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皇帝一生的功过

崇祯皇帝一生的功过,第1张

崇祯即位,正直国家内忧外患之际,内有黄土高原上百万农民造反大军,外有满洲铁骑,虎视眈眈,山河冷落,烽烟四起。他决事果断,雷厉风行,如处理阉党一案, 也有心细多疑,优柔寡断之一面,如关于是 袁崇焕

先攘外抑或先安内,一直拿不定,遂误国家 ;既有刻薄寡恩 翻脸无情之一面,也有多情柔肠之一面,对周后互敬互爱;他自制极严,不耽犬马,不好女色,生活简朴;他也经常征求左右的意见,但刚愎自用,不能做到虚怀纳谏;他知人善任,如袁崇焕杨嗣昌,洪承畴,具一代文武全才,任用他们时,言听计从,优遇有加,一旦翻脸,严酷无情,果于杀戮,导致用人不专,出现崇祯朝五十相局面;他悯恤黎民疾苦,常下诏罪己,但搜刮民膏,加派无度,趣百姓于水火;他励精图治,经常平台招对,咨问政之得失,与臣下论讨兴亡之道,为政察察,事必躬亲,欲为中兴之主主,但求治心切,责臣太骤,以致人心恐慌,言路断绝常谓所任非人,终成孤家寡人,至于煤山殉国,从死者唯一太监耳。 (二)据有的史学家分析,崇祯是我国最勤政的皇帝,据史书记载,他二十多岁头发已白,眼长鱼尾纹,可以说是宵衣旰食,朝干夕惕。史志称其“鸡鸣而起,夜分不寐,往往焦劳成疾,宫中从无宴乐之事”。 崇祯执政时期,对于后金,群臣分为主战主和两派。崇祯在用人方面,起用了主战派袁崇焕。文官集团使得军中之将只重出身门第,几次大规模对后金的军事活动均遭惨败,削弱了明朝的军事力量,最终无力镇压农民军起义,间接加速了明朝灭亡。 曾经强盛的明帝国已经风雨飘摇,两党分庭对抗,却难寻能用之人,也却难寻可用之人。崇祯即位之初在文官集团的帮助下诛灭魏忠贤阉党,却间接推动了文官集团的权利膨胀。 崇祯与臣子的关系或可说是历史上最为尴尬诡异的时期--相互仇视,相互依存、相互利用。崇祯在位的十七年,除了镇压农民军以及抵抗后金外,将更多的心力用于削弱文官集团的势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明史·流贼传》中这样评价崇祯:“呜呼!庄烈非亡国之君,而当亡国之运,又乏救亡之术,徒见其焦劳瞀乱,孑立于上十有七年。而帷幄不闻良,平之谋,行间未睹李、郭之将,卒致宗社颠覆,徒以身殉,悲夫!” (三)明思宗是一个被普遍同情的皇帝,李自成《登极诏》也说“君非甚暗(崇祯皇帝不算太糟),孤立而炀灶恒多(即便他被孤立,却颇能为人民国家做出许多打击贪官污吏好事);臣尽行私,比党而公忠绝少。”思宗的性格相当复杂,在除魏忠贤时,崇祯表现得极为机智,。如学者所言“在思宗身上,机智和愚蠢,胆略与刚愎,高招与昏招,兼而有之”,《明史》说他:“且性多疑而任察,好刚而尚气。任察则苛刻寡恩,尚气则急遽失措。”由于较之前任的神宗、熹宗,甚至明朝中后期的多数皇帝,思宗治国救国的责任感与雄心强上许多,故史家对于思宗普遍抱有同情,以为崇祯帝的一生实是“不是亡国之君的亡国悲剧”。《明史》评价思宗说:“帝承神、熹之后,慨然有为。即位之初,沈机独断,刈除奸逆,天下想望治平。惜乎大势已倾,积习难挽。在廷则门户纠纷。疆埸则将骄卒惰。兵荒四告,流寇蔓延。遂至溃烂而莫可救,可谓不幸也已。然在位十有七年,不迩声色,忧劝惕励,殚心治理。临朝浩叹,慨然思得非常之材,而用匪其人,益以偾事。乃复信任宦官,布列要地,举措失当,制置乖方。祚讫运移,身罹祸变,岂非气数使然哉。迨至大命有归,妖氛尽扫,而帝得加谥建陵,典礼优厚。是则圣朝盛德,度越千古,亦可以知帝之蒙难而不辱其身,为亡国之义烈矣。”历史学家孟森说:“思宗而在万历以前,非亡国之君;在天启之后,则必亡而已矣!”。思宗虽有心为治,却无治国良方,以致酿成亡国悲剧,未必无过。孟森也说思宗“苛察自用,无知人之明” 、“不知恤民”。思宗用人不彰、疑心过重、驭下太严,史称“崇祯五十相”(在位十七年,更换五十位内阁大学士、首辅),却加速了明王朝的覆亡。思宗的性格相当复杂,在除魏忠贤时,崇祯表现的超乎机智,但在袁崇焕一事上却又表现的相当愚蠢,袁崇焕跟崇祯说五年之内收复辽东,简直就像个疯子。崇祯也疯,他真就相信了。直到一年后,袁崇焕终于为自己的大话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如学者所言“在思宗身上,机智和愚蠢,胆略与刚愎,高招与昏招,兼而有之”。史家对于思宗普遍抱有同情,以为崇祯帝的一生实是“不是亡国之君的亡国悲剧”。 为剿流寇,明思宗先用杨鹤主抚,后用洪承畴,再用曹文诏,再用陈奇瑜,复用洪承畴,再用卢象升,再用杨嗣昌,再用熊文灿,又用杨嗣昌,除杨鹤、熊文灿外,其他皆为撼世之名将,功名显著华夏。由于连年的灾荒,农民造反野火般的焚烧整个华夏大地,后金不断侵扰的边疆,导致军费不断激增,而税收却无法跟上,这一切的结果导致崇祯年间加税不断,以至民间称呼他为“重征”以代替“崇祯”。 虽然明思宗期盼着明朝能在他手中迎来“中兴”,无奈前几朝的积重难返,当时天下饥馑,疫疾大起,各地民变不断爆发,北方皇太极又不断进攻,加上明思宗求治心切,生性多疑,刚愎自用,因此在朝政中屡铸大错:前期铲除专权宦官,后期又重用宦官;在众大臣的吹捧下,崇祯高估了袁崇焕,误信了袁崇焕“五年复辽”的大话,以倾国之力打造了一条宁锦防线,结果后金从蒙古绕了过来,明王朝面临没顶之灾。 (四)乾隆亲自修订的《明史·流贼传》中说:“庄烈之继统也,臣僚之党局已成,草野之物力已耗,国家之法令已坏,边疆之抢攘已甚。庄烈虽锐意更始,治核名实,而人才之贤否,议论之是非,政事之得失,军机之成败,未能灼见于中,不摇于外也。且性多疑而任察,好刚而尚气。任察则苛刻寡恩,尚气则急遽失措。当夫群盗满山,四方鼎沸,而委政柄者非庸即佞,剿抚两端,茫无成算。内外大臣救过不给,人怀规利自全之心。言语戆直,切中事弊者,率皆摧折以去。其所任为阃帅者,事权中制,功过莫偿。败一方即戮一将,隳一城即杀一吏,

明思宗殉国处(10张)赏罚太明而至于不能罚,制驭过严而至于不能制。加以天灾流行,饥馑洊臻,政繁赋重,外讧内叛。譬一人之身,元气羸然,疽毒并发,厥症固已甚危,而医则良否错进,剂则寒热互投,病入膏肓,而无可救,不亡何待哉?是故明之亡,亡于流贼,而其致亡之本,不在于流贼也。呜呼!庄烈非亡国之君,而当亡国之运,又乏救亡之术,徒见其焦劳瞀乱,孑立于上十有七年。而帷幄不闻良、平之谋,行间未睹李、郭之将,卒致宗社颠覆,徒以身殉,悲夫!” (五)清朝编纂的《明史》依旧承认他兢兢业业,勤勉勤俭。崇祯的一生可以说充满了悲剧色彩,他拥有极强的政治手腕,心思缜密,果断干练,并且精力充沛,几乎拥有历史上所有明君的特征:崇祯的是非功过充满争议,是中国历史上最具悲剧色彩的皇帝之一,“无力回天”这四个字,可以概括崇祯的一生。 (六)然而,不能忽视崇祯帝的滥杀、多疑、贪财、苛政、昏庸等诸多亡国之君的特征。尽管继位之后迅速剿灭魏忠贤一党,显示了其果敢的一面,但在随后的十余年执政生涯中其内阁成员如走马灯般更迭,兵部尚书及督师等也是屡遭贬斥乃至冤杀,其余大臣更是终日惶恐,朱由检的滥杀和多疑可见一斑,尽管如此,明崇祯年间的朋党之争的态势并未得到改善,而朱由检在除却铲除魏党一役的争斗中的表现堪称昏庸。与此同时,朱由检虽屡下罪己诏,然苛捐杂税层出不穷,民不聊生,而明末的众多农民起义也正是其贪财苛政最严重的后果。此外,在辽东战局屡败之时,不纳周皇后迁都之谏而丧失了最后的机会;而从南明诸政权观之,朱明皇室在满清的背景下号召力依旧不容小觑。故而,朱由检尽管勤政,却错误百出,不仅不可能中兴明帝国,其亡国也几乎是必然。

交泰殿为北京故宫内廷后三宫之一,位于乾清宫和坤宁宫之间,殿名取自《易经》,含"天地交合、康泰美满"之意。约为明嘉靖年间建,顺治十二年(1655年)、康熙八年(1669年)重修,嘉庆二年(1797年)乾清宫失火,殃及此殿,是年重建。

交泰殿为皇后千秋节受庆贺礼的地方,是皇后生日时接受庆贺礼的地方。

清朝,于此殿贮清二十五宝玺,每方玉玺都有专门的用途。每年正月,由钦天监选择吉日吉时,设案开封陈宝,皇帝来此拈香行礼。清世祖鉴于明代宦官专权的教训,规定宦官不得干预朝政,所立“内宫不许干预政事”的铁牌曾立于此殿。

而为何“内宫不许干预政事”的铁牌会立于交泰殿呢?

原来由于顺治帝是年幼登基,当时还没有管理朝政的能力,所以顺治帝自小被母亲孝庄和叔父多尔衮管束,顺治帝觉得自己没有了一点自主权,成为了不折不扣的“傀儡皇帝”,而且就连宫女太监都把他当小孩子看,这让我们的顺治帝很不爽。

不过很快顺治帝的机会来了,在公元1650年,即顺治七年,顺治的叔父多尔衮狩猎途中跌落下来受了重伤,过了一个月便去世了,顺治得知此事后非常高兴,自然也不会放过这个机会。

所以在顺治十年六月,15岁的顺治帝突然颁布上谕,对太监做出了六条严厉规定,并将其刻在三块铁牌上,分别放置在交泰殿,内务府,慎刑司三个地方。而这六条规定的实际意思就是:内宫不得干预政事。

而顺治选择将铁牌放置在交泰殿,其中的作用可不仅仅给太监看的,他还在警示他身边人,比如皇后和皇太后。当时15岁的顺治能有如此心思,可见顺治的能力有多强。

交泰殿,寓意乾坤交,而天地泰,帝后交,而夫妻泰。然而在如此寓意的大殿当中也发生过夫妻吵架拌嘴之事。

原来在新年之时,皇上宠爱的田贵妃要到交泰殿照例给周太后拜年,而当时天气下着大雪,田贵妃就坐车前往的交泰殿,这样一来周太后就不高兴,让田贵妃在门外等候,先接见的袁贵妃,此事让田贵妃对周皇后怀恨在心,便在崇祯皇帝面前讲周皇后的坏话,一日,崇祯与周皇后在交泰殿见面,二人因为田贵妃的事情争吵起来,崇祯帝当众将周皇后推倒在地。

周皇后感觉很丢人,回宫后便绝食抗议,崇祯帝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赐给周皇后一件贵重的貂裘。事发当日,崇祯还特意到皇后宫里,给周皇后赔罪。周皇后争回了面子。此后,崇祯帝还惩罚了田贵妃,并三个月不再召见,算是为自己错误的行为作出弥补。

如此看来交泰殿可谓是即见证了重大规定的颁布,也见证了皇帝夫妻吵架拌嘴,也算是故宫中比较有故事的一个大殿了。

交泰殿为北京故宫内廷后三宫之一,位于乾清宫和坤宁宫之间,殿名取自《易经》,含"天地交合、康泰美满"之意。约为明嘉靖年间建,顺治十二年(1655年)、康熙八年(1669年)重修,嘉庆二年(1797年)乾清宫失火,殃及此殿,是年重建。

交泰殿为皇后千秋节受庆贺礼的地方,是皇后生日时接受庆贺礼的地方。

清朝,于此殿贮清二十五宝玺,每方玉玺都有专门的用途。每年正月,由钦天监选择吉日吉时,设案开封陈宝,皇帝来此拈香行礼。清世祖鉴于明代宦官专权的教训,规定宦官不得干预朝政,所立“内宫不许干预政事”的铁牌曾立于此殿。

而为何“内宫不许干预政事”的铁牌会立于交泰殿呢?

原来由于顺治帝是年幼登基,当时还没有管理朝政的能力,所以顺治帝自小被母亲孝庄和叔父多尔衮管束,顺治帝觉得自己没有了一点自主权,成为了不折不扣的“傀儡皇帝”,而且就连宫女太监都把他当小孩子看,这让我们的顺治帝很不爽。

不过很快顺治帝的机会来了,在公元1650年,即顺治七年,顺治的叔父多尔衮狩猎途中跌落下来受了重伤,过了一个月便去世了,顺治得知此事后非常高兴,自然也不会放过这个机会。

所以在顺治十年六月,15岁的顺治帝突然颁布上谕,对太监做出了六条严厉规定,并将其刻在三块铁牌上,分别放置在交泰殿,内务府,慎刑司三个地方。而这六条规定的实际意思就是:内宫不得干预政事。

而顺治选择将铁牌放置在交泰殿,其中的作用可不仅仅给太监看的,他还在警示他身边人,比如皇后和皇太后。当时15岁的顺治能有如此心思,可见顺治的能力有多强。

交泰殿,寓意乾坤交,而天地泰,帝后交,而夫妻泰。然而在如此寓意的大殿当中也发生过夫妻吵架拌嘴之事。

原来在新年之时,皇上宠爱的田贵妃要到交泰殿照例给周太后拜年,而当时天气下着大雪,田贵妃就坐车前往的交泰殿,这样一来周太后就不高兴,让田贵妃在门外等候,先接见的袁贵妃,此事让田贵妃对周皇后怀恨在心,便在崇祯皇帝面前讲周皇后的坏话,一日,崇祯与周皇后在交泰殿见面,二人因为田贵妃的事情争吵起来,崇祯帝当众将周皇后推倒在地。

周皇后感觉很丢人,回宫后便绝食抗议,崇祯帝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赐给周皇后一件贵重的貂裘。事发当日,崇祯还特意到皇后宫里,给周皇后赔罪。周皇后争回了面子。此后,崇祯帝还惩罚了田贵妃,并三个月不再召见,算是为自己错误的行为作出弥补。

如此看来交泰殿可谓是即见证了重大规定的颁布,也见证了皇帝夫妻吵架拌嘴,也算是故宫中比较有故事的一个大殿了。

历史上最为卑鄙的帝王自然是少不了赵光义的,他在大耍流氓的同时竟然厚颜无耻地把宫廷画师招来,将他强暴女人的情景画了下来,赵光义本来是想羞辱一位绝世美女来满足自己的变态*乐,但是却给后世留下了他荒*无道的铁证。作为千古词帝的南唐后主李煜以一首《虞美人》而流放万世,却也是因为这首词而惨遭赵光义的杀害,人们在深深地怀念李煜的同时,也在无情地鞭挞赵光义的暴虐。

 

小周后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后主李煜的第二任皇后,是大司徒周宗之次女,也是大周后娥皇的妹妹,是闻名天下的绝色美人,容貌美丽,技艺精湛,因娘家姓周而称周后。小周后比大周后娥皇小14岁,大周后与李煜结婚时小周后只有5岁,随着时光的流逝,当年混沌未开小女孩已出落成15岁的婀娜少女,小周后天生活泼,美丽可爱,深受李煜母后的喜爱,时常派人接他到宫中小住,小周后酷似当年入宫时的娥皇,只是她比娥皇更年轻更活泼,随着接触的增多,李煜对小周后态度发生了变化。花心皇帝李煜对这个小姨子是心潮彭拜,他主动向她发起了文攻,动用他满脑子的文艺细胞,填写了一首《菩萨蛮》

把小姨子感动得稀里哗啦,以致春心荡漾,在大周后重病期间,他们就有了不伦之情。风流天子李煜在得到小姨子之后,心情大好,得意非凡,少不了又要借词抒情,又填写了一首《菩萨蛮》:花明月暗笼轻雾,今宵好向郎边去,衩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画堂南畔见,一向偎人颤,奴为出来难,教郎恣意怜。这首词把李煜和小姨子的私情淋漓尽致地描写出来,后来这首词在宫中和民间广为流传,也传到了大周后那里,大周后得知自己病重,而李煜却移情别恋,与自己的妹妹苟合,很是伤心,以致病情加重,不久就撒手尘寰。

 

在大周后去世后四年,李煜才册封小周后,自从大周后死后,李煜也无心再管朝政,整天与小周后游览金陵美景,吟诗作对,过着才子佳人的浪慢生活。就是这样一个爱美人胜过江山的多情君主,自然就不可能对其他国家构成威胁,但赵匡胤不这样认为,按他的说法是“江南何罪,但天下一家,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酣睡”,其实赵匡胤也非常欣赏李煜的才气,喜欢这个人的仁厚和浪漫,他几次劝降,甚至和亲,都遭到拒绝。

开宝七年(975年),北宋向南唐发动了全面进攻,李煜为了不使金陵百姓生灵涂炭,率领王公后妃,文武百官向宋兵投降,赵匡胤封了他一个带有侮辱性的封爵“违命侯”,小周后也得了一个含有侮辱性的封号“郑国夫人”。为了后唐百姓李煜肉袒而出城投降,以换取百姓平安,这份骨气还是值得赞赏的,在最后时刻,李煜终于像个男人,此时李煜又是词性大发,来了一首悲愤的《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宵汉,玉树琼枝作烟梦,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巨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唱别离歌,垂泪对宫娥。这首词表达了李煜愧对列祖列宗,愧对黎民百姓,更愧对他的宫娥,还是他的宫娥分量重些。

 

赵光义即位后的太平兴国三年的元宵节,依惯例各王公贵族、大户人家的贵妇们都要入宫恭贺,小周后也不例外,不料小周后一去数日杳无音信,李煜只能干着急却也无可奈何,直到半月后,小周后才从宫中回到家里。李煜连忙将小周后迎入房中,见她倒在床上,掩面痛哭,李煜细问情由,小周后放声大哭,大骂李煜无能,让她受辱,骂声之大以至于墙外都能听到,李煜只能低头忍受,宛转避去,一言也不敢出口。

原来赵光义表面优待李煜,实则是看上了漂亮的小周后,那日进宫,硬是逼着小周后留下侍寝,小周后哪敢违抗,无可奈何含泪顺从了这个荒*无道的小人,从元宵节进宫就一直缠着她,行则并肩,寝则叠股,常人难以忍受。更为变态的是赵光义不仅当着众人凌辱小周后,甚至还厚颜无耻地把宫廷画师招来,将侮辱小周后的场面给画下来,真是无耻至极。以后赵光义以各种借口召小周后入宫侍寝,小周后悲愤交加,又不敢反抗,稍有不从,就会危及李煜,只能忍气吞声。

 

 小周后长期遭受非人的折磨,生性懦弱的李煜得知后,不禁长叹一声,仰天流泪,无奈之下,只好一首又一首填写思念故国的词曲,来表达自己丧国之痛,又寄托爱妻受侮辱之恨,像《乌夜啼》、《虞美人》等等经典之作表达出李煜胸中的悲愤,特别是《虞美人》更是不朽的精品: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一千古绝唱流露出了李煜不加掩饰的故国之思,无限的心酸和一生的愁绪。小周后看了这首词不禁感慨万千,轻声吟唱起来,李煜乘着酒兴亲自吹着玉笛相和,二人一唱一吹,音韵凄楚,动人心魄。哪知这笛韵歌声早被赵光义派来监视的人听得明白,便报告给赵光义,赵光义暴跳如雷,担心养虎为患,决定除掉李煜,就派人送去毒酒,一代词帝就此殒灭。

李煜死后,卑鄙的赵光义仍不放过小周后,多次威逼利诱要小周后侍寝,小周后宁死不从,不久后自杀身亡,一代佳人香消玉殒。

小周后在被侵犯后大骂李煜无能,这是很正常的情感流露,毕竟一个男人没能保全自己的妻子,这是很失败的事,而且这种事情对女人的伤害太大了,尤其小周后还是强势泼辣的大**脾气,她怎能受得了这样的凌辱?小周后在李煜死后不久便自尽了,这其中的原因有几点,本文将逐一分析。

小周后为什么骂李煜无能?

小周后骂李煜无能的原因是明显的,作为曾经的一代君王,李煜先是没能保住自己的国家,不战而降于赵宋,如今甚至连自己的妻子都没能力保全,任由她经受赵光义的凌辱。鉴于这些情况,小周后怒骂李煜无能也就显得合情合理。

小周后虽然出身于官宦人家,其父周宗曾历任南唐的节度使、司徒等官职,但是从相关记载来看小周后并不是知书达理、温柔贤惠的女子。

相反她的性格里是带着强势泼辣和大**脾气的。以小周后这样的性格,她在受到极大凌辱的情况下破口大骂李煜也就再正常不过了。

另一方面,小周后虽然是大**脾气,但智商是没问题的,生在官宦家,对社会的人情世故自然也是知晓的,而作为南唐的皇后,小周后自然也是知道当时的南唐是无法抵抗赵匡胤的进攻的。

所以她骂李煜无能,这是她情感的真实流露,而在对李煜无能的抱怨之外应当也有对李煜不幸的同情,毕竟小周后骨子里是真爱这个男人的。

小周后为什么在李煜死后不久也自尽?

有人说小周后的行为是殉情,这点我不太认同。

以我的观点,如果李煜死后小周后是自由之身,而且没有受到外来因素的侵扰,那么她很可能是不会选择自尽的。

至于小周后在李煜死后选择自尽的原因我认为至少有以下两点:

其一,小周后是真爱李煜的。

当初小周后在大周后病重期间频繁出入南唐宫廷,与姐夫李煜逐渐走到了一起。

以小周后的成长环境,她的身上难免会有爱慕虚荣的一面,但是李煜的才华应当也是在很大程度上讨取了小周后的欢心。

所以虽说是李煜喜欢这位貌美的小姨子,对其展开了各种追求,但同时也是因为小周后欣赏李煜的才华和地位,认同这个男人,对其心生爱慕才与他走在一起的。

其二,小周后此时的处境生不如死。

李煜降宋后被封为违命侯,这个封号的含义不言而喻,小周后和李煜在开封的日子可想而知。

平心而论,作为亡国帝后,李煜和小周后降宋后如果只是受到一点侮辱倒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但是问题就在于赵光义对小周后的凌辱已经达到了很严重的地步。

赵光义趁着小周后进宫参拜的机会,将其单独留宿数日,期间会发生什么事情,大家心知肚明,也难怪小周后每次回到李煜府上就对李煜破口大骂,她毕竟经受了一个女人难于承受的痛苦。

而在李煜被赵光义以毒酒赐死后,小周后更加绝望了,她知道从此以后自己更加不可能摆脱赵光义的侵扰了,她想起了南唐的日子是何等的逍遥快活,用生无可恋、生不如死来形容小周后此时的心情也不为过,即便李煜没死,她也很可能自尽或者作出其他什么事的。

作为一位倾国倾城的美人,小周后的命运着实令人同情,很有“红颜薄命”的味道。当然,就小周后在李煜死后不久自尽这个事来说,我认为每个人的观点未必是一致的,因为大家对小周后这个人以及对当时历史环境的了解程度不尽一致,所以观点也难免会有所差异。上文仅代表个人的观点,欢迎指正。

其实换个视角,如果把皇上作为第一视角,那么甄嬛,华妃甚至眉庄都是大逆不道,都是欺君罔上,都是死有余辜。我们看小说往往只是跟着甄嬛这一视角来看问题,想问题。站在皇帝的角度上,白天要处理军国大事,晚上还要管嫔妃吵架谁对谁错?其实对皇帝而言,朝堂上的事才是关系命运生死,嫔妃们也无非是生活的点缀,多一个不多少一个不少。在这个问题上,任何合格的皇帝都能分清轻重。而嫔妃中几乎没有人能够左右朝政,因此皇帝不愿意花太多时间去查谁是谁非,实在也是人之常情。其实任何大一点的官员,他们思考问题都不可能依据所谓“良心,天性”来判断。如今的领导们,每天面对的是一个一个的数据和曲线,然后依据这些数据和曲线做决策,但是记住,每一个决策都会导致一部分人家破人亡,都会导致一部分人遭受重大损失。那么问题来了,难道因为有人要倒霉,就不做决策?当然不可能,不做决策倒霉的人只会更多!因此,领导们思考问题是如何让损失最小,而并非如何让某个人过得日子好!你看甄嬛传里,甄嬛对皇帝寒心有很多次,第一次是因为她怀孕流产,其实这次皇帝何尝不想帮她,只是还需要华妃的哥哥帮他打仗,如何能帮甄嬛呢?要知道,一方叛乱若是不能及时收拾,极有可能导致全国叛乱,一个王朝的生死存亡,一个国家黎民的苦难和幸福岂非比一个女子的伤心和怨恨要重要?另外有一次,皇帝要把甄嬛送给(蒙古?)以避免战事,其实以一女子换得数万将士安全岂非划算?难道宋徽宗,宋钦宗那种整个皇族被俘,被侮辱的皇帝是好皇帝?难道李后主这种宠爱周皇后,最后眼睁睁看着周皇后被赵匡胤强暴的皇帝是钟情好男儿?以皇帝的视角,嫔妃真的不能重于江山!否则他绝对不是一个好皇帝!这样的皇帝不仅不能给嫔妃带来幸福,最后嫔妃还要跟着受尽屈辱。我不谈现代男女的关系,只是说古代,像果郡王这种人绝对做不得皇帝。另外,甄嬛的意识实在太超前,太前卫。在当时那个年代,男女平等根本就是痴人说梦,但她却还想要一份对等的爱情。不仅如此,她还要求皇帝可以把她看得胜过社稷,胜过自己身价性命。这种超级的自恋,真的很是奇怪。仿佛黎民安危,国家兴亡都不如她一个小女子的爱恨重要。其实若是换个视角来看,皇帝对甄嬛真的很够意思!就算他心里有个纯元的幻影,他对甄嬛也算是除了纯元以外最好的。其实对一个死人多几分怀念,真的是很大的问题吗?即便是以当前的道德来看,甄嬛出轨在先,皇帝杀奸夫似乎也没有太大问题。以皇帝的角度来看,甄嬛利用他救父亲,利用他养孩子,利用他位居高位,利用他当太后,利用他报仇,等到自己没有利用价值了,而后果断把自己弄死。呵呵这种女人还真是很无辜呢!当然以现实的思维看小说其实是不对的,只是偶尔也需要跳出小说的逻辑。这个世界最有趣的事就在于,以任何人的视角看问题,他/她都是百分百正确的,错得都是别人。

有公奎女性纯良,

二八年华配信王。

忽闻禁中有大变,

去除阉逆承天命。

拒不奉诏违上意,

两个人儿改宫规。

中宫从来无独宠,

有司谏言选名妃。

从此妒言漫天传,

试问心酸谁人晓?

糟糠莫气交泰事,

官家犹存故剑情。

西寇北虏扰安危,

微言南中一家居。

力主南迁计不成,

谁料寇致大明门?

外戚捐助国丈哭,

中宫五千反被贪。

天子亡国当一死,

六宫粉黛又何存?

君王垂泪对梓童,

悔不从妻南迁语。

如今再论已无益,

呼儿速来行托孤。

持节劝慰宫人散,

即取白绫挂房梁。

剑入坤宁知已绝,

从此无人呼信王!

甲申国变斩后宫,

天子煤山殉宗社。

十八六儿多辛酸,

次子次女皆早夭。

其余诸子又何在?

诸公且听细道来!

长儿命丧满清刀,

长平怀妊五月亡。

昭仁尚在稚龄中,

甲申之日绝撷芳。

唯有三郎不知踪,

想来托孤事已成。

但愿苍天可怜见,

独留此儿予朱家!

据记载,朱由检与周皇后共有三子三女

长子慈烺,崇祯二年生,甲申年十六岁,被多尔衮以假冒太子案处死。

次子慈烜生下来夭折,崇祯三年追封怀隐王

三子朱慈炯,崇祯五年生,十五年封定王,甲申时下落不明。他就是朱三太子的原型。

长女长平:崇祯三年生,原封坤兴公主,甲申年十五,原配周世显,顺治三年抑郁而死,据说死时已经有五个月身孕。

次女坤仪早夭

幼女昭仁公主:甲申时被崇祯砍死,年六岁。

朱由检与周皇后曾在交泰殿吵架,崇祯负气推了她一把,周皇后气的绝食,崇祯立马就道歉,各种哄。绥寇纪略对于他俩的感情记载是:上重周后贤,伉俪恩甚备!

烈皇小识记载:周皇后刚进宫不习惯宫里的规矩,不肯侍寝,崇祯就把这个规矩废了,她不肯出门口行礼,两口子也把这个规矩废了,理由是糟糠之妻不下堂!

周皇后力主南迁,只可惜未能如愿。

甲申纪事:崇祯让外戚捐助,国丈周奎到后宫找女儿哭穷,周皇后教育了父亲一顿,又把自己仅有的五千交给他让他多凑点捐了,结果万万没想到周奎居然贪了一半。

明季北略说周皇后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还在想着奔走于内宫劝说宫人逃跑。

当朱由检看到她上吊时,崩溃的喊出:好!好!好!

然后发疯一样大开杀戒!

转发

0

评论

0

热门评论按热度

看看下面~来发评论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130292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27
下一篇2023-11-2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