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最残忍的皇帝居然把人活活扒皮!

古代最残忍的皇帝居然把人活活扒皮!,第1张

朱元璋当了皇帝,经常回忆自己以前受到贪官的压迫和迫害,民不聊生,激起民变,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于是他处处留心,怕他的官员不好,怕他们逼着百姓造反。所以他调查贪官的手段特别厉害,甚至把人活活剥皮作为惩罚。

朱元璋杀贪官也是有标准的。任何人贪污60元都可以判斩首。当时60块钱不算多,折算成银子也就十几两。历代皇帝很少为了这么点小钱杀大臣。但朱元璋一直主张重刑、严刑峻法,用非常残忍的手段惩治贪官,以警示其他在任官员。当时衙门左侧建有一座小土地庙。当地发现贪官,就在土地庙前处决刑官,然后剥了皮。然后,把干草塞进皮囊,做成人形,放在法庭的一边,以警示下一任官员。有的官员在宫廷工作,身后有几个官员的木乃伊。这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所以当时没有人出来做官,但是朱元璋的态度也很强硬,所以他不担心没有人做官,谁喜欢谁就得做。你做不做还是不做。躲起来就追到你家杀了你,还得被逼出来做官。因为这种土地庙经常剥人的皮,所以人们叫它剥院子。但由于官员害怕这种惩罚,不敢压迫剥削百姓,虽然杀了不少人,但百姓反而叫好。

有一个叫郭桓的人,他是一个负责征税的高级官员。他利用职权偷窃和出售军粮。他工作越多,胆子越大。最后他把国家军用粮仓里三年的积蓄偷光卖了。全国有13个省,其中12个和他有勾结。几年下来,贪污的粮食多达2400万吨,相当于一年的国民收入。事情败露后,朱元璋非常愤怒,判处郭桓重刑。然而,案件越查,牵涉的人越多,连朱元璋自己都吓了一跳。然而,他决心杀死所有这些非法官员。就算世界倒转,他也要把他们杀到底。结果这一刀杀了几万人。

明初继承了元朝的恶习,贪污受贿在官场蔚然成风。如何惩罚他们无法控制。朱元璋是一个意志非常坚定的人。她必须做她下定决心要做的事。当她做出自己的决定时,无论发生什么,她的心都像石头一样坚硬,绝不动摇。严惩贪官也是如此。他对犯罪的官员毫不留情,连续杀了好几年,官场风气开始好转。明朝270年的统治,离不开朱元璋对贪官的严惩。为了监视臣民,他派出大批亲信访民,他有时也出宫微服私访,了解民情。为了防止官员未经允许擅自改动账本,他还下令将1到10的缩写数字大写。这种方法一直沿用至今。

吴鸿十五年,又发生了震惊全国的“空玺案”。这是朱元璋自己发现的一起官员舞弊案。果然是真的:有一天朱元璋觉得无事可做,就一个人到处逛,结果逛到了户部,想了解一下国家财政收支账目的核算。这时,户部官员和各省会计官员都在低头看账目。朱元璋站了一会儿,看到大家都在认真算账,非常高兴。他什么也没说就走了。谁知刚走到门口,就听到两个人在吵架。仔细一听,原来是一个户部官员在和一个抄表员吵架。户部官员说收表人账目不齐,收表人不服气,就吵了起来。最后,我听到户部官员指着账目大声说:“不均就是不平等,钱粮数字不等于一分。你必须重做这本小册子!”朱元璋听了非常高兴,暗暗称赞这位负责任的内务府官员,心想:“要是朝廷所有的官员都能像这位官员一样认真地为朝廷办事就好了。”

朱元璋觉得很有意思,下午有空又去了一趟。这一次,他看到了问题所在。他去的时候,正巧碰到计票官和户部官在说话。只见计票官递给官员一本新书,说:“书已经重新做好了,你再算一遍吧!”户部官员接过来翻了翻。他算了一下,笑着说:“这次没事了,扯平了。”朱元璋一直在听。他越听越觉得奇怪。他越听越觉得不对劲。他脸上的笑容消失了,眉毛拧了一下。他快步走过去,抓起账本翻了翻。然后他转向簿记员问道:“你们省离首都有多远?”那官员一见是皇帝,立即跪下答道:“三千多里”。“那你怎么早上回去,下午又回来?你骑的什么马,跑得这么快?”收藏家一听,吓得“弹”了一声,连磕了三个响头。他不敢再隐瞒了,赶紧回答“小人没回去”。“没回去,那这个账号上的大字是哪里来的?”朱元璋瞪大眼睛,厉声逼问。这种强迫让计官刷白,无言以对。

原来每年国家和各省都要把地方的财政收支转到中央户部,地方的账是从县到州到省再到中央。于是,一级一级的报表上来,中央政府的账目清楚、完全相符的时候,就可以理解了。这样一来,报告难免有错,不符合的还要重新清点,原来的衙门还要重新盖章才能批。但是,各省离首都有六七千里之遥,也有几百里之遥。如果要重新注册,还得回原省份。这样一来,离首都要一两个月,离首都要好几天。如何快速往返旅行?所以,为了节省来回路上的时间,各省藏家在来北京之前,都准备了大印刷的空白本。当账本数量不符时,他们会修改并填写事先准备好的空白账本。得知这个骗局后,朱元璋大开杀戒,杀了上上下下很多人。在历史上,这一事件被称为“空印案”。

据史料记载,河南直隶明政府副部级以下的官员有数万人,每年死于狱中或因贪污被判苦役。严惩腐败是好事,但问题是没有严格的法律依据。无法判断被指控犯有贪污罪的官员是否真的腐败,许多人在严厉的惩罚下遭受酷刑。然而,比死刑更严重的是追悼会。这个腐败的人被处死了,他贪污的钱必须追回,所以这个人的家将被复制。如果家里的财产不够贪污的钱,就会用刑讯逼供。很多人一被处罚,为了减少血肉之躯的痛苦,就会随口说是谁家留下的,于是这一家就无辜地被牵连了。如果还是不够,那家就得在酷刑下放弃另一家。这样,即使是千里之外的陌生人,也会成为主人,家破人亡。这恐怕是一心惩治贪官、保护百姓的朱元璋所未能预料到的。

在吴楚的边境上,毕竟是边境,一个树长在哪头划分的并不清楚,楚国的一个女孩跟吴国的一个女人,吴国的女人觉得这棵树应该属于吴国,楚国的那个女孩觉得这棵树属于楚国,就这样两个人因为采桑叶发生了口角,毕竟一个女孩,一个女人,还是这个年纪大一点的女人胜了。

胜利者把树上的桑叶采完了,兴高采烈的回家了,可是楚国的女孩非常伤心,桑叶没菜到,还让人家给欺负了,心里不是滋味,回家以后把这件事跟自己的爸爸说了,爸爸挺了女儿的遭遇,非常生气,感觉自己的家族都受到了侮辱,带着族人就去找欺负自己女儿的吴国女人去了。

这个爸爸的族人们,帮这女孩报了仇,把这女人一家子都杀死了,这就惹怒了吴国人,当地的官员也得处理这件事,毕竟是楚国人杀了吴国人,坐视不理只能让当地的人们觉得官员办事不利,都欺负到家门口了,还坐视不理。

地方官员就出兵了,把楚国女孩这一家子也都杀死了,一想这都打到楚国了,就收拾收拾吧,反正已经这样了,继续打了下去,楚国的皇上听到了这个消息,你吴国咋地,这要打我吗?你们能出兵,我们楚国没人吗?

然后两个国家就打了起来,就因为采桑这么点小事,两个国家都不想退让,就打了起来!

其实要是换在现在,退一步海阔天空,两个国家和平共处不是挺好的吗?毕竟打仗只会让百姓的生活受苦,也真是得不偿失啊。

  8月31日,伊朗总统内贾德在一次群众集会上发言。

  “伊朗核问题的最后期限到了”, 8月31日,美国的天还没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就迫不及待地作出了这样的预告。世界也关注着联合国在最近几年里设下的这个最著名的最后期限。 8月30日,美国驻联合国大使博尔顿给伊朗下了精确到分钟的最后通牒——德黑兰当地时间周五凌晨零点零1分,也就是纽约时间周四下午3时31分(北京时间周五凌晨4点31分)。而伊朗的表现完全是要硬撞,其总统内贾德31日在一个群众集会上再次强硬表态:“在停止铀浓缩的问题上,伊朗寸步不让。我绝对不会在重压之下低头,伊朗人民,包括年轻的科学家们,在两手空空的情况下成功发展了自己的核技术,他们同样也能这样发展伊朗。”内贾德的这段话说得十分痛快,但现在的问题是,美国白宫的***会接受这个回答吗?他们能咽下这口气吗?

  “伊朗寸步不让”

  联合国的最后期限是设给伊朗的,但《环球时报》记者在伊朗首都德黑兰丝毫没有感受到异样。这天不再像前几天那样阳光明媚,而是刮起了大风,天上的云彩也多了起来,不过大街上依然车水马龙,人们像以往一样忙碌。记者随便问了几个市民,发现他们都知道最后期限这回事儿,但都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的,而且态度与政府非常相似——“我们不会屈服于任何压力”。有个学生模样的年轻人告诉记者,制裁是把双刃剑,对伊朗有伤害,对美国也会有伤害,况且美国对伊朗已经制裁好多年了,再制裁也没什么太大的关系。也有个小商贩表示了担忧,他说,如果制裁更严了,老百姓的日子会越来越不好过。

  倒是博尔顿那个精确到分钟的最后通牒让世人印象深刻,原来最计较这个最后期限的国家是美国。有媒体形容说,美国似乎左手握着秒表,右手握着制裁计划,随时“恭候”伊朗的答复。博尔顿表示,美国希望“8·31”大限一过就召集各国高级官员探讨制裁决议的具体措辞,争取在第一时间让伊朗戴上制裁这顶“紧箍咒”。

  伊朗究竟会给世界怎样一份答卷呢?对此,各国媒体的猜测惊人地一致:伊朗一定会再次说“不”。CNN认为,在大限到来之前,伊朗丝毫没有表现出任何服软、合作的迹象。法新社报道题目是《在大限来临前,伊朗公然挑衅》,路透社则做出“伊朗可能面临制裁”的结论。

  其实,伊朗总统内贾德的态度一直很清楚。8月29日,内贾德邀布什电视辩论的同时,公然质疑安理会解决伊朗核问题的权威地位。8月30日,内贾德表示:“制裁不可能让伊朗停止追求崇高的发展目标,要想解决问题只能通过谈判”。

  “我们不会被伊朗人吓着”

  对伊朗的表态,美国负责政治事务的副国务卿伯恩斯说得很直白:“我们不会被伊朗人吓着。”他下周将前往德国首都柏林,起草一份联合国安理会决议草案。《纽约时报》预测了对伊朗制裁的“三步走”方案:第一步,美国将联合其欧洲盟友对伊朗禁运与核能有关的所有设备和材料,并冻结伊朗在海外的资产;第二步,惩罚措施将扩展到禁止伊朗***和核研究人员对西方进行访问和旅行,并限制该国在全球金融市场的活动;第三步,布什政府要求欧洲金融机构终止对伊朗的贷款,据美国官员透露,已经有一些瑞士银行同意与美国合作。

  不过,“三步走”方案的实施还存在不少潜在的波折。尽管美国很早就单方面对伊朗实行了出口限制,但欧洲不少国家始终没有切断对伊朗的技术出口,而且这些技术不少都是与民用核设施的发展相关的。尤其是俄罗斯,在帮助伊朗修建的布什尔民用核反应堆项目上有巨大的经济利益。美国专家称,“布什尔项目将使禁运核设施的制裁计划遭遇瓶颈。”

  即使美俄可以找到化解分歧的办法,对伊朗的制裁决议最早也要等到9月中旬联合国大会审议才能通过。在这个汇聚各国首脑的大会上,布什将发表演讲,《纽约时报》分析认为。美国政府将利用这次大会向各方施压,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制裁“三步走”方案的命运。

  在“8·31”大限将至之时,一份由国际原子能机构提供的伊朗核报告也引起了各方的重视。虽然这份报告内容保密,但其中涉及了伊朗铀浓缩进展现状并总结了伊朗核问题的整体进展,被外界视为一份颇有影响力的报告。这份报告究竟会如何影响联合国对伊朗的最终态度呢?媒体做出了截然不同的分析。美联社认为,由于这份报告指出伊朗继续铀浓缩,并拒绝原子能机构调查人员进入特定区域检查,可能导致安理会的制裁。但《纽约时报》却认为,报告不仅指出伊朗核活动进展缓慢,而且还说明伊朗目前提炼的铀纯度根本不够制造核武器,这很可能对制裁倾向产生阻碍。

  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星期四说,给伊朗的最后期限已过,但他不认为安理会会立即对伊朗实施制裁,“我需要和各方保持联系,看看他们打算怎么办。”

  “美伊今年开战可能性很大”

  制裁可能只是中东局势升级的第一步,危机会不会发展到动武的地步才真正为世界关心。8月30日,俄新社专门邀请了几十位著名专家和政治家讨论“美国进攻伊朗的前景”。俄罗斯全球化问题研究所专家东·苏里科夫认为,美国和伊朗之间的军事冲突不可避免,很可能就在今年爆发。

  苏里科夫称,美国和伊朗国内都有一些势力对发动这场战争感兴趣,内贾德在爆发战争的情况下将能巩固自己的政权,从而成为伊朗有权威的统治者,内贾德可能还觊觎波斯湾地区首领地位,这里集中了世界大部分的石油天然气储量。美国以副总统切尼和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为代表的“鹰派”则可以在被战争挑起的爱国主义浪潮中,巩固共和党人的国内政治地位,还有利于巩固美国的“世界警察”地位。

  苏里科夫认为,在美国对伊朗的石油基础设施进行攻击的情况下,不可避免地会造成世界石油价格“暴涨”,这将会削弱美国全球进程中的竞争对手——新兴大国中国和印度,这两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完全依靠能源高消耗的技术。苏里科夫称,美伊的军事冲突将以伊朗封锁霍尔木兹海峡开始,美国可能会放任伊朗完全封锁这个海峡,将使通过这个海峡的轮船停航9至12个月,这首先将引发印度和中国市场上的石油短缺,削弱这两个国家的经济增长。

  俄罗斯宪法法院院长顾问弗拉基米尔·奥夫钦斯基认为,美国近几年兴起的“文明冲突”、“反伊斯兰法西斯主义战争”以至于“反恐战争”等观点和行动都是为进攻伊朗做准备。奥夫钦斯基认为,为了让中国等国家“臣服于美国膝下”,美国可能会对伊朗的石油命脉进行打击。不过,他还认为,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和中国***最近签署的石油协议大大降低了美伊交战的可能性,至少推迟了这场战争的开始。

  伊朗为何敢与美国斗

  西方媒体直接谈论发生战争的很少。英国《经济学家》杂志认为,伊朗敢虚张声势,是因为它意识到,美国在暴力的中东政治中陷得越深,美国就会变得越脆弱。本月早些时候,美国驻伊拉克大使称,伊朗支持伊拉克什叶派武装,可能与美国支持以色列并想终结伊朗的核野心有关。中东的混乱局势一直是伊朗利用的工具,而美国却很少承认这一点。

  德国《世界报》认为,尽管美国官方并没有排除军事打击伊朗的可能性,但实际情况表明,美国采取军事行动有诸多的不利之处。南黎危机,伊拉克战争,使美国无法获得民众支持。最终担心的还是,这一地区的战争将会造成石油的价格飚升。这将给美国经济带来灾难性的后果。所以,经济制裁伊朗是上策。

  德国还有媒体认为,制裁措施很难在安理会获得通过,俄罗斯等国在伊朗拥有巨大的经济利益,不希望生硬地实施制裁。伊朗问题像伊拉克问题一样,已经造成了国际社会的分裂,国际社会陷入两难境地。

  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研究员殷罡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伊朗不按照安理会的安排去做,而是有自己的时间表。伊朗的举动其实已经成功地分裂了安理会,使六国在制裁问题上无法很快达成一致,而这就达到了拖延时间的目的。

  一位中国的中东专家认为,伊朗敢和美国斗,就是因为知道目前伊拉克局势牵扯了美国大部分精力,即使是核问题日趋紧张,中东局势也不会在短期内迅速升级,但形势很可能因此而紧张,伊朗甚至可能受到美国实施的部分军事打击。总体看来,世界对伊朗核问题的掌握还没有失控,伊朗并没有退出核不扩散条约,国际原子能机构在伊朗的调查也在继续。伊朗核问题目前的僵局在于伊朗希望单独与美国进行谈判,但在伊拉克问题的牵制之下,美国一直拒绝这样的要求。(●本报驻伊朗特约记者 刘守望 ●本报驻德国特约记者 青 木 ●本报记者 张楠伊 李宏伟)

  伊朗核问题:“深思熟虑”后的拒绝

  新华网德黑兰9月1日电(记者 徐俨俨 梁有昶) 伊朗总统艾哈迈迪-内贾德8月31日发表讲话,宣告伊朗不会屈服于西方压力,也不会接受对伊朗正当权利的侵犯。这一讲话表明,伊朗对联合国安理会第1696号决议关于伊朗应在8月31日前中止铀浓缩活动的要求,作出了经过“深思熟虑”的正面回答。那么,伊朗为何对安理会的要求再次说“不”呢?

  此间分析人士认为,伊朗目前的铀浓缩活动虽在质量和数量上还处于不是很高的水平,但也已达到了一定规模。据透露,伊朗目前在纳坦兹和伊斯法罕的核设施拥有164台用于浓缩铀的离心分离机,并早已计划在今年底将这一数量扩充至3000台,以形成更大的生产规模。而伊朗浓缩铀的纯度目前也至少达到了4.8%的水平,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要全面暂停铀浓缩活动显然是伊朗难以接受的。

据《三国策》147章有段话大致意思说:由于三国属于东汉末年,而东汉国都在河南洛阳,因此当时三国时仍然延续东汉的官话,也就是今天的河南洛阳口音。这一种官话直到延续到东晋灭亡后才改正为西安也就是长安地区的地方言。因此三国时期的官话仍然的今天的河南地方言。

目前欧洲各国陷入“没气”、“没油”尴尬处境,最关键一点冬天快要来了。到时候面临能源危机,将会更加糟糕。对于欧洲来讲,目前也不知道该怎么解决这些问题,美国能够援助力度不大。原本想要制裁俄罗斯,目前发现受到影响最大,竟然是自己。

第一、就是对俄罗斯纽约的制裁

俄罗斯本身是一个重要的能源大国,出口石油、天然气还有煤矿等,这些也是重要的外汇收入。但是俄乌冲突爆发之后,欧洲出于各种原因,站在俄罗斯对立面。认为只要不买俄罗斯石油、天然气,就能遏制住俄罗斯“脖子”。但是欧洲不少国家都没有想到,惩罚俄罗斯的同时,反噬波及到自己身上。如今严重影响国民生活,还影响本国经济。

离开俄罗斯能源,对于欧洲来讲后果很难承受。石油、天然气价格持续上涨,民众日常生活受到很大影响,做不了饭、工厂被迫停产等,都是实际情况。民众把这种愤怒情绪,发泄到***身上,动不动就会举行抗议。保加利亚、黑山、爱沙尼亚、德国等,各界政府支持率都不同程度下滑。

第二、找不到替代国家

对于欧洲各国来说,很难找到合适的替代市场来替代俄罗斯,短时间之内找不到进口的国家。目前欧洲各个国家疯狂的在世界其他各国,寻找石油和天然气,想要解决能源短缺问题。试图摆脱对俄罗斯依赖,但是效果并不理想。

中东、非洲等国家能源产品,根本替代不了俄罗斯,毕竟各个国家都有自己的难处,产量是有限的。关键一点就是僧多粥少,很难满足欧洲需求。欧洲为了巴结美国,对俄罗斯进行各种制裁,造成后果只能民众买单。

近期日本首相之子宴请,参与13人,除去两人无辜,处分了11人。并且还对此事组建了相应的委员会来检查是否有一些扭曲事实的事情发生,一旦查出有此类事件发生,那么一定会做出更加严厉的惩罚。只可以看出日本也在加大反腐的力度。

其实不只是日本一个国家,在加大反腐反贪的力度,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加大反腐力度,打击贪污违法的行为。究其原因,小编认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打击贪污犯罪行为,有助于增强人民归属感。就拿我国来说,我们都是中国人,生在种花家。我们也一直以自己是中华民族,龙的传人而感到自豪。在我国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各级官员就是我们普通百姓的指引者,带着我们一起向前前行的指路人,只有真正品行良好,为人民着想的官员,才能真正地受到人民的爱戴,而打击腐败这件事,恰好让那些内心受到污染的官员得到了应有的惩罚,也让民众更加认识到了国家对自己的重视,对自己的关爱。在看我国反腐倡廉的这几年,人民面貌有了很大的改善,经济发展也在稳步的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不小的改善。

其次就是反腐倡廉,有助于维护国家的经济发展。首先我们都知道腐败就是因为金钱的诱惑,阻止官员腐败,就可以使得有更多的资金用于其他需要资金的方面。正所谓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每一分金钱都会被用在对于民生更有利的方面,不管是资助贫困的山区,还是建立希望小学等等都是需要资金去支持的。而将贪污腐败打败之后,也会使得有更多的资金去帮助国家的人民,促进国家的经济发展。就像沙特的反腐行动,已经缴纳的和解金超过了4000亿沙特里亚尔,折合美金大约1070亿。如此庞大的数目,不得不让人感叹一下,不愧是沙特的土豪啊!而有了这么多资金的沙特政府,也可以在更大程度上发展自己国家的经济,改善人民的生活。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作为反腐倡廉的领头羊,在世界各国都有借鉴意义。在北欧和波罗的海国家议长联合访华的时候,他们感慨,腐败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而中国在反腐倡廉这个问题上已经成为了世界的领导者。这无疑是我们引以为豪的一点,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我们,也希望能够将反腐倡廉进行到底,打击一切违法犯罪的行为!

100年前的1901年11月7日,李鸿章在屈辱和病痛中辞世。生当“三千年未有之变局”的李鸿章,生前身后都遭到诟病。本文试图从新的视角审视李鸿章,相信对仍致力于实现现代化的国人不无助益。离1901年的结束仅剩不到一个月的时候,回銮路上的大清国皇太后慈禧在黄河岸边的辉县收到了那个令朝野上下无不悲哀的消息:李鸿章死了。

李鸿章,大清国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 就在他咽气之前的一个小时,俄国公使还站在他的床头逼迫他在俄占中国东北的条约上签字。为了大清国与洋人争辩了一生的李鸿章已不能说话,他只有眼泪了。眼泪流尽了,他的眼睛闭上了。

自1840年英国人用舰炮打开中国的国门以后,中国人沿海岸修筑的所有整齐对称的炮台和花费巨银买来的位居世界第六的舰队,没有一次阻挡住“蛮夷”的入侵: “自道光中叶以来,外患渐深,至于今日,危迫极已。咸丰十年,英法联军入都,毁圆明园,文宗出走,崩于热河……自此以后,法并安南,日攘朝鲜,属地渐失。各海口亦为列强所据,德占胶州,俄占旅顺大连,英占威海九龙,法占广湾……”而就在李鸿章死时,因为允许外国在中国驻军和几近天文数字的赔款而成为“将来无数困难问题发生之源”的《辛丑条约》刚刚签订,外国联军仍在整个朝廷逃亡在外的情况下占领着大清国的都城北京。 对于风雨飘摇中的大清国来说,洋人的气焰永远是一个巨大的威胁。而李鸿章一死,大清上下就失去了惟一能够与洋人周旋的人。李鸿章的死令“太后及帝哭失声”,大清国犹如“梁倾栋折,骤失倚侍”。

洋务重臣

还在与太平军作战的时候,李鸿章就显露出他与大清国所有官员的不同之处:对外国的科学技术和国内的经济活动有极大的兴趣。最初的动机是他组建的淮军需要银两购买武器。当淮军在两岸布满太平军营垒的水道上成功地进行了大穿越进至上海,从而一举扫平了长江下游的太平军后,李鸿章利用上海富绅的银两引进洋人的机器设备,创办了中国第一个近代军工企业:上海洋枪三局。李鸿章算过一笔账:一发英国的普通炮弹在市场上要卖到30两银子,1万发铜帽子弹要卖到19两银子。大清国凭什么要把白花花的银子给了洋人?

创办近代企业需要的不仅仅是财力,更重要的是思想和观念的更新。李鸿章曾写有一份描绘蒸汽动力运转的奏折,无异于100年前的一篇科普文章:

镟木、打眼、绞镙旋、铸弹诸机器,皆绾于汽炉,中盛水而下炽炭,水沸气满,开窍由铜喉达入气筒,筒中络一铁柱,随气升降俯仰,拔动铁轮,轮绾皮带,系绕轴心,彼此连缀,轮转则带旋,带旋则机动,仅资人力以发纵,不靠人力之运动。

在几乎没人知道世界上有蒸汽机的大清国里,头上是顶戴花翎、脑后依然拖着辫子的李鸿章,能够如此细致地观察蒸汽机的运转原理,这着实令人惊叹。

大清中叶以后,由于京杭运河淤塞,朝廷南北货物的调运部分改为海路,李鸿章抓住时机,督办创立了“招商局轮船公司”。这是中国第一家民营轮船公司,它承揽了朝廷“官物”运输一半的运量,而其随后展开的客运业竟挤垮了英美合办的旗昌公司。

而当洋人要在中国开设电报业务的时候,大清国朝野上下无不惊慌失措,以为 “电报之设,深入地下,横冲直撞,四通八达,地脉既绝……”李鸿章也不允许洋人从香港铺设来的海底电缆上岸。只是,时隔不久,由他支持铺设的中国第一条电报电缆线在大沽口到天津城之间开通了。李鸿章能够完全不理会“地脉”,也能够完全不理会洋人,因为他知道电报业蕴藏着极高的军事和民用价值。之后,由大清国政府的银子作为投资、以赢利为目的的电报公司成立。李鸿章称此举为“官督商办”,因为在中国创办拥有自主权的企业“事体重大,有裨国计民生,故需官为扶持并酌借官帑以助商力之不足”。

由于李鸿章的主持和参与,洋务派创办了中国近代第一条铁路、第一座钢铁厂、第一座机器制造厂、第一所近代化军校、第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

李鸿章为大清国国计民生近代化所奠基的所有事业,令他身后的国人一直在受益。他是对中国近代化产生了至关重要影响的洋务运动的中坚。但是,李鸿章一生所从事的另一种“洋务”,却使他在生前和身后招致众多的痛骂,因为根据国人一向的认知,中国近代史上的屈辱与不公都是他一手造成的,他所有竭尽心力的努力无不是在把国家的领土、财富和臣民出卖给洋人,这位大清重臣的罪责深重得几乎令人难以置信。

大清国没有“外交”的概念,所有的外事统统归于“洋务”。洋务运动的首领李鸿章不可避免地成为了大清国当然的“外交家”。李鸿章的外交生涯不但让西方人知道了大清国有一个“相貌堂堂”且“矜持、自信和傲慢”的李中堂,而且也让中国人在上一个世纪之交那段悲伤的日子里终于揪出了一个“罪魁祸首”————李鸿章让国人因为遭受屈辱而积淀的愤恨在怒斥他的过程中得到宣泄。

洋人了解李鸿章的外交能力,是通过中英《烟台条约》的谈判。其时,英国人的军舰开入烟台,日本军队开始向朝鲜武装挑衅,以对大清国构成战争威胁。皇亲醇亲王主张与英国人决裂开战,而李鸿章的思路是:大清国不能再在外交上走一贯的老路,即事端一出,动辄开战,战则必败,败则议和,和则割地赔款。1876年9月,《烟台条约》签订。觊觎更多在华利益的英国人事后说:“这个文件既不明智也不实用,毫无意义,是一堆冗言赘语而已。”尽管洋人说,面对强大的威胁,李鸿章依然能谈出一个明显存有抵抗态度的条约,是一件“值得惊诧”的外交事件,但从烟台回到直隶总督府的李鸿章还是因为赔款和开放口岸而背上了卖国的罪名。

1894年爆发的中日甲午之战,是李鸿章一生遇到的最大的挫折———“海军费绌,设备多不完,惟鸿章知之深。朝野皆不习外事,谓日本国小不足平,故全国主战,独鸿章深知其强盛,逆料中国海陆军皆不可恃,故宁忍诟言和。朝臣争劾鸿章误国,枢臣日责鸿章,乃不得已而备战。”到1895年2月17日16时,日本联合舰队在风雪交加中开进威海卫,浩浩大清国败于一个弹丸小国的事实,令自认为是“天朝中心”的国人举国愕然。朝廷顾不得“天国颜面”,再令李鸿章去日本议和。

李鸿章在日本马关被一名刺客击中,子弹卡在他左眼下的骨头缝里,没有医生敢在这个位置下手术刀,李鸿章给朝廷的电报只有六个字:“伤处疼,弹难出。”而面对日本人割让辽东、台湾、澎湖,赔款军费3亿两白银的“要价”,朝廷在给李鸿章的电报中均是模棱两可的“着鸿章酌量办理”。伤痛和心痛折磨着李鸿章。如果采取强硬的态度和立场,只能导致中日战争继续扩大。以大清国实际的军力状况而言,战争的结果只能是中国的东北被全面占领;而如果答应日本人的条件,大清国主权和财产的损失也是巨大的。两害取其轻,这是面对残局的李鸿章的选择。

1895年4月,带着《马关条约》草约和脸上的绷带回国的李鸿章,发现他成了举国的“公敌”:朝廷斥责他办事不力,官员说他丧权辱国,民间暗示他拿了日本人的银子,更有人公开声明要不惜一切杀掉他以雪“心头奇耻大辱”。

每一次在国家面临危机时出来收拾残局的李鸿章,被国人目为卖国者,只有全体军机大臣在上奏给皇帝的一份奏折中说过的“中国之败全由不西化之故,非鸿章之过”,曾令李鸿章老泪纵横。

振聋发聩之声

因为签订《马关条约》而被免去显赫职务的李鸿章,赋闲在京城贤良寺。

1896年,俄国沙皇加冕,各国派员祝贺,俄国人特别提到了代表的级别问题,朝廷只有派李鸿章去。因为洋人们说,对于19世纪的中国,他们只知有李鸿章而不知有朝廷。李鸿章以在马关被刺为由一再推辞,而朝廷就一再坚决不准,当李鸿章认为确实到了“众望所归”的时候了,便表示自己“非敢爱身,惟虞辱命”,只有 “一息尚存,万程当赴”。

李鸿章的俄国之行还有一个重要行动,即与俄国结盟。

“联俄拒日”是甲午之后大清国朝廷中的主流认识,以两江总督刘坤一说得最为明确:威胁大清国的国家以日本为最,日本企图占领东北的野心积蓄已久,而俄国因为与大清国东北接壤必最不愿意。所以“我若乘此时与之深相结纳,互为声援,并稍予便宜,俄必乐从我”。

在插满了大清黄龙旗的彼得堡,李鸿章开始与俄国人商谈《中俄密约》。《中俄密约》的要点是:中俄两国针对日本的军事威胁结成互相援助的军事联盟;俄国在中国东北地区铺设铁路与俄国横穿西伯利亚的远东铁路接轨。

这一次,李鸿章没能意识到一个具有近代常识的问题:铁路的延伸正是扩张领土的主要手段。至于当大清国受到日本威胁的时候,铁路能够便于军事援助这一点,李鸿章和大清国的官员都没想到,如果俄国人想侵入并占领中国的东北,这条铁路同样会给俄国人提供军事运输的便利。更何况在中国境内修建铁路,一旦“路权”模糊不清,俄国人就会有理由在铁路沿线派驻武装。后来的历史证明这就是对中国东北安全构成巨大威胁的“中东铁路警察队”。关于后者,李鸿章想到了,于是他坚决反对俄国以官方的名义投资铁路,而坚持用私人投资的方式。李鸿章以为这样就可以将铁路的修建变成商业行为。

离开俄国,李鸿章开始了他的欧美之行。在英国,他特意在代表西方民主制度的议院旁听了议员们的辩论,李鸿章觉得那简直是一窝蜂似的吵架。而大清国要员的出现引起了英国人极大的关注。一位英国人这样描述了他所看到的73岁的李鸿章:

他像来自另外一个世界的身材奇高、容貌慈祥的异乡人。他蓝色的长袍光彩夺目,步伐和举止端庄,向看他的每个人投以感激的优雅的微笑。从容貌看来,这一代或上一代人都会认为李鸿章难以接近,这不是因为他给你巨大的成就或人格力量的深刻印象,而是他的神采给人以威严的感觉,像是某种半神、半人,自信、超然,然而又有文雅和对苦苦挣扎的芸芸众生的优越感。

令李鸿章感兴趣的是英国的海军和陆军。他还参加了汇丰银行的招待会,在英国商人们表示要到中国去开拓市场的时候,李鸿章的开明思想令他说出了:“实具同心。”

当李鸿章乘坐的客轮到达纽约港时,美国海军最强大的舰队依次列阵港湾,鸣炮致敬以欢迎大清国的重臣。美国《纽约时报》记者报道说,当客轮驶往美国的途中,李鸿章在船上对每一位他见到的美国人都问这样的三个问题:你是做什么的?你能挣多少钱?你住得离纽约近吗?

《纽约时报》记者接着报道说:“没有乘客表示他曾向女士问过这三个问题。”

而对美国记者关于“美国资本在中国投资出路”的回题,李鸿章的回答是:只有将货币、劳动力和土地有机地结合起来,才会产生财富。清国政府非常高兴地欢迎任何资本到我国投资……必须邀请欧美资本进入清国以建立现代化的工业企业,帮助清国人民开发利用本国丰富的自然资源。但这些企业的自主权应掌握在清国政

府手中。我们欢迎你们来华投资,资金和技工由你们提供。但是,对于铁路、电讯等事务,要由我们自己控制。我们必须保护国家主权。这不可谓不前瞻。

美国记者的另一个问题是:阁下,您赞成将美国的或欧洲的报纸介绍到贵国吗?

李鸿章的回答是:清国办有报纸,但遗憾的是清国的编辑们不愿将真相告诉读者,他们不像你们的报纸讲真话,只讲真话。清国的编辑们在讲真话的时候十分吝啬,他们只讲部分的真实,而且他们也没有你们报纸这么大的发行量。由于不能诚实地说明真相,我们的报纸就失去了新闻本身的高贵价值,也就未能成为广泛传播文明的方式了。

为了抗议美国的排华法案,李鸿章甚至宁愿选择经加拿大而非美国西部回国。李说:排华法案是世界上最不公平的法案。所有的政治经济学家都承认,竞争促使全世界的市场迸发活力,而竞争既适用于商品也适用于劳动力。(引自郑曦原编《帝国的回忆》)

结束访美之后,李鸿章搭乘美轮回国。到达日本横滨港需要换船。李鸿章当年离开马关的时候曾表示“终生不履日地”,现在又有了《中俄密约》,让他痛恨起日本人更有底气了。换船必须先上码头,但是为了不让自己的精神和肉体与日本国土发生一丝关系,李鸿章无论如何也不上岸。侍从们只好在美轮和招商局的轮船之间搭起一块跳板,冒着掉到海里的危险将他扶上船。

李鸿章以为《中俄密约》可保大清国20年无事。然而仅仅4年之后,最先攻破大清国都城第一道城门东便门的正是俄国人!紧接着,曾经告诉李鸿章自己的国土大得用不完、没有侵占别人一寸土地想法的俄国人开始胁迫大清政府将“东三省永远归俄国所有”。这时候,李鸿章终于明白:大清国自与洋人来往以来所奉行的 “以夷制夷”的策略是多么的天真无知。

李鸿章在给朝廷的奏折中表示:在某种意义上讲,大清国已经没有绝对封闭的国防。西方势力不但在文化上侵蚀着中国,更重要的是他们有侵占中国的野心,其手段是“一国生事,多国构煽”,列强的“友好”和“野心”从来都是搀杂在一起的,大清国对此必须保持警惕。世界发展至今日,一国已不可能关闭国门而安然生存。大清国如果打开国门参与世界商品经济的往来,不但可以富强自己,而且因为贸易是双边的,等于也就制约了别人,这样的制约甚至强过武力,整个地球便可 “胥聚于中国”。持有这样的认识,不但在百年前的中国可谓凤毛麟角,即使是在当代中国也可属振聋发聩之声。

最后一次出场

1900年6月,外国联军攻陷了中国北方的海岸门户大沽炮台,3天之后,京城门仅20公里。21日,大清国宣布与各国进入战争状态。然后朝廷的电报一封接一封地到达南方,要求各省封疆大臣率兵北上共同灭洋。而李鸿章深知国家忧患日深,军力积弱日久,“若不量力而轻于一试,恐数千年文物之邦,从此已矣”。李鸿章给朝廷发去一封电报————大清国两广总督对朝廷“北上勤王”的圣旨的回答是: “此乱命也,粤不奉诏。”

这也许是上一个世纪之交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一句话,它标志着在封建帝国内具有近代政治意识的官员第一次在国家政治事务中显示出鲜明的独立性和抗争性。大清国南方日益活跃的商品贸易和经济活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官员们的思维方式和统治模式,这种影响虽可能如风蚀岩石般缓慢但却是不可逆转的。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闽浙总督许应、四川总督奎俊等在获悉了李鸿章的电文后,生了动乱,那么乱了敌人的同时肯定也要乱了自己。虽然在以后很长时期内这些人无不被国人痛斥为一群“出卖民族利益的无耻之徒”,但在1900年的庚子巨祸中究竟是他们确保了大清国南方半壁江山的稳定。

“以卵敌石,岂能幸免?”

1900年8月15日,大清国都城沦陷,政府和朝廷逃亡。

此一悲惨事件发生之前,朝廷的电报再一次一封接一封地到达南方,要求李鸿章北上与正在攻打这个国家的洋人议和。朝廷为此将李鸿章由两广总督重新调任为大清国封疆大臣中的最高职位: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而慈禧的最后一纸任命是: “着李鸿章为全权大臣。”———“每当满清政府把这个巨大的帝国带到毁灭的边缘,他们惟一必须启用的人就是李鸿章。”1900年7月17日,当77岁的李鸿章在广州登船准备北上的时候,南海知县裴景福问他有什么办法可以让国家少受些损失,李鸿章感叹道:“不能预料!惟有竭力磋磨,展缓年分,尚不知做得到否?吾尚有几年?一日和尚一日钟,钟不鸣,和尚亦死矣!”李鸿章生命的最后一年,就是在这样悲伤的心境中开始了他与洋人噩梦般的周旋。

9月29日,李鸿章到达天津。他去了他曾经执政达20多年的直隶总督府,在满目疮痍的天津城中,总督府已是一片废墟。10月11日,李鸿章到达北京。外国联军宣布除了“两个小院落仍属于清国政府管辖”之外,整个京城由各国军队分区占领。那两个小院落一个是李鸿章居住的贤良寺,一个是参加与联军议和谈判的庆亲王的府邸。

11月初,联军照会李鸿章和庆亲王,提出议和谈判的六项原则:惩办祸首;禁止军火输入中国;索取赔款;使馆驻扎卫兵;拆毁大沽炮台;天津至大沽间驻扎洋兵,保障大沽与北京之间的交通安全自由。这六项严重侮辱大清国国家主权的“原则”,令李鸿章说出了列强犹如“虎狼群”的话,他终于意识到自己根本无法结束大清国的厄运。

逃亡至西安的慈禧在黄尘烈风中天天盼着李鸿章的“好”消息———“望电报如饥渴”,虽然大清国于1900年夏天发生的巨祸是由慈禧一手酿成,但李鸿章必须在联军的追究面前维护住慈禧的权力,他只有日复一日地“竭力磋磨”———— “每当聚议时,一切辩驳均由李鸿章陈词;所奏朝廷折电,概出李鸿章之手。”李鸿章病倒了,起因是在拜会英、德公使后回贤良寺的路上受了风寒。故作拖延以 “漫天要价”的联军沉不气了,占尽“中国财力兵力”的“议和大纲”终于出笼。

湖广总督张之洞联合南方的封疆大臣,力主不能在“议和大纲”上“画押”。李鸿章对“不明敌情”却“局外论事”的张之洞十分恼火,他表示如果坚持不“画押”,谈判即刻便会破裂,结果只能是将大清国拖入无休止的战乱————联军在京城屯兵数万,有随时扩大战争的能力;在这种内外皆危之际,高谈阔论并不能扭转危难。

而因为“议和大纲”既没有将慈禧列为祸首,又没有让她交出权力,于是朝廷给李鸿章回电:“敬念宗庙社稷,关系至重,不得不委曲求全。”1901年1月15日,李鸿章和庆亲王代表大清国在“议和大纲”上签字。国人即刻指责道:“卖国者秦桧,误国者李鸿章!”

李鸿章吐血了。知道自己已经时日不多,李鸿章想尽快地结束谈判,而谈判结束的直接标志是联军撤出京城和皇室朝廷回京。可是,“议和大纲”签字后,联军并没有撤军的迹象。各国的态度是:必须把赔款的数额定下来,必须亲眼看到惩办祸首。

关于惩办问题的谈判耗尽了李鸿章最后的气力,他无法接受皇亲们在菜市口被洋人斩首,最终还是顶住了联军要求对皇亲“正法”的压力。

接下来是赔款问题的谈判,李鸿章已经没有力气与洋人争来争去了,他不愿为大清国的几两银子再低三下四了,他吐血已经吐到了“濒危”的程度。只是,病中的李鸿章没忘给张之洞传话,说是电报每个字四角银元实在太贵,要他不要再发 “空论长电”,凡事可以摘要发出,以节省经费。赔款问题全部是由下级官员谈的,结果是大清国赔款4亿5千万两,分39年还清,年息4厘。列强们说,4亿5千万中国人,“人均一两,以示侮辱”。朝廷的回电是:“应准照办。”

1901年9月7日,代表大清国与11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不平等条约《辛丑条约》的李鸿章,在签字回来后再一次大口地吐血————“紫黑色,有大块”,“痰咳不支,饮食不进”。医生诊断为:胃血管破裂。

李鸿章在病榻上上奏朝廷:

臣等伏查近数十年内,每有一次构衅,必多一次吃亏。上年事变之来尤为仓促,创深痛巨,薄海惊心。今议和已成,大局稍定,仍希朝廷坚持定见,外修和好,内 难以想象就要离世的李鸿章在写下“必多一次吃亏”这几个字时会是什么心情。他毕生致力的“外修和好,内图富强”的愿望此时说出来实在是一种前途渺茫下的伤心无奈。

远在逃亡地的慈禧复电李鸿章,言他“为国宣劳,忧勤致疾”,望他“早日痊愈,荣膺懋赏”。

但是,李鸿章没有等到“荣膺懋赏”的那一天。1901年11月7日,这位大清重臣已处在油尽灯枯之际,他“久经患难,今当垂暮,复遭此变,忧郁成疾,已乖常度”。站在他床头逼迫他签字的俄国公使走了之后,身边的人大哭:“还有话要对中堂说,不能就这么走了!”李鸿章的眼睛又睁开了,身边的人对他说:“俄国人说了,中堂走了以后,绝不与中国为难!还有,两宫不久就能抵京了!”李鸿章两目炯炯不瞑,张着口似乎想说什么。身边的人再说:“未了之事,我辈可了,请公放心!”李鸿章“目乃瞑”,享年78岁。

几种评论

李鸿章死后两个月,梁启超写出皇皇大作《李鸿章传》,称:鸿章必为数千年中国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李鸿章必为十九世纪世界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梁启超说他“敬李鸿章之才”,“惜李鸿章之识”,“悲李鸿章之遇”。

日本人对李鸿章的评价是:知西来大势,识外国文明,想效法自强,有卓越的眼光和敏捷的手腕。

美国人的评价是:以文人来说,他是卓越的;以军人来说,他在重要的战役中为国家作了有价值的贡献;以从政来说,他为这个地球上最古老、人口最多的国家的人民提供了公认的优良设施;以一个外交家来说,他的成就使他成为外交史上名列前茅的人。

李鸿章生逢大清国最黑暗、最动荡的年代,他的每一次“出场”无不是在国家存亡危急之时,大清国要他承担的无不是“人情所最难堪”之事。因此,国人在对他咒骂痛斥之时,确实“不可不深自反也”,确实不可“放弃国民之责任”。

只是,该怎样评价100年前这位不同寻常的大清重臣,中国人一向的定论与百年以来的世界舆论截然不同。

在中国,评价一个人是很容易同时也是很难的事情。

李鸿章的“汉奸”、“卖国贼”帽子

在中国大陆,李鸿章几乎成了“汉奸” 、“卖国贼”的代名词,是个全盘否定历史人物。李鸿章的一生丰富、复杂,限于篇幅,全面评述留待异日,此处先介绍晚清一些著名人物的评论。

以康梁为代表的维新派是李鸿章的政敌。他们在1895年成立强学会,坚决拒绝李鸿章参加,不屑与之为伍!1901年,李鸿章在辛丑和约上签字后不久,便在愤恨交加中身亡了。梁启超立即写了一本书,叫《中国四十年来大事记(一名李鸿章)》评论了这个期间的大事和李鸿章的一生。其中有段耐人寻味的话:“若夫吾人积愤于国耻,痛恨于和议,而以怨毒集于李之一身,其事固非无因,然苟易地以思,当夫乙未(1895年)二三月、庚子(1900年)八九月之交,使以论者处李鸿章之地位,则其所措置果能有以优胜于李乎!以此为罪,毋亦旁观笑骂派之徒快其舌而已。”把“汉奸”、“卖国贼”的帽子往他头上戴并不合适。

任公不愧为史学大师,这些话至今仍值得人们深思。以《辛丑和约》来说,实际是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的一纸投降议定书。这怪谁呢李鸿章是奉命收拾残局,所有条款都经朝廷同意,他没有背着最高统治当局出卖过任何国家权益。如果要追究责任的话,应该清算的是慈禧及其他操纵和支持义和团的愚蠢官员们的误国大罪。列强的侵略和欺凌是应该反抗的,但国际法传入六十年后,不管有什么理由,用义和团那样的方式去对待外国人和外来事物是完全错误的。对下层民众说来,这是愚昧的爱国情绪恶性大发作。只要清政府善于引导和制止,本来可以避免发展成为一场弥天大祸。可是,慈禧及那些王公大臣们却要煽动与依赖这些无知之民同列强“一决雌雄”、“张国之威”!(《宣战诏书》,光绪二十六五月二十五日),李鸿章当时是两广总督,祸乱的兴起与蔓延都在华北,他对朝廷的荒唐举措是坚决反对的,有什么理由要苛责李氏呢

要全面评价李鸿章,不妨再听听张之洞的意见。张、李政见常相龃龉。谭嗣同曾一再引用他对李鸿章的评语:当时朝廷内外对西方军事、内政和外交“稍知之者,惟一合肥(李鸿章)。国家不用之而谁用乎”(《谭嗣同全集》第158页,中华书局1981年北京)他们既是同时代人,又是颇有见识之士,而又非李氏的门生故旧,这些亲身观察所得颇值得后人重视。

翻开一部晚清史,轻重工业创办,矿山开采,铁路建设,电报、航运的发展,留学生的派遣,各类学校的创办,海军创建,陆军编练,外交大事,几乎无一不与李鸿章有关。他还提出“外需和戎,内需变法”的方针和许多改革、开放的主张,未被采纳而延误了时机。是非得失如何?失误中哪些是环境限制,哪些是自身责任?需要认真梳理。梁启超说:“今日举朝二品以上之大员,五十岁以上之达官,无一人能及彼者。”(梁启超:《中国四十年来大事记》)一针见血,应该三思。

你挑些有用的吧。

前阵子,韩国首尔市长突然无故失踪,在韩国政坛上投下了一颗定时炸弹。不久后,这位堂堂韩国首都市长,被政府方面宣布了死亡的消息。这颗定时炸弹的爆炸,产生了以韩国为震中,范围涵盖几乎整个世界政坛的轰炸力度。

对于韩国内部残酷的政治生态,我们早已有所耳闻,甚至是亲身体会。然而这位市长的自杀,至今都还蒙着一片疑云,这起韩国政坛的自杀事件的背后真相究竟如何?我们很可能永远都不会知道。

事实上,政治不可能纯粹,而各国的政治生态都免不了倾轧。在我国数千年的历史中,政府高官自杀的事件并不是没有发生,更有甚者,是有权有势的诸侯王,迫于政治压力被逼得自杀。西汉武帝刘彻坐龙廷的那段时间里,就有不少王公大臣被逼得自杀,包括齐厉王刘次昌。

齐国位于如今的山东一带,有肥沃的土地和较长的海岸线,可谓物产丰足、海运发达。自春秋时期起,就是一个重要的诸侯国,战国时期更是七雄之一。到了汉代,被分封于山东的第一任齐王就是汉高祖刘邦的庶长子刘肥。

刘次昌是刘肥的后代,从小就过上了锦衣玉食的美好时光。可惜的是,酒足饭饱后,刘次昌并不去关心民生疾苦,反而是酒饱思*欲,乱搞男女关系。原来刘次昌的母亲纪太后,为他安排了一门亲事,让他娶自己的表妹。刘次昌的表妹自然就是太后娘家这边的人,所以纪太后很满意刘次昌的婚事。可是刘次昌不喜欢,不过他的婚姻由不得他做主。

纪太后知道刘次昌不喜欢王后,于是就让自己的长女,也就是刘次昌的胞姐翁主去齐国,帮助刘次昌"整顿"后宫,其实就是去阻止刘次昌接近其他女人。翁主这一去,确实起到了整顿后宫的作用,因为她和刘次昌勾搭上了

纸终究包不住火,当朝的大臣主父偃知道了这件事。由于他在齐国有过不愉快的经历,于是就向皇帝刘彻告发了此事。刘彻当时龙颜大怒,任命主父偃为齐国的国相,前往调查此事。这下刘次昌可是惹出了大麻烦了,自己**势必为天下所不容,如今皇帝也知道了,还派出钦差大臣调查自己,当时就慌了。

由于刘次昌还年轻,遇大事不知如何处置,何况他自己心中惭愧,在主父偃上门之前,在家中畏罪自杀。关于这件事的结果,明面上是齐王失德、大臣挟私报复,可是当时的政治生态,才是齐王自杀的根本原因。

汉武帝刘彻时期,全国性的削藩早已让许多王公如履薄冰,而削弱、削除藩王的推恩令,更是一把指向诸侯王的利剑。

加强中央集权是历史的必然趋势,也是当时汉武帝登基后所心心念念的。齐国这么一块宝地,留着一位王统治地方,就等于在刘彻心里钉下了一颗钉子。齐王**已然板上钉钉,何况他还没有后嗣,就此"削"了他,不但能少了一位地方上的王爷,还能废除齐国,这实在是让刘彻难以拒绝。

因此,逼死刘次昌的不是主父偃,也不是汉武帝,而是当时残酷的政治生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137374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29
下一篇2023-11-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