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官员和贵族们佩戴的朝珠,有什么具体的含义?

清朝官员和贵族们佩戴的朝珠,有什么具体的含义?,第1张

在清代的时候,朝珠可不是谁都能随随便便可以佩戴的,朝珠是由佛珠而转化而来的。

在什么样的场合该佩戴什么样的朝珠是很有讲究的,而且佩戴的人群也是不一样的。

文五品,五四品,还有那些什么国子监之类的都是可以佩戴朝珠的,简单点来讲,就是你级别越高,你就越有权利来带这个朝珠,你要是没能力,品级段位比较low一点,那么对不起,请您靠边站,你不配佩戴朝珠。

还有就是妇女,就是被封为五品以上的妇人也是可以佩戴朝珠的,剩下的人就不行了。

这朝珠各种各样的材质啥样的都有,说白了就是,只要你喜欢啥材质的你就可以用啥材质的,但是有规定有的材质不能用,你要偷偷的用了之后被发现了,那你就等着掉脑袋吧。

其实朝廷官员和皇帝不同,官员就是可以在不同的场合佩戴同样的朝珠,没那么多的讲究,自己想咋搭配咋搭配,但是皇帝就不一样了。

得在固定的场合佩戴固定的朝珠,就是说,一对一的那种形式,参加祭祀就用参加祭祀的朝珠,上朝就用上朝用的朝珠,这个皇帝带这个还是比较麻烦的。

可想而知皇帝是多么的有钱,放在现代可以用土豪来形容了,那是相当有钱的啊,毕竟皇帝的朝珠是宝石做的,跟其他官员那种木质的渣渣朝珠比起来,简直就是秒杀啊。

所以,得出一个结论,有钱就是好,朝珠都可以那么贵。

清朝的官员上朝都带着一串“朝珠”。这个“朝珠”的含义就是代表着他们的身份和地位,以及官员的品级。

朝珠的材质不同代表的尊贵之处不同

在清朝上朝的时候,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不管是帝王还是大臣,在上朝的时候都必须佩戴朝珠。不过帝王佩戴的朝珠明显和大臣的朝珠不是一个等级的。

只有尊贵的帝王才能佩戴东珠,这个朝珠的珠子材质直接反映的佩戴的人的身份和地位。因为在清朝对于这个朝珠的佩戴是有严格的规定。

根据历史上的史书记载,可以知道皇帝,皇太后,皇后,贵妃以及妃贫,还有文武官员都要佩戴朝珠,但是他们的等级身份不同,朝珠的材质也大不相同。只有尊贵的皇帝,皇太后和皇后才有资格佩戴东珠。

除开了东珠最昂贵之外,朝珠经常使用的材质有碧玺、玛瑙和红蓝宝石以及猫眼石等其他贵重的材质。

朝珠的各种珠子也有着不同的寓意

朝珠上有三串小珠子,这三串小珠子有一个很特别的名字叫纪念,朝珠并不是随便出现的,它的构成是有着特别的含义,朝珠上的琥珀珠代表着一年的意思,翡翠大珠子代表着四个季节,而在背后的珠子则有着更好听的名字,叫“佛头”和“背云”。

朝珠用黄带子串的部门就是“背云”的地方,这个地方就是佩戴以后应该呈现在后面的部位。一般来说材质为琥珀的朝珠佩戴的都是三品官员,这说明佩戴朝珠的材质是不允许混乱的,这样也是显示身份的一种象征。

朝珠的含义不仅仅是一些好的寓意,同时也是为了体现身份,这样一眼看过去就知道谁的品级高,谁的品级低体现出了地位高的优越性。

清代官员脖子上的这串珠子,名叫“朝珠”,跟和尚胸前挂着的“念珠”有点相似也有关联,因为朝珠就是由“念珠”演变而来,像朝珠的珠子一共是108颗,而108这个数字,在佛教中就是佛的象征。

朝珠的颜色不同表示了佩戴者地位的区别:

明**丝绦的朝珠只有皇帝、皇后、皇太后才有资格佩戴;

全绿色跟金**丝绦是王爷佩戴;

其他官员的则为石青色。

扩展资料

清代官员的朝珠,由身子、佛头、背云、纪念、大坠跟坠角六部分组成,但有各种不同的材质,有着严格的佩戴的规定,也有其特定的重要作用,是官员地位跟身份的象征。一般只有四品以上的武官跟五品以上的文官才有资格佩戴,民间百姓严禁佩戴且不可持有。

朝珠的材质都是珍贵物质,包括玛瑙、珍珠、碧玺、珊瑚、玉石、象牙、琥珀、沉香等等,不同颜色的丝绦代表着不同阶层的人物。朝珠的大小质量代表了官员身份地位的高低,一般官职越高,朝珠珠子的直径就越大,朝珠就越长。

古代官员见了皇帝一般都要行跪拜礼,这时朝珠就起到了它的作用,本来官员需额头触地,但有了朝珠的存在,朝珠碰地即可,所以朝珠越大越长,那官员跪拜的幅度就可以越小,这也可以看做是皇帝的一种恩赐。

——朝珠

清朝流行带佛珠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是清朝流行佛教,其次是佛珠可以代表人的地位,清朝的朝珠的数量和材质都是有规定的而且还有专门的意义。

1清朝流行佛教

清朝流行佛教,佛珠是佛教的装饰,所以皇室会为了自己信奉的宗教而加上一些穿戴。现在也会有人这样,信奉基督教的会戴十字架的项链或者手链,信佛教的会带佛珠,信道教的也会带一些东西。皇室戴佛珠,别的贵族大臣就会学着皇室的样子去做,慢慢的朝珠的制度也就出来了。也就变成了清朝大臣和皇上在正式场合中的一种穿戴。

2朝珠可以代表人的地位

朝珠可以代表人的地位,而且朝珠只有清朝比较高品级的官员和比较高品级的妃子才可以用的。可以彰显人地位的东西就会流行,因为人们都会想证明自己的阶级比较高。带佛珠就可以达到这种目的,但是佛珠的规矩也很多,需要遵守等级制度的规定。

3朝珠的数量

朝珠的数量一般是一百零八颗,这一百零八颗可不是随便数的,而是每一颗都有自己的专属意义。这一百零八颗可以分为十二、二十四、七十二。十二代表的就是一年有十二个月,二十四代表的是二十四个节气,七十二代表的是七十二候。这些都和我国的传统文化有关。朝珠上还有四个佛头,四个佛头代表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

4朝珠的材质

朝珠的材质也是很讲究的,各个品阶的人的朝珠的材质是不一样的。皇帝、皇后、皇太后的朝珠上都会有东珠,而且皇后、皇太后的朝珠上还会有红珊瑚。皇上在不同地方的朝珠材质也不同,放到现在也是个穿搭博主了。

男性朝珠:

朝珠,是清朝礼服中的一种佩饰。按清《会典》规定,自皇帝、后妃到文官五品,武官四品以上,皆可挂朝珠。但京官、军机处、输詹、科道、侍卫、礼部、国子监、太常寺,鸿胪寺等处所属的官员,不分品级一律可戴朝珠。

官员文五品、武四品及以上品级才可佩朝珠,凡参加典礼的司事、侍卫人员不分品级一律戴朝珠,以重观瞻。

皇帝朝珠,用东珠一百有八,佛头、记念、背云、大小坠杂饰,各惟其宜,大典礼御之。惟祀天以青金石为饰,祀地珠用蜜珀,朝日用珊瑚,夕月用绿松石,杂饰惟宜。绦皆明**。

皇子、亲王、亲王世子、郡王朝珠不得用东珠,馀随所用,绦皆金**。

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朝珠不得用东珠,朝珠绦用石青色。

民公、侯、伯朝珠,珊瑚青金绿松蜜珀随所用,杂饰惟宜。绦用石青色

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子、男、文一品、武一品、文二品、武二品、文三品、武三品、文四品、武四品、文五品朝珠,珊瑚青金绿松蜜珀随所用,杂饰惟宜。绦用石青色

王公大臣,除不许用东珠或珍珠朝珠以外,任何质料不限,只有皇帝才能用东珠和珍珠作为朝珠。

诸王用珊瑚朝珠,珍珠纪念。一品大臣也用珊瑚朝珠,五色纪念。文职五品、武职四品以上,允许用杂宝诸香朝珠,珊瑚宝石纪念。雍正六年,特准内务府六品主事等官员挂朝珠。乾隆二年,特准翰林院修撰、编修、检讨一体悬戴素珠。五年,准京官礼部司务、太常寺博士、典簿、读祝官、赞礼郎、鸿胪寺鸣赞、光禄寺署正等挂素珠,但平时不准用 (后来可以)。

武职后来改制也比较复杂,五六品侍卫等等也可用。

后妃朝珠

清代皇后穿朝服时,要身挂三盘朝珠,中挂东珠朝珠,两侧为珊瑚朝珠;穿吉服时则挂一盘,珠宝杂饰随意。而皇贵妃、贵妃、妃等人身穿朝服时,中间佩戴一盘蜜蜡或琥珀朝珠,左右斜挎肩挂两盘红珊瑚朝珠;嫔以下乃至贝勒夫人、辅国公夫人、乡君等人,身穿朝服中间佩戴一盘珊瑚朝珠,另两盘为蜜蜡或琥珀朝珠;民公夫人、五品命妇身穿朝服时所挂的三盘朝珠,则在青金石、绿松石、蜜蜡、琥珀、珊瑚中随心选用,无严格定制。

朝珠除了东珠是有特定规定以外。其他材料的是没规定的。不同材料的朝珠有在不同时候带。朝珠所带的数量才有规定。但你说的不规范,琥珀是杂宝中的一种。而琥珀中的蜜蜡确只有公,伯,侯以上的才带,也就是起码2品以上的官员了。5品以上的是不能用蜜蜡,但可以用其他琥珀。

朝珠原是佛教数珠的发展,清代皇帝祖先信奉佛教,梵文称满洲为“曼珠”的转音,佛教徒对清朝皇帝有“曼珠师利”大皇帝之称,“曼珠师利”就是文殊菩萨。因此,清代冠服配饰中的朝珠也和佛教数珠有渊源。按清代冠服制度,君臣、命妇凡穿朝服或吉服必于胸前挂朝珠。朝珠是清代特有的冠服配饰之一,其质料考究,配戴亦有规定,鲜明地体现了清代满族的民族风格与时代特点。

  朝珠是清代朝服上佩戴的珠串,形状,另外侍卫和京官一串在左朝珠由108颗珠子贯穿而成,挂于颈上,垂在可有东珠、串在左一串在右为男,两串在右随意佩带。对于佩带何种质地的朝珠,也有严格的区分和佩挂朝珠,并且可作为皇帝所赏赐的物品。胸前。朝珠的质料等级规定,从官员胸前所佩带朝珠质地的好坏,可以看出官员的品级高低来外有一串珠垂於背翡示身份和地饰品,但一般官员和百姓不能等,均为女。另珠两旁共附小珠三串:一边一串,另一边两串,名为“纪念”;戴法男女有别,两,称背云

  朝位的标志之一,平民百姓在任何时候都不许佩挂。品。由于清朝皇帝笃信藏传佛教,凡皇帝、后妃、文官五品及武官四品以上记捻”。按清《会典》规定,自皇帝、后妃到文官五品、武官四品以上,皆可配挂朝珠,朝珠虽然是装以上的,本人及妻室或儿女和军机处、侍卫、礼部、国子监、大常寺、光禄寺、鸿胪寺等所属官员穿着朝服时,才得挂用。

  朝珠 据说象征著四季,而朝珠的质料也不翠、玛瑙、蓝晶石、珊瑚等。每盘朝珠有四个大珠,垂在胸前的叫“佛头”,在背后还有一个下垂的“背云”,在朝珠两侧,有三串小珠,左二右一,各10粒,名为“如同和尚胸前挂的念珠。朝臣,凡文官五品、武官四同

  清代朝珠拍卖纪录排行榜:

  1清十八世纪 御制东珠朝珠 估价800-1200万 成交价6786万 2010-04-08

  2清 御制翡翠朝珠项链(“黄仲涵项链”) 估价1600-2600万 成交价2300万 2011-06-05

  3清乾隆 御制东珠朝珠 估价600-800万 成交价13225万 2011-06-06

  4清中期 伽南香朝珠串 估价50-70万 成交价31625万 2013-06-02

  5清乾隆 伽楠香朝珠串 估价60-100万 成交价230万 2013-12-06

  6一品朝珠 估价100-100万 成交价220万 2007-12-01

  朝珠中以东珠最为珍贵,只有皇帝、皇太后、皇后才能佩戴。所谓东珠,是产自中国东北黑龙江、乌苏里江、鸭绿江等流域的野生河珠,质地圆润,色泽晶莹,极为稀罕。清太祖努尔哈赤曾说:“鸭绿江自山南西流入辽东之南海,混同江(松花江东北是满族的发祥地,其特产东珠受到格外珍视钟爱,将其用于朝珠,是清朝统治者籍此以表示对发祥地和祖先的尊崇及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秉支流)自山北流入北海,爱滹江东流入东海,三江孕奇毓异,所产承。珠玑为世宝重。”可见东珠何其珍贵。

清朝君王和大臣身上挂的不叫佛珠,而是叫朝珠;不一样的原因是因为官位不同材质就不同,因此朝珠体现了一位官员的身份以及等级。

清朝的朝珠属于朝服上的装饰品,由一百零八颗珠子串成,其中四个大一点的珠子垂于胸前,叫做佛头代表了一年四季,其背后有一个下垂的垂云,其意是一元复始。除此之外还有三串小珠子串成的纪念,每串有十颗小珠子,其作用是区分性别,因为不仅官员可以佩戴朝珠,宫里的一些嫔妃和太后之类的女眷也可以佩戴;左边两串右边一串代表男性,左边一串右边两串代表女性。

同时清朝对可以佩戴朝珠的官位等级做了明确的规定:文官五品以上、武官四品以上才可以佩戴,其他官员以及老百姓不允许佩戴。同时朝珠的材质也代表不同的等级。如皇室使用的朝珠材质皆为珍珠,大臣则为琥珀、翡翠、珊瑚、蜜蜡、沉香木、象牙等物,而珠子的颜色越亮就代表官位越高。

千万不要以为朝珠是专门发放的,朝珠是需要大臣花钱去定制的,要是想在一起上班的同事中高人一等,就得自己花钱去买质量好的朝珠,没钱就只能戴那些差的材质。而戴材质不好的大臣中有我们比较熟悉的以为就是曾国藩。

当时曾国藩家里穷啊,没办法只有拼命读书考取功名,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他成功的考上了,并在翰林院谋了份差事。兴许他以为当了官生活条件就会好起来,但是却没想到当一个翰林的工资那么低,工资低不说,平时的开销还要花大把的钱,各个官员还要经常的礼尚往来,那点工资简直是入不敷出,没办法,他只有去定制了一串蜜蜡朝珠。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69643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8
下一篇2023-07-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