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兰明珠索额图党争时佟国维在干什么?

纳兰明珠索额图党争时佟国维在干什么?,第1张

其实是有的哦,只是不太明显罢了。

上书房首席大臣佟国维,为了能够保持佟氏家族的荣耀和昌盛,没有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反而狡兔三窟,不惜以身做局,甘当亲侄子隆科多的垫脚石,扶持侄子上位,任凭君王储位变换、佟氏家族荣耀恩宠不减。佟国维玩的还真不是简单、单方面的分担风险,而是以身饲虎而与康熙寻求的政治交换,这才是佟氏家族掌门人的大智慧。

康熙四十七年冬,太子胤礽第一次被废,康熙下旨群臣公议新太子人选。结果让康熙皇上大吃一惊:时年26岁的八阿哥胤禩竟然得到众大臣的一致推举。历经明珠、索额图党争的康熙意识到新的党争已经涉及皇子们。为避免“束甲相攻”的悲剧重演,又不能动荡朝局。康熙怒斥八皇子集团的幕后人物佟国维。 佟国维,康熙的亲舅舅兼岳父。当时已经退休在家,公议太子之初,群臣知道皇子们这潭水深得很,大都观望。佟国维先上了个奏折:“皇上治事精明,一定不会有错误。此事(立太子)对于皇上关系甚大,请你考虑日后如果容易处理,请皇上速做决定;如果以后难于处理,也请皇上速做决定。总之,将原定的的主意深思熟虑施行为是”。众人力举八阿哥。

电视剧《康熙王朝》中有一个狠角色,叫李光地。这个人既仗义执言、书生气十足,同时又狡黠、圆滑、狠毒,简直就是个多面人。李光地帮助康熙扳倒明珠、索额图、胤褆、胤礽后,却被康熙认为是一个威胁,将其贬为台澎知县还不准回京。当然小说不是正史,真实的李光地要伟大得多,而且下场也不落魄,甚至可以说是完美人生。

李光地是康熙九年的二甲第二名进士,翰林院编修出身。他对收复台湾作出了贡献。康熙十七年,回家省亲的福建人李光地招幕乡勇,击溃台湾郑经(郑锦)部将刘国轩部,因功被举荐为翰林学士,不久官至永州总兵。

康熙大胆任命台湾降将施琅担任平台将领,顺利收复台湾,也正是李光地举荐了施琅。《清史稿·李光地传》记载:康熙“十九年,光地至京师,授内阁学士。入对,言:“郑锦已死,子郑克塽幼弱,部下争权,宜急取之。且举内大臣施琅习海上形势,知兵,可重任,上用其言,卒平台湾”。

李光地不但对“统一台湾”有功,而且为“平定三藩”出了不少计策。当时靖南王耿精忠和台湾的郑经同时拉拢李光地,李不为所动,暗中书写密折,藏在蜡丸中,派人送往京城,通过内阁学士富鸿基呈给皇帝。康熙帝看到密折后,深为感动,嘉许李光地的忠诚,并下命兵部录其为领兵大臣。虽此后宦海沉浮,但李光地却一直被康熙重用和信任。

江宁知府陈鹏年冒犯河道总督阿山,坐事论斩。李光地上书,言阿山任事廉干,独劾陈鹏年犯清议。康熙下旨:陈鹏年坐夺官免死,征人武英殿修书。后来陈鹏年出任苏州知府,致仕河道总督。

两江总督噶礼与巡抚张伯行相互攻讦,朝廷遣大臣往讯,久不决。李光地又出手,康熙下旨罢噶礼,复伯行官。桐城贡士方苞坐戴名世狱论死,上偶言及侍郎汪霦卒后,谁能作古文者,李光地说:“惟戴名世案内方苞能。”苞得释,召入南书房学问渊博。联知之最真,知联亦无过光地者!”

康熙四十二年,直隶巡抚李光地,治理了当地水患,奉旨整治漳河、子牙河、永定河,平息水患,大兴水利,开创了古代治河的新篇章被拔擢为吏部尚书。两年后,吏部接到康熙谕旨:“李光地居官甚好,才品俱优,着升为文渊阁大学士。”

年逾花甲的李光地在文渊阁大学士这个相位上,一直干到康熙五十七年病逝,达十五年之久。清袭明制,不设丞相,以大学士充内阁主持朝政。只是到了清朝,大学士已是一品大员。

清朝的文渊阁大学士,为康熙九年始设,三十八年佛伦首任,一朝历任者为佛伦、席哈纳、陈廷敬、李光地、王掞五人。李光地任期最长。

康熙五十六年正月,阁臣奏定孝惠章皇后谥号,疏中脱漏“章皇后”三字,部议将李光地降三级调用,康熙下旨宽免。这些,足见李光地被康熙帝格外看重。

此外,李光地还是位理学大师,并竭力向朝廷推荐朱子学,竭力鼓吹道统说,借经筵日讲这一法定形式,向康熙帝灌输程朱理学为核心的儒家学说,

康熙五十一年二月丁已,康熙说:“宋儒朱子,注释群经,阐发道理,凡所著作及编接之书,皆明白准确,归于大中至正,今经五百余年,学者无敢疵议。联以为孔孟之后,有裨斯文者,朱子之功最为宏巨。”(《清圣祖实录》卷二百四十九)。

康熙帝说的“五百年”是回应李光地的讲论,赞赏朱熹的理学影响至今有五百多年,而不是自己要再活五百年。如果康熙真的“再活五百年”,那就成了给中国带来无穷黑暗的老妖怪了。

李光地还十分注重科学技术的研究,在天文、地理、历法、数学、音韵、音乐、兵法、水利等诸多领域都卓有建树,且在文学、诗歌创作上造诣很高,堪称清代一位不可多得的大学问家。其著述甚丰,共四十三种,后人编为《榕村全集》,存三十八种。

《康熙王朝》中,可能是为了剧情的需要,把这个真实的人,进行了艺术加工。在他终老时,还安排康熙把他贬到台澎做知县。原因是李光地太聪明了,而且眦睚必报。如果不除掉,就会是第二个明珠或者索额图。

而 历史 上真实的李光地才具出众,一直被康熙重用和信任。雍正上台后,也对已死去好几年的李光地,特加太子太傅,祀贤良祠,在碑文中褒其“学问优长”,称之为“一代之完人”。

这个问题是出自电视剧《康熙王朝》,那就只能从影视剧的逻辑中去回答了。

李光地其人,在《雍正王朝》中,一出场就是个为民请愿,带头闹事的书生,被蓝齐格格喜欢上了,而康熙对他的评价是:刁毒。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李光地一出场来看,显然就不是善男信女。之所以显得很书生气,无非是未经熔炼罢了,康熙一出场不也是一个小屁孩吗?在三藩之乱时不都要出家吗?所谓经的风浪越大,就变的越大。

本非善男信女的李光地,其变化绝不会越变越善,只能是越变越刁毒。

后来李光地入朝为官,最初也是想夹着尾巴做人,等索额图、明珠这些人下台后,也就熬出头了。

可惜理想很丰满,但现实却从来都是骨感的。李光地被夹在了两大重臣,索额图和明珠中间,哪头也不敢得罪,他只能得罪自己,于是跑到康熙面前表示,这官我不干了,要回家。

朝堂不是集市,想来就来想走就走。朝堂是个熔炉,康熙就是那个掌控火候的人,他岂能让李光地就这么走了?以后还用得着这种“刁毒”人。

在康熙的逼问下,李光地终于说出了索额图和明珠,都想让他关照一些人,其实就是都想拉他进入到自己的阵营之中。

康熙对索额图和明珠的拉帮结派洞若光火,但他还不能现在动手,毕竟还需要这两人去卖命。因而李光地入狱,一度曾有自杀的倾向,在蓝齐格格的帮助下这才挺了过来。

出狱后的李光地就完全褪去了书生气,变成了一个标准的官吏,一切以利益和前程为目标。

即,李光地被熔炼成型了。当然这也是康熙希望他变成的样子:你李光地想要利益和前程,只能我康熙给你,所以李光地,你就丢弃幻象,扔掉清高,你本就一刁毒之人,何必装菩萨?所以从此刻起,李光地就成了康熙手中的一把匕首了。随时准备刺向索额图或明珠。

最终康熙选定了先向明珠下手,自然李光地这把匕首就刺向明珠,在其寿宴上当场宣布圣旨,明珠倒台!

从整个过程来看,李光地之所以在明珠寿宴上动手,是有三点原因。

其一,上面说得很清楚,他一出场就被康熙看出来是刁毒之人,因而被康熙熔炼为了匕首,倘若他温情脉脉,还叫匕首吗?康熙就会再让他回炉锻造。这是他逃脱不掉的宿命。

其二,作为李光地来言,在明珠最风光时由他出头扳倒明珠,意味着宣布,他已经成为了康熙的身边人,大有取代明珠的味道,那么群臣们你们如何选择?这是给同僚们发讯号,告知他们,我李光地牛逼了,你们要认清形势。

其三,就是出于报复心。李光地入狱,明珠是推手,他本就是刁毒人,如何能咽下这口气?所以在明珠寿宴上动手,报复的酣畅淋漓,对他则有非常美妙的快感。

是的

纳兰明珠

纳兰明珠是清康熙年间最重要的大臣之一,后来却因为朋党的罪名被罢黜职位,后虽官复原级,却在也受不到重用了,最后郁郁而死。

纳兰明珠虽犯朋党此不可恕之罪,但究其一生,却实是我所尊敬之人,此种尊敬更多的来自于其个人魅力与自信。

纳兰明珠,是满州正黄旗人,家族虽为清之望族叶赫氏,却几乎没有从中得到什么好处,叶赫氏在康熙年间益以没落,明珠也仅仅从其父继承到侍卫名而以,从此靠其双手打下一片天地。明珠之岳父乃多尔衮亲弟英亲王阿济格,此人战功无数,但狂妄自大,自多尔衮死后继续无法无天,顺治为除此大患,将其与已得亲王爵的三子赐死,得公爵位的二子削爵,其余人一律扁为庶民。明珠与其女的婚姻,非但没有给他丝毫好处,还给他的前途带来了那么一些黑暗。但纳兰明珠始终是个璀璨的明珠,黑暗终究是掩盖不住光芒的。

明珠之罪名虽为朋党,但其的忠心却是可鉴的,他对清王朝付出了几乎一切,但在位及人臣之时,却了为了家族复兴留下了永久的骂名,也成为了他永久的痛。他在三藩做大,毫不顾及自身,毅然上书议撤三藩,为收复台湾更以身入虎口,为抗击外敌,深入敌区,做为一位文官,是不易的,做为臣子,是尽忠的。而其能力还不仅仅在此。

纳兰明珠初任云麾使,二任郎中,三任内务府总管,四任弘文院学士,五任加一级,六任刑部尚书,七任都察院左都御史,八任都察院左都御史、经筵讲官,九任经筵讲官、兵部尚书,十任经筵讲官、兵部尚书、佐领,十一任经筵讲官、吏部尚书、佐领,十二任加一级,十三任武英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佐领、加一级,十四任今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佐领、加一级,而后更赐三眼花翎,在“相位”二十载,其能力可见一斑。

明珠个人魅力非同一般,他精通满汉文化,做事干练,对人热情,能言善辩、正直不阿(早年),不惟权贵而又忠贞不虞,所以才能在康熙如此一代名君下仍有如此作为,历任邢部、兵部、吏部、礼部尚书,而后在“相位”二十载。

纳兰明珠出身贵族、家世显赫,与清朝皇室颇有渊源,所以他一直仕途平坦,颇受康熙帝器重,但最终卷入朋党之争,之后再也没有得到康熙的青睐,整整二十年郁郁而终。

纳兰明珠为什么告自己谋反?

明珠与索额图之间关于太子人选的斗争,让康熙很生气。他可以容忍他们贪污受贿、卖官鬻爵,却无法容忍他们动摇国本。在当时,康熙对太子还是颇为看重的,因此首先拿攻击太子的明珠开刀,指使一名御史弹劾明珠贪污。

只弹劾明珠贪污,是有原因的。因为明珠当时党羽已成,如果直接弹劾他结党营私、动摇国本,那么必然会牵扯到明珠的党羽,而那些党羽为了自保,也必然 会想方设法保住明珠。这样一来,康熙就很难办了,而只弹劾明珠一人,不牵扯到他人,那么明珠的党羽也就不会出头了,社会也就不会发生大的骚乱。

结果,明珠以“贪污受贿”的罪名被捕入狱,等待他的将是身首异处,家破人亡。但是明珠他想到了一个能够救自己的人,就是他的政敌索额图。

怎么才能让自己的政治对手“救”自己一命呢?纳兰明珠要把事情搞大!他让一个名为索党实际却是明党的官员上书弹劾自己结党营私、图谋造反。这听起来匪夷所思,因为贪污只是死罪,谋反却要诛九族,明珠是不是昏头了?

其实这是一步深谙政治奥妙的险棋。索党以为这是一个可以一举消灭明党的机会,纷纷附和上书攻击明珠。可是康熙皇帝此时却犯了难:谋反可不是一两个人的事情,必然会牵扯到明党其他人身上。人多势众的明党人为了保住自己,必然要下死力保住明珠,这样一来就不是明珠一个人在面对康熙,而是整个明党与皇帝对抗。

明珠因为结党营被关、索额图因为勾结朱三太子想要篡位。

大结局:康熙问胤礽索额图弑君一事,胤礽承认曾与他密商过,康熙称以后不会提起此事。康熙废除太子胤礽,胤礽当庭晕倒,容妃以孝庄皇太后之遗旨反对废太子,慧妃称孝庄皇太后不曾有此遗旨,康熙下旨将容妃押下,剥夺贵妃身份。康熙下旨给胤礽去掉枷锁,并予治病。

康熙面对皇子争位,深感心力交瘁。康熙告诉容妃,红玉已自杀于朱三太子坟前,问容妃为何放走红玉,容妃称康熙疑心太重,康熙拂袖而去,将容妃逐出后宫为奴。慧妃听到容妃被贬为奴大喜,令她去洗马桶。

千叟宴上,索额图和明珠也戴枷锁前来,康熙见到魏东亭和他的孙子魏子玉。康熙挥酒祭天,敬众臣和百姓,再敬政敌,并称自己是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子孙最多的一位皇帝。众皇子来给千叟敬酒。张廷玉也给索额图、明珠敬酒,索额图对明珠称相逢一笑泯恩仇。

魏东亭称康熙“千古一帝”,康熙说只想把后事安排妥当。“千叟宴”外,容妃挑夜洗马桶,终被马桶压死。魏东亭对康熙称,想不到皇上会封这位皇子为接位之人,说完病逝。朝政之上,康熙即将宣布“立储”遗旨,却猝死在龙座上,走完自己辉煌的一生。

扩展资料:

《康熙王朝》剧情简介

清朝顺治十八年,天花在皇宫蔓延,顺治帝的董爱妃因此一命呜呼,顺治因痛不欲生而决意出家。此时,清帝国充满了内隐外忧。危急之际,孝庄太后当机立断,将得了天花初愈的年仅八岁的皇子玄烨力推为皇室继承人,康熙皇帝登基了。

康熙即位以后,手握兵权的鳌拜以权相逼,孝庄太后为了大局也只好暂时放权让鳌拜亲政。鳌拜的野心并不止亲政,他最终目标是图谋改朝换代,少年康熙机智过人,先以终日和一班少年嬉戏放松鳌拜警惕,随后邀约鳌拜进宫而乘机将其软禁,终于为大清除了一大隐患,保住了江山。

随后,康熙更是励精图治,向隐忧以久的三藩开刀,开始一段除乱安内的康熙之治!

—康熙王朝

索额图(1636年-1703年),赫舍里氏,清代康熙年间权臣,满洲正黄旗人,大学士索尼第三子,孝诚仁皇后叔父,世袭一等公。出生年代推算当在崇德元年(1636年)前后,生于盛京。康熙八年(1669年)至四十年,先后任国史院大学士、保和殿大学士、议政大臣、领侍卫内大臣等职,曾参与许多重大的政治决策和活动。康熙帝继位之初,鳌拜擅权,索额图辅佐计擒鳌拜,并将其党羽一网打尽,故深受信任。康熙中期,代表满清朝廷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从征谋反的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后期因参与皇太子之争,1703年5月被圈禁宗人府,9月21日因饥饿而死。

索额图生活在满族贵族夺取全国政权,进而统一全国的时期,即为满族从马上得天下,转变为统治天下的时代。

索额图的先世原隶哈达部。明万历二十八年(1601),努尔哈赤灭哈达,他的祖父硕色、叔祖希福携带家口归附。努尔哈赤获悉硕色、希福兼通满、蒙、汉文字,命同值文馆,赐号“巴克什”,并屡次遣使蒙古诸部。崇德元年,希福任内弘文院大学士,进二等甲喇章京,顺治九年(1652)十一月卒,赠太保,谥文简。索额图之父索尼在天命年间(1616—1626)为一等侍卫,其后屡立战功。天聪五年(1631)升任吏部启心郎。崇德八年(1643),晋升为三等甲喇章京。皇太极病逝,他以拥立皇子福临继位,成为维护八旗内部稳定局面的重要人物。顺治八年(1651),累进为世袭一等伯,擢内大臣,兼议政大臣、总管内务府。顺治帝曾褒奖他“克尽忠义,以定国乱,诚为荩臣”。顺治十八年,福临病逝,新君玄烨即位。索尼与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同为辅政大臣,又授世袭一等公。康熙六年(1667)六月索尼去世,谥文忠。索尼的长子噶布喇曾任领侍卫内大臣,康熙四年,太皇太后挑其第二个女儿,册立为皇后。十三年,皇后生皇二子胤礽后不久便去世,谥称孝诚仁皇后。次年,胤礽被立为皇太子。索尼的第五子心裕“尚公主,遭遇之隆,古今罕觏”,先袭一等伯,后又世袭一等公,官至领侍卫内大臣。六子法保袭一等公。索额图乃索尼第三子,他正是以其皇亲国戚的特殊地位而跻身于朝廷。

索额图初为侍卫,康熙七年,任吏部右侍郎。康熙八年五月,辞去侍郎职务,任一等侍卫。当时,身为四辅臣之一的鳌拜,广植党羽,“文武各官,尽出伊门下”,把他的心腹之人安插在内三院和各部院担任要职,随意罢免他不中意的大臣。鳌拜的专权跋扈,引起康熙帝的强烈愤怒,索额图也十分不满。康熙八年五月,康熙帝“以弈棋故,召索相国额图入谋画”,采取突袭的方式,逮捕鳌拜,惩其党羽,康熙帝始得真正主持朝政。八月,索额图升任国史院大学士。九年恢复内阁制,索额图改为保和殿大学士,一直到十九年八月离任。在这十年中,他成为朝廷里最有权势的大臣,与明珠并称为‘明相’ ‘索相’,事实上并不是宰相,在平定“三藩之乱”,稳定全国动荡的局面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当吴三桂、耿精忠开始叛乱,天下骚动时,索额图认为这是因为撤藩激变,请将建议撤藩的人处死,遭到康熙帝斥责。其后索额图并未以此怀怨,在平定“三藩”的叛乱中,仍是积极出谋划策,协助皇帝运筹帷幄。康熙十八年十月,云贵总督周有德请求在进兵时应该专任一人,康熙认为:周有德好为大言。索额图说:他在陕西时,也曾条奏。“若一路进兵,从之犹可?分道并进,如何可行?”同时,广西抚巡傅弘烈请求亲率兵进剿云、贵,兵部不准。康熙帝令大臣商讨进兵方略。索额图的主张为:“今大兵已经遣发,若又令其前进,多用官兵,必致劳困矣!”同年十二月,傅弘烈为进兵掣肘,请求辞去巡抚职务。康熙帝不同意,索额图认为:“前此弘烈奏,俱从其请。今若以言行不相顾,不令进兵,则彼反得借口解释前非。应仍令照常募兵,向所指之处前进。”以上意见,都被康熙帝采纳,付诸实行,对平定“三藩”叛乱,具有积极作用。(后来礼亲王昭梿在《啸亭杂录》中记载:“索(额图)相当权时,多谋略,三逆叛时,公料理军书,调度将帅,皆中肯要。”索额图在平定叛乱、统一全国的事业中,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当时,武英殿大学士熊赐履与索额图为莫逆之交。熊赐履为湖北孝感人,顺治十五年(1658)进士,后为康熙朝著名的理学名臣之一。康熙十五年,熊赐履票拟有误,欲嫁祸同官杜立德,取原草签,嚼后毁掉,引起纠纷,康熙帝命明珠审理。熊赐履一言不发,索额图劝说:“这本无大事,就是审贼犯,也毕竟要他自己亲供,方可定罪,老先生不言,如何定案。”又说:“老先生不要怕,就是如今吴三桂、耿精忠自己说出真情来降,皇上也只得歇了,赦了他,何苦不言!”熊赐履窘辱备至,承认错误后,被免去大学士职务。当时,熊赐履在社会上声望甚高,世人都以为他是被索额图诬陷。明珠同党徐乾学对熊赐履说:“熊老师不出,天下何以治之!其去之事,全是椒房(指索额图)害之。”其实不然,熊赐履被免职后,康熙帝询问可用之人,“索(额图)必以熊对,熊(赐履)必以索对”。这种亲密关系是与他们的共同政治思想联系在一起的。索额图熟悉儒家学说,协助皇帝建立起清朝政治经济制度,俱载于康熙二十六年修《大清会典》中。不仅如此,索额图受汉族文化熏陶甚深,还是一位鉴别文物的专家。他“好古玩,凡汉唐以来,鼎镬盘盂,索相见之,无不立辨真赝,无敢欺者”。康熙十八年七月地震,北京官署民房倒塌很多,百姓死伤甚众。左都御史魏象枢乘机上奏索额图“怙权贪纵状”,请求重谴。康熙帝斥责索额图说:“今见所行,愈加贪酷,习以为常”,告诫他们要痛改前非,否则加以重处。每逢康熙帝倾听部院面奏政事时,索额图经常首先上奏,陈诉己见,事关用人吏治,出征用兵等大事,多采纳其议。康熙十八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康熙帝因病不能上朝,便命部院官员,将其奏章俱送内阁大学士索额图等人核办。索额图权势隆盛,时人注目。

康熙十九年八月,索额图以病请求解任,蒙皇帝优旨褒称:“卿辅弼重臣,勤敏练达,自用兵以来,翼赞筹画,克合机宜。”命在内大臣处上朝,不久授议政大臣。后来康熙帝又说:索额图因贪恶,革退大学士。康熙二十二年三月,他对议政王大臣,列举索额图不端行为说:其一,索额图之弟心裕素行懒惰,屡次空班,皇帝交给索额图议处,索额图从轻处置,只罚俸一年。其二,索额图之弟法保懒惰,被革去内大臣职务,随旗行走,但仍不思效力赎罪,在外校射为乐,索额图未能尽教训之责。其三,索额图自恃巨富,日益骄纵。于是朝廷决定:革心裕銮仪使、佐领,仍袭一等伯,革法保一等公,革索额图议政大臣、内大臣、太子太傅,仍任佐领。这是索额图宦海生涯中的最低点。康熙二十五年(1686),索额图复起,任领侍卫内大臣。

康熙四十一年(1702),康熙帝南巡到德州,皇太子得病,召索额图至德州侍疾。留居月余,皇太子病愈,一起回北京。这次康熙帝突然召索额图到德州的原因,表面上是令探视皇太子,其真实含意并非如此。索额图为皇太子生母孝诚仁皇后的叔父,太子与索额图关系又很密切。后来康熙帝逐渐对太子行事不满,索额图也被牵连在内。先是,康熙三十九年即有人告发索额图,康熙帝没有处置。倾陷索额图的人,首先令人注目的是高士奇。高士奇家道贫困,但长于诗文书法,被推荐给索额图。索额图常以“椒房之亲,且又世贵,侍士大夫向不以礼,况高是其家奴狎友,其召之幕下也,颐指气使,以奴视之”。以后高士奇被康熙帝破格提拔,高官显贵,但见索额图时,“犹长跪启事,不令其坐。且家人尚称为高相公,索则直斥其名,有不如意处,则跪之于庭,而丑诋之”。索额图有时还“切齿大骂,辱及父母妻子”。为此,高士奇怀恨在心,“遂顿忘旧恩,而思剚刃于其腹中”。康熙四十二年,高士奇随驾北上,这时他已背叛索额图,投靠明珠。明珠与索额图“权势相侔,互相仇轧”。康熙帝回京后,于四十二年(1703)将索额图处死。

康熙四十七年(1708),康熙帝曾对大臣们列举了皇太子今的“种种恶端”,又说:“从前索额图助伊(皇太子)潜谋大事,朕悉知其情,将索额图处死。今胤礽(皇太子)欲为索额图复仇,结成党羽。”据礼亲王昭梿说:索额图在狱中时,曾有“客潜入狱馈饮食,及公伏法,客料理丧殓事毕,痛哭而去,不知所终”。索额图的同党多被杀,被拘禁、被流放;同祖子孙都被革职,其二子格尔芬、阿尔吉善被处死。康熙帝对索额图一生所参与的重要军政大事,除与沙俄在尼布楚的谈判外,全面给予否定,并说“索额图诚本朝第一罪人也”。

纳兰明珠(1635年—1708年),字端范,满洲正黄旗人,康熙朝重臣,历任内务府总管、刑部尚书、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武英殿大学士、太子太傅等要职。纳兰明珠对康熙议撤三藩、统一台湾以及抗御外敌等重大事件中起到积极作用。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因朋党之罪被罢黜,后虽官复原职但不再受到重用。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病故。

康熙初年,纳兰明珠担任侍卫、治仪正,不久后升迁为内务府郎中,康熙三年(1664年)被提拔为内务府总管,成为宫廷事务的最高长官。康熙五年(1666年)任弘文院学士,开始参与国政。康熙七年(1668年),纳兰明珠奉命与工部尚书马尔赛调查淮扬水患,查明清口为淮河、黄河交汇处,并商议修复白驹场的旧闸口,凿开黄河北岸河道引流。不久后,纳兰明珠被任命为刑部尚书。康熙九年(1670年)加封都察院左都御史,担任经筵讲官。康熙十一年(1672年)改任兵部尚书。康熙十二年(1672年),皇帝到南苑晾鹰台巡视八旗兵,纳兰明珠提前颁布教条训练士兵,等到检阅之日军容庄严整齐,康熙因此非常赞赏他的才能。

康熙初年南疆安定后,吴三桂驻守云南,尚可喜驻守广东,耿精忠驻守福建。十余年来三藩飞扬跋扈,吴三桂尤其骄横。尚可喜因为顾虑吴三桂的势力,上疏康熙皇帝请求撤藩,自己告老还乡。耿精忠、吴三桂随即附和上疏。康熙召集大臣商议,户部尚书米思翰、刑部尚书莫洛主张撤藩,纳兰明珠也赞同,然而大臣们多数沉默不语。皇帝称:“吴三桂等人蓄谋已久,如果不尽早除掉将养虎为患。如今撤藩会反,不撤也会反,不如先发制人。”随即批准吴三桂等人撤藩的奏疏。吴三桂当即起兵反叛,耿精忠和尚可喜的儿子尚之信也举兵响应。当时朝中对于三藩造反之事争议不断,大学士索额图请求处死倡议撤藩的人,被康熙拒绝,称:“这是朕的旨意,他们何罪之有?”待到三藩平定,康熙对大臣们说:“之前商议撤藩,只有明珠做事符合朕的想法。“并称:“当时有人建议诛杀倡导撤藩的大臣,朕若是听信了他们,就让(忠臣)含冤九泉了!”明珠从此成为皇帝倚重的大臣。

康熙二十六年冬(1687年),直隶巡抚于成龙(小于成龙)向康熙密奏:“官已被明珠和余国柱卖完。”康熙帝问高士奇:“为什么没有人参劾?”高士奇回答:“人谁不怕死?”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御使郭琇上疏弹劾纳兰明珠结党营私、排斥异己。[10] 康熙皇帝决意打击纳兰一党,随即罢黜纳兰明珠大学士,交给侍卫酌情留用。但没过多久明珠随康熙西征葛尔丹,随后官复原职,但此后二十年没有再被重用。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纳兰明珠病故,康熙派皇三子胤祉前往祭奠。

由此可见,康熙帝应该谁也不偏向。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137004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29
下一篇2023-11-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