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子仪一生是怎样的传奇呢?

郭子仪一生是怎样的传奇呢?,第1张

毫不夸张的说,没有郭子仪,就没有大唐后来的一百多年江山延续。

郭子仪是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出生在一个官宦之家,其父郭敬之曾任绥、渭、桂、寿、泗等各州刺史。郭子仪自幼不喜读书,但喜欢习武,成年后参加武举考试,成为武举人,以武举身份任左卫长史,后来又被朝廷派下地方挂职锻炼。但由于玄宗后期的政治腐化,郭子仪在朝中没什么好的背景,又不喜巴结迎合李林甫杨国忠等当朝权贵,所以虽有能力,能屡立战功 ,但也只能按资质慢慢混,一直到五十八岁的时候,郭子仪才被提拔太原太守、朔方节度右兵马使。

这个年龄,干两年退休,无论是大唐还是现在,都是这个节奏。

可是天下风云突变,安史之乱爆发,乱世出英雄,郭子仪迎来了惊艳演出的机会。在安史之乱初期唐军溃不成军,而郭子仪带领的郭家军成为唐军中最有战斗力的队伍,在安禄山攻占洛阳后,李隆基任命郭子仪为卫尉卿、灵武郡太守、朔方节度使,从东路迎击安军。

郭子仪率部迎击安军高秀岩部,大败高秀岩部,攻下静边军(今山西右玉)和马邑(今山西朔州东),打通了朔方与太原的联系,使安禄山南下太原,夹击关中的计划成为泡影,并为唐军后东出井径、入常山提供了条件。

755年4月,郭子仪又一次率军由朔方出井径,与河东节度使李光弼合军在九门、嘉山连败史思明军,歼灭安军四万余人,使唐军声威大震。

但近百年没经历过战争的大唐其它部队被安胖子的叛军打蒙了,叛军最后还是杀进了长安,唐玄宗带着小情人杨贵妃逃跑,半路军变杨家姐弟被害,玄宗去了偏远的四川成都,而他的儿子太子李亨作了一个改变大唐命运的决定,不和父亲去四川,而是退到西北灵武,一个更接近中原和掌握时局的地方,使附近唐军有了主心骨。

但李享的队伍很寒酸,只有父亲李隆基留给他的二千人,文武将领不过三十余人,随后河西节度副使李嗣业率兵五千、安西行军司马李栖筠率兵七千赶赴灵宝,那也不过是一万余兵马。

直到而朔方节度使郭子仪也率着自己的全部家底五万精锐来到了灵武,让李亨的心头大石落下。

这五万精锐也成为了拯救大唐的中坚力量。

在灵武,李亨任命郭子仪为兵部尚书,天下兵马副元帅,执掌天下兵马,平定叛军。成为大唐的核心支柱。

在至德二年(公元757年)9月,郭子仪率兵十五万(号称二十万)及回纥的四千铁骑,于9月23日,进至长安西,安军出动十万叛军与其对抗,唐军以李嗣业为前军,郭子仪率中军,王思礼率后军与安军展开激战,关键时刻,回纥兵证明他们来中原不是吃干饭的,在唐将仆固怀恩的率领下先是歼灭了叛军的伏兵,又迂回到安军阵后,与唐军夹击安部,叛军大败,唐军歼敌六万余。当夜受重创的叛军撤出长安,唐军收复了长安。长安沦陷两年后终于收回,而东都洛阳也于当年10月收复。

安史之乱,郭子仪是第一功臣,从古至今都没什么争议,唐肃宗就曾经动情的对老郭说我的李唐江山,全是老郭你一手再造的啊(吾之国家,由卿再造)。后来唐代宗也把女儿升平公主嫁给了郭子仪的儿子郭暧,后来有一次郭暧和老婆升平公主吵架,生气了口不择言对老婆说你鸟什么鸟,没我爹你家大唐江山早没了,任性的升平公主跑到自己亲爹唐代宗那儿告状。结果唐代宗反而训斥了女儿说你老公说得没错啊,没你公公,哪还有我们现在太平的大唐江山。后来郭子仪带儿子缚荆请罪,唐代宗说小儿嬉戏何必当真,不聋不哑,不作阿家公(这则历史小故事后来被民间编成了醉打金枝,那是后话)

功高盖主一直是所有名将的致命伤,其实安史之乱后期,在大局已定的情况下,老郭就已经被李唐皇室搁准板登,下了天下兵马副元帅一职不说,后来邺城唐军大败,在家坐着没参战的郭子仪却承担了领导责任,被解除兵权。

但老郭不仅是只会打仗的粗汉,面对看似并不公平的待遇他大智若愚,装聋作哑,平和的过着如同平民一样的生活,每日让府门大开让市民当公园来逛,在战场上威风八面的大元帅则成了怕老婆的耙耳朵,鱼朝恩派人把他的祖坟给挖了,他也只不过是痛哭一场,怪自己当年战场上杀敌过多,显示了大将军韬光养晦的深厚功底。

但当国家再度遇到危险时,郭大将军却不装糊涂,唐代宗广德元年(公元763年)9月,吐蕃人趁唐王朝刚刚平息安史之乱之际,大举进犯,二十万大军攻占了长安,情急之下,唐代宗再度任命郭子仪为天下兵马副元帅,郭子仪此时身边仅有二十余家丁,他临危受命,召集旧部与吐蕃兵作战,不断取得小胜,不断在长安城里散布消息迷惑吐蕃大军,吐蕃人不知郭子仪部的虚实,在占据长安15天之后,退出了长安。

之后,郭子仪以66岁的高龄,出镇边塞抗击吐蕃十余年,吐蕃人的多次犯边均被击溃。

最后郭子仪于建中二年(781年)夏结束了具有传奇色彩的一生,时年85岁。成为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得以高寿善终的名将。

杨家将的故事从北宋时期就在民间广为流传,一直都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在真实的历史上,一般说到杨家将主要指的就是杨业、杨延昭、杨文广这祖孙三代。但是民间的戏曲作者或小说家,在这三代杨家将的基础上,按照自己的想象和意愿将杨家将的故事编造成了十代,下面咱们就一起看看到底是哪十代。

第一代杨家将:杨衮

杨衮是《残唐五代演义》、《火山王杨衮》等演义小说中的主要任务,他是杨业的父亲,出身在五代残唐那个乱世。家中祖传的绝技有杨家刀法,后来又向神枪手夏鲁奇学了枪法,向飞锤将金良祖学了锤法。

关于他的故事主要有大战“无敌将”李存孝,“五龙二虎”大战王彦章,火塘宅自立为火山王,大败辽太宗,铜锤换玉带结识了赵匡胤。

第二代杨家将:杨业

二代杨家将的主要人物杨业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名将,他年轻的时候跟随在北汉世祖刘崇身边,由于骁勇善战,屡立战功,被称为“无敌”。后来宋太宗平定了北汉,杨业投靠大宋,在边境抗击辽军。雁门关之战中曾杀死辽国驸马侍中萧咄李,活捉马步军都指挥使李重诲。雍熙北伐的时候,由于王侁的陷害,被辽军生擒,绝食三日而死。

第三代杨家将:杨延昭

第三代杨家将的代表人物是杨延昭,在演义中他是杨业的六儿子,在其他几位兄弟在金沙滩之战相继离世、失踪之后,杨延昭独自一人扛起了杨家将的大旗。

在杨延昭守卫边疆的这些年中,曾与辽军发生过多次小规模的战役,在这些战争中,辽军一直没有在杨延昭的手里占到过便宜,后来檀渊之盟签订,宋辽双方战事减少,杨延昭最后病逝在守地。

第四代杨家将:杨宗保

杨宗保是演义中虚构出来的人物,是第四代杨家将中的代表人物,在这一代杨家将中还有七郎的儿子杨宗英等人,但是均战死在了天门阵中,只剩下了杨宗保一人。

演义中杨宗保娶了一位大名鼎鼎的妻子,穆柯寨的大**穆桂英,关于穆桂英的故事在民间流传甚广,甚至成为了古代女性将领的代表。

第五代杨家将:杨文广

在真实的历史上,杨文广是杨延昭的儿子,曾先后跟随在范仲淹和狄青的身边。但是在小说演义之中,杨文广变成了杨宗保的儿子,杨延昭的孙子。

在第五代杨家将中还有一位女将是杨宗宝和穆桂英的女儿,杨文广的妹妹,名叫杨金花。小说中曾误伤狄青的儿子,使得杨家和狄家结仇,后来在战场上帮助杨文广平定了侬智高。

第六代杨家将:杨怀玉

杨怀玉是杨文广和吴金定的儿子,当杨文广被困庆州的时候,杨怀玉出世,开始带兵征西。在征西的过程中收了妻子孟九环,并多方周旋,解开了狄家和杨家的仇恨,与狄家后人狄难抚一同逼退了西夏大军。

第七代杨家将:杨士瀚

杨士瀚是杨怀玉和花玉梅的儿子,在《杨士瀚扫北》中有关于他的故事,当时北方的泥雷国二十万大军进攻中原,杨士瀚封皇命带兵扫北,在大弯国巧遇四弟杨士鹏,然后卖宝剑西番招驸马,引得杨怀玉、孟九环夫妻重逢,最后杨家将杨家将历尽曲折,得胜还朝。

第八代杨家将:杨金豹

杨金豹是杨士瀚和陆云娘的儿子,在杨士瀚战死疆场之后,杨金豹被辽东铁砂山八宝灵云洞的李长庚收为弟子,在佘太君带领杨门女将回归西宁的途中遇险,杨金豹下山认祖归宗,帮助杨门女将回到了西宁。

第九代杨家将:杨满堂

杨满堂是评书《杨满堂除奸》中的男主角,在奉命回京探亲的途中结识了萧玉姣,之后一直与萧玉姣相爱相杀,及曾得到过萧玉姣的帮助,也曾被萧玉姣伤害险些丧命。后来才知道原来萧玉姣还有一个双胞胎的姐姐萧月姣,而一直与大宋为敌的实际是萧月姣,萧玉姣则在最后帮助杨满堂夺回了雁门关。

第十代杨家将:杨再兴

杨再兴,南宋时期的抗金名将,原本是曹成的部将,后来投靠了岳飞,成为了岳飞手下的得力干将,跟随岳飞抗击金军。曾单枪匹马上阵擒金兀术,可惜功败垂成。后来在小商桥杨再兴与金军相遇,由于寡不敌众,死在了乱箭之下。

以上就是演义中的十代杨家将,虽然大多数都是后人虚构出来的,但是这也反应了在民间人们对于杨家将热爱。

漫画:程璨

苏士澍,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

编者的话

对于家乡的爱,很多人说不出口。对于家乡的想念,很多时候都是离开家乡之后,才在心中一点一点弥漫开来,乡愁的种子也随之悄悄发芽。本期“五月”,把6位青年和自己家乡的故事,讲给你听。

欢迎把你的文学作品发给“五月”(v_zhou@sinacom),与“五月”一起成长。扫码可阅读《中国青年作家报》电子版、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创作频道和中青网作家频道,那里是一片更大的文学花海。

---------------

故乡的眼睛

孙超杰(28岁)复旦大学中文系博士生

10年前的大学,是我刚刚开始接触文学的时候。我把一篇小说工整地誊抄在一个笔记本上,当我结束这个笔记本的时候,月亮也结束了它的夜晚。我推开阳台上的窗户,看到太阳也正推开大地的窗户。

趁着课间休息,我敲开老师的门,他的办公室里烟雾缭绕,我看到他的眼睛在烟雾缭绕中闪闪发光。我当时觉得,做文学的人都有这样闪闪发光的眼睛,而那些缭绕的烟雾更像是缭绕的时间。在第二周的课堂上,他走到我面前,用那样明亮的眼睛问我:

“你要再仔细想一想,为什么他打工,因为是去北京,就觉得比较光荣?”

他说的是我小说中的内容,小说内容是以我开学时特意想从北京转车的心态写的。他让我仔细想的问题,10年之后的今天我依旧无法回答。

在我心目中,“北京”是多么神圣的存在。很久之前我只在小学课本里知道它,知道它辉煌的天安门和摩天的大楼;我觉得它不仅仅在遥远的地方,更像是在遥远的时间里。

放学后的童年,我们常常奔跑在乡间的小路上,那条小路上铺满夕阳。我现在想起来奔跑的童年,觉得更像是奔跑在故乡洁白粉嫩的胳膊上;而如今我再次回到故乡,看着一望无际的麦地以及麦地上弯曲的人群,我发现自己正行走在故乡黝黑的脊背上。

我们在童年中奔跑时,看着阳光每天从东方的炊烟中升起,又坠落在西边一座小山的背后,我们看着蒲公英乘风在空中飞舞,我们看着路过田野的飞机在云层上留下痕迹,不禁会去想在那些遥远的地方、在那些遥远的时间里世界会是怎样的。

终于有一天,我收到一张录取通知书,这张通知书像是一把钥匙,帮我打开一段段行程的大门。我看到过东北在10月份就飘起年轻的雪花,看到过外滩的风像水鸟一样滑过黄浦江面,看到过台湾的大海,海面上的水鸟像风一样将我带回童年。可我有点记不清童年的家乡,我觉得一定有什么东西被风吹走了,被风吹走的东西或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被风遗留下的难以抹去的记忆。

我再一次回到故乡,只能从那些衰老的容颜里探寻故乡的记忆。那些容颜,我看得越久越觉陌生,但最后就是在这陌生里我找到那些熟悉的东西。我觉得陌生,是由于时间在流逝中带走的东西;我觉得熟悉,是由于时间在流逝中沉淀的东西。我越来越觉得,那些沉淀下来的是更沉重的东西,是类似生命抑或命运的东西。

我见到一个小女孩,她赤着脚跑来跑去,脚丫上全是污垢,她甚至躺倒在土地上。就在她躺倒在地上时我看到她明亮的眼睛,看着她眼中明亮的希望。我觉得,我就这样在不经意间看到了故乡的眼睛,看到了时间的秘密。

---------------

台州二三事

应昕宸(25岁)南京大学文学院戏剧系硕士生

台州,处东海之滨。杜甫曾为被贬至此的友人叙别,写下:“台州地阔海冥冥,云水长和岛屿青。”古时车马不便,山高路遥再难相见。沧海桑田,任凭中原逐鹿问鼎,它自偏居一隅,不问世事。

台州城依山傍海,海自是东海,山却是天台山。多亏交通阻隔、通信慢极,民风、民俗、乡音不改,老传统仍在。我亦生于斯,长于斯,听了一箩筐翻来覆去的旧事。如今自有海军驻扎,定期演练,战斗机横来纵往,轰鸣声令人澎湃。遥想明时倭寇猖獗,戚继光也戍守在此,男丁不足,妇孺亦上城御敌,史称“台州九战九捷”。本地人记情,出府城箪食壶浆相送十里,又在多地增设戚公祠、纪念碑,有了“九月九,拜戚公”的风俗。一些戚家军士便长住在此,开枝散叶,放眼望去子孙后人都是当兵的好骨架。

我亦去过家乡的码头,倭寇踪迹全无,浴血厮杀不再,但见海水泛黄,翻着白沫,腥味湿漉,渔船次第排开,尾气呛鼻。船贩子却习以为常,手脚麻利,往岸上搬运着海货,这是市民的菜篮,也是渔民的饭碗。岸上有专人分拣,眼皮不抬,手上动作,一捡一抛,就地搭起小山。海风吹拂,浪潮翻涌,家乡的海早已洗去了战火的血腥,而今却维系着生计,养育着这一方百姓。

本地人嘴巴刁,三餐离不开一个“鲜”,菜市场内人来人往,都是挑货好手,一瞥鱼目,一扫鱼鳞,便定乾坤。当然鱼贩子本就卖鲜,谁要是说他货不鲜,他是要跳脚吵架的。白灼海鲜,水中一滚,吹凉也免了,就势滑入口中。台州人无论老少,都是吐刺好手,一盆鱼盛上,轻轻一嘬,不见唇动,便生一碟白刺。长辈告诉我,这是打小练的,从前小鱼价廉,论桶卖,适宜自吃,刺又多又密,滋味却鲜掉眉毛。又比如小鲻鱼,鱼胗状同车轮,小指般大,糖葫芦般串在细竹竿上,孩童边吃边跑,好生惬意。

再来讲天台山,这个“台”念第一声,与台州的“台”同音。遍观海内,独此一城。昔日李白曾写《梦游天姥吟留别》,“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台州境内的天台、仙居都流传着神仙的传说,终年云雾飘渺,恍若隔世,诗仙自是浪漫,虚张山势,倒应了那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山下国清寺,始建于隋,乃天台宗祖庭,诗僧寒山与拾得亦隐居于此。寺内有副对话,“昔日寒山问拾得曰: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拾得曰:只要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千百年来,无数达官显贵、文人骚客、市井俗人在此驻足,懂与不懂都成了往事,无所谓了。一行不在,水自西流。济公不在,梅香依旧。松鼠玩闹,梢头颤动,不避游客,下树化缘。当地子弟耳濡目染,从小会念:“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既与山水结缘,那也不得不提台风。每年夏天,台风至少来一趟。黑云压城城欲摧,闪电也好,雷雨也罢,都比不上台风色厉,屡屡见时心潮总有些汹涌。风大展拳脚,掀翻了屋瓦,雨劈头盖脑,捶碎了窗户,水越过门槛,涌进了屋内。疾风野哨,玻璃脆裂,幼童被迫埋首被下,想象御风而行。总有些老房子,咯吱咯吱响,仿佛随时散架,屋主不得休,一长夜无眠,一长夜舀水,一长夜心惊。台风过后,一片狼藉,忙碌又开始了,商人清点货损,农夫照料菜蔬,居民日晒家具,唯独小儿雀跃,搬出木盆,无赖只嚷划船。但过不了多时,秩序便重归井然,工人出工,渔人出海,若无其事。尽人事知天命,大抵就是台州人的性情。

台州这座城,风来了又走,潮涨了又落,仙人已无觅处,写诗的人走了,问道的人也走了,说话的人也会走了,烟火气袅袅,添柴的人换了一拨儿又一拨儿,不知听谁说。

---------------

乡食絮语

杨鸿涛(24岁)复旦大学中文系硕士研究生

在沪生活大半年,脾性打磨得软和,胃口也养得温润。平日吃甜口的鸡鸭鱼蟹,倒也觉得满意。不过,偶尔心里头依然会涌上一些令我魂牵梦萦的味道,关于家乡,仿佛,故人的光临。

我不是地道的重庆码头娃子,在市区仅待了三四年,吃不惯红油翻滚的火锅。和朋友们一起吃红汤,总吃得眼泪簌簌鼻涕簌簌。朋友们笑我空占了重庆人的名却没有重庆人的胃,是在耍赖皮。我的家乡三角坝离市区很远,仿佛是“火炉重庆”一个遗落的意外,坐落在海拔2000米的高山上,温冷的环境里,一切都流动、更新得很慢,时间打着盹儿一样爱走不走,老黄牛慢悠悠地走着,人心也慢悠悠的。我的脾性,也被磨得慢悠悠的。

腊肉,是我们出名的特产。所谓的出名,是借周围几个县城出的小名。家家户户都是养猪人,终年吃腊味。取下一块来切开,亮晶晶地流油,吃上一口,满是各种松树的香,这大概是因为肉是各种松树熏出来的缘故。腊肉是最好的待客佳肴,和着豆角爆炒是一味,和着青椒一煽又是一味,或者掺上一锅汤,丢几块土豆山药,和客人拉一阵家常,揭锅便是满屋的鲜香。更显珍贵的是,豆角青椒都是山里人自己种的,所以,当山里人露出一口老牙问你菜里有没有盐味时,他是奉上了由春到冬的骄傲与诚意的!

在饥荒的年代里,为了储存食物,祖祖辈辈创造出种种“酿菜”。土坛是家家必备的,我们那儿叫“酸水”坛子,老姜、红萝卜、青花椒常年放在里面,季节性的时蔬都可入坛,在炒菜时候放一点土坛酸水,炒出来的菜绝对是顶有味儿的。“霉豆腐”也是必备酿菜,霉豆腐其实就是一种腐乳,将豆腐切成方块儿静静地让其生霉,长出绿色的长毛,仿佛豆腐成了精。可是,你把这些“绿毛怪”在酱料里面一滚,他们就变得老实,蘸料密封数月再开坛食用,能吃出时间感和独特的坛味。像豆豉、米糟、剁辣椒、酿李子也都是常见的酿菜,它们是山里人的孩子,安静地躺在坛坛罐罐里。我家的那一口老坛,每天晚上都会咕噜作响,特别是瓜果多的时候,声音就更加灵动响亮。我听着感到莫名的安详。

其实,家乡人在吃的方面并不精巧,山里人的胃口也在这保守的环境中养得极其保守。我们的吃,是朴素的、独属于山里人的吃法,不做作不夸张。在这一片粗朴的乡野之地,老老实实地吃饭,保留了五谷杂粮的“本色”。但是,山里人的胃口却又有自己的娇气。红苕南瓜吃得,饥荒年代甚至野菜树根都吃得,但是,全是味精味的快餐吃不得,又甜又咸的沙拉咖喱吃不得,冰火两重天的冰淇淋火锅更是吃不得。

女人们依着瓜果的季节顺序安排一家人的饭食,摘几个带刺儿的黄瓜拍碎,放点佐料一拌就是上好的开胃菜,或者就整个黄瓜丢在坛里泡一晚上,第二天早上捞起,咬一口脆呱呱。或在田里扯几个辣子或者茄子,放在柴火堆里一滚,撕成条儿,放一点盐即是美味。傍晚,桌子支在院坝里,一家人边吃饭边拉闲话儿。村里的女人们爱串门,端着一盆炒鸡菌儿送

在中国历史上的战神,谁最厉害的呢?

白起

白起是战国时期最优秀的将领之一,被誉为战国四大名将,其一生百战百胜,几无败绩,尤其是成名战长平之战,围歼赵国40万大军。但是,白起能够每战必胜,除了自己的绝妙指挥外,还有两点必不可少,第一,是秦国军队过硬的素质,秦军在当时被称锐士,所向披靡,这是白起战胜的基础,如果白起指挥其他国家军队,估计早就败了:第二,白起都几乎是以对等或者优势兵力作战,如长平之战,因此,这对其统帅能力有所影响。

徐达

徐达那可是朱元璋最为厉害的将领,其一生大战小战不断,几无败绩。而且尤其擅长大规模的骑兵作战,这是历代汉族政权所缺乏的。而且在对元朝作战,经常是以少胜多,将元军打的是满地找牙。收复北京,收复失去400多年的幽云十六州,对华夏可谓功不可没。

冉闵

史书记载,冉闵身高八尺,骁勇善战,勇力过人且多计谋。在灭掉羯赵后,冉闵建立起了冉魏政权,并颁布了赫赫有名的“杀胡令”,而这“杀胡令”颁布后,冉闵便遭到了各胡族的围攻,但冉闵却能每战必胜,且每战皆以少胜多,冉闵其人更是每战皆冲锋陷阵,胡军中根本没人能阻挡。

岳飞

岳飞于北宋末年投军,从1128年遇宗泽起到1141年为止的十余年间,率领岳家军同金军进行了大小数百次战斗,所向披靡,“位至将相”。1140年,完颜兀术毁盟攻宋,岳飞挥师北伐,先后收复郑州、洛阳等地,又于郾城、颍昌大败金军,进军朱仙镇。宋高宗、秦桧却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字牌”下令退兵,岳飞在孤立无援之下被迫班师。

韩信

韩信早年曾投奔项羽,在不得重用之下转投刘邦,经萧何保荐,担任大将军,制定“汉中对策”。此后擒魏、取代、破赵、胁燕、击齐,灭楚,名闻海内,威震天下;因其用兵如神,被后世誉为“军事思想“兵权谋家”的代表人物,并被奉为“兵仙”、“神帅”。可惜在项羽死后,韩信就被解除兵权,徙为楚王;之后又因人诬告,被贬为淮阴侯;最终死于吕后和萧何的阴谋之下。

霍去病

霍去病年仅十八,仅率八百骑,便敢长驱奔袭,闯入匈奴大营,一战成名,从此横绝大漠,百战百胜,收复河西,封狼居胥,饮马瀚海,他有着传奇一般的人生,是天才型的神将,别的将领还会专研兵书,他连看都不用看,他的战术,无人可比,多智近似妖,难以置信的是,这样的人,不过二十来岁,纵观名将,二十岁,不过是军事生涯的刚起步罢了。

王阳明

王阳明本名叫做王守仁,“阳明”只是王守仁后来为自己起的一个别号,只不过时隔千年很多人都已经习惯了称王守仁为王阳明。王阳明是一介儒生,在那个时候很多人都信奉一种“百无一用是书生”的思想,即使放到现在也有人表示无法将王阳明和“战神”两个词联系到一起。

然而,自从王阳明“龙场悟道”创立了“心学”之后,他的学术思想在中国、日本、朝鲜以及真个东南亚都产生了极大地影响。王阳明一生最精彩的战役就是用数万老弱病残,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雷霆之势粉碎了宁王朱宸濠的叛乱,从此也就获得了“战神”的美誉。

个人感觉王阳明应该是最厉害的一个,因为他即是一个军事家,又是思想家,领兵打仗并不是他的主业,却能以弱胜强,他的思想体系对东亚社会影响深远,应该是最厉害的一个。

71岁石富宽近照公开,面容消瘦精神状态还不错,两代搭档都辞世。有媒体曝光已经71岁的相声演员石富宽的近照,看起来有一些消瘦,不过精神状态还不错,穿着红色的运动装,眼角的皱纹非常明显。

从德云社公布的节目单来看,正儿八经的相声作品,并不是德云社春晚的主流,各种曲艺形式轮番上阵,最值得期待的反而是王惠的京韵大鼓。诸多相声前辈,也出现在德云社春晚的名单上,最大的三位腕,莫过于马志明先生,赵伟洲先生,以及石富宽先生。

石富宽先生的身体不好,患癌之后身体相当虚弱,当老先生现身天津,助阵德云社春晚时,情同父子的于谦表达了万分的牵挂。在电话中,于谦再三叮嘱:爹啊,您身体不好,就别来了。在冯巩还年轻的时候,他有机会可以转到铁路文工团,还是得益于石富宽和侯耀文这两位老师。

上世纪80年代,当时的侯耀文和石富宽亲自跑到了天津制线厂演出,当时冯巩就在那个厂上班。他的领导,因为感动于侯耀文和石富宽的亲自到场,所以才同意冯巩掉转工作,去了铁路文工团。

在搭档侯耀文去世后就跟师胜杰合作,可不成想后来师胜杰也因病去世,再次失去搭档的石富宽很少登台演出,可能是真受伤了。之后很少有他的消息,在知道就是被查出癌症,让无数粉丝伤心不已。

不过石富宽积极配合治疗,心态好享受每天的时光,病情得到控制好转很多。冯巩通过短视频平台更新,还配文专门写道:感谢每个曾经帮助我的人。他的这个视频再次将石富宽老先生拉回大众视线,也是他患癌后很长时间罕见才露面,自然引发广泛关注。

石富宽先生充分显示了老一辈艺人的情怀,调侃道:怎么能让我当坏人,节目单都安排好了,不能因为我耽误了。于谦的一声“爹”,足见师徒俩之间的关系之亲密,而石富宽先生一直在用实际行动,教给于谦做人做事的道理。

石富宽先生身形偏瘦,但是精气神十足,查出癌症之后,身体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变得愈加消瘦,于谦从心底深处担心师父的身体,参加这样的晚会,是否吃得消。石富宽被检查出直肠癌,身材消瘦惹人心酸。

而自从石富宽被检查得出直肠癌之后,就一直在坚持着治疗,到现在来看应该是好转不少,晚年受到病痛的折磨坚持过来也是非常不容易。石富宽在相声界的地位非常之高,一生只有四个徒弟,并且和德云社联系密切。

首先大徒弟就是于谦,这个可以说是德云社的鼻祖人物,是郭德纲的搭档,当年经常去名家听戏,最后拜在石富宽的门下,成为大弟子。石富宽这么多年在相声界的威望很高,他本人曾经获得过很多奖项,一度,他是央视各种大型晚会的常客。不仅如此,石富宽还培养出了许多的相声人才,像我们所熟知的于谦(郭德纲的搭档)、侯震等人,都是石富宽的徒弟。

“爱新”是满语“黄金”的意思。作为姓氏,发源地在宁古塔旧城东门外三里。“爱新觉罗”这个姓氏是根据远祖部族支系远近划分的。意思即为爱新部族远支。满洲姓氏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姓(哈拉),一部分是基於血缘宗亲关系的族名(穆昆)。

爱新觉罗一姓中,觉罗为姓,爱新是族名,两者的关系类似汉族中某姓和某家族的关系(张姓与桐城张氏,翁姓与常熟翁氏等)。除爱新觉罗外,觉罗这一姓氏还有伊尔根觉罗、舒舒觉罗、通颜觉罗等分支,都源於同一始祖。

清朝是满族人建立的王朝,但爱新觉罗却不是满族人的姓氏。清太祖努尔哈赤在东北起事后,以女真后裔自居,自称大汗,建立金国,为了与南宋时期的金国区分,史称后金,皇太极即位后,改国号为清,将女真各部统一称为满族,因此,清朝的满族和宋代的女真人是一脉相承的 。

因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建立後金,该族遂成望族,以全称相称,“爱新”遂变为姓氏的一部分。如同那拉氏有叶赫那拉、乌拉那拉、辉发那拉等分支(叶赫、乌拉均为地名),瓜尔佳氏有苏完尼瓜尔佳、安图瓜尔佳等分支一样。

举个例子,比如和珅他的姓氏,钮祜禄氏,钮祜禄”这个姓氏的称谓曾几度变化:辽代称“敌烈氏”,金代称“女奚列氏”,元代称“亦气烈氏”,到了明代便开始称为“钮祜禄氏”“钮祜禄氏”是典型的“一氏冠两姓”的满洲姓氏,有一些姓这个姓氏的满洲人在清朝灭亡后按照“钮祜禄氏”的汉语第一个音节的音译,改姓“钮”了,还有更多的姓这个姓氏的满洲人则是按照“钮祜禄氏”一词的汉语意译——“狼”的谐音而改姓为“郎”也就是说,今天姓“钮”或姓“郎”的满族人。

还比如说,叶赫那拉氏,慈禧太后的姓氏,叶赫是一条河的名字,那拉是什么意思?那拉是满语,满语那拉的意思是太阳,哈尔滨有一个岛叫太阳岛,是国家著名的旅游风景区,那个太阳岛翻译成满语就应该叫那拉岛。

再讲个故事,据传乾隆皇帝回沈阳祭祖的时候,写过一篇《盛京赋》,文中说道:“帝女天妹,朱果是吞。爰生圣子,帝用锡以姓曰觉罗,而徽其称曰爱新”,解释一下,乾隆说:“天帝的妹妹来到人间,吃了一颗红果子,剩下了天子,天帝赐姓觉罗,又赐爱新为尊号”,也就是说,清朝皇室,真正的姓氏是觉罗,爱新是冠名的徽称,只是后人不再区分,把爱新觉罗合起来用作姓氏了 。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134298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28
下一篇2023-11-2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