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面临生存危机的时候,朝廷的官员是怎么做的?

明朝面临生存危机的时候,朝廷的官员是怎么做的?,第1张

我们常常觉得命运不公,就好比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崇祯帝,明明勤勉政事,为国家尽心竭力,可奈何到他手里的时候,明朝就已经是一个烂摊子,他再怎么努力也挽不回来。那么,明朝灭亡的时候,那些拿着朝廷俸禄的官员们,又都做了些什么?他们可曾有过为国家出一份力的想法?

1644年3月18日,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祯自杀,大明覆亡。在最后的日子里,崇祯这个刚愎自用、极爱面子的皇帝,曾为挽救江山社稷做了最后的努力。他放下皇帝之尊,去哀求大臣和亲戚们捐款,给防守北京城的士兵发军饷,结果:皇亲国戚一毛不拔,满朝文武装疯卖傻。

一、低下高贵头颅的皇帝

国家有难,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崇祯发出捐款号召后,有一个60多岁的老头,来到户部,热泪长流,捐出了自己毕生积攒的400两银子。崇祯得知后,马上给他赏了一个锦衣千户之职。

相比这个捐出全部身家的老人,那些文武百官、皇亲国戚就很不堪了:内阁首辅魏藻德,捐了500两;太监首富王之心,捐了1万两……崇祯的意思是以三万为上等,但没有一笔达到此数,最高一笔只2万,大多数不过几百几十而已,纯属敷衍。更多的权贵在哭穷、耍赖、逃避,一时间什么奇葩事都出来了:有的把自家锅碗瓢盆拿到大街上练摊,有的在豪宅门上贴出此房急售……

崇祯急啊,想来想去想到了自己的岳父周奎。他知道周奎有钱,也以为大难临头,他身为国丈,与大明的皇家利益休戚与共,怎么也有些担当吧。于是他派太监徐高上门拜访周奎,先不提钱的事,一上门就给周奎封侯,然后说,皇上希望你捐10万两银子,给大家带个头。

周奎此时表现,堪称影帝,马上哭得死去活来的,说:老臣安得多金?意思是,我怎么会有那么多钱啊……他还试图把自己包装成一个勤俭节约的清廉官员,举例说家里穷得只能买发霉的米吃。他坚定地给皇帝女婿的计划打了个一折,只肯捐1万两。

这是3月10日,距离京城陷落、崇祯自杀还有8天。

崇祯听徐高回复,很郁闷,也不好逼国丈大人太甚,但皇帝想,1万两太少了,怎么做榜样呢?于是把数额从10万两变成2万两。周奎眼看糊弄不过去了,怎么办?于是进宫去找女儿周皇后求援。周皇后深明大义,要求父亲也要深明大义,为权贵们作出表率。做完思想政治工作后,周皇后拿出5000两银子给父亲。周奎又干了一件奇葩的事:他捐出3000两,另外2000两落入自己腰包。最后他总计捐出1万3千两。

在这次皇帝哀求权贵们捐款救国的运动中,总计募捐20万两。劝京城权贵们捐款的同时,崇祯还让每一个大臣,从自己故乡举出一位有能力捐款的富人,只有南直隶和浙江各举一人,余省未及举也。他绝望了。崇祯明明知道这帮人贪污受贿,有的是钱,他也屡屡以国家民族大义来晓喻他们,但权贵们就是不愿意放血,他虽贵为天子,却一点辙都没有。

二、钱是我的,国家是你的

像崇祯这样低声下气找下臣要钱的皇帝,在中国历史上恐怕找不出第二个。像明末这帮丝毫不给皇帝面子的权贵们,其奇葩程度,也极其少见。权贵们为什么不愿意捐款救国?研究者认为,这帮文武百官、皇亲国戚有个普遍的心理,皇帝不缺钱嘛,率土之滨,莫非王土,整个天下都是你的,干吗要我们出钱?

崇祯有钱吗?提供崇祯真穷佐证的,是一个名叫赵士锦的人,他在京城即将陷落之前的3月6日,奉命接管国库之一、工部所属的节慎库,3月15日——城破前3天——办理交割。赵士锦后来把自己在历史巨变之中的经历,写了《甲申纪事》及《北归记》两篇文字。

他在《甲申纪事》中写了当时国库空虚的情况:新库中止二千三百余金。老库中止贮籍没史家资,金带犀杯衣服之类,只千余金;沅为予言,此项已准作巩驸马家公主造坟之用,待他具领状来,即应发去。外只有锦衣卫解来加纳校尉银六百两,宝元局易钱银三百两,贮书办处,为守城之用。

在《北归记》中,赵士锦感慨:国家之贫至此!

崇祯上任后接了一个烂摊子,自己省吃俭用,节衣缩食,宫女不够用了,也不敢扩招,他甚至把宫里的金银器皿、大殿里的铜壶都当掉了,充作军饷。史料记载,崇祯还把宫里储存的人参等物品也变卖了。

三、满朝文武心照不宣

明末,君臣关系也很奇葩,互不信任,谁也不愿担责任。皇帝哭穷,他们也哭穷。似乎彼此在玩一个心照不宣的游戏。其实,有相当数量的大臣,知道国家的财政状况,知道这个骄傲的皇帝,不到走投无路,绝对不会低下高贵的头颅,来找大家要钱。但他们有更深层次的考虑:这是你朱家的天下,丢掉就丢掉了,关我啥事?凭什么要我出钱?

明朝最后一任首辅魏藻德,状元出身,在危难之际走马上任,崇祯对他寄予厚望,但他让皇帝很失望。城破前3天,崇祯问他有何对策,并说:你只要开口,我立刻下旨照办。魏藻德跪在地上,屁股撅得老高,一声不吭。崇祯气疯了,一脚踢翻了龙椅。城破了,皇帝死了,魏藻德投降了。李自成问他:你为什么不去殉死?这个无耻的人回答说:方求效用,那敢死。(我正准备效力新朝,哪敢去死。)

四、铁公鸡们的下场

大臣们如此,平头百姓更是如此:谁当皇帝,关咱啥事,咱不照样当老百姓吗?守城士兵也是如此,没有军饷,咱为什么要卖命?史载,闯王大军围城之时,京城守军倒卧城头,鞭一人起,一人复卧。大明灭亡,浩劫来临,接踵而来的是数十年残酷的战争,无人能够置身事外,明末清初人口损失惨重,后来才有了湖广填四川,具体损失多少?

从数千万到上亿,不同的统计,冷冰冰的数字背后,是无数的血泪悲剧。

一个缺乏信任与共识的国家,势必一盘散沙。遇事谁也不肯担责任,谁都想把责任推给对方、一味指责对方,势必最后同归于尽。

魏藻德,就是那个勉强捐了500两银子的家伙,想投降,结果被拒,李自成手下大将刘宗敏,指责其身为首辅而误国,魏藻德为自己辩解:我本是书生一个,根本不懂得政事,加上崇祯无道,所以才亡了国。刘宗敏听了大怒说,你从一介书生到状元,不到3年就做了宰相,崇祯哪点对不起你,你竟诋毁他。说罢,命人掌其嘴数十下。

但打耳光,只是魏藻德噩运的开始。他被刘宗敏(他出色地完成了拷掠权贵的任务)抓捕入狱,在被夹棍夹断十指的威逼下交出白银数万两,然而刘宗敏绝不相信一个内阁首辅仅有几万两白银,继续用刑,5天5夜的酷刑后,魏藻德因脑裂死于狱中。他的儿子魏追征又被逮捕,魏追征说:家已罄尽。父在,犹可丐诸门生故旧。今已死,复何所贷?旋即被斩首。

陈演,哭穷的大明重臣,被刘宗敏囚禁后,主动交出4万两白银助饷,被刘宗敏释放,4天后,李自成出京攻打吴三桂,因害怕明朝旧臣趁机在北京作乱,决定杀掉一批明朝旧臣,陈演仅获4天自由便被捉回斩首。

那些在崇祯面前哭穷的铁公鸡们,在闯军的酷刑前,纷纷交出了惊人的财富。当时京城之间,棍杖狂飞,炮烙挑筋,挖眼割肠,北京城内四处响起明朝官员的惨嚎之声。同时,城中富民不少人也被加以拷掠,平民的薪米尽被农民军抢掠以供军用。城内饿尸遍地。

史料记载:经过残酷拷掠,李自成军共得银7000多万两,均让工人重新熔铸成巨大的中间有孔窍的方板状银板,后来运往西安。

那个国丈周奎,当初哭着喊着只肯掏1万两银子的守财奴,禁不住严刑拷打,被闯军抄出了无数奇珍异宝,拉了几十车,光是现银就足足有53万两之多。

宋朝和明朝可以说都是文官主导朝堂。尤其是明朝,文人的地位可以说是相当高,同时明朝的文官似乎也相当的有气节,敢于向皇帝死谏,根本不怕死。

宋朝时期,因为宋太祖赵匡胤重文轻武,要求后世子孙“文人不可杀”,这导致了宋朝文官地位很高,经常直言劝谏。

但明朝的皇帝对文官几乎是说整就整,比如朱元璋时期因为南北榜案,主考刘三吾被发配边疆,涉案诸官员皆受到严惩。

永乐年间朱棣处死大批建文旧臣,编撰永乐大典的大学士解缙因为才学高而好直言被忌惮,屡遭贬黜,最终以“无人臣礼”下狱,永乐十三年(1415年)冬被埋入雪堆冻死。

虽然明朝皇帝对文官说杀就杀,但这并不代表着明朝不重视文人,相反明朝的读书人地位是很高的。

宋朝可以说是文官地位高,但明朝只要是读书人的地位都很高,高到统治者必须用文字狱、锦衣卫和宦官同时制约才可以。

明朝时期设立的内阁制度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这使得文官在朝堂的话语权得到了加强,在明朝中后期,内阁几乎架空了皇权,主导国家政权。

文官的地位可以说是相当高了,天下百姓的命运许多时候都由内阁手中的笔来决定。

同样,国家给读书人的待遇也是相当好的。

明代的读书人,只要考取个秀才基本上就吃喝不愁了,明朝规定秀才每月可以领取一石的禀善费,这些钱在当时娶妻生子完全就够用了。同时读书人可以免徭役,免交公粮、免刑罚、免下跪。

当时的社会人人都想考取功名,读书人遍地。

明朝的文官可以说是相当有气节的,明朝时期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文学高峰,程朱理学兴起。科举取仕也以程朱理学为主考内容,天下士子皆学之。明朝的读书人受程朱理学的影响相当大。

程朱理学里面要求读书人要讲究忠孝信义和具有社会历史责任感,这种教育思想的渗透,让当时的读书人普遍怀有“忧国忧民,心怀天下”的社会责任感,甚至可以为了天下苍生舍身成仁,为国捐躯。

所以明朝的文人由于心有信念,大多不怕死敢于和皇帝对着干。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设立六科给事中,这是一个负责“谏言、监察”的官职,针对六部。

《明史》记载:六科,掌侍从、规谏、补阙、拾遗、稽察六部百司之事。凡制敕宣行,大事覆奏,小事署而颁之;有失,封还执奏。凡内外所上章疏下,分类抄出,参署付部,驳正其违误。

这里面的人大多都是各地的高材生,目的是让他们监督六部,只要发现哪个官员办事不好,就可以骂。甚至可以直言皇帝政策的过失,说得对还能升官。

嘉靖朝前期的首辅夏言,后期的海瑞等都是言官出身。所以说明朝文官敢直言是皇帝给了他们权力,这也导致了他们经常在朝堂上面骂皇帝,比如海瑞骂嘉靖。

清流物议指的是一群自诩清流的文人集结在一起讨论政事,批评朝廷,明朝时期清流物议的风气相当严重。

明朝的读书人如果想要获得名气,那就得进行反权贵。在那个社会里很时候只要敢于反对权贵,就是弱者,在道理上就天然能站的住脚,于是朝野上下就开始以此为荣。

但反对权贵必然会受到迫害,读书人一旦受到迫害,名声就更好了。

比如海瑞骂嘉靖,骂完后海瑞成了千古清官的楷模,雒于仁骂万历,骂得狗血淋头,直言万历酒色财气,最后雒于仁罢官后成了一方士绅争相膜拜的对象,朝廷的风气很快传到了民间,很多反皇帝而被罢黜的官员回家后都被当成了精神的标杆,成了士林领袖。

这么一折腾,文官就更不把皇帝放在眼里。

综上所述,明朝的文官敢于如此嚣张的对抗皇帝主要还是受到当时教学理念和社会风气的影响。但这些读书人,大多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满腹经纶却不堪重用。

明朝后期的东林党就是最明显的例子,“书生误国”这四个字用在明朝是最合适不过了。

前面文章中说到,在徐阶与严嵩的斗争当中,最终以徐阶的胜利而告终。 当然,从客观上来说,徐阶此时的胜利只是表面的胜利,因为徐阶虽然取代严嵩之位登上了首辅宝座,但是严氏父子依然没有受到实质性的惩罚,仅仅只是免职回家,严世蕃甚至还在江西老家当起了土财主,日子过得那叫一个滋润。 面对此情此景,徐阶也震惊了,他突然才意识到,如果不对严氏父子赶尽杀绝,以嘉靖的性格和与严嵩几十年的君臣之情,将来说不定还会有复起的机会。 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徐阶杀机已动。 但严世蕃丝毫不害怕,作为嘉靖年间最聪明的人,严世蕃对自己有着充分的自信,他相信,虽然自己暂时失势,但以自己对手的智商水平,是没办法置他于死地的。 他还到处放风出去,说杨继盛和沈炼等人全部都是被他所害。 严世蕃之所以有如此看似疯狂的举动,是因为他恰恰希望他的对手以残害杨继盛和沈炼的罪名给他定罪,而这完全是源于他心中的一个秘密,他自认为这个秘密只有他自己掌握,而他所有的自信都是建立在这个秘密之上的。 不出严世蕃所料,三法司的人正想以杨继盛和沈炼的死大做文章,连奏疏都写好了,正准备呈给皇帝,在这之前,他们先来向徐阶汇报。 面对底下这帮官员,徐阶心平气和的告诉他们,如果以杨继盛和沈炼的死来给严世蕃定罪的话,严世蕃是死不了的。 面对不明就里的官员们,徐阶耐心地向他们解释道,虽然杨继盛和沈炼是严世蕃所害,但给杨继盛和沈炼定罪的是嘉靖皇帝本人,而嘉靖却是一个有些刚愎自用且极爱面子的皇帝,看到这些罪名肯定不会批准的,因为一旦批准,就意味着嘉靖要承认自己的错误,这是嘉靖所不能容忍的。 严世蕃的自信恰恰就是建立在此之上。 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可惜,他的对手是徐阶。 严世蕃所不知道的是,徐阶也掌握了这个秘密,并且最终会亲手将他送上绝路。 这帮官员们才反应过来,慌忙向徐阶请示如何给严世蕃定罪。 这时徐阶才不急不躁的亮出自己早已写好的奏疏,并告诉底下的官员们,此奏疏一上,严世蕃必死无疑,具体来说有三大罪:一是严世蕃和罗文龙称兄道弟,而罗文龙勾结倭寇,那严世蕃自然而然也就是通倭犯了;二是勾结江洋大盗,训练私人武装,图谋不轨;三是占了一块带有王气的土地。 果然,奏疏一上,嘉靖勃然大怒,立即将严世蕃逮捕入狱,不久后同罗文龙一起被处死。 正所谓希望越大失望越大,据记载,自信过头的严世蕃在听到被判处死刑的消息之后,即刻瘫倒在地,不省人事,也算是罪有应得吧。 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其实,细细分析下来,我们会发现徐阶的智商简直高到恐怖。 首先,徐阶摸透了嘉靖皇帝死要面子、死不认错的心理。这点严世蕃也做到了; 其次,徐阶摸透了三法司那帮官员的心理。当然,这点严世蕃也做到了,他的自信就是建立在以上两点之上的。 最后,他摸透了严世蕃的心理,他才能从容不迫的提前写好奏章,最终将严世蕃送上绝路。 如此智商,真是细思极恐! 所以,天才的严世蕃输给了更加天才的徐阶,输的一点都不冤!

解缙是明朝的才子,为何却被朱元璋贬回老家呢?

如果说明朝第一位才子,那么必定是解缙。除了解缙之外,明处没有任何人敢于站出来说自己比他要更有才气,更能代表明初文人的风骨。解缙天资聪颖,从小就饱读诗书,更是展现出和其他人明显有着差异的智商和才能。少年时代通过科举进入了朱元璋的视野,朱元璋也很喜爱这名智慧超群的年轻人。在朱元璋的提拔之下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练,任命他为大学士。

但是也因为政见和朱元璋不同,而触怒了朱元璋的逆鳞,被贬回乡。早在朱元璋灭掉元朝,在废墟之上重新书写华夏史章,建立崭新的明朝的第二个年头,解缙呱呱坠地了。在这个寒冷的冬天,谢家迎来了一个小儿子,而这个小儿子也让谢家青史留名。

谢家是一个书香世家,解缙的祖父和父亲都是有名的官员,再加上未来的解缙,让人们不得不期待谢家能否创造一家三进士的景象。天佑谢家,解缙也随了父亲和祖父的愿望,成为了大明官僚系统中的一员。

元朝末年,各地农民起义军层出不穷,不断击打着走向灭亡的元朝。远超就像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这边的起义军按了下去,那边的起义军又冒了出来。解缙的父亲和祖父由于在政局中左右为难,没有定下归宿。这时解缙的祖父也不幸的在战火中去世了,父亲谢开带着祖父的灵柩,回到了乡下。

谢开虽然在日后被朱元璋邀请过担任明朝的官员,但是对父亲的死耿耿于怀的谢开最终没有选择踏人明朝的官场。在他看来,朝代的更替和皇帝的更换都是自然而然的,于是对明朝的官场并不感兴趣。谢开的妻子也是一名通情达理的女士,在他们的悉心照料之下,书香门第的解缙逐渐成长起来。在这样的家庭中,解缙逐渐接受了启蒙教育,良好的家庭背景让他儿时的教育并不缺位。

明朝刚刚建立,朱元璋对人才的渴求更是空气那的高涨。首科会试之前,更是出现了所谓的吉兆:朝廷中专司观察天象的钦天监发现天空中有星星在不自然的闪烁。他们将这个消息汇报给朱元璋,朱元璋认为这是明朝即将迎来许多人才的象征,于是对这次会试也很重视。

朱元璋在会试中不拘一格,作为明朝的开国君主,雄才大略的朱元璋选题更是别出新意,这使得很多参加会试的学员都犯了难。但是解缙还是很轻松的解开了朱元璋所布置下的问题,成功的进入了朱元璋的视野。经过考试的解缙成为了一名官员,这也就是谢家“一门三进士”故事的由来。谢家重新活跃在朝堂之上是和解缙离不开的。

解缙虽然没有成为科举的状元,但是谢家的故事瞬间就轰动了整个朝廷,谢家重新振作起来。朱元璋更是把解缙视为未来大明的丞相,将他施以重要的职责,让他在翰林院中跟随首相学习处理政事的技能。看到朱元璋对他的重视,解缙也不由得感叹,感受到朱元璋对他的信任和青睐,解缙非常激动和感激。

于是冲动的他向朱元璋写了一封万言书,这封信直击当时朝堂中存在的弊端,让朱元璋大为汗颜。朱元璋不但亲自阅读了万言书,更是将万言书复制很多分,让太监们传递给每一名官员,让他们向解缙学习。经过朱元璋的夸奖,解缙有点飘飘然起来,这也为他的未来悲惨经历埋下了伏笔。

解缙刚开始进入朝廷,自然有着文人有的书生意气。在他看来,自己是大明未来的丞相,于是不免对其他人不是很尊重。于是有人到朱元璋面前告解缙的诉状,朱元璋也是很庇护解缙,但是时间一长,三人成虎,朱元璋也不由得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和解缙的关系。

朱元璋开始觉得,解缙年龄太小,恃才傲物,受宠之后就将自己的本性展现出来,锋芒毕露虽然有的时候是好的,但是也要分时间分场合。于是朱元璋决定敲打一下解缙。他认为如果将解缙一直留在自己身边并且加以重用的话,以后一定会给自己惹出不必要的麻烦。

于是可怜的解缙就这样被朱元璋所抛弃,没有了朱元璋的庇护,恃才傲物的解缙很快就被其他官员所攻击,经常秉笔直书的解缙最终被其他官员排挤出了大明的官僚系统,直到明成祖朱棣登基之后才被重新启用。

因为当时明朝的时候,朱元璋对于官员们的要求非常严苛,俗话说伴君如伴虎,就算有些人不想做了,也不敢明目张胆的辞职,所以只能装疯卖傻,为了证明是真的傻,所以当着别人的面公然吃屎。

自古以来就有伴君如伴虎的说法,在朱元璋做皇帝的时候,他对百官的要求非常严苛,嗯官员们稍微一不留神就有可能遭来杀身之祸。当时有一名大成名叫严德明,他是朱元璋的得力助手,非常的能干,朱元璋对他很是器重,还让他执掌了督察院的大印,可以说是权力很大,身份也很大的一个人物,但是他厌倦了官场的氛围,所以想要辞官归隐,有一次他得了病,就借机会向朱元璋请求辞官回乡。

但是朱元璋看到以后却非常生气,他认为自己对严德明已经很器重了,但是严德明在皇帝需要的时候辞职,而且那个时候年纪也不大,谈不上告老还乡,摆明了就是不想在朱元璋的手下当官了。对于不肯和自己合作的官员朱元璋一向都是冷酷无情的,就比如大诗人高启就是因为不想做官被朱元璋给腰斩了,而严德明这样,朱元璋认为他是在藐视自己,已驳回了辞职的请求,而且还削他的官职,把他发配充军了,还在脸上刺了四个字,南丹正军,用来侮辱严德明,也是为了杀鸡给猴看,警告其他想辞职撂挑子的官员们。

因为是发配到广西,那里很荒凉也很偏僻,严德明的运气还不错,熬到了天下大赦,终于回到了家,脸上的四个字时刻提醒他做事情要小心谨慎,所以在家里一直都是深居简出,后来他看到有些军人路过他们老家的时候,不守法纪,到处弄得鸡飞狗跳,抢老百姓的东西,严德明看到以后,非常的生气,就把士兵给打了后来就被抓了。

古时候的成语其实很多和如今所表达的意思是不一样的,比如东汉时期的“难兄难弟”本来是表示两个兄弟都非常的有才华,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变成了形容两兄弟都非常倒霉的意思了。而和“难兄难弟”一样的也有很多成语,比如说“衣冠禽兽”,最初的时候是用来赞美人的意思,但是如今也变成了形容一个人品德败坏,行为卑鄙无耻的意思。

影视剧中对衣冠禽兽的解释

明朝时期

“衣冠禽兽”最早的记录是明朝的话本《金莲记》当中,在当时“衣冠禽兽”这个词可是赤裸裸的对人的赞美。如今,要是你对着迎面而来的人说一句“衣冠禽兽”,两个人肯定就会掐起来,但是如果是明朝的时候,你对着迎面走来的人低低的嘟囔一句“衣冠禽兽”,指不定这个人还要硬拉着你去喝酒,和你称兄道弟。其实这个词语一开始是形容一个人非常的气派,是一件非常荣耀的事情,而归根结底是因为明朝时期的官服上面所绣的正是“飞禽走兽”。

明朝官服

飞禽走兽

朱元璋统一天下后,推翻了大部分元朝时期的制度,重新制定了属于我们自己的制度。而当时明朝的官服正前方有一块补服,上面绣的正是“衣冠禽兽”中的“飞禽走兽”。大明律规定,大明文官胸前统一绣着飞禽,按照官职大小,这块补服上面绣着从仙鹤到鹌鹑不等的飞禽。而武将胸前自然是绣着各种凶猛的动物了,也是按照官职大小,绣上了从狮子老虎一直到犀牛等等各种具有杀伤力的动物。所以一目了然的看到官员身前补服上面所绣的动物,就立马知道这个官员是文官还是武将,官职的大小。自然而然的,“衣冠禽兽”指的正是这些身穿绣有“飞禽猛兽”的大官们了。

明朝的官员

从赞美到讽刺

但是本来好好的一句夸人的话,怎么到了如今就变成了骂人的话呢?这其实要和明朝的发展有关。明朝前中期的时候,社会还是非常的安定的,百姓安居乐业,官员们也是比较的尽职尽责。但是明朝中叶过后,明朝内部的党阀派系之间的斗争越来越激烈,而随着明朝内部的党派斗争,越来越多的官员开始变得品德败坏,到处欺压老百姓,所以逐渐的“衣冠禽兽”就变成了一句骂街的话,用来讽刺那些身穿朝廷官府,结果处处都是鱼肉百姓的昏庸官员们。

鱼肉百姓的贪官

尾言

而到了清朝,清朝因为大部分沿袭了明朝时候的规矩,所以官员们身前还是绣着各种飞禽走兽。清朝任何时期官员贪污的问题都是非常严重的,而“衣冠禽兽”自然也就越来越向着骂人的话发展了,一直到如今,衣冠禽兽已经由原来的赞美之词变成了如今赤裸裸的骂街。这后面的转变,其实更包含了百姓们对于贪官的痛恨和无奈啊!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124571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25
下一篇2023-11-2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