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国寺是北京八大寺庙之一,始建于元代。原为元丞相托克托官邸,初名崇国寺(北寺)。明宣德四年(1429年)更名为大隆善寺。明成化八年(1472年)赐名为大隆善护国寺。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曾对寺庙大加修缮,名护国寺,又称西寺,与东寺隆福寺相呼应。护国寺小吃是以清真京味小吃品种为主。护国寺[1]为北京名刹,始建于元代。明代刘侗、于奕正著《帝京景物略》云:“大隆善护国寺,都人呼崇国寺者,寺初名也。都人好语讹语,名初名。寺始至元,皇庆修之,延佑修之,至正又修之。元故有南北二崇国寺,此其北也。我宣德已酉,赐名隆善。成化壬辰,加护国名。正德壬申,敕西番大庆法王领占班丹、大觉法王着肖藏卜等居此,寺则大作。中殿三、旁殿八,最后景命殿。殿旁塔二,曰佛舍利塔。”寺前后五进。院中碑刻甚多,其中著名者为赵孟頫书《皇庆元年崇教大师演公碑》和危素撰并书《至正二十四年隆安选公传戒碑》等。寺内除供奉佛教诸佛祖外,还有元丞相脱脱夫妇塑像和辅佐明成祖朱棣建有殊勋的姚广孝影堂。另有葡萄园数亩,可见其规模之大。
清末唐晏著《天咫偶闻》云:“隆善护国寺,俗称护国寺,即元之崇国寺。赵松雪书演公碑,危太仆书选公传戒碑皆在殿东阶下。月七、八有庙市,与隆福寺埒,而宏敞过之。”
护国寺庙会与隆福寺庙会齐名,即所谓“东西二庙”之西庙。《京都竹枝词》云:“东西两庙货真全,一日能消百万钱,多少贵人间至此,衣香犹带御炉烟”。
解放初期,随着社会的安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护国寺庙会又兴旺了一些时间,对私营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以后,摊贩们大都集中到隆福寺长期营业了。
1957年时,每届庙会时还有少数小摊贩在庙中摆摊售货,逛庙者寥寥无几。以后庙中建筑逐渐为一些单位占用,大部分建筑被拆除,改建为楼房,庙中原建筑仅存三间金刚殿和后殿的几间西配殿。如果硬要寻觅护国寺庙会的痕迹,只有人民剧场对面的小吃店和花厂子,尽管解放以后都改建为楼房,但这两家还是由护国寺庙会延续下来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