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珅、纪晓岚、刘墉同朝为官,到底谁的官职大?

和珅、纪晓岚、刘墉同朝为官,到底谁的官职大?,第1张

和珅的官职当然是最高的,和珅不仅有一品学士,还有中堂这个地位,另外他还有干隆帝的亲封爵位。 在电视剧里,三个人在谈话时不分尊卑,给人一种三个人地位一样,官职大小一样的印象,其实不然。 我们从三位最高官职中,很快就能知道哪个比大和珅更受干隆帝的喜爱。 因此,未满30岁就成为军机、内务大臣。 还有在紫禁城骑马的权利。

和珅的官职起伏不定,但总是能东山再起,当时,干隆帝已经八十多岁了,和珅还是能和皇帝说话了,因此,他的地位相当于摄政王,俗称第二皇帝。 随着《铁齿铜牙纪晓岚》、《宰相刘罗锅》等清代古装剧的播出,纪晓岚、和珅、刘昍等清代大臣的形象家喻户晓,但是,大家可能也有疑问,那是真正历史的这三位大臣。

纪晓岚、和珅、刘昵大致住在同一个年代,所以也曾在同一个早上当官,但在影视剧上却不太一样,刘昫出生于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纪晓岚出生于雍正二年(1724年),和珅出生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 三人虽然是同一位高官,但水平不同。 分析结果还是和坤可以摧毁纪晓岚和刘昵两人的实力,在铁牙铜牙纪晓岚中,和坤和纪晓岚刘昵三人经常矛盾,纪晓岚活得比较古怪,而且还能欺负和坤。

但实际上,历史不太一样,和坤曾担任首席学士和领队军机大臣,纪晓岚和刘昵两人都比不上和坤,而且和坤是历史上深受乾隆宠爱的权贵,就连今天的二皇子也要看和坤的脸色。 纪晓岚在电视剧中经常和纪晓岚吵架,实际上纪晓岚的官职比较小,从年龄上来说,和坤当然比纪晓岚大。

我觉得孙殿英虽然成功的**了乾隆以及慈禧等清朝皇帝的墓穴,但是无论如何他也是一个军队的指挥而不是一个专业盗墓的。和大人虽然有钱,或者说是真的富得流油,但是和大人已经东窗事发了,他很多的钱都不再是属于他的了,而且他还被处死,所以说孙殿英**和珅的墓穴也是件没有必要的事情。

和珅的贪污受贿的金钱总数目前还是吉尼斯世界纪录的保持者,但是虽然和珅他贪污了那么多的钱,但是这些钱在他死后并不是和他一起入土为安,而是都进到了嘉庆的国库之中,和珅也直接被干掉了。所以说和珅死的十分的凄惨,他一生贪污了那么多的钱但是却并没有能够让他给带走,所以说我个人觉得没有必要去**和珅的墓穴,因为里面也没什么钱,没有什么盗墓的必要,反而吃力不讨好。

而且和珅死后和珅的坟地位于南山西部与漆园村交界,东五百米大疙瘩环山坳里。那个地方其实还不是十分的能够确定是不是和珅的真实墓穴所在,只是流传好像是和珅的墓穴。和珅这样的一个大贪官,他在死之前早已给自己建造好了自己的墓穴,但是在他老人家还没有入住的时候他就被赐死了,导致他没有能够住进去。

所以和珅被赐死了之后他的墓穴变得比较的破旧,没有那么的显眼,所以孙殿英没有去**他的墓穴,而且和珅的墓穴真的没有什么**的必要了。而且孙殿英不是个专业的盗墓贼,他也没有讲所有的墓穴全部都**,也没有那么长的时间。

(一)

听琴一家,从紫禁城来到江南,江南的天气就没有晴朗过。

 父亲离开紫禁城以后,精神就开始惶恐,母亲也常常垂泪。父亲在前朝做官,两袖清风,听琴不知朝中发生了什么变故,才让他们一家走上漂泊的道路,听琴只想在逃离的日子里照顾好自己的父母,也算尽一点女儿的孝心。

 灰色的云雾,笼罩着西湖岸边的城市,给心情与生活带来一些迷离。人们总是忙碌的身影,没有来注意听琴一家,只有一个人,那就是下江南散心的乾隆。乾隆到了选秀的日子,他不愿意自己的婚姻被束缚,可是,他又怎能抗拒传统的婚姻制度呢!他前脚走,后脚和珅一些人就跟来了。下面发生的事情,还真的与和珅有关。

 这样的天气,对听琴的扇子生意有很大的影响。天气不太好,听琴的生意就不是很好,一整日卖不出去几把扇子。父亲晚上就没有酒喝,父亲这个人,要是没有酒喝,父亲就会失眠,父亲要是失眠,听琴心里就不是滋味,因为,她是一个孝顺的女儿,他父亲也是在最近才恋上酗酒。

  听琴一家是做扇子生意的,与其说是做纸扇生意,还不如说,一家人在颠沛流离。为什么要这样颠沛流离,而不找个地方安定下来,父亲总是行走匆匆,好像不愿意有人了解他们。

  听琴,只听过父亲说过前朝的事情,也是父亲在喝酒高兴的时候,说,康熙与雍正的事情。这些事情,已经成为云烟,就是嘱咐听琴,不能在今朝说,,没有人认识他们才好。

  听琴一天都在卖扇子,只有,三三两两的顾客,这样微薄的收入,只能勉强维持一家住店的钱。

  乾隆下到江南,只和听琴见了一面,只是一面之交,就永远记住了听琴。

  那天,乾隆甩开和珅自己前往陕西一家客栈,想独自品尝这里的西凤白酒。听琴和父母也在这家客栈里落脚。

  一大早,听琴就抱着一堆扇子到集市做生意。

  乾隆是逃避选秀才出来的,旅居江南悠闲几日,在他认为,皇宫永远没有爱情,他认为他的妻子应该在民间寻找。可是,一群大臣不这样认为。孝圣宪皇后,钮祜禄氏他的生母也不这样认为。

  听琴的父母是前朝的人,雍正死后,他们就隐居下来,辗转漂泊,到处流浪,何时才是个头啊!何处是家啊!

  听琴是个读书的女子。父亲不让她提祖上做官的事情,听琴也很低调,从来不提他们祖上做官的事情。只是在一路漂泊中,默默地做着纸扇子,养家糊口。

  父母年迈了,在客栈休息。只有听琴一个人在集市忙碌。

  听琴又买了一些宣纸和一些竹子,这些是做扇子的备料。她在客栈里做扇子,用刀雕刻竹子。用笔绘画宣纸。然后,用细小的铁丝固定。

  听琴就这样,凭着做扇子的技艺,凭着一双巧手养活着父母。

  这天在集市,听琴在西湖边卖扇子。听琴不仅扇子美丽,模样也端庄雅丽。乾隆经过这里,买了听琴的扇子。并且还帮着听琴卖扇子,这一天,听琴的生意很好,当然,乾隆并没有说他是皇帝,而是悄悄地见了西湖的官员,让做官的都去买扇子。只有两个时辰,听琴的扇子就全部卖光了。

  听琴这天生意很好,还从没有过卖光了扇子的先例,他对乾隆十分感激。

  扇子早早卖完了,为了答谢这个年轻人,听琴就答应了乾隆在西湖边散步。反正时间还早,反正听琴从心底也喜欢上这个男人。听琴并不知道,她喜欢的这个男人,就是当今皇上乾隆。

  和珅在暗地里,把这一切看到了眼里,他也知道听琴的父亲就是刺杀过乾隆的人。他晚上找到听琴的父母,甩给了听琴的父母一笔钱,说,让他们离开南方,一定要到北方的北方去,不要和他家的少爷见面。听琴的父亲也是做过官的人,对和珅也是知晓的,听了和珅的话,非常惊恐。姑且不提前朝的事情,今日听琴的事,就不是一件小事。听琴是不能和乾隆在一起。

若是乾隆早晚知道自己谋杀过他,也会迁怒听琴,杀了听琴啊!为了一家人的性命,还是早早离开是非之地。

  听琴的父母,知道和珅的大名与威,又怎能不听从呢,就雇了马车,连夜带着听琴逃离到一个北方的北方,他们一家再也不能流浪了,因为再也无处可去了,若是流浪,再招惹一些是非,那后果就不堪设想,听琴也大了,也需要嫁人,听琴嫁了人,也了却了父母的一桩心事。

  经过两个月的奔波,听琴一家最后在北方的沛关安置下来。

  (二)

  沛关山清水秀,恰似不是江南的江南。

  在沛关这个地方,有两家有名的住户,一家是景仁家的官邸,一家是烧制红陶的延熏家。

  景仁的爷爷早年也在京城谋职,和和珅有过交情。

  景仁到了求取功名的时候,景仁的爷爷打通了和珅,让和珅直接给皇帝举荐景仁。景仁的爷爷给和珅送的礼物,就是当地有名的古董红陶。

  红陶是只进贡皇家的瓷陶,烧瓷技艺也从不外传。

  烧瓷的技艺也不知传了多少代,才传到延熏这一代。可是,延熏对自己的烧陶技艺,十分不满意,认为没有祖上的好。整日里闷闷不乐。

  听琴一家来到沛关。这里在以往也是兵家争夺的要塞地位。从沛关小路,一直深入,就到了秦岭深处,经太白,也是去往蜀道的另外一条捷径。几月以后,乾隆就是沿着这条蜀道,来到广济的古街沛关找到听琴的,那日,乾隆和听琴失去联系以后,没有办法,就回到紫禁城。在几月后,沛关进贡的陶俑里见到了听琴模样的陶俑,乾隆又日夜兼程,赶到沛关,寻找听琴。和珅,也在暗中打算,他知道听琴父亲原来刺杀过乾隆,他也不想让乾隆喜欢听琴这样聪慧的女子,也在暗中委派了杀手,要在乾隆到达沛关的时候,先刺杀了听琴这个女子。

  听琴一家来到了秦岭脚下的沛关,买了景仁爷爷家的旧院落,总算安顿下来。

  景仁,这天来到自己家的院落闲转,他只听说院落送了人,就随便来瞧瞧。

  很巧,他与在院子天井里做手工的听琴撞了一个满怀。

  听琴自从那日与乾隆离别,心里就没有安定过,做什么事情都心不在焉。

  “我要去江南,我要回到西湖去。”

  “去西湖做什么,或许你去了,人家少爷也早已经离开。”

  “你谁都可以嫁,就不能嫁那个人……”

  听琴只是心理难过,并不知道父亲为什么这样。在前朝父亲是八皇子的人,一心为八皇子做事,有一天,父亲接到密令,就除掉乾隆。可是,事情失手了,当年一起杀人的刺客,为了保全他的父亲已经自尽。从此,父亲便是是在漂泊和逃亡中。得知乾隆安全登基,父亲,才稍微有所喘息。总之,乾隆只是受了惊吓,并没有性命之忧啊!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父亲得了一种恐惧症,不能在一个地方呆久了,呆久了就感到危机四伏,就感到不安全,有人要索取他的性命。

  听琴心不在焉的做事,才和悠闲的转悠的景仁撞击了个满怀。

  听琴有些失礼数,身姿微微前倾,向景仁赔了不是。

  景仁被听琴的雅姿深深吸引,他见过长安许多美丽的女子,都没有动过心房,唯有听琴打动了她。

  听琴是古代的西施与貂蝉。如果,听琴不算美女,天下便有美女了。

  景仁赶紧还礼,说是这里的房东,前来拜见房客。

  听琴的父母听到声响,赶紧从屋子出来,听说是老房客的孙子,就赶紧奉茶。拿出自己家种的牛蒡草茶。

景仁见到听琴的父亲,就下跪行礼,然后,被听琴的父亲相邀内室去下棋。

  听琴的父亲原来也是做过官的人,对书画与棋谱十分喜爱。以前,忙于政务,现在,居住南山,倒是悠闲。有了景仁陪着下棋,甚是愉快。

  景仁回到家里以后,忽然对爷爷好起来,亲自给爷爷按摩肩背。爷爷知道景仁的心事,就对景仁说:“莫不是看上了从西湖而来的听琴姑娘。”

  “爷爷万福,身体康健!孙儿,有这样的心事。”

  “快快起来!”

  景仁听罢,赶紧给爷爷叩头。表明了自己确实喜爱听琴,想娶听琴为妻子的愿望。

  爷爷捋着一把山羊一样的胡须,其实他早有打算。

  景仁的爷爷也看重了美丽贤淑的听琴,早有为景仁说下这门亲事的想法,就等景仁自己开口。爷爷表示,明天就找媒婆说下这门亲事。

  景仁一边陪听琴的父亲一边下棋,一边和听琴接触,为她帮忙做扇子。

  虽然,听琴一家已经不用扇子维持生计,但是,听琴还是那么爱做扇子。已经做好了一屋子的扇子。对于听琴的举动,父母在劝说无效的情况下,也就由着听琴去了。

  对于景仁,听琴也试着改变自己的心境,但是,她心里越是想容纳景仁,越是烦躁。

  她知道她心里还是放不下西湖边的帅哥,她还不知晓那就是乾隆。她心里已经容不下第二个男人。可是,还是在父母和媒妁的督促下,订下了和景仁的婚事。

  (三)

  听琴在父母的安排下,已经和景仁有了婚约。

  婚约就腊月初八,越是离婚期越近,听琴的心心里越是不安。

  听琴听说,当地有红陶的技艺,听琴对手工艺也十分欢喜。她在流浪的时候,就开始喜欢市面上人人赞美的红陶,没想到红陶的技艺竟然出自陕西的沛关。

  她早有想学红陶的技艺的想法。

  这天,听琴一个人来到红陶的作坊。

  作坊很大,四面都是高墙,只有一个天窗。

  在天窗底下,有一个人在忙碌着手中的泥坯子。那个人很专注,好像她这个人根本不存在。

  在那个人转动泥坯子的时候,对一个茶壶的收尾工作很不满意,听琴这时,走到那个人的身边,捂着那个人的手,帮他收尾茶壶的顶端。

  他们毫不认识,他们又那样自然的完成了红陶的一件坯子。

  “你就是有名的陶技师傅延熏吗”

  “你就是南方来的姑娘听琴吗”

  “是的!”

  没想到两个人同时在询问对方,又同时回答。

  两个人都笑了。

  同样都是手艺人,又同样有不同的心境,又同样彼此欣赏,同样有着对手工艺术的追求。

  听琴拿出自己的扇子,赠给延熏师傅。

  烟熏师傅也拿出早已经烧好的陶俑。“这个舞姿的陶涌怎么像我啊!”

  “就是你啊!”

  “我见过你,美丽的容颜谁都会喜欢,可是,我没有景仁的福气。”延熏一边忙着手艺,一边和听琴聊着。

  听琴十分感动,没想到延熏竟然把她做成了舞姿的陶俑。这批陶俑要被官家收藏,运往皇宫。

  乾隆正是在这批陶俑中发现了听琴模样的陶俑,就猜想听琴一定在沛关,才又下北方私访沛关。

  (四)

听琴这几日与延熏走动特别的近,他们在一起切磋手工艺品。这让听琴的父母和景仁十分不满意。

  景仁的爷爷此刻又接到了和珅的密令,说,要他孙子刺杀一个叫听琴的女子。

  爷爷开始惊恐与矛盾,他明白听琴是无辜的。也埋怨自己交友不善,让自己亲爱地孙子,无辜陷入朝廷政治的争斗中。他一边悔恨,一边担忧,就这样身染重病。

  在临死的时候,景仁从爷爷这里看到了和珅的密令。

  景仁十分不安,如果,不按照和珅的安排做,他就钱途无望,甚至也会招来杀身之祸。如果,自己亲自去刺杀听琴,还不如让自己去死。他是那么的热爱着听琴。

  在景仁毫无注意的时候,爷爷归了天。景仁一家都沉浸在丧失亲人的悲痛中。

  和珅却并不因为景仁爷爷的离去,而撤回密令,反而督促景仁,早些刺杀听琴,务必在乾隆寻到听琴之前。

  听琴一个美丽善良的女子,又做错了什么呢逃不过杀身之祸啊!如果,自己的前途要建立在刺杀听琴的份上,自己还算男人吗

  不!他要带听琴远离,逃到一个安全的地方,没有杀戮的地方。从此,过着隐居的生活。

  “听琴,和我走吧!离开这里,我们到一个没有是非的地方去。”

  “走为什么,我们一家才刚刚安定下来!”

  “你有危险,真的,我不骗你。”

  景仁一边说着,一边从怀中拿出和珅的密令。

  听琴见到密令,开始很紧张,继而又很平静。

  “我不走,我没有做错事,要杀就来吧!”

  景仁没有办法说服听琴,自己也不可能留下,就给了听琴一笔钱,让她照顾好自己,自己打算远走高飞躲避一时。

  “都是我不好,连累了你们家,连累了你。”

  “怎会这样说呢一切都是缘分,该来的总会来。”

  “你要逃到哪里去啊!”

  听琴心里十分难过,她毕竟是景仁的未婚妻子,可是,她给景仁一家没有带来福气,反而带来沉重的负担,景仁为了她而去漂泊,她又怎能心安理得呢

  这时,延熏朝她走来。

  延熏也暗地里接到了,有人要刺杀听琴的密报。他,是赶过来告诉听琴这个消息的。

  “都是我不好,把你的模样做成美丽的红陶,才给你带来麻烦!”

  “不怪你!真的不怪你!”

  “小心!……”

  延熏在说话的时刻已经倒下了,一支利剑从树梢飞来,刺穿了延熏的心窝,这下,惊呆了景仁,听琴,抱着延熏,对景仁大声呼喊“快点带家人离开这里啊……”

  景仁没有动:“不!我要和你在一起,保护你!”

  “你让我现在去死吗”

  听琴拔出延熏胸口的利剑,刺向自己的心房。景仁一边说:“不!不!”一边在悲痛中离去……

  有两个蒙面的黑衣人,他们是和珅派来刺杀听琴的,刚好赶在了皇帝的前面,在他们刺伤听琴的时候,红陶技艺人延熏奋勇保护听琴,他自己中箭倒在血泊中。

  乾隆就在紧要的关头,匆匆地赶到。那两个蒙面的人,看见乾隆来了,逃之夭夭。

  乾隆来到听琴的面前。

  “听琴,我来接你的,和我回紫禁城吧!”

  “你是”

  “我是当朝的皇上乾隆。”

  乾隆看着倒在血泊中的延熏,很是震惊,就传令追查凶手……

听琴终于见到了他日夜思念的人。可是,他不明白,乾隆为什么接她进宫的时候,还要让和珅刺杀她

  “不是我,我也不知道什么人会刺杀你!”

  “我不会走的,延熏为我而死,景仁为我而逃亡,我岂能自己坐享荣华富贵。”

  “难道!你不想我吗”乾隆有些悲情。

  “我想你有什么用,还没有进宫,已经被人刺杀,我若真去了,也照样是个死!”

  听琴悲哀地说着。

  乾隆还想说什么,听琴已经转身离去。无论乾隆怎样呼喊听琴,听琴都没有回头……

  听琴的心里也很难过,她真的不能随他而去。

  乾隆暗地里派人查找凶手,若干年后,终于知道了一切是和珅所为,等他查办了和珅,再找到听琴,听琴的踪影已经消失在彩云间……

  乾隆在沛关筹建了宫殿,在那里住了一段时间等待听琴,可是,街上依然没有听琴的身影,却有听琴制作的扇子,有延熏师傅制作的红陶,就是没有听琴的消息。

  有人传说,那日,延熏没有死,被救活过来以后和听琴成亲了,此后,他们两个人隐居起来,发扬他们的传统手艺,街上的扇子与红陶,都是他们收徒所做的工艺。

  还有一种传说,听琴埋葬了延熏,自己按照延熏的技艺把红陶手艺发扬广大,从此,她是红陶的传承人。

  最后,还一些人传说,景仁回来以后,带走了听琴一家隐居山林,从此,他们的后人,只读书,不做官,只发扬沛关的传统手艺。

  乾隆在怀念听琴的时候,会到西湖与沛关走走,并且管家收购当地的纸扇与红陶,以此方式,来解思念之苦,缅怀喜欢的听琴。

  美丽的沛关,依然山青水秀,浩浩烟云,淹没了许多故事与传说。

  往昔的沛关早已经更改了地名,往日的沛关,就是今日的广济镇。

  这里是红陶的发源地,美丽的红陶瓷厂到处都是,还有传统的纸扇。这里的村民,都是民间的手艺人……追踪他们的先祖,就会有几个不同版本的传说,不变的是,红陶传统烧瓷技艺,与秦岭脚下的广济街道,还有那些与乾隆和听琴有关的美丽传说。

“穷不与富斗富不与官斗”,这句话在清朝乾隆年间,还要加上五个字:“汉不与满斗”。所谓《官场斗》(又名《满汉斗》)只是评书或单口相声而已,借给刘墉几个胆子,也不敢跟和珅斗,他见了和珅就得下跪磕头,那倒是真的。

在和珅眼里,他需要忌惮的公爵以下满汉文武大臣只有三个,这其中当然不包括刘墉和纪晓岚。事实上按照正史记载,和珅根本就不在刘墉和纪晓岚,甚至还有点不把他们放在眼里。

在乾隆朝,刘墉最大的官职是工部尚书署理直隶总督、协办大学士,直到嘉靖二年,在被任命为体仁阁大学士。刘墉一生没当过军机大臣,按照雍正以后“大学士不入军机不为真宰相”的惯例,刘墉就是驼背称呼啦圈,也没资格被称为“宰相刘罗锅”。

纪晓岚名气虽然大,但是很遗憾,他连假宰相都不是,因为他一辈子也没当过正牌大学士,直到嘉靖十年,纪晓岚才在临终前被授予协办大学士称号,一天“中堂”都没当过。

清朝大学士被称为“中堂”,那是有典故的:清朝实行皇帝直管下的六部制,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每一部有一满一汉两位尚书。满尚书地位高能力差,汉尚书地位低本事强,此消彼长就成了平起平坐。两个尚书经常闹别扭甚至在部里吵架打架,弄得手下一帮郎中、员外郎无所适从。

为了给各部满汉尚书拉架,皇帝让大学士每人监管一个部,召开部务会议的时候,大学士居中而坐,满汉尚书一左一右,隔着大学士就掐不起来了。大学士因为居中而坐,所以被称为“中堂”。

清朝的大学士,同一时间最多只有六个(中和殿大学士、保和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乾隆年间撤中和殿大学士而新增体仁阁大学士,形成了三殿三阁制),最少的时候只有一两个,给满汉尚书拉架的工作,由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承担,比如胤禛胤祥都曾管过某一部。

和珅不但是一人监管数部的文华殿大学士(从乾隆五十一年到嘉庆四年),而且在乾隆四十八年受封一等男爵,五十三年晋升三等忠襄伯,嘉庆三年,和珅晋封一等忠襄公。

虽然位极人臣,但是和珅在朝堂上也有惹不起的人物,比如和硕和亲王弘昼、固山贝子福康安。

弘昼和福康安跟乾隆都是实在亲戚,弘昼是乾隆最疼爱的弟弟,福康安是乾隆最亲近的小辈(疑似比侄子还亲),和珅还没上班,弘昼就没了(乾隆三十五年薨,三十七年和珅入宫当侍卫),不管和珅是几等公爵,见了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都是要下跪磕头的。

清朝的皇室之外有九级爵位,分别是超一品公、侯、伯,正一品子、正二品男、三品轻车都尉、四品骑都尉、五品云骑尉、七品恩骑尉,和珅一上班就是三品官(世袭三等轻车都尉),刘墉的父亲刘统勋虽然很受乾隆器重,但是却连个男爵都不是,刘墉自然也就没有恩荫世袭的爵位,也就是一个白丁,唯一能享受的待遇,就是不用参加乡试,可直接以“恩荫举人”的身份参加会试。

刘墉尚且如此,纪晓岚就更不用说了,他的前辈连个当道台的都没有,所以虽然考试成绩跟刘墉差不多(刘墉二甲第二,纪晓岚二甲第四),但是升迁却比刘墉慢得多。

在乾隆执政期间,刘墉和纪晓岚都不敢跟和珅发生正面冲突,一个是地位相差悬殊,再一个就是乾隆跟谁关系好,满朝文武都知道,聪明甚至有些圆滑的刘墉纪晓岚才不会没事找事儿去触霉头。

和珅也很聪明,他早早受封超品伯爵,最后还得到了异姓大臣的最高爵位(不算福康安,因为福康安算不算异姓大臣只有乾隆等少数人知道),但是他绝不与真正的八旗贵胄叫板,所谓和珅训斥王子贝勒,那都是小说家言,和珅奉承还来不及呢。

和珅一门两公爵(和琳也被追赠一等公),按理说对公爵以下的人,应该全都不放在眼里才对,但是我们看《清史稿》,就会发现至少有三个人很不给和珅面子,而和珅也不敢跟他们公开翻脸:

“阿桂以勋臣为首辅,(与和珅)素不相能;王杰持正,恒与忤;朱珪为仁宗(颙琰)傅,和珅忌其进用。”

这三个人,和珅当面惹不起,只好背后下绊子,但是谁都没绊倒,因为这三个人的来头都不小。

阿桂是世代将门高官之后,跟乾隆是亲戚,而且还大一辈(阿桂的女儿嫁给了允禄之子弘融),和珅直到嘉庆三年才晋封一等忠襄公,而阿桂在乾隆四十一年就受封一等诚谋英勇公,按照清朝规矩,四字封号的公爵,地位是远高于两字封号公爵的。

和珅忌惮阿桂,两个人斗了半辈子,谁也没斗倒谁,但是在气势上,阿桂一直压着和珅,和珅主动示好,阿桂也不给面子:

“和珅势渐张,阿桂遇之不稍假借。不与同直庐,朝夕入直,必离立数十武(半步为一武)。和珅就与语,漫应之,终不移一步。”

和珅惹不起阿桂,也不想让朱珪得势,这很好理解,毕竟一山不容二虎,朱珪是颙琰的老师,未来和可能成为朝臣之首。

但是他还十分忌惮王杰:

“和珅势方赫,事多擅决,同列隐忍不言,杰遇有不可,辄力争。上知之深,和珅虽厌之而不能去。”

我们看王杰的履历,就会发现他有两方面的优势,可以跟和珅叫板:第一,王杰是乾隆皇帝钦点的状元郎,是真正的天子门生,属于清朝黄埔系,深得乾隆器重;第二,王杰清廉正直。

我们要是细看清史中对刘墉纪晓岚的记载,就会发现这二位虽然不如和珅贪婪,但也绝不干净,两人都有贪污或跟贪官合谋的记载,也有因此受过处分,刘墉因为下属贪污(说刘墉没份儿,估计没人相信)而被免去知府职务(事见《清史稿·列传八十九》),而且是按律当斩(没参与怎么会当斩?),是乾隆看在刘统勋的面子上才没有大开杀戒;纪晓岚也不是身边只有一个杜小月,而是三妻四妾一日五次不可或缺,他跟卢见曾那点猫腻,乾隆十分清楚,这才把他充军发配。

如果清朝真的撒下大网抓贪官,和珅当然第一个落网,恐怕刘墉和纪晓岚也未必逃得掉。

王杰与刘墉纪晓岚不同:

“杰在枢廷十余年,事有可否,未尝不委曲陈奏。持守刚正,历事两朝,以忠直结主知。”

看到这里我们似乎知道和珅为什么忌惮王杰而不怕刘墉纪晓岚了:自古邪不压正,王杰是乾嘉两朝少有的正人君子,他身上的浩然之气,令和珅望而却步。

关于纪晓岚与和珅的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大家肯定都看过,在剧中乾隆皇帝与两位爱臣打成一片,纪晓岚时时不忘捉弄一下和珅,让他在皇帝面前出尽洋相,而当和珅使坏的时候,纪晓岚又每每能化险为夷,成功避开了来自和珅的报复,剧中的纪晓岚正直、英俊、机智,洒脱与油腔滑调、不学无术的和珅形成了鲜明对比,观众在忍俊不禁的同时也无不深感痛快,可是,历史上的纪晓岚真的有和珅处处作对吗?铁齿铜牙纪晓岚反映的是真实的历史吗?

历史上的纪晓岚与和珅确实是同朝为官,但两人年龄相差很大,虽然在国事上意见不合,但两人一直是相安无事的。

从年龄上看,纪晓岚足足比和珅大了26岁,不是一辈人,1754年纪晓岚考中进士入仕翰。而和珅1773年23岁时就任管库大臣,管理布库,得到乾隆皇帝赏识,从此平步青云,1776年就做到了军机大臣、总管内务府大臣。纪晓岚因卢见曾案被流放新疆乌鲁木齐的时候,18岁的和珅刚刚结婚,还没有从政。

从地位上看,两人也不是一个量级的,纪晓岚与和珅也没有多少直接的较量。和珅在乾隆面前炙手可热,纪晓岚则被批评为读书不明事理。他们之间的关系和民间传说相去甚远,和珅也压根就没把纪晓岚当成对手。

很多人了解到的和坤和纪晓岚的关系都是从影视剧作品里面知晓的,电视剧里面的纪晓岚非常的喜欢耍和坤,大家对于和坤的印象也不好。但是实际上的和坤是一个天资聪颖,勤奋努力的人,而且他身于武官家庭,虽然家庭并不富裕,但是一直以来和坤都受到了非常好的教育。并且和坤只是用了短短半年的时间,就可以从一名小小的守卫成为清王朝统治阶级的上层,他的实力是不容小觑的。

纪晓岚在乾隆皇帝时期,并没有得到很好的重视,在嘉庆皇帝继承皇位之后,纪晓岚才得到皇上的看重,但他也并没有能够成为大学士,乾隆在这个时候仍然在太上的位置,乾隆认为纪晓岚并不足以能够办大事。

真实的纪晓岚在官场上,不但没有剧中顺风顺水,还经历了不少波折,他自己也在晚年的时候做过一副挽联:"浮沉宦海如鸥鸟,生死书丛似蠹鱼",意思就是自己的一生,就像鸥鸟蠹鱼一样,在官场沉浮了大半辈子,最后虽然也功成名就了,但还是觉得漂泊孤独。可以说,这副对联才是纪晓岚一生最真实的写照。

这是个喜剧。人设扁平是应该的。小人谗佞,正人君子无趣是省力的塑造法。再加上你得让小人吃瘪,你代入皇帝觉得和珅舒服,代入其他角色,其他人遭罪清朝的各种刑罚和陋俗压根没给你表现。

首先,电视剧中的形象有些与大家所知道的形象不符合:

首先,电视剧中的形象有些与大家所知道的形象不符合:说句真话,《铁齿铜牙 纪晓岚 》里,纪文达公除了本名对,表字对,外号对,爱好对外,哪!都 !不!对!怎么说呢……历史上的纪文达公据说好仨东西,猪肉,美人,烟,但是你看剧中,除了烟……甚至在剧中,纪文达公连妻子都没有,家里就一个不算妻子不算女儿的杜小月,还有一个婢女杏儿。

这种角色的塑造和大家所熟知的历史形象大为不符,自然对剧中的纪文达公存在抵触。毕竟大家很多人想象的纪文达公应该是一个奉旨纳妾的好色之徒。不过嘛,我得把话说清楚了啊……这个纪文达公好这口儿的参考书目基本上是野史,而纪文达公好色那几个妻妾很多都是民间传说,是否存在是存疑的。另外,民间传言和正史的的加把加把也就……七个?

此外,历史上纪文达公绝对没有说和和珅并肩的地位

此外,历史上纪文达公绝对没有说和和珅并肩的地位。不至于说就是个词臣,但是在乾隆管事的时候做的最有实权的应该是礼部尚书和左都御史,在乾隆”禅位“才做到协办大学士。

做的官最大的三个应该是礼部尚书、兵部尚书和左都御史。这怎么看,自然和掌管内务府,管过户部,入过军机的和珅没法比了。而且和珅既可以说是宰相,也可以被叫做和中堂。纪文达公只能被叫做纪中堂,不属于殿阁大学士算不得宰相。因此,总的来说,这部戏里的角色和历史上的角色简直是差去甚远,觉得有些抵触自然是理所应当。毕竟,一个大家所熟知的登徒子成为一个正人君子,怎么看怎么觉得不自在。

其次,剧中的和珅比纪文达公更有生活气息,也更有看头,纪文达公则是有些脸谱化了

其次,剧中的和珅比纪文达公更有生活气息,也更有看头,纪文达公则是有些脸谱化了。这部戏里面,和珅的角色是一个”小“反派加上一个笑星。第一,是一个”小“反派,而非大奸大恶之人。当然了,历史上和珅的确也不算是大奸大恶。他虽然贪污受贿卖官鬻爵,但是毕竟没有谋权篡位,和那些反贼还是不一样的。至于笑星……大家看和珅算卦那一段去,真的是看一次笑一次有没有?

但是剧中纪文达公却是一个大忠大义之人。虽然说是风流才子,乾隆称“书生本色”,但是毕竟没有明着写。而剧中纪文达公回忆文鸾那一段反倒是一段悲伤故事。同时,剧中理想化地突出他的清廉和正直。最基础的,看和府那富丽堂皇,再看看人家山珍海味,再看看人家的妻妾成群,侍女成队;反观纪府上下就三间屋子,一根金烟杆外加一只鸟;每天花生毛豆青菜淡汤,吃条鱼就算改善生活了;全家上下就那么仨人。

当然了,这方面和历史也是差不多的。纪府今天还在珠市口,勉强一大四合院……和府可是比恭亲王府还大的。但是,这么一个一品大员过这种生活,本身就和大家所认为的所不符合,尽管从同朝为官的朱文正公的情况看,那种生活其实才是正常的。而且众所周知,这大忠大义之人其实很容易招黑的。毕竟大忠大义说白了就是脸谱化。而脸谱化的角色是很难讨喜的。所有剧中完全是正面角色的形象最后都会被各种翻案的招黑,比如说94年三国演义里的刘备和诸葛亮。

而和珅一方面表现了其贪污受贿的一面,无论是正面还是侧面,另外一方面则凸显出了其生活化的一面和“一本正经”的一面。相比于纪文达公,和珅的角色更加“符合生活”,俗称“更加可爱”,这也因此更受大家喜欢。

不过呢,纪文达公的确不是那么大忠大义的一个人

不过呢,纪文达公的确不是那么大忠大义的一个人。举个最经典的例子,就是烧车案。那电视剧里的案子基本上都是历史史诗,比如说监粮案。而历史上的确有个吴卿怜,但是吴卿怜是被和珅留下了,和乾隆爷是一毛钱关系也没有。

但是剧中的烧车案成了一次彻头彻尾的洗白案了。剧中那个一身正气的巡城御史海升其实是因为家庭矛盾掐死了自己的妻子,而当时担任左都御史的纪文达公因为海升是当时的重臣阿桂的人,而阿桂的父亲阿克敦是自己的恩师,因此有心偏袒。东窗事发后才推脱自己”不通刑律和近视眼“,反倒是和珅这次成了一个刚正不阿的角色……这不得不说是一个讽刺了。烧车御史确有其人,不过应该是谢振定……

第三,剧中的纪文达公基本上都是在讲道理,各种提出忠告

第三,剧中的纪文达公基本上都是在讲道理,各种提出忠告。而和珅呢,则会说一些比较符合现在的人在职场上混迹打拼,特别容易引起共鸣的段子。这里面我就不一一截图了,毕竟咱实在不想那么慢慢慢慢的做……我就给大家找两个片段吧:监粮案,纪文达公推举王站住之后和珅和纪文达公的对话。燕城案当中二人狱中的对话。

这是一部戏说剧,因此很多地方都与历史完全不同。福康安历史上可不是和珅那边的人,恰恰相反和纪文达公关系不错。朱文正公、刘文清公等人也和剧中有出入。哪部电视剧都有出入。看看可以,当真你真的输了。还有,王刚老师的形象深入人心,你喜欢这个和珅,没有问题。但是你要是无脑的将这个和珅当成历史上的和珅并且大加吹捧……那就是你的不对了。毕竟,纪文达公多少年后还是纪文达公,刘文清公多少年后还是刘文清公,但是和珅多少年后,还是上吊在狱中的那个和珅。

许多人小的时候都看过一部电视剧,名字叫做《宰相刘罗锅》。剧中的宰相刘罗锅是一个精明正义之人,才华斐然却天生残疾。他虽然身高两米,但是天生是一个罗锅,走路总要弯着腰。

剧中的刘罗锅在一次进京赶考的过程中,无意中结识了当朝格格。他与格格两情相悦,无奈皇帝也看中了格格,刘罗锅与皇帝竟成了情敌。最终,刘罗锅利用自己的才华将格格娶回家。

后来刘罗锅中了状元,与和珅、纪晓岚等人一起辅佐皇帝。在此过程中刘罗锅与和珅经常斗智斗勇,针锋相对,每当二人碰到一起,总免不了斗嘴吵架,不免让人猜测历史上的他们也是这样吗?

一、刘墉

许多人一听到刘墉,不免有些迷茫,刘墉是谁?但是一说宰相刘罗锅,很多人都会恍然大悟,原来刘罗锅就是刘墉。历史上的刘罗锅其实不是一个罗锅,电视剧是为了剧情需要。刘墉既不驼背也不是状元,反而身高近两米,是一名著名的文人,曾经还做过内阁大学士。

刘墉的出生十分高贵,按照现在的话说,他们家可谓是官宦人家。刘墉家从曾祖父起,就一直是当朝进士,到了刘墉这里已经是第4代。因为他的祖上全都是进士。所以刘墉是以举人的身份参加科举,最终刘墉也做了乾隆朝的进士。

乾隆朝大兴文字狱,许多文人因为说错话而被满门抄斩。刘墉从小就被教育,什么话能说,什么话不能说。耳濡目染之下,刘墉也隐藏了自己的实力,收起了锋芒。文字狱对刘墉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了重大影响,并且影响了接下来几代文人的思想,许多有名的文人都因为文字狱落得十分惨痛的下场。

刘墉就如同现在在体制内的人一样,克己奉公,遵纪守法,不敢有一丝逾矩。若是放到现在,估计刘墉连发个朋友圈都要再三斟酌。也正是因为刘墉无功无过的工作状态和略显平庸的办事能力,使得刘墉的晋升之路十分缓慢,如同蜗牛的速度一般。从基层干起,又在小地方摸爬滚打了几十年,直到嘉庆二年,刘墉才被授予仁阁大学士的官职。

因为刘墉为官十分清廉,从不参与党派斗争。所以很少被朝堂之事牵扯,最终得以寿终正寝,享年八十五岁。

二、和珅

与电视剧中不同,历史上的和珅是一位标准的大帅哥,不仅长得十分好看,还有令人惊叹的超强记忆力。和刘墉不同的是,和珅不是通过考取举人进的宫,而是读了那时的咸安宫学,相当于今天的清华北大。和珅十分聪慧,在上学时学习了满、汉、藏、蒙4种语言,这对和珅后来的晋升之路起了很大帮助。

从咸安宫学毕业后,和珅找关系走后门,当上了侍卫。和珅有着丰富的学识和超快的反应能力。在一次皇上发火生气时,其他侍卫都颤颤巍巍说不出话,只有和珅站出来回答了乾隆的问题。乾隆看到这个视为反应如此机敏,回答如此切题,一下子对他另眼相看,将他提拔为皇帝的仪仗队侍从。

总在皇帝身边呆着晃来晃去,总有能搭上话的一天。经过一段时间接触,乾隆发现和珅的记忆力也很惊人。后来和珅就从一个侍卫一路飞升,最终直接入职了军机处。在以后的几十年里,和珅的地位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人生太过得意就会有马失前蹄的时候,晚年和珅被打下马,仅一条白绫就结束了生命。

三、二人地位

刘墉与和珅的升职过程是不能比的,和珅的升职过程就好像坐了火箭一般,飞速前进,而刘墉则是稳扎稳打,一步一个脚印慢慢升上来的。而且和珅当时是非常受乾隆的喜爱,遍地都是和珅的党羽,说话很有力度。刘墉到62岁才当上了内阁大学士,跟和珅不是一个级别的。

刘墉为官时,一辈子清廉正直。虽然62岁才当上内阁大学士,但是直到85岁才寿终正寝。刘墉去世后还被乾隆追赠了太子太保称号,这一生也算是功德圆满。

和珅是历史上有名的大贪官,贪是肯定贪了,但是他到底贪了多少呢?说是几亿两可能有些夸张,但是保守估计千万两是有的。和珅在

位时,享受了一辈子荣华富贵。这跟刘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刘墉是以清廉闻名的,即使贪也是在公事上占点小便宜,与和珅的几千万两没法比。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131994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27
下一篇2023-11-2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