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平远县试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缴费标准

梅州平远县试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缴费标准,第1张

1、基本养老保险费是指农村居民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而应缴纳的费用,其缴纳标准为每人每年240元。缴费方式一般为年缴或者按月缴纳,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2、个人账户储存额的缴纳,个人账户储存额是指农村居民为自己的养老储备而应缴纳的费用,其缴纳标准为每人每年120元。缴费方式与基本养老保险费相同,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人口:约61万人

人口密度:221人/km2

叶剑英故居

桥溪古韵景区

雁南飞茶田景区

叶剑英纪念馆

桥溪古韵景区

梅县区位于广东省东北部,地理坐标为北纬23°55′-24°28′、东经115°47′-116°33′。东邻大埔,西界兴宁,南连丰顺,北接蕉岭,东北与福建省上杭、永定毗连,西北与平远接壤,中部环接梅州市梅江区。总面积275536平方千米。总人口613143人(2008年)。

县人民政府驻程江镇,邮编:514733。代码:441421。区号:0753。拼音:Mei Xian。

基本概况

梅县地处北纬24°18'、东经116°07'、在广东省东北部,梅州市中部,东北与福建上杭、永定县接壤,东西宽70公里,南北长110公里,地处闽粤赣3省之要冲。县人民政府驻程江镇。总面积约2000平方公里,辖22个镇,人口约100万,旅居海外华侨和港、澳、台同胞共80多万人,是广东著名华侨乡之一。梅县教育发达,足球运动普及,客家山歌流行,素有“文化之乡”、“华侨之乡”、“足球之乡”的美称;先后被授予“全国文化先进县”和“中国民间艺术(山歌艺术)之乡”称号。

梅县地势四周高中间低,南岭余脉横卧北部,形成一道开然屏障,东北——西南走向的莲花山脉将县境与丰顺、大埔分隔,东南部的明山嶂附近之银隆顶海拔1357米,为梅县最高山峰。

全县丘陵地占80%,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梅江是流经梅县的第一条大河,主源系紫金龙窝水,经五华、兴宁、于畲坑入县境,汇程江于梅城,于丙村汇石窟河、于松口汇松源河,再折向南流至大埔县三河坝,汇梅潭河和福建的汀江后称为韩江。韩江经潮州、澄海县注入南海,全长478公里。

农业主种水稻,兼种番薯、小麦、黄豆、花生、烤烟、甘蔗、花生、黄豆、黄麻等。土特产有茶、柿、柑桔、沙田柚(金柚)、龙眼、三华李、仙人草等。

矿产资源有煤、锰、石灰石、大理石、铁、钨、铅、锑、铜,矿藏主要有煤、石灰石、瓷土、锰、铁、稀土等,有储量小种类多的特点,多数已有开采。

全境“七山二水一分田”,耕地以种植水稻为主。山地多种植茶叶、沙田柚(金柚)、柿子、龙眼等。 梅江两岸和狭谷平原地区人口密度较大。

旅游胜地主要有阴那山麓的灵光寺,其构筑雄奇精巧,风景优美,是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还有雁洋镇叶剑英元帅的故居、雁南飞茶场、雁鸣度假村、乌仙岩佛光寺等。

近年来,梅县还先后被授予“广东省造成林绿化达标县”、“全国经济林建设先进县”、“全国农民收入先进县”、“全国水果百强县”、“全国首批山区综合开发示范县”、“全国水保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县”以及“中国金柚之乡”。

经济概况

GDP总量突破100亿元大关,2008年全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10112亿元,比上年增长10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486亿元,比上年增长64%;第二产业增加值4516亿元,比上年增长91%;第三产业增加值311亿元,比上年增长149%。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246:447:307,第

梅县人民广场三产业比重继续上升。

财政收入创历史最好水平。全年实现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64亿元,比上年增长123%。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44 %,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为1047%。

工业生产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3856亿元,比上年增长10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182亿元,比增105%。

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长。全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2835亿元,比上年增长141%。

国内市场活跃。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769亿元,比上年增长23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80%。

招商引资和对外经济工作有新成效。全年新签利用外资合同(已批准)11宗,合同金额184亿元(人民币),其中外商直接投资1916万美元。全年实际利用外资1696万美元,减少477%。

对外贸易稳定增长。全年实现外贸出口总额16022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92%。

人口增长有效控制。全年全县人口出生率104‰,自然增长率44‰;年末全县总人口613143人,比上年增加2228人,增长04%。

城乡居民收入继续提高。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10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743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21%和66%,扣除价格因素分别实际增长74%和21%。

农业概况

(一)粮食、经作生产发展稳定根据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我们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积极优化粮食品种结构,扶持种粮大户,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据预测,2004年粮食作物面积490790亩(以下均采用农业部门的预测数据),总产208148吨,(另:大豆41200亩,总产5150吨)。全县水稻种植面积36万亩,比去年同期增11万亩,亩产480公斤,对比去年减3公斤(其中:早稻亩产对比去年有所增,而晚稻受天旱影响亩产有所减,全年亩产平均比去年略减),复耕面积早晚两造达10200亩,总产预计172万吨,对比去年增04万吨。优质稻的比例达到95%以上。全县经济作物面积达63万亩,与去年同期持平。其中蔬菜210000亩,玉米50000亩,花生50000亩,西瓜20000亩,烤烟12000亩。

(二)果茶生产持续增长据预测,水果总面积达455530亩,对比去年增5000亩(本年新种水果10000多亩,由于工业园区及高速公路等建设征地用去5000多亩),主要新种脐橙等新优品种。全年水果总产达424330吨,对比增10000吨,其中柚类面积263000亩,总产预计280998吨,对比去年增688吨。其中沙田柚面积201266亩,总产230000吨,对比去年增899吨,茶叶面积191万亩,总产845吨。

(三)结构调整成效显著,区域布局日趋合理,特色经济发展良好按照县委、县政府的部署,各级农业部门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产品优势,发展具有本地特色的农业主导产业和相当规模的主导产品,建成以雁洋为中心的生态旅游观光农业,以程江、扶大为中心的城郊农业,打好绿色、外向两张牌,发展无公害蔬菜、优质水果等高值农产品和出口创汇农业,以梅西、大坪为中心的山区农业经济区,继续抓好脐橙、板栗、柿等优质水果示范基地。为实现100个“专业村”的要求,我县根据各地的气候、资源和群众的种植习惯,实行区域化种植,大力扶持“专业村”的发展 。各行政村根据自身的资源优势,因地制宜,结合农民的种植习惯,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引导农户调整品种结构,如白宫、西阳、扶大、程江、南口、城东、丙村等镇充分发挥附城地缘优势,大力发展城郊型农业,大面积连片种植蔬菜,西阳镇发展申坑桃、仙人草,石扇镇发展咸菜,荷泗镇发展毛瓜、茄子等。全县先后发展了“金柚专业村”、“毛瓜专业村”、“蔬菜专业村”、“大蒜专业村”、“枇杷专业村”、“西瓜专业村”、“生葛专业村”、“茶叶专业村”。我局通过调查、摸底,从技术、种苗、资金上尽力培育扶持。目前,全县合计103个种植专业村,其中金柚村39个;蔬菜村12个;烤烟村11个;水果村7个;西瓜村5个;冬瓜村4个;毛竹、茶叶、枇杷各3个;玉米、脐橙、仙人草、银杏各2个;香蕉、红豆杉、三华李、奈李、柿子、贡柑、花卉、生姜各1个。形成了各具特色,名符其实的“专业村”,全县逐步形成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格局。

(四)、农业龙头企业日益壮大积极贯彻落实县委、县府提出农业“三个一百”工程,扶持、组建“100家农业龙头企业、100支农副产品流通服务队”,目前,全县有各类型的农业龙头企业116家,其中省级3家、市级9家、县级5家、镇级99家。

(五)订单农业促增收发展“订单农业”有利于规避农户经营风险,衔接产销关系,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今年,各级党委、政府和农业部门千方百计为农民提供信息,寻找市场,积极发展“订单农业”,今年达45万多亩。我局今年继续发展甜玉米、东升南瓜等“订单农业”,在隆文落实200亩甜玉米。在松源等镇已落实东升南瓜订单100亩。同时,积极发展蔬菜“订单”,扶大、南口镇千亩蔬菜出口基地发展良好;松源、桃尧、隆文、松东等镇以发展烤烟生产为主,其中松源镇的烤烟种植面积达1万多亩;通过发展“订单农业”,以点带面,辐射带动周围群众搞好农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工作。

(六)大力发展金柚产业,引种推广特色名果 1、认真抓好金柚规范化栽培技术的推广,同时,积极筹备召开第三届柚节。 2、开展金柚病虫综防技术试验、示范,以及生物农药的推广,促进金柚向“绿色食品”方面发展 3.在抓好金柚生产的同时,根据市场需求和我县的气候、土壤等条件,引进数十种适栽的优良水果品种进行试验、示范、推广。主要有:一是优良脐橙品系,并通过自繁、自育、自种,已种植2万多亩,并取得初步的良好效果。二是龙眼新品种及发展省优品种3000多亩。三是台湾青枣发展种植一批。另外还引进黄皮、枇杷、杨梅、李、香蕉、四倍体桔类等一批品种示范、推广。五是引进四季花龙眼、南方苹果等进行试验。

(七)、农村经济管理规范、农民减负显著积极抓好全县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工作,通过审计,进一步树立了农村审计的权威性 。推动广大农村深入开展“民主管理、民主理财、民主监督”三个民主的工作开展。认真做好嶂下村中央农村固定观察点的常规调查和专题调查工作和农村土地承包纠纷的调处工作。一年来,我们共接待来访30多人次,调处和督办纠纷22宗。实施农村税费改革,使农民群众减负增收,得到实惠。今年,我县严格执行省政府《农村税费改革方案》,围绕“五取消、一改革、一种税”的内容,进行了农村税费改革,从而大力减轻了农民负担,增加了农民收入,据统计,税改前2003全县农民负担额2038万元,人均负担488元,税改后,全县农民负担总额4418万元,人均负担仅为95元,减少负担313元(专项治理减负281万元),减幅达到八成,全县与去年同期对比共可减轻农民1597万元,人均减负312元,即农民人均可增收312元(全年可为全县农民减负增收3194万元)。 2004年,为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增加农民收入,根据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农业税改革的决定》(粤府〔2004〕76号)精神,我县对农户农业税税率由去年的6%降为3%,仅此一项全县减轻农民负担38632万元。至目前,全县已有雁洋、丙村、西阳、松口、城东、松南、大坪、梅南、扶大等9个镇采取积极措施,加快农业税改革步伐,由镇、村支付等多种形式,全部免收农业税,免征总额为14479万元,仅减免农业税一项全县减轻农民负担53111万元。

(八)农业机械化发展势头良好统计至2004年10月份,全县联合收割机增加到42台,上半年新增9台,机收面积7500亩,比增20%。完成机耕面积128万亩,机电灌溉面积65万亩[4]。

行政区划

梅县辖18个镇(程江、石扇、城东、白渡、松源、隆文、桃尧、松口、雁洋、丙村、西阳、梅南、水车、畲江、南口、石坑、大坪、梅西)。

教育状况

2008——2009学年初报基本情况

一、各级各类学校数、班级数和学生数

全县现有教师进修学校1所,完中10所,初级中学24所,小学124所,教学点45个,职业中学5所(含民办),幼儿园110所,特殊教育1所。高中245班,比去年减少21班,在校学生12417人,比去年减少1225人;初中497 班,比去年减少 2班,在校生 26831人,比去年减少 204人;小学1251班,比去年减少118班,在校学生 34477人,比去年减少4686人;职业中学在校生5334人,比去年增加605 人;幼儿在园人数10911人;特殊教育在校人数40人。

二、专任教师学历达标情况

近年来我县采取各种鼓励政策,激励教职工积极参加各类型的学习的培训,以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水平。本学期普通高中专任教师1018人,达标790人,达标率(本科毕业以上)776 %,比去年提高56 %;初中专任教师1696人,达标1663人,达标率(专科毕业以上)9805 %,比去年提高008 %;小学专任教师2614人,达标2601人,达标率(中专毕业以上)995 %;职业中学专任教师达标率74 %;各级各类学校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均有提高。

三、校舍建设情况

全县现有校舍总面积1034749平方米。其中:普通中学451892平方米,生均面积1151平方米;小学511442平方米,生均面积1483平方米;职业中学43944平方米; 幼儿园71265平方米;特殊教育150平方米[5]。

历史沿革

梅县始建于南朝齐(公元479-502年),时称程乡县,析海阳县置。南汉乾和三年(945年)于程乡设敬州,领程乡一县。北宋开宝

梅县行政区划图四年(971年)改称梅州,因梅江为名。明代撤梅州复设程乡县。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升为直隶嘉应州。民国元年(1912年)撤州改设梅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仍称梅县,1983年改设梅县市,1988年撤市分置梅县和梅州市梅江区。

经国务院批复,梅县新县城于1993年实施建设,1999年9月28日,梅县党政机关正式迁入新县城。到2002年底,共投入34亿多元兴建各类建设项目2550多项,初步形成了“三纵六横”多道路网络,城市配套设施建设日趋完善,一座具有客家风貌,富有特色,环境优美的新城区已在梅江河畔崛起。

1999年11月15日经市政府同意,梅县程江镇、扶大镇各割出一部分成立新城街道办事处,未经省政府批准。

2000年,梅县辖26个镇:城东镇、程江镇、石扇镇、梅西镇、石坑镇、大坪镇、南口镇、瑶上镇、荷泗镇、径义镇、畲江镇、水车镇、梅南镇、西阳镇、白宫镇、丙村镇、雁洋镇、三乡镇、松东镇、松南镇、松源镇、隆文镇、桃尧镇、白渡镇、扶大镇、松口镇。总人口516761人,各镇人口: 松口镇 32366 城东镇 18050 石扇镇 18574 梅西镇 24213 大坪镇 17016 石坑镇 21448 南口镇 26835 瑶上镇 14650 畲江镇 28993 水车镇 15475 梅南镇 11942 西阳镇 14020 白宫镇 14619 丙村镇 38556 雁洋镇 17576 白渡镇 22959 松源镇 27559 隆文镇 18200 桃尧镇 12824 荷泗镇 11087 程江镇 33748 扶大镇 8658 径义镇 4418 三乡镇 7902 松南镇 16015 松东镇 7129 新城虚拟镇 31929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单位:人)

2001年,梅县辖26个镇、1个城区办事处,417个村委会(居委),4661个村民小组。新县城设在程江、扶大两镇区域内,规划控制范围40平方千米,总体规划范围25平方千米,近期建设12平方千米,城区分为6个小区,1993年开始兴建,1999年9月28日县委县政府机关迁入新县城办公,至2001年底建成区面积达43平方千米,聚集人口近7万人(出处)。

2002年,梅县辖26个镇(石扇、城东、白渡、松源、隆文、桃尧、松口、雁洋、丙村、白宫、西阳、梅南、水车、畲江、荷泗、南口、瑶上、石坑、大坪、梅西、扶大、松东、松南、三乡、程江、径义),389个村委会、33个居委会。

截至2003年5月16日,梅县辖1个街道(新城街道,但没有得到省政府批准)、26个镇(程江、松南、松东、径义、扶大、三乡、城东、石扇、梅西、大坪、石坑、南口、瑶上、水车、梅南、西阳、白宫、丙村、雁洋、白渡、隆文、桃尧、荷泗、松口、畲江、松源),共有36个居委会、387个村委会,4722个村民小组。面积2700平方公里,人口6002万。

2004年10月,梅县撤销4个镇:瑶上、荷泗镇并入南口镇,松东、松南镇并入松口镇。

截至2005年12月31日,梅县辖18个镇(程江、石扇、城东、白渡、松源、隆文、桃尧、松口、雁洋、丙村、西阳、梅南、水车、畲江、南口、石坑、大坪、梅西)。

自然地理

位置·面积

梅县位于广东省东北部,介于北纬23°55’-24°28’、东经115°47’-116°33’之间。东邻大埔,西界兴宁,南连丰顺,北接蕉岭,东北与福建省上杭。永定毗连,西北与平远接壤,中部环接梅州市梅江区。总面积275536平方公里。

地形·地势

梅县是山区县。境内山峦起伏,西北部有武夷山系延伸而下的项山山脉,形成一道天然屏障;东部南部有莲花山系的阴那山脉,使县境与丰顺、大埔分隔。这两列山脉均为东北——西南走向。地势周高中低,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地形分为三个类型,即河谷盆地。丘陵、山地,向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山地占总面积的22l%,丘陵占554%,盆地占225%。有海拔逾千米和近千米山峰23座,以明山蟑的银窿顶海拔1357米为最高。大小河流43条,属韩江水系。主干流梅江,流经县境约75公里,注入大埔县三河坝衔接韩江。

气候

梅县地理位置靠近北回归线,且近太平洋,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昼夜温差大,夏日长,冬日短,气候温和,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雨量充沛,偶有奇旱和严寒,四季宜耕宜牧,具有发展农、林、牧、渔等各业生产的有利条件。梅县年平均气温212℃,极端最高气温(1977年7月25日)395℃,最低气温(1955年1月12日)零下73℃。年平均日照时数2000小时。年平均降雨量14729毫米,最多年降雨量(1983年)23554毫米,最少年降雨量(1955年)979毫米。年均相对湿度78%。年均无霜期306天,最长霜期(1962年至1963年)117天,最短霜期(1984年至1985年)6天。灾害性天气主要表现在:春季的低温阴雨、倒春寒,5至6月间的龙舟水和夏秋间的台风雨,秋季“寒露风”和冬季的霜冻等。

民族·人口·语言

梅县居民绝大部分是-家方言的汉族,占总人口的9993%以上,还居住有壮、满、回、蒙古、苗、畲等14个少数民族,这些少数民族均因工作或婚姻关系来梅定居的。2008全年全县人口出生率104‰,自然增长率44‰;年末全县总人口613143人,比上年增加2228人,增长04%

2020年12月,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第二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名单,梅县区榜上有名。

2020年8月,农业农村部推选梅县区作为“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试点县。

2020年3月,梅县区被评为第一批全国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县”。

2019年12月,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认定梅县区为首批广东省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

2019年3月,梅县区列入第一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原中央苏区片区、海陆丰片区)。

2016年12月,梅县区被农业部命名为“第一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

2011年12月,梅县区上榜第三届全国文明村镇名单。

东石镇拥有丰富的铁矿、瓷土、耐火石、石灰石等矿产资源。尖山铁矿储量大、品位高、有害元素含量低,深受钢铁行业的青睐。气候温和,四季分明,热量丰富,光照充足,有利于发展种养业。农产品资源丰富,主要出产梅州金柚、三华李、优质禾刀、花生、碰柑、茶叶、淡水鱼等。东石花生、锅笃茶、碰柑远近有名。年产花生1400吨,锅笃茶46吨,碰柑30吨。

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省道S332线和县道X036线贯穿全镇,全线为水泥路面。该镇建有环东公路和环北公路。村村已通公路且部分实现硬底化。已开通程控电话,可直拨国内、国际长途。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在镇内分别建有4座和3座基地站,移动通信畅通无阻。东石镇境内建有11万伏变电站1座,1万伏开关站1座,电力充足。建有日供水1500立方米的自来水引供工程,保证了圩镇和附近企事业单位和居民的生产、生活用水。圩镇规划面积4平方公里,是邻近5个镇的重要的农产品集散地。

镇有线电视2003年底实现与市联网,同时实现有线、无线转播。加快学校布局调整,提高教育教学质量。2004年7月,铁民中学并入东石中学。现有东石中学和茅坪中学2间中学,有小学20间,其中13间为完小。中学有教职工146人,学生1978人。小学有教职工183人,学生有3724人。全面实现九年义务教育。有卫生院1所,为一级甲等医院,有医护人员61人。各村均设有卫生站。

东石镇内工业企业发达,国有、集体、私营企业众多,主要为铁矿、石灰石、耐火石、铸造、水泥、家私等行业。2003年全镇工业总产值达15761万元。非公有制经济不断发展壮大,2003年全镇非公有制经济纳税总额达7508万元,占全镇税收总额的727%。

稳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全镇粮经比例达6:4。全镇经济快速健康发展。2003年末,全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4989万元,农村人均纯收入3486元。 东石镇共有初级中学两间,37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978人,教职工146人;有小学21间,其中完小13间,在校学生3724人,教职工183人。

镇党委、政府坚持科教兴国,教育为本的战略方针,大力发展了教育事业,积极为教育办实事,办好事,取得了喜人的成绩,2004年被县委、县政府评为尊师重教先进单位。

梅州市平远县东石中学创建于1908年,始命名为铁民中学,原校址在尖山之下,于1994年秋迁址至东石镇双石村(即原新东中学)。校园面积238千平方米,现有广州天河教学楼一幢共35间课室,办公楼一幢,教师宿舍二幢,学生宿舍一幢,200米环形跑道标准球场一块。全校现有30个教学班,师生共1700多人,教师120人,其中中学高级教师1人;一级教师37人;大专以上学历占98%,其中本科以上学历的有32人,在职进修本科的教师有20人。

东石中学环境优美,条件优越,师资力量雄厚,多年来教育成绩突出,2000年中招考试全县第2名;2003年第3名,2004年第4名。为家乡的教育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为社会培养了大批有用人才,是读书育人的好地方。

梅州市平远县茅坪中学创办于1979年,其前身为茅坪小学附设初中班(1976-1979年),校园占地面积15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达3500平方米。全校现有教学班7个,学生300多人,教职工25人,其中中学高级教师1人,一级教师2人,二级教师12人。

茅坪中学师生恪守“团结、勤奋、求实、进取”的校训,教师敬业爱岗,勤奋工作;学生遵师守纪,读书报国。近几年来,全校师生积极参加各级各类评比、竞赛并屡获佳绩,几位教师不断有论文在省市级刊物上发表,在2003年梅州市数学教学论文评比中,有多位教师分获二、三等奖;在全国初中数学、物理、化学、英语等竞赛中,也有多位学生分获国家级二、三等奖、优胜奖和省级一、二、三等奖。 毓秀书院

毓秀书院坐落在东石镇灵水村,前身为灵水小学,占地面积为72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490平方米。第二次革命战争时期,毓秀书院是平远县革命的摇篮和指挥关。1928年,中共平远县委成立,县委会议地址设在毓秀书院。1929年,在毓秀书院成立平远县第一个苏维埃政府──石北乡苏维埃政府。解放后,毓秀书院作为平远县革命战争重要发源地被县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平远县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地。

丰泰堂

建造于1803年位于平远县东石镇凉庭村,是一座典型的客家围龙屋筑,她历经200年的风风雨雨,至今仍完好地屹立在广袤的田野之中。丰泰堂里外三层,结构严谨,气势恢弘,成为最具有特色客家围龙建筑之一。

丰泰堂为林姓祖屋。据东石林氏族谱记载:三千多年前,商纣王暴虐无道,叔父比干屡次劝谏,反遭其害。周武王表彰比干,赐其子为林姓。战国时林姓分西河堂、济南堂二系,后来济南堂的一支在福建上杭落户,九世祖彦英公迁往东石,建造丰泰堂的为十六世特秀公。据族人介绍及族谱记载,特秀公之父逢源公早年在江西开伙店,为人老实忠厚,曾一伙匪帮携金银住店,为官兵所剿,得大笔意外财。予银两长子特秀在家造屋;并为次子德秀捐官,从此四川世代繁衍。特秀公乐善好施、为乡邑称颂,清嘉庆七年(1803年)建造丰泰堂。

围龙屋的设计与建造融科学性、实用性、观赏性于一体,显示出客家先人的出色才华及高超技艺。围龙屋与北京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云南的“一颗印”并列一起,被中外建筑学界称之为中国五大特色民居建筑。1994年在梅州召开的世界客属联谊会中,该“丰泰堂”以其独特的古朴风韵、雄浑气魄被输入联谊会资料,以封面的形式展现于世界。 全镇常年耕地有229万亩。其中水田面积为157万亩,水洗地面积726万亩。25度以上坡地耕地面积739万亩。耕地面积广阔、地力优良,适宜种植南方各种果作、林材。

全年经作与粮作比例协调。粮经比例达到6:4格局,既保证了粮食生产,又富了农民的袋子。常年经济作物面积平均达18万亩。其中以花生尤为突出,全年种植7500多亩,总产达1500吨。

全镇果茶面积大、产量高、品质优。至2003年末,全镇果茶面积达8600亩,果茶总产达7000吨。其中碰柑、锅笃茶、梅州金柚、三华李更是出名,常年碰柑1000多亩,可产430吨产量;锅笃茶面积1500多亩,年产绿茶40吨,锅笃茶是梅州“八大名茶”之一;李类种植1800多亩,总产达1350吨。 长窝柚:“长窝柚”实为梅州金柚,只因其风味独特而众口谐碑为“长窝柚”。其品种为梅州金柚,“长窝”为一地名,位于东石镇太阳村扁坑子地域,处于铁山嶂峰脚,该山地背倚山峰,朝南坡。上有锅笃水库的水源灌溉。目前该地域种有梅州金柚1000多亩,年产梅州金柚200吨。由于该山坡地日夜温差大,果品中有机糖份累积多,吃起来香脆口感好,蜜味浓郁,实是月下品尝之佳品。

碰柑:(1)碰柑是世界上最优良的宽皮柑桔类品种之一,有“远东柑王”之称,果实硕大,色泽鲜艳,味道芳香甘美,肉质细嫩,在国内外市场有较大竞争力。(2)东石镇的碰柑栽培历史久,不但产量高,而且品质优良,现有的1000亩碰柑面积,分布在我镇黄地村竹塘。竹塘碰柑是全市数一的碰柑产品,其果品大且匀称,色泽鲜艳橙黄,皮松易剥,肉质细嫩,汁多化渣,含糖量达13%,吃后有香甜浓蜜之感,是鲜食佳品,深受消费者喜爱。(3)东石镇实施县委、县政府“一乡一品”开发战略,在现有碰柑面积基础上,结合搞山地连片易地开发2000亩耕地实际,将碰柑生产列入调整优化东石镇果树品种结构,帮助群众致富奔康的一项重要措施来抓。计划在几年后,以东石镇中村、黄地、蕉留、洋背为中心,形成3000亩优质碰柑生产基地。

锅笃茶:茶叶是当前世界三大饮料之一。东石镇锅笃村生产的锅笃茶素有“嘉应八大名茶”之称,味道甘纯、香气浓郁、品质上乘,畅销海内外。东石镇锅笃村地处铁山嶂峰谷,海拔1163米,雨量充沛,昼夜温差大,经常云雾弥漫,具有“高山云雾出名茶”的一切自然环境条件。锅笃村种茶历史悠久:有耕地面积991亩,山地13434亩。目前种有茶园面积1500亩,年产春茶量达40吨,总产值达120万元。由于种茶历史悠久,当地农户几乎都懂得管理茶叶生产和制作技术。优良的气候地理环境是锅笃茶的良好品质的前提,精致的制茶工艺是锅笃茶上乘品质的保障。进一步开发锅笃茶的生产,具有极大的潜力。

早上九点上班哦。

1农村信用社是由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之后,成立的一个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它的设立是为了筹集农村的资金,从而给农民、农业生产以及农村生活提供便利。

2与其他银行不同的是,农村信用社主要是为我国广大的农民服务的一个机构。

3邮政储蓄银行有着上百年的历史,早在1919年我国就有了邮政储金业务。跟随着时代的脚步,邮政银行也发生了几次重大的变革。

4如今由于其独特的“自营-代理”模式,致力于服务农业、农村、农民,城乡居民和中小型企业。现如今的个体客户已经超过了6亿户。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132751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28
下一篇2023-11-2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