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病娇女生谈恋爱是什么体验?

和病娇女生谈恋爱是什么体验?,第1张

林黛玉的病娇,跟现代意义上的病娇不完全相同。林黛玉喜欢贾宝玉,可远没有到病娇的程度。按照现在的说法,病娇已经可以算是一种精神疾病。在这种状态下,被某事物强烈吸引,产生的一种占有欲的极端思想和行为。这种极端的行为,是十分可怕的。常见的是排他,还有很多自残、伤害他人的行为。林黛玉只能算是一个文艺女,她的“病娇”主要是生病和娇羞,跟这种人谈恋爱是一种很舒服的状态。

1、病娇文艺女

我们要清楚一件事情,林黛玉的病娇不同于现代的说法。现在人们谈病娇,大多数都是对一个人拥有极端的占有欲。在这种欲望的促使下,可能会产生极端的行为。很多动漫或者漫画里,都有这样的人。比如说“吃掉你和你融为一体”、为你去伤害别人、所有接近的人都是敌人等,这类想法是偏激的。在某种时候,可能还会出现过激示爱、自残等行为。在广义上来说,可以算作一种精神疾病。而林黛玉的病娇,只是单纯的生病、娇羞,这种状态不单单是对贾宝玉。

2、很舒服的感觉

林黛玉这样的病娇文艺女,给人的感觉还是很舒服的。自己在喜欢的人面前很温柔,同时又知书达理,跟她在一起可以有聊不完的话题。无论是相貌、性格,都是俱佳的存在。她对你的喜爱不可能发生变化,且不会束缚着你,这是大多数男生都想要的理想恋爱状态。若是她的生平没有那么惨淡,也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女诗人。

3、林黛玉病娇吗

现代人所称林黛玉的病娇,也只是在贾宝玉和薛宝钗结婚的时候,她泪尽而逝。其实这不能只怪两人结婚,更多的是她身体本来就差。长期的身体虚弱,加上一些刺激,自然是经受不起任何打击。 

羌族的传统节日是什么 羌族的传统节日就是羌历年,羌语称“日美吉”,根据地方的不同,又有“羌历新年”、“过小年”、“丰收节”、“还原节”等多种叫法,但名称不同,内容却完全一样,都以庆祝丰收和感恩还愿为主要内容龚具有浓郁的宗教色彩,在每年的农历十月初一举行,持续三至五天。

还有就是祭山会,这是羌族独有的传统节日,时间在每年的农历四月初一。这是一种祈祝丰年的活动,到了这天,每家每户的房顶上插着杉树枝,室内的神龛上挂着剪纸花,点燃松光、柏枝,祀祭天神“木比塔”。祭祀时,宰羊作祭品,巫师敲着羊皮鼓,唱本民族的史诗。当天,全寨男女老少,都要喝咂酒、唱酒歌、跳锅庄舞,祈求年景丰收。

羌族有什么习俗 羌族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最早是河煌地区的牧羊民族,以后向东向南迁徙,是华夏族的主要族源之一, 也是古代蜀族和今天藏族、彝族的主要族源。它们大部分融合到汉族和其它少数民族之中,只有在四川的岷山 地区保留了全国唯―一块羌族聚居区,这包括阿坝州的茂县、汶川、理县、黑水、松潘,以及绵阳市的北川县 。其中以茂县羌族集中聚居最多,占全部羌族人口总数的60%。

羌族具有独特的物质文化成果和民族风情,绵延几千年而不间断,被称为中国各民族演化史上的一个“活化石 ”。其中最具特色的是至今仍存的碉楼、栈道和溜索等建筑形式。碉楼在羌语里叫做“邛笼”,“皆依山居止 ,垒石为室,高者至十余丈”,著名的有茂县黑虎乡的群碉、明嘉靖年间修筑的桃坪碉。栈道在羌族地区的特 色是险峻,茂县较场一带的栈道遗迹,传为是蜀人的祖先蚕丛氏的遗作。溜索古称“窄”,是用于渡河的竹 索 ,羌族中心区茂县古有“绳州”的设置,其名称即来源于古羌的绳桥。 现存的历史文物中,以横架于滔滔服江 之上、长达100多公尺的茂县石鼓 “鸳鸯溜”最为著名。

羌族地区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这里有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物, 有蚕丛和大禹的遗迹。“禹兴于西羌”, 汶川刳儿坪和茂县石鼓乡(原名石纽乡)以及北川的石纽,都有大禹诞生的纪念地。茂县县城名“凤仪镇”, 也是源于歌颂大禹的“凤凰来仪”的古语。在茂县维城乡有蜀汉大将姜维修筑“维城”的遗说。叠溪本为古蚕 丛重镇,因地震而变成今日风光秀丽的地震湖。

羌族的民俗亦很有特色,至今保留着白石崇拜习俗,户户羌寨庄房都供奉白石。羌笛传自远古,各种歌舞欢快 多情,羌族服饰有独特的魅力。其民族著名节日有羌历年、祭山会、牛王会,娱乐活动有跳莎朗舞、爬天杆、 射兽馍、放索套。其它如挑花刺绣、云云娃、喝咂酒等,都可令人享受羌族文化的独特风情。羌族地区盛产花 椒,“茂椒”至今仍是烹好川菜的重要调味品。

三 尔玛羌族文化

(一)传统节日:

农历10月初1是羌历年,在这隆重的节日里羌族人们会穿着本民族的服装欢聚在一起跳起锅庄,还有一些祭祀活动。

以“感恩”、“ 祈福”、“ 和谐”为主题的2009羌族“俄苴”庆典在茂县曲谷举行1月30日(农历正月初五),阿坝州茂县曲谷乡河坝村,羌笛悠扬,爆竹声声,唢呐齐鸣,锣鼓喧天,全乡2000余群众欢聚在这里,载歌载舞,兴高采烈,共庆一年一度的羌族“俄苴”节,祈祷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幸福安康,国泰民安。

“俄苴”意为农历正月初五,是羌族村寨的狩猎节,又叫男子节。记者了解到,曲谷乡是羌语标准音点(羌语普通话)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瓦尔俄足”传承地,是羌族语言、服饰、饮食、村落布局、民居建筑、风俗习惯、礼仪节庆、民间艺术、手工技艺等羌文化保留完整的行政乡。在这条偏远的山沟里,有流传千年的领歌节(“瓦尔俄足”,又叫妇女节)、狩猎节(又叫男子节),阴阳互补,刚柔相济,构成共同的主题:感恩一切给予生活的惠及,规劝人们尊重自然,追求天人合一的本真和恬美,而且还有历经千年的洪木基神塔,这里的人们每年都要举行“俄苴”庆典活动。

由于现在禁止捕杀野生动物,所以智慧的羌族人们通过用面粉烧制兽形馍馍来狩猎,以纪念羌族中的一个神,其实是人,是因为羌族人们太崇拜他,对他的尊敬

狩猎节时德高望众的老人取圣火胜利而归。

正月初五那天早上,他们到山一株神树那里取圣火,他们用白石头摩擦生火。

其中白石头是羌族的圣物,放在房屋上面。

羌族寨中建有石碉楼,方>>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有哪些? 彝族

火把节:六月二十四日至二十五日,习俗:点火把、摔跤、斗牛、歌舞

插花/打歌节:二月初八,习俗:采集杜鹃花插于各处、青年男女盛装跳“左脚舞”

密枝节:二月初八,习俗:祭龙树、野餐

祭龙节:二月初八,习俗:跳芦笙舞

赛衣节:三月二十八日习俗:赛衣

三月会:三月二十八,习俗:赶集、跳舞

白族

三月街:三月十四至十六日,习俗:物资交流、赛马、赛龙舟、歌舞

绕三灵:四月二十三至二十五日,习俗:绕山、祭祖、跳霸王鞭、八角鼓舞

火把节:六月二十五日,习俗:驱邪求吉、祈求丰收

本主节:日期不一,习俗:供奉“本主”、诵经唱文,焚香磕头、歌舞、游乐、竞技等

石宝山歌会:七月末八月初三天,习俗:弹唱白族情歌

苗族

花山节:一月三日,习俗:对歌、跳芦笙舞、爬花杆

纳西族

米拉会/棒棒会:五月十五日,习俗:赛马、农具交易会

祭天:节期不定,习俗:祈年求丰,消灾除邪

骡马大会:三月七月,习俗:牲畜交易

三朵节:二月初八,习俗:赛马、跳“阿哩哩”、野餐

七月会:七月中旬,习俗:大牲畜交易、对歌

摩梭人

朝山节:七月二十五日,习俗:祭拜女神、歌舞、射箭、结交阿夏

景颇族

目脑纵歌:一月十五日,习俗:跳文崩舞

藏族

成佛日:四月一至四日

跳神法会:藏历除夕,习俗:跳神节目

赛马会:五月初五,习俗:搭帐篷,野炊、宴客、赛马

成道日:十月二十五日

端阳节:五月初五,习俗:赛马、跳锅庄舞、弦子舞、野餐

雪顿节:藏历六月底七月初,习俗:晒大佛、跳藏戏、过林卡

布依族

牛王节:四月八日,习俗:吃牛王粑、给牛散食、歌舞

傣族

泼水节,习俗:歌舞、赛龙舟、泼水、放升高

采花节,习俗:采花献佛

送龙节:公历一月,习俗:送祭品给龙神

哈尼族

扎哩作:一月一日,习俗:祭祖、对歌、荡秋千、宴请

阿玛突:二月属龙日,习俗:祭山、祭祖、祭社林等

新米节:八月第一二个龙日,习俗:尝新、祭天、祭亲奠

苦扎扎:六月,习俗:对歌、跳舞、祭天神

十月年:十月,习俗:祭祖、通街宴

姑娘节:二月二日,习俗:野餐、唱歌跳舞

祭母节:三月第一个属牛日,习俗:祭母、唱思母歌

壮族

陇端节:三月,习俗:物资交流、青年男女对歌、社交

僳僳族

刀杆节:二月八日,习俗:上刀山、跳嘎

赛歌会:腊月或正月上旬,习俗:赛歌、沐浴

澡堂会:春节,习俗:沐浴、交友

开斋节:回历十月一,习俗:礼拜、赠“油香”等

古尔邦节:回十二月,习俗:团拜、宰牛羊等

拉祜族

葫芦节:十月,习俗:跳芦笙舞、物资交流、

扩拾节:正月初一,习俗:接新水、跳芦笙舞、狩猎

祭太阳神:立夏日,习俗:敬献神灵、祈祷年丰

佤族

拉木鼓节:腊月,习俗:拉木鼓、剽牛、跳舞

瑶族

盘王节:五月二十九日,习俗:祭祖、歌舞

普米族

转山会:五月五日,习俗:转山、歌舞、鸣枪

阿昌族

会街:九月十五日,习俗:耍青龙、白象、跳象脚鼓舞

基诺族

祭大:三月,习俗:跳鼓舞、竹杆舞、打陀螺

水族

端节:八月下旬至十月上旬,习俗:铜鼓舞、对歌寻偶

独龙族

卡雀哇:腊月,习俗:剽牛、祭天、跳锅庄、互邀作客

爱伲族

耶苦扎:六月,习俗:打秋千、跳舞、聚餐

怒族

鲜花节:三月十五日,习俗:采集鲜花、祭祀仙女

怒族年:腊月二十九日,习俗:射箭、打石头靶、歌卜(猜唱)、荡秋千、舞蹈等[3]。

蒙古族

蒙古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旧历新年,蒙古语为“查干萨仁”,即白色的月。蒙古族的年节亦称“白节”或“白月”,这与奶食的洁白紧密相关意。此外还有那达慕、马奶节等。

朝鲜族

其节日基本上与汉族相同,>>

羌族的民风民俗 春节舞龙、舞狮

春节舞龙、舞狮,在惠州的历史已十分悠久。自古以来,从正月初一至正月半(即正月十五),龙队、狮班穿街过巷,天天热闹非凡,颇有惠州的地方特色。

传统的舞龙、舞狮活动由民间自发组成,多为一街一龙,武班、乡村舞狮。

民间的舞龙具有典型的广东风格。所舞的龙自己扎造。龙头主骨架由竹料扎成,外表糊纸上漆,彩布作龙身,整条龙长达13丈,约合42米。舞龙时,最前面由日月牌、匾额、宫灯、扮色队(化装成历代的民间故事人物),鳌鱼、凤、狮、杂水(由人扮装的鱼虾蟹蚌等)在前面引路,最后才是活灵活现的龙。一路鼓乐不断, 一路鼓乐不断,人数从多,浩浩荡荡,穿街过巷,满城轰动。龙过之处,不时有长者带子、孙在龙的肚子下钻来钻去,谓“钻龙架”, 意思是望子成龙,舞龙时的“钻龙架”、“猎龙公”、“派龙贴”等民俗,颇有的地方特色。

民间的舞狮活动与舞龙有相同的特点。把狮扎好后,偿到元妙观“开眼”,并进行“抢青”活动。新春的第一天清晨,各路狮队由师爷携匣领路,狮子、锣鼓镲钹、手持各种冷兵器的武术队伍依序表演,所到之处,店家、住户鞭炮相迎,并封红包,热热闹闹,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才告一段落。

端午节龙舟竞渡

端午节,民间称之为“五月节”。赛龙舟,惠州民间称之为“扒龙船五月节”。节,扒龙船,龙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一至初六,都举行传统的赛龙舟活动,历经千年,常盛不衰。

每年农历“五月节”,多为河水涨满,“龙舟水”使各街(村)的龙船队兴趣倍增。以往的五月节,在东江河畔,完成了赛前仪式的龙船队沿江分批举行龙舟赛。参赛龙舟先是顺水而下,而后逆水而上,最后冲刺决出输赢。奖品多为花江(用竹串吊整幅衣布,上面贴满纸巾),设奖者也多为地方的殷商巨贾。得者把“花江”插在船头,沿江而上,以为荣耀。

中秋赏月

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中国传统的中秋节。

民间过中秋节仅次于春节的一个大型欢庆节日。

为了能过好中秋节,民间从节羊一个月就着手节日的筹备,购买月光饼(一种用白糯米粉加白糖做成的白饼),风粟、菱角、表榄、红柿、芋头、柚子、花生等吃物,当然,每家必不可少的是月饼和灯笼。

中秋节当天,远出他乡的人们各自回到家中最长者的家吃团圆饭,向家人讲述自己今年以来所做的事和下一步的目标,长年当家的人则多讲一些好话(激励的话)。当月光初升时,合家一起开月饼、点灯笼,开始一年一度的赏月。

随着时代的发展,民间的赏月活动正在由庭走公共场所。目前,已具规模的有平湖赏月和汤泉赏月两个场所。

重阳节登高、放风筝

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节。民间重阳节有登高和放风筝的习俗。

据民间传说,重阳节登高能给登高者带来好运,连续三年登高则能时来运转。从锻炼身体的意义上来盾,重阳节登高确实有其独到的益处。重阳节时值初秋,秋高所爽,此时登高,身心收益非平时可比,既能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到高山这巅,举目远眺,山河秀色尽收眼底,令人精神振奋,心情舒畅。

现在,每年重阳节登高最为壮观的是罗浮山、九龙峰、象头山,市区的高榜山、丰山等,尤其是位于博罗的罗浮山,每年重阳节前夜(农历九月初八)十多万来自本市各县和东莞、增城、广州、深圳的登高者陆续登上罗浮山的顶峰飞去顶,通宵等待日出的人们在山顶围坐,互相祝福。日出时,烟花、炮竹响彻去霄,与初升的太阳交融在一起,颇为壮观,据有关部门统计,近年到罗浮山登高的人数每年都有十多万最多时有三十多万,使罗浮山重阳登高成为岭南重阳节的盛事

重阳节放纸鹞则是较为独特的习俗。民谣中唱道:九月九,是重阳;放纸鹞,线爱长。按我国传统习惯,放风筝一般多在清时时候。由于气候>>

羌族 节日 羌历年(每年农历十月初一),在此时各种农作物都收割完成,为了庆祝一年的丰收,羌民都把这一天作为喜庆丰收的节日而欢度此节。

春节也是羌民族最大的节日,意为旧年的结束和新年的开始。春节时间为除夕之夜至正月十五。

除夕之日每家都有贴对联的习俗。贴对联也有区别:在当年家里有人去世就贴挽联,用绿色或**纸来写对联,表示对死者的哀悼和怀念;而家无以上情况者都用红色纸来写对联,表示新年里大吉大利。

除夕之夜,羌族的习惯是合家团圆之夜。不管在外地工作或是做生意的人都要在此时回家与家人团聚,过上一个幸福吉利的除夕,迎接新的一年。

正月初一为新年开始的第一天,人们都要起早到水井里去背水,意为来年不缺水。还要到屋外去拿一些柴进来并念到招财进家之意的话,表示新年里天天有财进家门。另外这天不能说脏话及吵架,如有犯者,表示新年里家里有祸之意。还不能看见劳动工具,看见了意为新年里会很辛苦,故此除夕天都要把它们藏到看不见的地方。

正月初一早上有不吃稀饭的习俗,意为吃稀饭表示这年收成不好。

正月初二羌民有拜年的习俗,有晚辈向长辈拜年,表老辈们新年里身体健康,万事如意。有出嫁之女回娘家拜年的习俗,表女儿对父母的祝福和祝愿父母在新年里事事顺心。有未结婚而有女友的男子向女方拜年的习俗,表祝女方父母及女友新年快乐。有徒弟向师傅、学生向老师拜年的习俗,表感谢师傅或老师传授手艺或知识于他,并祝师傅和老师新年里吉祥如意。

正月初三有对死去的人办新坟和向死去的人烧纸钱祭奠的习俗。这天有不能串门的习俗,意为这天是死人的节日,故不能串门。

正月初四,这天意为新年开始可以开工的吉祥之日,所以这天有出工做事的习俗。这年有修新房的人都要在这天下基脚的习惯。

正月初五,这天意为狩猎者的吉祥日子,所以这天家里都要给男人(不分老少)用灰面粉做一个象动物的馍馍,然后每家出一些酒肉到寨子指定的地方去并带上猎枪,把形似动物的馍馍放在一起,用猎枪瞄准射击;如射中就意为这年里的狩猎有获。然后大家围在一起敬神、喝酒唱歌的习俗。

正月初九,这天全寨乃至全村的人有带上敬酒、刀头、香蜡到庙子里去敬神的习俗。

正月初六,这天全村人都要带上敬酒、刀头和香蜡到山顶上各寨的塔子上去供奉的习俗,表人们对大自然的崇拜。

大年十五,这天是春节的最后一天,所以有家人团聚在一起吃大年饭的习俗,以表春节的结束,新一年春耕的开始。

春分这天有不上山的习俗,意为这天是山里各种动物交配之日,见者不利。

惊蛰这天有不下地的习俗。

清明节这天有扫墓、立碑及到祖先的坟上烧纸祭祀的习俗。

端午节这天是祭祀龙的节日,这天有起早用露水洗脸、洗身的习俗,意为这天万物都有药可治百病;还要扯各种草到回家备以后生病之日用。传说这天的各种草都有很好的药效。有喝雄黄酒的习俗,意为喝了这种酒,以后蛇不敢缠你的脚。有插艾在门框上的习俗,表示对屈原的怀念。

阴历七月十五中元节,俗称鬼节,所以这天有祭祖、祭鬼的习俗。

八月十五为中秋节,有用月饼、核桃、苹果等各种食物首先在房顶的塔子里祭月亮神以后,全家人围在一起吃团圆饭的习俗。

农历二月初二为祭龙节,传说这天是龙抬头之日,所有的蛇都要出洞结束冬眠,故这天有剃头的习俗。

农历六月初六,这天传说是所有的虫都不吃东西,所以这天有晒家里容易被虫蛀的毛衣、皮衣等衣服的习惯,免遭虫蛀。

五月初五,羌族的女儿节。这天全村的妇女到要穿上新衣服,到西湖寨山顶的塔子敬神,围着塔子唱歌跳舞,然后到各寨进行对唱山歌,来歌颂羌族妇女的优良传统美德。

青>>

各个民族的传统节日 我国56个民族的传统节日

1、阿昌族

阿昌族大部分聚居在云南,是中国云南境内最早的世居民族之一。会街,是阿昌族人民的传统 ,多在每年农历九月中旬举行。阿昌族信仰小乘佛教,会街原属宗教 。主要宗教节日有进洼(关门)、出洼(开门)、烧白柴、泼水节等。除宗教节日外,还有许多本民族特有的传统节日。如:火把节、窝罗节、浇花节和春节。耍白象是阿昌族传统节日。

2、德昂族

德昂族民间传统节日主要有泼水节、关门节、开门节、烧白柴等,大都与佛教活动有关。德昂族还有祭家堂、寨神、地神、龙、谷娘等祭祀习俗,其中以祭龙最富情趣。宗教节日有“进洼”(关门节),是虔诚的佛教徒最大的净居把斋节日。

3、东乡族

东乡族和其他信仰宗教的民族一样,每年有三大节日,即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

4、侗族

侗族传统节日各地日期不一,主要节日有新婚节、架桥节、祭牛节、吃新节、花炮节等。

5、白族

白族的传统节日很多,已有上千年历史的“三月街”是白族一年一度最盛大的节日,现被定名为“三月街民族节”。它和“火把节”(又称星回节)等民族节日饶有特色。其他主要节庆活动还有大过年、绕三灵、火把节、耍海会、拜日望等。同汉族相同,也过清明、端午、中秋等。

6、独龙族

唯一的传统节日年节(独龙语:卡雀哇)也是和宗教联系在一起的。过卡雀哇于每年冬腊月的某一天举行,具体时间由各家或家族自己定,节期的长短常常以食物准备的多寡而定,节日期间,人们要举行祭山神仪式,唱歌跳舞。

7、俄罗斯族

俄罗斯人传统的民族节日主要与宗教信仰有关,每年公历的1月7日俄罗斯族均欢度圣诞节,纪念耶稣降生。

8、鄂伦春族

鄂伦春族的传统节日不多,只有春节、氏族的“莫昆”大会和宗教活动“奥米纳仁”,还有篝火节。主要节日是农历新年。

每年的6月18日是鄂伦春民族传统的节日--篝火节。这一天,鄂伦春人都要点燃篝火,欢歌舞蹈,欢庆自己民族的节日。

9、布朗族

最具特色的节祭日有:年节、祭寨神、洗牛脚等。

10、鄂温克族

鄂温克族不管是牧民、猎民还是农民,都以农历新年为主要节日。腊月二十三日要祭火神。牧区五月二十二日要过“米阔鲁”节,实际是由一种生产活动演变而成的节日。这一天,要统计牲畜的数目,给马剪鬃尾、打烙印。人们在5月初五早起采艾蒿戴在头上,去河边洗脸、沐浴,以求安康。牧区还有“祭敖包”,这是从宗教祭祀演变成的节日,要举行赛马等活动。11、高山族

11高山族

高山族的节日很多。他们的传统节日大都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丰年祭”又称“丰收节”、“丰收祭”、“收获节”等,相当于汉族的春节,是高山族最盛大的节日。

12、仡佬族

祭山、吃新、过年,是各地仡佬族普遍过的三大节日。春节,是仡佬族最大的节日。农历十月一日,是仡佬族的传统节日“牛王节”,是仡佬族民间特有的节日。

13、朝鲜族

其节日基本上与汉族相同。朝鲜族民间有五大节日,至今仍然隆重欢度。这五大节日是:元日(春节)、上元(元宵节)、寒食(清明节)、端午节、秋夕(中秋节)。朝鲜族敬重老人的传统很悠久,早在李氏朝鲜(1392-1910)时期,每年九月九日便被确定为老人安慰日(老人节)。还有三个家庭的节日,即婴儿周岁生日、回甲节(60大寿)、回婚节(结婚60周年纪念日)。

14、黎族

黎族的节日与黎族的历法有着密切的关系。解放前黎族的节日,在邻近汉族地区和黎汉杂居地区,大多都用农历,节日与汉族相同,例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就黎族来说,过得最隆重和最普遍的节日是春节和三月三。

15、僳僳(lisu均四声)族

主要节日有阔时节、火把>>

羌族的传统节日、生活习俗和饮食文化 土族的传统节日、生活习俗和饮食文化 5分 高山族的传统节日包括:播种祭、平安祭、“阿立”定祭丰、竹竿祭、猴祭与大猎祭、矮灵祭以及达悟人的飞鱼祭,等等。高山族的传统节庆通常与祭祀合一,纷繁复杂,

饮食以谷类和根茎类为主;

高山族在古代以裸为美,仅以幅布遮阴,毛皮围腰。但接触汉文化以后,逐步形成男穿长衫女着裙,讲究服饰美

羌族人的生活习俗 在四川人口约20万人。自称尔码、尔麦。主要分布在川西北岷江上游阿坝 藏族羌族自治州境内的茂县、汶川、理县、黑水、松潘和绵阳市所辖的北川县。 春秋战国时期古羌人由西北向西南迁徙。其中一只迁居于岷江上游一带,此后 又有不少羌人部落南下,经过长期融合,演变成今日之羌族。秦代曾置湔氐道,汉 代设汶山郡,以后历朝均有州、县的建置。元、明在羌区实行土司制度,清改为流 官。羌区长期处在封建制社会。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经过羌区,创建了苏维埃 政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与藏族联合联立1个自治州、21个羌族乡。羌语属汉 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通用汉文字。实行一赤一妻制。崇信万物有灵和祖先崇拜 的原始宗教,诸神均以白石为象征。节日有酿的咂酒。农村羌民喜着麻布或棉布长 衫,外套羊皮褂子,依山垒石建屋,碉楼高丈余,古称“邛笼”。擅长掘井和建笮 桥。妇女善挑花、刺绣。行火葬、土葬和水葬。主要从事农业,兼有畜牧业。民间 流传《开天辟地》、《羌戈大战》、《斗安珠和木姐珠》等神话故事。流行锅庄舞, 即“跳萨朗”。所用羌笛古今闻名。

饮食

猪膘为羌族传统食品。流行于茂县、汶川、北川等地。将猪勒死,把肉分割成条块,用 盐渍三至七天后,吊在屋梁上风干即成。 金裹银也是羌族传统食品。

信仰

白石崇拜 羌族信仰习俗。流行于茂县、汶川、理县、北川等地。羌族信仰的神灵很多,但均无铜像,统统以白石为象征,供于屋顶的塔子上,屋里的神龛上、火塘旁,村外的山头上和神林中等。屋顶的白石代表天神,火塘旁的白石代表火神,山头上的白石代表天神,田地里的白石代表青苗土地神等。有的人家屋顶上立有多块白石,除代表天神外,还代表别的神灵。羌族人常常向白石虔诚祈祝寿,燃香祭拜。

搜山求雨 羌族信仰习俗。若遇天旱,人们便举行搜山仪式,祈求降雨。届时,禁止人们上山进行打猎、砍柴、挖药等活动,违者将受谴责或遭痛打。若仍不降雨,再到高山之巅举持祈雨仪式。

神林 羌族信仰习俗。羌族每个村寨的山后都有一片神树林,被视为山神之所在。神林禁止砍伐,也不能在其中放牧和割草,村寨定期进行化祭。

跳盔甲 羌族信仰习俗。又叫大葬舞。在为有功将士举行葬礼时跳。参加者一般为几人到十几人,头戴皮铠甲,手持兵器,先围成圈跳,接着形成两排对阵,兵器飞舞,铜钤叮当,吼声震天,表现死者作战时的威武气概。

化翳子 羌族信仰习俗。眼睛被植物枝叶擦伤或由其他原因引起不适、流泪,以及眼球内出现白色障碍物,俗称翳子,可请端公化解。

打油火 羌首长信仰习俗。当家中经常出现怪影或怪事时,须请端公举行此仪式驱邪。届时,端公将清油烧沸装于碗内,碗中放一把汤匙。同时,点燃火把,盛一碗冷水备用。舀一匙热油浇在火把上,然后向上面洒冷水,火把猛烈爆旺并劈啪作响,然后向上面洒冷水,火把猛烈爆旺并劈啪作响。端公手持火把在各间屋子里走一遍,最后来到门外。这样,邪魔便被驱逐出家门了。

踩铧头 羌族信仰习俗。当患肚痛、腹胀等疾病时,须请端公举行此仪式冶病。一般情况下,端公将一铧头放在火塘中烧红,取出后淬一碗水给病人喝即可。遇病情严重者,须将病人平睡在床上或火塘旁,端公将烧红的铧头取出,赤脚踩上去跳舞,然后把脚踩在患者腹部,由下而上轻轻抚擦三次。

羊髀骨卜 羌族信仰习俗。由端公主持仪式,用以占卜运气、病因、行人祸福、一年吉凶、战争胜负等,所用羊髀骨须取自于用以祭祀的羊身上,一般在羊宰杀后烧煮前取骨。

居住

雕房为羌族传统民居。又称雕楼。>>

在民歌中取暖

 在民歌中取暖,相信很多人都喜欢听民歌吧,民歌的音乐非常的淳朴,充满自然的味道,听起来意蕴悠长,因此深受大家的欢迎,下面我们就一起来阅读在民歌中取暖,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吧。

在民歌中取暖1

 从前我有一种排斥中国民谣的感觉。这主要和我的小资有关,因为大部分民谣都是关于爱情的,但在我看来,中国民谣里的爱情是土的,似乎只属于五六十年代的年轻人。我更喜欢西方经典情歌和一些国内流行音乐。但是,在我有了一些感情经历,对爱情的看法变得更加本质之后,我发现中国民歌更打动我,让我改变的,只是他们音乐元素的本土部分。

 只要仔细反刍中国民歌,就会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语言现象:歌曲中恋人的称呼永远是兄弟姐妹,无论是西北还是西南民歌;而且歌词里很少出现爱这个词,和现在流行的爱去爱的歌有很大区别。这大概与农耕社会爱情的含蓄和羞涩有关。害羞作为一种心理气质,对于生活在强调沟通技巧的信息时代的人来说,绝不是黄金。但是当街上所有的女孩都在喊着爱上你是我的幸福,是我一生的幸福时,害羞是珍贵的。我一个年纪比较大的同事说,如果他能在恋爱的时候悄悄摸一下阿妹的辫子,他会激动得情不自禁。这就是害羞的力量。即使我们现在整晚都在爱人的唇边,也不一定会晕。

 兄妹相容也解释了爱情的另一种形式——亲情。有人说,电视上流行歌曲、肥皂剧中的情话泛滥,主要是因为现实中真爱和爱的能力的丧失,越缺越想谈。这么说好像有点过了,但是爱情的时尚和数字化确实让它越来越像肯德基店里不同价位的可乐。用水龙头控制配方和流量,很好吃但不一定满足。泡沫爱情的流行,美化了姐姐在我心中的感觉。其实和家人的爱情比一切浪漫的感情都要纯粹。一个男人背叛自称心上人的女孩可能很容易,但背叛轻声称兄道弟的男人却很难。

 中国民歌最引人注目的是,它表现了超越时空的等待。兰花,在那个遥远的地方,等等。那就是落后的生产力和沟通方式所创造的简单,而这种简单创造了一生等一个人的神话。不知道为什么西北男人要放弃心上人,赶骡马往西,去了几个春秋;当我站在西北的高坡上,在一个贫瘠的秋天,目睹贫瘠无边的贫瘠塬地,我明白了,为什么民谣里的爱情那么浓烈,那么忠贞。我最喜欢的mv之一是央视音乐频道发布的《兰花》。我爱那个独自坐在山坡上,用心去抓骡队铃铛的美女,那比无望的午后还要长的热脸上两行泪,那穿过新脚掌时从指尖蔓延到心尖的针线的颤抖,那方言里的细腻与坚韧:如果你是我的兄弟,那只使人心动的手;哦,你不是我哥哥。我们很幸运地出生在一个手机、海外电话和互联网空前普及的时代。我们要向远方的女孩表达感情,不必哀叹没有邮递员来表达我们的感情;高效的交通让人跑得比心还快,一天几千里,甚至几万里。缺失的长度和集中性减弱。我不能说现代科技破坏了爱情的古典,但现实一点,比起现在早上在广州想你,下午坐飞机去上海见面的爱情,我更被民谣里的约会吸引,更被晚上站在岔口等了很多年还依然痴情的大姐姐吸引。

 民歌中大量农耕和游牧文明的独特形象为许多怀旧的心提供了温暖的住所:羊、马、马头琴、红色棉袄和蓝天。它们再现了风和草的纯美,以及无边的月光,是生命和爱情的原生态。我多么羡慕那个坐在草地上,陪着马头琴默默哭泣的年轻人。这时候,他的`马正在远处月光下的河湾里饮水,风摇着他额上的黑发。噼啪作响的篝火升上夜空,照亮了一张受伤的脸。我甚至喜欢陕甘高原风味的红色棉袄,穿在漂亮姐姐的身上,让她的脸更漂亮更健康,有一种温暖的感觉。它不能照耀在城市的街道上,但它是**土地上永久的时尚色彩。还有姐姐的长辫子,这是民谣里最巧妙的细节。并不自命不凡,病态。在我的情感地图上,它几乎成了通往纯洁的路标。在一个中性短发当街流行的城市,和小芳这样留着黑色长辫子的女孩谈恋爱,是一种气质纯粹的理想。

 当带有泥土气息的《草原之夜》从音响里出来的时候,我感受到了温暖的气息,仿佛回到了水草丰盈的漫长岁月:当时的生活很简单,但爱情却像诗一样。我们在阳光下工作,坐在月光和草地之间,弹着钢琴,说着爱,因为一个古典的眼睛会羞红很久,我们愿意为了等待一个人,喝尽我们所有的孤独。

在民歌中取暖2

 我脚下的这片皇天厚土就叫关中,关中这地方土壤肥沃,在农业方面有“牛脚踩泥窝窝,狗也吃白馍馍”的美誉,因为关中道的一年风调水顺,四季五谷丰登,从古到今,自然灾害相对极少,古人就说,长安长安、四季平安。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日子过的富足、殷实、舒心、坦然。这里农村的人们曾经大多过着“日出劳作,日落而息,面朝黄土背朝天”劳动生活方式,他们眷恋这平展的土地,不愿远走他乡,弃家舍子,所以“有父母在、不远行”,这些就是关中人常说的嘴边话、口头禅。实际上真正的原因是,其骨子里乡土观念太重,舍不得离开家。关中人从小长到大,没受多少穷、也没遭过多少大罪,日子舒坦成了习惯,人就会淳厚、保守、懒散。“好出门不如赖在家”,“在家千日好,出门步步难”,另外,关中盛产小麦,所以关中人素以面食为主,吃惯了面,也离不开面,无论是“锅盔赛锅盖,面条像裤带”,还是“搅团燃、凉皮筋、煮泡馍”,人人都是面肚子。你看“麦面辣子菜籽油,没事就把秦腔吼;二亩田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场景,就知道关中人是怎样的生活。“我爷,我大,我老老爷,就是这么过……”,一代代,一辈辈、一年年就是这样传承的,人老几辈传统,直接影响后代子孙没想法、没心思、也没魄力胆量去到外边闯荡创业谋生。

 关中民谣,是关中人吃饭就辣子——捎带,虽不顶饭,但解馋有味,也是茶余饭后,生产劳动或者农闲时的消遣,男人说,女人说,碎卒儿娃也能胡编乱驺几句。其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内容随意押韵,生活的仡佬拐角发生的事都会涉及到了。但反映最多的是劝人教化众生,积德行善、敬老爱幼、勤劳会过日子,最常见的形式表现为教育人。

 比如,居家过日子没钱的难畅:“腰里没铜(钱),不敢胡拧;腰里没把(纸币),不敢胡耍。”又比如教育人要勤劳挣钱养家,又不能在生活中胡思乱想:“灯没油咧黑着呢,人没钱了灰着呢。媳妇再好是人家的,挣下的钱才是自家的。”又如劝人勤俭持家:“男人家是个耙耙,女人家是个匣匣,不怕耙耙没齿齿,单怕匣匣没底底。”又比如劝人孝敬父母:“忤逆生的忤逆子,孝顺遇的孝顺男。不信你看房檐水,点点掉在水窝里。”像劝人莫要攀比,安顺守己,认命不要抗争:“人是人,鳖是鳖,喇叭是铜,锅是铁。人比人,比不成,骆驼比驴骑不成。”……。

 其实,这是我们关中人,在平时的日子里,没事的话,就聚堆在一起东拉西扯,我们把这叫,说是这是谝闲传。每当庄稼地里耕作时,中间要歇会儿,鞋一脱,屁股底下一垫,田间地头一坐,或者圪蹴下,旱烟锅子一点着,跟人就谝开来啦。昨日所见,今日所闻,东一榔头,西一棒锤,古今中外,东村西邻,五马长枪关公战秦琼就开始了;每当农村吃早晚饭时间,关中人喜欢端个大老碗,到村口门上、大槐树下、碾盘子边,土堆旁,圪蹴在地上围一圈一起吃饭,一边“唏溜”吃着,嘴里的闲传就谝开了,说这叫老碗会,。吃过了,喝完了,大老碗往旁边一搁,天上地上仍谝个没完没了,家里人不叫不回去。逢年过节的古庙会,村里谁家过事唱大戏,就会引来一群群瞧热闹的人,几拨头戴手帕的老婶老姨、穿着时髦大姐小妹在庙前戏台下聚合,台下看戏的几个抽旱烟袋的大爷、大伯、大叔、大哥头碰头,谈个古论个今,讲个奇闻趣事,说说过日子的艰难,论个家长里短,说说是非经过……于是,关中民谣就是在这种长期劳作和生活里闲谝时形成的。

 关中人嗓门大,性格直爽,说话简短敞亮,心里头有个啥,立马写在脸上,嘴里头就吐出来个啥,关中八大怪中就有“吵架唱戏分不开”,还有一句民谣这样说“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老陕就爱吼个秦腔,咥一碗燃面喜喜洋洋,没有油泼辣子嘴里就嘟嘟囔嚷。”这是说的陕西人,实际上主要是针对的是关中人性格形象。

 关中民谣中,较多的是讲劝善行孝的。关中人淳朴实在,总是“孝”字当先,所以就有“行孝大如天,不怕人笑话”,父母在世时就要积极堂前尽孝,谁也不希望“活着没片布,死了砖箍墓;活着墙头记,死后秦腔戏”。如果儿女不孝,乡党谴责的就多,这方面的民谣也有警示。例如:“松柏林,尖尖脚,我把我儿背上坡。我盼儿大养活我,娶了个媳妇各顾各。思思量量睡不着,养下个儿把婆娘叫婆。”还有的是哭儿不孝;“柏木棺子桐木档,金银钉子钉两行。戴麻冠,穿孝衫,拄柳棍,顶纸盆,童男童女摆面前,青碟青碗摆献饭。”这是反映在老人过世丧事上尽孝;“一更里哭在二更五,有儿不知娘辛苦,生下地只有一尺五。里边尿湿抱外边,外边尿湿抱胸前。满炕尿湿没啥换,娘睡湿来儿睡干。五黄六月河坝洗,十冬腊月火烘干。孝子哭得泪涟涟,披麻戴孝理当然,”这是提示儿女应该在高堂膝下劝善行孝的理由。

 关中男人,大多木讷忠厚,只做活不太言语说话,尤其在家里门宗晚辈面前,脸总静的平平,不露声言色,以示长辈的尊贵威严,和权力的不可侵犯。但在外面谝起来能说会道的也不少,关中人给这号人起了个外号,叫这货真是个“谝家子”。由于关中男人性格耿直,“磳怂愣娃”多,说话常表现出“生冷噌倔犟”,所以心里怎么想,嘴里就怎么说,就像镢头挖地,一镢头下去就是一个大坑,而且说话爱走极端偏执,说谁好时,稀奇的就“像天上掉下个金猪娃,”值钱的不得了;夸谁能行时,说这人能得“能尿浆水能尿醋,掐葱剥蒜一个指头,真真得是个能呀能不够”。说谁不是怂时,“这货头顶上长疮、脚底下就流脓”,瞎透了么,没有一丁点儿好的地方。再比如,夸谁家媳妇婆娘能干,就又编排道:“乖媳妇,真能干,脚拉风箱手擀面,奶头尖尖擦洋火,屁股还能烙馍馍。”

 如果看不起一些村里游手好闲不务正业者,就会有羞辱的民谣嘲笑道:“笋瓜头,倭瓜脸,蒜锤鼻子眯缝眼,扑踏鞋,腿麻杆,裤子裆大往上绾,顿顿吃饭爱舔碗,地里做活爱偷懒,不务正业光爱谝,旁人有钱他不满,你看他日眼不日眼。”又如,说有一家生十个儿子,个个长的扁啦日垮的,难看得很,关中人就编成顺口溜的民谣说“不怕瓜子单打一,就怕瓜怂挤一堆,这一家人人十全了。”并且编歌谣讥讽道:“王一长得赛乌龟,王二黑得赛煤堆,王三瓜蛋爱打鼓,王四牛皮吹喇叭,王五端个尿罐子,王六要拿蒸馍蘸,王七看了不服气,打了王六两胡基,王八、王九上县告,王十的老婆朝后嗒嗒尿。”直戳戳的话中,取笑挖苦、羞辱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

 要说的关中女人,大多情况下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嫁个毛驴抓住尾巴走。”关中女人过去家教一般比较严,在人面前走路,大部分女人是不敢抬头,不敢大声说话,如果不是这样的话,现在把这叫女汉子,过去有个专用名词“这女子马嘶得很,没人能笼挂得住”。而只有女人和女人闲下来时,老少姐妹聚在一起,就像才黑老后的喜鹊归了鸟巢,连说带笑,即唱又闹,又蹦还跳的,嘴里没有个把门的,一个比一个显得口齿灵俐,脑瓜聪明够用,而且不乏诙谐幽默。有一首逗人的民歌是这样的,听了让人觉得没有女人的贤淑文雅,“高高山上一堆灰,姊妹三个坐一堆;大姐凭空放个屁,溅得二姐一脸灰;不是三妹跑得快,差点儿吃了屁的亏。”

 十三朝古都在长安,以长安为中心的关中,人们的思想还是比较封建传统的,在过去男女婚姻要遵循“媒婆之言,父母之命”的规矩,所以自由恋爱的少,造成的不幸的婚姻就多,与之相对的民谣:“高粱秆,划篾篾,一娶娶了个奴(漂亮)媳妇儿。前面一对喇叭,后面一对唢呐,嘀哩哇啦就到啦。叫女婿,快上炕,张开口,没门牙,帽子一抹没头发。哎呀呀,我的妈!我才娶了个老汉大。”秦腔《杨三小》的剧情就是这样的,这是包办婚姻的不幸。你听婚后关中女子的哭诉:“叫声大啊叫声娘,女儿出门愁断肠。一顶盖头泪两行,哭天哭地好凄惶。黑驴驴,搭红毡,我娘生我真可怜,小时吃的我娘奶,长大出嫁受难畅。人家吃饭我喝汤,鞋底子抽在我身上”。还有过去父母包办的不幸婚姻:“白菜叶子霜打黄,寻下女婿不大强,叫人一看心发酸,又秃又瓜(傻)又尿床。”这是哭女婿太小不如人。“媒人好当事难畅,想吃媒饭心恓惶;吃了媒饭害嗓疼,用了媒钱手害疮,穿了媒鞋鸡眼长,说了虚话烂心肠。”这是骂媒婆昧良心的说媒。还有“打到的媳妇揉到的面”,“一天不打,上房揭瓦”陋俗。

 如果过去,农业社生产队的冬天农闲时,全村人坐在饲养室的大火炕上;或者端个老碗相聚在村口大槐树旁;几个老汉咂着旱烟袋,圪蹴在向阳的墙根下晒暖暖;或者几个婆娘媳妇围在一堆,绣花纳鞋底连说带笑;周围小狗撒着欢儿狂吠,公鸡撵母鸡胡扑腾乱叫唤。这些场景实际上是表现了,在关中农村的空气里,无处都在传唱着关中歌谣,歌谣的内容齐整押韵、浅显易懂、朗朗上口、好记新颖、诙谐诱人。关中民谣是关中人农村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是乡愁的弥漫和扩散。在关中方言的民谣里,放飞着关中人的心情,记述着关中人的喜怒哀乐,展示着关中人的爱恨憎恶,诉说着关中人的对以后的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羌族 节日 羌历年(每年农历十月初一),在此时各种农作物都收割完成,为了庆祝一年的丰收,羌民都把这一天作为喜庆丰收的节日而欢度此节。

春节也是羌民族最大的节日,意为旧年的结束和新年的开始。春节时间为除夕之夜至正月十五。

除夕之日每家都有贴对联的习俗。贴对联也有区别:在当年家里有人去世就贴挽联,用绿色或**纸来写对联,表示对死者的哀悼和怀念;而家无以上情况者都用红色纸来写对联,表示新年里大吉大利。

除夕之夜,羌族的习惯是合家团圆之夜。不管在外地工作或是做生意的人都要在此时回家与家人团聚,过上一个幸福吉利的除夕,迎接新的一年。

正月初一为新年开始的第一天,人们都要起早到水井里去背水,意为来年不缺水。还要到屋外去拿一些柴进来并念到招财进家之意的话,表示新年里天天有财进家门。另外这天不能说脏话及吵架,如有犯者,表示新年里家里有祸之意。还不能看见劳动工具,看见了意为新年里会很辛苦,故此除夕天都要把它们藏到看不见的地方。

正月初一早上有不吃稀饭的习俗,意为吃稀饭表示这年收成不好。

正月初二羌民有拜年的习俗,有晚辈向长辈拜年,表老辈们新年里身体健康,万事如意。有出嫁之女回娘家拜年的习俗,表女儿对父母的祝福和祝愿父母在新年里事事顺心。有未结婚而有女友的男子向女方拜年的习俗,表祝女方父母及女友新年快乐。有徒弟向师傅、学生向老师拜年的习俗,表感谢师傅或老师传授手艺或知识于他,并祝师傅和老师新年里吉祥如意。

正月初三有对死去的人办新坟和向死去的人烧纸钱祭奠的习俗。这天有不能串门的习俗,意为这天是死人的节日,故不能串门。

正月初四,这天意为新年开始可以开工的吉祥之日,所以这天有出工做事的习俗。这年有修新房的人都要在这天下基脚的习惯。

正月初五,这天意为狩猎者的吉祥日子,所以这天家里都要给男人(不分老少)用灰面粉做一个象动物的馍馍,然后每家出一些酒肉到寨子指定的地方去并带上猎枪,把形似动物的馍馍放在一起,用猎枪瞄准射击;如射中就意为这年里的狩猎有获。然后大家围在一起敬神、喝酒唱歌的习俗。

正月初九,这天全寨乃至全村的人有带上敬酒、刀头、香蜡到庙子里去敬神的习俗。

正月初六,这天全村人都要带上敬酒、刀头和香蜡到山顶上各寨的塔子上去供奉的习俗,表人们对大自然的崇拜。

大年十五,这天是春节的最后一天,所以有家人团聚在一起吃大年饭的习俗,以表春节的结束,新一年春耕的开始。

春分这天有不上山的习俗,意为这天是山里各种动物交配之日,见者不利。

惊蛰这天有不下地的习俗。

清明节这天有扫墓、立碑及到祖先的坟上烧纸祭祀的习俗。

端午节这天是祭祀龙的节日,这天有起早用露水洗脸、洗身的习俗,意为这天万物都有药可治百病;还要扯各种草到回家备以后生病之日用。传说这天的各种草都有很好的药效。有喝雄黄酒的习俗,意为喝了这种酒,以后蛇不敢缠你的脚。有插艾在门框上的习俗,表示对屈原的怀念。

阴历七月十五中元节,俗称鬼节,所以这天有祭祖、祭鬼的习俗。

八月十五为中秋节,有用月饼、核桃、苹果等各种食物首先在房顶的塔子里祭月亮神以后,全家人围在一起吃团圆饭的习俗。

农历二月初二为祭龙节,传说这天是龙抬头之日,所有的蛇都要出洞结束冬眠,故这天有剃头的习俗。

农历六月初六,这天传说是所有的虫都不吃东西,所以这天有晒家里容易被虫蛀的毛衣、皮衣等衣服的习惯,免遭虫蛀。

五月初五,羌族的女儿节。这天全村的妇女到要穿上新衣服,到西湖寨山顶的塔子敬神,围着塔子唱歌跳舞,然后到各寨进行对唱山歌,来歌颂羌族妇女的优良传统美德。

青>>

羌族的传统节日是什么 羌族的传统节日就是羌历年,羌语称“日美吉”,根据地方的不同,又有“羌历新年”、“过小年”、“丰收节”、“还原节”等多种叫法,但名称不同,内容却完全一样,都以庆祝丰收和感恩还愿为主要内容龚具有浓郁的宗教色彩,在每年的农历十月初一举行,持续三至五天。

还有就是祭山会,这是羌族独有的传统节日,时间在每年的农历四月初一。这是一种祈祝丰年的活动,到了这天,每家每户的房顶上插着杉树枝,室内的神龛上挂着剪纸花,点燃松光、柏枝,祀祭天神“木比塔”。祭祀时,宰羊作祭品,巫师敲着羊皮鼓,唱本民族的史诗。当天,全寨男女老少,都要喝咂酒、唱酒歌、跳锅庄舞,祈求年景丰收。

羌族的民风民俗 春节舞龙、舞狮

春节舞龙、舞狮,在惠州的历史已十分悠久。自古以来,从正月初一至正月半(即正月十五),龙队、狮班穿街过巷,天天热闹非凡,颇有惠州的地方特色。

传统的舞龙、舞狮活动由民间自发组成,多为一街一龙,武班、乡村舞狮。

民间的舞龙具有典型的广东风格。所舞的龙自己扎造。龙头主骨架由竹料扎成,外表糊纸上漆,彩布作龙身,整条龙长达13丈,约合42米。舞龙时,最前面由日月牌、匾额、宫灯、扮色队(化装成历代的民间故事人物),鳌鱼、凤、狮、杂水(由人扮装的鱼虾蟹蚌等)在前面引路,最后才是活灵活现的龙。一路鼓乐不断, 一路鼓乐不断,人数从多,浩浩荡荡,穿街过巷,满城轰动。龙过之处,不时有长者带子、孙在龙的肚子下钻来钻去,谓“钻龙架”, 意思是望子成龙,舞龙时的“钻龙架”、“猎龙公”、“派龙贴”等民俗,颇有的地方特色。

民间的舞狮活动与舞龙有相同的特点。把狮扎好后,偿到元妙观“开眼”,并进行“抢青”活动。新春的第一天清晨,各路狮队由师爷携匣领路,狮子、锣鼓镲钹、手持各种冷兵器的武术队伍依序表演,所到之处,店家、住户鞭炮相迎,并封红包,热热闹闹,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才告一段落。

端午节龙舟竞渡

端午节,民间称之为“五月节”。赛龙舟,惠州民间称之为“扒龙船五月节”。节,扒龙船,龙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一至初六,都举行传统的赛龙舟活动,历经千年,常盛不衰。

每年农历“五月节”,多为河水涨满,“龙舟水”使各街(村)的龙船队兴趣倍增。以往的五月节,在东江河畔,完成了赛前仪式的龙船队沿江分批举行龙舟赛。参赛龙舟先是顺水而下,而后逆水而上,最后冲刺决出输赢。奖品多为花江(用竹串吊整幅衣布,上面贴满纸巾),设奖者也多为地方的殷商巨贾。得者把“花江”插在船头,沿江而上,以为荣耀。

中秋赏月

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中国传统的中秋节。

民间过中秋节仅次于春节的一个大型欢庆节日。

为了能过好中秋节,民间从节羊一个月就着手节日的筹备,购买月光饼(一种用白糯米粉加白糖做成的白饼),风粟、菱角、表榄、红柿、芋头、柚子、花生等吃物,当然,每家必不可少的是月饼和灯笼。

中秋节当天,远出他乡的人们各自回到家中最长者的家吃团圆饭,向家人讲述自己今年以来所做的事和下一步的目标,长年当家的人则多讲一些好话(激励的话)。当月光初升时,合家一起开月饼、点灯笼,开始一年一度的赏月。

随着时代的发展,民间的赏月活动正在由庭走公共场所。目前,已具规模的有平湖赏月和汤泉赏月两个场所。

重阳节登高、放风筝

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节。民间重阳节有登高和放风筝的习俗。

据民间传说,重阳节登高能给登高者带来好运,连续三年登高则能时来运转。从锻炼身体的意义上来盾,重阳节登高确实有其独到的益处。重阳节时值初秋,秋高所爽,此时登高,身心收益非平时可比,既能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到高山这巅,举目远眺,山河秀色尽收眼底,令人精神振奋,心情舒畅。

现在,每年重阳节登高最为壮观的是罗浮山、九龙峰、象头山,市区的高榜山、丰山等,尤其是位于博罗的罗浮山,每年重阳节前夜(农历九月初八)十多万来自本市各县和东莞、增城、广州、深圳的登高者陆续登上罗浮山的顶峰飞去顶,通宵等待日出的人们在山顶围坐,互相祝福。日出时,烟花、炮竹响彻去霄,与初升的太阳交融在一起,颇为壮观,据有关部门统计,近年到罗浮山登高的人数每年都有十多万最多时有三十多万,使罗浮山重阳登高成为岭南重阳节的盛事

重阳节放纸鹞则是较为独特的习俗。民谣中唱道:九月九,是重阳;放纸鹞,线爱长。按我国传统习惯,放风筝一般多在清时时候。由于气候>>

羌族人的生活习俗 找 碉楼是羌族人用来御敌、储存粮食柴草的建筑,一般多建于村寨住房旁。碉楼的高度在10至30米之间,形状有四角、六角、八角几种形式,有的高达十三四层。碉楼的建筑材料是石片和黄泥土。墙基深135米,以石片砌成。石墙内侧与地面垂直,外侧由下而上向内稍倾斜。修建时不绘图、吊线、柱架支撑,全凭高超的技艺与经验。建筑稳固牢靠,经久不衰。1988年在四川省北川县羌族乡永安村发现的一处明代古城堡遗址永平堡,历经数百年风雨沧桑仍保存完好。 羌族民居为石片砌成的平顶房,呈方形,多数为3层,每层高3米余。房顶平台的最下面是木板或石板,伸出墙外成屋檐。木板或石板上密覆树丫或竹枝,再压盖黄土和鸡粪夯实,厚约0 35米,有洞槽引水,不漏雨雪,冬暖夏凉。房顶平台是脱粒、晒粮、做针线活及孩子老人游戏休歇的场地。有些楼间修有过街楼(骑楼),以便往来。 此外羌族地区山高水险,为便利交通,1400多年前羌民就创造了索挢(绳挢)。两岸建石砌的洞门,门内立石柱或大木柱,柱上挂胳膊般粗的竹绳,少则数根,多则数10根。竹索上铺木板,两旁设高出挢面1米多的竹索扶手。[3]

编辑本段羌族歌舞

羌族人民能歌善舞,民间的说法是“没有歌不行,没有舞亦不行”。《汶川县志》说,羌民“丧葬有丧葬曲,相互舞蹈,以示悲欢,盖古风尚存也。” 羌族音乐原始古朴,属我国民族调式,以五声、六声为主。

[4]五声音阶的歌曲包括有以宫、商、角、徵、羽5个音作为调式主音(起讫音)的5种调式。另外,还有一些特殊的五声式音阶,如徵羽、变宫、商、清角,以及宫、商、角、清角、徵,但是很少使用。六声音阶在羌族民间歌曲中的应用比较广泛,在使用由徵、羽、宫、商角和徵、羽、宫、商、清角两种五声调式音阶的交替而形成的六声音阶歌曲中,角声与清角声不在一个乐句里或一个乐段里同时出现,并且只有以宫、商、徵、羽4声为调式主音(起讫音)的4种调式。民间歌曲中使用完整的七声调式音阶较少,一般都是通过以五声调式音阶或六声调式音阶进行交替及转调形成的七声,因而使用七声的歌曲仍具有五声调式色彩。 羌族舞蹈的基本特点有,保留着原始乐舞粗犷、古朴的风格,大多

是在民俗宗教祭祀活动中进行,舞者既通过舞蹈取悦祖先神灵,又得以自娱乐,以羊皮鼓、手铃等打击乐器伴奏,加深人民对神的崇拜和其神秘感;舞蹈动作的表现与歌词内容没有直接的联系,多数舞蹈是用歌来促使舞步的循环往复;同一乐句男领女合,动作完全重复,节奏的强弱起落同舞蹈齐奏起落结合巧妙协调。羌族舞蹈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在什么样的场合跳什么舞,均按功能和礼仪要求有一定的程序。羌族舞蹈按其形式和功能可以分为自娱乐性、祭祀性、礼仪性、 性4种。 “萨朗”有“唱起来,摇起来”的意思,此舞在羌区最为盛行和普及,是很古老的自娱性舞蹈。“萨朗”音乐曲调欢快、流畅,节奏跳跃、明朗,歌词内容十分丰富。该舞可在室内外进行,男前女后,不限人数,围火塘或场院一圈,不封口,向逆时针边歌边舞。开始时,先男女轮唱一遍舞曲,然后共同起舞,速度由慢到快,跳到激烈时,领舞男子加快舞步,带头交换各种不同的舞蹈动作,或双腿交替重踏,或左右旋转,男女相互竞争,气氛逐渐热烈。舞至 时,男子叫声“吓喂”,女子应和“哟喂!”一曲就此结束,接着再变换新的舞曲和步伐。 “席蹴步”在南部方言中有“办酒席时跳舞”的意思,是民间在丧葬、祭祀时举办酒席后进行的祭祀性舞蹈,没有固定的表演程序。此外还有反映丰收后喜庆心情的“瓦西切玛”、“江得里学”,赞美装饰物的“石奎余奎”。 “席蹴步”音乐曲调缓慢>>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当地节日 当地节日  国际熊猫节 牦牛文化节藏巴拉节 扎崇节 雅敦节 祥隆节 祭山节 雪梨节 黄龙庙会 摩朗节看花节

羌族有什么习俗 羌族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最早是河煌地区的牧羊民族,以后向东向南迁徙,是华夏族的主要族源之一, 也是古代蜀族和今天藏族、彝族的主要族源。它们大部分融合到汉族和其它少数民族之中,只有在四川的岷山 地区保留了全国唯―一块羌族聚居区,这包括阿坝州的茂县、汶川、理县、黑水、松潘,以及绵阳市的北川县 。其中以茂县羌族集中聚居最多,占全部羌族人口总数的60%。

羌族具有独特的物质文化成果和民族风情,绵延几千年而不间断,被称为中国各民族演化史上的一个“活化石 ”。其中最具特色的是至今仍存的碉楼、栈道和溜索等建筑形式。碉楼在羌语里叫做“邛笼”,“皆依山居止 ,垒石为室,高者至十余丈”,著名的有茂县黑虎乡的群碉、明嘉靖年间修筑的桃坪碉。栈道在羌族地区的特 色是险峻,茂县较场一带的栈道遗迹,传为是蜀人的祖先蚕丛氏的遗作。溜索古称“窄”,是用于渡河的竹 索 ,羌族中心区茂县古有“绳州”的设置,其名称即来源于古羌的绳桥。 现存的历史文物中,以横架于滔滔服江 之上、长达100多公尺的茂县石鼓 “鸳鸯溜”最为著名。

羌族地区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这里有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物, 有蚕丛和大禹的遗迹。“禹兴于西羌”, 汶川刳儿坪和茂县石鼓乡(原名石纽乡)以及北川的石纽,都有大禹诞生的纪念地。茂县县城名“凤仪镇”, 也是源于歌颂大禹的“凤凰来仪”的古语。在茂县维城乡有蜀汉大将姜维修筑“维城”的遗说。叠溪本为古蚕 丛重镇,因地震而变成今日风光秀丽的地震湖。

羌族的民俗亦很有特色,至今保留着白石崇拜习俗,户户羌寨庄房都供奉白石。羌笛传自远古,各种歌舞欢快 多情,羌族服饰有独特的魅力。其民族著名节日有羌历年、祭山会、牛王会,娱乐活动有跳莎朗舞、爬天杆、 射兽馍、放索套。其它如挑花刺绣、云云娃、喝咂酒等,都可令人享受羌族文化的独特风情。羌族地区盛产花 椒,“茂椒”至今仍是烹好川菜的重要调味品。

三 尔玛羌族文化

(一)传统节日:

农历10月初1是羌历年,在这隆重的节日里羌族人们会穿着本民族的服装欢聚在一起跳起锅庄,还有一些祭祀活动。

以“感恩”、“ 祈福”、“ 和谐”为主题的2009羌族“俄苴”庆典在茂县曲谷举行1月30日(农历正月初五),阿坝州茂县曲谷乡河坝村,羌笛悠扬,爆竹声声,唢呐齐鸣,锣鼓喧天,全乡2000余群众欢聚在这里,载歌载舞,兴高采烈,共庆一年一度的羌族“俄苴”节,祈祷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幸福安康,国泰民安。

“俄苴”意为农历正月初五,是羌族村寨的狩猎节,又叫男子节。记者了解到,曲谷乡是羌语标准音点(羌语普通话)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瓦尔俄足”传承地,是羌族语言、服饰、饮食、村落布局、民居建筑、风俗习惯、礼仪节庆、民间艺术、手工技艺等羌文化保留完整的行政乡。在这条偏远的山沟里,有流传千年的领歌节(“瓦尔俄足”,又叫妇女节)、狩猎节(又叫男子节),阴阳互补,刚柔相济,构成共同的主题:感恩一切给予生活的惠及,规劝人们尊重自然,追求天人合一的本真和恬美,而且还有历经千年的洪木基神塔,这里的人们每年都要举行“俄苴”庆典活动。

由于现在禁止捕杀野生动物,所以智慧的羌族人们通过用面粉烧制兽形馍馍来狩猎,以纪念羌族中的一个神,其实是人,是因为羌族人们太崇拜他,对他的尊敬

狩猎节时德高望众的老人取圣火胜利而归。

正月初五那天早上,他们到山一株神树那里取圣火,他们用白石头摩擦生火。

其中白石头是羌族的圣物,放在房屋上面。

羌族寨中建有石碉楼,方>>

羌族有什么习俗 羌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操这种语言的羌族居民自称“日麦(四川话发音mei,入声)”、“麦”、“尔咩”、“尔玛”、“玛”,这些都是同一名称在不同地区的语音变化,使用羌语的人口约有12万。羌语分布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县、汶川、理县、松潘、黑水,此外还有极少部分分布在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西北部和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丹巴县。

经过调查研究证实,羌语可分为南北两大方言。两大方言分歧的主要特点是,南部方言大都有声调,声调有区别词义和形态的作用,北部方言没有声调,但有较为丰富的复辅音韵尾。两种方言的基本词汇是相同的,虽然这些词在读音上有些差异,但有严格的语音对应规律。北部方言的语法表现形式比较复杂,用形态手段来表达语法规律的情况比南部方言多。北部方言内部差别较小,南部方言内部差别较大。北部方言区靠近藏区,使用藏语借词和反映牧区生活的词较多,南部方言区靠近汉区,使用汉语借词和反映农区生活的词较多,并且还可以有和汉语相同的语序出现在口语中。北部方言有镇平、曲谷、回龙、黑虎、渭门、维古、茨木林、麻窝、芦花等9种土语;南部方言有雁门、龙溪、绵篪、蒲溪、木卡、桃坪等6种土语。

北部方言主要分布在茂县北部的赤不苏区、较场区、中部的沙坝区、黑虎乡、永和乡,黑水县的大部分地区,松潘县的镇江区、热务区,以及北川羌族自治县的部分地区。20世纪80年代,操北部方言的人口约有9万。其特点是,大多数地区有颤音,复辅音比较丰富,单元音都分长短、卷舌与不卷舌,有丰富的辅音韵尾、带辅音韵尾的韵母也比较多,有重音,没有声调,轻重音在构词、构形等方面都有区别意义的作用,在构词或构形中有许多语音变化现象,如辅音的弱化、换位、交替,元音的和谐、脱落、增加等。北部方言代词没有“格”的语法范畴,指示代词只能单独做句子成分,动词有人称、数、时间、态、体、式的语法范畴。

南部方言主要分布在理县通化区、薛城区、汶川的威州区、绵篪区。20世纪80年代,操南部方言的人口约有33000人。南部方言的特点是,没有颤音[r],大多数读作[dz]或[l],复辅音较少,北部方言的复辅音在南部方言中大都读成单辅音,有声调,起区别词义和形态的作用,没有重音。南部方言内部各地词汇差异较大,与北部方言相比,同源词所占比例少。

现在,南部方言地区通用羌汉两种语言,在公路沿线,除了老年人、壮年人还能说羌语外,青少年中会讲羌语的丹来越少。北部方言地区和偏僻山区,羌语还广泛使用。 羌族酿酒的历史也非常悠久,原因之一是古羌人的一支首先从事农业。原因之二是,“禹兴于西羌”,而我国酿酒先圣仪狄是禹之臣,杜康是禹的后裔。羌族男人皆有海量,所以虽喜豪饮,但却很少烂醉滋事。独特的饮酒方式是喝咂酒。酒以青稞、大麦、玉米酿成,封于坛中,饮时启封,注入开水,插上竹管,众人轮流吸吮,因而称之为喝“咂酒”。边饮边加清水,直至味淡。饮时先由在场的最年长者讲说四言八句合辙押韵的吉利话,作为“祝酒词”,然后按年龄长幼依次轮咂。平辈们在一起饮咂酒,可以每人插一长竹管于坛中,同时饮用。有诗为证:“万颗明珠一坛收,王侯将相尽低头。双手抱定朝天柱,吸得黄河水倒流。”

羌族民间还有“重阳酒”、“玉麦蒸蒸酒”。孩子和妇女们常饮加了蜂蜜的甜酒。

羌族人的生活习俗 在四川人口约20万人。自称尔码、尔麦。主要分布在川西北岷江上游阿坝 藏族羌族自治州境内的茂县、汶川、理县、黑水、松潘和绵阳市所辖的北川县。 春秋战国时期古羌人由西北向西南迁徙。其中一只迁居于岷江上游一带,此后 又有不少羌人部落南下,经过长期融合,演变成今日之羌族。秦代曾置湔氐道,汉 代设汶山郡,以后历朝均有州、县的建置。元、明在羌区实行土司制度,清改为流 官。羌区长期处在封建制社会。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经过羌区,创建了苏维埃 政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与藏族联合联立1个自治州、21个羌族乡。羌语属汉 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通用汉文字。实行一赤一妻制。崇信万物有灵和祖先崇拜 的原始宗教,诸神均以白石为象征。节日有酿的咂酒。农村羌民喜着麻布或棉布长 衫,外套羊皮褂子,依山垒石建屋,碉楼高丈余,古称“邛笼”。擅长掘井和建笮 桥。妇女善挑花、刺绣。行火葬、土葬和水葬。主要从事农业,兼有畜牧业。民间 流传《开天辟地》、《羌戈大战》、《斗安珠和木姐珠》等神话故事。流行锅庄舞, 即“跳萨朗”。所用羌笛古今闻名。

饮食

猪膘为羌族传统食品。流行于茂县、汶川、北川等地。将猪勒死,把肉分割成条块,用 盐渍三至七天后,吊在屋梁上风干即成。 金裹银也是羌族传统食品。

信仰

白石崇拜 羌族信仰习俗。流行于茂县、汶川、理县、北川等地。羌族信仰的神灵很多,但均无铜像,统统以白石为象征,供于屋顶的塔子上,屋里的神龛上、火塘旁,村外的山头上和神林中等。屋顶的白石代表天神,火塘旁的白石代表火神,山头上的白石代表天神,田地里的白石代表青苗土地神等。有的人家屋顶上立有多块白石,除代表天神外,还代表别的神灵。羌族人常常向白石虔诚祈祝寿,燃香祭拜。

搜山求雨 羌族信仰习俗。若遇天旱,人们便举行搜山仪式,祈求降雨。届时,禁止人们上山进行打猎、砍柴、挖药等活动,违者将受谴责或遭痛打。若仍不降雨,再到高山之巅举持祈雨仪式。

神林 羌族信仰习俗。羌族每个村寨的山后都有一片神树林,被视为山神之所在。神林禁止砍伐,也不能在其中放牧和割草,村寨定期进行化祭。

跳盔甲 羌族信仰习俗。又叫大葬舞。在为有功将士举行葬礼时跳。参加者一般为几人到十几人,头戴皮铠甲,手持兵器,先围成圈跳,接着形成两排对阵,兵器飞舞,铜钤叮当,吼声震天,表现死者作战时的威武气概。

化翳子 羌族信仰习俗。眼睛被植物枝叶擦伤或由其他原因引起不适、流泪,以及眼球内出现白色障碍物,俗称翳子,可请端公化解。

打油火 羌首长信仰习俗。当家中经常出现怪影或怪事时,须请端公举行此仪式驱邪。届时,端公将清油烧沸装于碗内,碗中放一把汤匙。同时,点燃火把,盛一碗冷水备用。舀一匙热油浇在火把上,然后向上面洒冷水,火把猛烈爆旺并劈啪作响,然后向上面洒冷水,火把猛烈爆旺并劈啪作响。端公手持火把在各间屋子里走一遍,最后来到门外。这样,邪魔便被驱逐出家门了。

踩铧头 羌族信仰习俗。当患肚痛、腹胀等疾病时,须请端公举行此仪式冶病。一般情况下,端公将一铧头放在火塘中烧红,取出后淬一碗水给病人喝即可。遇病情严重者,须将病人平睡在床上或火塘旁,端公将烧红的铧头取出,赤脚踩上去跳舞,然后把脚踩在患者腹部,由下而上轻轻抚擦三次。

羊髀骨卜 羌族信仰习俗。由端公主持仪式,用以占卜运气、病因、行人祸福、一年吉凶、战争胜负等,所用羊髀骨须取自于用以祭祀的羊身上,一般在羊宰杀后烧煮前取骨。

居住

雕房为羌族传统民居。又称雕楼。>>

老汉(láo hàn)——父亲(背称)

婆婆(pò po)——1奶奶;2老年妇女

太太(tǎi tai)——曾祖父或曾祖母,也叫太爷太婆

大爸(dǎ bǎ)——父亲的大哥,类似有二爸。。幺爸

大妈(dǎ mā)——父亲的大嫂,类似有二妈。。幺妈

嬢嬢(一声)——参照大妈

关于叔伯的叫法比较不统一,有叫幺爸、达达、老老、满满。

娃儿——1孩子;2小男孩

舅母(jiǔ mú)——舅妈

姨姨(yì yi)——1姨妈;2和母亲平辈的非亲属女性3女婿当面叫岳母

姨父(yì fu)——1姨姨的丈夫;2女婿当面称呼岳父

幺幺(yāo yao)——最小的姑姑

幺儿子(yāo èr zi)——1小儿子;2对儿子的爱称,对应还有幺女儿

挑担——姊妹的丈夫,他们自称“老挑”

老表(lào biáo)——1表兄弟2远亲,比如自己的舅舅和姑父、自己舅舅和堂兄弟的舅舅等也可以称老表

外母娘(wǎi mú niàng)——岳母(北称)

老婆子——1对老年妇女的称呼(只能同辈之间如此称呼,晚辈如此称呼则代表不尊重)。2对自己或别人爱人的称呼,意为老婆。

婆娘——俚语,1对自己或者别人爱人的称呼(同辈之间),有老婆之意。2对女性不太尊重的称呼(个人觉得),多见于吵架之时。

外婆(wěi pò)——也叫外婆、瓦婆

外爷(wěi yè)——外公

冷娃(léng wà)——1胆大但冒失(相当英语bold)鲁莽、不知利害且一根筋人,贬义。2形容词中的“很、非常、过度地”,比如“冷怂地吃,不怕胀死你娃”(显然来自关中,因关中本地有关中冷娃之说(关中朋友莫生气))

冷怂(léng sòng)——冷娃(骂人)

瓜娃子(guā wà zi)——1傻瓜,一般是爱怜之称呼,还用于人的小名。2同上,贬义。

闷伢子——同上,无贬义。

瓜怂(guā sòng)——瓜娃子(骂人)

(带怂的词基本不是好意思)

宝器——活宝,此词不是汉中本地话,估计来源于两湖之地。

棒老二——又叫棒客(kēi),就是打劫的,贬义。

柳娃子——多称呼于顺手牵羊之辈,也有贼娃子,小偷之意。取自贼匪柳盗。

偷哥儿——同上

私娃子——私生子

月娃——婴儿

龟儿——1长辈爱怜的骂调皮的小孩,如龟儿子、龟儿娃。2同辈之间打骂嬉戏之词,无贬义。

耙耳朵——怕老婆的人

端公——巫师

红爷——媒人,不分男女

背老二——以前穿梭于巴山间的背夫

挑老三——挑夫

四眼人——孕妇,又叫怀娃婆

新新妇——新媳妇,多见于城固,洋县,勉县一带,因媳与新口音上分不清楚,而称呼于新新妇。

脑壳——头

冒盖(儿)子——女孩子头上扎的小辫子,多用于立起来的那种马尾辫。

颈项(hàng)——脖子

eai颅——额头

胸口子——胸脯

背壳子——背,又叫脊背

面壳子——面部,又叫脸颊子

下壳子——下巴

牙岔骨——下颌

肋巴骨——肋骨

沟子——屁股

沟墩子——1同上,有差别,不解释。2指臀部先着地的摔跤,如绊了一个沟墩子。

锤子——口语,意指男性生殖器,又叫“求”

腿杆——腿

连儿杆——小腿,又叫干腿子

螺儿拐——脚踝关节

倒拐子——胳膊肘

磕及盖——膝盖

耳瓜子——1耳朵。2指扇了一个耳光,有耳巴子之意。

眼(nian)窝子——眼睛

牙花子——牙齿上的污垢

牙巴——牙齿

憨口水——指流口水,有哈喇子之意。

望嘴嘴——看别人吃东西

铲耳巴子——煽耳光

锭子——拳头

精巴子——裸体

精屁眼(发nian念音)——光屁股

精脚(jue)片——赤脚

混家子——混日子的人

二夹凉——二杆子

落把子——最小的一个

堂屋——相当于客厅

睡房——卧室

灶火——厨房

院坝——院子

房三华——房子的侧面

太阳坝——太阳下面

雨坝坝——雨里面

尔(日)头——太阳

河坝——河滩

茅厮——厕所

尿坑——粪坑

解(gai)手——上厕所

水马勺(she)——盛水的大勺子

勺勺(sheshe)——喝汤的小勺子

舀舀——同上

瓢瓢——同上

缸缸——茶缸

勃勃——盛汤的小盆子

筲箕——笊篱,又叫净篱子

戳箕——用篾条编的形状类似于垃圾斗的那种,泛指垃圾铲。

抗盖子——锅盖

品碗——比较大的碗

签签——小木棍,同类于吃完麻辣烫后计数的竹签子那种

场场——小型漏斗

毛铁——斧头

棒棒——棍子

电壶——暖水瓶

电杠——日光灯

茶铺子——茶馆

洋马子——老一代人对自行车的叫法,此称呼近乎绝迹。

蛋蛋车——小型面包车,形如鸡蛋壳一般

挖挖机——挖掘机

连枷——拍打用的一种工具,竹子编的

箩篼——1圆形竹筐。2对屁股另一种叫法。

背篼——背篓

背夹子——背老二使用的背具

打杵子——背老二使用手杖

老木——棺材

方子——同上

老衣——寿衣

条桌子——长桌子

地桌子——汉中人日常生活中吃饭用的四方桌,六七十公分高

嚡(hai)子——鞋子

撒板孩——拖鞋

蒸饭——名词,即米饭(米饭都是蒸出来的嘛)

蒸馍——圆形馒头

杠子馍——半圆柱型馒头

油花子——锅贴(一种北方小吃),因其是用面在猪油中焖蒸煎炸出来,故此称呼。

摊馍——煎饼

抄手——大体类似于馄饨的一种食品

弄饭——做饭

洋芋——土豆

苕——1红薯;2傻呼呼的人,如苕娃,冷苕,苕客(kei),有冷娃之意。

包谷——1玉米。2形容笨拙,有些软弱的人。有菜鸟之意。

灰面——面粉

倒开水——泡茶

烧喝的——给客人煮鸡蛋米酒汤圆

打谷子——收割稻子,城固洋县人民说“打谷”

打麦(mei)子——收割麦子,城固洋县人民说“打麦”

菜子——不是菜籽,是油菜

菜花——油菜花

果木——水果

抓木倌——啄木鸟

鸦雀子——喜鹊;乌鸦

夜猫子——1猫头鹰2指经常熬夜,晚上不睡觉的人。

灶鸡子——蛐蛐

绵巴郎——鲢鱼还泥鳅?

格(gei)蚤子——虱子

槽虫——蛔虫

麻拐子——麻雀

柴狗子——黄鼠狼

长虫——蛇

催屎爬——屎壳郎

牙狗——公狗

草狗——母狗

叫草——发情,同叫春。多用于称呼动物。用人身上乃贬义。

客马子——青蛙

盖巴子——癞蛤蟆,又叫“癞客马,癞客包,癞切包”

子老子——知了,蝉

豁喇子——1一种全身长细毛的虫,碰一下皮肤会如针扎火烧般痛。

马引子——蚂蚁

曲蟮子——蚯蚓

也巴——尾巴

长也巴——1狼;2,忘恩负义的人

鸡公——镇巴、佛坪人民说的“公鸡”

鸡母——镇巴、佛坪人民说的“公鸡”

檐老鼠(sui)——蝙蝠

盘海——螃蟹

哪个踏踏——哪个地方

哪个当当——同上

哪截故——哪里

那截故、那个当——那里

卧里——同上

咋个——怎么,为啥

哪门——同上

哪门搞起滴——怎么搞的?

阵们个——这样子

嫩们个——那样子

阵们嘞?——对明知故问的人的反问

啥子——什么

要得——好的,ok!

对了——行啦,好啦

硬(发en恩音)是——直接是,确实是

斗是——就是

哦豁——语气词,表示惋惜,惊讶之情

难得——很麻烦,不容易,“你的电话好难得打哟”

安逸——舒服,很享受地

开腔——说话

年传——吱声,如“你倒是年传一声撒。”

耳时——理睬,搭理

搭手——帮忙

晓得(dei)滴——不知道

莫得——没有、不能,或者“没得”

晓得——知道

喘喘——表示不同意的意思,如“是个喘喘。”

球哒个——没有哪一个,没有谁

阵暂——目前,现在

高头——上面

先头——先前

头切——前面

把把尾(发yi一音)——最后

今年子——今年

往年子——去年,洋县、勉县人民说“年四个”

早神——早上

清晨八早——大清早

黑了(lao)——1天黑了;2夜晚

打麻影子——黄昏

查黑——天刚刚黑的时候

后晌——下午3、4点的时候

热天——夏天

吃晌午——吃午饭,一般是1-3点的那顿饭

夜饭——晚饭,一般在晚上6、7点

才将——刚刚,也叫“将才”

二个——别人

二天——以后

耍——玩

一哈哈儿——一小会儿

一岗岗——同上

干一哈儿——隔一会儿

谝闲传——聊天

打广子——同上

探闲——同上

摆龙门阵——同上,多指说的津津有味,娓娓道来

好多——多少

毕了——结束了

萨个——完了,结束了

怄气——伤心生气

欢喜懵了——喜欢,高兴的不得了

攒劲——1加把力气;2就是流行的“给力”,

闹热——热闹

齐整——整齐

归一——把事情做完做好,把东西方整齐

板叶——规规矩矩,整整齐齐,体体面面。城固人民说“腔范”

礼行——1礼貌,规矩;2礼品礼物

吃炮膛——杀了年猪请人喝酒吃肉

抹和——小便宜,比如“吃抹和”

打平伙——搭伙AA制吃饭

打牙祭——吃肉改善生活

卡卡—隐僻、不容易发现、不易够着的地方

半中拦腰——1正中间;2也指事情做到一半停了

二不挂五——1不务正业,初代不整齐,不正经;2事情到一半,进退两难的尴尬位置

三五两哈——三下五除二,抓紧时间

五画六道——东西画的很乱很脏

颠三倒四——有点疯癫的样子

不清畅——脑子糊涂了

鬼眉(mi)日眼——贼头贼脑

瓜眉(mi)日眼——憨憨地、傻傻的样子

颅了——傻了,整个人僵住了,颅眉(mi)日眼

千烦——不好解释。举例子:人家在段厕所,你往茅坑里扔大石头。。哈哈大笑,你好千烦!人家在洞房,你藏在在穿下面搞恶作剧,你好千烦!

精灵——小孩子聪明可爱

排场——说男孩子长的好是常用

体面——长好看,有规矩

标致——长的帅,男娃儿最喜欢的听这个!

人才好——说女的相貌好,身材好

抻透——漂亮、体面

抻展——日子过的舒坦,生活小康

假巴意思——假装

假巴日鸭子——装腔作势

撇脱——干脆利索,不拖泥带水,简捷省事

展脱——1事情办的很漂亮;2出手很大方

玩格(gei)——玩儿档次,显得自己很有品味很上档次

失格——失态,有失身份

武穴穴滴——很有气势地,很正经地

绿(liu)赞赞滴——莫名其妙地,怪怪地,一般用于生气时

人五人六——貌似大人物,贬义,“穿的人五人六的。。。”

周五郑王——穿戴打扮很规整,很正式,很体面

烧料子——花钱大手大脚的人

拽——有钱人,耍大牌

装怪——作怪,“丑人多作怪”

假——做作

弹嫌——挑剔

凶——厉害,学习凶的很!

崴——厉害,这是个崴人,惹不起!

背时——倒霉,不走运

俏——1人很骄傲,“俏帮子”;2东西很抢手

穿板子——挑拨离间

舔(lia)沟子——阿谀奉承,拍马屁

尖脑壳——爱打小报告的人

耗班子——给人添麻烦,打搅别人

搭二等车——别人开车顺路把你带上

挫——长的难看,相貌不好

撇——差劲,难看

撇麻了——太差了

喝麻了——喝高了

见不得——不喜欢,讨厌某人,“我见不得他”

逗人狠——不招人喜欢

逗人爱——很可爱滴

莫法——毫无办法

直接——表示程度之深的副词,“直接把你莫法了”

简直——同上

难为——道谢

打捶格孽——打架

扯经——发生纠纷,扯皮

造孽——可怜

扯白——说谎话

编白­——编谎话

日白撂谎——满口骗人的话

白字——错别字

白字先生——经常写错字的人

黄了——某事没戏了

开黄腔——说错话

露黄了——事情败落了,狐狸尾巴露出来了

雪(四声)白——很白

Sen黄——很黄

鲜(xuan)红——很红,镇巴人民说“绯红”

菊青——青的发紫

渗冰——很冰很凉

黢黑——很黑

喷香——很香

滂臭——很臭

焦湿——湿透了

冰凉——不起作用,一点反应都没有“说了他半天,冰凉!”

萝卜花——独眼龙

掰子——瘸子

夹舌子——口齿不清的人

老几——那个人,代指某个不认识的人

川老几——四川人

湖广子——湖北人

广广——广东人

下数——分寸,尺度

还情——以前接受过别人的送礼,现在送还

活泛——脑子灵活,点子、主意,方法多

火飘飘滴——火辣辣的感觉

日急火燎滴——手忙脚乱,慌慌忙忙的样子

惊抓抓的——大惊小怪

清叫唤——大声喊叫,其实没什么大事

干叫唤——有钱人哭穷

嗔唤——呻吟

毛焦火辣的——很急切,火烧眉毛,心如火燎般

惊风艳炸——一点点小事情都大喊大叫的那种

毛了——火了,怒了

毛链子——不敢惹的的人,一逗就发狂

时恼——玩不起,容易发火

恼火——1很辛苦,难受2很严重

啬皮——吝啬

啬(sei)夹子——吝啬的人

细米——节约

细作——做工仔细、精致

一把连——全部

劳共——总共

经管——看管,打理,看护,照顾,“经管娃儿”

打折——收拾整理

劲仗——什么什么的样子,”你看你那个劲仗哟,有那么害怕吗“

耗搅——打搅,骚扰

花椒——和人开玩笑。有点“嘲笑,讽刺”之意

骚轻——1人很轻浮,显摆,得意忘形;2张扬、挑衅

摇婆子——骚轻的老妇女

谝嘴——说大话

冲壳子——吹牛

决人——骂人

日决——批评,指责

拼当——严厉批评

配置——“修理”人或修理东西

恰过去(qi)——跨过去

拱——往里面挤

擩——往里塞,“擩到里面去”,“擩锭子”就是用拳头打

擩背手——走后门,背后搞小动作

耍马莲花——类似于“放鸽子”

莫挖抓——没办法,搞不定

红黑——无论如何,不管怎样

迟早——总要,总有一天

莫日月——人没有能耐,尽做些无聊的事

莫搭撒——不好解释。比如:夜深了,人家要睡觉了,你还在那滔滔不觉地聊天;人家客气地招呼你去玩,你马上就真去了。。。

莫名堂——没意思

耐——不干净

喽馊——脏,恶心

无漱——有点恶心,心里发怵的感觉。比如见到一大窝臭虫

令人——大概是见到蛇爬过的感觉

娃娃书——小人书

亲到耍——嬉戏打闹

招呼——小心,注意

大而化之——粗心大意

招(zhao)活——要遭殃

招不住——受不了,扛不住,招架不住的意思

摸蛆——做事拖延缓慢,磨洋工

可该到——活该

打王逛——注意力不集中

耳边风——说话不听,“我说的话都是耳边风”

掫到起——举着

捣菜——夹菜,或者“拈菜”,招呼客人用,“叨菜噻”

巴——贴

俺到——大概估计一下

撩——缝

不拗了——不动了

折(she)了——丢失了

绊跤——摔倒

磕爬——向前俯面摔倒

仰绊——向后仰面摔倒

搞不盈——忙不过来

莫来头——没关系,不影响

满了——溢出来了

活仙人——很难伺候,使人苦笑不得但无可奈何的人

仙人牌牌——小祖宗啊

五、 汉中言子

汉中话里“言子”指歇后语、俚语俗语、顺口溜。言子一般都是老百姓日常生活总结的经验和智慧。使用这些俗语就是“展zan言子”。

吃不穷,穿不穷,不会计划一辈子穷

人敬人高

人不求人一般高

伸手不打上门客

烧香摸不到庙门

输钱只为赢钱起

有心拜年端阳都不晚

长草短草,一把挽到

晴带雨伞,饱带干粮

人怕伤脸,树怕伤皮

人心要实,火心要空

打人不打脸,厥人不揭短

隔手的金子不如到手的铜

皇帝爱长子,百姓痛么儿

活尚有本经,道师有本禅

药不治假病,酒不解真愁

好花开一树,烂柴倒一湾

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

勤人掉头发,懒人长指甲

屋梁上一兜草,风吹二面倒

饿死的厨子八百斤,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话说三道稳,蔑缠三道紧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饭胀哈龙包,酒醉聪明人

有时要把无时想,莫把无时当有时

小心驶得万年船

铁冷了打不得,话冷了说不得

早不忙,夜心慌,半夜点灯补裤裆

外面打个麻雀子,,屋里丢了个抱母鸡

人不要脸百事可为,狗不要脸坐到咬人

人害人害不到,天害人草不生

出门由路不由人

出门观天色,进门看脸色

我有个门槛,他有个脚杆

听人劝,得一半

端人碗,受人管

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

今日请客往日有意,今日打捶往日有气

满瓶子不响,半瓶子咣当

狗肉不上席

吃了五谷想六谷

吃了个五香嘴,跑了个罗圈腿

单傍子倒立——下毒(独)手

肚脐眼打屁——妖(腰)气

狗坐轿子——不识抬举

城隍娘娘有喜——心怀鬼胎

城隍庙的瓜锤—— 一对

木匠戴枷——自作自受

矮子放屁——低声下气

长丝瓜当扁担——不晓得软硬

搭起戏台卖豆腐——买卖不大架子大

癞蛤蟆打哈欠——口气大

催屎爬戴眼镜——假装地脉龙神(地脉龙神:管风水、龙脉的神)

毛驴子吃灰面——白嘴子(或者:满口白话)

母牛吃冰碴——冷畜牲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121675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25
下一篇2023-11-2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