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能经常听到一句话,就是家庭对这个孩子的一些影响吧,一个经常争吵的父母给孩子带来的影响是非常不好的,甚至可以说是会影响到孩子一辈子的。但我们你能注意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应该怎么去控制呢?
首先我们要学会做情绪管理,其实我们能意识到吵架对孩子是不好的,当我们要发脾气的时候,应该深深的吸一口气,尽量用平和的语气和对方去说,因为吵架本来就不是一个好的沟通方式,我们应该要平和的去谈,如果实在是控制不了,父母应该回到房间或者外出去沟通,尽量减少在孩子面前去吵架,因为我们有经常在电视剧中看到父母一旦开始争吵就会失去理智,甚至随地扔东西,把孩子都给吓哭了,这个时候你再来后悔,其实已经没什么作用了,每一次争吵其实小孩子都是能记得的,对他们人生影响也是很大的。
再者,我们要去减少争吵,父母可以整理一下最近总是争吵的原因,只有从源头切断,才能减少争吵。有些父母之间的争吵可能就是因为一些小事吧,又或者是情绪在作怪,所以忍不住和对方争吵,但是这些都是可以在情绪稳定的情况下私底下去沟通的,只有真正的解决了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去根治这个问题。其实父母都是知道在孩子面前吵架不好的,但是就是控制不了自己,所以这个得多方面去解决,要学会情绪管理,也要找到每一次吵架的理由,及时解决问题,减少吵架的次数。
解决这个问题要从情绪上去着手,也要找到经常吵架的原因,只有这样子,才能避免说在孩子这边乱吵,尽量要避开孩子或者在孩子不在的时候。
作为《奇葩说》的忠实粉丝,《奇葩说》第五季开播的时候疯狂给身边的朋友们安利,但不得不说,节目前几期的表现真的让人大失所望。
好不容易熬过了《中国有吵架》的阶段,后来几期频繁出现的辩论看稿,在现场插科打诨,还有一次次的下场撕逼,节目的选题也天天囿于家长里短,男情女爱,心里真是说不出的难受,甚至中间差点弃了《奇葩说》。
这真的不是我当初爱的那个《奇葩说》啊!
这个金句频出的综艺节目,曾经靠着《愚人水到底要不要喝》《我们终究会变成自己最讨厌的样子,是一件坏事吗》在我心里成功封神,真的不希望它最终沦为纯娱乐的产物。
看完11月16日的这期《奇葩说》之后,我知道,我最爱的那个它,又回来了!
本期辩题:奇葩星球新技术,可以让全人类大脑,一秒知识共享,你支持吗?
杨奇函的人设类似于之前的艾力,大家都在调侃他,观众在他刚刚站起来的同时就开始跳票,是众人的开心果。
他一直都是《奇葩说》第五季被cue最多的新奇葩,但这也就意味着他说出正经的辩论观点的时候,说服力已经被消减掉不少了。
1、寒门再难出贵子
杨奇函从“你今天变得更博学了吗”开始抛梗,从现实入手,讲清华大学近几年来入学人数中,所谓“寒门子弟”的占比越来越少,而共享知识成功解决了这个问题。
杨奇函搬出诺奖得西奥多·舒尔茨的观点来佐证:当社会的平均受教育水平越来越高的时候,差距会越来越小,这意味着大家变得更博学了,社会的贫富差距就有可能逐渐变小。
注:杨奇函的点非常棒,但是论据却不太讨好,有了“寒门”的因,才种下了“难出贵子”的果,举个例子,我出生在西北偏远小镇,从小学的都是夹杂着各种口音的英语,学了十几年,还是哑巴英语,比我小十岁的弟弟曾经很苦恼的问我,为什么同样的单词,初中老师和高中老师的发音却完全不同,穷、偏远、落后带来的教育资源不平等,才让结出“贵子”的果那么难,“知识共享”消除了教育资源的不均等,在这一点上我绝对支持。
他的点从社会的横切面展开,大家的受教育水平一起提高,“寒门”出现的力量就减了不少。
2、不要因为技术有风险就排斥,要拥抱技术
这个观点上杨奇函古今类比,段子齐飞,成功热场。
人类文明最大的教训,就是对技术的警惕,对人性的宽容。
人类文明最大的经验,就是对技术的宽容,对人性的警惕。
1、共享知识一视同仁,非常荒谬
注:这项技术很荒谬,不然也不会出现在奇葩星球上,这是可辩驳的点,但是赵英男的论据,真的是漏洞百出,给了对方揪住小辫子的机会。
生的不是孩子,是博士这是赵英男的论点,但社会发展到今天,学识,知识储备超越父辈们的人比比皆是,亲子教育也不可能只浅浅停留在知识层面。
2、这个技术极大的破坏了现有的公平格局,抹杀了个人努力
赵英男的点是寒窗苦读十二年,到最后知识共享,清华大学解散了。
注:知识共享和清华大学解散没有直接联系,这里论据也不好。借用杨奇函开杠的一句话“不要为了一场辩论,把母校都要搞黄了”。
3、拥有所有知识后,发现世界无趣,未知才有探索的乐趣
春节回家,也不好稀罕看春晚了,进门第一件事,发现姥姥在做机器人,爷爷在仰望星空,吓不吓人?
注:这真的是全场bug最大的论据。
1、针对少部分人的不劳而获叫特权,对于多数人和全部人的不劳而获叫文明
2、古圣先贤求知探索问题,就是上天对他最深的礼物,而另一方面,对于我们,我们能够站在同样的起跑线上,我们能够和古圣先贤在一起,这怎么是不公平?这其实是对于我们最大的认可和公平。
3、科技进步带来人的自由
在2006年,我开始人工智能方向的研究,在2006年以前,我用了十五年去学英语,我用了九年去学计算机技术,在2006年的那一年,我花了三个月的时间,看的论文打印出来,跟我人身高是一致的,我达到了什么?我达到了在复杂网络领域里面,关键词的含义我听懂了。
我的人生啊那是,15年的人生,如果这件事情发生在我七岁,如果我15岁的时候就有我27岁的知识储备,我的人生会是一种什么样子?
我不敢想象
注:这是很有分量的一个观点,体现了求知探索过程的艰难,也表达了对于人生短暂的无奈,这是高老师发挥最好的一场。
4、朝闻道,我夕死可矣
这是一个伟大的时代,这是一个终将到来的时代
给岁月以文明,而不是以文明以岁月
这一次,我是宇宙无垠的面壁者
这一次,我是知识共享的破壁人
注:作为李诞粉丝,觉得他在选手辩论中途插话的行为确实欠妥,诞总求求你不要作妖了好嘛?
但在奇袭阶段,李诞关于爱迪生的反馈感觉也很赞,知识的垄断创造价值,知识垄断让一部分人创造价值获取收益。
1、我懂的大家都懂,不该懂的也懂,一个比一个懂
我非要了解怎么保养前列腺干什么,我老公有病可以去医院
九年义务教育没有了,要搞九年义务流放吗?
注:傅首尔的这个点可以打知识共享会带来资源的浪费,未经筛选,会出现许多无效信息,但她最终将点落在了“懂那么多干什么”,有点“反智”的意思,这点上也让陈铭抓住了漏洞。
2、这个技术严重影响人类的多样性,我们只剩下一个共同特征叫博学
我这么大屁股,你让我穿杨奇函的裤子,我穿不上
3、技术不分善恶,但人分
色狼精通心理学,专业捕杀者成为了动物专家,所有博士后都去犯罪,这个世界会变成什么样?
维护一个世界的美好,需要我们所有人共同努力,但毁灭这个世界,只需要几个人努力就可以了。
4、世界需要朦胧美,无知是相对的,但它也可能是快乐的源泉
以前我看山是山,看海是海,现在我看到的是无数的分子,公式,世界蒙上一层纱,不是很美妙吗?
注:这是我不同意傅首尔的一个观点,知识掌握的多并不代表丧失了对美的感知能力,场上的蔡康永、高晓松、薛兆丰都是精英知识分子,他们对待这个世界游刃有余,比我们更能感知世界的美好好嘛?
5、博学是好,但一夜暴发的博学真的是好事吗?
它会让我们变得无法自洽,最终,我们都会变成人类之光机器上的一颗颗螺丝,在人人高知的假象里,体会另一种更痛苦的平庸。
1、首先将话语权转到自己身上来,提出信息、知识和智慧是三码事,用一个简单的例子,来正视听。
他把“一瓶水的温度是7度”定义为“信息”。
把“水在零度会结冰”定义为“知识”。
把“将水制成冰棒,卖给他人”定义为“智慧和能力”。
注:这个地方就可以看出陈铭有多老道,前几位辩手辩论的时候,对于“知识是不是能力”一直含糊其辞,薛教授多次质问,但没有得到正面回应,只有在杨奇函和赵英男开杠时,提到过一句“共享知识,不等于共享能力”,但能力和知识之间的细微差别又是什么呢?
《奇葩说》是一个非常彰显个人个性的舞台,想想如果芯片可以重塑你的知识和能力系统,这和把人当成机器人又有什么区别,这也是我最初觉得正方可能会很难打的原因。
陈铭的举例一出,将能力从题干的讨论范围拆解出来,说明我们即便拥有了同样的知识,但对于知识的处理与运用,取决于个人能力,有理有据,让人心服口服。
2、知识,并不会影响到我们的选择,即便有着一样程度的知识的两个人,价值选择也不一定相同,所以说共享知识抹杀了世界的多样性,并不存在。
陈铭举出世界上最顶级的肺科专家的例子,当肺科专家到了一定的高度,对应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是差不多的,但在抽烟问题的选择上,却不尽相同,有人健康为大,有的自由至上,说明我们每个人在心中的价值排序,不会受到共享的影响而改变。
注:《奇葩说》场上像陈铭这样有实力的选手,面对对方辩友抛过来的论点,一定会第一时间拆解,而不是以“我听不懂你在说什么”去搪塞,同时辩论在这一来一去之间火花四溅,这也是作为观众看辩论的乐趣所在。
3、面对傅首尔的“用知识做坏事”观点,陈铭采用了“归谬反证法”的技巧,甚至是“逐步归谬”,层层递进,来让大家体会这个论点的荒谬所在。
人性难测,核弹一个响指后果不堪设想,那我们今天高等大学里面的核博士教育,那可不能开展。这么一教,你知道哪些学生是坏学生吗?
那硕士教育也不敢轻易教,小学教育也不敢,那怎么办,小学入学的时候,先进行基本的道德检测,如果测出有危险,对不起,这学生可不能教!
按照这个逻辑,所有知识传播和普及的过程,都有可能被坏人利用,那应该发明一种芯片,一秒抹杀所有人的知识,世界以下就安全了,我们都变成猴了。
注:辩论强者,逻辑紧密,在三辩位置上查漏补缺,是本期的无冕之王。
4、知识共享不是推开窗户,而是让我们把每个世界的门打开,走到一个又一个的平行五彩斑斓的世界当中去,去看同一个地球,看到的是无数个平行世界。
1、一个知识领域中的能力,是从学习这个知识的过程中来的。
知识只是工具,它再好也只是工具,而我们人,才是目的。我们今天对于知识的态度错了,我们就享受不了拥有知识的价值。
获取知识的过程,不可以被省略。
接着用《西游记》中为什么佛祖要唐僧要经历重重艰难万险,而不是直接把经书给他的故事,来说明:
经书是可以运输的共享的,但取经的路是不可以的。而使唐僧成为唐僧的,不是经书,是那条取经的路。
我们现在不是活在一个知识被锁在庙堂的时代,而是一个资讯爆炸的时代,我们活在一个我们生产知识的速度,超过我们储存它速度的时代。
我们这个时代考验的恰恰是你从这些知识当中去挑选、辨别、排序的能力。这种能力是我熟能生巧的一种直觉,他是不可以被存进芯片的。
而你的芯片,让你误以为你懂得了一切的芯片,他给你的是不必要的知识,他拿走的是你必要的智识。
注:“我们今天面对知识的态度,应该是什么?”詹青云提出了这个质疑,这是非常好的点,当知识被我们“不劳而获”之后,我们该如何去对待它呢?
这是我们这个时代所要面对的现实问题,知识付费逐渐新起,当满屏都是“三十天速成10W+写手”类似的广告。
我们该不该去重新思考一下写作的意义,当所谓写文章的技巧、套路在你脑海里面已经成型,你会不会已经忘了,当年想要写作的初衷?
2、知识不同于芯片,它是我们相信为真的东西
共享知识的芯片,是别人替你去决定,什么知识什么是真理
人和知识的关系是互动,不是服从
那些知识进步的时代,是人可以否定知识的时代
注:刚刚陈铭解释完信息、知识、能力的差别,这边詹青云又纠结在了对于知识本身的定义之中,这个立论并不好,甚至高晓松在奇袭的时候也提出了质疑,相信为真的,那不是知识,是真理。
开杠环节
陈铭:“知识是可证伪的外部规律总结。”
詹青云:“知识之所以可证伪,是因为每一个时代都有不同的人,相信不同的东西,而今天用一套标准统一所有人的思想,永远不会被证伪。”
陈铭:“没有统一,对方刚才说热力学的时候,开尔文说,这个大厦已经落成了,还有半句话被你掩盖了,那半句话是,只有两朵乌云飘在上面,那两朵是不是就是量子力学和相对论?如果牛顿7岁的时候,就知道了开尔文的话,我们的物理会往前进步多少?”
詹青云:“为什么会有那两朵乌云,不就是那个年代,还有人相信,这座大厦还没有落成吗?”
陈铭:“不,是因为你掩盖了这两句话,误导了大家的判断,所以知识垄断才能带来知识的控制。”
1、宗教为什么要迫害知识和科学,因为科学在跟宗教争夺解释世界的权利
用巴格达知识的辉煌与消散,证明了建立知识极其困难,而消灭知识易如反掌。
2、我们都是知识的既得利益者,怎么忍心剥夺没有资源享受知识的人?
为了家长的方便,你要让小孩子塞在学校里面,一天八小时坐在椅子上不动,就为了学那些他长大以后,完全记不得的知识吗?
4、让寒门出更多贵子”、“让穷人看得起病,吃得起抗癌药”,本身就是最厉害的煽情武器,正义凌驾于一切,就如同《我不是药神》这部**取得的票房胜利。
1、知识版权能够保护发明者的利益,比起热爱,利益更能驱动科技的产生
用只允许最有可能打捞到珠宝的公司去打捞,具体说明了“彰显特异性”是一种节约不必要成本的方式,就是对于一些事情的垄断。
因热爱干一件事,不会去计算成本。然而为了利益会控制成本,会谋求最大收益率。
注:《奇葩说》最后,高晓松站出来说,这是反方最有力的一个论点,全场看下来,确实如此。
控制成本,对于社会来说是减少资源的浪费,对于个人来说,是减少无谓的消耗。人生短暂,个人能力终究有限,在短暂的人生中,人总有“有所能有所不能”,在求索知识的过程中,往往最能看到自己能力的所限,以及自己毕生所爱。
初中和好朋友坐同桌,发现自己上物理课昏昏欲睡,上历史课的时候却精神饱满,同样的时间,花费在不同的学科上,结果却相去甚远,正是在这种差异化中,我才渐渐看清了自己人生的发展方向。
而现在,如果有个芯片,把全科知识都导入你的脑海,你什么都懂,那你如何在纷扰的信息中,做到“术业有专攻”?
2、通往地狱的道路,是用善良的意愿铺成的
这个技术,关乎奇葩星球的存亡,因为它讲的是,我们是有一个大脑,还是有无数个大脑,我们因为奇葩来到这里,因为奇葩而精彩,我们不要因为为了平庸而苟且。
山区的孩子,缺的不是知识,而是用知识改变命运的机会,缺一个叫他们怎么用知识的人。
比匮乏知识更可怕的是,这些辛辛苦苦学了知识的人,发现知识没有用。
我们可以共享教育、共享观点,但是不能直接共享这个结果,这不是在分享知识,这是在扼杀知识。
山区的孩子需要的是人们叫他们怎样用知识,那就先用这个芯片,让大家知道所有知识,接下来的教育,我们致力于好好研究创造性、突破性、开放性,更新它,挑战它,质疑它。
拓宽知识芯片的边界,不断向未知迈进。这是未来可以来到我们身边的教育模式,节约孩子们死记硬背的时间,给予他们更多创造性的天空。
这是拥有芯片后,我们可以做的所有的事情,不是没有事可做,我们还有星辰和大海!
注:最后这句在我眼里真的是全场最佳,很开心在这样一个综艺的舞台上,可以听到对于教育这样的愿景,在傅首尔说完“九年义务教育没有了,只能九年义务流放”吗,我感觉到了深深的悲哀,难道我们教育的边界就狭窄到这个层面了吗?
后续康永哥讲的“你要让小孩子塞在学校里面,一天八小时坐在椅子上不动,就为了学那些他长大以后,完全记不得的知识吗”,直接提出了对于这种教育模式的质疑。
什么是好的教育,陈铭在结辩时的这番话,可以当成一个参考。
作为《奇葩说》元老级别的人物,陈铭经常被贴上各种标签,例如“鸡汤王”“护妻狂魔”,大家常常说他站在宇宙中心呼唤爱。
抛去他的这些标签,对于教育,身为老师的他,一直有着自己的坚持,这也是让我听到他说这句话非常感动的点。
在《奇葩说》第四季“是否要一键定制孩子的完美人生”那一期中,陈铭说过自己对于教育的理解。
“传统教育的基本理念基本是雕刻模式,教育的客体是孩子,现代教育的客体,也许已经从孩子变成了环境。
我们的关注点不再是这朵花,而是真正变成了空气、水和土壤、养料,尽可能营造环境,让孩子在其中能够尽情成长,让可能性变成“常态”,这是教育最美的地方,教育的死敌就是定制,定制的心,初衷就错了。”
如果有一天九年义务教育真的消失了,我们不是没有事做,相反,我们要做的,真的还有很多。
一个芯片,如果能够同时共享跟及时更新70亿人所有的知识跟讯息的话,那意味着几乎做到了全知。
而一个植入了芯片,几乎全知的人应该是个什么状态呢?博尔赫斯很有名的一篇短篇小说叫做《博闻强记的富内斯》,里面就描写了一个没有什么东西他不记得、近乎全知的这么一个人。
那个人记得一切时间发生的一切细节,但就是因为他什么都记得,所以他没有遗忘任何一件事,而一个人不遗忘任何事,其实就是等于没有知识。
因为知识的获得是要删掉一些对你而言不重要的东西,要通过膺选才能有所收获。正是因为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能从同一件事物中看到不同的重点,因此才会出现各类学科。
假如今天所有讯息都集中在一个人的脑子里面,那对他而言,不知道哪些是重要的,就等于没有获得知识。
注:做了快十年道长的粉丝,看到道长作为本期男神出现在舞台上,真的很激动。对于《奇葩说》的舞台来说,道长可能显得有点不合时宜,甚至在中途还怀疑过辩题,他呈“骑墙之式”,也很难选择自己的持方。
但这也正是道长难能可贵的地方,对于任何“一边倒”的观点,他始终怀揣着知识分子的警觉。
很多时候,当我们看世界的眼光还很片面,对于事件的前因后果还不够了解的时候,就去早早下论断,真正愿意去质疑事件本身,坚持了解全貌之后才肯做出判断的人,却少之又少。
这期《奇葩说》的结尾处,马东提到了在欧美国家老师会经常带领学生来一起做的游戏:抛出一条言论,然后让学生判断这是事实还是观点。
“人类在进步。”
“观点。”
“技术中立。”
“观点。”
“人生而平等。”
“观点。”
《神仙也会吵架》百度网盘txt最新全集下载: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iW8KAmBf3M0VVSSyv7fSfA
pwd=mgqg 提取码:mgqg简介:
抬头三尺有神明。人间界战乱纷争的年代,百姓流利失所,普通凡人符华意外进入一处人间仙境
电视剧里经常有这样的桥段:男女吵架,男的对女的一吼:“简直不可理喻!”又或现实中,男生对正在发狂的女生道:“你这什么逻辑?”还有一种情景是,和别人吵架时一时间不知道怎么回击,夜里左思右想,终于找到对方的漏洞,恨不得马上起来再吵一次。
吵架比的可不是嗓门大,它可以是比爱,也可以是比谁的反应快、逻辑思维能力强。
刚刚读完《逻辑思考力》,与大家分享一下“吵架秘诀”。
1有逻辑地吵架的窍门就是要先学会听
对方激昂陈词的时候仔细听其中的逻辑和细节,先把说的机会让给别人,甚至可以引导别人继续说,然后抓住对方言辞中的短板和错误,再狠狠反击。有时候说话的人说多了,甚至会前后矛盾,还可以让他们自相矛盾,你就在一旁提醒一下,看个热闹就好。
2抓重点
明明是为了A事情(你有理)吵,结果被人转换概念,“上纲上线”或翻旧账讲B事(你没理),这时候你一定不要被别人牵着鼻子走,记得抓住重点,把话题扯回来,并指出对方的逻辑错误,告知对方A不等于B。这样的吵架才可以是有建设性的。
3总结出3个左右的信息点
在发表你的意见时,现在头脑里迅速把各种信息总结成3大点,为每大点找点例子,这样不但使你显得逻辑清晰,还方便你记忆。不要以为只有人家说多了会偏题,你想表达的信息点太多了也会容易偏题被人抓到哦。
4先说结论,再摆这3个论据
吵架时都在气头上,用演绎法让人家自己得出结论比较难,不如先下结论,再摆论据(前面说的3个信息点),配合例子来“攻击”。先用这样强大的结构把对方整晕,可能听都没听完脑子里已经一片空白了。
呵呵,以上“秘诀”当然不是本书作者直接传授。是笔者看完该书的最后一章“如何进行逻辑表达”总结而得。
现在说说“ 培养逻辑思考力的基本方法” 以及“ 如何进行逻辑思考” 。
有关逻辑思考力的培养,作者主要提的是我们熟悉的“归纳法”、“演绎法”、“三角逻辑(结论、数据和论据)”,另有MECE法,即查找漏点和重复;以及“逻辑树”——跟我们写论文一样,从章到节到段,主干上有主枝,主枝上有分枝,分枝上又各有树叶。最后是5W2H:时间(When)、地点(Where)、人物(Who)、事情(What)、原因(Why)以及方法(How)和预算(How
much)。
作者认为,要进行逻辑思考,平时就应该多问Why为什么、要能区分事实和判断(“你把碗打翻了”是事实,“真蠢”是判断)。另外,手指被称为人的第二大脑,用笔或用电脑书写可以刺激大脑,边写边思考,有利于抓整体、查细节,思路更明确。
最后,这本书书名看着硬,读起来可以很快。因为它采用的图文的形式,左边是图,右边配合一些解释的文字。看它就像听作者用PPT在演讲一样。有帮助大脑构造结构以及形象话,读起来就相对轻松很多。虽然里面的见解在专业人士看来不一定很深,但如果你是Greenhand,刚进入企业不知道怎么提方案写文件,这本书倒有点教科书作用。
古人对于变幻莫测,神秘威力巨大的打雷、闪电自然现象,无法用已知的知识解释,认为存在某种力量,虚构出神仙,在天上支配着自然界和人的命运,于是幻想打雷是雷公,闪电是电母,在天上支配着闪电雷鸣!
雷公也称雷神,雷公最初的形象有不同的说法,经过渐渐的演变,形象亦趋向统一,“状若力士,裸胸袒腹,背插两翅,额具三目,脸赤如猴,下颌长而锐,足如鹰鹋,两爪更利,左手执楔,右手持槌,作欲击状,自顶至膀,环悬连鼓五个,左足盘蹑一鼓”。
雷公的职能是替天行道,代替天执行刑罚,分善恶,支持正义,专门击杀妖孽和忤逆不孝之人。当雷公击打一下雷鼓,便会发出一声雷声。
电母也称“闪电娘娘”、“金光圣娘”,电母一称秀使者,名文英,二说名叫朱佩娘,电母身穿缫衣朱裳白裤,容如女,貌端雅,两手各执一镜。电母是雷电的老婆,手的两面镜子互照的时候会发出耀眼的电光,是为了让雷公看的清楚。
据说,雷公性情刚烈,性急入火,替天执行刑罚,处罚恶人的时候,雷部命令一颁布,雷公便雷厉风行执法,在匆忙中偶尔来不及仔细分辨,最后错误执法。
电母为了避免类似事情发生,在雷公执法的时候,先把手中的镜子互照,发出电光,让雷公看清楚,细辩善恶在执行。
所以,每次我们听到雷声之前,必先见闪电,现在我们知道是因为光传播的速度比声音快。雷公和电母是两口子,于是人们联想到自己,男女在一起生活,免不了有些小争吵,雷公电母既然是夫妻,自然也会争吵,但是神仙吵架当然不同于凡人,也因为他们在天上的职能,手中的法器,所以幻想出天上打雷闪电,是雷公和电母在吵架!
你的意思是六月初一那天给财神上供的时候,你俩吵架了吗?如果是初一那天在神位跟前吵架是不礼貌的,属于不尊重神仙,既然供了,就得尊重。不顺畅都不至于,再买点水果上供,在财神面前上香的时候赔礼道歉说说。
其实遇到这样的情况,还是非常好解决的,你当然是要听你的直属领导的,这就是为啥办公室政治要站队的原因,如果你不听直属领导的话,以后工作避免不了领导给你穿小鞋,但是如果你听了直属领导的话,另一位领导的火只能撒在你们直属领导的头上,基本上就和你们关系不大了。
所以在他们这两位神仙打架的时候,最重要的就是你需要表面自己原来的立场。而不是什么都做或者是什么都不做。每一个公司都有自己的管理结构,中层领导都有自己的团队,责任和分工是非常明确的,如果这个时候其他团队的领导插手你们团队的事务,是不被应许的,当然除了老板或者是更高一层的领导来让做这件事就不一样了。
你们领导平时对你还不错的,如果是这样的话,平时遇到这样的事情,你的向着你们领导。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