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的中心思想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的中心思想,第1张

中心思想:表达了对中国人民的同情和尊敬,愤怒的谴责了侵略者的罪行。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是以英法联军侵华战争为背景的文章。巴特勒上尉本想利用雨果的显赫声望,让他为远征中国所谓的胜利捧场,但雨果,这位正直的作家。

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反而代表了人类的良知,在这封信中强烈地谴责了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强盗行径。雨果的难能可贵之处,不仅在于他的立场不是狭隘民族主义,而是群众的角度。

世界的角度,人类的角度,他公开斥责政府如强盗一般,颠倒黑白,不以此为耻,反以此为荣;还在于他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的创造者。

他指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这种见解,是非常透彻的。因此,他盛赞中华民族,表达了对中国人民的同情和尊敬,愤怒的谴责了侵略者的罪行。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英法联军之役,又称第二次鸦片战争,是1856~1860年英法联合发动的侵华战争。清咸丰六年(1856年)英国借口亚罗号事件,进犯广州,挑起这场战争。

次年英法组成联军,12月攻陷广州。1858年5月英法舰队在俄美支持下攻陷大沽炮台,逼近天津。清政府派桂良、花沙纳为钦差大臣赴天津谈判。

6月分别与俄、美、英、法四国代表签订《天津条约》,11月又在上海签订中英、中法、中美通商章程。沙俄趁机于5月间用武力迫签《中俄瑷珲条约》,割去中国黑龙江以北。

外兴安岭以南大片领土。1859年英、法、美借口换约又派军舰北上,6月突攻大沽炮台。清军奋勇抗击,重创英法舰队。1860年英法再组联军,扩大战争。

8月英法联军二万五千人由北塘登陆,攻陷大沽,进占天津,9月在通州(今属北京市)八里桥击败清军后,直攻北京。咸丰帝逃往热河,遗留恭亲王奕䜣媾和。

10月英法联军控制北京城,焚掠圆明园。后奕䜣分别与英法代表签订中英、中法《北京条约》和批准中英、中法《天津条约》。沙俄又迫使清政府签订《中俄北京条约》。

割去中国乌苏里江以东大片领土。帝国主义的蛮横侵略与清朝封建统治者的妥协投降,使中国继鸦片战争之后又一次大量丧失领土和主权。

作者介绍:

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1802年2月26日—1885年5月22日),法国浪漫主义作家,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 运动的代表作家。

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几乎经历了19世纪法国的所有重大事变,一生写过多部诗歌、小说、剧本、各种散文和文艺评论及政论文章,在世界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雨果的创作历程超过60年,作品包括26卷诗歌、20卷小说、12卷剧本、21卷哲理论著,合计79卷之多。

给法国文学和人类文化宝库增添了一份十分辉煌的文化遗产。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海上劳工》等,短篇小说有《“诺曼底”号遇难记》。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16和17世纪英国文学特点:

在诗歌中出现了以多恩为代表的玄学派诗和一些称为骑士派的贵族青年所写的爱情诗,前者用新奇的形像和节奏写怀疑与信念交替的复杂心情,显示出当时科学大进展冲击传统文化的影响,後者则表达了一种末世情调。

17世纪40年代,革命终于爆发。人民经过公开审判,处决了国王查理一世﹐并在打了一场激烈的内战之後建立了以克伦威尔为首的资产阶级政权。

在文学上﹐革命主要表现于两个方面﹕一是有大量的传单和小册子印行﹐各种集团特别是属于革命阵营左翼的平均派和掘地派通过它们来发表政见﹐其中李尔本﹑温斯坦利等人写得犀利有力﹔二是出现了一个革命的大诗人──弥尔顿。

弥尔顿对于革命的贡献﹐首先在于他的政论文。从1641年起﹐他搁下了早以优美著称的诗笔﹐而用英文和拉丁文写了许多政论小册子﹐为英国人民处死国王的革命行动辩护,也发表他的进步主张。

扩展资料:

20世纪英国文学特点:

20世纪文学的第一个成就是戏剧创作上的突破。首先是爱尔兰人萧伯纳来到伦敦﹐用泼辣的剧评为易卜生所代表的欧洲现实主义新戏剧打开局面﹐接著又在自己的创作里巧妙地把它同阿里斯托芬以来的欧洲古典喜剧传统结合起来。

写出了51个剧本﹐其中有《华伦夫人的职业》(1894)﹑《人与超人》(1903)﹑《英国佬的另一个岛》(1904)﹑《巴巴拉少校》(1905)﹑《皮格马利翁》(1913)﹑《圣女贞德》(1923)﹑《苹果车》(1929)等名作。

它们或是辩论社会问题﹐或是发表新颖思想﹐但都给观众以高尚的艺术享受。萧伯纳的出现使过去一百年英国戏剧不振的局面根本改观。

在小说方面,继续现实主义传统的更大有人在。老一辈作家中,威尔斯不止善写科学幻想小说﹐而且长于描绘伦敦小市民的职业生涯﹐高尔斯华绥用上层人士的语言写资产者福赛特的家史﹐本涅特和毛姆用法国式的现实主义手法写人们的情感生活﹐都拥有广大的读者。

对知识分子更有吸引力的是著重写人与人之间的交情的福斯特﹐他的名作《印度之行》(1924)表达了东西文化在精神上的隔膜。赫胥黎则利用他对于科学和文艺的广博知识﹐写知识分子在现代世界里的困惑。

20年代之末出现了普里斯特利的《好伙伴》(1929)﹐写一个民间剧团在各处演出时的遭遇﹐发扬了狄更斯的喜剧式的现实主义传统。

—英国文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51993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2
下一篇2023-07-0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