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3月31日,英国曾许诺保证波兰的安全,又于同年8月25日与波兰签订了《互助协定》。根据英国的保证和英波《互助协定》,在波兰遭到德国进攻时,英国政府有义务立即给波兰政府以全力支持。
早在洛迦诺公约中,法国就曾许诺保证波兰领土的完整。1939年4月13日,法国政府又紧随英国对波兰问题发表原则声明,表示保证波兰的独立。同年5月19日,法国陆军总司令甘末林与波兰陆军部长卡斯普里茨基又签订了关于在波兰遭受德国进攻的情况下,法国实行军事行动的议定书。议定书规定,一旦波兰遭到德军进攻,法国空军应立即行动,保证派出60架飞机轰炸德国目标;陆军在宣布动员3天后开始行动,毫不迟延地对德军发起有限攻击;从总动员第15天起,法军投入主力部队对德军发动攻势。法国的这位将军还说,一旦发生军事行动就突破齐格菲防线。
然而,英法两国多年来一直口是心非,对波兰也不想认真履行自己的义务,而只是想让波兰在这场它们与纳粹德国的对抗中充当其马前卒,挡一挡德国侵略军的锋锐,使自己起码暂时不受太大的损失。
德国大举入侵波兰7个小时后,英法统治者不想如何解救波兰,而是仍然打算同德国作交易。法国外长乔治·博内这时打电话给法国驻罗马大使弗朗索瓦·庞赛,要他转告齐亚诺,法国政府欢迎墨索里尼在前一天向英法政府提出的如下建议:邀请希特勒于9月5日来举行一次会谈,以便“审查已经成为当前纷争根源的凡尔赛和约的一些条款”。英国也同意会谈,只是坚持德国军队必须立即撤出波兰。
9月1日晚上9时,英国政府才将一份正式照会递交给德国外交部长里宾特洛甫,要求德国政府停止对波兰的一切侵略行动,并立即从波兰领土上撤出其军队,否则,英王陛下政府将毫不犹豫地履行自己对波兰所承担的义务。同日晚上10时,法国也向德国递交了一份措词完全相同的照会。
此后,为了寻求与德国谈判,两国外长和英国驻德大使又连连表示,此照会并非最后通牒,而只是一种警告。它们之所以如此,无非是想逃脱自己对正在受到纳粹德国野蛮侵略的波兰所承担的义务。
在政府面临垮台的巨大压力下,英国政府于9月3日上午9时才向德国发出最后通牒,表示如果德国政府在上午11时以前不能作出令人满意的答复,两国即从该时起处于战争状态。
在英国连拖带拉的情况下,到9月3日中午,法国政府才十分不情愿地向德国发出最后通牒,最后通牒的期限是这天下午5时。
德国拒绝接受英法的最后通牒,于是已成骑虎之势的英法两国分别于9月3日上午11时和下午5时向德国宣战。同日,印度、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也同德国宣战。
英法对德宣战使战争突破了亚欧两大洲的界限。至此,第二次世界大战已出现了东西两个战场,并且战争进一步蔓延之势已不可遏止。
虽然英法两国已同德国宣战,但它们并不想真的与德国刀枪相向。
当时,英国和法国分别拥有作战飞机1760架和1407架。但不管是英国,还是法国,都未对波兰盟友履行空中支援的义务。法国甚至从一开始就坚决要求英国空军不要轰炸德国境内的目标,生怕引起德国的报复,使法国未设防的工业企业遭到轰炸。殊不知在德波战争期间,德国人最担心的就是英法两国的空军会对德国的工业中心鲁尔进行轰炸。
为了在东线集中优势兵力,尽快结束对波战争,德国在西线只配置了32个师,但就其训练和技术装备而言,只有11个基干步兵师称得上是够格的。而且当时纳粹德国的宣传机器所大肆吹嘘的齐格菲防线,实际上尚未完全竣工,既不是不可逾越的障碍,也不能弥补德军兵力的不足。而当时法国已经动员了110个师。因此,就德法边界上的兵力和兵器而言,法国对德国占有很大优势。法国本可以利用战争初期的这种有利态势,采取断然措施,在西线对德国实施大胆突击,即使不能根本扭转战局,起码可对德军起到巨大的牵制作用,从而大大减轻德国对波兰的压力,阻止德国速战速决目的的实现。
尽管法军总司令甘末林在9月3日就通知波兰,他将于9月4日在陆上开始战斗行动,但口惠而实不至,直至9月7日,法军一直拥兵自重,不肯向德军发一枪一炮。只是到9月8日,法军才发动所谓萨尔攻势。法军从萨盖明出发,略有推进。9日,同齐格菲防线前沿掩体有了接触,但法军并没有对该防线发动进攻。10月16日,德军首次出击,法军又撤回原出发地。萨尔攻势是法国人的一种象征性姿态,目的不在于打击德国,支援波兰,而只是想以此稍稍平息波兰人的怒气,并对国内外舆论做出一个他们认为可以说得过去的交待。
英国直到10月11日才派了4个师到法国去。这时,波兰战局早已结束。
在英法消极避战的同时,德国也不愿过早同英法交战。在侵波战争期间,它力求稳住西线,以避免两线作战。侵占波兰后,它又企图以“和平”烟幕掩护新的战争准备。因此,希特勒继1939年9月19日在但泽宣称他没有同英法打仗的意图后,又于10月6日在德国国会向英法提出“和平”建议。
由于在英法对德宣战后,双方在8个多月的时间里都无意正面交锋,从1939年9月3日~1940年5月9日,西线出现了宣而不战和不战不和的不正常局面。于是,英法对德国的这场“战争”被人们称为“奇怪的战争”。
在欧洲历史上,英法两国的关系可以说是占据了很大一部分篇章,他们既曾主导着欧洲的政治秩序,又在曾经全球殖民地圈占中争夺“扛把子”的位置,双方实力都十分强大,也因此造成了彼此间长达百年的互相仇视。
英法仇恨的缘由:
公元9世纪时,一部分从北欧来的日耳曼族中一支部落诺曼人抵达法国,他们凭借着优秀的武力和战绩,在10世纪时得到法国国王查理三世的认可,查理三世将今法国诺曼底半岛一带封给了诺曼人首领,让其建立起诺曼底公国,自公国被建立后,历代公爵都十分会打理这个国家,不仅顺利平息内乱,还扩大了公国的疆土,让诺曼底公国成为了法国最强大的地区。
1066年,新一任诺曼底公爵威廉率军跨越英吉利海峡,征服了英格兰,并加冕为英王,称威廉一世,从这里我们不难发现,此时的英国是处在法国的治理下的,英王威廉一世还是受封于法王的。所以早期的英国在威廉及其后代的金雀花王朝的统治下与法国的陪同下度过了三百多年,而在这期间,不断壮大的英国与法国间的矛盾也在逐渐加深。
14世纪初,法国王位继承问题浮现。1316年,法王腓力四世有三个儿子,但他们都没有留下任何男性继承人,按照血缘关系来说,法王王冠应该落在腓力的外孙头上。作为当时唯一在世的腓力四世的子女伊莎贝拉(爱德华三世母亲),其子爱德华三世拥有继承法王的权利的。
然而这位爱德华三世却又是英国国王,法国贵族怎么可能容忍一个英王来当法国的王。于是,他们便一致要求将王位传予其堂兄、瓦卢瓦王朝的腓力六世,可这个要求对于爱德华三世而言怎么可能会同意?于血统而言,他更为亲近,于权势而言,他更不应该退让。
1377年,腓力六世以爱德华“抗命”为由没收了英王在阿基坦的领地,而这块领地是爱德华在法国的主要领地,为此,双方展开的争斗,兄弟关系决裂。1340年,爱德华宣告鉴于与腓力的血缘关系,自己才是正牌的法国国王,此后的400年里,只要是公开的礼仪场合,英国王室都会反复重申爱德华的这项声明。
就这样一场关于法王的争夺战打响了,这一打就是百年时间,虽然结局是法国赢了,可也失去了英国这位兄弟,将双方的关系演变为了世仇。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出自《雨果文集》第11卷的文章。
段落原文:
有一天,两个来自欧洲的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财物,另一个强盗在放火。似乎得胜之后,便可以动手行窃了。
他们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劫掠,赃物由两个胜利者均分。我们看到,这整个事件还与额尔金的名字有关,这名字又使人不能不忆起巴特农神庙。从前他们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不同的只是干得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
我们把欧洲所有大教堂的财宝加在一起,也许还抵不上东方这座了不起的富丽堂皇的博物馆。那儿不仅仅有艺术珍品,还有大堆的金银制品。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欧洲。这就是这两个强盗的故事。
扩展资料:
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法国著名作家维克多雨果写过一篇《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此文选入中国初中语文教材。
巴特勒上尉本想利用雨果的显赫声望,让雨果为远征中国所谓的胜利捧场,但雨果,这位正直的作家,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反而代表了人类的良知,在这封信中强烈地谴责了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强盗行径。
雨果的难能可贵之处,不仅在于立场不是狭隘民族主义,而是群众的角度,世界的角度,人类的角度,公开斥责政府如强盗一般,颠倒黑白,不以此为耻,反以此为荣;
还在于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的创造者。指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这种见解,是非常透彻的。因此,他盛赞中华民族,表达了对中国人民的同情和尊敬,愤怒的谴责了侵略者的罪行。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英法关系最突出的就是百年战争(1337—1453年,英法两国间先为王位继承问题展开争权夺利,尔后演变为英国对法国的入侵,法国则被迫进行反入侵,从而进行长达百年的战争)。其他还有:
(1)18世纪英法之间为争夺欧洲霸权和在印度、北美的殖民地发生战争。结果法国战败,丢失很多在印度和北美的殖民地。
(2)法国大革命和法兰西第一帝国时期,英国多次组织反法同盟,武装干涉法国革命,同拿破仑争夺欧洲霸权,最后英国打败法国。
(3)在1777年北美独立战争取得萨拉托加大捷后,法国援美对英作战。
(4)1814~1815年参加维也纳会议,通过限制法国,保持欧洲均势等决议,英国还夺得了许多原属法国的海外殖民地。
(5)1853~1856年英法联合同俄国进行克里米亚战争,结果打败俄国。
(6)19世纪末20世纪初,为对付共同敌人德国,维护自身利益,英法组织包括俄国在内的“三国协约”集团。
(7)一战期间,英法联合在西线对德作战,并最后取得战争胜利。
(8)战后在巴黎和会上,法国极力想削弱德国,英国则奉行欧洲“均势”,反对过分削弱德国,英法产生矛盾。
(9)战后初期,英法共同操纵国联,都反对美国插手欧洲事务。二三十年代在德国赔款问题和法国安全问题上,两国意见分歧;30年代面对法西斯侵略扩张,采取绥靖政策。
(10)二战期间,两国共同实施敦刻尔克撤退,加入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共同对敌。
(11)二战后两国共同接受美国马歇尔计划援助,加入北约。现在两国都是欧盟成员国
从本质上看待殖民时代的英法关系,首先,都是殖民主义国家,在对待亚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总体利益上基本一致;在争夺霸主地位,控制势力范围,涉及各自的利益时,会发生矛盾,以致激烈的冲突;在受到共同的敌人威胁侵害时,能暂时团结起来共同应对危机,但结盟中也各打各的算盘。这就是资产阶级的本性所决定的。
不过有一点,英法两国互相之间没有直接占领统治过对方的本土,故两国历史上没有象中日之间的切齿之恨。
17世纪英国爆发了光荣革命,彻底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而且外交政策,从百年战争之后便开始逐渐转型,到了17世纪时期,英国的国际政策核心思想是“均势政策”。即英伦三岛不再欧洲大陆进行扩张,但是要保证欧洲诸国之间的均势,不至于出现一个欧洲霸主。
法国强大时,英国就联合其他国家打法国,普鲁士强大时,英国就帮助法国对抗普鲁士,说到底,在英国人眼中,法国人、德国人、意大利人,西班牙人、荷兰人,才不管他们在大陆上怎么斗,绅士们只在意谁一旦强大,就联合其他打压。所以英国被“亲切地”称呼为“欧洲的搅屎棍”。
十八世纪开始,老牌殖民主义国家西班牙日薄西山,大英帝国一跃而起,而欧洲大陆上最强的国家,当属法国,刚刚进入新世纪,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绝嗣,王位空缺,法国波旁王朝与李大力哈布斯堡王朝为了争夺西班牙王位,而导致了持续13个年头的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的爆发,这场战争,欧洲大部分国家都参与,而战争的实质,是为了遏制法国吞并西班牙而在此独霸欧洲的局面。
这应该是最早的反法同盟,神圣罗马帝国最大的邦国奥地利和普鲁士结盟,伙同英国、荷兰、葡萄牙组成反法同盟,共同对抗法国与西班牙、巴伐利亚、科隆及数个神圣罗马帝国下的德意志邦国交战。
这场战争本身上而言,法国应该算是处于相对的劣势,在战争初期,反法盟军兵力达到16万人,而法军只有75万,战争的前7个年头里,法国仅在西班牙取得几次局部胜利,其他战区全部败给了反法同盟,但是,战争进行到1710年时,俄国在大北方战争中获胜,英国为了竭力阻挠俄国在欧洲占据主导地位,改变政治方针,不愿意将法国彻底击败,于是背着自己的盟国跟法国和谈,实际上已经停止了对法国的战争。
在英国影响下,荷兰、勃兰登堡、葡萄牙、萨伏依等国都放弃了积极战斗的行动。到了1713年,法国和西班牙与英国、荷兰等国签订了《乌得勒支合约》、次年奥法之间签订《拉什塔特和约》,战争宣告结束,自此法国结束了在西欧的霸权地位,同时也为太阳王治下的法国埋下了严重的危机,到了本世纪末时,终于爆发了法国大革命。
英国虽然不是这场战争的主导,但其态度决定了这场战争的走向,保留了一定实力的法国,防止奥地利在神罗内部一家独大,同时也使得西欧的力量,足够遏制崛起的沙俄。
整个18世纪,法国在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失败以后,其国力大致上跟奥地利、普鲁士相当,此后又接着爆发了波兰王位继承战争,但是这次战争英国没有下场,表示中立,英国中立的态度,战争打了5年的时间,法国与奥地利之间最后签署和平协议,法国及其盟友与奥地利的关系趋于缓和。
然后美国多久,因为奥地利的查理六世死后无嗣,其长女玛利亚•特雷西亚承袭父位,普鲁士、法国、西班牙等国拒绝承认其继承权,而奥地利、英国、俄罗斯、匈牙利、荷兰等国从各自既得利益出发,支持玛利亚的继承权,由此爆发了长达8年的由两次西西莉亚战争构成的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
18世纪末,法国爆发了资产阶级大革命,革命所带来的恐慌,使得诸国组成了反法联盟,到了拿破仑时代后,大半个欧洲皆臣服于拿皇的脚下,而英国从一开始参战,作为反法联盟的主导国家之一,与法国的这场战争,旨在消除革命的影响,以及法国的壮大,
拿破仑时代后的法国,便开始走下坡路,新兴的普鲁士开始走向统一德国的道路,欧洲宪兵俄罗斯也蠢蠢欲动,于是英国的重心放到了普鲁士身上,跟法国几乎再没有爆发过战争,说到底,从拿破仑时代以后,法国都快要沦为英国小弟了。
首先,我们应该明确,使用反语来表达对历史事件的看法需要非常谨慎和敏感。因为这涉及到许多情感和复杂的历史背景。然而,以下是一种可能的表达方式:
"哦,那场英法联军的侵略,真是太人性化了!他们就像是在保护我们,防止我们变得过于强大。他们用文明的方式,哦,我是说,他们用战争的方式,帮助我们保持地位。那真是一场教育性质的入侵,让我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在这个反语中,我通过强调英法联军的"人道"、"文明"和"教育性质",以讽刺和挖苦的方式表达了对他们侵略行为的不满和谴责。然而,这种方式可能会被一些人误解为对历史的扭曲或嘲笑,因此在使用时需要谨慎。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