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见齐宣王进谏 孟子谓齐宣王曰的故事

孟子见齐宣王进谏 孟子谓齐宣王曰的故事,第1张

孟子见齐宣王

齐宣王在别墅雪宫里会见孟子,齐宣王问贤德的人住在这样的别墅里,也会感受到在这里游玩的快乐吗?

孟子见齐宣王

孟子说当然会,人们得不到这样的快乐就会去怪罪他们的国君,但是这样做是不对的,;然而君主要是不和人民一同享乐也是不对的。君王以人民的快乐为快乐,以人民的忧愁为忧愁。

从前齐景公曾经问晏子,我想到转附、朝舞两地游玩,我要怎么做才能像古代帝王的巡游那样呢!

晏子说,问得好,天子到各诸侯国家就是巡狩,如果春季巡视的时候要做的是观察耕种情况,补给粮食不够吃的人;秋天里巡视要对歉收的进行补助。

夏朝有谚语说,君王不外出游历诸侯怎么有时间休息,百姓怎么得到赏赐。但是春秋之后可不是这样了,君王一出游必定兴师动众,索取粮食。这样饥饿的人越加不能填饱肚子,劳累的人也得不到更多的休息。

所以大家才对君王出游产生了恐惧,大家怨声载道,就有人开始做出伤天害理的事情,所以这样方式的出游时违背天意的。

从上游到下游的玩叫流,从下游到上游的玩叫连,打猎不知道疲惫叫荒,饮酒成性没有节制叫亡。古代的君王既不会有想要流连享乐的想法,也不会让荒亡的行为发生个不停。

那如今大王您怎么选择就要看您自己的决定了。齐景公听了就让出游的部队驻扎在郊外不打扰百姓的生活,大开仓库救济贫苦百姓。

孟子谓齐宣王曰

孟子对齐宣王说:“主公,您的一位臣子,把自己的妻子和子女托付给自己的朋友,然后他觉得信得过才这么做的,于是他安安心心旅游去了。但是等到他回来的时候,却发现自己的朋友并没有像他交代的那样做。

孟子谓齐宣王曰

不仅没有给它的家人好的地方住,连吃饱饭这种基本的生活保障他的友人都没有提供,主公你说要是你遇到这种情况,您会怎么做?”

齐宣王说:“要是我早就和这种朋友绝交了,我这么信任你,你却反过来背叛我。”

孟子继续说:“如果身为司法官员,但却不能管理好他自己的下属,这时候该怎么办?”

齐宣王说:“我会毫不留情的罢免他,身为官员你的职责就需要你必须带好部下。“

孟子最后说:“那主公要是在治理天下的时候,不能做到一心为民,那么对这样的人该怎么处理。”

齐宣王听出孟子的意思是在暗指自己在处理朝中大事的时候有懈怠,心里也有点不好意思,于是环顾了四周的大臣,开始说其他事情。

孟子层层推进,从生活中的事,推到中层干部,再推到治理国家的帝王,循循善诱,我们不得不佩服孟子的勇气,敢在一国之君面前说如此言论。

而齐宣王的举动也让人们忍俊不禁,孟子推行仁政,自然想让君王能推行自己的思想,齐宣王态度很犹豫,孟子借这个机会点醒齐宣王,齐宣王也机智的躲过了尴尬。

齐宣王纳谏

齐宣王算不上一位明君,但是在他执政时期,齐国得到快速发展,这和他善于承认错误,知错能改,虚心纳谏的表现是分不开的。尤其是对后世百家争鸣的文化大盛世局面奠定基础的稷下学宫的建立,让思想家纷纷传播自己的学说,对社会发展也起到进步作用。

齐宣王剧照

齐宣王率先到秦国招募贤士,得到了有贤德的人后,齐宣王逐渐开始发展国内的一些文化事业,齐宣王喜欢到处游说的士人,他认为这是君王统治时不可或缺的力量,这位重视文化,虚心纳谏的帝王,不惜耗费巨额资金召集天下的文人。

齐宣王欢迎文人墨客到自己开办的稷下学宫来,其中儒学大师孟轲的到来对齐宣王文化的发展起到关键作用。稷下学宫中百家争鸣,各派学说的代表纷纷著书立说,开战学术研究,创造了中国史上灿烂的“先秦文化”。

前面提到齐宣王治国的时候常常犯错误,但是他虚心认错,再加上手下还是有善于纳谏的臣子,孟子曾经借生活中的小故事,提醒齐宣王要好好管管自己的君王作风,说是大王身边的臣子让自己的朋友帮忙照看妻儿,自己出远门回来后发现朋友没有做到,让齐宣王判断,再上升到中级干部,最后到君王。齐宣王嘴上不说,心里接受孟子的纳谏。

齐宣王想要知道为什么自己的狩猎场不比周王的大,但是百姓却不满意,孟子告诉他要与民同乐,和民分享,这样才是造福百姓的表现。

在齐宣王到社山打猎的时候闾丘想齐宣王建议招纳贤士,完善法律;打开国库,救济百姓;颁布法令,尊老爱幼。齐宣王听了很是感慨还想要让闾丘作自己的宰相。

香居谏齐宣王

齐宣王在造大宫殿,大的足以覆盖数百亩地,改好后的宫殿可以容纳下三百多间屋子,在当甚至是历史上都是比较罕见的大工程。

齐宣王画像

也只有齐国这样的大国才有实力完成这宏大的工作量,凭借齐国的大国地位和雄厚的国力,工程有条不紊的进行,就这样持续了三年。

三年来,负责建造的百姓是几乎没有歇息,负责监管的官员也寸步不离,因为这可是齐宣王下令修筑的啊,但是由于工程量过去强大,三年过去了,还没有建造完成,当时齐国虽说是大国,但还是为各种问题困扰,如何继续发展壮大自己,如何在诸侯国中树立威信,如何将老大的地位进行到底,都是齐国应该考虑的。

但是在宫宫殿建造的过程中,居然没有一位大臣向齐王提出意见,如今的齐国已经是满负荷预转了,还要忙着再建筑宫殿的话必然引起不满。

香居就向齐宣王谏言,荆王放弃了礼乐制度,他贪图享乐,荒诞*欲,我斗胆请问齐王,您认为当时的荆国是有君主的吗?

齐宣王说没有皇帝,他们的君主不问国事,怎么叫做还有皇帝呢!那我再问齐王您认为荆国内有好的臣子么,齐王说也没有,作为一位忠心的臣子,在帝王犯错之前就应该提出来,这不是合格的臣子。

香居又说,现在君王在建造宫殿,但是三年了还没有修成,但是您的大臣中没有人敢进谏,你认为自己的臣子合格吗。

齐宣王说,是不合格,我也没有好的臣子。香居说既然大王您这样认为,那我也只能告退了,说着快步走出。

齐宣王突然反应过来,忙说先生留步,我哪里是没有好的臣子,是我没有意识到,先生为什么这么晚才来点化我。

他找来尚书,快帮我记下来,某年某日我没有遵从先王的教诲,兴修工程,劳民伤财,是香居先生提醒我了,让我停止这种做法。

齐宣王问曰汤放桀

齐宣王问,商汤曾经流放过夏桀,周武王也曾江讨伐了纣王,历史上有发生过这样的事吗?

齐宣王问曰汤放桀

孟子说,好像传闻中是这样记载的,应该是有发生过的。

齐宣王就问,那我就奇怪了,不是说臣子要与君王一同共事,臣子要辅佐君王完成天下一统的吗?为什么作为臣子的会以下犯上,将君主杀死呢?

孟子说,那些杀害有仁德的人被统一称作贼子,因为他们置国家利益不过,只图自己享乐;那些杀害有仁义的人被统一称为作残,因为他们不仅不懂仁义,还阻碍他人推行仁义之法,这是违背大势所趋的。

这一帮贼残的人我们称之为匹夫,夏桀在政治上亲近小人,远离君子,他刚愎自用,听信谗言,让整个王朝内乱不断,民不聊生,他在位时期,正直的人纷纷离他而去最后夏桀王众叛亲离。

商纣王荒*无度,只顾自己享乐,不管朝中大事,有人想要谏言,却被残忍杀害,文武百官,城中百姓没有不恨他的,酒池肉林的商纣王失去大家信任,失去人心,最后连王位也一起断送了。

我只听说过商汤和周武王杀过匹夫之辈,但是要说这是诛杀君王的大罪,我还真不能这样说。如果君王不能做到严于律己,不能做到虚心纳谏,对于仁的态度不坚定,那么迟早会落得和夏桀、纣王一样的下场,我不承认他们是君主,不知道齐王您怎么看。

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孟子循序渐进,帮助齐宣王理清错误的认知。(跳过古文部分不影响阅读)

“尊敬自家的老者,再把这份尊敬推广到别人家的老者;喜爱自家的孩子,再把这份喜爱之情推广到别人家的孩子。能做到这样,就把天下握在手心里了。”

你怎么对待别人,别人就怎么对待你。 《影响力》这本书提出的互惠原理,孟子两千多年前就知道,而且能用于治国,玩得贼溜。

“《诗经》上说:‘先示范给自己的妻子,再推广到自己的兄弟,最后普及到家国天下。’就是说把这份推己及人的心思推广出去。做到推己及人,就能够保有四海,不能推己及人,就连老婆孩子都守护不住。古代的圣贤超越平常人并没有其它奥妙,就是善于推己及人罢了。现在大王能够施加恩惠于禽兽动物,却不能施加恩惠于百姓,这却是为什么?”

谈话不能空穴来风。齐宣王救下一头牛,孟子就顺着齐宣王的这点恻隐之心发挥,劝导齐宣王实施仁政救护天下百姓。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行于易。 推行恩情也是如此,要想推恩于天下百姓,就要从身边的事情做起,从自己的亲人做起,逐渐推广开来,扩展到天下百姓。

你让百姓感受到恩情,百姓就会拥护你;但如果你对老婆孩子都不能给予恩情,那么老婆孩子也会离你而去。

圣人之所以称为圣人,不是别有一套奥秘,只是能把推己及人这件事做到极致,这一点就是圣人的发端处。

用在我们自己身上,想把工作做好,就从我们自身的责任心培养开去。对事情负责,就自然会寻求解决办法,对岗位负责,就自然会寻思改进工作方法;工作上的成就,就是从自身的一点责任心培养出来。

“称一称,然后才知道轻重;量一量,然后才知道长短。万物都如此,人心更是如此。请大王深思!”

知道可怜牛羊,不知道可怜百姓,这是不知轻重。但既然有可怜牛羊的心,只要反身思索,就自然会懂得可怜百姓。

小事明白,再细加考量,大事也就能明白。 牛顿,就是通过砸在头上的苹果思量出万有引力。

孟子劝人,不是强加给你一个观念,而是帮你理清你原本就知道的道理。

“难道说大王发动战争,把将士置于危险之中,和其它诸侯结下怨恨,只有这样大王才开心吗?”

这肯定不是齐宣王喜好战争的出发点,孟子这样说,就是逼迫齐宣王否认。

把报价抬高,对方就容易接受一个相对低的价格;把对方的过错评估得过分严重,对方就容易承认相对较轻的过错。

齐宣王急忙否认:“不是。我怎么会开心做这样的事?我打仗是为追求我喜欢的东西。”

上钩了。齐宣王若是不承认自己的心思,孟子再能说也无的放矢。 打脸之前,要先找到脸在哪。

孟子紧追不舍:“大王的喜好可以说出来听听吗?”

齐宣王笑而不语。一不小心被孟子把话套出来,冷静下来就不说了。

孟子当然有办法:“是因为美食不够吃?轻便暖和的衣服不够穿?还是因为美丽的姑娘不够看?甜美的歌声不够听?身边的仆人不供使唤?这些东西大王的臣子都有足够的供应,大王怎么还在追求这些东西?”

您现在的所作所为,看起来像是在追求这些低层次的东西。 孟子故技重施,又故意把齐宣王说的很不堪。

齐宣王又赶紧否认:“不是,我不是为追求这些。”

孟子说:“那么,大王的喜好就清楚了。大王想要开疆拓土,使秦国、楚国这样的大国俯首来朝;莅临中原,安抚四夷。但是以您现在的所作所为,去追求您想要的东西,就像是爬到树上去捉鱼啊。”

缘木求鱼,比喻得清新脱俗,挑逗齐宣王的好奇心。

齐宣王不相信:“有这么严重?”

孟子说:“可能比这还严重。爬到树上去捉鱼,虽然得不到鱼,但也没什么危险。但以目前大王的所作所为,去追求大王的喜好,还投入全部精力去做,那就很危险了。”追求目标若是方式有误,那么越用力,就错得越离谱。

齐宣王奇了怪了,我还能犯比到树上捉鱼还蠢的错误。

齐宣王问:“可以说来听听吗?”

孟子问:“邹国和楚国作战,大王认为谁能够胜利?”邹国是个弹丸小国,和楚国实力相差悬殊,战争结果显而易见。孟子为让阐述的道理显而易见,又开始用夸张类比来举例说明。

齐宣王回答:“楚国胜。” 孟子需要齐宣王表明观点,有共识才能进一步交流。

孟子顺着齐宣王认同的“强胜弱”观点继续往下说:“既然小国打不过大国,少数人打不过多数人,弱小打不过强大。现在海内有九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齐国只占九分之一。凭借九分之一的领土就想去征服其他的九分之八,这和邹国去攻打楚国有什么区别?还是从基础上着手吧。”

《孙子兵法》上说:“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24铢为一两,24两为一镒)

这是战争的“形”。 战争比拼的是基础实力,一斤钢铁碾不过八斤钢铁,只能从本国国政上入手,提高土地生产力,在有限的土地上产出更多的国力。

孟子打开全局视角,把天下形势摊开来给齐宣王看,让他明白武力征服本质上是在做什么。

“如果大王现在发布实施仁政,让天下士子都想到大王的朝堂上做官,农家都想到大王的土地上耕种,商人都想到大王的集市上做买卖,旅客都想在大王的土地上行走,天下痛恨其国国君的人都想投奔过来向大王控诉。如果出现这样的局面,谁能阻拦大王称王呢?”

《孙子兵法》上说:“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

民心所向就是天下的“势”。 如果天下百姓投奔大王能像从山上滚落的巨石那样势不可挡,那么谁还能阻止大王称王。

你喜欢什么,我还给你什么,但你得换个方法。

有形有势能夺得天下,有理有据能说服别人。

“君视民为草芥,民视君为仇寇”是战国时期孟子说的,出自孟子的作品《孟子·离娄下》第三章。

原文: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王曰:”礼为旧君有腹,何如斯可为服矣?“

曰:”谏行言听,膏泽下于民;有故而去,则君使人导之出疆,又先于其所往;去三年不反,然后收其田里:此之位三有礼焉;如此则为之服矣。今也为臣,谏则不行,言则不听,膏泽不下于民;有故而去,则君搏执之,又极之于其所往;去之日,遂收其田里:此之谓寇雠,寇雠何服之有!”

译文:孟子告诉齐宣王说:“君主看待臣下如同自己的手足,那么臣下看待君主就会如同自己的腹心;君主看待臣下如同狗马,那么臣下看待君主就会如同不相识的人;君主看待臣下如同泥土草芥,臣下看待君主就会如同仇人。”

宣王说:“礼制规定,(已经离职的臣下)要为先前侍奉过的君主服孝,君主怎么做,臣下才能为他服孝呢?”孟子说:“(臣下在职时)有劝谏,君主就会听从,有建议,君主就会采纳,使君主的恩泽遍及百姓;

(臣子)有原因离职(到别国去),君主就会派人领他出境,并且派人先到他要去的地方作好安排;离开三年还不回来,才收回他的封地房屋。这叫三次有礼。这样,臣下就愿意为他服孝了。

如今做臣下的,有劝谏,君主不接受,有建议,君主不肯听,(因此)恩泽不能遍及百姓;有原因离去,君主就要捉拿他,还想法使他在所去的地方陷入困境;离开的当天,就没收了他的封地房屋。这样就叫作仇人。(成了)仇人,哪有什么要服孝的呢?”

扩展资料:

孟子,姬姓,孟氏,名轲,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属孔子第四代弟子,是曾子的再传弟子,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孔子是大成至圣,孟子被称为亚圣。韩愈《原道》中将孟子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孟子为“亚圣公·树宸”,尊称为“亚圣”。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孟子与孔子合称孔孟其道,多数人称为“孔孟之道”。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周游各国,但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随后退隐与弟子一起著书。孟子与其弟子的言论汇编于《孟子》一书,是儒家学说的经典著作之一。

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逻辑严密,尖锐机智,代表着传统散文写作最高峰。孟子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即人性是善的。但孟子只说性善,南宋朱熹补充为“人之初,性本善”,后世有学者提出“性向善”。

-孟子·离娄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121499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25
下一篇2023-11-2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