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一个留守儿童,弟弟妹妹也都是留守儿童,大学当过1年半志愿者,每周都跟随父母进城务工的小孩子及其家长打交道的家伙必须答一发。
很多人以为孩子跟父母进城了就好了。很不幸,我所见的情况并非这样。留守儿童出问题,跟城里孩子/进城孩子出问题一样,多半是父母问题,家庭问题。简单片面来说,跟其他孩子一样,留守儿童分为两种,一种父母是好的,一种是父母不好的,比如重男轻女酗酒家暴吸毒偷盗,根本担不了父母角色责任的人。
后者的父母根本不爱/不知道怎么爱他们,受限于自身弱点也不懂教育。在孩子父母都是悲剧的情况下他们自己很难不变成悲剧。这跟他们父母自身有关,跟他们是否跟随父母进城无关。
再说一遍,不管是不是留守儿童,非患精神疾病孩子走上歧路,很大是因为家庭问题。湖南毒死**妹的孩子,父亲在外打工,母亲已出走5年,唯一的爷爷奶奶还不疼爱她——这不是正常的留守家庭。
毕节4个自杀的孩子,父亲外出打工电话打不通,母亲也基本不关注他们,而母亲出走是因为丈夫家暴,邻居说即便夫妻二人一同在家也常吵架——这不是正常的留守家庭。正常的外出的打工父母,就算回不来也会打电话的,就算没条件打电话,回家也不会吵架家暴的,珍惜高兴都来不及。
另一种,父母是好的,幸好,这样的父母是多数。既然父母是好的,孩子还是因为缺乏父母关爱从而不可避免的有问题(孤僻、敏感、胆小、懦弱、早熟、过早担起家庭责任),这就是社会经济问题了。经济能不能区域发展平衡一点,让公民不用大迁徙在家或者在离家不远的地方就能安居乐业?(春运这个麻烦也解决了)——此乃根本。
能不能给孩子留在外出父母身边念书的机会,包括平等参加高考的机会?不用各种乱七八糟的证件提高门槛,不用择校费,不用只能读质量差的学校?能不能城乡差距小一点,教育公平一点,不用为了受良好教育必须到大城市?能不能社会保障公平一点,医疗、社保各种社会福利外地人统统都能跟得上?城市同学的家庭教育能不能好一点,不歧视外地孩子的口音、落后的成绩、衣着旧不好看?企业能不能保证带薪休假,让父母有时间回家看孩子?未成年人保护法能不能有实际作用,及时剥夺人渣父母的监护权?能不能把危害儿童的人都能绳之以法,包括个别14岁以下的?
还有一类父母,对孩子并不上心,教育方法也很低下。可能在四川比较常见,不怎么带孩子,也不怎么做饭,不是因为工作忙,而是因为爱打牌。下了班就打牌。周末给孩子报几个兴趣班,自己又打牌去了。孩子年纪大一点,学习重一点,会守着做作业。孩子到了青春期,家长突然发现孩子学习跟不上了,学坏了抽烟了偷钱了打架了,也不跟大人交流了,家长就慌了,还打骂孩子,哭天抢地说孩子不争气,我花这么多时间守着你做作业,给你报班,你都不懂我,还不学好。这样的家庭我周围太多太多。好像他们觉得不用花时间精力在孩子身上,孩子就能顺利成长一样,一旦长歪了纠正不回来了,又开始气急败坏。我不知道这样的父母是好的还是坏的。
----------------说说不好的父母 ----------------大学时在青少年空间当了一年半志愿者,那是个周末供孩子免费玩和学习的地方,会有手工课画画课电脑课之类的,还会有各种活动。那里的孩子多半是跟着父母来成都打工的,也接触了些家长。说两个印象很深的例子。
中午孩子要回家吃饭我们是关门的,有些孩子这时会在楼下打乒乓。一个男孩,看旁边男孩打乒乓,想玩又不敢说。其他孩子正打得起劲时,男孩突然很害怕地后退,然后就有个满脸通红满身酒气的男人一路骂过来,大意是我打死你,你又偷偷跑出来玩,话特别难听。孩子立马就哭了躲我后面,很对不起,我根本拦不住,孩子被追得到处跑哇哇大哭,一边喊作业我做了,妈妈让我出来的,其他孩子也被吓到了。男的揪他耳朵,还踹了两脚,幸好孩子躲得快。我说我要报警了他才收了,但还是骂不停。孩子被拖走了,哭着说,姐姐不要报警。后来我再没见过他,问其他孩子也说没见过。
私下问过好些孩子,好些都是两个孩子,其中姐姐居多,那时单独二孩还没开放,问他们,罚款了么,答,罚了。小姑娘在跟我们玩,具体我记不清了。她母亲抱着小弟弟上来说参观下。小姑娘比其他孩子慢了一会。她母亲就不耐烦了,大意说,你咋这么笨,什么都好不好。小姑娘一下子就低头了眼泪汪汪的。我私下跟她母亲说不要这么说孩子,尤其是当着其他孩子面。她母亲很不愉快答应了,出门时大意说,我教育我孩子关你屁事。嗯,故意说给我听的。
本词条缺少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编辑吧!
朱启平,男,贵州省毕节市大河乡岩口村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2009级学生,北京师范大学岩口支教队队长,2012年度北京师范大学“感动师大”人物。[1]
中文名
朱启平
国 籍
中国
民 族
汉族
毕业院校
北京师范大学
性 别
男
籍 贯
贵州省毕节市大河乡岩口村
目录
1主要事迹
2人物观点
▪ 言论
▪ 致《光明日报》信件
3颁奖词
▪ 颁奖词
▪ 记者“感动手记”
4社会评价
▪ 老师评价
▪ 同学评价
▪ 学生评价
1主要事迹编辑
2009年,朱启平考取北京师范大学免费师范生。2010年大一暑假,朱启平组织支教队
2013年4月朱启平(中)看望岩口村的孩子们[1]
回到岩口,在当地唯一的民办小学义务授课。此后每年,他们都来到岩口民办小学,把“北京师范大学暑期实践基地”建在这所仅有1名老师、60多个学生的村小。2013年5月,大学即将毕业的朱启平谢绝省会重点学校的邀请,回到毕节市(毕节一中)执教。
2013年5月2日、3日,《光明日报》分别以《山外大学山巅梦—北师大岩口支教队队长朱启平的青春故事》《梦想就是路标引领青春远航—朱启平事迹在青年学子中引发“梦想”热议》为题,接连刊发朱启平的青春故事及读者反响,报道朱启平放弃贵阳省城重点高中回到偏远地区毕节一中工作的先进事迹。[1-2]
2人物观点编辑
言论
1这是我刚答完的人生第三道考题。自我牺牲?不,是在最需要我的舞台上发挥最大的价值。[1]
朱启平上语文课[3]
2每次20多天课程,我们能给孩子的主要不是知识,而是爱,是信念,还有希望。要让孩子们知道,除了工地,大山外,还有个地方叫大学。[1]
3关键是让孩子们爱上学习。我们不仅要丰满他们知识的羽翼,更要唤醒他们渴望飞翔的雄心。[4]
4毕节需要好老师。我将在这里为新的梦想而战:边认真教书,边在职修读硕士、博士。再过几年,我的学生会成为这片土地上最饱满的种子,长出希望,长成栋梁![4]
致《光明日报》信件
看到5月2日《光明日报》的报道,大学四年来的点滴回忆再次浮现眼前。四年来,我所取得的些微成绩,离不开身边许许多多人的帮助。他们在我失落时给我鼓励,在我彷徨时给我指引,为我搭建了青春梦,并帮助我一步步走向理想。
2009年9月,我带着仅有的200元钱只身来到北师大,把内心困惑告诉了班主任王秀丽老师。王老师说:“启平,在那种极端艰苦的条件下,你都能考上北师大,足以说明你的优秀。一个人物质上贫困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连改变贫困的想法都没有。大学四年,让我们一起成长。”一席话,让初来乍到的我感受到家的温暖。
后来,在王老师协助下,学校免费为我提供棉被等日用品及500元临时困难补助。此后四年,王老师一直关注我、引导我,同学们也给了我充分的包容与友爱。刚开始的日子,我因口音太重不敢和大家交流,但是,只要每次我参与课堂讨论,都会赢得全班同学鼓励的掌声。尤其是同寝室的几位“兄弟”,关爱与尊重让我备受感动。我曾在日记里写下:“一定要努力学习,争取以后取得值得大家鼓掌的成绩。”
不曾忘记,我请教历史学院唐利国老师问题,他赠送我200多块钱的新书,此后每次支教出发前,都会赠我200元充值卡;不曾忘记,教育学部钱志亮老师在我最脆弱最迷茫时给我指点:“只要内心指向光明,世界就会变得光明”;不曾忘记,文学院孟琢老师在我的人人网主页上看到我想要一套《苏霍姆林斯基选集》,但是没钱买,就留言约见,并赠我五卷本《苏霍姆林斯基选集》……
《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这样说:“我们活在人世间,最为珍视的应该是什么?金钱?权力?荣誉?是的,有些东西也并不坏。但没有什么东西能比得上温暖的人情更为珍惜——你感受到生活真正美好,莫过于这一点。”的确如此。正是北师大给予我的这份温暖,化解了我内心的自卑和迷茫,让我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成为一个心怀感恩、渴望回报的人。
岩口支教队是我生活里的一个重要部分,而队员们给我的温暖,也弥足珍贵。从2010年第一届支教队到现在,我相继与47名队员共事过。虽然人员一直在换,但是团队宗旨和精神一直都在传承。每一届队员都是从上百名面试者中脱颖而出的,他们心怀梦想,有爱心,有奉献精神,特别能吃苦。出发前每周两小时集体学习,从没有队员缺席;20多天不能洗澡、被蚊虫叮咬、吃住简陋,没有一个队员叫苦叫累。每次支教结束,队员们都和孩子们依依不舍,哭成一片。很多队员都把岩口当成了第二故乡,和孩子们保持着长期联系。他们的朝气和真诚深深感染着我,他们对我的信赖和支持时时打动着我。我想,这些同学和我一样,都是心怀梦想的人,我愿意和他们一起,奔波在追梦的路上。
让我深深爱上教师这个神圣职业的,还有那些可爱的孩子。在岩口,每次只要我们去支教,孩子们总是那么兴奋;平时上课,他们会偷偷把舍不得吃的山里红、野草莓塞给我们,还问我们很多大山外的事情。看着他们晶亮的眼睛,我感觉到成为一名老师是多么光荣。
我还要感谢他们——我大三实习中遇见的那些学生。我原本是一个不太自信的人,但是因为学生的喜爱、尊重和支持,让我建立了强大的信心。实习结束时,我所带的4个高三实习班的学生把心里话写
放学了,朱启平送孩子们下山回家[3]
在贺卡上,还写满了两个本子:“保持这份最初的激情,直到你教完最后一届学生。你对每个学生来说都是一份独一无二的珍贵回忆。”“从来没有一个实习老师像你这样认真、负责和倾注真心。你讲课很好,知识点很细,通过你讲题,我们从一个知识点可以扩大到面上。”“当你累了、疲倦了的时候,也要想着有一群孩子是这样爱你、信任你、尊敬你。为了不让我们失望,你要更加自信用心去对待生活,珍惜生活的每一天”……对于一名教师而言,什么是最高贵的礼物?就是孩子们打心底里的尊重和祝福。这份礼物会伴随着我的整个教师生涯,不断鼓舞我前进。我未来的梦想,就是成为一名受学生欢迎的教师,在引领学生成长中实现自我成长,享受为人师者的最大幸福。
最后,我只是一名平凡的大学生,希望大家看到报道后,有更多的人去关注农村基础教育发展,去关注那些十多年来默默坚守在山村的一线老师。让我们携起手,为农村的孩子点燃未来梦想![5]
3颁奖词编辑
颁奖词
朱启平获2012年度北京师范大学“感动师大”人物。学校授予朱启平“感动师大”人物的颁奖词是:
当苦难来临的时候,他成长的路上荆棘丛生。贫困不是无法超越的坎,双手可以书写自立的歌,苦难不是无法征服的敌,双肩可以扛起自强的旗。在困难中微笑,在黑暗中寻觅,他不仅将希望举在自己头顶,还将希望播撒进故乡孩子们的心田。[6]
记者“感动手记”
朱启平对于支教的热情和他的成长经历密不可分。长期的勤工俭学生涯让他深刻认识到读书机会的难得和可贵,身处大学校园的他不时记挂起家乡的孩子,艰苦的条件没能阻止他们的脚步,说故事,唱《童年》,赠送书籍,讲解唐诗……孩子们与来自遥远北京的队员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木铎金声,悠悠千载,朱启平带领的支教队在贵州山区的田野中,回应着母校的谆谆期盼。
梦想仍在继续,朱启平已立志终身在家乡从事中小学教育,并为之做着持之不懈的准备与努力。对于这个下定决心扎根家乡教育事业的年轻人,我们衷心为他的梦想鼓掌,也为他的前途祝福。同样,我们也将这份祝福,寄向遥远的山区与那里的孩子。希望更多的少年能和他一样,凭借着自己的知识与信念,勇敢争取理想的人生!
4社会评价编辑
老师评价
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刘川生:朱启平是北师大青年学子的优秀代表,他的精神是新一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真实写照。我们相信,当今青年学生主流是好的、有梦想的,他们身上传递和凝聚的正能量,必将引领社会风尚,托举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同学评价
大学同学何进军:朱启平成了我们班最刻苦的一个,每天起早贪黑地学。好多次听见他在操场上大声读英语,课间也躲到走廊上一遍遍念。[1]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2009级免费师范生苏旭:有的人教书是为了活着,而朱启平活着是为了教书。他将爱倾注给了生他养他的那片大山里的孩子,心中始终有一个将山区孩子带出大山、摆脱贫穷的梦想。他在支教过程中传递的不仅是知识,也是自己身上的坚韧和自信。[2]
北京师范大学外文学院2010级本科生付培培:朱启平追逐着自己的梦想,同时也珍视别人的梦想,用自己的力量为追梦人提供帮助。他让我们看到:追逐梦想的青春最耀眼,坚持梦想的青春最厚实。[2]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09级博士生高永:朱启平给孩子们带去的是梦想、希望和未来,这是最宝贵的东西。沿着这条路走下去,他的人生将随着孩子们的成长而丰富起来,人生价值也定将得到充分体现。“为人民服务”“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这些多年前提出的口号其实离当代青年并不遥远,仍旧最具指导意义。为他人的幸福而奋斗,使自己有限的人生获得最丰富的内涵,这永远是一个社会对“高尚”的定义。[2]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思想政治理论学院研究生刘佳:是朱启平解答的三道“人生考题”每道考题就是一个路标。朱启平的人生路标不仅是为了使自己走出困境,更是为了让更多的朱启平摆脱祖祖辈辈饱受折磨的生存艰辛。他的梦想饱含着无私的奉献精神,闪耀着立足现实、服务国家的青春光芒,指引着青春通向更远的地方。[2]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思想政治理论学院研究生刘佳:朱启平的梦,是青春梦,也是中国梦。到基层去、到西部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是实现青春梦想的清晰路径。毕业后,我要向朱启平学习,作出顺从内心而又服务大局的人生抉择,要让实现自我发展的人生梦融入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让历史从我们的脚下启程,在实现梦想的征程中奏响青春最美的乐章。[2]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2010级硕士李婷君:人生若想有所成,必须要有爱,有信念和希望。这是朱启平教给我的信条。在行将毕业之际,这篇文章对自己的震动很大。今后,自己将带着珍贵的热爱、信念和希望,走好人生的每一步,在用知识改变了自身命运之后,去改变更多需要帮助的孩子们的命运。[2]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2010级本科生经鑫:活着,就要坚强勇敢,有梦想,有担当。朱启平所经历的事,那些打击和困境,如果发生在我身上,任何一件都足以把我打倒。但朱启平不仅没被打倒,反倒变得更勇敢、更坚定。他让我看到,只要有梦想,一个人就能变得强大。自己将沿着朱启平的路走下去,为了梦想,永不低头。[2]
学生评价
朱启平在贵阳一所重点高中实习的学生:你是我遇见的最刻苦、最认真、最坚强、最善良的人,我正学着你,像你一样奋斗,像战士一样。[4]
参考资料
1. 山外大学山巅梦—北师大岩口支教队队长朱启平的青春故事 .中国文明网 .2013-05-01 [引用日期2013-05-5] .
2. 梦想就是路标 引领青春远航 .中国文明网 .2013-05-02 [引用日期2013-05-5] .
3. 爱心支教队唤醒“山里娃“的飞翔梦 .中工网 .2013-08-12 [引用日期2013-08-16] .
4. 北师大岩口支教队队长朱启平的青春故事:山外大学山巅梦 .中国文明网 .2013-05-01 [引用日期2013-05-5] .
5. 我们一起奔波在追梦的路上—《山外大学山巅梦》主人公朱启平致信本报记者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网 .2013-05-04 [引用日期2013-05-5].
6. 朱启平 .北京师范大学校报 .2012-03-25 [引用日
贵州地处大西南,北抵四川重庆,西接云南,东连湖南,南靠广西,贵州话属于北方语系的西南官话,大部分贵州话靠近四川方言,和云南四川方言沟通无障碍,东部铜仁地区靠近湖南,受湖南湘西方言影响较大,带有很多湘西方言特征,和正宗贵州话沟通有一定难度
贵州地处长江以南,语言上虽属于北方话,但带有很多南方话特征,尤其是东部铜仁地区,和北方话沟通有很大的难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