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大佐”可以带多少兵,为何日军不当少将都要争当大佐?

日本“大佐”可以带多少兵,为何日军不当少将都要争当大佐?,第1张

二战时期,佐官是日本军队特有军衔称呼,事实上,佐官相当于其他国家军队的校级军官,属于中级指挥官。

当时,日本军队有将佐尉三级九等军官军衔,将级军官为大将、中将、少将;佐级军官为大佐、中佐、少佐;尉级军官为大尉、中尉、少尉。

其中,大将相当于其他国家军队中的上将,大佐相当于其他国家军队中的上校,大尉相当于其他国家军队中的上尉。

日本军队的大佐,原本是连队长(日文原意如此,为避免和其他国家军队中连级战斗单位混淆,所以就翻译成了“联队”),相当于其他国家军队的团级作战单位。

日军的大佐联队长,麾下却拥有将近4000人的兵力,要远远超过其他国家军队1500-2000人编制的团级作战单位,相当于其他国家军队半个师的兵力。

二战时,一个齐装满员的日本陆军步兵联队,拥有军官、士官和士兵3747人,军马526匹,各种枪械2590支(挺),各种火炮14门,89式掷弹筒76具,各类非机动车256辆。

日本的一个标准步兵联队兵力3800,换作总兵力28200兵力的甲种师团的话一个步兵联队可以多达4000余兵力,下辖3个步兵大队,虽然联队长军衔是大佐,大佐相当于上校,但却是名义上的团长拥有3个步兵大队(团)的旅级建制部队,

按兵力多少算的话联队长相当于国军的旅长,把战力差火力差算上差别更大,抗战时除了在南方有几个战斗力爆表的军队外,其他的时候,都是以好几个师跟鬼子一个联队干才能勉强获胜(台儿庄大捷30万国军围攻非满员的第5,第10师团4万兵力,鬼子损失过半,国军损失约6万)。

比如万家岭大捷时“粤军之母”第4军麾下的一个营以全体殉国的代价跟106师团123联队在扁担山血拼三天三夜,74军58师9000余兵力在张古山跟106师团113联队全部和147联队半数兵力近6000鬼子几乎同归于尽,1944年衡阳保卫战,只有7个团战力的严重缺员的第10军硬扛包括补充兵在内的7个师团兵力鬼子,血战47天,几乎全歼68,116师团,重创58,40,13师团和34师团的218联队。

“日本军官爱上中国女子”出自电视剧《掩护》,讲述了叛徒李国胜投靠国民党,潘久阳借此决定给“启明星”致命一击。眼见高志华的身份暴露,危在旦夕,宫丽协助高志华成功将李国胜刺杀,化险为夷。

本以为行动万无一失,但最终还是被潘久阳发现了蛛丝马迹。宫丽精心布下迷局,将潘久阳的视线引向别处,得益于宫丽的缜密和严谨,潘久阳始终也抓不住高志华的把柄。

可是纸究竟是包不住火,潘久阳通过美国的弹壳鉴定专家的证据分析,锁定了高志华正是“启明星”。最终的决战中,高志华为了掩护宫丽而牺牲。

扩展资料

《掩护》是一部爱情谍战剧,由高梓博执导,陆毅,刘涛,朱泳腾,杨紫彤等人出演。

冯嘉怡饰演戴笠,1969年7月10日出生于北京,华语影视男演员。2008年,冯嘉怡在滕华涛再次推荐下在电视剧《王贵与安娜》中他饰演小配角周科长。同年演技被滕华涛认可,在电视剧《蜗居》饰演商人陈寺福。

由清末重臣李鸿章所创建的淮军,毫无疑问是大清朝当时最精锐的军队。后来的北洋新军,就脱胎于淮军。只是,大清朝如此精锐的军队,在日本陆军面前,却是不堪一击,屡战屡败。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淮军的战绩如此不堪呢?

很长一段时间,在我们的印象中,都觉得应该是淮军的武器装备过于落后所导致。淮军在面对装备有火枪、火炮的日军时,只能挥舞着马刀,手持长矛等落后的冷兵器,或者简陋的鸟铳等火器,拼命的冲锋。然后,一批批的倒在敌人的枪弹之下。

而实际上,还真不是这个情况。

淮军拥有当时世界上,由英、德、美、比利时、奥地利等国所研发的,最先进的枪、炮。

淮军不仅仅装备有单发步枪,如单响毛瑟枪、林明顿后膛枪等等;还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栓动连珠快枪,如十响、十三响连珠毛瑟枪、斯宾塞连珠枪等等。所谓的连珠快枪,即具有储弹器,类似现在手动步枪上弹方式,在当时是绝对的速射枪。另外,步兵还装备有加特林机枪、马克沁机枪。骑兵还装备有各种型号的马枪。

同时,淮军还装配有克虏伯炮、奥地利快炮,以及其他各式大小快炮,用的弹药也是类似于现代榴弹的开花弹。

当时,美国人称北洋海军世界前三,陆军也在世界前五之列。清朝的大臣们,也是洋洋自得,向朝廷奏报:“大清快枪快跑之多,甲乎天下!”

不能不承认,当时的清军的确如此,装备有众多的先进武器。只是,打仗不仅仅靠优质武器及其数量,还有很多其他的要素。而包括淮军在内的清军,仅仅是“一支拥有世界先进武器装备的古代军队”!

淮军面对日本陆军,作战失败的根本原因就是“一支古代军队”,在跟“一支现代军队”作战。

之所以称淮军是一支古代军队,有以下几个主要原因。

首先,淮军缺乏训练有素的军官群体,这是最重要、最核心的一点。

有句俗话,叫做“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淮军就是如此。

淮军的士兵,在作战之前,通常都会受到比较现代化的训练。李鸿章曾经聘请英国军官训练过会字营,请法国军官训练过庞字营。后来,因为担心军队会被洋人控制,则采取了聘请洋人为教习的方式。

淮军中的这些洋教习,不仅仅教授士兵射击、开炮的方法,还会教授西方先进的战阵。所以,淮军中经过严格训练的士兵,基本素质还是具备的。

重点来了。洋教官知道作战的时候怎么指挥士兵布阵,如何让士兵防御、进攻。可是,淮军中的将领不知道。而日军当时已经建立有军校,培养职业军官。当时的淮军将领,不要说上军校了,识字的都很少,打仗的经验全是从与太平军、捻军作战中得来的。

这些指挥作战的中下级军官,恰恰是作战时的中枢、核心,他们指挥不利,就很难取胜了。到了两军对垒之时,战场上的士兵,总不能不服从将领的指挥吧。所以,作战时,洋教习们教授给士兵的作战方法,在淮军将领的指挥之下,马上就被弃之不用了。淮军将领,硬生生将淮军变为了一支古代军队。这一点,可以从下一个原因中得到印证。

其次、指挥方式落后,作战杂乱无章,这是导致失败的直接原因。

根据日军军官写给上级信件中的内容,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淮军的指挥、作战情况。

因为淮军军官的指挥问题,导致了很多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

中国古代作战多有帅字大旗,还有各个将领的旗帜,以及各营、队的旗帜。将领、士兵,包括火炮,通常都聚集在旗帜左右,全都是重点目标。

冷兵器时代,竖大旗没问题,毕竟对方的士兵无法一下子冲到近前。而在远程火器时代,这不就是给对方指明了进攻的方向和地点。所以,日军很快就摸清了淮军的模式,集中大炮,以及其他火力,猛攻这些树有旗帜的地方。淮军将士,拼死命,也要护住大旗不倒,誓死也要给日军“通风报信”。

这……

同时,淮军将领的指挥方式也是挥舞大旗。旗帜一挥,日军一看,对方要开枪了,赶快躲一波。再一毁,要开炮,再躲。而且,淮军的射击,也是看到射击命令之后,随意发射,没有齐射,轮换。枪尽管开,炮尽管打,总之,什么时间弹药打没了,什么时间停。

这种打法呢,把日军的确吓得不轻,子弹呼啸着从头顶飞过,好恐怖。只是,很少有打中的。为什么?因为淮军士兵枪法不准,根本就没练精,更不知道利用地形、地物,或者是卧射,增加稳定性。随意,随意,大家随意呀,热闹点就好,一定要从气势上压倒对方。

而大炮的炮弹呢?更是很少能打到日军,这让日军军官惊讶不已。亦或是有几颗瞎猫碰到死耗子,打过去了,却不爆炸。日军更惊诧了,搞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因为负责指挥及操作大炮的淮军将士,根本就不知道弹道为何物。一个个不要说计算了,字都不认识几个。有些士兵,可能连炮弹引线怎么设置也没学会,炮弹一填,咚一下发射出去了,可就是不爆炸。淮军的士兵只能对天祈祷,砸死一个两个日军吧。

估计洋教习教的时候,脑壳都疼,算了,你们打着玩,高兴就好。于是乎,这帮炮兵,在日军眼中就是一帮放烟花的。咚咚当当一阵热闹过后,炮弹没了,那就歇了吧。

淮军有钱,而且大方,有弹药就发射,没了再说。这么一帮淮军,运气好的时候,的确给日军带来了不小的麻烦,甚至可以重创日军。但是,多数时候,结果不说也能猜到了。

而且,按照日军军官信中的说法,淮军很少进攻,多数是防御。这也就更不要说什么奇袭、掩护、侧击、包抄之类,在古代战争中,就已经很常见的战术应用了。即使有冲锋,也是如同打太平军和捻军时一样,一窝蜂的如同孤注一掷般,冲呀,杀呀,抢呀……只是面对日军,冲出去的淮军没过多久,还会一窝蜂的退回来。

淮军防御的时候,阵线上会有很多薄弱的地方,却根本不会留下预备队,伺机支援。说白了,淮军的战法就是,守住了,胜利,守不住,被动挨打,最后败退。

再有,淮军将很多先进武器,留给了日军。

有句名言,叫做“没有抢,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淮军跟日军之间,却恰恰颠倒了。

淮军将领指挥能力弱,撤退的时候,也是一窝蜂,跑吧,日本打过来了。于是乎,那些让日军经常流着哈喇子渴求的先进大炮,连珠枪、全都缴获到手。日军对这些大炮、快枪,还非常的爱惜,之后,掉转炮口、枪口,成了屠杀淮军的利器。

正所谓此消彼长,日军越打越有经验,越战越勇,缴获越来越多。而淮军,则是越打士气越低落。

还有,淮军缺乏有效的思想教育,多数时候士气不足。

淮军脱胎于湘军,湘军前期军纪严明,后来也是非常败坏。淮军同样继承了这一“优良传统”。

随着时间推移,淮军军纪开始涣散,作战时经常抢掠地方,逐渐发展到了“见贼即溃,遇物即掳,毫无顾忌”的地步。而且,淮军也不像最初的湘军,多数是亲戚乡邻,缺乏忠义血性。淮军将领激励士兵,只有功名利禄,却没有更多的家国情怀教育。这就导致了士兵以利为目的,无利则溃的结果。

因此,在日军军官的眼中,淮军非常畏惧白刃战。只要日军挡住了淮军前期的乱射,迫近淮军阵地之后,多数淮军就会扔下已经上了膛的枪支逃跑。

日军军官的描述不免夸张,但是可信度还是比较高的。比如甲午战争中的平壤之战,占尽优势的叶志超,就临阵脱逃,导致平壤失守。将领都是个熊包,士兵又能怎么样呢。

再加上清廷对列强的反抗意识不够坚定、强烈,进取意识不足,更让士兵无法明白到底是为了什么而战。仅仅是功名利禄,号召力不强,导致士兵的士气进一步下降。

最后,淮军数量总体上,的确要少于日本陆军。

淮军在装备上强于日军,而装备是靠金钱就能得到的。所以,清廷缺钱么?真难说。但是,在训练、制度、战术上,淮军都弱于日本陆军。而数量上,主力淮军更是远远少于日本陆军。

日本陆军当时的机动作战兵力有7个野战使团,约12万人以上。每次作战,一般都是两个以上的野战使团配合。清军总数量很多,但是淮军数量有限,裁撤之后大概在5万余人。所以,为了补充兵力,李鸿章不得不补充很多未经系统训练的士兵进入淮军,导致作战能力进一步下降。

不过,这一缺点是可以通过合适的战略、战术的使用,来弥补的。比如做好侦查工作,进行伏击战,集中优势兵力,歼灭局部的弱势敌人。随着敌人数量的减少,兵力不足的问题也就可以解决了。

其他还有诸如淮军体系不完善之类的,都不是大的问题。淮军以500人的营为主干,高级将领可以直接指挥到营。比如,守卫平壤的叶志超就直接指挥了20个营的兵力。这跟现代化的军师旅团营的体系,指挥效能上大大降低,但并不是致命的。

总结

淮军之所以在面对日军时,不堪一击,主要就是因为缺乏经过系统训练的军官群体。军官缺乏战术素养,指挥不利,即使拥有再先进的武器,也是无济于事,战争自然就难以取胜

李云龙这个人啊,说起来胆子是真的大,仗着自己有本事,他可没少干那些上级不允许的事情。就拿打坂田联队,就是他战场上抗命击毙的坂田联队。***都是纪律严明的,不可能因为李云龙立了功,就不追究他在战场上抗命的事。

这一打就让李云龙被撤职了,直接成了被服厂厂长。后来官复原职,李云龙也没学会老实做人,刚打完山崎大队,立了个漂亮的军功,李云龙又不听上级指挥去打虎亭据点鬼子的伏击。这一回还是楚云飞跟着他一起的,作为来观摩的国军军官,楚云飞也很好奇李云龙的本事。

因为得了上级的命令,李云龙也意识到了这里面估计危险不小,他就改了伏击位置。亏得他运气好,要是不改伏击位置,他这回就被日军给包饺子了。李云龙伏击下令后,看到鬼子们穿着的都是皮鞋,立刻就下令让自己的手下撤下来,先别动手。

虎亭据点的鬼子穿得都是胶鞋,皮鞋这种高级货只有日军中的精兵才能穿。李云龙一看就知道这不是虎亭据点的鬼子,并凭着多年来在战场上的直觉,认为这里面有便宜可占。李云龙是个出了名的爱占便宜的家伙,尽管楚云飞不同意他在这里动手,李云龙还是执意让手下的兵埋伏了起来。

后来的事实也证明李云龙这一次赌对了,他这一次伏击的大鱼是日军华北区的观摩团,十几个鬼子精英。这一网可谓是收获很大了,就连楚云飞在一旁看着,也赞叹李云龙是一员福将,还询问了李云龙为何会知道这里有仗可打。

其实这也是楚云飞不如李云龙的地方,楚云飞受过正经的军事教育,做事情十分讲规矩,也就是因为太讲规矩了,所以反而很难打出出敌意料的仗,而李云龙这人没受过正规的军事教育,打仗全凭自己多年来在战场上的经验,自然就压了楚云飞一头了。

李云龙在伏击“战地观摩团”的时候,有一个细节非常值得推敲,李云龙发现鬼子行军时鞋底发硬,穿的不是胶鞋,而是穿的皮鞋,于是李云龙立马选择撤退。这一个细节书中没有细说,但是却是一门大学问,突出了这个时期八路军对日军的研究。而这些经验都是八路军从惨痛教训中得来的,幸好当时部队热衷于总结经验,否则恐怕要吃更多的亏。

这一点还要从日军侵华时期的两种不同的军鞋说起,一种是“昭和五式”军鞋,这种军鞋用牛皮制造,棉线缝合,有掌钉三十六枚,这种军鞋非常适合行军,结实耐用。从1930年定型之后,一直是日军的标配军鞋,日本的关东军就全员都是这种军鞋。可以说在1940年之前,几乎所有的侵华日军士兵都是踩着这款军鞋。

但是到了1940年之后,日本资源短缺的劣势便开始暴露,“昭和五式”军鞋的质量开始大打折扣,变为了猪皮,鞋底也没有了掌钉,而且鞋底也开始是胶底。到了1941年,日军又开始列装质量更差的“昭和十六式”军鞋,所以新兵几乎都是穿的这种胶底鞋。只有一些老兵和关东军是穿着“昭和五式”军鞋,所以看到一整队穿皮鞋的日军,一般都是日军的精锐师团。

从1937年全面侵华开始,日军一直是在不断的动用预备役部队,尤其是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大量日军预备役士兵进入中国作战。所以在1940年期间,八路军就发现了鞋子不一样这个细节,并且得出了这个经验。此后但凡遇到穿皮鞋的日军,都不能贸然进攻,因为这些日军都是作战经验丰富的部队。而遇到胶底鞋,那就可劲的打。

所以李云龙从一双鞋就发现了这伙小鬼子不是虎亭据点的日军,而是新调来的日军精锐部队,于是李云龙断定这事有蹊跷,这次日军肯定是有什么大人物在后来。也就有了李云龙一次伏击干掉一车日本军官的事,可以说从这一点来看,《亮剑》当之无愧应该成为经典,连这样的细节都能处理好。

在李幼斌版《亮剑》第六集中,李云龙准备打一场伏击战,捞点油水,但就是在战事开打之前,已经做好伏击准备的李云龙却发现,从虎亭据点出来的日本兵脚上的鞋子不对。

李云龙看到日本兵脚上穿着皮鞋十分惊讶,因为往常虎亭据点的日军都是穿胶底鞋,这显然不是虎亭据点的守军,而是从外地调来的。

对于李云龙的判断,身边的楚云飞也表示认同,楚云飞估计这些日军是华北的第四旅团。事后证明这些部队的确是华北第四旅团和第九旅团,是日军驻守在山西的精锐部队,本次是调动是为了给“战地观摩团”保驾护航的。

由于是精锐部队,这批军队的装备自然比较优越,他们配备的军靴也是非常好的“昭和五式军靴”。昭和五式军靴是在1930年(昭和五年,昭和是裕仁天皇的年号)定型一款军靴,其采用纯牛皮制作,非常结实耐用且防寒抗冻。

由于昭和五式军靴鞋底装了32枚防滑钉,后脚跟还安装有马蹄铁,因此脚步声与其他军靴完全不一样,走起路来也有着非常明显的区别,这才引起了李云龙的注意。

在全面抗战打响之前,日本只有17个甲种常备师团。由于常备军数量尚且不多,昭和五式军靴是能够做到全面发放的。但即便如此,这双鞋也是需要士兵自己掏一部分钱的,相当于一名普通士兵小半个月的薪水。 (昭和五式军靴)

不过在侵华战争全面爆发后,随着日军规模的急剧扩张,日军后勤已经难以保障军靴的质量的。迫于物资紧张,昭和五式军靴的制作工艺持续缩水。不但放弃了牛皮,改用马皮、猪皮制作,连鞋钉也不断减少,最后甚至取消。

到了战争后期,日军已经不再为全军配备高质量的军靴了,普通的地方守备军队只有胶鞋,而能穿着五式军靴的部队必然是作战能力极强的精锐部队。

这场伏击战开打的时候,太平洋战争还未爆发,日军中的许多老牌师团仍然是在中国战场上,战斗力是非常强悍的。

根据很多抗战老兵的回忆,在全面抗战前期的日军甲种师团士兵枪法极好,甚至可以在移动的卡车上命中目标。如此训练有素的部队,李云龙又不傻,自然不会上去硬碰硬。

但李云龙也没有就此撤退,首先是因为此时自己已经腹背受敌,就算是撤退也不安全。其次,李云龙判断日军出动如此精锐部队,必定是要有重要目的,此次行动肯定是有“大鱼”。于是他下令全军隐蔽,不得擅动,静观其变。

果然,在经过一夜的等待之后,李云龙终于等到了日军的战地观摩团这条大鱼。由于日军先头部队没有发现李云龙部,所以放松了对观摩团的保护,以至于观摩团身边没有多少军队护驾,而李云龙则瞅准时机,一举将这批观摩团团灭。

李云龙看见日军穿的是皮鞋,就判断出这支日军是从东北过来的关东军!关东军是日本最早进入中国的一支精兵,他们装备精良、训练有素,战斗意志高,是一支能征善战的残暴之师!李云龙牙口不好,要想吃掉这支关东军明显是力不从心,搞不好还会被反噬,因此李云龙果断撤退!

日本关东军在九一八事变后占领了中国东北三省,并长期驻守此地扶持伪满洲国。关东军的任务是防备苏联南下,维持朝鲜、东北地区的治安,掠夺占领区的自然资源!那时的关东军都是老兵,他们身经百战,罪恶累累!1939年关东军与苏联有过一战尽管日军惨败,但是苏军也伤亡惨重。之后两军各自维持现状,相互之间都忌惮对方!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军兵力渐渐枯竭,关东军精锐被抽调到其他战场作战!日军对国军采取政治诱降为主、军事进攻为辅的战略,集中大量兵力对八路军的敌后根据地进行扫荡。李云龙的独立团战斗力强,可以击败日军一个步兵联队,可以击溃伪军一个师。但是对于精锐的关东军李云龙不敢轻易下手,以免失船落水!

李云龙精明强干,对于不了解的敌人他不会轻易下手,一旦摸清了对手底细,相好了破敌之策,他就会猛虎下山,一击必杀!李云龙想让其他部队先试试关东军战力,了解之后再下手,不想给他人做嫁衣裳!因此老李果断撤退,不惩匹夫之勇!

《亮剑》非常注重细节,这种细节不只是道具,军械,烟火等等方面,更多是把中国军民真实的抗战情节展现出来。特别是题主说的关于日军皮鞋这个细节,更是让真正理解抗战 历史 的人肃然起敬。

中国抗战的艰苦卓越不是现代人能够想象的,二战期间的中、日两国的国力水平相差太大,我们不但在经济上,军事上落后日本几十年,更是在各种物资保证,军备设施上差距太大,这其中就有日本军人使用的穿戴设备,比如: 军靴

《亮剑》李云龙看到的日军穿的皮鞋属于 “昭和五式军靴” ,此时的中国连士兵使用的主力步枪都还没有进行统一化的时候,日本人连士兵鞋具都已经标准化了。

“昭和五式军靴” 是日本专门针对士兵研发的一种标配装备,使用牛皮缝制,鞋底镶嵌有36颗防滑钉,脚后跟甚至还安装有马蹄铁,以防止磨损。

这样的军靴最开始是配置给最先入侵中国的关东军的,后来日本全面侵华后,日军所有的精锐部队也进行了装备,但是日军的这种装备不对伪军进行装备,随着日军在中国战场上越陷越深,一方面日军的兵力消耗很大,另外一方面就是日本的战略资源逐渐的枯竭。

“昭和五式军靴” 就由于军备物资的不足进行了改良,比如鞋底的防滑钉一减再减,比如取消鞋后跟的马蹄铁,最后连牛皮都做了更改,用猪皮替代了。

李云龙看到的这群传皮鞋的日本兵其实是日本的精锐部队,这样的部队数量不是很多了,但是作战经验丰富,战斗力非常的强悍。从另外一个方面也能说明李云龙参加过多次对日作战,对日本军人的穿戴以及特点有很清楚的了解。

李云龙发现了这群士兵穿戴的是“昭和五式军靴”,更加确定了这次伏击战有很大的风险,他们面对的不再是过去那群 日本新兵蛋子 ,更不是一击即溃的 二狗子伪军 ,这是真正的日本精锐部队,这种硬碰硬的战斗无论是对独立团还是楚云飞的晋绥军都讨不了便宜。

这种折本的买卖李云龙从来都不做,先撤退,不吃眼前亏。李云龙避开了日军的精锐主力,转而打了日军观察团的埋伏,真正的把毛泽东的战争指导思想运用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了。

因为李云龙凭他多年的征战经验可以判断穿皮鞋的日军是关东军,装备优良。

李云龙能够晋升为团长,其指挥能力一直受到了众人的认可,就算是旅长和师长时常对他批评教育,但是也从没有否定过他的能力。李云龙参加***时间比较早,是跟着陈赓这些将军一起经历过红军长征的,其见识和阅历也是非常人所能比的。见到穿皮鞋的日军,李云龙一眼就判断出了这批军队是关东军,所以下达了撤退指令。

而关东军作为日本侵华的第一批军队,其装备和穿着都是非常好的,一直是日本的王牌军队,这只军队在东三省养精蓄锐多年,曾和苏联有过一站,双方都是损失惨重,因其残暴而出名。凭借李云龙一个团的兵力别说拿下它,就算拼光全团,也不能对它造成多大的损失。

关东军本来是一直驻扎在东三省的,是用来防止苏联南下的,而且日本的武器,军工厂多在东北,所以需要去维护治安,控制资源。但是战争僵持到后期,日本已经没有多少兵力可以调动了,所以才被派到其他战场作战。

面对这些精锐的关东军,李云龙是不敢轻举妄动的,曾经李云龙也是为自己的轻举妄动付出了惨重的代价的,所以李云龙下令撤退是非常有道理的。多年来李云龙能立于不败之地,这也是李云龙的智慧所在。

李云龙派人去恐吓白村维持会的会长,要求给自己的军队提供白面。实际上的意图是想把虎亭据点的300多鬼子给吸引出来,把它们消灭掉,以换取一些枪支弹药和军大衣,让自己的军队好过冬。

李云龙本来准备把自己的一个营埋伏在半路上,然后先让投弹组用手榴弹炸死一部分,剩下的全营冲上去拼刺刀。

哪知道这个时候日本人也在搞一个惊天大阴谋。山本特战队计划偷袭太行山八路军总部驻地,打掉八路军总部指挥机关。

然后由第四旅团和第九旅团出击,彻底消灭掉没有总部机关指挥的八路军。同时也让日军军官观摩团观看一下特战队的威力,以便在日本军队内部推广。

日军两个旅团出击,惊动了八路军总部的副总指挥。他要求129师敲打一下日本人,弄清日本军队的战略意图。

本来李云龙部要到赵家峪去保护总部机关的侧翼安全,但他对日军的行动也非常好奇。就擅自决定留下一个营在半路上埋伏下来,寻找战机。

结果李云龙却发现,自己埋伏的地点,处在日军第四旅团和第九旅团的结合部。进退两难,于是干脆就按兵不动,看看日军后边还有什么大动静。

之所以能够发现对面的敌人是日军第四旅团,就是因为他们加上穿的是皮鞋,并且比较重。而虎亭据点里面的鬼子穿的是胶底鞋,不是日军的主力。

因为日本是一个岛国,资源非常缺乏。因此他们生产的皮鞋数量就比较有限,只能装备到主力部队。

根据参加过平型关战役的战士们后来回忆,日军大部分穿的都是黄皮鞋,以牛皮为主,这种鞋子非常笨重,不利于快速行军。这种皮鞋是昭和五年设计的,命名为编上靴。

相当于高腰皮靴,可以把脚踝关节完整的包裹住,起到保护作用,也可以是在行军过程中防止有杂物掉进鞋子里。鞋子底部还有三十颗左右的防滑铁钉,鞋跟处有一个十毫米厚的马蹄形铁掌。这样的鞋子既防滑又耐用,这就是我们形容日军铁蹄践踏中国的来源。

随着侵华日军陷入中国全民抗战的汪洋大海,日军不得不扩军。没有那么多牛皮,同样款式的鞋子只能用猪皮或者人工合成皮来代替,当然还有胶底鞋。

在长沙保卫战中,薛岳将军就把长沙外围的水田全部灌满水。这样日军的猪皮皮鞋遇水就会变得非常肿大,笨重无比,给日军前进增加了很多难度。

李云龙作战经验丰富,观察力强。他一眼看出来,对面出来的鬼子和虎亭据点里面平时的息子不一样。虎亭据点里的鬼子穿的是胶底鞋,这些鬼子穿的是皮鞋,脚步比较重。

李云龙马上就判断出这些鬼子是日军的主力第四旅团,以李云龙一个营的部队是根本打不过这些日军的。

日军两个旅团,加在一块有1万六千人左右。李云龙曾经说过,就算是五个团,也阻挡不住这些鬼子的进攻。五个团也无非就是不到6000人,连一个旅团也打不过,何况是两个旅团。

但李云龙认为,两个旅团肯定是在保护什么大人物,老鼠拖木锨,大头在后边。果然后边是日军军官观摩团,其中带头的还是一个少将。李云龙出其不意的把这个观摩团给消灭了,打乱了日军的战略意图,达到了总部首长想要达到的目的。

有一句话说得好,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关于军靴这一个点,看懂的都佩服李云龙,没看懂的,就让百晓生为大家解读一下。

大家看一个人,首先看穿着打扮,有经验的,可以分析这个人的身份、地位、职业,甚至性格。而在战争中,观察的还要更加仔细,一丝一毫都不能马虎。

大家也许奇怪,为什么李云龙没有收到专业的军事培养,为什么老大胜仗,就连黄埔毕业的楚云飞都佩服的不行。与李云龙的细心、善于观察分析,有很大关系。

甚至于,像是在驻地安排暗哨,发现了山本特工队,为全团报警;李云龙半夜起来查铺,发现了汉奸朱子明,立即发现了不对,提高了警惕。这些在一开始,只是因为李云龙心细、警惕,但是,相信李云龙的手下慢慢的都会得到李云龙的教导,并且在后来成为了明文规定,一代代传承下来,创造了巨大的贡献。

至于发现穿皮鞋的日军,就更能体现李云龙高超的指挥艺术。

由于日本资源匮乏,再加上扩张过快,很多新兵都没有新鞋穿。所以,这样一支全是穿皮鞋的日军,马上引起了李云龙的警惕。当然,这也是李云龙了解周边日军的情况。这也是赵刚听说孔捷带兵去“牵马”十分惊慌,而李云龙成竹在胸的原因,因为李云龙对周边的情况都摸透了。

而在发现部队撤不下来后,又果断的选择了继续埋伏、观察,则体现了李云龙遇惊不乱、沉着冷静,最终逮到了大鱼“观摩团”,取得了重大胜利。

这一胜利的取得,离不开李云龙对周边日军敌情的掌握,也离不开李云龙胆大心细、善于观察的性格,更离不开李云龙高超的指挥艺术,甚至是缺一不可。

可以说,《亮剑》就靠这一双皮鞋,就将李云龙这一主角表现的淋漓尽致。

“二营长!你他娘的意大利炮呢?” 这句台词来自经典的抗战剧——《亮剑》。2005年《亮剑》火爆荧屏,并且在接下来的十多年里,复播的收视率也一直名列前茅。因为它是一部极其认真的电视剧。

不管是对人物的雕刻还是对剧情的描述,都是无可挑剔的。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极生活化的李云龙,把 社会 潜藏的审美心理给具现成了现实。不仅如此,中间还穿插着无数经得起推敲的 历史 知识,军事细节。

李云龙在抗日战争中,领导的八路军是在装备方面是永远没办法和日本军队相比较的。对于当时大部分革命军队来说都很穷,很多情况是需要靠打赢了仗收缴的战利品来补充自己的装备。

在战场上,装备比较弱势一点的军队刚正面不是上上之选,而是需要对天时地利人和各个方面都有足够的判断,看看这仗到底能不能打赢再决定去打。因此一个装备弱势一点的军队的领导一定要拥有足够的战场作战经验。

在《亮剑》里,李云龙是打算埋伏起来,伏击虎亭据点里的三百日军。当一群日军从据点里出来的时候,李云龙却从望远镜里发现有一点点不一样。原来这群日军穿的是皮鞋,而非他所熟知的据点里的那群日军所穿的胶底鞋。

其实是这样的,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日军其实早就准备攻打中国,原本准备一举拿下的,没有要打持久战的想法,因此各个方面的装备物资都是极其不错的。在军鞋方面使用的是一种“昭五式”军靴。

这种皮鞋使用的是牛皮,质量极其不错,但是没想到在中国遭受到了极大的阻力,和中国打起了持久战。日本人本来就不多,死的人多了,后面的战争需要新拉起壮丁,同时也需要更多的物资装备。

那么配备的军靴都是弱小版的“昭五式”军靴,是使用猪皮制作的。到后面物资更加不够了,就使用的是橡胶质的“昭十六式”军靴。

可想而知,后面拉出来的军队,都是军事训练还不够完全的士兵,配备的装备也是缩水减弱了很多的装备。那么战斗力比之最早的一批军队更是少了数倍,这种日军也是八路军最喜欢遇到的军队。

李云龙看到从据点里出来的军队是穿着第一版“昭五式”军靴的军队,而不是之前的缩水的日军。就知道这支日军不是那么好啃,肯定是经历过多场战争,有着足够的军事能力的军队。

而自己带队过来伏击只带了一个营,所以他推测就算是先开始成功伏击了一部分,到最后肯定也是自己这一方得先覆灭,得不偿失。于是不准备进行伏击。

可是在电视剧里,李云龙也没有下令撤退,而是继续潜伏着,事出反常必有妖。这个据点里突然冒出了一大堆装备优良的军队,一定是有所图的。可能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情报,所以他就命令一直在这里继续埋伏着。

第二天发现原来是服部少将的“战地观摩团”前来观摩打仗情况的。但是此时陪伴在观摩团身边的都是一些军官,兵力极少,李云龙就顺势直接灭了这战地观摩团。

在原著中,伏击日军观摩团的情节没有那么复杂,就是1941年前后,在经历了鬼子的大扫荡和三光政策,独立团实在有点撑不下去了,决定去干一票。

除了缺衣少食,最让赵刚担心的就是弹药问题,当时独立团的战士每个人不到五发子弹,如果此时有作战任务,独立团只有挨揍的份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李云龙和赵刚两个人商议决定对日军来一次偷袭,并且以不用子弹的白刃战方式与日本硬碰硬。

结果两个人就挑了个野狼峪这个地方,准备来一场伏击战,在寒冷的冬天,八路军战士趴在地上等了半天,才等到日军。在雪地里冻得直哆嗦的李云龙心里想,甭管什么部队,就是来一个联队也得干,总比冻死强。

结果日本 汽车 队出现后,赵刚傻眼了,因为从风中可以听到日本士兵的歌声,李云龙大老粗不懂日语,赵刚毕竟是文化人,知道那是日本关东军军歌,跟李云龙说,情况有变,这是刚调进关的关东军,实力特别强。

李云龙一咬牙“狭路相逢勇者胜,干!”

可见,在小说中为了突出《亮剑》精神,不管敌人有多猛都要干,这才是逢敌必亮剑!

《亮剑》改编自都梁的同名小说,但是在很多情节上加入了更多的军事元素,使得剧情更加丰富,而且编剧还是由都梁来担任,可谓是更忠实于原著,又在原著的基础上有了一定的升华。

在电视剧中,当时八路军缺少弹药和过冬的棉衣,因此李云龙希望把在据点的三百多鬼子引出来,然后消灭掉,以便夺取他们的大衣和弹药。

当李云龙都埋伏妥当后,却发现来的部队并不是据点中的鬼子,李云龙久经战阵,鬼子是什么样的战斗力,从走路的形态和穿着就能看出来,尤其是这支小鬼子的鞋跟平常打交道的鬼子的不一样。

这支小鬼子穿的是牛皮鞋,走路都是一嘎吱一嘎吱的,不像据点中的鬼子穿的都是胶底鞋,从这个细节李云龙就预感到,这支部队不一般,肯定是精锐部队。

很多答主根据皮鞋推断出是关东军的部队,这个玩笑开的有点大了,原著中因为他们唱的是关东军的军歌,所以赵刚才推测是刚入关的关东军。

在电视剧中,李云龙和楚云飞已经得到情报,日本第四旅团和第九旅团向八路军驻地方向运动,李云龙去埋伏也就是要看个究竟,鬼子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再加上后来日军开出来的摩托车,楚云飞一口咬定就是日军驻华北第四旅团提前出来了。

题目中说李云龙立马下令撤退其实是不对,李云龙虽然有点灰心丧气,说了一句不让我老李发财啊!当时楚云飞在旁边加缸,不必在意,贵军不一向是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然后你看看李云龙瞅楚云飞的那个面目表情,我好不容易截出来的。

以李云龙的性格肯定是想打的,丁伟讲话,你给他一个师,他都敢去打太原,但是当时独立团缺少弹药,参加这次战斗只有一个营,在没有弄清楚状况的时候,就跟比其更强大的敌人拼命,那不是勇敢,那是愚蠢。

狭路相逢勇者胜,但也不是拿鸡蛋跟人石头碰,不能瞎乱打,而是该亮剑的时候才能亮剑,不该亮剑的时候,就等一会再亮。

评价别人的话之前,应该先去考证一下,别人有没有说过,是在什么时间、环境下说的,然后再去评价的。

1940年5月,斯大林召见朱可夫的时候,询问朱可夫日军实力如何。

当时朱可夫说:“同我们在哈拉哈河(应该是指诺门坎事件)作战的日军士兵训练不错,特别是近战。他们守纪律,执行命令坚决,作战顽强,特别是防御战。下级指挥人员受过很好的训练,作战异常顽强,一般不会投降,剖腹自杀时毫不迟疑。军官,特别是中高级军官训练差,主动性差,习惯于墨守成规”。

在这个评价中,我们看到,朱可夫对日军的印象是,士兵很厉害,而越高级的军官能力越差。

日本军官的培养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几乎每一个军官都是接受过军事教育的,中国近代以来的军事思想大多出自日本。

在日本,一个人想要当军官,最好的出路就是读军校,先上三年的陆军幼年学校,然后通过考试升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对于日本陆士,我相信知道一点中国近代史的同学都是“如雷贯耳”,在二战爆发前,中国从日本陆士毕业的留学生多达1600人,这些人对我国近代军政产生了重大影响。

当然,并非所有的中国留学生都能考上陆士,很多人其实上的是陆士的预科军事学校,也就是东京振武学院,在此毕业后,才有机会正式到日本陆士读书,老蒋同志其实也只读完振武学校。

虽然在陆士毕业的学生回国后,都混上了将领,但是从本质上讲,陆士主要是为了培养军队中的基层军事指挥官而设立的,在日本,真正想要在军队中混成中高级将领,必须要报考陆军大学。

想要报考陆军大学,必须是陆士的优秀毕业生,在部队有两年以上经历,且未满三十岁的中、大尉的军官,而在陆军大学的学业时间尤其长,通常情况下,至少要八年才能完成毕业。

日本军事教育体系很大程度上借鉴了普鲁士的经验,是以培养专业化的军官为目的,注重理论,也有实践。

如果这样的军事体系下培养出来的日本中高级军官都能被称为垃圾的话,那我真的无话可说。

当然,很多人会认为这种军事教育体制下,产生的军官没有士兵的经验,高级军官都是书呆子,因此,打仗过于死板。

实际上陆士毕业后基本都是从准尉做起,这其实可以算作是基层作战经验了,比如我们熟知的日军名将冈村宁次,1904年陆士毕业后,参加日俄战争,从小队副到小队长,后来又到陆军大学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成为日本陆军新星。

陆军大学的门槛其实很高,要求士兵必须有两年以上部队经历,而且还要中尉以上资质,没有实战的人压根就不可能担任中尉!

朱可夫是世界公认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优秀的将领之一,在苏德战场上有着卓越的功勋,如果我们看了朱可夫受的军事教育,我们自然相信他看不起日军军官是有资本的。

朱可夫早年并非直接从军校毕业后才参军,而是从1915年应征入伍,打了几年的仗,到1923年被晋升为骑兵团长,次年考入列宁格勒高等骑兵学校,随后又到伏龙芝军事学院深造,是士兵出身,然后再接受军事教育的军官,这样的军官的确比完完全全的军校生要强的多。

但是即使是这样一位优秀的将领,在1939年诺门坎战役中,也未能占到便宜,最后的伤亡结果显示,苏军阵亡失踪9703人,受伤15251人,日军阵亡失踪8440人,受伤8766人。

在这场战役中,由于日本害怕事态扩大,没有扩大战争规模,投入兵力有限,朱可夫领导下的苏军是占据全面优势而惨胜。

朱可夫因为这场战役而扬名苏联,1940年5月,斯大林召见他的时候,也是预感到苏德战争即将爆发,必须解决日本问题,所以才会对朱可夫提出这个问题。

从结果上来看,苏联和日本是各退了一步,1940年6月9日,双方正式缔结协议,1941年4月13日,日苏签订《日苏中立条约》,对日本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妥协。

如果苏联真的没把日本放在眼里,又何须签订这个条约?

因为从历史上来看日军,二战期间,中低层军官战术素养,单兵素质极其不错。但是一旦上升到战略层面的高度,日军就因为其寡国小民的思想限制显得很垃圾。

我们先从战术上来说,在日军的基层军官,大多都受过极好的训练,作战异常顽强,即便是部队被打残打散,也不会放弃抵抗。而且日本士兵大多都受过教育,其单兵素质在二战各国军队中名列前茅,作战勇猛悍不畏死,其枪法以及白刃战技术,均远超当时的国军与八路军。在遭遇战斗时也极其恪守作战原则,遵循陆军作战操守,一丝不乱,不给敌人以可乘之机。

这也就造成了各国对其评价为,在补给后勤以及装备处于同一水平时,日本陆军可以在一场战斗中干翻任何一个国家的同等数量军队。

再拿战略层面来说,日本高级将领的战略眼光一直都具有极大的局限性。而且越往高层走就会发现他们的眼光局限就越大。这些都源于其日本地理位置的地缘性导致的。小民寡国初次在中国大陆上尝到了甜头,便迫不及待地想要占领,消灭反对力量。却没有发现中国地广,战略纵深奇大无比,导致补给线拉扯过长,无力补给甚至连兵员都不能补充到位。以及其后的过分重视作战设备甚至出现了用步兵保护坦克这一荒唐画面。这正是战略眼光局限所致。

日本陆军高级将领战略僵化,主观能动性差。其实这也是由于日本国家战略层面都是重海轻陆导致的。陆军装备几乎都是一战水平,这都是其奇差的战略眼光导致的。

所以朱可夫评价:士兵很勇敢,将军很垃圾,一点没错。

因为当时日德是盟友关系,披德国旗子可以不被日本人攻击。

细心的观众可能发现,影片中有一幕人们顶着一面德国的纳粹旗帜向四行仓库守军运送物资的场景,在这个片段中,日军军官专门嘱咐日军狙击手注意不要伤害德国人。

对于这个片段,大家自然而然的会想到二战中德国与日本的同盟关系,既然两国是同盟,那么日军对德国人的格外保护也就不足为奇,这一点与后来日军战机扫射租界内的英法美公民可以说是形成了鲜明对比。

影片介绍:

《八佰》是由华谊兄弟**有限公司和北京七印象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出品,腾讯影业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北京光线影业有限公司和阿里巴巴影业(北京)有限公司联合出品。

由导演管虎执导,黄志忠、张俊一、欧豪、张承、王千源、姜武、张译、杜淳、陆思宇、张宥浩、魏晨、李晨、白恩、余皑磊、俞灏明、郑恺等主演的战争题材影片。该片于2020年8月14日在中国内地点映。

该片取材1937年淞沪会战期间,讲述了史称“八百壮士”的中国国民革命军第三战区88师524团的一个加强营,固守苏州河畔的四行仓库、阻击日军的故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136504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28
下一篇2023-11-2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