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一代代的青年读到冰心的书,懂得了爱。”——巴金
青少年时期想必大家都听说过冰心的大名,这位看起来和蔼可亲的老人,文笔干净有趣,没有过多的意味,读起来轻松畅然。但是在那个文人相轻的民国,冰心的作品以及本人却饱受诟病。
对于一个文人来说,他的作品其实是一本诉说自己生活的记录册,生活在何种环境之下对他的文风有着很大的影响。冰心从小生活十分优渥,不止是衣食无忧,而且生活之富庶不是一般人可以想象。
冰心祖父是一位大人物,家庭条件优越,再加上父母对冰心宠爱有爱。所以打小冰心的生活环境优越,没有吃过什么苦,才能写出如此干净有趣的文章。与之相对应的张爱玲就显得凄惨得多,张爱玲家庭并不幸福,她早年生活在如此压抑的环境之中,也导致他的文风变得深沉。所以张爱玲才说不要拿自己和冰心相提并论,大概是因为两人笔风差异太大,所以张爱玲一直不怎么喜欢冰心的作品。
02
民国时期的文人其实都比较浪漫且大胆,敢爱敢恨,比如说徐志摩、林徽因等等。他们的爱情故事总是能让想要放开理性,追逐属于自己的爱情。但是冰心的爱情故事却更令人羡慕,没有那么多转折,没有那么多阻碍,一切都那么自然。
大学毕业后,冰心决定远渡重洋深造,在临走的时候,冰心的好友拖她照顾好他的弟弟,但是冰心却把吴文藻认成了好友的弟弟。于是一段命中注定的恋爱降临到二人的头上,两人都擅长文学,兴趣相投,很快就两人便坠入爱河,举办了婚礼。
但是反观徐志摩和林徽因之间的爱情故事,徐志摩爱之不得,林徽因辗转反侧。冰心也十分仰慕徐志摩的才华,在她看来,林徽因不应该如此对待徐志摩,如此决绝的做法太伤自己偶像的心了。所以在林徽因看来,冰心就是多管闲事,两人也从此结下了梁子。林徽因举办的文化沙龙,冰心一直被拒之门外。
03
那个时代,大家写的东西要么深沉,要么就是发人深省。要说前两位不认同冰心作品的文人是处于价值观的不对应,那么鲁迅先生则是单纯的从文学角度否定了冰心的作品。
冰心的文章曾经一度被禁,鲁迅先生对此觉得没必要,认为冰心的文章毫无深度,完全没有禁的必要,可以说是对冰心作品最大的讽刺与否定。诚然,对于鲁迅一类的作家来说,他们眼中的好文章一定是要发人深省,并且能够当作“武器”,唤醒国人。但是冰心的文章显然不符合他们的理念,更不符合那个时代的需求。
“沉默着罢!在这无穷的世界上,弱小的我,原只当微笑,不应放言。”——冰心《春水》
冰心的文章至今仍然颇受欢迎,虽然有许多大家并不认可他的文章,但是至少有一大批读者还是认同冰心。没有必要刻意迎合某个人,某个时代,对于冰心来说,写自己想写的就好了。
提起中国的民国时期,大家可能会想到军阀混战或者五四运动,又或者是我们党派之争,其实在民国时期,我国的文化事业也在逐渐的发展阶段。而且民国时期的文学大家们更是层出不穷,比如说大家所熟知的鲁迅,又或者冰心,钱钟书等等。这些文学大家彼此也因为意见或者三观的不同,有些许的矛盾。比如说民国才女林徽因,大家可能会想到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这句话。林徽因和前面我们所说的这些人,关系似乎并不是特别的融洽。鲁迅、冰心还有钱钟书,都曾讽刺过林徽因,她是怎么走到这一步的。
说鲁迅,冰心还有钱钟书和林徽因有矛盾并不是空穴来风,的确是有真凭实据的,我们来说一下鲁迅和林徽因之间的恩怨。
提起鲁迅的作品,大家可能想到的是《呐喊》又或者《彷徨》,其实鲁迅还写过一首打油诗,这个叫打油诗的名字叫做《我的失恋》。鲁迅这首诗中所讽刺的就是在当时的文学创作中,以爱情为一切,以爱情为一切事物前提的这种主题。
而有些人认为鲁迅这首《我的失恋》,最主要讽刺的就是林徽因和徐志摩的爱情故事。提起徐志摩,大家可能会想到的是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而且徐志摩特别擅长写情诗,他在自己的感情也是非常的丰富,喜欢的人认为他这是感情丰富,而不喜欢的人认为他是矫情。
而鲁迅写的这首《我的失恋》,就是通过辛辣的语言来讽刺这些以爱情为一切的矫揉造作的诗句。人们都认为鲁迅最主要讽刺的就是林徽因和徐志摩,所以这也算是鲁迅对林徽因一种讽刺。
那我们再来说说钱钟书和林徽因之间的恩怨情,投入诚意,写过一篇叫做《猫》的文章。而这篇《猫》的文章讽刺的就是林徽因不知检点,林徽因搬到了钱钟书的家的隔壁居住,总是搞派对,扰了钱钟书的清净,所以钱钟书就写了一篇《猫》来讽刺林徽因的做法。
而我们再说说冰心和林徽因之间的恩怨,大家都知道林徽因是一个非常貌美的女子,而她也依靠自己的貌美吸引了很多异性,她经常举办一些沙龙来和这些异性交流感情。对于当时的人来说,有些人认为她这是时髦,而有些人认为她这则是一种交际花的行为,冰心就写了一篇《太太的客厅》来讽刺林徽因在沙龙上和男人玩暧昧。鲁迅、冰心还有钱钟书,都曾讽刺过林徽因,她是怎么走到这一步的。
林徽因为什么会落到这种被许多文坛大家讽刺的地步呢?因为林徽因在一些条件下,比一些女子要优秀,所以自然受到别人嫉妒,但她的一些做法也的确让当时的中国人所不接受,可能这就是个人思想的问题。
林徽因在为人处事方面的确有她的缺点,她没有办法做到兼容其他人的感情,她首先要想的就是她自己,而首先关心的也是她个人。这种做法并不能说是错误的,但有些人的确不喜欢这种性格的人,这也是无可厚非的事情。并且林徽因在自己的沙龙上只邀请异性的文人墨客,并不邀请同性的,这也能看出来她的为人处事的不恰当。
冰心,女,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中国民主促进会成员。中国诗人、现代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作家、社会活动家、散文家。笔名“冰心”来自“玉器中的一颗冰心”。
茅盾,原名沈德宏,笔名茅盾,郎失,玄竹,方比,知景,浦监狱,小明,沈忠芳,沈明福等,浙江嘉兴市桐乡市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批评家、文化活动家、社会活动家。
鲁迅原名周树人;大家在上高中的时候都知道了哈。
叶圣陶,男,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巴金,男,汉族,成都,四川,浙江嘉兴。巴金原名李耀堂,有笔名、杆子、音乐、黑潮、春风等,是中国作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
鲁迅文字抨击过的同行有很多,例如:
梁实秋、陈西滢、林语堂、叶灵凤、郭沫若、徐志摩、高长虹、周作人、胡适、施蛰存、张资平等。
这些人鲁迅抨击的原因不一,主要有以下几种:
(1)抨击个人生活作风问题的,如郭沫若、叶灵凤。
(2)因政见不一互相攻击的,如梁实秋、陈西滢、徐志摩、周作人、胡适。
(3)因文风歧异,处世态度不一互相攻击的,如林语堂、高长虹、施蛰存、张资平。
当然,鲁迅一生与人论战甚多,我列举出来的也许只是被抨击的作家中知名度较高的一部分。
顺便简要介绍一下各被抨击者的归宿:
梁实秋:30年代鲁迅去世后,两人的文学论战结束,抗战后梁实秋入川,此后他创作了著名的散文集《雅舍小品》,建国后赴台任教,又相继写出《雅舍小品》续集,《雅舍小品》三集,还用二十多年时间翻译了《莎士比亚全集》,文笔圆润,颇为世人称道。
梁实秋与妻子程季淑生活美满,直至程季淑去世后,还写下了长篇的悼念散文。
梁实秋与冰心交情也甚厚,80年代初岛内误传冰心去世,他当即写下《悼冰心》一文,其情真切,催人泪下,后冰心来信澄清,他即相邀以后交通方便时两人重会,惜未能实现。
梁实秋于1987年在台北平静去世,享年84岁。
陈西滢:30年代初与女作家凌叔华结婚,后辗转海外,也曾在国民政府文化部门中任职。
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能摆脱监视盯梢,平安回国,陈凌夫妇二人实有大功。
晚年陈西滢定居宝岛,也颇悔与鲁迅论战,60年代重印杂文集《西滢闲话》,他主动删去了所有关于论战的文章。
1970年,陈西滢病逝,终年74岁。
林语堂:30年代初与鲁迅论战后断交,同时创办《论语》、《宇宙风》等刊物,老舍的《骆驼祥子》全文最早即刊登在《宇宙风》上。
抗战后赴美,长期坚持用英语创作,先后写下了《京华烟云》、《红牡丹》、《吾国与吾民》等优秀作品,成为中美文化的传播使者。
50年代曾短期赴新加坡任教。
60年代后在台定居,其后作品大多收集在《无所不谈一集》、《无所不谈二集》、《无所不谈合集》中。
1975年,《京华烟云》成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作品,惜落选。
1976年,林语堂去世,终年81岁,葬于台北阳明山。
叶灵凤:三四十年代作品风格开始有向现实主义转变的痕迹,并开始转向学问研究,曾参加“左联”。
解放后赴香港,创办《星岛日报》,并长期主编该报副刊“星座”,并著有《张保仔的传说和真相》、《香港方物志》等考证文论。
1975年,叶灵凤在香港去世,终年70岁,家人遵其遗嘱,他珍藏的清版地方县志拒绝了外人的高价收购,所有藏书与史料尽献中山图书馆。
郭沫若:此人一生褒贬不一,但文学界内部普遍都比较鄙视,有“御用”之嫌,晚年不得不在众多运动中随波逐流,1978年去世,终年86岁。
徐志摩:1931年因飞机失事英年早逝,年仅35岁,但生前众多作品,如《沙扬娜拉》、《再别康桥》、《我不知道风在向哪个方向吹》等诗歌终成脍炙人口的诗篇。
高长虹:莽原——狂飙社的骨干作家之一,30年代后湮没无闻,1949年去世,终年54岁。
周作人:作为鲁迅的二弟,30年代后的作品日趋颓废,抗战时曾有“附逆”的污点,抗战结束后被关押于老虎桥监狱,解放后获释,以后从事翻译工作和撰写关于鲁迅的回忆录,主要作品有《鲁迅笔下的人物》和翻译作品《伊索寓言》等。
1967年,“浩劫”伊始,周作人平静去世,终年83岁。
胡适:30年代后主要以创作游记、自传、回忆录为主,建国后赴台,但很不得志,终生政治观念无法实现。
1962年,胡适在不得志中郁郁去世,终年71岁。
施蛰存:作为“海派”代表作家,心理分析小说大师,建国后因曾与鲁迅论争受迫害,不得不终止文学创作,转为从事翻译、古经文学研究等,一生学术建树颇丰,终成学术巨匠。
2003年秋,施蛰存在上海华东医院平静去世,终年98岁。
张资平:作为“创造社”作家和早期“海派”作家,30年代后文风日趋颓废,作品倾向粗制滥造,抗战时曾任伪职,建国后曾短暂参与制订《化工大全》和地质学教材,1957年被逮捕劳教,1959年在劳改农场去世。
创造社与太阳社 早在广州期间,创造社就已经和鲁迅联合,而这也正是鲁迅所十分愿意的。鲁迅和成仿吾等创造社作家共同签名于《中国文学家对于英国知识阶级及一般民众宣言》;在《创造周刊》计划复刊时,鲁迅又署名于该刊特约撰稿人首位。然而,真是风云突变,就在鲁迅到上海不久,创造社并不复刊《创造周报》,却创办了《文化批判》,批判的第一个对象就是鲁迅。于是爆发了创造社、太阳社众多成员与单枪匹马的鲁迅之间的一场大争论。说“争论”还是体面的说法,实际上是一场大围攻,大批判。 这场大争论,参战的人不少,但没有总指挥。郭沫若远在日本,无从指挥。参战的成员是刚从日本归国的青年,学到一些马列词句,以为革命是一蹴而就的事,以一种急躁心情找革命对象;另一批是从革命前线退回到上海的老战士,对革命失败很不服气,也以一种急躁心情找革命对象。两种急躁的人合成一股狂躁的力量。 创、太两社批判、攻击鲁迅是些什么内容呢?一、对于鲁迅的“定性”,并无统一口径。冯乃超说鲁迅是“追悼没落的封建情绪”,“是社会变革期中的落伍者”,是“人道主义者”,是“隐遁主义者”。成仿吾说鲁迅是“闲暇,闲暇,第三个闲暇”,“以趣味为中心的生活基调”,“在小天地中自己骗自己的自足”。李初黎说鲁迅是“中国的堂吉诃德”,是“堂鲁迅”。郭沫若说“鲁迅是二重的反革命的人物”,“是一位不得志的Fascist (法西斯蒂)”。二、否定鲁迅作品的社会意义。这个说:“鲁迅的创作,没有现代的意味”,“不是这个时代的表现者”。那个说:“死去了的阿Q的时代”,鲁迅作品“只能代表清末以及庚子义和团暴动时代的思想”。还有的说:“除了《语丝》等早已固结而反动之外”,“我们的新文学”,“内容已陈旧”,“样式已没落”。三、对鲁迅人身攻击。“绍兴师爷”,“醉眼矇眬看人生”,“满口黄牙”,“狂吠”,“买一本《呐喊》,每天上厕所时撕一张”,等等。这场论争,看起来很热闹,真正认真的深入一点的理性分析却很少很少,所以鲁迅说没有一个能击中其要害。 这场闹剧的消极意义是:开创了我们意识形态领域中学术争论、文艺争论,不是说理而是乱戴帽子乱打棍子的恶劣作风和学风。这种“论争”不能发展学术,不能发展理论,不能团结应团结的人而只能伤害人,其不少“大批判语言”还源远流长地流传下来,至今还有人颇为留恋,甚至拿来作为“敲门砖”。这场闹剧对鲁迅也有消极影响。从《两地书》等文字中,可以看到鲁迅曾拟回北平去,利用北京图书馆的丰富藏书,去写《中国文学史》《中国文字变迁史》。正如冯雪峰在《回忆鲁迅》中所说:“在鲁迅先生的发展的途中,也遇到过几次危机,很可能使他退隐于‘艺术之宫’或‘学术的殿堂’。” 来自“同一营垒”的伤害 左联成立后,鲁迅和历届左联党团书记如潘汉年、冯乃超、阳翰笙等,都相处很好。但自1933年夏秋间周扬担任党团书记后,与鲁迅的磨擦就逐渐多了起来,甚至出现了与周扬关系密切的左联成员不断公开对鲁迅挑战和施放暗箭的情形。 例一,鲁迅用笔名“公汗”在1934年6月发表《倒提》一文。不料廖沫沙撰写杂文《论“花边文学”》,认为鲁迅的文章在为西洋人辩护,是“买办”;还认为这种“花边文学”“往往渗有毒汁,散布了妖言”,“相去不远,就将有人来唾弃”。鲁迅后来将1934年写的杂文编为一集,索性就名为《花边文学》,并在《序言》中指出:“这一个名称,是和我同一营垒里的青年战友,换掉姓名挂在暗箭上射给我的。” 例二,鲁迅1934年8月给曹聚仁的一封信,被曹编入《社会日报》,同期还有一篇杨邨人的文章。田汉化名“绍伯”发表《调和》一文,称鲁迅已和杨邨人调和,并深深的感慨了一番中国人之富于调和性。鲁迅后来在《答<戏>周刊编者信》中提到了此事,还顺便声明:“我并无此种权力,可以禁止别人将我的信件在刊物上发表,而且另外还有谁的文章,更无从豫先知道,所以对于同一刊物上的任何作者,都没有表示调和与否的意思;但倘有同一营垒中人,化了装从背后给我一刀,则我的对于他的憎恶和鄙视,是在明显的敌人之上的。”当时和田汉在一起的夏衍看到鲁迅此信,呵呵大笑道:“这老头子又发牢骚了!”鲁迅在《且介亭杂文·序言》中记下了这件事。 例三,在田汉参与编辑的《中华日报·戏》周刊上,1934年8月创刊号起连载袁牧之改编的剧本《阿Q正传》。连载完第一幕后,编者想听听鲁迅的意见,照常规的做法,得去拜访鲁迅,或者函询鲁迅,但《戏》周刊编者却在该刊编后记中给鲁迅写几句话:“我们希望你能在第一幕刚登完的时候先发表一点意见”,“这是编者的要求,也是作者、读者和演出的同志们的要求”。鲁迅从报上见到《戏》的编后记后,赶紧写了封长信托人送去。但田汉等人嫌鲁迅答复太慢,在下一期的《戏》编后记中说:“这一期上我们很抱憾的是鲁迅先生对于阿Q剧本的意见并没有来,只得待请下期了。”这是催逼鲁迅答复。鲁迅见到后,赶紧又写一信寄去,其中说:“我的回信已于前天送出了,还是病中写的,自以为巴结得很,现在特地声明,算是讨好之意。” 例四,鲁迅在1936年5月25日给时玳的信中说:“冷箭是上海‘作家’的特产,我有一大把拔在这里,现在在生病,俟愈后,要把它发表出来,给大家看看。即如最近,‘作家协会’发起人之一在他所编的刊物上说我是‘理想的奴才’,而别一发起人却在劝我入会:他们以为我不知道那一枝冷箭是谁射的。”但鲁迅几个月后就逝世了,这样的冷箭终于没有亮相。 何以如此不近人情 田汉等人对鲁迅怎么会到了如此不近人情的地步呢?很可能,他们当时是把鲁迅视作“同路人”,而让不让这个老头“同路”,得由他们决定。因而他们十分轻视、蔑视鲁迅,甚至一有机会就奚落他,戏弄他。且看与周扬直接有关的几件事: 1、解散左联的问题。鲁迅起初认为这要看一看再说,后同意解散,但要发表一个宣言,说明解散的原因,不是自行溃散。萧三来信中说:“在组织方面——取消‘左联’,发宣言解散它,另外发起组织一个广大的文学团体。”这与鲁迅主张也是一致的。周扬们起初同意发一个宣言。茅盾在《我走过的道路》中说:“鲁迅的这个意见,周扬他们接受了,事情好像已经圆满结束,可是,后来不知为了什么,又变卦了。鲁迅因此大为生气,认为他们言而无信。” 2、成立新团体问题。在解散左联问题上如此不尊重鲁迅,鲁迅理所当然不参加新团体。鲁迅1936年5月2日致徐懋庸的信中说:“集团要解散,我是听到了的,此后即无下文,亦无通知,似乎守着秘密。”“这并不很小的关系,我确是一无所闻。”“好在现在旧团体已不存在,新的呢,我没有加入,不再会因我而引起一点纠纷。我希望这已是我最后的一封信,旧公事全部都从此结束了。”周扬又指使何家槐写信要鲁迅加入作家协会并在宣言上签名,鲁迅复信说:“签名并不难,但挂名却无聊之至,所以我决定不加入。”解散左联和成立新团体,是左翼文坛头号大事,周扬、夏衍未与鲁迅面谈一次,也不亲自写信,表现了对鲁迅的藐视。 3、两个口号的问题。据夏衍等人回忆:他们是在读了《八一宣言》和季米特洛夫的报告后,才提出“国防文学”的口号的。在提出口号之前,他们曾将那些文件的抄件给郑振铎、陈望道、茅盾、傅东华等人阅读,这些作家表示赞成周扬他们的主张。周扬、夏衍是否同样将有关文件的抄件传给鲁迅看呢?是否同样与鲁迅交谈并征求意见呢?鲁迅即便不是左联盟主,总也是一位著名作家吧? 4、对所谓托派问题。在“两个口号”的论争开始不久,周扬就发表《关于国防文学——略评徐行先生的国防文学反对论》。徐行的文章原发表在《礼拜六》《新东方》上,并未引起主流文坛的注意,何劳周扬亲自出马批判?接着就有了“鲁迅是托派观点”的流言。“以托派观点破坏统一战线”的大帽子就在鲁迅头上飘荡。鲁迅的《答托洛斯基派的信》,特地托茅盾转给周扬一边的《文学界》,却不予刊载。 5、宗派问题。宗派主义活动在这长达两年多的文坛风波中,可说是贯彻始终。1936年9月间,冯雪峰以党中央特派员身份,筹划发表《文艺界同人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希望签名者越多越好,以示文艺界统一战线的形成,但周扬等人以种种借口抵制,结果只有鲁迅、巴金、冰心、周瘦鹃、包天笑等21人签名,没有一个中共党员参加。 与创造社太阳社在发起论战时不同,周扬发动的这场长达两年的文坛风波中,身为文委书记的周扬本身就是统帅。他当时二十多岁,指挥这场运动自有一套程式:先是内部统一思想(学习文件半个月),再是动员接近批判对象的周边人士(如郑振铎、陈望道、茅盾、傅东华等等),三是广泛发动群众(参加周扬等人发起的新组织“文艺家协会”的人越来越多),四是发表文章定调(“破坏统一战线”、“托派观点”),五是将对方最大限度孤立,群起而攻之。事实上,要不是鲁迅及时发表了《答托洛斯基派的信》《论现在我们的文学运动》《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等文,使广大文艺界人士了解其真实观点,后果真是不堪设想。 鲁迅在这样的困境中,并没有动摇他对中共的信念。他欣然接受方志敏的委托,自信一定能将方志敏的信件和文稿交给中共中央。他欣然接待了中共北方局派来的年轻人,满怀信心地答应一定将他们的信件转交党中央。他还接受了不少现已无法查考清楚的来自各革命根据地的、来自红军将领的和单独革命者的委托,希望能帮助他们找到组织关系。然而,长达两年多的这场文坛风波,严重地伤害了他的健康。他带着理想、信念,也带着同一营垒的战友的伤害,离开了他热爱的人世。 对于这场历时两年多的文坛风波,仅以周扬和冯雪峰两人的恩恩怨怨,或“意气之争”,是无法解释清楚的。这是历史事件,应像对待所有历史事件那样,进行研究、探讨、总结,才能使人们正确地认识其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对于现代人来说,民国时期是有非常多的文学大家,他们的很多作品流传于世,也一直都在教育后世人。但是,即便是我们眼中地位非常高的文学大家,他们之间也有一个鄙视圈,而在这里面,冰心是遭到了很多人的鄙视的,有很多人都不怎么看得起她,这究竟怎么回事?冰心到底为何让这些人那么不喜欢?
民国是一个很动荡的时期,国家不安定,还有外国人的侵犯。不过在这一时期,文学却意外的发展的特别好,出现了一波又一波的文化伟人。毕竟乱世才能出英雄嘛。而就像鲁迅、胡适、林徽因都是应运这一时期而横空出世的文人。
因为西方思想的传入,与东方文化产生了剧烈的碰撞,人们的观念和认知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女子再也不听从什么无才便是德,就如林徽因、张爱玲这一批新兴的女文学家,哪一个不是又德有才又有学识。而我们今天要讲的主人公并不是她们,而是另一位民国才女,她叫冰心。
志同道合有共同话题的人会成为好朋友,而话不投机的便会互相看不顺眼,文人之间更讲究个脾气相投,分派扎堆的更是如此。而冰心这个女子,就让林徽因、鲁迅、张爱玲等诸多文学家很是看不顺眼,大多人都不愿与其交往,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就先说林徽因吧!她和冰心是老乡,两个人的丈夫关系也还可以,两人又同是民国最为出名的两大才女,按理来说她们的关系应该不错才对的,为什么林徽因会不喜欢她呢?
当时冰心发表了一篇文章,里面便是说的林徽因,虽说没有指名道姓,但明眼人都清楚。冰心在文章里说,林徽因自己是一个女人,却不喜欢女性,觉得中国女人守旧等。而且当时林徽因经常请那些有文化的人一起交流,那些人都是在社会上有一些影响力的,冰心却不在邀请之列。
甚至还暗讽林徽因整日与各种男人在一起不顾影响。反正是把心中的一大通不痛快全说了个遍,完全没有顾及林徽因的面子。这个后果都不用想,林徽因看了这篇文章后特别不开心,直接寄了一瓶醋给冰心,意图明显。
再说说鲁迅,鲁迅也不是说特别讨厌冰心,只是觉得她的文学水平并没有那么高,不值得大家如此追捧。就说当时的社会环境,国难当头,而冰心的文章写的无非都是莺莺燕燕,一些粉饰太平之言。在当时的一段时间,杭州有一些作者被禁止发言了,而那些人都是文学水平颇高,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人,恰巧冰心也在其列。
鲁迅就曾在给自己爱人的信中提到过这件事,他说冰心被禁,真是一件奇怪的事。这几个字看似没有任何情绪,却又无不透露着嘲讽之意,从这里我们也能看出,鲁迅是看不起她的。
再说张爱玲,张爱玲出生名门,是一个真正的大家闺秀,她不仅出身不错,文学涵养和学术水平也是很高的。她的小说哪怕是到现在都非常受欢迎,却就是这样一个女子,却非常不喜欢冰心。当时有人把她和冰心作比较,她知道后就非常生气,觉得自己和冰心这样的人比,实在是一件不光荣的事。
其实说穿了,鲁迅、林徽因等人不喜欢冰心,虽说或多或少有一些私人原因,但更多的是文人相轻,不过无论是哪种原因,这些事情都已经过去了,现在大家说起这些事,无非是当一个笑谈罢了。
民国时期有很多才女,无论是样貌还是写作风格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人们也都会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喜欢的才女,对于一些正在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们来说,冰心是她们所了解的民国才女中知名度比较高的一个,她毕竟经常出现在语文教科书上,还有很多老师作为她的忠实读者。最近小编却发现在这位温婉又有才情的才女身上,存在着很多非议,接下来就由小编简单地给大家讲一讲冰心与其他两位才女的爱恨纠葛。谢婉莹是冰心的原名,她的父亲是一名海军军官,因为家里的环境还不错所以从小接受的都是优秀的教育。
最开始冰心梦想着做一名医生,却在机缘巧合之下走进了文字的世界。对她有过研究的人都知道,她非常喜欢泰戈尔的诗歌和作品集,因此她的很多作品中都有泰戈尔的影子,对此有人认为,冰心所创作的作品大多都是模仿,说到真正的创造精髓她并没有学到。更有不少人说冰心的作品表达很直接,缺少内涵,也只适合还没步入社会的单纯的学生读。不管怎么说,冰心也是创作了不少著名文学作品的大家,对于她的作品风格,小编只能说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具体的就不做说明了。但是与冰心在同一时期的才女就不一定那么想了,著名作家张爱玲曾在采访中说过,如果把她与苏青这样的大才女作比较的话,她会感到很荣幸,但是如果拿她与冰心作比较的话她会很不开心。总的来说,张爱玲与冰心之间的不和主要是在创作方面有分歧。
再说说冰心和林徽因之间的问题,她们俩之间那绝对算是民国才女之间争斗的典型案例!林徽因从国外回来在中国定居了一段时间,因为在国外待了比较长久的时间,所以回到中国后总会带着些在国外养成的习惯,于是林徽因经常会邀请一些文学界的朋友和大家来家里聚会一起讨论文学著作及创作遇到的问题。在现在看来这样的聚会也没什么,但在当时出于民国时期,还是存在封建思想的,有很多文学家也都觉得这样很不妥,这时候就需要有人站出来说话了,冰心只是作为其中之一。
《我们太太的客厅》这篇文章是冰心写来来暗讽林徽因的,林徽因并没有跟她正面起冲突,隔了几天托人给她送了一瓶醋,隐喻冰心是因为嫉妒她才会写出那样的文章。而这件事被某些人添油加醋后又传了出去,没过多久就都知道了,人们也都觉得她们俩之间的关系因为这件事闹得很僵,到底事实是怎么样的只有当事人知道,在那些有关两人不和的各种猜测中,最有信服力的就是说两人之间的不和主要是因为一个比较洋气,接受的是西方教育而另一个骨子里是个传统的女人,两种思想的碰撞和摩擦。
冰心,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冰心是我国近现代 社会 ,最著名的女作家之一,她给我国留下了《繁星·春水》《小桔灯》等众多优秀的文学作品,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颗不可忽视的明星。
冰心取自“一片冰心在玉壶”,冰心是个真诚的人,她的作品中也处处散发着人性的光芒,这让她深受我国读者的喜欢,为何同时代的张爱玲、林徽因、鲁迅等众多大家,会看不惯冰心呢?
一、林徽因
林徽因是民国女神,这也让她拥有着众多的追求者和爱慕者,她的追求者中,有建筑学家梁思成,诗人徐志摩,以及哲学家金岳霖等,他们之间的瓜葛也一直让人津津乐道。林徽因还是我国 历史 上著名的建筑师、诗人和作家。我国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和国徽,就是林徽因参与设计的。林徽因还为我们留下了《你是人间四月天》、《莲灯》、《九十九度中》等众多优秀的作品。
林徽因出身于官宦之家,受过良好的教育,再加上情商高,所以她在待人接物方面,非常的老练,这让她能够很好地处理好人际关系,不过有一个人,林徽因内心是很讨厌的,这个人就是冰心。
林徽因虽然没有选择徐志摩,但是两人之间,还是有着不少理不清的故事,徐志摩是去听林徽因的演讲时,飞机失事而去世的。徐志摩死后,陆小曼站出来指责林徽因,冰心也愤愤不平,写文《我们太太的客厅》来嘲讽林徽因。冰心之所以不满林徽因,是因为她也仰慕才子徐志摩,当林徽因选择了梁思成,还和徐志摩暧昧不清,造成了徐志摩的死亡时,她就非常气愤。
对于陆小曼的指责,林徽因只能忍受,但是对于冰心的嘲讽,林徽因送给了她一坛老醋,选择反击。
二、张爱玲
张爱玲原名张煐,是我国近现代最好的女作家,也是我国近现代 社会 唯一一个可以和老舍、曹禺、沈从文等大家比肩的女作家。她为我们留下了《红玫瑰与白玫瑰》、《倾城之恋》等众多名作。
张爱玲讨厌冰心,主要是文学风格导致的。张爱玲的文笔很好,但是受原生家庭的影响,她的笔下总带有一种悲观色彩,正如张爱玲所说的:“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而冰心,她出身于官宦之家,从小家庭和睦幸福,所以她的笔下多是温情和爱,文风也很简单、单纯。
张爱玲由于父母离婚,原生家庭不和谐,给她内心造成了很多的伤痛,所以张爱玲的作品充满着悲观色彩,但孤傲的张爱玲,内心瞧不上冰心的作品,她认为冰心的作品幼稚,不够浓烈和醇厚,所以张爱玲说:“我的作品不能拿冰心相提并论”,张爱玲认为冰心的作品比不上自己的。
冰心和张爱玲都是优秀的女作家,由于生活环境、人生阅历的不同,这让她们两人的文章风格也有很大不同,再加上张爱玲性格孤傲,不愿拿冰心和自己相提并论也正常,她的文学成就也超过了冰心。
三、鲁迅
鲁迅,曾用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浙江绍兴人。鲁迅是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民主战士,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为我们留下了《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众多经典的作品,还塑造了孔乙己、祥林嫂等经典的文学形象。
鲁迅原本是学医的,在民族遭遇灾难后,鲁迅发现学医只能救人,但是无法救国,所以他弃医从文,开始以笔为武器来战斗,目的是想通过自己笔下的文章,来唤醒国人,救民族于危难之中。
鲁迅说过:“猛兽总是独行,牛羊才成群结队”,鲁迅由于他的性格因素,他和同时期的很多作家不和,他除了和弟弟周作人交恶之外,还骂过胡适、林语堂、废名、陈西滢、章士钊、李四光、沈从文、施蛰存、吴宓、欧阳兰、吴佩孚、段祺瑞、蔡元培、梁漱溟、钟敬文、蒋梦麟、张学良、刘半农、张天翼、戴望舒、老舍、林徽因、章太炎、叶圣陶、茅盾等众多名人。
由于鲁迅批评过的人太多,所以有冰心很正常。鲁迅看不上冰心,主要是觉得冰心的文章缺乏深度,这点和张爱玲的观点基本一致。鲁迅的文章以深刻性著称,所以他看不上冰心的文章也正常。
不过即便如此,冰心也是一个优秀的女作家,她的文章艺术成就很高,充满着温情和爱,很有可读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