巾帼英雄穆桂英事迹

巾帼英雄穆桂英事迹,第1张

穆桂英原为穆柯寨穆羽之女,武艺超群、机智勇敢,传说有神女传授神箭飞刀之术,因阵前与杨宗保交战,穆桂英生擒宗保并招之成亲,归于杨家将之列,为杨门女将中的杰出人物。

北宋年间,宋辽征战,杨家将奉旨统领宋军保家卫国。杨六郎、柴郡主的独子杨宗保为得宝物降龙木前去穆柯寨,与代父出征的穆桂英狭路相逢。桂英对宗保一见倾心,她斗智斗勇,故意百般刁难,使宗保大伤脑筋。但几个回合下来,穆桂英渐渐地走进了宗保的内心,两人历经千难万险,终于成婚。边疆战事吃紧,六郎被陷敌营,多亏穆桂英用计相救方转危为安。

六郎决定让已怀有身孕的穆桂英挂帅统领三军,众将领却不以为然,此时佘太君从孙媳身上看到了自己年轻时的影子,她力排众议支持六郎的决定。大帐内佘太君让穆桂英跟宋军将领们展开较量,桂英被逼应战,并且战胜了众将,掌管了元帅大印。穆桂英率宋军大破天门阵,战胜了辽军,为两国百姓赢得了和平。

扩展资料

穆桂英是明代熊大木小说《北宋志传》(又名《杨家将传》、《杨家将演义》)和纪振伦小说《杨家府演义》中的人物,后来杨家将相关小说被改编成戏剧和电视剧,穆桂英也因此变得家喻户晓。

穆桂英原为穆柯寨穆羽之女,武艺超群、机智勇敢,传说有神女传授神箭飞刀之术。因阵前与杨宗保交战,穆桂英生擒宗保并招之成亲,归于杨家将之列,为杨门女将中的杰出人物。

一来,穆桂英历史上本无其人。

二来,即使有穆桂英这个人物,也不会不跪皇上。古代是皇权至上的时代,不跪皇上属于大逆的行为,即使他的战功卓著,也不能从任何形式对皇权做出挑衅的行为,文武百官皆如此。

谢谢。

  穆桂英是历史演义人物,是为国捐躯的,当然未向皇帝行过跪拜之礼。

  穆桂英是一位巾国英雄,值得敬佩。 戏曲及小说《杨家将》中人物。明熊大木小说《北宋志传》和纪振伦小说《杨家将通俗演义》中人物。原为穆柯寨穆羽之女,武艺超群、机智勇敢,传说有神女传授神箭飞刀之术。因阵前与杨宗保交战,生擒杨宗保并招之成亲,归于杨家将之列,为杨门女将中的杰出人物。与杨家将一起征战卫国,屡建战功。其最大的事迹是大破天门阵,佘太君(佘赛花)百岁挂帅,率十二寡妇西征,她五十岁尤挂先锋印,深入险境,力战番将,大获全胜,后因亲自深入险境探查敌情,一时大意中了敌人的埋伏,身负重伤,最终遇害阵亡,为国壮烈捐躯。 是中国古典文学巾帼英雄的典型形象。

  穆桂英的存在与否还有争议,但可以确定宋代演义包括现在许多电视剧关于穆桂英的事迹全部是虚构的。在宋代演义中,穆桂英率12寡妇征西,在虎狼峡中了埋伏壮烈牺牲了。

  资料延伸:

  穆桂英是明代熊大木小说《北宋志传》(又名《杨家将传》、《杨家将演义》)和纪振伦小说《杨家府演义》中的人物,后来杨家将相关小说被改编成戏剧和电视剧,穆桂英也因此变得家喻户晓。穆桂英原为穆柯寨穆羽之女,武艺超群、机智勇敢,传说有神女传授神箭飞刀之术。因阵前与杨宗保交战,穆桂英生擒宗保并招之成亲,归于杨家将之列,为杨门女将中的杰出人物。穆桂英与杨家将一起征战卫国,屡建战功。佘太君(佘赛花)百岁挂帅,率十二寡妇西征,穆桂英五十三岁犹挂先锋印,深入险境,力战番将,大获全胜,是中国通俗文学中巾帼英雄的典型形象。

  穆桂英最大的事迹是大破天门阵。后来穆桂英等十二名杨门女将曾奉命出征西夏。卫聚贤撰《杨家将及其考证》一文以为,穆姓实为是杨文广妻子慕容氏之姓氏慕容一语的音转。

  最早系统叙述杨门女将故事的是明代小说《杨家府演义》, 全称《新编全像杨家府世代忠勇演义志传》。该书是传统的章回小说,混有大量怪力乱神的情节,文学价值不高。

  小说中没有说到过穆桂英是几岁死的。《杨家府演义》中,十二寡妇里没有穆桂英。十二寡妇是杨宣娘、满堂春(杨满堂)、邹夫人、孟四嫂、董夫人、周氏女、杨秋菊、耿氏女、马夫人、白夫人、刘八姐、殷九娘。穆桂英在十二寡妇征西前就已经战死了,只是没有细节。不过当今看到的这个版本残缺不全。例如一方面说杨文广羽化而死,另一方面又在后面几回说杨文广飞回来重新领兵。中间衔接不上的地方很多。穆桂英之死可能就在这一缺失的段落中。

  《杨家府演义》中,杨家将的最终结局是杨怀玉杀死了一心诬害杨门忠良的丞相张茂全家,见几代皇帝因为听信奸臣的谗言。杨家在太宗、真宗、仁宗时期均差点被朝廷抄斩,因此也心灰意冷了,又怕此次杨怀玉杀人杨家会被朝廷抄斩,于是便连夜举家躲入太行山,自耕自食,从此杨家将不再出仕。

  最系统的杨家将传说是各类评书。由于最早是口口相传,评书的版本很多。除了主要人物如佘太君、穆桂英等人,其他杨门女将的名字和事迹都大有出入。这类评书在解放后都经过了“整理”,去除了所谓的“封、资、修、迷信”成分。所以情节有很大的改动。 当今的所谓《穆桂英挂帅》、《百岁挂帅》等等杨门女将曲目都是解放后新编的。原本并无这些传说。所谓穆桂英五十上阵,佘太君百岁出征等等都是现代作品。

词条推荐

穆桂英:历史演义人物

734万 42"

穆桂英真的存在吗?揭秘杨家将证实的历史,都被小说骗了!

203万 2'33"

>

穆桂英 [mù guì yīng]

演义虚构人物

本词条是多义词,共12个义项

展开

穆桂英是明代熊大木小说《北宋志传》(又名《杨家将传》《杨家将演义》)和纪振伦小说《杨家府演义》中虚构的人物。后来杨家将的相关小说被改编成戏剧和电视剧,穆桂英也因此家喻户晓。

穆桂英原为穆柯寨穆羽之女,传说有黎山老母传授神箭飞刀之术。因阵前与杨宗保交战并将之生擒,与他成亲归于杨家将之列,为杨门女将中的杰出人物。穆桂英与杨家将一起征战沙场,屡建战功。佘太君百岁挂帅,率十二寡妇出征西夏,穆桂英五十三岁犹挂先锋印,深入险境,力战番将,大获全胜,是中国通俗文学中典型的巾帼英雄形象。

穆桂英与樊梨花、梁红玉和花木兰并称为四大巾帼英雄。

本名

穆桂英

别名

穆金花

所处时代

北宋

出生日期

982年

逝世日期

未知

快速

导航

形象衍生

人物生平

抗辽

穆桂英本为穆柯寨寨主穆羽的女儿。因辽军摆下天门阵,而欲破此阵,则需要穆柯寨的降龙木,为此杨宗保攻打穆柯寨而与穆桂英相识,两人随后成亲。杨宗保之父为此怒而决意斩子,最后穆桂英主动献上降龙木才得以救下杨宗保。

穆桂英与杨宗保合力大破天门阵,痛歼辽国萧太后亲率的侵宋辽军主力;随后大战洪州,严明军纪,甚至责打丈夫杨宗保,最后击败来犯的辽军。

宋仁宗新登基后杀害呼延丕显全家,因此佘太君辞朝。几年后辽国侵占瓦桥三关,朝中比武选贤,十五岁的杨文广刀劈王伦以夺魁。经寇准保荐,宋仁宗请穆桂英挂帅。穆桂英因朝廷冷落本已心寒,经佘太君劝勉,慨然接印,整肃军纪,慑服先锋杨文广的傲气,出征保国,收复瓦桥三关。此后辽军再也不敢南侵,辽宋边境再无大的战事。

征西

西夏犯边,杨宗保战死沙场,佘太君率穆桂英等十二寡妇西征复仇,最终大获全胜, 西夏议和臣服。

平南

穆桂英的女儿杨金花女扮男装,于校场比武。她报假名瞒过包丞相,与大太保狄龙比箭。“宋朝卿”一战扬名,杨金花夺印。狄家父子恼羞成怒派人追踪,杨金花因此误杀了平西王狄青之子狄蛟、狄象,于是狄青领兵围困天波杨府,太君怒打平西王,惹怒宋仁宗欲灭杨门,后经丞相包拯作保,皇帝赦免杨家,穆桂英奉旨征南,平定了南唐后裔李青谋反的叛乱。

共2张

穆桂英游戏形象

结局

穆桂英因战功卓著,曾被宋朝廷封为浑天侯,但当其子杨文广长大成人后,穆桂英便于朝堂隐退。

节选

  穆桂英 - 戏曲及小说《杨家将》中人物。明熊大木小说《北宋志传》和纪振伦小说《杨家将通俗演义》中人物。原为穆柯寨木羽之女,武艺超群、机智勇敢,传说有神女传授神箭飞刀之术。因阵前与杨宗保交战,生擒宗保并招之成亲,归于杨家将之列,为杨门女将中的杰出人物。与杨家将一起征战卫国,屡建战功。佘太君(佘赛花)百岁挂帅,率十二寡妇西征,她五十岁尤挂先锋印,深入险境,力战番将,大获全胜。是中国古典文学巾帼英雄的典型形

  人们敬仰她,奉若神明,这是因为她确有很多过人之处: (一)年纪轻轻,自作主张,挑选丈夫,不受礼制等框架限制。男人不同意,就像京剧演出那样,把他缚绑,用刀架在脖子上硬意逼婚,这种以女性为主体的快速结婚模式,是穆桂英一大创造。后来的武侠小说如《儿女英雄传》、《七剑十三侠》都有以此为滥觞的; (二)刚过门的媳妇,就敢於挑大梁,挂帅破天门阵,丈夫不服令,铁面无私挨打军棍,可晚上回帐,仍是柔情脉脉,尽到做妻子的义务,正是一个好女人,柔中有刚,刚中见柔; (三)永远保持青春话力,53岁还跨上桃花马出征,风韵不减当年。在提倡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时代,如此作为,是很能激励人心的。正所谓:妇女尚如此,男儿安可蓬; (四)农耕社会大家庭很讲究和谐,在天波府裏男人少,寡妇一大群,却能懂得调节、平衡上下左右的人际关系。看来她是很有些豁然大度的; (五)对於朝廷,凡皇帝和大臣背离轨道者,就不买帐,她没有当年老令公和杨六郎那种逆来顺受,负辱忍耻的行为了。最后,杨家归隐山林,她又是积极的支持者。

  编辑本段主要功绩

  1、抗辽---大破天门阵,痛歼辽国的萧太后亲率的侵宋辽军主力,此后辽军再也不敢南侵,辽宋边境再无大战事。 2、征西---穆桂英率12寡妇征西,大获全胜,西夏议和臣服。 3、平南---广西侬智高叛乱,穆桂英及夫杨宗保挂帅出征,平定南方的叛乱。 4、穆桂英战功卓著,被宋朝廷封为浑天侯。

  可以参考

在北宋杨家将的故事中,有这么一个情节,说的是宋辽对峙期间,辽犯宋境,宋边关守将杨延昭(杨六郎)率兵抗辽。杨延昭子杨宗保押运粮草返回途中,经过慕柯寨,双射鸿雁,和穆桂英交手,穆桂英爱慕杨宗保忠良之后,赚宗保上山成亲,随后夫妻双双下山,穆桂英助杨延昭大破天门阵,得胜凯旋的故事。 这个故事来源与演义小说。它的真实性如何,故事中的天门阵是是否存在,这都有带商榷。但是,通过杨家将中宋辽两军动不动进互相排兵布阵,一方摆阵,一方破阵的描写,完全可以反映出当时宋朝军队行军打仗过程中,是多么的重视排兵布阵的阵法阵图,这从那一本小说,四大名著中《水浒传》中,「 ”吴加亮布四斗五方旗,宋公明排九宫八卦阵”,「 ”颜统军阵列混天象,宋公明梦授玄女法”,「 ”宋公明破阵成功,宿太尉颁恩降诏”,「 ”宋江大胜纪山军,朱武打破六花阵”等内容中,也能得到充分地说明。 穆桂英 历史上的阵法阵图 当然,上面演义小说中所说的各种阵法阵图,是否在历史中存在过,现在已经无从知晓了。不过,从历史文献上来看,中国古代行军打仗,讲究排兵布阵的阵法却是,源远流长,从春秋时期的郑庄公的鱼丽阵,一直到清代太平军的百鸟阵,一直延绵不绝,其中最著名的,便是被诗圣杜甫笔下「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诸葛武侯创造的八阵图了。 不过,八阵图虽然著名,但是三国时期对阵法阵图的重视程度,却远远比不上北宋时期。五代以及北宋时期,有一个叫做排阵使的官职,他的职责就是根据阵图在前线指挥作战。但是,也就是因为这些阵图,造成了北宋军队老吃败仗的结局,为什么会这样这么说呢,我们慢慢道来。 八阵图 人人都爱献阵图 在北宋时期,有这么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人人都有创新精神,动不动就有人创制阵图,然后上交国家,比如公元1001年,王超献二图;公元1036年,洛苑使赵振献阵图;公元1041年,知并州杨偕献龙虎八阵图(不知道跟诸葛武侯的八阵图有么有关系),青州人赵宇献大衍阵图;公元1045年,右领军卫大将军高志宁献阵图,公元1051年,泾原经略使夏安期上阵图;公元1055年,苏安静献八阵图,公元1074年,杨文广(杨六郎之子,演义中的杨宗保)献阵图。 杨文广剧照 严重依赖阵图的宋朝皇帝 而这些人之所以喜欢创造并上交阵图,并不是真的是因为他们有创新精神,而是因为帝国的最高统治者,至尊无上的皇帝陛下,需要这些玩意,来指挥前线的将军们作战。 比如,公元987年,宋太宗召潘美、田重进,颁发平戎万全阵图,并亲授进退攻击战略。公元997年,授阵图于王超,并授语马步军都虞候传潜:布阵乃兵家大法,小人有轻议者,甚非所宜。 宋太宗 又如公元1000年,宋真宗拿阵图32部,交于宰相讨论。公元1003年,辽军来袭,宋真宗与宰相研究阵图后,早早就将前线所有战斗部署全部规定完毕。公元1004年,出阵图示辅臣,十一月又出阵图给指挥使高琼。 再如公元1045年,宋仁宗出阵图以示讲读官,赐臣僚临机抵胜图。公元1054年,赐臣僚御制攻守图。公元1072年,宋神宗赐王韶御制攻守图、行军环株,战守约束。将行军打仗所有的一切全部约束的死死的。公元1074年,赐攻守图25部给河北,等等等等。 宋仁宗 进退两难的前线指挥官 试想一下,行军打仗,战场情况瞬间千变万化,皇帝这种通过靠着事先制好的阵图,不符合客观实际,直接指挥远在千里之外的前线军队,真的能够打胜仗吗? 这种情况下,前线指挥官那可真是进退两难,按照皇帝陛下的阵图来排兵布阵的,明显不符合实际,因为敌人不会按照你事先预定的方式开战,这就难免打败仗,按宋神宗时期大臣张方平的说法:宋与契丹大小八十一战,惟张齐贤太原之战,才一胜耳。这个说法失于夸大,但是,大体上败多胜少是没有疑问的,而皇帝陛下不切合实际的阵图便是原因之一。 李继隆 既然按照阵图打仗失败,那临阵应变,不就可以了吗,不,这样更不可以,按照阵图打仗失败,责任不大,要是没有按照皇帝陛下的阵图来进行,吃了败仗,那么丧师辱国的罪名只能主帅来承担,即使随机应变打了胜仗,还的向皇帝陛下请罪。 比如公元979年的满城之战,宋太宗授李继隆,崔翰,赵延进阵图,领兵8万,分为八阵,防御契丹入侵,结果辽军漫山遍野的扑来,崔翰还在按图布阵,每阵相隔百步,分散兵力如何对抗辽军漫山遍野的铁骑,于是李继隆、赵延进主张改变阵法,集中兵力,崔翰害怕违背节制,不同意。最后还是在两位皇亲国戚(李继隆是宋太宗李皇后兄弟,赵延进宋太宗尹皇后的妹夫)的拍胸脯保证失败后承担责任的情况下,才勉强同意改变阵法,最终打了胜仗。 又比如公元1001年威虏军之战时,辽军没有根据宋真宗的阵图行军,宋军指挥官王显只好改变战略,恰逢连日大雨,辽军弓箭潮湿,不堪使用,宋军大胜,即使这样,王显仍然心有余悸,以违背诏令,自行请罪,宋仁宗回信表示慰问后,事情才算结束。 背后的原因 既然皇帝陛下用阵图约束前线指挥官,前方将帅只能机械执行皇帝的阵图,在不符合实际的情况下,也无权改变,往往导致战争屡战屡败,丧师辱国,为什么还要用这一套呢,难道这些皇帝陛下都不明白这这一点吗,其实,他们心里是非常清楚的,比如这一点,宋神宗评价:太宗时用兵,多作大小卷(阵图)付将帅,御其进退,不如太祖。而当时的文武大臣也提出了他们的意见。 比如公元989年,知制诰田锡:「 ”今之御戎,无先于选将帅,既得将帅,请委任责成,不必降以阵图,不须授之方略,自然因机设变,观衅制宜,无不成功,无不破敌矣,每事欲从中降诏,授以方略,或赐以阵图,依从则有未合宜,专断则是违上旨,以此制胜,未见其长。” 又如公元999年,京西转运副使朱台符:「 ”夫将帅者,王之爪牙,登坛授钺,凿门推辇,阃外之事,将军载之, 所以克敌致胜也近代动相牵制,不许便宜。兵以奇胜,而节制以阵图,事惟变适,而指踪以宣命,勇敢无所奋,知谋无所施,是以动而奔北也。” 在比如公元1040年,三司使晏殊力请罢内臣监军,不以阵图授诸将,使得应敌为守攻。同时王德用上书:以阵图赐诸将,人皆谨守,不敢自为方略,缓急不相援,多至于败,愿无赐阵图,第择诸将,使应变出奇,自立异功,则无不济。 这些话已经把问题说的不能在明白了,但是皇帝陛下的反应呢,全都是耳边风,置之不理。为什么会在这样,道理很简单,皇帝不信任武将,如宋太宗对李淮清私话:彼一时,此一时也。今之西北变诈,与古不同。选用将帅,亦须深体今之几宜。韩、彭虽古之名将,以彼时之见,制今之敌,亦恐不能成功。今纵得人,未可便如古委之。此乃机事,卿所未知也。” 由此看来,即使有韩信、彭越那样的名将,宋太宗也不愿意像古代一样,授权给他们,以防士卒叛变,将帅割据,而阵图这个节制将帅的手段,就牢牢的抓住不放松,进而导致了宋王朝武功不振,始终无法收复燕云十六州,完成统一大业,开创汉唐一样的伟大盛世!

穆桂英所在的朝代是北宋,北宋有9个皇帝,分别是赵匡胤、赵光义、赵恒、赵祯、赵曙、赵顼、赵煦、赵佶、赵桓。

1、赵匡胤

赵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字元朗,小名香孩儿、赵九重。涿郡人 ,生于洛阳夹马营(今河南省洛阳市瀍河区东关)。五代至北宋初年军事家、武术家,宋朝开国皇帝(960年2月4日-976年11月14日在位)。

赵匡胤在位期间,依据宰相赵普的“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策略,致力于统一全国,先后灭亡荆南、武平、后蜀、南汉及南唐等南方割据政权,完成了全国大部的统一。

他两次“杯酒释兵权”,罢去禁军将领及地方藩镇的兵权,解决了自唐朝中叶以来地方节度使拥兵自擅的局面。

2、赵光义

赵光义(939年-997年),即宋太宗(976年—997年在位),字廷宜,宋朝的第二位皇帝。本名赵匡义,后因避其兄宋太祖名讳改名赵光义,即位后又改名赵炅。

赵光义即位后,继续进行统一事业,鼓励垦荒,发展农业生产,扩大科举取士规模,编纂大型类书,设考课院、审官院。

加强对官员的考察与选拔,进一步限制节度使权力,力图改变武人当政的局面,确立文官政治。这些措施顺应了历史潮流,为宋朝的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3、赵恒

宋真宗赵恒(968年12月23日-1022年3月23日),宋朝第三位皇帝(997年5月8日-1022年3月23日在位),宋太宗第三子,母亲为元德皇后李氏。初名赵德昌,后改赵元休、赵元侃。

赵恒体恤民情,深知民间疾苦,在位期间,每逢民间有大灾大难或者百姓流离失所时,就减免百姓的税租,让百姓得以存活,渡过难关。

大中祥符(1008年-1016年)年间以后,赵恒一再热衷“祥瑞”粉饰太平,对朝政兴革却无所用心,听任王钦若、丁谓等“五鬼”参与朝政。

他晚年更是神魂颠倒,甚至满口胡话,进入了迷狂状态,朝政大事多由皇后刘氏决断。 

天禧二年(1018年)中秋节,赵恒下诏册立八岁的赵受益为皇太子,改名为赵祯(即宋仁宗)。

乾兴元年(1022年)二月十九日(3月23日),赵恒于延庆殿驾崩,享年五十五岁,在位共二十五年。群臣为其上谥号为文明章圣元孝皇帝,庙号真宗。十月十三日,葬于永定陵;二十三日,附祭太庙。

4、赵祯

赵祯(1010年5月30日-1063年4月30日),即宋仁宗,初名赵受益,宋朝第四位皇帝(1022年3月23日-1063年4月30日在位),宋真宗赵恒第六子,母为李宸妃。

赵祯针对宋中期日益严重的土地兼并及冗官、冗兵、冗费现象,于庆历三年(1043年)任用范仲淹等开展“庆历新政”。

赵祯执政时期,由于长期的和平,宋朝经济快速发展。天圣元年(1023年),设益州交子务,正式发行交子。

5、赵曙

赵曙(1032年2月16日-1067年1月25日),即宋英宗(1063年5月一1067年1月在位),原名赵宗实,后改名赵曙,宋朝第五位皇帝,宋太宗赵光义曾孙,商王赵元份之孙,濮王赵允让第十三子,宋仁宗赵祯养子。

赵曙继续任用仁宗时的改革派重臣韩琦、欧阳修、富弼等人。鉴于仁宗以来的弊政,赵曙向执政宰辅们提出了裁救积弊的问题,征求大臣们的意见。

还下诏将各品级官员的转迁年限加以延长,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冗官”现象给朝廷财政造成的压力。为广纳人才、为国选贤,赵曙命宰执大臣推荐才行之士以充馆职。

6、赵顼

宋神宗赵顼(1048年5月25日-1085年4月1日),初名赵仲针,宋英宗赵曙长子,生母宣仁圣烈高皇后,北宋第六位皇帝(1067年1月25日—1085年4月1日)。

元丰元年(1078年),神宗亲自主持改制,希望在保持新法既得成果的基础上,在某些方面使改革有所推进。他绕开容易引起争论的理财问题,而把注意力放在整顿冗官和强化军兵保甲问题上。

冗官冗费是宋朝官僚政治的毒瘤,宋初,太祖、太宗二朝为了加强皇权,广授官职以分宰相和省、部、寺、监之权,授官制度复杂,有官、职、差遣之分,造成机构重叠,闲官冗费等弊端。

元丰三年(1080年)八月,神宗正式启动官制改革,他首先从积弊最深的差遣制度入手,诏令撤销只领空名的官职,原作为虚职的省、部、寺、监各官皆实际任事。

并采用旧文散官的名称编成官阶,作为官员俸禄及升降的品阶标准。元丰五年(1082年),以《唐六典》为蓝本,颁行三省、枢密、六部新官制。

元丰年间中央官制的改革,虽然局限性很大,但表现了神宗维持新政,继续改革的心愿,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宋初以来混乱的官僚体制,奠定了北宋后期和南宋中央官制的基本构架。

7、赵煦

宋哲宗赵煦(1077年1月4日-1100年2月23日),原名赵佣,宋朝第七位皇帝(1085年4月1日-1100年2月23日在位),宋神宗赵顼第六子,母亲为钦成皇后朱氏。

元祐八年(1093年),赵煦开始亲政。赵煦亲政后,下令绍述并实施元丰新法,罢旧党宰相范纯仁、吕大防等,起用章惇、曾布等新党。在军事上重启河湟之役,收取青唐地区,并发动两次平夏城之战,使西夏臣服。

元符三年(1100年),赵煦病逝,年仅二十四岁,在位十五年。谥号宪元显德钦文睿武齐圣昭孝皇帝,庙号哲宗,葬于永泰陵。

8、赵佶

赵佶(1082年6月7日-1135年6月4日),号宣和主人,宋朝第八位皇帝,书画家。宋神宗第十一子、宋哲宗之弟。先后被封为遂宁王、端王。 

哲宗于元符三年(1100年)正月病逝时无子,太后向氏于同月立赵佶为帝,次年改年号“建中靖国”。

靖康元年(1126年),金军兵临城下,受李纲之言,禅让给太子赵桓,靖康二年(1127年)三月,与钦宗赵桓被金人掳去。金天会十三年(1135年)死于五国城,时年54岁。

9、赵桓

赵桓(1100年―1156年),即宋钦宗(1126年—1127年),宋朝第九位皇帝,北宋末代皇帝,宋徽宗赵佶长子,宋高宗赵构异母兄,母显恭皇后王氏。在位1年零2个月。

赵桓生于元符三年(1100年),初名赵亶,封韩国公,次年六月晋爵京兆郡王,大观二年(1108年)晋爵定王,政和五年(1115年)立为太子,宣和七年(1125年),拜开封牧,不久受宋徽宗禅让登基,改元靖康。

钦宗与宋徽宗听信奸臣谗言,罢免了李纲,金兵围攻汴京,却无力抵抗。靖康之变时被金人俘虏北去。南宋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驾崩于燕京,终年57岁,谥号恭文顺德仁孝皇帝,葬于永献陵。

——穆桂英

——北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132211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27
下一篇2023-11-2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