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一篇散文诗《……之歌》

写一篇散文诗《……之歌》,第1张

梅花之歌(散文诗)

我是冬季忠实的守望者,也是传递春天信息的使者。苦难的阅历是我的宝贵财富,我明白“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我默默的陪伴过皑皑白雪,坦然的迎送过凄风苦雨,静静聆听过车轮碾过冻土的赞歌。我在黎明的第一缕晨光里沐浴,薄雾是我曼妙的轻纱。我伫立于山野寂寞的黄昏,展露芬芳的笑颜。

没有蜜蜂热烈的追求,没有蝴蝶不时的亲吻,也没有春风贴心的抚慰。但是,我一点儿也不孤独,文人墨客慕名的探访,踏破铁蹄,他们不惜以大量优美的诗篇为我欢呼。丹青妙手流连往返、如痴如醉,我感受到了“家在身山有远亲”,他们描绘着我的芳容,让我走进寻常百姓是视野。摄影家们把镜头对准了我,为我扬名,为我祝福,为我呐喊……

我原产中国,曾经作为友谊的使者出访世界各地。我的身影遍布大江南北,是大家心中的名花,在国花评选中,牡丹独占鳌头。但是,我丝毫不会嫉妒,我同是炎黄的子孙,华夏的象征。我与松竹兰并称四君子。因为我们有着同样的梦想和追求。我鄙视懦弱,我憎恨虚伪,我从不甘与叛徒、汉奸和人民的公敌同流合污;我崇尚美丽、我保持平凡、我更拥戴坚贞,江姐是我的化身,她唱着<<红梅赞》而就义,从容又镇定。

我不奢求土地的肥沃,也不想在和煦的春风里做安逸的美梦。我爱这脚下坚实的土地,寒冷是我最可信赖的恋人。我不在乎只开花不结果的指责。我曾经满怀期待的孕育,也曾经热烈的芬芳过,虽然没有丰硕的结局,我毕竟诚实的努力过,我的过程辉煌而璀璨,因此我无悔无怨。

“中国讲艺术,每每牵联到道德上去,仿佛艺术的价值须得用道德,——而且是最偏隘的旧道德的标准去判定才对。……罗素说,‘教育的目的在使心地宽广,不在使心地狭隘。’……人只为心地狭隘,才有这些谬误;……”(卷3/p26,《镡百姿》,1923年) “我对于文法书有一种特殊的趣味。有一时曾拿了文法消遣,仿佛是小说一样,并不想得到什么实益,不过觉得有趣罢了。亚历山大培因曾说,文法是名学的一部分,于学者极有好处,能使他头脑清晰,理解明敏,这很足以说明文法在教育上的价值。变化与结构的两部,养成分析综合的能力,声义变迁的叙说又可以引起考证的兴趣,倘若附会一点,说是学问艺术的始基也未为过,因此我觉得欧洲古时教育之重古典文法不是无意义的。”(卷3/p71,《日本语典》,1923年) “我以为真的文艺批评,本身便应是一篇文艺,写出著者对于某一作品的印象与鉴赏,决不是偏于理智的论断。现在的批评的缺点大抵就在这一点上。其一,批评的人以为批评这一个字就是吹求,至少也是含着负的意思,所以文章里必要说些非难轻蔑的话,仿佛是不如此便不成其为批评似的。……其二,批评的人以为批评是下法律的判决,正如司法官一般;这个判决一下,作品的运命便注定了。……这两种批评的缺点,在于相信世间有一种超绝的客观的真理,足为万世之准则,而他们自己恰正了解遵守着这个真理,因此被赋裁判的权威,为他们的批评的根据。……真的文艺批评应该是一篇文艺作品,里边所表现的与其说是对象的真相,无宁说是自己的反应。”(卷3/p87,《文艺批评杂话》,1923年) “浙江的风土……仔细看来却自有一种特殊性。近来三百年的文艺界里可以看出有两种潮流,虽然别处也有,总是以浙江为最明显,我们姑且称作飘逸与深刻。第一种如名士清谈,庄谐杂出,或清丽,或幽玄,或奔放,不必定含妙理而自觉可喜。第二种如老吏断狱,下笔辛辣,其特色不在词华,在其着眼的洞彻与措语的犀利。” (卷3/p102,《地方与文艺》,1923年) “我们所希望的,便是摆脱了一切的束缚,任情地歌唱,……现在的人太喜欢凌空的生活,生活在美丽而空虚的理论里,正如以前在道学古文里一般,这是极可惜的,须得跳到地面上来,把土气息泥滋味透过了他的脉搏,表现在文字上,这才是真实的思想与文艺。”(卷3/p102,《地方与文艺》,1923年) “今年冬天特别的多雨,因为是冬天了,究竟不好意思倾盆的下,只是蜘蛛丝似的一缕缕的洒下来。雨虽然细得望去都看不见,天色却非常阴沉,使人十分气闷。在这样的时候,常引起一种空想,觉得如在江村小屋里,靠着玻璃窗,烘着白炭火钵,喝清茶,同友人谈闲话,那时颇愉快的事。不过这空想当然没有实现的希望,再看天色,也就愈觉得阴沉。想要做点正经的工作,心思散漫,好像是出了气的烧酒,一点味道都没有,只好随便写一两行,并无别的意思,聊以对付这雨天的气闷光阴罢了。冬雨是不常有的,日后不晴也将变成雪霰了。但是在晴雪明朗的时候,人们的心里也会有雨天,而且阴沉的期间或者更长久些,因此我这雨天的随笔也就常有续写的机会了。 一九二三年十一月五日,在北京。”(卷3/p242,《雨天的书》序,1923年) “我平素最讨厌的是道学家,……岂知这正因为自己是一个道德家的缘故;我想破坏他们的伪道德不道德的道德,其实却同时非意识地想建设起自己所信的新的道德来。” “我的浙东人的气质终于没有脱去。我们一族住在绍兴只有十四世,……这四百年间越中风土的影响大约很深,成就了我的不可拔除的浙东性,这就是世人所通称的‘师爷气’。……他那法家的苛刻的态度,并不限于职业,却弥漫及于乡间,仿佛成为一种潮流,清朝的章实斋李越缦即是这派的代表,他们都有一种喜骂人的脾气。……我近来作文极慕平淡自然的景地。但是看古代或外国文学才有此种作品,……像我这样褊急的脾气的人,生在中国这个时代,实在难望能够从容镇静地做出平和冲淡的文章来。我只希望,祈祷,我的心境不要再粗糙下去,荒芜下去,这就是我的大愿望。……我的心真是已经太荒芜了。……”(《雨天的书》序二,1925年) “近来所写只是感想小篇,但使能够表得出我自己的一部分,便已满足,绝无载道或传法的意思。……自己觉得比较地中意,能够表出一点当时的情思与趣味的,也还有三五篇” “戈尔特堡(Issac Goldberg)批评蔼理斯(Havelock Ellis)说,在他里面有一个叛徒和隐士,这句话说得妙:并不是我想援蔼理斯以自重,我希望在我的趣味之文里也还有叛徒活着。我毫不踌躇地将这册小集同样地荐于中国现代的叛徒与隐士们之前。”(卷5/1927年,《泽泻集》序) “……事实上中国有‘有产’与‘无产’这两类,而其思想感情实无差别,有产者在升官发财中而希望更升更发者也,无产者希望将来升官发财者也,故生活上有两阶级,思想上只一阶级,即为升官发财之思想。有产者可以穷而降于舆台,无产者可以达而升为王侯,而思想不发生一点变动,……故中国民族实是统一的,生活不平等而思想则平等,即统一于‘第三阶级’之升官发财的浑帐思想。不打破这个障害,只生吞活剥地号叫‘第四阶级’,即使是真心地运动,结果民众政治还就是资产阶级专政,革命文学亦无异于无聊文士的应制,更不必说投机家的运动了。” (卷5/1928年,《爆竹》) “在这个年头儿大家都在检举反革命之际,说起风致以及趣味之类恐怕很有点违碍,因为这都与‘有闲’相近。可是,这也没有什么法儿,我要说诚实话,便不得不这么说。我觉得还应该加添一句:这风致是属于中国文学的,是那样地旧而又这样地新。……唐宋文人也作过些性灵流露的散文,只是大都自认为文章游戏,到了要做‘正经’文章时便又照着规矩去做古文;明清时代也是如此,但是明代的文艺美术比较地稍有活气,文学上颇有革新的气象,公安派的人能够无视古文的正统,以抒情的态度作一切的文章,虽然后代批评家贬斥它为浅率空疏,实际却是真实的个性的表现,其价值在竟陵派之上。以前的文人对于著作的态度,可以说是二元的,而他们则是一元的,在这一点上与现代写文章的人正是一致。……现代的文学——现在只就散文说——与明代的有些相像,正是不足为怪的,……又因时代的关系在文字上有很欧化的地方,思想上也自然要必四百年前有了明显的改变。现代的散文好像是一条湮没在沙土下的河水,多少年后又在下流被掘了出来;这是一条古河,却又是新的。” (卷5/1928年,《杂拌儿》跋) “我想(按:散文或小品文)必须有涩味与简单味,这才耐读,所以他的文词还得变化一点。以口语为基本,再加上欧化语,古文,方言等分子,杂糅调和,适宜地或吝啬地安排起来,有知识与趣味的两重的统制,才可以造出有雅致的俗语文来。……平伯的文章便多有这些雅致,这又就是他近于明朝人的地方。不过我们要知道,明朝的名士的文艺诚然时多有隐遁的色彩,但根本却是反抗的,……中国新散文的源流我看是公安派与英国的小品文两者所合成,而现在中国情形又似乎正是明季的样子,手拿不动竹竿的文人只好避难到艺术世界里去,这原是无足怪的。” (卷5/1928年,《燕知草》跋) “小品文是文学发达的极致,它的兴盛必须在王纲解纽的时代。” “在朝廷强盛,政教统一的时代,载道主义一定占势力,文学大盛,统是平伯所谓‘大的高的正的’,可是又就‘差不多总是一堆垃圾,读之昏昏欲睡’的东西。一到了颓废时代,皇帝祖师等等要人没有多大力量了,处士横议,百家争鸣,正统家大叹其人心不古,可是我们觉得有许多新思想好文章都在这个时代发生。” (卷5/1930年,《冰雪小品选》序) “……很多文学家起始都是学医或学工程的。……大家也最好不要以创作为专门的事业,应该于创作之外,另有技能,另有职业,这样对文学将更有好处。在很早以前,章太炎先生便作这样的主张,他总是劝人不要依赖学问吃饭,那时是为了反对满清,假如专依学问为生,则只有为满清做官,而那样则必失去研究学问的自由。到现在我觉得这种主张还可适用。单依文学为谋生之具,这样的人如加多起来,势必造成文学的堕落。”(卷6/1932年,《关于文学之诸问题》) “胡适之、冰心和徐志摩的作品,很像公安派的,清新透明而味道不甚深厚。好像一个水晶球样,虽是晶莹好看,但仔细地看多时就觉得没有多少意思了。和竟陵派相似的是俞平伯和废名两人,他们的作品有时很难懂,而这难懂却正是他们的好处。同样用白话写文章,他们所写出来的,却另是一样,不像透明的水晶球,要看懂必须费些功夫才行。” (卷6/1932年,《中国文学的变迁》) “我常想,一个人做文章,要时刻注意,这是给自己的子女去看去做的,这样写出来的无论平和或激烈,那才够得上算诚实,说话负责任。”“《颜氏家训》成于隋初,是六朝名著之一,其见识情趣皆深厚,文章亦佳” “韩愈文起八代之衰,其文章实乃虚骄粗犷,正与质雅相反” (卷6/1936年,《关于家训》) “普通提起方言似乎多只注重那特殊的声音,我所觉得有兴趣的乃在其词与句,即名物云谓以及表现方式。我尝猜想一个人的文章往往暗中受他方言的支配,假如他不去模拟而真是诚实的表现自己。” “向来还有一种误解,以为写古文难,写白话容易。据我的经验说却不如是:写古文较之写白话容易得多,而写白话则有时实是自讨苦吃。……白话文的难处,是必须有感情或思想作内容,古文中可以没有这东西,而白话文缺少了内容便作不成。……大抵在无话可讲而又非讲不可时,古文是最有用的。”(卷6/1932年,《文学革命运动》) “尺牍即此所谓信,原是不拟发表的私书,文章也只是寥寥数句,或通情愫,或叙事实,而片言只语中反有足以窥见性情之处,此其特色也。但此种本领也只有东坡山谷才能完备,孙内简便已流于修饰,……大约自尺牍刊行以后,作者即未必预定将来石印,或者于无意中难免作意矜持,这样一来便失了天然之趣,也就损伤了尺牍的命根。”(卷6/1933年,《周作人书信》序信)、 “南北朝人的有些著作我颇喜欢。……其中特别又是《颜氏家训》最为我所珍重,因为这在文章之外还有作者的思想与态度都很可佩服。”“不但意思佳,文字亦至可喜,其自然大雅处或反比韩柳为胜”。“《家训》末后《终制》一篇是古今难得的好文章,看彻生死,故其意思平实,而文词亦简要和易,其无甚新奇处正是最不可及处,陶渊明的《自祭文》与《拟挽歌辞》可与相比,或高旷过之。陶公无论矣,颜君或居其次,然而第三人却难找得出了。”(卷6/1934年,《颜氏家训》) “关于家兄最近在上海的情形,我是不大清楚的,因为我们平常没有事,是很少通信的。……说起他这肺病来,本来在十年前,就已经隐伏着了,医生劝他少生气,多静养,可是他的个性偏偏很强,往往因为一点小事,就和人家冲突起来,动不动就生气,静养更是没有那回事……说到他的思想方面,最起初可以说是受了尼采的影响很深,就是树立个人主义,希望超人的实现。可是最近又有点转到虚无主义上去了,因此,他对一切事,仿佛都很悲观,譬如我们看他的《阿Q正传》,里面对于各种人物的描写,固是深刻极了,可是对于中国人的前途,却看得一点希望都没有。……在文学方面,他对于旧的东西,很用过一番功夫,……有人批评他说:他的长处是在整理这一方面,我以为这话是不错的。他的个性不但很强,而且多疑,旁人说一句话,他总要想一想这话对于他是不是有不利的地方。……至于他身后的一切事,就由舍弟建人就近办理了,本来家嫂是要去的,可是因为家母还需要陪伴,暂时恐怕也不能成行。……”(卷7/p365,1936年,《谈鲁迅》) “日本的上层思想界容纳有中国的儒家与印度的佛教,近来又加上西洋的哲学科学,然其民族的根本信仰还是似从南洋来的神道教,他一直支配着国民的思想感情,少数的贤哲有时能够脱离了,或把他醇化些,可是不能动得他分毫,……不懂得日本神道教信徒的精神状态便决不能明白日本的许多事情,……日本如要为右倾运动找一个灵魂,这就是的,亦无妨称之曰国粹。”(卷7/p737,1937年,《日本管窥之四》) “六朝时佛经翻译极盛,文亦多佳胜。汉末译文模仿诸子,别无新意味,唐代又以求信故,质胜于文,唯六朝所译,能运用当时文调,加以变化,于普通骈体散文外,造出一种新体制,其影响于后来文章者亦非浅鲜。”(卷7/p786,1937年,《佛经文学》) “我以为我们现在写文章重要的还要努力减少那腔调病,与制艺策论愈远愈好,至于骈偶倒不妨设法利用,因为白话文的语汇少欠丰富,句法也易陷于单调,从汉字的特质上去找出一点妆饰性来,如能用得适合,或者能使营养不良的文章增点血色,亦未可知。……假如能够将骈文的精华应用一点到白话文里去,我们一定可以写出比现在更好的文章来。”(卷9/p413,1940年,《汉文学的传统》) “中国过去思想上的毛病是定于一尊,一尊以外的固是倒霉,而这定为正宗的思想也自就萎缩,失去其固有的生命,成为泥塑木雕的偶像。……我想思想怕乱不怕杂,因为中国国民思想自有其轨道,在这范围内的杂正是丰富,由杂多的分子组成起来,变化很不少,而其方向根本无二,比单调的统一更是有意思。……我自己是喜欢杂学的,……归结起来说,写杂文的要点第一思想宜杂,即不可执一,所说或极细小,而所见须大,反过来说时,假如思想不够杂,则还不如写正宗文章,庶几事半而功倍也。”(卷9/p424,1945年,《杂文的路》) “说到文章,实在不行得很,我自己觉得处处还有技巧,这即是做作,平常反对韩愈方苞,却还是在小时候中了毒,到老年未能除尽,不会写自然本色得文章,实是一件恨事。”(卷9/p459) “《水浒》的人物中间,我始终最喜欢鲁智深,他是一个纯乎赤子之心的人,一生好打不平,都是事不干己的,对于女人毫无兴趣,却为了她们一再闹出事来,到处闯祸,而很少杀人,算来只有郑屠一人,也是因为他自己禁不起而打死的。……李逵我却不喜欢,虽然与宋江对比的时候也觉得痛快,他就只是好胡乱杀人,……武松与石秀都是可怕的人,两人自然也分个上下,武松的可怕是煞辣,而石秀则是凶险,可怕已至可憎了。武松杀嫂以及飞云楼的一场,都是为报仇,石秀的逼杨雄杀潘巧云,为的要自己表白,完全是假公济私,这些情形向来都瞒不过看官们的眼,……事实上根本相同的则是两处都惨杀女人,在这上面作者似乎无意中露出了一点羊脚,即是他的女人憎恶的程度。《水浒》中杀人的事情也不少,而写杀潘金莲杀潘巧云迎儿处却是特别细致残忍,或有点欣赏的意思,在这里又显出*虐狂的痕迹来了。……一夫多妻的东方古国,最容易有此变态,……”(卷9/492,1945年,《小说的回忆》) “在鸡犬豕,马牛羊这六畜之中,猪要算最是堕落的了。……鸡犬马牛羊五者虽然改变,究竟与野生的同族还相去不很远,唯有他却特别发福了,这一来绿林里的精悍之气完全消灭,成了一个富翁的样子。……”(卷10/p222,1950年,《养猪》) “五味之中只有辣并非必要,可是我所最喜欢的却正是辣,……火一般的烧灼你一下,不惯的人觉得这味觉真是已经进了痛的区域了。而且辣的花样也很繁多,……生姜辣得平和,青椒(乡下称为辣茄)很凶猛,胡椒芥末往鼻子里去,青椒则冲向喉咙,而且辣得顽固,不是一会儿就过去,却尽在那里辣着……辣酱、辣子鸡、青椒炒肉丝,固然也好,我却喜欢以青椒为主体的,乡下用肉片豆腐干片炒整个小青椒是其一,又一种是在南京学堂时常吃的腌红青椒入麻油,以长方的侉饼蘸吃,实是珍味,至今不曾忘记,但北京似乎没有那么厚实的红辣椒,想起来真真可惜也。”(卷10/p263,1950年,《吃青椒》) “身边琐事我自己最不会写,却很喜欢看这一类的文章,可是又难得看见好的,因为大抵都不够琐。……所难的是写,又要细又要好。……既无遗漏,又不枯燥,这就着实有点为难了。……假如能够跳过这困难,写出来时自有客观,不但不会再有文人自夸的习气,而且也可以成为民间生活的好资料了。”(卷10/p366,1950年,《琐事难写》) “翻译外国的韵文,在我个人看来总觉得是一件大难事。六朝以来,佛经里有好些韵文作品都译成了中文,如《佛所行赞经》,还有某一种的本行经,全部是韵文,译成了‘偈’的形式,这里显示出译师们苦心与独创的地方,是值得我们注意的。……他们造出了一种无韵的非散文,沿用‘偈他’(gatha或译伽陀)的名称,是专为译述印度原诗用的新文体,至今读了还觉得很有意思。”(卷11/p32,1951年)

文:侃大山

我的故乡座落在东北长白山脉,哈达岭余脉,青龙山脚下,是一个依山傍水、风景秀丽的小山村。  

小山村东居起伏叠嶂的山峦,原始森林郁郁葱葱,老树新苗一派生机盎然;西对连绵不断的哈达岭,曲折蜿蜒一直延伸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北靠高耸巍峨的青龙山,据说你要是站在山顶上,一伸手就能摸到天宫的琼楼玉宇,用手遮着耳朵仔细听,就能听到天上的有情人,像燕子一样呢喃莺语,情意缠绵地述说着悄悄话;南临那淙淙流淌的小河。她清澈碧透,宛如一条纯净洁白的玉带,拦腰系在青龙山脚下,一路叮叮咚咚唱着情歌,跳着舞蹈,无忧无虑流淌着,生生不息奔向远方,奔向远方!  

小河没有名称,就连一个像“狗剩”、“牛仔”、“毛驴”这样的乳名都没有,甚至于在中国的地图上也找不到它的经纬方位。但是,这条小河却深深镌刻在我童年心灵中,镌刻在我记忆深处,刻骨铭心,挥之不去,永志不忘。  

故乡无名的小河是我们孩童时小伙伴聚集的地方,是我童年时代原生态的游乐园,更是我童年时代梦儿升起的地方。  

夏季吃完午饭,李嘎子,二魔头,狗牛子,大老黑等一声唿哨,我们就来到小河,脱光衣服跳进河里洗澡。打水仗,扎猛子,搂狗刨,笑声朗朗,水花飞溅,玩得非常开心惬意,享受着无穷的欢乐,享受着无比的幸福。然而,最有趣的还是在小河里捕鱼摸蝲蛄,在小河上憋坝了。  

小河里有很多鱼儿,鲫鱼,鲶鱼,白票子鱼,泥鳅鱼等等,好多好多种类。其实,对我们小伙伴来说,摸鱼是很简单的事情,洗完澡,我和小伙伴们就光着屁股趴在小河边的浅水沙滩上,鲫鱼就悄悄钻到你的肚皮底下,你用手抓它,它也不动,一会儿的工夫,就能摸到几十条鲫鱼,喜获大丰收。  

吃这样的鲫鱼更是一种从未有过的享受。把鲫鱼开膛后,放入几粒大粒食盐,再用牛皮纸包裹上,沾上一些水,然后放到火里埋上,待牛皮纸将要燃烧尽了,拿出来剥掉最后一层牛皮纸,就可以吃了。鱼儿依旧是原来白白净净的颜色,看上去很有诱惑力,吃起来那个味道美极了,真是鲜嫩可口,原汁原味儿啊!什么高级厨师,哪个星级酒店,都制作不出来,恐怕连看都看不到,可谓天上难找,地上难寻啊!  

小河里蝲蛄也很多,秋天里,河水有些枯竭了,我们这些小伙伴就到小河里摸蝲蛄,蝲蛄又肥又大,就像海里的小龙虾。二魔头有时让蝲蛄甲夹得嗷嗷直叫唤,我们看到他那哭天抹泪的样子,拍着手哈哈大笑。把蝲蛄拿回家,放到饭盒里,放进小河水,再放一些食盐,盖上盖子送到火堆上煮。待水沸腾了,沫子扑出来,就拿出来可以吃了。小蝲蛄呈鲜红色,大蝲蛄呈褐红色,看到蝲蛄这样的颜色,你就会馋得直淌哈喇子。嗑开蝲蛄甲,蝲蛄肉白生生的,嫩嫩的,鲜亮亮的,吃上一口满嘴鲜嫩、淡雅、清香啊,真是美极了!扒开蝲蛄外壳,就看到蝲蛄黄了,黄澄澄儿的,油汪汪儿的,颤微微儿的,吃上一口满嘴流油啊,就是神仙也难得品尝到这样的美味佳肴啊!  

我最喜欢的是在小河上憋坝。我和那些小伙伴,用泥土和石头垒成高高的一道墙,挡住小河叉的河水。河水蓄积得越来越多,越来越多,最后河水就像疯狂咆哮的猛兽一样,冲毁堤坝,连泥土带石头都给卷跑了,波涛汹涌地向下游奔跑。后来,我们商量一番,改进堤坝,修建起“发电站”。在堤坝中间近一尺高的地方,修了一处可以淌水的口子,就是溢洪道,既可以防止洪水泛滥,又可以发电。再用高粱秸秆瓤和席篾制作一个“水轮机”,安装在淌水口处,堤坝里的水蓄积越来越多,渐渐地在流水口处流淌出来,流量越来越大,速度越来越快,推动着“水轮机”飞速旋转起来。我们的小伙伴们都高兴地手舞足蹈,欢声雀跃,大声高喊:水轮机旋转喽,发电喽,发电喽!  

此时,我遥望小河的上游,再眺望小河的下游,若有所思:我暗暗下定决心,要读中学,读大学,多学一些科学文化知识,毕业回来就在这条小河上发电,让村里的父老乡亲用上电灯,电话,电磨,推碾子拉磨再也不用毛驴了。  

故乡的小河夏天是我们的游乐园,冬天就成为我们的滑冰场。  

冬季里,群山峻岭白雪皑皑,小河面一片冰封,到处银装素裹,一派北国冬季的冰雪风光,别有一番洞天。我们小伙伴就到冰上滑自制的滑冰车,有时玩到半夜时分都不肯回家,最多的时候冰面上聚集有百十余号小伙伴,你追我赶,互相挑逗,互相追逐,互相顶撞,欢笑声,呼喊声,口哨声汇集在一起,在小河冰面上空回荡,经久不息。天上的星星哥哥看到了,乐得直眨眼睛,月亮姐姐看到了,笑得弯了腰,就连牛郎织女哥哥嫂嫂看见了,都忘记了相会在鹊桥!  

呜呼,故乡的小河!她给了我无穷无尽的乐趣,也给我带来了许多苦涩和烦恼。  

有几次我们小伙伴洗澡上学迟到了,老师就让我们靠墙罚站,我解释说是睡觉睡过头了。叛徒狐狸头子站起来就说:老师,他们去小河里洗澡了。我态度坚硬地说睡过头了,老师不相信。叛徒、汉奸狐狸头子说:老师,不能听他白话,你用手在他们身上一划,就知道是不是洗澡了,如果他们洗澡了,你划过的地方,就是一条白道子。老师心里明白,眼睛看着我们,呵呵地笑着,让狐狸头子过来划。这狐狸头子大步流星走到我面前,嘻嘻嘻地奸笑着说,哥们,对不起了,在我的肚皮上狠狠地划了一条子,果然是白色的。由于力量较大,划得道子较深,一会工夫白道子就变红色,血津津的。我疼得咬着嘴唇,眼睛瞪着狐狸头子,心想:叛徒、汉奸、卖国贼狐狸头子,你等着瞧,有你的好果子吃!我和几个小伙伴们,当时就被老师狠狠地批评一顿,并承认错误,保证以后不再因洗澡而迟到。  

事后,我和二魔头,狗牛子,李嘎子,大老黑在小河上,到底还是遇到了叛徒、汉奸、卖国贼狐狸头子,机会来了。我们狠狠地把他按进水里,灌进几口水,呛得他哇哇直吐,直到他告饶为止。我罢你个叛徒、汉奸、卖国贼狐狸头子,到底还是被我们给制服,终于出了这口恶气!狐狸头子回家把这事儿告诉家长,家长又找到老师。结果,我们小伙伴又遭受到老师一顿狠狠地批评。  

冬天在小河冰面上滑冰,一玩就到深夜,有的小伙伴家长找到我们家,说都是我出的主意,弄得小伙伴学习不上进,光是贪玩了。为此,妈妈几次责备我,告诫我千万不要太贪玩了!父亲多次拿着烧火棍子,发誓要狠狠地打我一顿,经妈妈反复劝解,父亲总算消了口气,我也躲过了倒霉的烧火棍。老师也因此多次批评我,说我是:贪玩无度,结党营私,打击报复,不爱学习,甚至是顽皮鬼头,屡教不改,孺子不可教也。这些大帽子劈头盖脸地扣在我身上,很沉很重,压得我喘不过气来。父母也是唉声叹气,无可奈何,甚至于有些心灰意冷。我自己更是精神不振,郁郁寡欢,有时也怪罪自己不争气,甚至于无端迁怒这条无名的小河,都是小河惹的祸,是小河给了我许多的苦涩与烦恼!  

故乡的小河给了我欢乐,给了我苦涩,更给了我无尽的遐想!  

夏季里,我们这些小伙伴们,常常静坐或是趴伏在小河边上,静静观看小河水哗哗流淌。我曾经问过妈妈,小河水是从哪里淌来的。妈妈看着我疑惑不解的眼神说,小河水是从青龙山上淌下来的。我说青龙山都顶到天上了,怎么会有水啊?妈妈说山有多么高,水就有多么高,小河水就是从天上淌下来的,所以,我们喝着小河水就觉得那么清冽、甘甜、醇香啊。哦,我明白了,小河水是从天上淌下来的啊,又流向哪里啊,我问妈妈。妈妈看看我说,你就能刨根问底,流向哪啊?流向大山外的伊通河,鸭绿江,最后流向茫茫的大海,这就是千条河流归大海啊!我把妈妈的话讲给小伙伴,他们都高兴地掬起一捧小河水,尽情得喝着,一边喝一边说,哎,还真甜啊,真甜啊!  

我们凝望着青龙山,山峰上云雾缭绕,云蒸霞蔚,显得是那样的迷蒙与神秘,小河水就是从那里流淌出来的,奔向大海,来也淙淙,去也淙淙,从村庄旁流过,留给我们的是神秘与梦想。我们摘下几片芦苇叶,叶尖儿穿进叶蒂上,扎成一个一个小船,放到小河里,希望这些小船带着山里孩子的问候,带着祝福,带着希望,拜访远方的朋友!  

我们多么想凭借着青龙山流淌下来的小河水,乘坐这些小船儿,走出青龙山,走出哈达岭,去看看崇山峻岭外面精彩的世界啊!  

啊,故乡的小河!你曾经给了我多少童年的欢乐,也带给我多少童年的苦涩,更给我童年插上了理想的翅膀,催促并伴随我走出青龙山,走出哈达岭,去 探索 那更新更美更广阔的世界!

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列宁

生性多疑者促使别人背叛他。—— 背叛名言

当你背叛别人时,你也背叛了自己。—— 印度政治家辛格

忠于大的真理常常需要背叛小的真理。—— 彼得·德夫里斯

那些背叛同伴的人,常常不知不觉地把自己也一起毁灭了。—— 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寓言家伊索

青春的特征乃是动不动就要背叛自己,即使身旁没有诱惑的力量。——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剧作家,诗人莎士比亚关于背叛的名言

爱情最KB的地方,他爱你,不代表他不背叛你,他背叛你,也不代表他不爱你。—— 香港女作家张小娴

为了保存一个人的生命,而背叛了千万人的解放事业,遭到千万人唾弃,那活着还有什么意思?—— 王若飞

在危难中和你并肩的人,并不一定能和你共富贵。而在危难中背叛你的人,也并不一定不能相交。世事无常。—— 原名徐磊,作家南派三叔《盗墓笔记》

我们要维护一条道德的底线,那条底线,是对生命的尊重,一个社会是有规则的,不是随性而为,不是暴力、滥交、背叛、屠戮!—— 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记者柴静背叛名言

我们离回忆太近,离自由太远。有时候念念不忘,只是爱上回忆。一次犹豫,一次背叛,一次意外,足以让它枯萎。摆脱一切,烟消云散。—— 台湾女诗人,散文家席慕容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的文学界对两种文体表现出比较轻率的态度,于是有了散文和长篇小说数量上的膨胀。我曾经呼吁写作者对长篇小说的尊重,莫言更是直言“捍卫”长篇小说的“尊严”,批评界要求紧缩长篇小说写作的声音不绝于耳。相对而言,也许散文不是文学界的主要文体,关于散文写作的批评则是零散和宽松的,而且现在越来越缺少专业的散文批评家,哪怕是给散文以一定关注的批评家。检讨写作界与批评界的责任,应当是文学生活中的一项工作。

 在整体上,这些年的散文写作缺少和读者的对话关系,缺少和现实的对话关系,而写作者疏于和自己心灵的对话更是一个普遍的状况。在这一松散的状态中,散文不乏优秀之作,文体有嬗变,技巧更成熟,但疲软之态始终未有大的改观。散文的“边缘性”是相对文体的边界而言,并不是指其价值“边缘化”,但目前散文的走势则令人担忧。九十年代以后,文化大散文的出现,曾经给散文写作带来新的可能和自信,也召唤了众多曾经游离于散文的读者。除此而外,一些体现了知识分子精神的思想文化随笔也在众声喧哗中发出独特的声音,这类写作可视为书写知识分子思想与情感的一种方式,而这些作者多数都是非职业散文家。一批类似文化大散文的文体和类似的写作者也随之出现,媒体和出版界乘机而上,由此共同营造了散文写作繁荣的幻影。在文化大散文逐渐定于一尊并不可避免地式微时,散文写作的虚假影响也为世人识破。现在只有少数几个散文幽灵在新世纪文学中游荡。这一危机的出现,不仅反映了散文的艺术问题,亦暴露了散文写作者的精神局限,而这两者都与散文写作无法传承现代散文精神、无法主动探索汉语写作的'新可能、无法积极应对转型期的思想危机等有密切关系。在意识不到这些问题时,散文写作的难度在一开始就被消解了,而一种没有难度的写作必定会颠覆这一文体的尊严,也妨碍这一文体的创新境界。

 在文学的现实语境和市场、媒介、大众、俗世等更为贴近时,许多人把我们这个时代指为“散文时代”。其实这里的“散文”以及和它相对应的“诗”或者“史诗”并不是一种文体,而只是一种比喻。黑格尔在《美学》中提出“从史诗时代到散文时代”这一命题,形象地揭示社会从古典到现代的转换。我在以前谈论散文的文章中曾经说过将“诗”与“散文”截然分开的局限,现在相对诗的时代说我们处于散文时代也只是一种相对宽泛的比喻。在经历了从“史诗时代”到“散文时代”的转型之后,人文知识分子感受最深的转型期问题之一是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冲突。我们在刚刚遭遇现代社会不久,“后现代”的部分征候便开始出现,一双脚还没有完全踏进现代社会,又被“后现代”缠住。在我看来,中国社会转型期产生的震荡远比西方现代社会转型时要剧烈和复杂,知识分子的分化、分歧和各自的内心冲突是在这一“中国问题”中产生的。——而这些问题和冲突,应当是促进散文这一文体发展的力量,是散文写作的思想、精神和情感的本源,但恰恰在这些方面,散文采取了回避和掩饰的姿态。

 如果再回到散文与“散文时代”的关系层面,我们也不妨说现时代确实是个可期的“散文时代”,这里所说的“散文”不是比喻,而是作为文体的散文。我们可以温习一下现代散文史上的一些论述。鲁迅曾认为五四时期散文小品的成就在其他文体之上,这是大家熟悉的论断。那么,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散文时代”?周作人在1930年序沈启无《近代散文抄》时就说:“我卤莽地说一句,小品文是文学发达的极致,它的兴盛须在王纲解纽的时代。”“在朝廷强盛、政教统一的时代,载道主义一定占势力。”“一直到了颓废时代皇帝祖师等等要人没有多大力量了,处士横议,百家争鸣,正统家大叹其人心不古,可是我们觉得有许多好思想好文章都在这个时代发生。”那时没有社会转型理论,不会使用转型期这样的概念,其实,所谓“王纲解纽”便是社会转型,所谓颓废时代、处士横议、百家争鸣、人心不古之谈都是这个时代的迹象。也是在这一层意思上,周作人进一步说:“小品文则又在个人文学之尖端,是言志的散文,他结合叙事说理抒情的分子,都浸在自己的性情里,用了适宜的手法调理起来,所以是近代文学的一个源头。”郁达夫在《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的“导言”中援引周作人前面的话并作了自己的解析:“若我的猜测是不错的话,岂不是因王纲解纽的时候,个性比平时一定发展得更活泼的意思么?”郁达夫确实是个懂得散文真谛的人,他强调散文的个性,又注意到散文和现实社会的互动关系,现代散文的发展一直根植于社会现实,而且始终对公共领域的思想问题保持着敏锐的视角和言说的力量。郁达夫在《导言》中指出,“五四运动的最大成功,第一要算个人的发现”,“以这一种觉醒的思想为中心,更以打破了械梏之后的文字为体用,现代的散文就滋长起来了”。

 我一直以为,周作人和郁达夫的这些论述既揭示了现代散文发生的动因,也阐释了散文的本体性所在,其意义不可忽略。郁达夫的分析揭示了思想文化、个人和文字三者的互动关系,更是论述现代散文的基本理论方法。由周作人和郁达夫的论述,我们对文体意义上的“散文时代”以及“散文时代”中散文何为,该有坚定的看法。事实上,鲁迅、周作人、郁达夫、朱自清那一代散文家在思想、个人的发见与文字诸多方面都显示了他们的高度和难度。朱自清先生在二十年代末《论现代中国的小品散文》中就作过经典性的描述:“但就散文论散文,这三四年的发展,确实绚烂极了,有种种的样式,种种的流派,表现着,批评着,理解着人生的各面迁流漫衍日新月异。有中国的名士风,有外国的绅士风,有隐士有叛徒,在思想上是如此。或描写,或讽刺,或委屈,或缜密,或劲健,或绮丽,或洗炼,或流动,表现上是如此。”这就是“散文时代”的面貌和“散文时代”中散文写作者的作为。严格地说,我们只有相对于“古代散文”而言的“现代散文”,“当代散文”只是“当代”的“现代散文”。尽管“今非昔比”,但现代散文的诸精神并未失去其意义。以此作为参照,我们就不难发现,当下的散文写作为何离散文远去。

 九十年代以来散文写作的再度兴起,在本质上源于当代汉语写作的危机和汉语写作中的思想危机。在经历了1985年前后“新时期文学”的辉煌之后,特别是进入九十年代以后汉语写作不仅身陷危机四伏的语境,汉语写作者自身的困境也在此语境中呈现出来,这一困境比以往更为深刻与复杂。在这一背景中,任何一种文体的成绩都与突破这一危机有关,无论是好的小说还是好的散文与诗歌。与虚构的文学样式相比,散文更直接地表达了知识分子的“世界观”和“审美观”,用语言的形式反映或表现了知识分子的存在方式。如何表现、批评、理解,如何名士、绅士、隐士、叛徒,如何描写、讽刺、委屈、缜密、劲健、绮丽、洗炼、流动,都是“散文时代”中的散文作为。但正是在这些方面,我们不无失望。在这个意义上说,众多散文写作者并未真正理解何为散文以及散文何为。

 散文的危机并非因为它日益增强的边缘性和公共化,究竟有多少人写作散文并不重要,究竟有多宽的文体疆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写作者是否真正理解了散文的要素并具备散文的品质。当下散文,在精神上缺少与现实的对应关系,现实的生动、丰富、复杂在散文中消失了,一个作者的世界观和思想的底线在散文中消失了。一个作者在写作中和现实是构成紧张还是松散或者暧昧的关系并无合法性问题,但显然要有穿透现实的思想能力。一个散文写作者必须保持知识分子的思想风度,对沉沦的社会保持警惕,不必剑拔弩张,但潜在的立场不可或缺。有没有这样的立场对散文写作来说是大不相同的。为什么一些散文作者的文字虽然漂亮甚至也有些动人但最终还是从读者的心里飘忽而去?散文作者如果没有独立的思想背景,漂亮的文体又怎能不是一个空洞的符号?我们在现实中的处境,涉及人本的种种困境,而关注人的命运、生存意义和精神家园,是一个具有普遍性的主题,因此,散文可以回到历史、回到乡土、回到童年,但是所有的往回走和往后看,都应当是精神的重建而不是精神的消费。

 我赞成包括文化大散文之类的写作对历史叙事的运用,历史叙事探究文化、生命、人性的种种形态,打开中国知识分子尘封的心灵之门和与之相关的种种枷锁是必须的;但是历史的所有询问其实只是探究我们精神来龙去脉的一种方式,历史的叙事同时应当是写作者关于自我灵魂的拷问、关于生命历史的考证、关于精神家园的构建。相对而言,散文与自然与生态的关系日渐疏离。我们越来越缺少与自然、与生态对话的散文,文字在面对自然时已经越来越缺少敏感,越来越陌生,越来越不能抵达大自然的怀抱。我们的身体与语言文字长久没有阳光雨露的照射和滋润了。而所有的这些缺失,都表明人的思想、精神、胸襟、情怀、格调等都在从散文中退出,散文中已经没有了名士、绅士、隐士和叛徒。

 教学目标:

 1 基础知识目标:

 A、 了解有关散文诗的知识。

 B、 理解《记忆》中所蕴涵着真谛。

 C、 了解《门槛》一文的写作背景,理解“门槛”的象征意义。

 2 能力培养目标:

 把握《记忆》回旋婉曲、层层深入的写作特色及《门槛》的象征手法。

 3 思想教育目标:

 A、 通过学习《记忆》一文,追求真善美,远离假丑恶,做生活的仁者、智者、强者。

 B、 学习《门槛》一文,在面对人生选择的时候,要从容、镇定、要对理想执著追求,对信念坚定不移。

 教学重点、难点:

 1. 理解《记忆》中所蕴涵着真谛,把握《记忆》回旋婉曲结构特点

 2. 理解“门槛”的象征意义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比较阅读法。

  一. 预习课文

 1. 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狭隘()灰烬()作孽()冠冕()

 门槛()执拗()端详()怜悯()鬓()角

 2. 解释下列词语

 (1) 芥蒂:细微梗塞物,比喻很轻微的嫌隙或不快。

 (2) 执拗:固执任性,不听从别人的意见。

 (3) 泯灭:形迹、印象等消灭。

 (4) 作孽:造孽,做坏事。佛教用语。

 (5) 得大自在:得到极大的自由,不受拘束。

 (6) 春华秋实:春天开花,秋天结果。(多用于比喻)

  二. 认知过程

 导入:

 开学至今我们学习了大量的诗歌和散文,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种新的文体,也是这二者的结合体——散文诗。散文诗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第四次对诗歌形式专制的反叛,是一种新兴诗体。散文诗这种诗体在“五四”时期随着新文化运动诞生以后,大半个世纪以来,经过历代诗人的探索,至今取得独立地位并繁盛起来。它既具有散文的形式,更具有诗歌的意境美。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品读《记忆》和《门槛》这两篇散文诗的精品,来领略散文诗的语言美、形式美、意境美。

 (一) 学习《记忆》

 1. 请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有条件播放配乐朗读材料,充分酿造课堂气氛,

 2. 简析课文内容,深入鉴赏课文

 (1)《记忆》中,“记忆所蕴含着的真谛”指的是什么?作者是怎样一步步形象地揭示这一真谛的?

 提示:回答第一问既要从全文提炼又要重点归纳课文的几段。回答第二问先根据行文中领起与转折的标记,将全文分成几个部分,然后用简练的语句串联起来。

 答:第一问,记忆是衡量人的高下、贵贱、美丑、善恶的尺度;在人们的记忆中,庸人、叛徒、蠢货、懦夫将遭唾弃,大公无私、乐于奉献、勇于献身的人将流芳百世。

 第二问,先说什么是忘却,再说记忆没有这样那样的外在形式,然后才能触及什么是记忆的核心话题,最后对怀有各种记忆的人做出评价。领起与转折处有明显的标志:“记忆,是什么?”——“这说的是忘却,记忆呢?”——“记忆究竟是什么?”全文“先言他物”,几经盘旋,才“引起所咏之辞”,回环婉曲,层层深入,意趣盎然。

 (2)在《记忆》中,作者假设我和你面对面亲切交谈,这一问答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答:本文假设我(作者)与你(一个年轻的朋友)面对面亲切交谈,一问一答,这样“假设”的情境,有助于缩小读者与作者的距离,有助于使作者“笔谈”变得和蔼可亲。虽如话家常一样,但是作者却用优美的语言,写出了许多优美的意象,使文章呈现出典雅的气象。

 (3)文中两个传说表达了作者的什么观点?后面的议论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答:这两个传说表明了记忆是永恒的,作孽者人不毁之自毁之,行善者虽殒其身却人记之。表达了作者对庸人、叛徒、蠢货、懦夫的憎恶和对智者、勇士的崇敬与赞扬之情。

 (4)在《记忆》中,哪两种修辞手法用得最多,最好?

 答:比喻和排比。

 比喻,具有系列化的特点。“记忆”被比喻成种种事物:灰烬、流水、落花。每一种比喻中,又作生动形象的进一步比喻性描写,以“流水”之喻而论,更进一步的比喻性描写还在后面:“它奔涌而来,可也总要消逝到地平线之外去”,“即便是流水,到了天尽头,不还能解一解远行人的干渴么。”

 排比,“医学家说……道德家说……佛家说……”“……是庸人……是叛徒……是懦夫”或引用名言,或写成精妙的警句,像诗一样单行排列,有气势,有分量。

 (5)读完文章,请谈谈你对“记忆究竟是什么”这一问题的认识。

 答:《记忆》从记忆角度,对纷繁的社会现象和人们的种种品行作了概括而生动的描写,表达了对真善美的歌颂,对假恶丑的批判。从根本上说,这里的'“记忆”,是广大人民心中判断是非曲直的客观尺度。

 总结:本文形散神聚。表面上好像零散杂乱,其实始终围绕着“记忆”的话题,而且“记忆”的话题,也不过是作者思想感情赖以表达的凭借,作者真正想表达的是对正义、对高尚情操的歌颂,对恶势力、对卑下行为的批判,但这写作意图藏而不露。在思路上,没有“直线式”平铺直叙写来,而是采取曲线式写法,迂回婉转地表达思想感情。根据这一中心,作者尽情挥洒,力求形式生动活泼。总之,文章在形式上放得开,但表达的中心很集中,开与合很好地统一起来了

 (二)学习《门槛》

 1.作者介绍

 屠格涅夫(1818-1883),19世纪俄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第一部具有影响的作品是《猎人笔记》。50年代起,写长篇小说《罗亭》、《贵族之家》、《前夜》、《父与子》、《烟》、《处女地》(“艺术史诗”)

 2.背景介绍

 《门槛》是作者晚年的作品中思想境界较高的一篇。作者与女革命家一直有来往。1878年1月,俄国发生了女革命家刺杀彼得堡总督的事件,同时,屠格涅夫受到女革命家彼洛夫斯卡娅活动的影响,受到女友伏列夫斯卡哑献身精神的感染,对那些为俄国的解放事业不惜牺牲一切的英雄钦佩不已。于是,集她们于"俄罗斯的姑娘"之一身,通过虚幻的梦境,讴歌了俄国社会现实中的优秀分子,着力表现她们的崇高信仰和无私无畏的献身精神。

 3.研习课文

 (1)找出文中描写环境的语句,这是怎样一个环境,这样的环境描写有什么象征意义?对表现女主人公形象又有什么作用?

 提示:找准相关语句,结合背景思考环境描写的作用

 答:找出相关的环境描写的语句,“一座大楼。正面一道窄门敞开。门里一片阴森的黑暗。”“望不透的黑暗中散发着寒气,随着寒气,从大楼深处传来一个慢吞吞的、不响亮的声音”这阴森恐怖的环境象征着当时俄国严酷的社会环境和严峻的革命形势。“大楼”象征伟大而壮丽的革命事业;“门槛”象征参加革命和不参加革命、进步与落后的分界线,也可象征革命者面前的一切艰难险阻。

 这阴森恐怖、冷峻严酷的环境,是人物形象凸现的底色。

 (2) 语言描写的句子,对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作出评价,女主人有哪些优秀品质,作者对她寄予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文中的语言描写有三类:一类是问话,声音慢吞吞、不响亮,语调冷冰冰,语句长,陈述一切苦难,表现正义事业的艰难,衬托出女主人公的坚强性格;另一类是答语,简短、坚决、果敢、有力,直接表现女主人公的坚强品质;最后一类是评语,“疯子”“圣人”截然相反,表现女主人公品格的伟大,也暗示出这种人物性格不被广泛理解造成的悲剧性。

 在塑造女主人公形象时,作者寄托了对女主人公由衷的赞美和颂扬之情。

 (3) 揣摩相关语句,回答下列问题。

 A. 为什么一个人投身于革命后,会遭到“跟人们疏远,完全的孤独”的结果?

 提示:联系鲁迅的《药》来理解。

 答:这正反映了革命者脱离群众,漠视群众力量,缺乏进步的指导思想的弊端和当时人民群众的麻木。

 B. 为什么说“你准备着无名的牺牲吗?你会死去——没有一个人……甚至没有一个人会知道,他尊敬的怀念的是谁……”?

 答:牺牲而无名,这是最朴实、最高贵、最伟大的牺牲,展示了革命者崇高无私的精神境界。

 C. 何理解问者的最后一个问题“你知道吗?将来你会不再相信你现在这个信仰,你会认为自己受了骗,白白地毁了你年轻的生命?”

 答:“会”愿意是“有可能”,而不是“一定会”。这是一个假设性提问,一方面有革命半途而废的落荒者存在,另一方面,门内的声音要求她再次从内心里检验自己对革命的认识和思想准备。

 D. 章最后两句话有什么含义?

 答:那个远远躲在后面“咬牙切齿地咒骂”的人,是当时社会中一批庸人和市侩的代表。赞美“以为圣人”象征着人民群众对革命者的崇敬,代表整个社会和历史对这些英勇无私的革命志士唱出了歌颂的最强音。

 (4) 关于象征

 象征即借助对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的描写来体现某种抽象思维以及情感。象征的艺术效果在于能够赋予被象征物以暗示,引导读者想象和联想,使被概括的内容显得含蓄、深广。

 结合背景理解本文中门槛和姑娘的象征意义。

 “门槛”象征革命征途的险峻;

 “一个姑娘”象征勇于献身的革命勇士。

 提示:不看写作背景,“门槛”可以象征两种选择的分界线,人们心灵中矛盾的标尺,前进或后退,坚持或是放弃,都需要人们作出选择,

乍一看上去,"叛徒"用得有些极端。但仔细想来也不无道理。

首先,想必大家对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都有所耳闻。

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儿子会打洞!" 这也说明了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并且现在随着父母文化素质的提高以及一些比较先进的育儿观念的普及,更使得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到了原生家庭对一个孩子的性格乃至一生的重要性。

如果孩子生活在一个温暖有爱的家庭环境中,那么他长大了多半也会是幸福的。但如果孩子生活在一个缺爱的环境中,比如父母成天吵架,冷战甚至家庭暴力,孩子长大后也会变得胆小怯懦、自卑、缺乏安全感,甚至会沿袭父母的婚姻模式,以后自己的婚姻家庭中也会充满暴力。这样的生活势必是不幸福的。

其次,为什么说家庭的"叛徒"更能接近幸福呢?

世界上每个人都在追求幸福,没有人会去背叛幸福。所以如果原生家庭幸福的话,也就没有"叛徒"一说。既然是"叛徒",那么背叛的肯定是原来不幸福的生活模式。这样的"叛徒"会更好地总结、反思自己的原生家庭模式,并且能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会把这种模式调整到更能过上幸福生活的层次。

举个例子来说,如果原来原生家庭存在暴力,那么这个"叛徒"就会在自己的家庭中痛恨暴力,会以和平沟通的方式去解决问题,这样一家人就能和平相处,相亲相爱。

如果原生家庭中省吃俭用到成天吃剩饭剩菜、甚至过期食物的程度。那他就会选择不做过多的饭菜,只吃新鲜的食物。这样他就不会因为经年累月的吃不健康的食物而导致重大疾病。

所以说,这个"叛徒",并不是背叛了父母,而是摈弃了父母不良的生活模式,而采用了更健康的生活模式,所以也就更能接近幸福。

我是香草珠儿,

心理成长,心灵提升,我们一路同行。

请关注公众号:香草珠儿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121396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25
下一篇2023-11-2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