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句——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每日一句——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第1张

典出:于谦《咏煤炭》

原典:凿开混沌得乌金, 藏蓄阳和意最深。

            爝火燃回春浩浩, 洪炉照破夜沉沉。

            鼎彝元赖生成力, 铁石犹存死后心。

            但愿苍生俱饱暖, 不辞辛苦出山林。

释义:只要天下的百信都能够吃饱穿暖,自己决心不顾千辛万苦走出深山老林。

         抛砖引玉谈谈于谦。

        于谦明朝人,家住杭州府。说到杭州,其实我与杭州还是挺有缘的,第一次考公就在杭州,来来回回好几次,最后无缘杭州。巧的是我的对手跟我是老乡,我们这距离杭州600多公里。这样看来还是挺有趣的。闲话少说,进入正题。

        于谦少时好学,自小就敬佩文天祥(可见正面榜样很重要)。七岁那年,有个和尚惊奇他的相貌,说了一句很有意思的话,“这是将来拯救时局的宰相。”当然,这应该是后加上去的。 永乐时考取进士(进士是科举各科中最难的,考试内容是诗赋),那年他24岁,自此开始他的仕途之路。

        上任后迎接他的第一件事就是五年后汉王叛变,跟随宣宗出征任刺史,当时刺史的权力还没有那么高,当然于谦的才能不在军事上。宣宗平叛之后,让于谦数落汉王罪行,于谦当时骂的汉王抬不起头,趴在地上发抖。宣宗大悦,让于谦任江西巡抚,在任期间于谦平反百起冤案。巡抚河南、山西时走遍所管辖的地区,遇到问题马上想对策解决。“三杨”之后,太监王振掌权,指使别人冤枉于谦,判死刑,后因百姓联名上书这个事才不了了之。

        于谦为官清廉,眼里容不得沙子,为人正直,因此也得罪了不少人。京师保卫战,太上皇被俘后,朝中大乱,于谦铲除奸党、维持朝政,代宗一直支持于谦。但代宗逝世后,上皇复位听信石亨谗言,给于谦安上罪名,被处死在曾经保卫的这片土地上。

土木堡之役可以说是明朝由强转弱的标志。明英宗听从太监王振的建议,御驾亲征,结果明军一败涂地,明英宗朱祁镇被俘虏,虽然后来明朝收复失地,救回朱祁镇,但明朝对蒙古从此处于劣势。

在《大明风华》中,朱祁镇被俘虏之后,孙若微出面支持于谦,由朱祁钰监国。那年是正统十四年(1449年),朱祁钰年仅21岁。与《大明风华》中的朱祁镇和朱祁钰夺嫡不同,在历史上,朱祁钰并没想过要跟朱祁镇抢皇位。因为朱祁镇当皇帝之时,朱祁钰还小,根本不懂夺嫡之事。等朱祁钰长大后,朱祁镇皇位早已稳固。

然而因为土木堡之役,朱祁镇被俘虏,机会从天而降。不过,朱祁钰这皇帝并不好当,因为在他还只是在监国之时,还没当上皇帝,朝堂之上就发生了一场斗殴事件,让他明白皇帝不是那么好当的。《大明风华》中也有这场斗殴事件,可惜与历史略有不符,

正统十四年(1449年)8月23日,还是郕王的朱祁钰主持朝政,右都御史陈镒上奏请求诛杀王振全族,当时群臣纷纷响应,非常激动。朱祁钰看事情不妙,想下令改个时间再议。但朝廷群臣却不答应,眼看场面要失控。年轻的朱祁钰没经历过这种场面,害怕了,想转身走人,一帮朝臣竟随后拥入。朱祁钰只好下令让锦衣卫查抄王振家。但锦衣卫指挥马顺却是王振的人,群臣情绪激昂,当时任户科给事中的王竑竟殴打马顺。有人带头之下,群臣一拥而上,当场把马顺打死。群臣又向朱祁钰索要王振的其他两个党羽毛贵和王长随,抓住他们两人后,也是当场殴打致死,然后将三具尸体挂到东安门上。

群臣打死三人后也害怕皇帝治罪,这时于谦站了出来,对朱祁钰说:“这几个人都该死,大臣都是为了社稷,请不要追罪于各位大臣。”朱祁钰只好听从于谦的话,下旨不追究责任。

这就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明朝午门血案。其实说白了,就是一起斗殴事件,一帮大臣以多欺少,殴打马顺、毛贵、王长随3人。目前的历史史料在评述这件事时,多评价其正面意义,认为朝中群臣众志成城,剪除王振党羽,为最终取得了京师保卫战的胜利打下基础。其实这种想法纯属扯谈,为什么这么说呢这里有几个问题需要思考:

1土木堡之役战败应由谁承担责任。土木堡之役战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王振只是给了朱祁镇建议而已,但决策权是在朱祁镇手中。朱祁镇已经当了14年的皇帝,经验十分老道,不可能被王振一忽悠就亲征。另外,就算是王振承担主要责任,朝中群臣就没有一点责任吗目前的历史史料只是把所有责任推到王振身上而已。

2如果国家正义要靠非法的手段来维护的话,那还是国家正义吗王振党羽就算是违法乱纪,朝中群臣也应该上奏给朱祁钰,由朱祁钰来做出决策。朝中群臣居然当众把人打死了,这些动手打人的大臣不同样是在违法乱纪吗

3于谦要求朱祁钰法不责众,不追究那些动手的大臣的责任,于谦和王振又有什么区别

4最重要的是,所有大臣中,没有任何人会把朱祁钰放在眼里。朱祁钰在这帮大臣眼里,只是个乳臭未干的小孩子而已,对朱祁钰没有半点尊重。在整个午门血案中,朱祁钰的表现是比较懦弱的,他被朝中群臣逼迫,曾数次想逃离。朱祁钰所做的每个决策都是在朝中群臣逼迫之下不得已做出的,并不代表他自己的意思。

《明史纪事本末》:王亦屡起,欲退还宫。兵部侍郎于谦直前揽王衣。

朱祁钰跟王振又没有私交,肯定不会包庇王振。这些大臣本来可以通过正当合法的手段来协助朱祁钰剪除王振党羽,但他们却采取非法的手段逼迫朱祁钰,虽然同样是剪除了王振党羽,但这些大臣的目的可能不仅仅如此。

五天之后,大臣王文上书朱祁钰,要求朱祁钰继承大统当皇帝。这两个时间点是能够说明问题的,以于谦为首的朝中大臣实际上早就策划把朱祁钰扶上帝位,只是担心朱祁钰不听他们的话,不受他们的控制,于是策划了午门血案。其主要目的并不仅仅是剪除王振党羽,而是给朱祁钰一个下马威,告诉朱祁钰:皇帝不是那么好当的。最后,他们达到了目的,朱祁钰在他们的压迫之下处置了王振的党羽。想来,朱祁钰当了皇帝之后,也会事事听从于谦和王文的安排,朱祁钰就变成傀儡皇帝。

明朝自建立以来,一直充斥着皇族与文臣之间的政权斗争。朱元璋和朱棣都是马上皇帝,建功于战场之上,凭借军威力压朝中群臣。朱瞻基也曾御驾征讨汉王,凭借战场上的胜利在政权斗争中取得主动。可惜朱瞻基去世太早,朱祁镇继位时年仅8岁,面对一帮精于政治斗争的老臣,恐怕招架不住。在这种主弱臣强的情况下,皇帝逐渐会沦为傀儡。然而随着朱祁镇年纪不断增长,朝中群臣势必不甘心交权,皇族与文臣之间的斗争再起波澜。朱祁镇在这场斗争中已处于劣势,才不得已重用王振,培植太监势力,为的就是对抗群臣。在土木堡之役中朱祁镇御驾亲征,为的也是通过战争的胜利来夺回朝堂中政治斗争的优势。遗憾地是,朱祁镇失败了。

如今朱祁钰继位,朝中群臣仍想把朱祁钰牢牢控制在手中,让朱祁钰听从他们的摆布。首次交锋,年轻的、没有经验的朱祁钰被朝中群臣下了个马威,败下阵来了,只能自己老老实实听话,事事听从于谦等人的安排,这种皇族与文臣之间的政权斗争得到暂时的平息。朝中群臣不乏能人,于谦更是人杰,在这些人的操作之下,明朝击败蒙古,迫也先退兵,救回朱祁镇。皇权进一步被打压,朱祁钰的傀儡生活也只能继续……

明朝的于谦是谁?

曾评价于谦:“于谦当巡抚,政绩卓著,经世致用。”那么,明朝的于谦是谁?要全面了解明代的于谦是谁的问题,需要从于谦的简介开始。于谦生于公元1398年,卒于1457年,享年59岁。虽然于谦的祖籍在河南商丘,但于谦从小在浙江杭州长大。于谦少年时非常崇拜文天祥。他认为文天祥是一个不屈不挠的英雄。

于谦

为了学习文天祥不屈的气节,于谦经常在座位旁悬挂文天祥的遗像。每当读书困了,于谦就会用文天祥的故事来激励自己。于谦七岁时,一个和尚偶然看到于谦的脸,告诉他,长大后,小于谦要当宰相,拯救国家大事。公元1421年,于谦23岁。因为他参加了考试,一举考取了辛丑科进士,然后进入明朝廷做官。不久,于谦跟随明朝玄宗镇压汉王朱的叛乱。由于于谦在平定汉王朱叛乱中功绩卓著,明宣宗提拔于谦巡抚江西。

随后几年,于谦以兵部右侍郎的身份,在山西、河南履行巡抚职责。1446年,于谦因为没有贿赂王镇而被其他党员陷害入狱。于谦出狱的时候,于谦更加知道自己肩上的责任。公元1449年,土木堡之变爆发,于谦亲自领兵抵御敌军进攻。明英宗被捕后,于谦以国家为重,积极将明政权从泥潭中拯救出来。

明代于谦的故事

于谦也被后人称为“救世宰相”。明朝于谦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两袖清风》讲述的是明朝于谦的故事。也就是说,于谦在担任兵部侍郎的时候,曾经巡视过河南周边。当时,朝廷由宦官王镇把持,地方官员用重金和稀世珍宝贿赂王镇以拉拢他。即使是在外地出差的官员,回京时也会带一些金银财宝到王镇。

于谦雕像

如果任何官员未能向王镇献宝,他很可能会受到王镇及其政党的报复。当然,两袖清风的于谦看不到王镇的嚣张,但因为没有证据,他无法扳倒王镇及其党羽。于谦从河南回京时,有同事建议于谦回京后送些金银财宝给王振金,顺便带些河南的土特产给达官贵人。听了同事们的建议,于谦笑了,然后拿起画笔,在白纸上写了一首诗。诗的内容是:“丝帕茹菇丝香,资民用皆灾;清袖上青天,免得流言蜚语。"

读了这首诗,同事们立刻明白了于谦的意思。于谦踏上回京之路的时候,真的没有带土特产。当于谦回京后,大多数官僚都认为于谦会向王镇表达什么,但于谦仍然一意孤行地出入朝廷,丝毫不考虑王镇及其党羽的看法。后来,人们经常用习语的“两袖清风”来形容于谦清正廉明的良好品行。

于谦在明代的成就

明代的于谦有“救丞相”之誉。于谦在明代的成就主要体现在政治、军事、文学、思想四个方面。众所周知,“有干净的袖子”在明代是于谦的代名词。于谦不仅一生崇尚清廉,在政治舞台上也保持了清廉的作风。于谦为官时,敢于为民请命。只要有犯罪分子,于谦一定会毫不留情地惩罚他们。

于谦的肖像

在明朝朝廷贪官比比皆是的时候,于谦的清廉精神,犹如一剂强心针,及时改善了朝廷的腐败风气。明朝于谦的第二个成就是他在军事领域的成就。明朝末年,明朝朝廷出现冗官滥军。于谦看到这种情况后,主张“士兵要有技术,要勇敢”。除此之外,于谦还呼吁士兵在遇到紧急特殊情况时要懂得随机应变。为了把明军培养成精锐部队,于谦创立了团营制。于谦创立的团营制度具有积极意义,对明代军事制度产生了重大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于谦在文学领域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众所周知,《明史》是于谦的代表作。通过这首诗可以看出,于谦的隐逸情怀恰恰预示了后来诗风的转向。在某种程度上,于谦诗歌的风格和内容与政治相辅相成,影响了后世的诗歌创作。其次,于谦在明代的成就也体现在他的思想成就上。“重名节,轻名利;重仁,轻死;“重国轻王”是于谦的想法。

如何评价明朝大臣于谦

于谦是明朝的大臣,也是著名的民族英雄。在有

于谦

从这个评价中我们知道,于谦是一个忠义的士大夫,于谦的精神和他的《明史》一样正直。虽然于谦死得冤,但世人都知道于谦死得冤。于谦为儿子于勉平反后,于谦祭官,谥号为苏中。此外,于谦、岳飞和张煌言被世人称为“西湖三杰”。从后人对钱的评价可以看出,于谦是一个爱国爱民的好官。

、兴安、钱等人都表示了对虚心的赞美。董其昌曾说:“感谢国家的精神,国家已经有了君主,你要把你的血奉献给对方。用尽气力,随之死亡,留天真于世。”于谦从小崇拜文天祥,他以文天祥的气节激励自己。后来在做官的路上,于谦不是为了五斗米而跪拜,也不是为了升官发财。内战爆发后,于谦仍然力挽狂澜,将明政权从泥潭中拯救出来。由于于谦的勾结引起了石亨等人的怀疑,他们诬陷于谦谋反。正直诚实的于谦最终被送上了断头台。

因为于谦是一位很好的官员,当时是被石亨等人陷害,因此含冤而死,但是明朝子民都知道于谦是一个爱国爱民的好官,因此去抄家的士兵才会落泪。相传于谦死后,士兵们奉旨抄家,一边抄一边哭,一方面是因为于谦是个好官,他们感到难受,另一方面是他们奉旨抄家是必须要做的事情,但是他们并不想做,因为他们觉得这样对不起于谦。于谦是明朝末期有名的清官,从小就志向远大,希望日后能为国效力。于谦小的时候就喜欢看书写字,从小到大都比同龄人要强得多,不仅是在学识上,也是在见识上,从小于谦就显示出了非凡的气质,家里人都说他日后一定能成为一个大人物。后来于谦参加科举考试,成功中第,从此踏入了仕途。明宣宗时期,汉王朱高煦带兵谋反,明宣宗带着于谦一起去镇乱。于谦当时被明宣宗封为御史,在镇压朱高煦的过程中立下了很大的功劳,因此深得明宣宗信任。于谦上位后,经常打击贪污腐败之事,总是为人民着想,替人民办事,深得人民大众喜爱,在民间一直流传着于谦的故事,一时间,于谦名声大噪。后来,明朝发生政变,明英宗被软禁,明代宗接任皇位。于谦又认真辅佐明代宗打理朝政,直到景泰八年,由石亨、曹吉祥、徐有贞三人发动的夺门之变成功后,明英宗复辟。英宗复辟后,石亨、徐有贞、曹吉祥三人成了朝堂上最得皇帝信任的人,石亨因为早年与于谦有恩怨,于是诬陷于谦参与谋反,于谦因此含冤被杀。明英宗还下令让士兵抄了于谦的家,士兵们都知道于谦是被冤枉的,但是却无能为力,因此在抄家过程中流下了眼泪。

很多人其实都会为于谦之死感到惋惜,于谦在历史上的确是一位名声非常高的民族英雄,而朱祁镇从瓦剌回来,复位之后,于谦却遭人陷害被杀,这也是很多人为他惋惜的原因。但是,为什么却又有人说,于谦虽然很惋惜,可是他却死的不冤?从当时的情况来看,于谦究竟是为什么而死,为什么有人说自从朱祁镇从瓦剌回来的那一刻,就注定了是一定要杀了于谦的呢?

1于谦人物简介

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号节庵,汉族,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今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人。明朝名臣、民族英雄。

永乐十九年(1421年),于谦登进士第。宣德元年(1426年),以御史职随明宣宗平定汉王朱高煦之乱,因严词斥责朱高煦而受宣宗赏识,升为巡按江西,颂声满道。宣德五年(1430年),以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等地。明英宗时因入京觐见时不向权臣王振送礼,遭诬陷下狱,因两省百姓、官吏乃至藩王力请而复任。土木之变后,英宗兵败被俘,他力排南迁之议,坚请固守,升任兵部尚书。明代宗即位,整饬兵备,部署要害,亲自督战,率师二十二万,列阵北京九门外,抵御瓦剌大军。瓦剌太师也先挟英宗逼和,他以社稷为重,君为轻,不许。也先无隙可乘,被迫释放英宗。和议后,于谦仍积极备战,挑选京军精锐分十团营操练,又遣兵出关屯守,边境得以安宁。当时朝务繁杂,于谦独运征调,合乎机宜。其号令明审,令行政达。他忧国忘身,口不言功,平素俭约,居所仅能遮蔽风雨。但因个性刚直,招致众人忌恨。

天顺元年(1457年),英宗复辟,大将石亨等诬陷于谦谋立襄王之子,致使其含冤遇害。明宪宗时,于谦被复官赐祭,弘治二年(1489年),追谥肃愍。明神宗时,改谥忠肃。有《于忠肃集》传世。《明史》称赞其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他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

2朱祁镇为何杀于谦

明代宗朱祁钰是一位非常贤明的君主,在执掌天下之后,他对外积极整顿军队对抗瓦刺侵略大军,对内进行吏治改革,使得朝廷上下政治变得一片清明。出了这样一位贤明能干的皇帝,原本既是朝廷官员的幸运,也是天下百姓的幸运。可是,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是这么想的,对于于谦来说,或许他是遇到了明主,使得自己满腔抱负得以施展。但是,对他的那些政敌来说,可就不是那么一回事了。

毕竟,每个人背后都有其所属的利益集团,利益不同自然难免会出现分歧和矛盾。而深受皇帝信任的于谦,自然成为了别人的挡路石。

此时的他,并没有把心思放在党派斗争之上,而是一心想要驱逐瓦刺,迎回明英宗朱祁镇。

可是,让他万万没有料到的是,自己的一番忠义之举,却为自己引来了杀身之祸。瓦刺被打败了,此时的英宗皇帝,也失去了自己原有的价值。瓦刺心想:既然没有办法用他为自己争取更多的利益,那么,为何不将他放回去,让对方通过内斗来消耗其战斗力呢?

在此,不得不说,瓦刺的当权者,也是一个深谙权谋之道的高手。他走的这步棋,实在是非常的高明。正所谓,一山难容二虎,哪一个国家能同时拥有两个主人呢?如此一来,国家不是全乱套了吗?人都是自私的,一旦尝过了权势的滋味,想必没有几个人能够轻易放下,至少代宗皇帝做不到这么高风亮节。

为了稳住自己好不容易得来的皇位,朱祁钰加封自己的哥哥朱祁镇为太上皇,并将其软禁在一座偏远的宫殿之中。甚至,在几年之后,他又废了哥哥的儿子,转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从人性的角度来看,他的一系列举动,并没有太多值得诟病的地方。

可是,上天始终不够眷顾他,没有几年,他就患上了非常严重的病,很快便去世了。

明英宗朱祁镇一看,这简直就是上天的恩赐。如果不把握住这次机会,可能自己这一辈子就这样老死在这座荒凉的宫殿之中了。

而能当皇帝的人,又有几个是傻子呢?对于这样千载难逢的机会,他又怎么会轻易放弃呢?很快,他就联络了一帮朝中不受重用的官员,展开了自己的夺权之路。最终,事情进行的,比他想象之中还要顺利,没过多久,他就重新夺回了属于自己的皇位。

都说:一朝天子一朝臣,每一次的权力更替,朝中官员都将遭遇一次大清洗。而于谦的不幸,也正是由此开始的。说到这,大家可能会想,他不是救回了英宗皇帝吗?这可是一件天大的功劳。即使他曾经深受代宗皇帝的信任,但是,至少也能功过相抵。可大家的想法,还是太过天真了。

英宗皇帝之所以能够顺利回朝,他确实功不可没,但是,这却是我们一般人的想法罢了,皇帝可不这么想。留下这么一个对自己有恩的功臣存在,只会一遍遍地提醒他当年的决定是多么的愚蠢。没有任何一个皇帝,愿意去一遍遍回顾自己的失败,所以,这就成了于谦必死的理由。

也许,在我们看来,这样的理由,既可笑又可悲。但是,在那样一个皇权至上的时代,它却真实的发生了。

试想一下,朝廷之中的党派斗争,本来就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而他的政敌得势了,又怎么会轻易放过他呢?在那些人的挑拨之下,皇帝对他原本就不多的感激,自然很快就被消磨光了。而且,作为上一任皇帝的心腹重臣,如果他不死的话,又怎么能够证明自己师出有名呢?

所以,即使仅仅是为了自己能够名正言顺地重登皇位,明英宗朱祁镇也不会轻易放过他。尽管,他挽救了大明江山,更挽救了许许多多无辜的百姓。但是,在当权者眼中,还有许许多多必死不可的理由。在那个皇权至上的年代,所有的一切,都不过是为政治为当权者的需要服务罢了。

不管你是否对国家有功,还是对他们个人有恩,他们心中装的更多的是对权势对地位的渴望。

3沉冤得雪

于谦已死,由石亨的党羽陈汝言任兵部尚书。不到一年,所干的坏事败露,贪赃累计巨万。明英宗召大臣进去看,铁青着脸说:于谦在景泰朝受重用,死时没有多余的钱财,陈汝言为什么会有这样多?石亨低着头不能回答。不久边境有警,明英宗满面愁容。恭顺侯吴瑾在旁边侍候,进谏说:如果于谦在,一定不会让敌人这样。明英宗无言以对。这一年,徐有贞被石亨中伤,充军到金齿口。又过了几年,石亨亦被捕入狱,死于狱中;曹吉祥谋反,被灭族,于谦事情得以真相大白。

明宪宗成化初年,将于冕赦免回来,他上疏申诉冤枉,得以恢复于谦的官职,赐祭,诰文里说:当国家多难的时候,保卫社稷使其没有危险,独自坚持公道,被权臣奸臣共同嫉妒。先帝在时已经知道他的冤,而朕实在怜惜他的忠诚。这诰文在全国各地传颂。

明孝宗弘治二年(1489年),采纳了给事中孙需的意见,追赠于谦为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太傅,谥号肃愍,赐在墓建祠堂,题为旌功,由地方有关部门年节拜祭。万历十八年(1590年),改谥为忠肃。杭州、河南、山西都是历代奉拜祭祀不止。

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帝南巡,题写匾额丹心抗节。

明朝忠臣于谦为何被冤杀

赖有于岳两少保人间始觉重西湖。“岳少保”自然是岳飞,“于少保”则是明朝忠臣于谦。这两位少保都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力挽狂澜,却不幸卷入残酷的政治斗争中,惨遭冤杀,都葬在杭州西湖。除此之外,明末抗清英雄张煌言也葬在这里,和岳飞、于谦并称为“西湖三杰”。

于谦以清廉闻名于世,一身凛然正气,奸邪宵小无不辟易。他少年时刻苦读书,最仰慕文天祥宁死不屈的气节。明宣宗登基后,他的叔叔汉王朱高煦起兵造反,于谦跟随皇帝亲征平叛。朱高煦被俘后,明宣宗命于谦数落他的罪行。于谦大义凛然,言辞锋利,斥责朱高煦为臣不忠。

朱高煦被这位年轻御史骂得抬不起头,趴在地上瑟瑟发抖。

明朝初年的官场风气还是很好的,向于谦这样清廉的官员很受重用,从一个普通的纪检官员,一下子升到了部堂级干部。

杨士奇、杨荣、杨溥主政内阁的时候对于谦非常重视,只要是他奏请的事,早上上奏,晚上就能得到批准。“三杨”去世后,太监王振把持朝政,官员觐见必须奉上金银财宝。

于谦不屑为之,每次进京述职都是两手空空,别人问起时便说:只带两袖清风。

瓦剌人进犯北京,明英宗在太监王振的怂恿下亲征,结果在土木堡大败,明英宗被俘。最精锐的部队在土木堡全军覆没,瓦剌人兵临城下,京师只剩下十万老弱病残,很多官员都主张迁都,大明王朝眼看就要重蹈靖康之耻的覆辙。

当此关头,于谦主动站出来主持大局,和大臣们一起拥立英宗的弟弟朱祁钰登基,全权负责组织京师防务。明廷另立皇帝,瓦剌人以明英宗为要挟狮子大开口的计划落空。于谦组织全城军民防御,又调集周边军队驰援。

瓦剌人来攻城,于谦命令神机营将瓦剌骑兵诱入城中,用火器集火打击,百姓们也纷纷上屋顶以砖瓦击敌。瓦剌人见明军严阵以待,一时攻不下来,又听说各地勤王的军队就要到了,只好退兵并答应送归明英宗。

明英宗被送回来后,明代宗的地位很尴尬,就把他软禁在南宫,尊为“太上皇”。于谦因保卫京师有功,明代宗很是感激,对他十分倚重。但是,于谦位高权重,有为人正直,得罪了很多人。就在明代宗病危的时候,太监曹吉祥伙同石亨、徐有贞拥立明英宗复辟。

于谦是拥立明代宗的“主谋”,因此被以谋反罪下狱。明英宗念在于谦保卫京师有功,不忍杀害,但架不住石亨、徐有贞一伙人的劝说,下令将于谦斩首。于谦深知自己获罪缘由,面对狱卒们的拷问不置一词,坦然受死。

正月二十三日,于谦在这座他曾经誓死保卫过的城池前被斩首,史载“天下冤之”。这样一位两袖清风的好官,却死于残酷的政治斗争。

于谦死后,锦衣卫兴冲冲地前来抄家。按他们所想,于谦身为一品大员为官三十年定然油水丰厚。万万没想到的是,于谦家里什么都没有除了生活必须品外再无余财。

唯一有价值的,只是一件蟒袍、一柄长剑,这是明代宗为酬于谦之功而特赐的。于谦把它们锁在暗室,从不以此示人。

抄家的锦衣卫收起了一贯的嚣张态度,他们终于明白,这个被抄家的人,是个道德高尚的人,一个他们不得不敬佩的人。面对一贫如洗的尚书府,不少人都落下泪来。

明英宗杀了不久就后悔了。边境有警,明英宗满面愁容,旁边人说道:若是于谦活着,定然不会让敌人如此嚣张。不久,徐有贞被石亨中伤,发配充军;曹吉祥谋反失败,被凌迟处死;石亨的侄子卷入曹吉祥谋反案,石亨被牵连下狱,不久死于狱中。当时诬陷于谦害他冤死的人,都得到了应有的报应。

明英宗身为皇帝是不能认错的,就把这项任务交给他的儿子朱见深。朱见深即位后,第一件事就是为于谦平反,恢复了他生前旧名。于谦在明朝受到了历代皇帝的旌表,芳名流传后世,正如他诗中所说:“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被诬陷谋立襄王之子被腰斩。

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号节庵,官至少保,世称于少保,汉族,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今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人。明朝大臣、民族英雄、军事家、政治家。

永乐十九年(1421年),于谦登进士第。宣德元年(1426年),以御史职随明宣宗平定汉王朱高煦之乱,因严词斥责朱高煦而受宣宗赏识。

后巡抚河南、山西。宣德五年(1430年)又以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等地。明英宗时,因入京觐见不向权臣王振送礼,遭诬陷下狱,因两省百姓、官吏乃至藩王力请而复任。

土木之变后,英宗兵败被俘,他力排南迁之议,坚请固守,升任兵部尚书。明代宗即位,整饬兵备,部署要害,亲自督战,率师二十二万,列阵北京九门外,抵御瓦剌大军。瓦剌太师也先挟英宗逼和,他以“社稷为重,君为轻”,不许。也先无隙可乘,被迫释放英宗。

和议后,于谦仍积极备战,挑选京军精锐分十团营操练,又遣兵出关屯守,边境得以安宁。当时朝务繁杂,于谦独运征调,合乎机宜。其号令明审,令行政达。他忧国忘身,口不言功,平素俭约,居所仅能遮蔽风雨。但因个性刚直,招致众人忌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136511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28
下一篇2023-11-2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