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江最后为什么会选择被招安,兄弟们的死他有没有责任?

宋江最后为什么会选择被招安,兄弟们的死他有没有责任?,第1张

首先我要说一点,宋江不是最后就决定招安的,宋江在很早之前就已经想要下定决心,他要接受朝廷的招安。宋江是一个有野心的人,他不会甘心就做一个盗贼土匪的头子,他想要光宗耀祖。或者说绝大多数人的理想就是光宗耀祖,宋江不像有些梁山好汉与朝廷之间有着不可调节的矛盾,所以宋江也不需要顾忌在接受朝廷招安之后,会遭到朝廷的一些官员的针对。

他最多会受到排挤,但绝对不会像林冲他们那些人这样被针对,所以宋江也不怕接受招安。可以说那些梁山好汉的死是为了宋江买单,在宋江接受朝廷诏安之后,那些梁山好汉的命运就已经是注定了。你想当时的宋王朝是重文轻武的,那些武将们本身在宋王朝就已经不受人待见。这个时候你想那些土匪们接受朝廷的诏安,他们能受人待见吗?

不说别的,就看他们的出身我们就知道那些梁山好汉就是被宋王朝拿来当炮灰用的。话又说回来,并不是所有的梁山好汉都想接受朝廷的招安。可是宋江这个人很鸡贼,宋江惯用的手段拉拢一部分人,打压一部分人,用所谓的少数服从多数这种概念迫使梁山接受朝廷的诏安。所以我会说梁山好汉就是为了宋江而买单。宋江在当上梁山的一把手之后,早就想着把整个梁山打包来作为他献给朝廷的礼物,以此来让他飞黄腾达。

我一贯看都看不上宋江这个人,他不像水浒传那样表现的豪爽大方,宋江这个人功于心计。有一些梁山好汉一直都不服宋江,可是宋江这个人拉拢了一批不带脑子的小弟,比如李逵等人。那些梁山好汉无奈之下只得服从他的掌控。梁山上有些人真的可以称为好汉,但大多数真的是十恶不赦的人。

 

提起水浒传中的108好汉,令人热血沸腾,众好汉本领超群,除暴安良,书写着动人的故事。齐聚梁山后,宋朝廷数派兵围剿都被被他们打得落花流水,彰显超强战斗力,更显英雄本色。

然而,108好汉的结局大家都知道了,后来在一直想“洗白罪名”的梁山寨主宋江的带领下,选择了招安。

招安后的梁山好汉成了朝廷的“鹰爪”和枪手。先是梁山好汉被派去征讨大辽,然后平定田虎王庆之乱,最后远征方腊。总之,哪里有难,梁山好汉就到哪里去,是完完全全的救火队员。

之后,梁山好汉大展雄风,先是击退大辽,然后灭田虎、败王庆,最后雄赳赳气昂昂地向一方之王方腊进军。

然而,和前产次征战毫发无伤相比,征方腊,梁山好汉竟然折损过半。原因很简单,主要有三个:

一是方腊是一方枭雄,手下兵多将广,梁山好汉他们对抗并没有优势。

二是方腊占腊天时地利人和的自然优势,以逸待劳,坐等梁山好汉来攻,其陷阱、暗招就足够梁山好汉喝上一大壶。

三是梁山好汉征方腊时人心开始涣散了。如果说前几次征战,梁山好汉还是敢怒不敢言的话,那么,征方腊时,梁山好汉所有人都意识到了潜在危险,特别朝廷对他们“险恶用心”。因为出路问题,在征田虎王庆后,一些梁山好汉就选择了离开了。

虽然绝大多数梁山好汉还是随宋江踏上了征方腊之征途,但每个人都心事重重,已然不是当初108好汉齐聚梁山时的那种精气神了,这样也导致了战斗力和行动力不能完全统一,影响了整个团队作用的发挥。

事实上,梁山好汉们的担忧并不多余的,因为在征方腊时颇费周折,最后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成功时,梁山好汉已然折损过半,怎么凄凉两个字可以形容。而剩下的人结局也是凄惨的,除了燕青、鲁智深、武松、陀氏兄弟等十余人看淡名利,看破红尘,选择了归隐,其他好汉虽然凯旋回到朝廷时得到了封赏,但在朝中奸臣童贯和高俅等人主使下,最终宋江、卢俊义、吴用、李逵等头脑人物都被毒杀。除了早就离开的十多余名好汉,可以说梁山好汉最终以以无比悲惨的结局收尾。

因此,很多人都把这样的结局归纳到宋江的招安上来,如果宋江不招安,也许梁山好汉的结局就将是一个良好的局面。事实真如此吗?

首先,来看宋江为什么要“一意孤行”地选择诏安。招安之事可以说是宋江蓄谋已久的举动。

要知道梁山共出了三位寨主。第一任寨主叫王伦,他也就是梁山的创始人。只是王伦这个人不但思想保守,而且气量狭窄,他没有宏大目标,也没有当带头大哥的霸气,更没有容人的胸襟,最终被嫉恶如仇的晁盖和林冲联手给做了。

王伦死后,晁盖成了梁山的第二任寨主。晁盖光明磊落,本领超群,颇讲义气,正是他的广开门路,使得天下各方失落的英雄豪杰都选择了落草梁山。使得梁山得已迅速壮大。

再后琰,宋江逼上梁山后,形势变了,宋江别的本领没有,但乐善好施,笼络人心是一把好手,江湖人称“及时雨”,人缘关系很好。他上梁山后,通过攻打祝家庄等,威望更是水涨船高。晁盖意识到了潜在危急,于是他决定亮剑,亲自下梁山去攻打曾头市,结果因为立功心切,中了敌人的埋伏,中了史文恭的毒箭。最终一命呜呼。

晁盖死后,宋江毫无悬念地成了第三任寨主。

宋江是主动选择诏安的,特别是在和朝廷对抗中先后打败了朝廷红人童贯和高俅,占了主动的情况 ,他毅然选择了诏安。宋江为了能够诏安可是费了不少心思,甚至还走了“野路子”——通过皇帝的相好李师师去力助这件事,最终促使了招安的成功。

宋江是铁了心要诏安,他给届的理由是:洗白梁山好汉的罪名,为好汉们谋一个好出路和前程。诏安后就成了公务员,就算战死或是因公殉职,那也是“烈士”。如果不招安,永远是匪寇。

除了这个理由,其实还有两个原因。

那就是梁山的人员结构太复杂了,三教九流的都有。有本来在朝廷为官,但臣奸和世道逼迫而投奔梁山的,宋江和林冲、武松、杨志等牛人都是的。有纯土匪出身,为了躲避朝廷通缉而选择投奔梁山抱团取暖的,如晁盖、陀氏三兄弟、焦挺等人都是的。有被梁山打败而降归梁山的,比如卢俊义、关胜、呼延灼、徐宁等人。

这些人中,其实除了第二种人,第一种和第三种人中绝大多数是愿意招安的。毕竟他们以前有过安稳甚至是富足的生活,落草为寇后虽然快活,但也难掩骨子里对身份的自卑以及对功名的向往。招安就是他们最好的选择。他们都想再通过立功来“赎罪”。而第二种人因为过贯了刀口舔血的日子,当然是反对招安的。还有一部分和朝廷有“深仇大恨”的也是反对招安的,如林冲等人。

但总来的说,支持宋江招安的人比反对的人多,所以说宋江于公于私毅然带领众兄弟们选择了招安。

其实,宋江除了选择招安,也没有更好的办法,梁山好汉虽然个个英雄盖世,但毕竟也只有108个。梁山虽然大,但毕竟也是一个弹丸之地,没有群众基础,是发展壮大不起来的,是不足以和朝廷相庭对抗的。尽管可以数次打败朝廷的进攻。

其实,如果晁盖不早死,他是绝对不会选择和同意招安的。因他早已对腐败的政府和阴险的奸臣有了认识,跟着他们混饭吃,没有好下场。这一点从晁盖临终拖孤没有直接让宋江接位,而是立下生擒射杀他的凶手之人为寨主就可以看端倪来。

如果从事后诸葛亮的角度来看,或许梁山好不招安才是最好的选择。

毕竟梁山虽然小,但物产丰富,不愁吃穿,加上有柴进的赞助,还有晁盖带来的生辰纲,有李应和扈家庄的家产,还有卢俊义的钱财,再加上平时的抢夺,可以说梁山好汉都是土豪,可以说数年都不会缺钱缺粮。

同时梁山虽小,但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支撑个数年甚至数十年也是可以的。

这样的话,或许梁山终有一天被朝廷攻占下来,但至少梁山绝大多数好汉不会象招安后死得那么窝囊和闷屈。

宋江可以说是整个水浒传中的灵魂人物,坐上了梁山头把交椅,麾下猛将如云,面对高球的三次征讨,梁山好汉齐心协力,擒拿住了高俅。但是宋江和吴用一商议,不顾众英雄的反对,将高球释放,他的目的,只有一个希望得到朝廷的诏安。所以在现在很多人看来宋江假仁假义,他举着替天行道的大旗,却做着抛弃兄弟,升官上任的把戏。他嘴上说着朝廷奸佞当道,却亲自释放奸佞,并且以礼相待。很多人把虚伪的头衔扣到了宋江的头上,作为《水浒传》最讨厌的人。

其实宋江有这样的追求和他的职业有关,他是是郓城押司,是个文书小吏。他自己就说“自幼曾攻经史”,说明实在宋朝那个充满文人气息和理学气质的年代下,“君君,臣臣 父父 子子”的观念中走过来的,所以本质上的宋江是我国封建历史上忠君的知识分子典型。上了梁山的宋江为了自己的父亲说出“死而无怨”的话,可以说明宋江的大孝子身份与儒家提倡的“首孝悌”吻合。他招募呼延灼的时候就说:

“等来日朝廷大赦天下,招安,一齐铲除奸邪,替天行道。”

说明宋江打心底里就没有取代朝廷的意思,一旦接受诏安,宋江立马表明了自己的态度“替天行道”改成为“顺天护国”,“聚义堂”也改成了“忠义堂”,名字上水泊梁山的草莽,绿林气质,江湖气概一下全无,取而代之的是仁义礼智信的儒家观念。

宋江上梁山是被逼无奈,广结天下英雄,救助抢劫生辰纲的晁盖、吴用阮,阮氏三兄弟一伙主要是他古道热肠,为人仗义。作为多年不得志的文笔小吏,心中虽然不认同这些人,但是这些人的行为让他心里舒服。宋江心里也很讨厌那些鱼肉乡里的贪官污吏。浔阳楼酒过三巡,满心的愁绪终于化成了笔墨一泻千里“他日若得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报仇还要“血染浔阳江口”,总觉得他的仇不在朝廷,不在皇上,而是针对他的地方官。

宋江很大方,第一次看到武松就送给他银两,柴进大土豪一个都没有他豪爽,梁山上李逵,薛永等等好汉都受过他的资助,他被人称作“及时雨”可见他的热心肠。我想宋江最想做的人应该是柴进吧,有钱有势,治理一方又能养下众多门客,再有就是为朝廷出力。宋江的心在庙堂,不在江湖,所以一旦有机会他就会仅仅抓住,完成他冲入官场,治理一方的梦想。宋江如果得到朝廷重用说不定能成为一个好官,地方好的一把好手。但是宋江去做一个起义的领袖,他有了领袖是人格魅力,没有起义领袖推翻黑暗朝廷的魄力,他起义为的只是要给自己一个好的名声,而不是带上反贼的帽子。

梁山泊的英雄好汉,并不是为了利益聚在一起的,他们聚在一起是为了兄弟感情,或者说弟兄们之间的义气。虽然武松原来是武督头,在县衙官府也某了个一官半职,但是因为杀死了自己的嫂嫂,成为了杀人犯。后来,又醉打蒋门神,杀死了蒋门神等一干多人。

没有办法,才选择去梁山落草去了水泊梁山之后,这里的每一个人,都十分敬重他。不论是公明哥哥宋江,还是用蒙汗药对自己下手的孙二娘,都把武松当作自己的亲弟弟。因此,武松对水泊梁山是有感情的。鲁智深就更不用说了,这是一个铁血的汉子。鲁智深见义勇为,路见不平拔刀相助。

看到唱小曲的翠莲,被泼皮镇关西霸占。心中好不生气,于是乎,就给镇关西来了一个激将法,最后三拳打死了镇关西。没有办法,鲁提辖手里也犯了人命案子,只能将就着过。后来,鲁提辖又当起了一段和尚。倒拔垂杨柳,让他声名远播。上了梁山之后,这里的生活风气,非常适合他这样的英雄。大口吃肉,大碗喝酒,论秤分金银。即使到了与朝廷官兵打仗的时候,鲁智深和武松也是身先士卒,冲杀在前,体现他们对宋公明哥哥的忠诚

。后来,宋江为了梁山的大局着想,竟然脑袋被门夹了似的,想着让朝廷招安自己。虽然鲁智深、武松一万个不愿意,十万个反对。但是,因为这是宋江哥哥的主意。他们不愿意,也就认了。心中绝对没有弃哥哥而去,自己独享欢乐的意思。

那只有两个结果:要么赵宋被灭,要么被赵宋灭。后者可能性更大。

其实书里关于好汉的武力写得出入很大。鲁智深不是说千军万马中也能进出自如么?怎么刺杀贺太守的时候被几个衙役就制服了呢?卢俊义不是棍棒天下第一么?连燕青的相扑也是卢俊义传授,怎么也是被几十个衙役就制服了呢?而且电视剧里多有武将挥舞武器拨开乱箭,可史进不是被庞万春一箭就带走了么?可见武艺再高强的人,个人能力也是很有限的。而且宋朝的禁卫军是所有部队中战斗力最强的,因为宋朝采取的是加强中央力量的政策。地方上的军队,很多是老弱病残,而且兵无常将,将无常兵(防止武将进行藩镇割据)。好部队全部调集到禁军队伍里。所以我觉得,要是宋江一声反,恐怕他们被灭的可能性会更大。

不少人觉得梁山好汉的失败因为宋江,因为宋江服从了朝廷的诏安。但是他这样做,是为了老百姓着想,为了兄弟们能够过得更好。这时候的他认为归顺朝廷是最好的办法,这个行为也不算错,不管宋江接不接受诏安,结局都一样。

在水浒传中,被逼上梁山的人都不愿意遭受朝廷压迫,不太满足于制度。不管是因为什么原因逼上了梁山,踏上了这条路,便再也没有回头可言。朝廷曾经多次派一些精兵良将上阵围剿,可是很巧,每一次出兵都无功而返了。

主要是因为梁山好汉们武艺都很高,个个都是争强的人。那些普通的人不能降服,并非是朝廷派出来的散兵就可以击垮的。还有另外一个原因,朝廷不愿意接受这么多的损失。面对梁山好汉,朝廷提出了诏安,无非就是不想把精兵强将浪费了,那几次围剿也不过是做给世人去看的。

梁山就这么大,虽然是厉害,但是不足为惧。哪怕不说出诏安的政策,只要围住梁山,等到他们粮食不足,就能够捉住他们。宋江选择被招安,只不过是把这个结局变得快一点。宋江被招安之后,这些人就被派去了争讨方腊,但是这条道路不简单,异常的艰难,很多好汉们在这次战争当中失去了性命。

有很多人都说如果不是诏安,或许这些人就能够在梁山之上幸福的活着,但没有如果,大家也没有回头的机会。有的梁山好汉在接受诏安之前,选择了离开凉山,而有的人选择跟随宋江,做选择的时候,人的命运就定好了,只不过是时间早晚的问题。宋江如果不接受招安的话,肯定是无法生存的,是非对错根本没法说明白。

宋江在落草梁山之前,也是政府公务员,对于落草梁山为寇还是十分抗拒的,梁山有这种想法的人很多,况且以梁山的形势来看,如果不接受诏安,估计最后也是要落得个灭亡的结局,且在梁山最蒸蒸日上的时候接受朝廷的招安,就有和朝廷讨价还价的机会,说不定还能为自己和兄弟们赚一个好前程。

一、梁山有许多兄弟和宋江一样,对落草为寇感觉耻辱

宋江原本是郓城的一个小吏,虽然官职不大,但是好歹也是吃皇粮的,普通百姓见到他也要尊称一声“大人”,况且宋江家境也是颇为殷实,再加上他爱平时仗义疏财,在江湖上累积了一定的声望,而宋江在梁山落草后,就等于和以前的自己划上了界限,身份的突然转变,其实是有着许多的无奈,但是不代表他的内心就愿意接受这一切。

与宋江有着同样的想法的兄弟其实有许多,比如说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被高俅都逼得没有活路了,也不愿轻易反抗,都因为在他们内心中认为,落草为寇是一件非常耻辱的事情,是让祖宗蒙羞的,所以他们的内心非常渴望能够重新得到朝廷和世人认可,摆脱草寇的身份。

二、梁山如果不接受招安,结局也好不到哪去

别看梁山众好汉经常摆酒席,众兄弟们大碗喝酒大口吃肉,好不快活,但是这样的好日子却是很难持久,因为梁山毕竟资源有限,很难养活那么多的人,再加上打劫商户的难度越来越难,一旦好日子过完了,没了酒肉可吃,梁山大部分人都会翻了天,等到资源一旦耗尽,梁山就会自己灭亡。

三、在梁山最鼎盛的时候接受招安,才有和朝廷讨价还价的机会

对于朝廷来说,边境有辽国的威胁,国内又有梁山与方腊这些隐患,所以朝廷也是头疼的很,而此时梁山愿意接受朝廷的招安,对朝廷来说不啻一场及时雨,而凭借梁山当时的鼎盛之势,也确实是有和朝廷讨价还价的机会,所以宋江想借此机会为自己和兄弟们争取一个好的前程。

对不对要看作者的思路和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水浒传》中关于招安的描写,反映了比较复杂的社会历史内容。农民阶级“只反贪官,不反皇帝”,是历史形成的思想局限。作为统治阶级思想的忠君观念也对《水浒传》的作者产生影响。书中“赵官家”作为汉族政权的象征,显然同小说成书过程中民族斗争的历史背景有关。统治阶级对农民起义实行的招安政策,无疑也对招安的描写产生影响。因而招安的描写,既反映了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社会矛盾,也反映了作者复杂的思想矛盾。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122621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25
下一篇2023-11-2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