有的御史也从旁附和,和珅亦有意袒护国泰。刘墉遂以民间查访所获证据,历数国泰罪行,据理力争,终使国泰伏法。在处理国泰一案上,刘墉不畏权要,刚正无私,足智多谋,与钱沣一起挫败了皇妃及和珅等人的阻挠而成功地执行了大清律法,为民除了害。后来,民间曾据此事写成通俗小说《刘公案》,对这位“包公式”的刘大人大加颂扬。

国泰案结,刘墉被命署吏部尚书,兼管国子监事务。不久授工部尚书,仍兼署吏部,并充任上书房总师傅。乾隆四十八年(1783)六月,命署直隶总督。八月,又调吏部尚书,不久,充顺天乡试正考。是年底,充经筵讲官。次年五月,复兼理国子监事务。六月,授协办大学士。乾隆五十一年(1786),充玉牒馆(修帝王族谱之处)副总裁。

乾隆五十四年(1789)四月,以上书房阿哥师傅们久不到书房,刘墉身为总师傅而不予纠正,被降职为侍郎。不久,授内阁学士,提督顺天学政。乾隆五十六年(1791)初,迁都察院左御史,旋擢礼部尚书,并再次兼管国子监事务。五月,又署吏部尚书。嘉庆二年(1797)四月,授刘墉为体仁阁大学士。五月,奉旨偕同尚书庆桂到山东办案,并察看黄河决口的情况。察看黄河之后,他上疏请求于秋后在决口处“堵筑”,下游“宽浚”。朝廷采纳了他的意见。嘉庆四年(1799)三月,加太子少保。后奉旨办理文华殿大学士和珅植党营私、擅权纳贿一案。刘墉不畏权势,很快查明和坤及其党羽横征暴敛、搜刮民脂、贪污自肥等罪行20条,奏朝廷。皇上处死了和珅,没收了他的家产。

嘉庆四年底,刘墉上疏陈述漕政,对漕运中的漏洞体察至深,忧国忧民之情溢于言表,嘉庆皇帝看后,深以为然。嘉庆六年(1801),刘墉充任会典馆正总裁。

刘墉不仅是政治家,更是著名的书法家,是帖学之集大成者,是清代四大书家之一(其余三人为成亲王、翁方纲、铁保)。清徐珂在其《清稗类钞》中称赞刘墉道:“文清书法,论者譬之以黄钟大吕之音,清庙明堂之器,推为一代书家之冠。盖以其融会历代诸大家书法而自成一家。所谓金声玉振,集群圣之大成也。其自入词馆以迄登台阁,体格屡变,神妙莫测。”刘墉是一位善学前贤而又有创造性的书法家,师古而不拘泥。刘墉书法的特点是用墨厚重,体丰骨劲,浑厚敦实,别具面目。刘墉之书,尤善小楷。后人称赞他的小楷,不仅有钟繇、王羲之、颜真卿和苏轼的法度,还深得魏晋小楷的风致。刘墉兼工文翰,博通百家经史,精研古文考辨,工书善文,名盛一时。著有《石庵诗集》刊行于世。

嘉庆七年(1802),皇上驾幸热河,命刘墉留京主持朝政。此时,他八十有余,却轻健如故,双眸炯然,寒光慑人。

嘉庆九年(1804年)十二月,刘墉卒于官,享年85岁。卒后赠太子太保,谥号文清,入祀贤良祠,谕祭葬。

刘墉和纪晓岚是同朝为官。刘墉1784年进入内阁,成为宰相级人物,当时纪晓岚任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

1、清朝时候,没有对宰相职务的正式设置,但是清朝沿袭了内阁和大学士的制度,而且大学士的职数是固定的:四端两协,即编制为四位大学士,两位协办大学士。清代将授予大学士作为拜宰相的标志。

2、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六月授予刘墉协办大学士,正式入阁成为副宰相级人物。嘉庆二年四月(1797年)授予体仁殿大学士。他一直在内阁工作,直到去世。

3、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三月,纪昀被提升为太子詹事。四月,提升为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

清嘉庆元年(1796年),任兵部尚书,移任左都御史。次年,又迁任吏部尚书。任协办大学士、加太子少保。

扩展资料:

纪昀出自刘墉之父刘统勋的门下,两人有师兄、师弟之谊。大学士英和在其《恩福堂笔记》中记载,纪昀与刘墉关系极好,纪昀才思敏捷,刘墉字写得很好,故纪昀常请刘墉为自己写对联。

刘墉与纪昀都好收藏砚台,两人也时相赠送唱和。乾隆五十七年(1792),刘墉赠给正任都御史的纪昀一方砚台,还特意在上面题识:纪昀喜欢我的黻(fú)文砚,因而我把它送给他,而书之以铭文,这在当时被传为佳话。

除了写诗赠砚,两人还经常在一起畅谈佛法。可见两人感情之深,私交之好。

纪晓岚的“铁齿铜牙”有两个意思。

一、是口齿伶俐、学识渊博,辩才一流。

二、是指意志层面的,这种人认准了一件事,就得办成。

显然,纪晓岚的“铁齿铜牙”属于前者,他没有咬人,一辈子尽咬书本了;而刘墉则属于后者,尽管他的标签是“罗锅”。

纪晓岚晚年曾自作挽联云:“浮沉宦海同鸥鸟,生死书丛似蠹鱼(释义:在官场中起落浮沉,就好比鸥鸟一样。埋头于图书之中,好比在书中生死的蠹鱼一样)”。

——纪昀

——刘墉 (清乾隆年间官员)

人民网——文史>>揭秘:历史上刘墉和乾隆、和珅、纪晓岚的真实关系

人民网——山东频道>>文化>>文史>>和珅到底死于谁手?刘墉、纪晓岚还是嘉庆

清朝刘墉有多少妻妾无具体记录。

刘墉(1720~1804年),字崇如,号石庵,山东诸城人,清代政治家、书法家,首席军机大臣刘统勋长子。

刘墉以为官清廉著称,深得百姓信赖,早在任江宁知府时就获赞誉 “少时知江宁府,颇以清介持躬,名播海内,妇人女子无不服其品谊,至以包孝肃比之”,朝鲜使臣称赞。以奉公守法、清正廉洁闻名于世。

嘉庆九年(1804年),去世,时年八十五岁,追赠太子太保,谥号文清。刘墉书法造诣深厚,是当时著名的帖学大家,有“浓墨宰相”之称。

刘墉出身名门相府,祖上数辈都是进士出身。父亲刘统勋更是官拜内阁大学士,位极人臣,深得乾隆皇帝倚重,因此刘墉走上仕途具备深厚的家族渊源。

刘墉一生为官五十余载,宦海沉浮,几经起落,官至体仁阁大学士,总体而言清正廉洁,享有清名,继承了父亲刘统勋的衣钵,成为乾隆、嘉庆朝的重要大臣。

刘墉书法的特点是用墨厚重,体丰骨劲,浑厚敦实,别具面目。刘墉之书尤善小楷,后人称赞其小楷不仅有钟繇、王羲之、颜真卿和苏轼的法度,还深得魏晋小楷风致。刘墉还兼工文翰,博通百家经史,精研古文考辨,工书善文,名盛一时。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120293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24
下一篇2023-11-2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