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评价李鸿章

梁启超评价李鸿章,第1张

李鸿章死后两个月,梁启超即写出皇皇大作《李鸿章传》,称“李鸿章必为数千年中国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李鸿章必为十九世纪世界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故“读中国近世史者,势不得不口李鸿章;而读李鸿章传者,势不得不手中国近世史!”

然而,李鸿章毕竟只是晚清“庸众中的杰士”,他“不识国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势,不知政治之本原。”他向西方学习,毕生追求的富国强兵的梦想,始终只停留在器物层面上。他没有也不可能去改变腐朽的封建体制,于是所做的一切努力都只是“沙上建塔”。正如他自己所说,终其一生,他“只是一个裱糊匠,面对一个破屋只知修葺却不能改造。”所以,梁启超认为李“有才气而无学识,有阅历而无血性”,他说“敬李鸿章之才”,“惜李鸿章之识”,“悲李鸿章之遇”。

既肯定又批评,属于中肯的评价

凡是知道中国近代史的,都熟悉晚清重臣李鸿章(1823至1901)。也许大家不一定清楚的是:上世纪末的着名外交家、曾任中国驻美大使的李道豫,正是李鸿章的后代;而1940年代着名作家张爱玲,是李鸿章女儿的孙女儿。

对李鸿章,以前极左时代的教科书及史籍,都称他是中国近代史上 卖国的典型人物。理由是清王朝因甲午战争败于日本,他受朝廷指派奉命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割地赔款,等等。但那些严肃的史学大家如梁启超等,对李鸿章的评述一直持公允的态度,首先是忠于史实。如今史学界主流普遍认为他是晚清的 政治家、军事家、新兴科技倡导者、洋务运动推动者。

李鸿章于道光二十七年考中进士,时年24岁,一生经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四个皇朝,这正是清皇朝走向没落的时期。李鸿章放眼世界,联 系大清国实际,寻找中外差距:经济、科技、军事都落后,国贫兵弱,就要受列强欺凌。为何自鸦片战争以来,每逢外敌入侵应战大清必败?就是由于军事落后兵力弱!李鸿章看到的清帝国兵力现状是:八旗子弟兵腐败无能,不堪一击;军事技术与武器装备落后,还留恋大刀长矛;重塞防轻海防;军费开支不足……

李鸿章认为,要强国必先强军,自己在官场地位也须以军事为后盾,因而渐生强军梦,并付之行动。中进士后不久他就书生从戎,先投靠湘军首领曾国藩,1853年曾在合肥参与办团练。1861年在曾国藩的支持下,以团练为基础编练淮军7000人。次年调赴上海、购置洋枪洋炮扩编部队,成功镇压太平军。1865年全军达六万人,成为清皇朝镇压捻军的主力。淮军名声大振。

日本明治维新后从1870年开始特别注重海军建设,平均每年投入全国收入的八分之一用于海军,目的很明显是针对清帝国。此时已任北洋大臣的李鸿章力主在北洋建立水师,呈准后即先开办北洋水师学堂,订购铁甲战舰、修筑旅顺和威海卫军港。1888年编成北洋舰队,共二十二艘,其中铁甲舰九艘;由淮军将领丁汝昌任海军提督,军事训练聘用英国、德国人担任并操纵,试图以此应对日本等国的海上进犯。但不久户部(财政部)却停拨了海军经费,而把大量白银移作慈禧太后六十寿庆之用。几年来北洋水师再也没购置过一艘军舰,更换过一门大炮,其实力大大不如日本海军,甲午战争失败就毫不奇怪。

李鸿章有才有识,他的强国强军梦,最终都未能实现。这是为什么?梁启超回答:吾悲李鸿章之遇。就是可悲在他的境遇:腐朽的晚清皇朝。1901年李鸿章在即将谢世前,写下了一首《绝命诗》: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海外尘氛犹未熄,请君莫作等闲看。慷慨悲歌,一述平生。

为何海外尘氛犹未熄?因为李鸿章早就看到那新兴的东邻小国的狼子野心,特告诫国人莫作等闲看,必须强军。果然,在他去世后三十年,日本军国主义的铁蹄就踏上了中国的国土。

海外尘氛犹未熄,对于今天的中国仍有现实意义。

梁启超认为要认清李鸿章的地位,得要明白中国的官制。李鸿章担任的职务有大学士、北洋大臣、总理衙门大臣、商务大臣、江苏巡抚、湖广、两江、两广、直隶总督等。从表面上看,确实位极人臣,握有重权,但那只是办事的权力,不是政府的实权。李鸿章没有权力代表政府发号施令。梁启超认为,清朝自雍正以来,政府的实权在军机大臣手里。自同治以后,因为镇压太平天国的缘故,督抚之权日盛,但因人而异,不能当作惯例。即使李鸿章在地方能够呼风唤雨,但朝廷一声令下,还是乖乖听从调遣。张之洞也是如此,在两江、湖广、两广的职务上调来调去,每一届干不了多久,摊子没铺开就调走了。办事多是虎头蛇尾,并非才干所限,而是体制如此,朝廷用这个方法防止藩镇割据。地方与朝廷互不信任,最后各行其是,导致晚清政局江河日下,甚为可惜。所以晚清政治上之功罪,从法理的角度上讲,作为政府首脑的军机大臣,应当担负大半的责任。李鸿章担任的督抚,尽管都是肥缺,掌管国家财源重地,但无法代表整个朝廷。能够代表朝廷的军机大臣,李鸿章一天也没干过:第一 文祥、沈桂芬时代同治初年;第二 李鸿藻、翁同龢时代同治末年及光绪初年第三 孙毓汶、徐用仪时代光绪十年至光绪廿一年第四 李鸿藻、翁同龢时代光绪廿一年至光绪廿四年第五 刚毅、荣禄时代光绪廿四年至今梁启超还认为,即使李鸿章握有实权,尽行其志,其成就也不可能超越今日。为何?学识所限。当时各国推行政治改革的首脑,哪一个不是险阻重重?林肯废除奴隶制,被暗杀;伊藤博文被旧势力追杀,东躲西藏,被一个女子藏在地板下面,才逃得一命(后来知恩图报,娶了该女子为妻),终成大业,带领日本脱亚入欧。李鸿章是万万不肯付出如此之代价的。当时的国人,大抵都是如此,坐以待毙。因此梁启超说,以中国之失败,尽归于李鸿章一人,固不足惜,但执政误国之枢机大臣,及四万万放弃国民责任的你我他,就半点儿责任都没有吗?!李鸿章只是替罪羊而已。真正的罪魁祸首,是所有的中国人。

李鸿章的另一场战争

以一人敌一国。这大概是对李鸿章与甲午战争最准确的评论。甲午战败,李鸿章失去权力,也失去了北洋海军;对于晚清,30年自强运动,至此,全盘破产。对于这个国家,这是真正的惨败。这大概是对李鸿章与甲午战争最准确的评论。

甲午战败,李鸿章失去权力,也失去了北洋海军;对于晚清,30年自强运动,至此,全盘破产。对于这个国家,这是真正的惨败。120年后,我们仍然以极大的投入来研究它,其实质是想追索:何以如此其历史逻辑何在

李鸿章辞世,他的“政敌”梁启超在其撰写的《李鸿章传》里引用西方评论家对甲午战争的分析:“以一人敌一国。”——实则异常清晰地揭示了晚清国家结构性矛盾的关键。而且这种洞见,也开拓了从清朝内部认识其运行乃至失败的观察理路。“从中国发现中国”,这个样本很标准。

自强运动,是晚清中国,从中央内部发生的一场主动引领国家现代化转型的尝试。它的实际***,在中枢为恭亲王奕欣,在外则为疆臣之首李鸿章。后来恭亲王被罢除,只剩下李鸿章独力支撑。所以,研究李鸿章,实则是理解这场运动,以及这个国家现代化转型何以延宕并失败的关键所在。

一般批评,李鸿章重器械,尤重军械,但轻制度与思想。更准确的描述是他所进行的“非常肤浅的现代化尝试”。——可是,就是如此低层次的现代化改革,结果却以一场战争而告全盘失败,原因何在这是我们追索的疑问起点。

两次鸦片战争,坚船利炮打开了封闭的中国,这是晚清中国重大的挑战:是否以及如何融入现代化的潮流之中在当时,这尚以“远忧”的面目出现。

与此挑战相伴随的,对清廷来说更具生死性质的是太平天国的起义,这一延续14年的战争,虽然清廷最终未被推翻,但在扑灭太平军的过程中,中央与地方、满族与汉族的权力关系完全改变。纵观中国历史,皇权高度垄断与集中,至清达到高潮。这一朝,不仅没有所谓“相权”,甚至最高权力机构“军机处”,也只是皇帝的秘书班子而已。一人而集天下之权,有清一朝,满人给真正创造出来了。

任何制度达到高峰,自必下坠,然后再造。席卷中国16个省(当时全国为18个省)的太平军,清朝的“国家军队”无力抗击,节节败退。作为一种替代,乡勇聚集成军,最后竟以曾国藩的湘军完成了平定太平军之乱的重任。曾国藩攻克武汉之时,咸丰皇帝即欲授他军务全权,结果当时的军机大臣祁巂藻力谏:“本朝家法,无专用汉人督师者。曾国藩以侍郎在籍守制,无尺寸之柄,乃举旗号召,英贤云从,若再授以疆圻,复总师干,威权太重,恐非国家之福。”

因此评论,曾国藩获权时间再次后延。地方军事势力的崛起,从“中央”的角度与利益观察,很难说祁氏的担忧没有道理。只是,时势造英雄,人算不如天算,最终曾国藩建功立业,不授权无可为继。由此,形成一个100年后才逐渐解决的军队结构性问题:兵为将有。后来的军阀横行,其源头在此。

历史出乎意料之处,往往在于它逸出思考之外,中国皇权制度之破坏,竟然是军队系统的“国有”变“私有”。兵为将有之后,中央与地方,满族与汉族渐次形成:内轻外重(中央权力下降疆臣权重加大)、满轻汉重(汉人督抚数量更多)。

对抗太平天国之“近虑”,形成的军队“私有”性质及其延伸出新的权重关系,是恭亲王尤其李鸿章解决“远忧”,为晚清完成现代化转型的结构性条件。这一方面表现在,李鸿章作为地方***可以统领全国性运动;而另一方面,则是这种怪异的、合乎制度“地方领导中央”,又将遭遇中央与地方的双重竞争。

其内耗,超过想象。后发国家的现代化转型,需要强大的中央权力将国家导入轨道;很遗憾,此际的中国,却是“弱中央强地方”,社会动员与国家动员,皆捉襟见肘。而我们的东亚近邻,曾经长期分裂而分散的日本,却以“撙王”为号令,统一了国家的意志,成功进入转型期。两国命运,也自此逆转。

到了甲午年,中国的现代化转型的竞争者日本,主动地挑起一场战争,希望借此战争来比较胜负。与这种寻衅求战相伴,清廷内部主战派在光绪皇帝的支持下,形成主流。

他们希望过去30年各种结构性的矛盾,由疆臣李鸿章领导现代化转型——所谓内轻外重格局种种,可以经此一役而彻底解决。有着多重含义与利益诉求的这场战争,无论李鸿章多么明白自己以及晚清中国实力不济,无力对抗,却难以逃避战争来临。

在相当的意义上,与日本之战,清廷内部对这场战争的“战”“和”选择之战,看似李鸿章“以一人敌一国”——外抗日本,内战“清流”,但剥除这种戏剧性的外壳,其内里,是这个国家现代化转型之艰难。尤其是这后面的,清廷内部的李鸿章的另一场战争,才是我们可以真正理解庞大中国进入现代化轨道过程中,掣肘何在约束何在。所谓传统中国,在此可以得窥。

当然,两场战争,李鸿章都输了,既输给日本人,也输给了主战派。可是,这个国家也输了。由此,历史逻辑显示出它残酷的一面:满清政府领导这个国家完成现代化转型,宣告不可能。中国的现代化道路,其前提,则是清王朝的崩溃。

  1900年,李鸿章奉召进京与八国联军谈判。以下是我为你精心整理的李鸿章与八国联军谈判的 故事 ,希望你喜欢。

有关李鸿章与八国联军谈判的故事

 9月底,在英、法、美、俄承认由奕劻、李鸿章来担任中方的议和人选后,其他国家也先后表示了认可。谈判开场比较顺利,当时谁也没有想到这场谈判会旷日持久地持续了1年。李鸿章提出两个谈判纲领,一个要驻军长留,一个想赔钱走人;一个妄想解除人家的武装,一个希望商业上给对方些便宜;一个要治罪,一个避重就轻,王顾左右而言它。李鸿章甚至大剌剌地提出要一一个别对谈,以期各个击破。中方提出议和大纲2天后,联军最高统帅瓦德西终于赶到北京,对李鸿章提出的议和大纲,这个武夫却比什么人都精明,瓦德西的态度是“不给予任何的理睬”。

 慈禧的问题是绕不过去的,为了确保慈禧不被判罪,李鸿章坚持要在条款上写明“懿亲不加重刑”。这时候“中国国情”四个字起了作用。李鸿章让对方明白,中国人以孝为本,以忠治国,太后为一国之母,千万要尊重。谈判双方几乎在所有问题上都对不上眼。李鸿章要先停火后议和,联军是先议和再停火。联军开出一长串人名要求杀、关、流放和没收财产。李鸿章认为应该严格区分,尽量按太后懿旨加以保护。谈判不欢而散,联军继续西进,并派兵进犯了清西陵和东陵,直逼张家口,向慈禧施加压力。联军司令瓦德西说,如果中国再不提出令各国满意的 决定 ,联军就要进攻陕西,去捉拿真正的祸首!

 接下来就是打心理战,慈禧在西安天天心惊肉跳等消息,“以首祸当议己,常悁栗不自安”。她“一日不见京电,便觉无措。然每一见电,喜少惊多,实令胆怯”。11月21日,她电问李鸿章:“列强所索各条是何端倪,曾否见询,有无万不能行之事,……应据实密奏”。她对和谈的态度非常坚决:“大局攸关,款议可成不可败,两害取轻”。

 《辛丑条约》签字仪式“全家福”:11 国谈判代表坐左边,清国代表坐右边。后面是各国代表的随从人员。地点在西班牙大使馆。

 李鸿章玩的是各个击破,11个国家组成的谈判方,看似阵容强大,其实这次搭的是“草头班”,个个心里都有小九九。俄国想的是东北的肥肉,日、英、美等国对此心生嫉恨。法国关心的是天主教的顺利传播,德国想的是在中国插进一只脚。李鸿章看出他们的同床异梦,在得到荣禄转达的只要保住慈禧什么都可以商量的“示意”后,便积极地贿赂俄国出面斡旋此事。不久,英首相索尔兹伯里就对首先提出惩凶作为议和先决条件的德国人说:“绝对不否认,如果把皇太后牵入这件事情以内,人们将冒着废弃中国整个国家组织的危险,这也是对于欧洲不利的。”

 这里联军刚有一点松动,李鸿章赶快给慈禧去电,要求朝廷“丢车保帅,把载漪他们抛出去”。接着,各国公使一致要求,只有中国的皇帝和太后回到北京后才可以开始谈判。而慈禧压根就没有此时回京的想法。谈判又陷入僵局后,李鸿章惯用的策略是“以拖待变”,这一招已经屡试不爽。首先就是“李鸿章病了”。李鸿章的确病了,78岁的老人,又在1895年受过枪击,子弹残留物至今还在眼睛下部留着,又加上连日的劳累,病是肯定的,但是还没有到病倒的地步。久拖以后,转机来了。俄国人在东北准备监理东三省,这引起日、英、美等国极大的不安,他们不再坚持把“严惩祸首”和“两宫回銮”作为和谈的先决条件,而是转向急于开始讨论议和的具体内容。

 在1900年西方 圣诞节 的前一天,英国、美国、法国、俄国、德国、日本、意大利、奥地利、西班牙、比利时和荷兰11国公使将《议和大纲》交给了庆亲王奕劻,并且要求迅速答复。

 看过条款后的李鸿章连连叹息,他吩咐立即原文电奏西安,并告诉发电报的人叮嘱对方,一定要用重笔写成电报稿呈送慈禧。电文传到西安后,引起大哗。所有人都感到条件极端苛刻,无法接受。与此同时,瓦德西也向李鸿章施加压力。最终,由于《大纲》中既没有将慈禧列为祸首,又没有让她交出权力,所以慈禧还是批准了《议和大纲》。1901年1月15日,李鸿章和奕劻遵旨在《议和大纲》上签字画押。知道自己已经时日不多的李鸿章想尽快结束谈判。他代表清廷要求各国早日撤军,但各国的态度是,必须亲眼看到祸首被惩办,必须把赔款的数额定下来,否则决不撤兵。

 1901年2月21日又接到了各国要求处死的12人名单,即:瑞郡王载漪、辅国公载澜、庄亲王、都察院左都御史英年、刑部尚书赵舒翘、山西巡抚毓贤、礼部尚书启秀、刑部左侍郎徐承煜、大学士徐桐、协办大学士吏部尚书刚毅、四川总督李秉衡、陕甘提督董福祥。其中除刚毅、徐桐、李秉衡三人已死,载漪、载澜“定以斩监候罪名,如以为应行贷其一死,则遣戌新疆,永远监禁”,董福祥“事缓办”外,其余的人都令自尽或正法。

 4月,清廷又收到列强要求严惩的地方官员名单,“牵涉百四十二人之多”,大部分是根据“风闻的证据”列出来的。清廷于4月29日和8月19日先后发布上谕,惩办了96名官员:其中“四人死刑,十一人判死刑,减为永远流放,十三人终身流放,四人监禁终身,二人长期监禁,五十八人永不叙用,二人谴责,二人追夺官职”。慈禧一口气像切瓜一样地杀了自己120多个大臣后,各国关于惩办祸首的风波才逐步平息。接下来,赔款的问题便成了中外议和的关键,这才是各国关心的最终核心。俄国率先提出要求赔偿白银13亿两。联军统帅瓦德西在来华前夕,德皇威廉二世于1900年8月18日告诉他要“谨记在心,要求中国赔款,务到最高限度,且必彻底贯彻主张。因为皇上急需此款,以制造战舰故也”。德国提出的赔款大概是4亿马克。此外,法国要求的赔款也多达7千多万两。他们均要求赔款以现金的方式一次付清。

 英、美、日等国则害怕过多的赔款压力会削弱中国市场的购买力,从而损害自己的商业利益,因此他们首先需要了解“中国究竟能够偿付多少。”英国的态度是基于赫德的 意见 进行的。赫德认为“中国没有准备金”,所以赔款“不能支付现金”。中国是一个入不敷出的国家,“岁入共约八千八百万两,而支出据说需要一亿零一百万两。岁入的四分之一以上用于支付现有借款的利息;至于亏空或所需用与收入之间的差额,仍然是欠债,因为没有资金偿付它”。他还认为:“最合适的偿付方法”是“各国政府同意接受中国政府保证在若干年内每年分期摊付”。英国人为什么如此仗义因为赔款要靠增税,中国的海关税如赫德所说:“增加到“值百抽五”,那么赔款问题根本不用增加其他的税,就可以得到解决”。这些增加的海关税到头来还是由列强们,特别是对华第一贸易国——英国的国民来支付的。

 终日的忙碌和劳心,李鸿章终于病倒了,他在拜会英、德公使后回贤良寺的路上受了风寒,一病不起。这次李鸿章真的病了,特别是和俄国的谈判几乎熬尽了他太多的心血。1900年,八国联军出兵中国,俄国沙皇以镇压东北义和团为名,大举入侵东北地区。沙皇尼古拉二世亲任总司令,以库罗巴特金为参谋长,调集了17万大军和各种作战物资,分五路向中国东北进军。在俄五路大军大举入侵之下,东北清军一溃千里,俄军仅用两个月的时间便占领了整个东北。从1900年10月俄国对东三省实行 军事 占领开始,到1902年4月中俄《交收东三省条约》之签订,中间经历了一年半的时间。在这一年半的时间中,中俄双方在圣彼得堡,在北京进行了一系列非常曲折、极端复杂的谈判。

 只因俄国决意要占据东三省,坚持要同清廷进行单独的交涉。俄军在1900年10月1日占据奉天,然后诱逼盛京增棋签字批准明显破坏了“清国的‘独立’与中国中央政府的主权”的章程。这个章程内容被伦敦《泰晤士报》驻北京记者莫理循揭露,引起了其他列强的强烈反响和责难。英、德两国经过紧急磋商达成了一个原则协议:第一,各国不得瓜分中国的领土;第二,中国的沿海、沿岸全部向各国的贸易和经济活动自由开放。由于感到自己不具备瓜分中国的实力,法国、日本、美国等国均附和了英、德两国的建议。俄国一方面公开否认,当面撒谎;一方面则胁迫清廷全权大臣杨儒签字,以便造成既成事实。杨儒拒绝后,俄国就向李鸿章施压:如果中国“听各国谗言,不愿立约,则东三省必永为俄有”。

 李鸿章已经开始咳血了。他吐血已经吐到了“濒危”的程度,在生命的最后时间里,李鸿章已没有精力面对面与洋人再论短长了。李鸿章躺在病榻之上,指挥着下级官员把损失降到最低点———从一开始提出的10亿两白银降到4亿5000万两,分39年还清,年息4厘;4亿5000万两,是对4亿5000万中国人所定的数字,“人均一两,以示侮辱”。李鸿章接受了这个侮辱。

 5月1日,列强们发表了一个 报告 ,各国要求的赔款总数为“六千七百五十万镑,或四亿五千万两左右的银子”。所有国家的最终报价都远远超过了他们实际的花费和损失。5月11日,奕劻、李鸿章“接受四亿五千万两为赔款总额”。5月26日,清廷电告奕、李二人说:“各国赔款共四百五十兆,四厘息,著即照准,以便迅速撤兵。”1901年9月7日,李鸿章、奕劻代表清廷与11国代表正式签订了《议和大纲》的“最后议定书”,简称《辛丑条约》。

 在9月7日《辛丑和约》签订前后,李鸿章与俄使及维特代表波兹德涅耶夫进行了频繁的接触。11月7日,李鸿章在俄人的“恫吓催促”下病死,“闻薨之前一点钟,俄使尚来催促画押”。李的病逝,对俄国财政大臣,负责俄国远东铁路建设的维特来说,颇有兔死狐悲之感。他“这时才发现,一切都需要从头开始,因为随着失掉了李鸿章与许景澄,不仅我们一派已经完全没有台柱子了,而且在中央的最高当局中,看来没有一个人能够勇敢地负责与外国人办理交涉”。

 大清重臣李鸿章油尽灯枯,走了。这一天是1901年11月7日。

慈禧听到李鸿章去世伤心的原因

 李鸿章是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之一。李鸿章与庆亲王跟八国联军签订《辛丑条约》,慈禧终于能带着光绪皇帝离开窝了一年半的西安,前往北京。慈禧太后心情大好,跟这个搭搭话,跟那个聊聊天,还很好奇地观察着西洋 乐器 。突然一个人大叫着太后、太后,不顾 礼仪 奔扑在太后跟前,递上一纸电报:

 镜头开始晃动,本来满脸欢喜的慈禧还没看完,便已呈崩溃之态,颜色大变,歪歪斜斜地朝火车车门奔去,几次差点摔倒在地,幸好扶住一根柱子,才没出事。到了车厢之后,两行清泪留下脸颊,不停地抽泣。隔了一阵,让李莲英宣袁世凯上车。然袁世凯进来之后,她却半天没有反应,直到李莲英叫了两声太后,袁世凯来了,才慢慢转过头,一字一顿地朝袁世凯说,李中堂过世了……

 这当然有些艺术加工,实际情况是如何呢

 梁启超六万五千字的《李鸿章传》,作于1901年,即李鸿章去世当年。其中写到,“遂瞑焉长逝,享年七十八岁。行在政府得电报,深宫震悼。”又转录光绪皇帝奉慈禧懿旨所发上谕,“遽闻溘逝,震悼良深”。

 震悼之义,为惊愕悲悼。说明慈禧与光绪,都觉得李鸿章死得太突然了,他们一点准备都没有,听到消息,悲伤不已。

 而《清史稿李鸿章传》是如此记载的,“积劳呕血薨,年七十有九。事闻,两宫震悼”,用的,亦是震悼一词。显见,光绪的上谕,已定了调子,朝廷的态度就是“震悼”。

 那这二字背后,慈禧太后是否亦如电视剧里演的那样,伤心、流泪甚至崩溃呢

 其实我们不如来说说,电视里那样演,合不合理我觉得是合理的。

 首先,此乃人之常情。一个经常在身边转悠的人突然就死了,哪怕他年事已高,早就得病,知道迟早会有这样一天,消息传来之时,仍会莫名难受。慈禧太后也是人,哪怕她杀人不眨眼,不代表她对所有人都是铁石心肠。

 其次,慈禧太后与李鸿章,共事几十年。一起经历了清朝中晚期那些惊天动地的大事。从国内的起义到外国的侵略;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李鸿章替清朝的存续与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作为中兴名臣,他们的关系,俨然已超越君臣,甚至可以说有些友情了。朋友去世,能不悲伤

 再次,我想很多人一定会觉得,慈禧太后就算伤心,也是悲伤于以后没有能担大事的人替她补捅下的那些娄子了。没人给他们做挡箭牌了。

无论生前身后,李鸿章都是个极富争议的人物。上中学的年代,历史老师口中的“大汉奸、卖国贼李鸿章”,至今言犹在耳。二十多年前读到梁启超撰写的《李鸿章传》,正值国家改革开放之初,顿觉眼目一新,感到此传对洋务运动及李鸿章其人,有着不同以往的全新视角。细品之,则非梁任公之视角“不同以往”,乃敝人受哺狼奶多年,有幸恢复了人类的独立思考而已。在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之际重读此传,更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在正统教材中身背“软弱”“卖国贼”“刽子手”恶名的李鸿章,在西方却有“东方俾斯麦”的美誉——这种差异可能不仅仅是“屁股”的影响,更有东西方文化观念和政治需要的因素。而同样身为清末名士的梁启超,在其所著《李鸿章传》中,却也将李鸿章同古今中外要人霍光、诸葛亮、秦桧、曾国藩、张之洞、俾斯麦、伊藤博文等做了对比,并对李鸿章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李鸿章为中国近四十年第一流紧要人物。李鸿章为时势所造之英雄,非造时势之英雄。李鸿章,忠臣也,儒臣也,兵家也,政治家也,外交家也。李鸿章必为数千年中国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李鸿章必为十九世纪世界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

也许只有身处同时代的人,才能体会李鸿章那时的艰难;更或许我们就根本不应该用现在的眼光去评判他:毕竟,没有人能够超越历史。

(1)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2)左宗棠(或张之洞、曾国藩、奕訢等)        康有为

(3)自强      军事

(4)近代化的探索

本题考查的是中国的近代化探索。材料一、材料二分别和中国近代化探索中的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有关。除了材料中提到的李鸿章和梁启超外,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还有左宗棠、张之洞、曾国藩、奕訢等。戊戌变法的代表人物还有梁启超、谭嗣同。材料一中李鸿章认为“独火器万不能及”,为此,他们以自强为口号,采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把两则材料所述事件作为一个单元,该单元的标题应该是中国近代化的探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137207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29
下一篇2023-11-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