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公大伯的儿子跟我老公吵架婆婆要跟大伯分家我这个做媳妇的应该怎么办

老公大伯的儿子跟我老公吵架婆婆要跟大伯分家我这个做媳妇的应该怎么办,第1张

最好是劝和。

你想,不管是你老公还是你大伯,都是你婆婆的孩子;这手心手背都是肉,一家人也没有隔夜仇。你婆婆可能是一时气话,如果你出面劝和,给你婆婆和大伯一个台阶下,这么你婆婆也会觉得你非常懂事。

不过如果你不会劝和,那最好是沉默。莫不要因为说错什么话,反而把事情弄得更糟。

1再穷,也不能穷了孩子

老杜有三个孩子,老大、老二都是女儿。抱着“再试最后一次”的念头,一咬牙又生了老三。得偿所愿,是个儿子

养活两个孩子已经很不容易,现在又多了一个张口吃饭的,让原本就很紧张的经济更加吃紧。但这丝毫不影响老杜愉快的心情。

老杜一共六个同胞,他是唯一的儿子,承载着家里传宗接代的重任。所以一直以来的潜意识,就是到他这不能“断了香火”。只要有儿子了,什么困难都能克服,办法总是有的。

那时候,老杜和爱人每个月收入就固定那些,无非是怎么挪来挪去用的问题。俩人一合计,给爹娘的钱适当少点,老人是可以理解的;两个女儿也都懂事了,少花点问题也不大——挤挤出来,够养活儿子了。

所以,儿子从小是在一家人围着转的环境下长大。当然,家里大大小小的活,也都很自然的避开了儿子。

老杜一直在外面树立一个“好父亲”的形象:

“再穷,也不能穷了孩子。”

其实回到家中,这句话真正的意思是:再穷,也不能穷了儿子。

三个孩子在这种家庭环境中长大。

那个时候,很多家庭都是多子女,而且经济条件都一样——“穷”。惯常的做法是,老大穿过的衣裳,改改传给老二接着穿;老大用过的物件,传给老二接着使——就为了节省点花销。

在老杜家,情况恰恰反了过来:“一手”的,基本都是老三的;两个女儿反过来捡“二手”的用。

大女儿后来回忆起来,一直留存着当年的画面:

“我弟发育晚,年纪又小,剩下的衣服我根本穿不了。

那个时候,我妈把小弟的几件衣服、裤子拆了,拼成一件给我。我上学穿的好多衣服都是花里胡哨、五颜六色的,全是拼出来的。”

不管怎样,辛辛苦苦把孩子们养大成人,这份养育之恩,孩子们都不应忘记。

2一系列事情,冲淡了姐弟感情

三个子女都已经长大成人。

三姐弟性格迥然不同。

两个女儿从小在父母的“引导”下,特别注重家庭,对弟弟非常照顾。大女儿作为家中长女,为家庭考虑最多,做事稳重、有分寸,一般拿主意都由她来。二女儿脾气急躁,风风火火,但做事从来不推让。

反观小儿子,与两个女儿的差异明显很大。毕竟小时候是被捧着长大的,有苦有累都是父母、姐姐扛下来,自己没怎么吃过苦。所以一直很自我:想掺和的就做一点;不想做的,通常都是一甩手完事——用不着照顾别人的感受,反正有什么事儿前面都有人挡着。

这种从小形成的迥异性格,走上社会之后,运势不同。

儿子一直是一种满不在乎的工作态度,结果可想而知。成家之后,家庭生活过得也不幸福,不到三年就离婚了,孩子归了前妻。自己一个人倒是无拘无束,乐乐呵呵过日子。

有时候大女儿总是劝导:

“弟弟,你也老大不小了,日子不能光这么过。小时候靠家里,现在得靠自己,而且爸妈年纪也大了,有什么事儿得学着担当一些,不能什么事儿都指望家里。”

老杜的关注点却不在这里。在他心里,就惦记两件事儿:一件事是赶紧再找个媳妇,生个儿子;一件事就是时刻不忘叮嘱两个女儿,把弟弟照顾好。

两个女儿虽然从小到大一直护着儿子,但是长此以往,总会有些事情引发内心中的不满,渐渐地改变了心理和态度。

老杜的父亲过世,临终前想见见孙子,弥留之际却只看到两个孙女……

老杜的大姐过世之后,两个女儿赶回了老家,代表三个孩子一家给了5000块钱,回来说起这个事儿的时候,弟弟却抱怨给太多了,半点没提还两个姐姐钱的事儿……

更让两个姐姐寒心的事情,是母亲住院的时候,姐妹俩没黑夜没白天的请假、陪护着,弟弟过来看了两次,就回去“忙”了……

……

姐妹俩私下说起弟弟的时候,五味杂陈。老二说话直接,跟大姐抱怨:

“姐,爸妈这么挺疼他,怎么就成了这样?咱爷爷、姑没了,这搁家里,是多大的事儿!连个面都不露。当时咱们回老家,你看人家看咱们的眼神?当孙子的不回去,反而两个孙女出面,这要是在老家,是让人看不起的!

别人家都是有事儿子在前面,咱家可好,不在后面扯后腿就不错了!”

大女儿何尝不知?何尝不知为什么造成这样的结果?

大女儿没有附和妹妹、一起抱怨,这样做反而成了火烧浇油。能做的,就是宽慰宽慰妹妹。但是在她的潜意识里,对待弟弟的态度已经发生了变化。

3女儿的愤怒:不要再犯糊涂

转眼间,孩子们都过四奔五的人了。

儿子一会儿说在做这个、一会儿说在做那个,到底在做什么谁也不清楚。唯一清楚的就是两件事:手头比较紧、一直在“单”着。

老杜恰恰一直惦记这些事儿。

早先的时候,两个女儿还时不时的给弟弟一些钱,到后来不给了。老杜还一直在坚持着,每次问起儿子缺不缺钱的时候,都塞点过去。

二女儿听到这些事情的时候,总忍不住对着老杜劝告:

“爸,都这么大人了,不能还这么惯着,有手有脚的,干点什么不能养活自己?”

老杜不以为然,反而在交待:

“你们姐弟仨里面,就你弟弟困难点。咱家谁有困难,都得相互帮把手。你和你姐从小对你弟就特别照顾,今后也不能忘了。”

二女儿听到这些话气的不行,对父亲的态度,既可气又可怜。可怜之处在于,父亲被根深蒂固的思想绑架却跳不出来;可气之处在于,弟弟这么大的人,却一点事儿都不懂。

一天晚上,二女儿回家看看父母,难得的遇到弟弟也在家,正在跟父亲聊着天。二女儿不冷不热的说了一句:

“弟,你也来了?”

儿子点了点头,止住了话。老杜倒是没什么“心机”,看着二女儿回来,很热情:

“正好,来,坐下,正跟你弟说着事儿呢,还没跟你和你姐通气。”

儿子本来要打断父亲,老杜没注意,继续说道:

“刚才我们商量着房子过户的事儿。

是这么回事儿。我和你妈年纪也大了,这段时间我们俩一直商量着,提早把我们这点财产给你们分一分。你和你姐工作都不错,经济条件还可以,就你弟弟差点。

所以我们想着,把房子早点过户给你弟弟。我和你妈的存款,我们留下点养老钱,剩下的,回头转给你和你姐。

万一我们哪天走了,要是养老钱没花完,就留给你弟弟。

你们小的时候,咱家穷。好不容易把家操持起来了,你们也都成家立业了,谁也别落下。”

二女儿一听就急了。钱怎么分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本来就对弟弟的做事态度心存不满已久,现在父亲却以经济条件不好为由,还在偏向。

二女儿说话一点没绕弯子:

“爸,你这么处理,我不赞成!

谁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都是靠自己努力挣的。我们都大了,现在要考虑的,不是再靠着父母、向你们伸手要钱,而是要想着怎么给、怎么报答你们。

说不好听点,我弟条件差,怪谁?你们分财产,不是在扶贫!就算是扶贫,起码也得分清楚对象吧?扶不起来的,你扶他干什么?还不够糟心的!这糊涂,你可别再犯了!

这是家里的大事。最好把我大姐叫上,一家人坐下来好好商量。”

儿子听完,在旁边小声嘟囔了一句:

“爸妈的财产,怎么分还不是他们自己做主?问你们干什么?还不是看上钱了?”

二女儿一听,又要发作,儿子吓得没敢吱声。老杜摆了摆手,答应一家人一起商量。

4另外一个解决办法

老杜把三个孩子都召集了过来,和老伴儿一起,把想法又说了一遍。

二女儿事先跟大姐说过这件事。这件事,大女儿深思熟虑过。听完老杜的复述,说道:

“爸,妈,你们的意思我听明白了。

按理说,你们自己的财产,你们想怎么分就怎么分,我们无权干涉。但是我要说的是,你们把房子过户给我弟,今后万一有个什么事儿,你们怎么办?”

弟弟把话抢过来了:

“爸妈有事儿,我管。”

二女儿刚要插话挖苦,老大制止住了,她心里很清楚弟弟的行为方式,争论这些没什么意义。

老大没有接弟弟的话茬,继续对老杜说道:

“你们非要这么想,我不反对。

但是,我的考虑是,能不能换个方式。与其你现在就分家,不如把财产留着今后给。我给你说说我的理由:

第一,我还是希望你们现在先把财产留在自己手里。今后岁数越来越大,需要花大钱的地方不少,这样起码对你们自己来说,有保障。起码想住还是住在自己的房子里,省得有寄人篱下的感觉。

第二,不客气的说,过去这么多年,管你们,我妹和我应该做得更多。这些过去的事儿咱们可以不谈,但是今后必须要让我弟好好孝敬你们,这得有个说法。”

要看到手的财产要飞走,儿子忍不住了:

“说一千道一万,还是不想给我呗?”

自始至终,老大都没搭理小弟的态度:

“爸妈,这就是我的意见。如果你们同意,回头我给你们联系一下,立一份遗嘱。我想这么个意思:你们可以把房子都留给你儿子,但是条件是必须要让他赡养你们。如果不尽孝,一分钱不给。

你们一定要清楚,分与不分、怎么分是你们的决定,但是,分的结果是什么,会影响一家子人。而且更重要的是,一定要让儿女们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事情,什么是错误的事儿。”

老杜沉默了。一边在品大女儿的话,一边在与自己的思想较劲。几个孩子,表情不一。大女儿很平静,二女儿一脸不平,小儿子欲言又止,每每想开口却被二姐的眼神吓退。

过了许久,老杜说话了:

“老大,你说的对。

刚才我一直在做思想斗争,我想起你姑姑们来了。我出来早,是你爷爷家单传,但是照顾他们的事,都压到几个姑姑身上了,我就是定期给他们些钱。你爷爷奶奶走的时候没留下话,是我主动放弃了老家的房子,全分给你姑姑们了。当时我觉得做的特别心安理得,到现在我们之间关系都特别好。

但是这种事放到我自己头上,却不知道该怎么做决定。什么事儿都要做到心安理得。我光记着心安,却忘记了该不该理得的问题。

这么着,照着你爷爷奶奶老家房子的分法,谁孝顺,留给谁。咱们天天把‘家’字挂嘴边,家里不是没有矛盾,但如果是正确的,就应该鼓励。”

5结语

决意已定。

从老杜的想法来讲,不管是思想作祟,还是一时“糊涂”,如果按照之前的决定,毫无疑问给家里埋下了不可调和的矛盾——这个矛盾,不能怪两个女儿。而后果,很肯定造成自己蒙受最大的损失,让两个女儿吃大亏。

儿子有他的生长环境,形成了他对待事物、对待家的态度和行为。这个形成过程,父母、姐姐们都有一定责任。事实已定,无可挽回,但是后续不能再一直错下去。而挽回的手段,就是重新建立起价值观念——要把天天挂嘴边的和谐、孝顺、公平,落到实处。

家庭财产分配,是一项检验行动的特别重要的手段。这个,与贪财与否没有关系,该得的,凭什么冠上“贪财”的逆称?

大女儿的考虑,或许有一些对于姐妹俩过往付出的不公平,但是总体来讲,有她的道理:

照顾到了姐弟关系。过往的事情,不再纠缠,但是今后必须要改变:房子可以留给弟弟,但是弟弟必须要赡养父母。照顾到了父母感受。老杜既然有了这个分配的想法,至少在他心里是惦记的、有倾向性的。强硬反对,会给老人造成困扰和麻烦。从这个角度,本身就体现了对父母的孝敬。

至于两个女儿是不是“吃亏”了,这杆秤只能交由她们自己平衡。

通过这个事情,希望与大家、尤其是老年人分享的观点是:

步入晚年,其实还有一项非常非常重要的工作:为儿女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而检验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财产分配——生前的时候,把财产留在自己手里;百年之后,通过遗嘱这个工具,把财产给到应该给的人。

在上面介绍的遗嘱,属于“附条件遗嘱”。条件,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思来设定,例如,继承人必须要赡养才能继承。条件的意义就在于:没有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必须要付出,才能获取回报——这是公平的。

一个儿子有必要分家吗

 一个儿子有必要分家吗,家是我们每个人生活的港湾,对于分家相信大家在生活中应该有了解过不少相关的内容,分家有好处当然也有坏处,以下来了解一个儿子有必要分家吗。

一个儿子有必要分家吗1

  分家的条件:分化度

  1、情感分化度

 原生家庭成员之间,因为各种情感纠葛,导致情感分化。成员之间互相不信任对方,一味地埋怨、责怪对方,无法从血浓于水的关系中体验到爱和归属感,那么就有必要分家。在这种情况下,成员之间很难达成共识,在一起只会彼此伤害,加重生活压力和负担。最为明智的选择就是分家,而且要明确提出分家,而不是成员离家出走。

  2、经济分化度

 原生家庭成员中,如果一方存在挥霍无度的情况,而这种情况对家庭造成重大打击,那么有必要考虑分家。最近接到的案例中,有些子女背着父母挥霍无度,从各种渠道搞到36万,给家庭带来重大打击。好在这个家庭还算殷实,但是子女丝毫没有改过的意思,不知道后续会如何发展。但是心理学家建议,如果家庭成员因为非法原因,导致家庭出现经济问题的话,不妨选择分家。

  3、认知、价值观分化度

 由于认知层次不同、价值观不一样的家庭,出现分家的情况极小。但是并非不可能,有些家庭过分看重认知层次和价值观问题,那么当他们始终无法达成共识时,也会出现分家的可能性。家庭成员之间谁也无法说服谁,生活在一起只会带来无谓的争吵和伤害。视情况而定,争吵越凶,伤害越大,越有必要分家。

 以上情况,都是由于原生家庭成员之间分化严重,生活在一起非但无法体现家庭的爱、温暖、归属和包容,反而只是伤害,那么就应该分家了。分家并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那么,分家的目的是什么呢?

  分家的目的

  1、远离伤害

 分家的目的是远离伤害,一方面远离自己受到家庭成员的伤害,另一方面不给家庭成员造成伤害。一家人因为某些原因过不下去,分家是对家人最后的温柔。既然家人无法带给你温暖,反而让你备受煎熬,那么分家才是本能的选择。彼此伤害只会消耗各自的精力,大大降低对生活幸福感的体验。要么满腹怨恨,要么心怀愧疚,一辈子不得安生。

  2、自我成长

 分家对彼此而言都是一种成长,当个体不再依靠任何人的时候,就必须学会自我满足。因为人们的懒惰,总是将希望寄托给他人,让他人帮助自己实现某种愿望和理想,这显然是自私的表现。尤其是对于贫困家庭而言,他们之所以喜欢多生孩子,及时将全部希望寄托到孩子身上,但凡能够有一个孩子出息了,自己一辈子就不愁了。当分家之后他们才会明白,生命的全部意义在于自己,而不是他人。

  分家最难过的坎

  1、道德与伦理

 分家最难过的坎是道德和伦理,如果一个人没有强大的内心世界,尤其是对于独生子女而言,是很难迈过这个坎的。哪怕在他们潜意识里出现过分家的想法,也很快被道德和伦理的标准所否定。尤其是认知层次较低人,分家可能意味着不孝,这是很多人都不愿面对的事实。这是一个博弈,来自家庭的伤害越大,越容易突破道德和伦理的限制。

  2、内心的愧疚感

 哪怕咬咬牙、狠狠心分了家,也会在很长时间内体验到愧疚感。这种愧疚感或许将伴随你的一生,如果你无法接纳现实的话。愧疚感的程度,与你的认知层次是成正比的,如果你的认知层次越高,你的愧疚感就越少。这是因为认知层次高的人,明白人与人的关系并不是必然属性,哪怕是作为父子/父女、母子/母女,如果一方没有承担作为该角色应该承担的义务,那么他就不配拥有这段关系,这就是古人所讲的“父不慈,子奔他乡”。

 分家事实上并不是容易的事情,在分家之前也必须要解决客观存在的问题。如果一些问题不能够处理得当,那么分家或许只会带来更大的痛苦。归根结底,良好、深度的沟通非常的重要。

一个儿子有必要分家吗2

  一个儿子就不应该分开住吗?

 在很多人的观念里,只有家里生了几个儿子的人家,分家才显得合情合理。而生有一个儿子的人家分家的话,就会被某些人说三道四。

 其实说三道四的人,最想说得是,这家人的儿子和儿媳妇太没孝道了。

 而我认为,分家跟孝不孝顺没有半毛钱关系,只跟生活方式有关。

 孝顺老人最好的方式,其实就是尊重对方的生活方式,不多嘴,不干涉。

 比如我跟我婆婆,她喜欢热闹,我喜欢安静。像没事时,她就总喜欢叫些人来家里打牌或麻将,而我没事则喜欢独自一个人看看书。其次是我喜欢家里整洁干净,而婆婆却是个极度不爱整洁和搞卫生的人。

 心情好还好,心情不好时,看到就很烦。虽然跟她说过多次,提醒她不要叫人来家里打牌,弄得家里脏兮兮的,自己又不搞卫生,每次都是我来收拾。

 一次两次,一天两天都还好,日子长了,虽然我一向认为自己脾气挺好,但也没有好到那种程度。

 可她认为家里脏点又不会死人,她又没叫我搞。完全是我自作多情,更可气的是我多提醒了几次之后,婆婆妈非但没有改善,反而不说白天,就连晚上也叫人来打。

 即便这样,我都是以和没贵。没有跟她一般见识,而是时常告诉自己“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可人的忍耐也会有个限度。记得那次是因为老公,也就是她儿子喝多了酒。

 老公这个人不喜欢抽烟,可一旦与他的那几个驴友喝起酒来时,就老忘记自个有几斤几两。

 平时有好多次喝得东倒西歪回来,躺在床上不多嘴不多事也就算了。可有一次喝多了时,居然躺在床上吐,吐得被子上、枕头上,床单上还有房间的地板上到处都是。

 大家也知道,那些个渗杂着酒味的饭菜,真的是说有多难闻就有多难闻。当我试着清理时,我自己就忍不住想喁,要不是家里没有多余的床,晚上我和儿子必须睡在这里的话,我还真的不想搭理他。

 而在边清理边作喁时,我很生气地说了一句“喝喝喝,喝这么多,醉死你算了。”

 当我说这句话时,婆婆刚好在客厅看电视听到了,就说我这个女人心好毒,居然希望他儿子醉死。

 嫁到她们家那时至少也有三年多了,三年多来,我全心全意地为着这个家,为着老公。凡是没瞎的人,都知道自从我嫁到她们家之后,家里变整洁干净了,老公整个人都改头换面了,这些婆婆认为理所应当,而我发牢骚说了这么一句话,她居然就拉黑着一张老脸,用“毒”这么严肃的一词来形容我。

 一直以来,我都认为自己脾气挺好,可那次我就是大脑充血了,得好好跟婆婆说道说道。其实也在后来才发现,跟校门朝那开,斗大的字都不识一箩筐的人讲理,只会是剪不断,理还乱。

 婆婆虽然是没文化,可是一旦她认为的事,就算是错得离谱,她也会一错再错。用她自己女儿的话,或是跟她认识多年邻居的话,就是有时顽固得无可救药。

 那次冷战了一段时间之后,我就下定决心,就算一时手里的钱不够,向家人借点,我也要买房子搬出去单过。

 现在她喜欢叫多少人去家里打牌,打到天昏地暗都行。家里你随便怎么乱七八糟我都没有任何意见,有时间就去看看她,陪她吃吃饭,聊聊家常。感情反而比住在一块时好多了。总之你有你的生活方式,我有我的生活方式。

 而套用一句广告词的话,现在的相处方式就是:“不在同一个屋檐下住,你好,我好,大家都好!”

 ▼

 而婆婆的朋友李阿姨,跟儿媳妇三观极度不合,却硬是强融在一起,结果是处成了同一个屋檐下最亲的仇人。

 记得有天晚上,在公园散步时碰到李阿姨,她整个人看起来非常的憔悴,因为那个时候,正是跟儿媳妇闹得正僵的时候。

 她说自己的儿媳妇,每天吃完饭起身就走开了,没走就是坐在旁边玩手机,而吃饭桌子从来都是保持原生状态,更不用说煮菜洗碗还有其它家务这些其它琐事。

 有次李阿姨说了她,她就哭哭啼啼回娘家,结果她娘来了之后,非但没有教自己的女儿,而是说出了一些让李阿姨当场气晕的话。

 说自己的女儿,从小在家就没做过任何家务,自己都是把她当公主一样在养,所以在婆家也应该这样。头次离婚就是因为那边婆家不好,而她不希望这样的事再次发生,如果硬要逼着她做,到时她女儿离开了可别后悔。

 其次是亲家公亲家母也还做得,完全可以再出去做点别的事,而不是天天在家看电视或是打牌。

 你说我两公婆现在退休公资每个月加起来都将近六千,且忙碌了大半辈子,好不容易退休了,做点自己喜欢的事,居然还被儿媳妇和她妈来指手画脚。

 李阿姨说这日子没法过了,她半夜都不想跟儿子和儿媳住在一起。可是他儿子却说,家里就只有他一个儿子,分家说出来也不好听。

 想着自己就那么一个儿子,这里都又是二婚,且还有一个孙子和孙女,也就将就着。可是她发现日子过得太没劲,太委曲。

 俗话说:“强的瓜不甜”那换一种说法则是,三观不合的人,强融在一起也决对是一种痛苦。

 孝顺,是要让老人活得顺心,过得开心。而不是天天呆在一起,你看着我烦,我看着你也烦。

 如果说双方在性格方面相似,且生活方式没有多大的差别,更重要的是都有意愿共同生活在一起的话,其实那也挺好。

 生了一个儿子,不在一起住很正常,不正常的是明明活成了仇人,还在同一个屋檐下相互折麿和伤害,才是最可怕的。

 家不是个讲理的地方,且真讲也讲不清,如果真讲清了,那么情也就淡了。家是讲爱的地方,只要心中有爱,时常挂念着彼此,想着彼此的好,那么分开住,就会应了那经典的话“距离产生美”

 最后我想说的是:“人生苦短,无论是朋友、爱人、还是婆媳,都应以彼此认为最好的方式相处,并且好好活着,或许这才是对生命最好的尊重。”

一个儿子有必要分家吗3

  结婚后分家和不分家的区别

 家里人数不同:不分家是一大家人,人数会多很多。分家之后会分成小家,这样人数会减少。

 户口本不同:不分家所有人的户口都在一个户口本上门,分家之后户口就会分开。

 财产收入不同:分家之后财产就会分开,个人赚的钱归自己的小家庭。

 当家做主的人不同:分家之后当家做主的人都是不同,没有分家时候只有一个一家之主。

 田地不同:在农村里面,分家之后,田地也是要根据人口来进行划分的。

  为什么结婚之后必须分家

 现在结婚之后,很多家庭会分家。特别是那种有几个儿子的,因为一个大家庭肯定生活会有些不便。

 1、有自己的独立空间。结婚了就是一个家庭,两个人在一起可以好好的生活。组建自己一个新的家,而且也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不会有其他的一些矛盾。

 2、可以让自己更加的有责任感,知道为了自己的家庭而不断地去努力。

 3、可以减少很多的家庭矛盾。毕竟每个人的生活习惯不同,如果一个大家庭人员比较多,难免会有一些摩擦。这种情况下就比较难以去调和,为对方改变。

 4、增进彼此感情,经常可以聚会,平常可以关爱家人。

 5、更懂得去体谅父母。毕竟每个家庭都是这样成长起来的,只有经历得多了,才会让自己变得成熟。

分家,又称“分开”、“分居”、“分吃”,在我国各个地区的叫法都不尽相同。关于分家的概念,自古有之,具体的细节在这里不去赘述。我们要谈的分家,是关于分家的纷争与现代家庭关系如何维系的问题,那么老人和儿子儿媳相处十几年,现在要分家该怎么办结合实际需要,给出3点建议。

建议一:分家没有问题,但是需要讨论出合适的养老方案;

建议二:分家之后的相处事宜,一定在分家之前讨论清楚;

建议三:分家不意味割舍亲情,需要理性看待,切勿争吵。

接下来,会详细阐述这三点建议,并给出具体细节,相信你会得到该有的收获。

分家没有问题,但是需要讨论出合适的养老方案

在一个大家庭里,长辈和晚辈之间存在生活习惯和思想方面的差异,这两点问题无法避免。这也是为什么许多家庭选择分开住,子女婚后和父母各自生活的根本原因。

正如我们看到的这则问题,老人和儿子儿媳居住十几年,这个时候晚辈提出分家,晚辈的决心已经很明显。

1、结合实际情况,说出养老难点。老年人需要考虑自主养老有没有实际困难,身体健康情况、生活起居、养老资金等等。假如有任何问题,都要和儿子一家说清楚,这是老人的权利,也是子女的义务。

2、子女履行义务,尽到赡养责任。身为人子去孝顺自己的父母,没有什么借口可以推脱。在情感上你们之间的存在着亲情的联系,需要去践行孝道;在孝道传承上,为人父母更需要以身作则,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做给子女看,让他们跟着学习,这不仅仅是为了老人,也是为了你们的将来。

3、考虑突发情况,做好预防措施。当老人和子女分家以后,假如老人身体出现健康问题,子女需要把老人接到身边照料。为了预防突发事件的发生,子女需要做好防护措施。如:多看望、设置紧急求助电话、雇保姆等等。

总之,分家没有问题,但是需要提前把涉及老人养老的问题考虑清楚,保障老年人的养老生活。

分家之后的相处事宜,一并在分家之前讨论清楚

老人和儿子儿媳分家之后如何相处,这需要慎重考量。毕竟在一起相处了这么多年,彼此之间的联系很紧密。关于分家后如何相处,有两点建议。

所以,分家以后儿子儿媳需要经常过来看望,或者接老人到家里吃顿可口的饭菜。对于老人的情感关怀,是促进大家庭和谐相处的重要因素,儿子儿媳需谨记于心。

2、家庭琐事。当老人与儿子儿媳分家之后,一些家庭琐事就需要分开,做到“小事不打扰,大事多商量”。

双方家庭的小事自己处理就好,没有必要再去麻烦对方;双方家庭的大事,如婚嫁、迁居等事宜都需要相互之间商量,儿子儿媳多听取老人的意见,毕竟老人的经验更为丰富。

总之,不管是情感关怀,还是家庭琐事,都需要双方以家庭和谐为原则,共同创建和谐友爱的家庭氛围。

分家不意味割舍亲情,需要理性看待,切勿争吵

关于分家这个问题,其目的主要是为了独立生活,给彼此一个私密的空间。在很多时候,分家涉及的多为兄弟之间。

父母与子女之间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彻底分家,概因子女有赡养老人的义务。正如我们上面说的两点建议一样,都是在维护这段赡养关系的合理性,让孝道得以践行。

我们更应该理性地看待分家这件事,分家并不意味着你们之间不存在亲情关系,你们之间有着血脉的联系,任何外力都无法割舍。

而对于分家本身我们也要多看积极的一面,毕竟过于负面的去看待只会加深家庭成员之间的隔阂,不利于今后的相处。假如你们之间因为分家争吵不休,那么这个家一定会彻底的分开,不会有太大的转机。

你们在争吵的过程中,会把个人利益得失看得很重,甚至会分毫必争,毫不退让。如此,亲情的裂痕就会出现,会从根本上动摇这个大家庭和谐的基础。

总之,我们需要理性看待分家,多往积极的一面想,相互之间多担待,维护大家庭的和谐基础(亲情)。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这个“家之经”是我们家庭成员共同谱写的,最终是好是坏也是我们家庭成员一起来决定。关于分家,我们需要做到相互理解和担待,多为对方考虑,唯有这样我们的家庭生活才能少一些波折,多一些和谐!'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126796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26
下一篇2023-11-2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