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思路:场景描写,动作描写等等,写出具体的吵架情况。
中午,天气很好,太阳公公在天上笑眯眯地看着我们。我和谢诚君高高兴兴地来到一块空地玩游戏。
我笑呵呵地说:“我们玩什么?”我想:他肯定会玩鬼跳墙。可他翻了翻眼睛,说:“玩捉人。”我一瞬间变了脸,眉毛皱起来说:“玩鬼跳墙!”他也和我一样,脸上的笑容没了,声音提高了八度说:“呵!就玩捉人!”我一听急了,咬牙切齿地说:“我不玩捉人!”他也气急败坏地说:“不玩也要玩!”
说罢,他一下子向我扑来,我身子一偏闪到了草丛里,这时我看见他龇牙咧嘴,眼睛里面的眼泪打着转。原来,他被地上的树枝刮破了皮。我走了过去,本想安慰他,可他带着哭腔说:“你要赔钱!你把我弄伤了……”他话说了一半就叫了一声“哎呀!好疼!”他的泪水像断了线的珍珠一样落了下来。
我没好气地说:“关我什么事?是你自己把自己弄伤的!”我瞪着他,脸上一阵阵发烫:他也太不讲道理了!我刚想再说他几句,正好妈妈来了,我回头一看,他也站了起来,原来他妈妈也来了。他妈妈看到他狼狈的样子把他骂了一顿,让我把事情说一遍。我把这件事的来龙去脉说了一遍,最后,他妈妈又教训了他几句才拉着他去了医院。
耶,我露出了胜利的笑容和妈妈回了家。可一回家妈妈就批评我说:“以后玩游戏要有商有量,不要吵架、打架。”听了妈妈的话,我认真地点了点头,明天,我准备去向谢诚君道个歉:“就玩捉人游戏好吗?”
本期编辑 / 贾小锤
前段时间有过这么一条非常有“中国特色”的新闻:高考结束后,淮北的民政局离婚数量激增。背后的原因让人哭笑不得:父母双方为了不影响孩子的大事,挨到了高考结束才来解决自己的大事。
可是,评论中那些有过类似经历的孩子,似乎对这样的行为并不买账。
他们说,自己最讨厌的就是父母明明早就过不下去,却拿自己当不离婚的借口。
还有人说,真的希望你们离婚算了,放过自己也放过我吧。
都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父母感情不和给孩子带来的创伤,也许是许多人都共有的一种难以启齿的痛。
前段时间,我们向读者发起了一次征集,邀请大家聊一聊——在爸妈感情不和的氛围中长大,是种什么体验?
答案是,虽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可不幸的婚姻给家庭带来的伤害与心酸,也是相似的。
本文全部素材来自Vista看天下微信读者,为保护隐私将ID打码处理,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对于有些人来说,他们永远不知道《家有儿女》里那样恩爱和睦的爸妈是什么样子的。
他们的真实生活,是每天都在担心家里要上演《不要和陌生人说话》。
■ @x畅:当年我爸妈吵架打到整个小区的人都来劝架,我爸直接拿着水壶往我妈头上砸,我和妹妹就在旁边哭啊哭,去找人帮忙拉扯。每次吵完了我妈都要在沙发上躺几天,怏怏的样子 。然后就一直骂我,说我爸打她的时候,我只会哭,不会帮忙。而且他俩每次吵架都挑日子,国庆节、儿童节、春节。
■ @逐xx月:从我记事起,他们一见面就是争吵,一提起我爸,我妈就恨的咬牙。从小到大他们之间甚至连彼此的名字都没叫过,每次都是“喂,喂”的呼来喝去。
因为爸妈对彼此阴晴不定、喜怒无常,家里总像布满了定时炸弹,你永远不知道哪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就要掀起一场旷日持久的热战。
■ @zxxxK:我爸前一秒还和颜悦色,后一秒就会因为我妈催他快点喝完果汁就指责我妈,然后这个家又重新开始处于阴霾之中。
■ @xx掌:从没上学开始,我爸妈就吵架,我爸看我妈,事儿事儿不顺眼,每天晚上吃饭时就是批斗大会,真的是菜咸了,骂一顿饭;做饭慢了,骂一顿饭;鸡毛蒜皮任何他看不顺眼的,20年前的林林总总也能骂一顿饭。
或者,一场能让空气凝固、把家冻成冰窟的冷战。
■ @x蛰:最可怕的是他们生气,不吵,挺希望他们激烈的吵的,但是就生气搞得家里很压抑!
■ @x琳:我父母一般都不吵架,直接冷战,三个月起冷,最长的时候我爸好像一年多没跟我妈说过一句话。
但热战也好,冷战也罢,受伤害的不仅是爸妈之间的关系,更让夹在中间的孩子如履薄冰。
每个从小就目睹爸妈争吵的人,都是很早就强迫自己学会做和事佬。
他们没动静的时候,孩子也心惊胆战,本能地担心一点点小事又重燃战火。
■ @xx歌:每晚在自己屋子里听到外面有动静就本能地以为是他们在吵架,夜起完也要再偷偷跑到他们卧室门口听一听他们有没有在吵架。
■ @xxx冷:我现在习惯性的早上睡醒第一件事情是听他俩说话的声音,是吵架还是正常还是冷战有没有说话和好。
察言观色熟练到不像个小孩,一观察到形势不对,就想尽办法调和气氛。
■ @xxxx碗:完全充当家里的调和剂跟开心果,很害怕家里冷漠的气氛。
■ @xx叶:在家没话找话,其实真的不想参与他们,但又不得不硬着头皮找个共同话题,让他们也都说上一嘴。
矛盾的是,努力维持和平的孩子既担心两人互不理睬,没法正常过日子,却又生怕他们单独相处闹出什么事,尤其是自己不在场的时候。
■ @xx哟:其实是有些害怕上大学的,因为一直都是因为有我和姐姐在,爸妈才能每次把矛盾降级,害怕自己走远了,爸妈又吵架,妈妈连个依靠的人都没有。
■ @xxxx了:一家人难得一起吃顿饭,心里要庆幸这次的风平浪静,希望自己回去上班的时候不会又出什么幺蛾子。
要是两人真吵起来了,就得使出浑身解数劝和。
■ @xxx珊:一边在妈妈这边表示支持,一边在爸爸那边表示理解,有时候两头都能哄开心,有时候两边不是人。
■ @xx兑:记得一次大晚上爸妈吵架把我吵醒了,我就蹲在墙角听他们吵架,吵到后面妈妈就说要走,我想都没想就冲出去抱着她。后面也忘记怎么了,妈妈第二天才回来。
■ @xx~:小时候爸妈吵架,我尝试过各种劝架,还找来爸妈朋友劝架,还天真的主持过会议,让他们把对我们说的,对彼此的不满说出来解释清楚,以为这样就不会吵架了。
但最苦的还不是这些。
孩子在父母破裂的感情中受的伤害,不仅在于他们对彼此的仇恨让人难过,更在于自己成了靶子。
不知怎么的,父母争吵时的矛盾总会转移到孩子身上,孩子要么夹在中间听着两边对彼此的数落,要么被指使着去做不愿意做的事,不情不愿地成了战争中的一环。
■ @xxx茹:我是在长大之后爸妈才开始闹矛盾,有时候夹在中间受气真的很辛苦。
■ @Hxxxxn:很难受,每次妈妈不会打电话给爸爸,都要我来打,爸爸又整天不着家。
■ @Cxxxxxxxe:爸妈会背着对方问我一些问题,让我撒谎,我很尴尬很难受,但是什么都不能做。
但做了这么多,最后可能还是会发现,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像鸡汤熬的那样,努力了就有结果。对于爸妈的不和,孩子往往是旁观不得,却掺和不了。
■ @Axxxxxxxn:听他们吵架28年了,3天一小吵,5天一大吵,7天打一次架,习惯了,可又能怎么办?他们自己也习惯这种相处模式了。
所以慢慢的,也就学会了“逃避可耻但有用”的道理,选择用非常消极的鸵鸟方法去应对自己根本逃避不开的战争。
■ @Mxxxxxo:躲在被窝里努力让自己不去听争吵声、哭泣声还有摔东西的声音。
■ @xx李:努力躲避一切有可能引发争吵的场合,永远在战争发生的第一瞬间迅速溜走,打开音乐播放器盖过一切争吵声假装什么都没有发生。
■ @xx圆:我爸妈吵架的时候我经常会避开,装作啥都听不见没发生的样子。如果是在我面前发的话我会默默做自己手头上的事情。
■ @xx:那一年惧怕回家,宁可在课外补习班上自习上到12点再回家。高考那天我爸说送我,我不让送,因为怕两个人在考场门口吵起来影响考试心情。
可这样的逃避,只能是恶性循环。
当爸妈感情不和的问题解决不了,持续不断的战争中没有人是赢家。对于孩子来说,家变成了一个明明想回去寻找慰藉、但回了变得更心烦的地方。
■ @大xxxxxxx房:小时候每每怕得哭起来关上门把自己锁起来,变成了长大后的逃避,不愿回家。
■ @wxxxh:不想回家,一年也就过年回家大概呆一周吧,大概有四天父母在吵架,现在年纪大了有点打不动了。
■ @Pxxxxxxxxxxxe:当时高考完赶紧逃离这个“嘈杂的鸟笼”,所以填报志愿的时候毫不犹豫选择了离家千里之外的城市上学。
■ @x人:我就是生活在这种环境下,每次放假我都不想回家,大学毕业找工作的时候朋友都是找离家近的,而我却是在外省找,虽然在本地工作可以安安稳稳的过一辈子,可我就是不想回来。
尽管过了这么多年,可是对于夹在中间困惑的孩子来说,依然有很多的“想不通”始终伴随他们的生活。解又解不了,抛又抛不开。
比如想不通,爸妈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 @xxx尽:真的不知道为什么我爸那么讨厌我妈?
■ @Sxxxxxxxxxxo:其实,我现在明白了,那时候他们年轻,经人介绍结婚,婚
后生活太穷了太苦了,他们的吵架很多可能是经济问题与更年期提前吧。
也从来不知道,正常的夫妻相处起来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 @x歪:爸妈完全不沟通,我成了爸妈沟通的唯一渠道,妈妈说“跟你爸说…”,爸爸说“记得提醒你妈…”。我已经不知道正常的结婚十几年的夫妻应该是什么样的状态了。
■ @x+:我从没见他们恩爱过,感觉比电视剧里的政治联姻还不和。他俩对话比跟陌生人讲话语气还硬。小时候看到《家有儿女》之类夫妻恩爱家庭合和乐的电视剧都会换台,看着觉得肉麻虚假,他们家跟我家不一样。看小说什么的也不喜欢看爱情部分。
甚至不止一次想过,如果我没有出生在这个家庭,生活会是什么样?
■ @Sxxxxn:这一生一直有一个疑问,如果我是那些幸福家庭的孩子,现在会是什么样。
而其中最最最让人困惑的肯定还是——“既然过不下去,为什么不离婚?”
这可能是所有不和的家庭中无解的问题。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子女的想法往往很单纯,也充满怨气:过不下去就离,有那么难吗?我都不知道你们是怎么熬过这些年的。
■ @xxxx远:爸妈从小吵到大,没离婚。 但是我永远我忘不了在书架上发现过我爸打印好的离婚协议书,看完之后悄悄放了回去。 他们俩一直就不在一个频道,也不知道怎么能够坚持这么多年的。
■ @x泋:希望他们离婚,然后找到各自的幸福。我上初中就希望他们分开,写了信,妹妹才2岁,但我希望我能带着妹妹,他们出抚养费,我会把妹妹带好。
■ @Kx:小学的时候就主动叫爸妈离婚,因为我觉得与其两个人在一起不开心,不如早点分开。结果上学的时候被老师领到办公室,我爸当着老师的面骂了我一顿,以后也不敢再说了。
但有的时候,“离婚”仿佛是挽救婚姻的最后一记警钟。每每走到这一步,看似是要解脱了,其实反而是又把事情拉回了原点。
■ @xxx长:记得有一次爸妈吵架,我大哭“求求你们离婚”,然后他俩就和好了。
■ @wxxxxo:小时候很想让他们离婚,有一次他俩吵起来,要离婚。我妈说:去拿笔,我爸说:去拿纸。我知道是要写离婚协议,超开心。恨不得蹦到书房去,但是又要演出一副不情愿的样子,一步步挪过去。没挪一半,可能他俩有了冷静的时间也看
着我可怜,就说:回来。当时我想掐自己腿,为啥不跑快!
选择不离婚的原因,实在太复杂。
有的家庭是幸运的,吵归吵但感情还在,所以没有分开就也就还有和好的希望。
■ @:我属于幸运的那一类,我姐姐高考之后,我爸就一下子醒悟了开始顾家,跟我妈感情也越来越好,周围的人都说是模范丈夫,以前爸妈一吵架我就害怕,跟姐姐抱在一起哭,现在我爸我妈感情好,吵架跟讲相声一样,整个屋子里洋溢着欢快的气息,我跟我姐在沙发上嗑瓜子看热闹。
有的是畏于世事人言,所以就算在家“五天一大吵,三天一小吵”,在外还是得佯装成模范夫妻、五好家庭。
也有的是出于生活的需要,因为双方离了谁都不会过得比整天吵架的日子更轻松。
■ @zxxxxg:他们之间早已没有所谓的感情了,可是却也不会选择离婚是因为离完婚我妈就没有了我爸这个虽然少但是可靠的经济来源,我爸就没有了按时给他做饭洗衣还能给他当撒气包的老妈子。
■ @x野:离婚?对于贫困家庭来说不可能的,离了生活立马压垮。
但这么多年耳朵都听出茧子的原因,无外乎那句“为了孩子”。
■ @xxxxxx卿:爸妈本来要离婚,后来不离了,因为他们听说,单亲家庭的孩子不好找对象。
■ @xxx内:妈妈不想耽误我中考,也觉得太累,就又这么凑合着过了。
因为这句话,他们面临的1000次要离婚的冲动,都能被1001个理由化解,然后继续新一轮的忍耐与爆发。
可是,为了孩子把自己勉强拴在一起的父母却从来不知道,一个家不管形式是否完整,表面是否和谐,耳濡目染之间,父母的裂痕总是会在子女心里留下或深或浅的痕迹。
他们不知道,原来他们之间的争吵会让孩子和父母之间的感情也产生难以言说的芥蒂。
■ @xx掌:从小到大,因为他们吵架不断,我和我爸的感情一直不好,然后奇葩的事情发生了,我妈经常会说,你看看你和爸那么生分,你看看xx家的姑娘,和人爸感情可好啦。
他们不知道,孩子在战火中是如何逼自己练出了常人没有的“眼力见儿”,长大不由自主地成了“讨好型人格”。
■ @x梦:在她祥林嫂式的怨天尤人性格中我养成了讨好型人格,生怕自己一点没做好惹来她无休无止的撒气责备。
他们不知道,孩子听多了父母之间的吵吵闹闹,每当听到吵架都会莫名恐惧、心惊胆战,哪怕与自己无关。
■ @Axxxl:第一感觉当然是害怕,哪怕长大了听到街头有人吵架都会心颤的那种,真的是对父母吵架打架的画面记忆太深。
他们不知道,有点孩子因为总觉得自家跟别家不同,所以不管自己多么优秀,都还是会忍不住自卑。
■ @Axxx霞:特别在意外界对自己的评价,敏感多疑却装着成熟稳重满身铠甲,不自信。
他们不知道,在父母炮火连天的生活中看多了,孩子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再也不敢对爱情和婚姻抱有信心。
■ @x席:小时候没少听他们牢骚,看他们打仗,那时候想以后结婚要找一个打架打不过我吵架也没我厉害的,后来长大了大彻大悟结什么婚啊孤单了就养只狗啊,多赚点钱才能使我快乐。
■ @xx子:他们永远不会知道,他们的生活才是我不婚不育的理由。
他们不知道,带着这样的困惑和恐惧长大的孩子,即使遇到了对的人,也忍不住在感情中患得患失,总在担心悲剧重演。
■ @胡言乱语:最大的影响是,每当我开始喜欢一个人,我就会胡思乱想想太多,觉得自己与对方的相处会步入爹妈后尘。
■ @xx君:谈恋爱的时候,感觉好像一下子看到了和我爸爸或妈妈脾气相似的点,就会马上抽身离开。所以万年单身狗啊。
■ @章鱼哥:找对象的时候,会在心里想一千次一万次他是否适合我,然后就错过了。
■ @easy:越是幸福就会感到越不安,所以觉得自己根本不配幸福,讨厌这样患得患失,却无能为力的自己。
也正是因为这样,对于那些在父母不和氛围中长大的人来说,比调解父母更难的是与自己和解。
在父母争吵中长大,当然是极其不好的体验,更让人无力的是,这种“不好”的根由,常常是无所怪罪。
对于对彼此开战的父母来说,这是他们要渡的劫;而对于子女来说,这是他们没得选择的困境。从小到大,孩子唯一能做的事情或许只是——
不断追问自己,我会不会成为那样的人?我会不会背负和他们一样的命运?我何时才能摆脱那些阴影带来的枷锁?
人的一生中总要背负着与自己和解的课题,可对于有些人来说,在他们身上沉重地压着的,是三个人的压抑与挣扎。
但再糟糕的事情,也有变好的可能。
在我们读者的故事里,也有不少勇敢的人正试着打破阴影的牢笼,从自身不愉快的经历中找到了能投射出光芒的一面。
比如,目睹过婚姻破碎的人,能从中理智地吸取教训,对待爱情会更认真、更珍惜。
■ @x晴:但长大后我感谢这样的父母婚姻,使我从反面而行,见过最坏的,也坚信有最好的爱情。于是,我变得乐天知命,对感情谨慎小心,但听从内心,从不玩弄感情,从不会对感情失望。现如今也是天随人愿,上天眷顾,我找到了那个用生命去呵护我,处处以我为主的爱人。
■ @xxx呀:虽然有些自卑,但是害怕回家的我,格外珍惜自己的爱情。把自己的爱情过得很认真,感觉自己的爱情比爸妈的幸福多了。
那些没有享受过家庭幸福的人,会愿意把自己曾经失去的,加倍送给自己的孩子。
■ @x猬:我爸妈都从小在他们爸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感情不和的氛围长大,他们都暗下决心以后一定要给孩子一个完整和谐的家庭环境…他们现在也真的做了!
这一步不是谁都能迈出去,可是那些在恐惧中战栗过的人生,终究还是值得享受与自己、与过去、与过往纠葛的和解。
祝愿所有在生命中有过裂痕的人,都能早日在缝隙中看到阳光透过来。
如果你还有故事要说,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在《亲爱的小孩》当中秦昊、任素汐“吵架”的戏份真的是非常的真实,在观看的时候就感觉像是自己或者是自己身边的人在和喜欢的人吵架的画面,觉得是非常的有共情力,而且爆发力也是非常的强,因为人在正常的情况下和别人吵架,情绪就是会很容易瞬间爆发出来的。
在这部剧中我觉得每一位演员的演技都是非常的精湛的,而且剧情也是非常的贴近真实的生活,感觉可以从他们的身上找到影子。特别是在生小孩的那个画面当中,会让我们感觉到生小孩真的是非常的痛苦,即便是自己很疼但还是要用力,因为孩子如果在肚子里长时间不出来的话,可能会窒息,所以说妈妈真的是非常的伟大。秦昊和任素汐扮演的是一对夫妻,他们之间的相处状态跟现实生活中很多夫妻的状态是一样的,在有了小孩之后,双方都觉得自己为这个家庭付出了很多,但为什么对方就不能够理解自己。而最终只能走上离婚的结果,其实内心还是喜欢对方的还是有感情的。
秦昊和任素汐在离婚后分财产的那段吵架的状态真的超级真实的,看的时候是很有触动的,感觉自己在和喜欢的人吵架的时候就是会这样,明明不想说伤害对方的话,但是情绪到了之后就控制不住,说出来的话都是直接戳对方内心最深处的痛,即便是离婚了语气也是不好,说出来的话就很容易让人生气,情绪激动的时候还会拿起身边的东西就直接摔,用此来表达自己的内心的情绪。
他们的这段吵架也让我们反思,在生活中我们吵架的时候为什么总是容易情绪激,懂甚至是说了一些无法收回来的话。
导读:夫妻相处,难免会有意见分歧的时候,但是,在宝宝面前吵架一定是不好的吗?如果你可以将争论变成沟通,这反而可以变成机会教育,趁机向幼儿展示如何协调和沟通分歧,前提是,家长必须吵得正确和正面。
一、在孩子面前如何正确的吵架 1、对事情不对人公平的吵架。评断行为,对事不对人,不要试图贬低他人。这样可以传递给孩子,运用中立的角度去看待事情,而不是只是为了抒 绪。
2 、尽量不要咆哮试着不要咆哮。你还是可以不提高音量,但清楚的表达你的观点及想法。咆哮像是发怒,宣泄自己的怒气,有种失去理智的感觉。
不好的争吵对孩子会有不好的影响。 3 、 不说肮脏语言不论多生气,不要说粗口。因为这样会让孩子认为,可以用这种方式来和别人交谈,导致孩子也会常说粗口。
4 、 小心你说的话仔细的选择你的用字遣词,像是「我感到沮丧,因为……」,而不是「你让我生气,因为……」,正面的表达情绪是可以被接受的。
延伸阅读:改善夫妻关系包容大于吵架
5、直接表达重点表达你的观点,并且不断地陈述、说明重点,而不是一遍又一遍的重复,只会让沟通变无效,无法教导孩子如何正确沟通。
6、关注别人说话真的去注意别人在说什么,并且咀嚼他们表达的观点,因为不是只有你有发言权,也不是你才是对的。
7、懂得适时暂停当争论变得太激烈时,适时地走开,平缓一下。激烈的辩论是没问题的,但如果变成吆喝就不太好了。如果你觉得即将要爆发或是尖叫,就先走开。
8、展示沟通技巧如果孩子已经看到你在争吵,那就展示你如何解决分歧和协调。这有助于教导孩子如何弥补和恢复关系。
延伸阅读:父母吵架孩子慌给孩子好榜样
二、不好的争吵对孩子的坏影响 1 、影响大脑发育根据研究,如果父母关系紧绷,有家庭问题的孩子,小脑会比较小。这是大脑中连结学习技能、调节压力和运动感觉控制的一部分。
2、精神疾病风险研究人员表示,较小的小脑也有增加发展精神疾病的风险。孩子经常处于非常紧张的状态,或是被忽略,甚至家暴,很容易变的沮丧而反社会。
3、不认同父母亲经常看到父母吵架的孩子比较容易不认同父母,他会觉得自己的父母不好,因而可能不接受他们的管教,容易衍生行为问题。
4、容易沮丧抑郁有家庭问题的孩子,心情上容易沮丧,甚至自闭、不喜欢接近人群,因而发展成抑郁症,或是躁郁症。
亲子矛盾的表现
亲子矛盾的表现,出现亲子矛盾的时候,自己肯定是会先进行化解的,亲子关系是属于人际关系的一种,是父母与子女的心理关系的具体表现,比其他的人际关系,具有多了一层血缘关系的特殊性。下面看看亲子矛盾的表现。
亲子矛盾的表现1(l)父母对子女的学业期望过高,而子女存在一定的学习困难,不能满足父母的愿望。
(2)父母存在着严重的攀比心理,总把自己孩子的缺点短处和别人孩子的优点长处进行比较:而子女维护自己的自尊心,不理睬父母。
(3)父母具有传统的家长观念,强调子女要听话:而子女为了争取独立自由,采取各种形式进行对抗。
(4)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情绪急躁与焦虑:而子女行动迟缓、不予配合。
(5)父母的生活习惯和言语不被子女理解,子女出现消极的情绪。
(6)父母哆嗦,子女难以与之相处。
(7)子女说了父母不爱听的话,父母给予训斥,双方都不满意。
(8)少年人开始关注两性问题:父母采取躲避态度,不能满足子女的好奇心。
(9)少年期的初中生的思想意识和家长的思想认识往往不一致,发生冲突就吵架。
(10)父母不理解或不尊重子女的隐私。
亲子矛盾的表现2导致亲子矛盾的5种情形是哪些
欺骗孩子
古时候有,曾岑杀猪的故事。
曾岑的妻子,要外出,孩子吵着要一起去,为了不带孩子去,骗孩子说,乖乖在家,回来就给孩子杀猪吃,曾岑等妻子回来,就拿刀去杀猪,妻子不解,曾岑说,你是母亲,对孩子说的话不算数,孩子都是跟大人学的,自然会学会欺骗人,将来更不会信任你说的话。这猪一定得杀,母亲对孩子的教育要从赢得孩子的信任开始。
很多家长,容易欺骗孩子说乖乖听话就给你买礼物什么的。结果却会忘记,撒谎欺骗孩子。
我的弟弟就对我爸爸很有意见,爸爸曾经说过给他买笔记本,但是一直没有兑现,他对爸爸的信任就土崩瓦解了。
逼孩子吃大人喜欢吃的东西
很多妈妈习惯买菜买自己喜欢吃的东西,当发现孩子拒绝吃某种菜的时候就很苦恼,抱怨孩子不吃,挑食。其实,孩子喜欢吃什么,不喜欢吃什么,他可以选择,不喜欢吃的也能因为正确的引导,而去尝试吃。我的女儿,开始奶奶总说她不吃青菜,现在在我的努力下,她也很喜欢吃青菜了。逼迫她吃饭,反而影响她吃饭的兴趣。
要求孩子“大的让小的”
前几天,正好跟我妈妈聊到这个话题,我说小时候我讨厌弟弟,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妈妈太偏心,总是让我让着弟弟,吃东西都要留给弟弟大部分。搞的我很郁闷。
我的妈妈感觉我的想法不可思议。。。
美国宾夕法尼亚儿童心理学家Douglas M Teti说,父母对孩子不公平,总是一味的包庇疼爱小的那个,会让受到不公平待遇的孩子,内心受伤。还影响孩子之间的关系。
总是在孩子面前提到“别人家孩子”,夸奖别人家孩子优秀
电视上一位小女孩跟妈妈说自己很不开心,因为她的妈妈只喜欢她考试考的好的时候,她压力好大。
妈妈说:“我是为你好,希望你能更优秀。”
小女孩听到妈妈的话不高兴了,难过的说:“可是,妈妈, 我感觉不到你的爱,我多想你能夸夸我”
其他小朋友却说,她很优秀,大家都羡慕她的好成绩。可她自己却感觉不幸福。
每个孩子都希望得到妈妈的夸奖,即使自己表现的不够好,也希望妈妈是鼓励欣赏自己的。不喜欢被比较。
亲子矛盾的表现3亲子矛盾中的五大问题
第一类:孩子或者父母的心理精神问题。在这一类矛盾中主要表现在孩子一方,父母也有存在心理精神问题的,比较少见。这可能是因为父母面对子女来说更愿意包容退让,所以他们自身有问题在关键时刻不会和子女较真,特别是面对一些未成年子女,如果他们的行为明显失当亲友们也会自觉保护好未成年子女。但是在夫妻矛盾中,配偶的心理问题比较多见。
在现实中,心理问题出现频率最高的是抑郁症和强迫症,精神问题则笼统归为精神分裂类。
第二类:责任感缺失。这类问题主要表现在子女一方,常见的有成年子女不孝,成年子女不抚养自己的孩子,成年子女不承担丈夫或者妻子的责任。责任感的缺失集中表现在不承担角色义务,以上三点分别是没有承担子女、父母、配偶该承担的义务。
有人说父母也有缺责任感的,那种情况一般是对未成年子女而言,而且那种情况应该是配偶代替未成年子女追责。
第三类:危险行为和消极习惯。危险行为主要包括网瘾、网贷、早恋、早孕、赌博、吸毒、结伴斗殴。消极习惯主要指对待学习工作缺乏进取精神,比如爱睡懒觉,专注力缺乏,意志力薄弱,不够自律等。
这些行为如果不及时调整将会对当事人带来一生的负面影响,不少人会因此三观扭曲成为家庭和社会的负担。
第四类:情感链接中断带来的叛逆敌对。导致情感链接中断的原因有很多,有的是小时候不在父母身边抚养,有的是父母某一次言行不得当导致孩子产生心结未能及时解开,有的则是父母对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漠视。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次负面言行伤害需要3-5次正面言行的补偿才能平衡,但是很多人不愿意这样做,一些父母也不愿意这样做。他们会觉得,我道歉了,我已经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为什么他还不原谅我?
这其实是不懂心理学的规律造成的,这样一来刚刚有好转苗头的关系会再次恶化,并且再次恶化之后恢复的可能性会变得更小。这个规律告诉我们,千万不要随意伤害一个人,特别是自己的孩子,否则,将会对他一生造成不可估量的负面后果。
第五类:观念和个性的冲突。每个人的观念和个性都不同,但并非是每个人之间都会产生矛盾。这里就涉及到一个专业概念——侵略型人格。侵略型人格的人会对和他们持有不同观念和个性的人造成伤害,他们不仅固守自己的观念个性而且要求别人也和他们一样。这就是他们和普通固执型人格的区别,普通固执型人格是我坚持我的观念,我也不干预你的观念。
观念和个性冲突带来的亲子矛盾主要表现为父母干预子女的婚恋和生活方式,一些父母看到子女30多岁了还没结婚就天天骚扰自己的子女,还有些父母在子女家生活看不惯子女用的东西太贵,倒了吃不完的菜等。当观念和个性产生冲突时,一般调整可塑性大的一方。
当着孩子的面吵架,会给孩子造成哪些影响?
是的,父母是不能够招待孩子面吵架的,什么问题都要背着孩子,这样子比较好,给孩子创造一个温馨浪漫的家的环境
父母作为孩子第一任老师,在各个方面对孩子都会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自己的孩子
第一点、内心对婚姻充满了恐惧
经常面对父母吵架甚至动手摔东西,互相撕打对方,孩子看在眼里,慢慢的会对自己未来的婚姻充满恐惧,会害怕自己的另一半将来也会是这个样子,父母的故事再一次在自己身上重演,内心会对婚姻充满恐惧感,会不愿意找对象,甚至会不愿意结果,这也是一些恐婚的一大原因。
第二点、性格缺陷是避免不了的
父母当着孩子的面两人吵架,有时候话赶话越吵越凶,一时控制不住自己,甚至还有可能会大打出手,这样很容易让孩子焦虑不安的,孩子的脾气和性格也会受到很大影响的,孩子也会变得易爆易怒,不会体贴他人。
第三点、孩子幸福感缺失
经常目睹父母吵架,在孩子心理会有一种家庭不幸福的感觉,觉得自己的父母不够恩爱,内心会觉得自己的家庭是破碎的,父母动辄就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吵架拌嘴,甚至大打出手,孩子内心会惧怕爸爸和妈妈分开,幸福感自然就会缺失。
第四点、影响未来的工作和育儿
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身上都会长满刺的,会用刺把自己保护起来,会很难相处不好团结,在工作和生活中很容易会不相信别人,会对工作非常不利的。尤其是以后自己有了孩子,在教育孩子方面也会有很大的影响,甚至会影响到下一代。
在孩子面前父母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控制好自己的情绪,给孩子创造一个温馨美好的成长环境。
夫妻之间有摩擦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但是如果夫妻频繁吵架,会对孩子有什么影响呢?有的人可能会认为,孩子还小,什么都不懂,爸妈吵架时他就在房间玩自己的,感觉也没受到什么影响。可真的是这样吗?
其实,不是孩子什么都不懂,他们只是还小。与此恰好相反的是,孩子要比父母想象的更敏锐,他对父母的情绪感知力也更强。
很小的孩子在看到父母吵架的时候,他不希望父母吵架,于是,可能就会上前劝说“你们不要在吵架了”;而越大的孩子,因为他们的思维能力更强了,看到父母吵架,也会想得越多,说得越少,最终把自己封闭起来。
因此,父母之间频繁地争吵会给孩子幼小脆弱的内心留下抹不去的阴影。
1、影响孩子性格的发展
夫妻之间长期当着孩子的面吵架会影响到孩子性格的培养。原本乖巧懂事的宝宝如果经常看到自己的爸爸妈妈在自己面前吵架,他也会变得比较容易激动、易怒,甚至变得脾气暴躁。
这是因为孩子的镜像神经元在不停地工作,他们具有较强的模仿力。父母在争吵时的语言、神情、举止,孩子也都会看在眼里,更会记在心里,这样一来,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完全模仿父母,用非常急躁、粗暴的方式处理他遇到的问题。表现出性格易怒、暴躁、爱发脾气。
由于孩子的很多行为举止都是通过父母传染而来的,看惯了父母争吵的孩子,当自己也有情绪或者是控制不住情绪的时候,他们也会发脾气,甚至对父母发脾气。
所以,家长们希望培养孩子怎样优秀的性格,那么,我们就要提供给孩子可以模仿学习到的优秀行为,比如和善、冷静、平和、积极、乐观、不骄不躁等等。
2、严重破坏孩子的安全感家长在孩子面前吵架,通常这种具有杀伤力的吵架画面,会让孩子的心里感觉到非常恐惧和无助,有的孩子可能会突然大哭大叫,害怕极了,这是孩子的一种非常不安全的表现。
看见父母一次争吵就足以让孩子严重缺乏安全感,要知道,孩子的内心是非常脆弱和柔软的。据统计,百分之八十恐惧婚姻的成年人,在幼年都有父母感情不和或经常吵架的经历,对婚姻失望,甚至恐惧,这是在他们幼年的心理就形成的一种不安全因素,对孩子的一生都是有影响的。
3、会让孩子对生活失去希望父母经常吵架,给孩子营造的家庭环境是不安全的、没有温度的、冷漠的。孩子也会作对比,认为同学们的家庭为什么这么幸福,而自己要生在这样的家庭,在父母无休止的吵架后,他会一度的自闭和自卑,也不愿意积极主动地跟父母沟通交流,亲子之间的谈话和了解就更少了。他也会慢慢开始厌烦这样的生活,对幸福、愉快的家庭生活产生失望。
沟通顺畅了,教养才会有效
面对亲子冲突,一定要先稳定情绪,再去处理事情,也就是进行沟通。而沟通,要做到双向沟通。
双向沟通的意思,是我们说话,孩子愿意听得进去;而孩子心中有事,愿意说出来告诉爸妈。沟通顺畅了,教养才会有效,教养要采用正向行为与正向言语来教他,像肯定、相信、鼓励、称赞、拥抱、温柔地坚持等。如此,我们才可以拥有良好的亲子关系。
1情绪稳定
孩子当然可以哭闹、可以生气,但是身为父母最重要的是教孩子如何在不影响他人情况下孩子做出正确的宣泄情绪。假使一生气就打人,请一定要抓住他的手,进行制止。在公开场所大哭,请把孩子带出去,因为不可以去打扰别人。
当一个人有情绪时,是听不进任何道理的哦。所以,用不着在孩子哭闹的时候讲道理。否则,只会越讲越生气而已。此时,我们可以跟他讲一句话,就是“我陪你哭完”。这句话带有“陪伴”与“同理”的意思,可以安抚孩子的情绪,帮助孩子在宣泄负面情绪的过程之中,就可以很快从哭闹当中平复情绪了。
情绪的稳定,不仅仅是指孩子,还有大人的情绪。当我们有情绪时,可以先“换手”,把孩子的事情交由其他人来处理。妈妈有情绪,就叫爸爸来处理。还有“离开”,离开与孩子生气的氛围。若是太小的孩子没有办法自己一个人独处,我们可以抱着孩子保持“沉默”,想想别的事情去转移我们自己的注意力,也非常有帮助!
2双向沟通
一味要求孩子听话的是“命令”,用大道理包装的是“说服”,这都是沟通单行道。有来有往,才是亲子双向沟通。
沟通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倾听”。而倾听,是不加任何评论与建议的听。很多父母才听孩子说几句话,便立刻打断反驳或严厉纠正。尽管我们一直说“这是为了你好”,但是孩子心中只会产生“爸妈都不想听我说话。”的念头。
3教养原则
沟通之后就是教养。教养,父母要减少所谓的情绪上的辱骂攻击。我们要先去想一下孩子为什么会这么做,也就是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才可以治标又治本。
教养的目的其实很简单,就是让孩子学习对自我负责以及学习对他人负责。我们都希望孩子可以记得他做过所有的不当行为,然后期待他下次可以做对,但是像是很多孩子打翻东西了,我们会一直骂他,一直念叨他,但是依然帮他做了,如此一来他会记得吗?他不会记得。孩子忘记带东西到学校了,我们讲归讲,但是还是送到学校了,他还会记得吗?他不会记得。孩子不收拾玩具,我们念叨归念叨,但是还是忍不住帮他收拾了,孩子会记得吗?永远不会。
我们都帮他做了,其实都缺乏让孩子练习对自己负责的机会。因为爸爸妈妈总是抢先一步把他的责任给扛走了。其实很多爸爸妈妈都知道要教孩子,但是却都说一是一、说一不二的状态。家里不是军队,有规矩是对的,目的是为了孩子学习分辨是非对错而已,不是为了处罚而处罚。
我们在教养之中一定要有弹性,因为家是讲感情的场所。教养之余,更重要的是让孩子知道我在教你,但是我依然爱你。我会处罚你,但是我会陪着你去面对。让孩子知道我们无论如何都是很爱他,与他是同一阵线的,让孩子知道我们对他的爱永远比管教更为重要,也就是所谓的关系。
4关系原则
不做人身攻击只表达内心感受。
当孩子做了一些不当的行为时,我们很习惯会去批评他的行为,但会让孩子的内心产生很大的伤害。我们该怎么做会比较好呢?我们要做的是表达内心的感受即可,例如“你抢玩具,他会很生气的。”、“爸爸好累、很不舒服,想要休息一下再陪你。”、“你说讨厌妈妈,妈妈听了很伤心。”我们要试着去表达内心的情绪跟感受,让孩子能够懂得去“同理”爸爸妈妈与他人,让彼此的关系更为紧密。
家人之间没有对错。
当亲子之间出现意见不合,吵架吵到面红耳赤的时候,我们很容易把孩子的行为,很简单地归类到了一个叫所谓“对”与“错”的框架。而且,只有听我们的才是对的,不听我们的就是错的。
其实我们必须要理解到一个很重要的关系的原则,叫做家人之间没有对跟错。我们一定要跳脱对与错的框架,好好去聆听孩子,了解他的想法,“同理”他的心情,共同讨论出最适合彼此的方式,才能让一辈子的亲子关系更加紧密。
我们要教孩子没错,但是要有原则,而方法就是“温柔地坚持”。在没有碰到教养界限的中间,其实有很多的宽容地带可以跟孩子进行沟通的,重点是身为父母的我们,有没有放下身段好好跟孩子做沟通。
教养是一时的,关系是一辈子的。
教养的初衷都是希望孩子可以更好,所以我们经常在定下规矩之后,不断地强硬要求孩子执行。倘若孩子也会有他的想法,不愿意顺从,双方僵持不下之时,就会让亲子之间满是冲突,让这个充满爱的场所变成一个真正的战场。
例如在餐桌上吃饭,爸妈要求孩子一定要吃完,但是孩子不想吃,就可能成为战场的导火线。餐桌应该是亲子之间最好相处的地方,教养孩子固然重要,但是别忘了,亲子关系比教养更加的重要。
规定看电视只能看30分钟,规定的时间到了,我们会提醒他,此时孩子告诉我们说:“还想再看,可不可以再看十分钟。”我们回答:“太久了,最多再看五分钟。”这就叫做弹性。
我们一定要从教养之中,找到彼此之间的弹性,讨论出双方都可以接受的方法,以提醒来取代批评,不断地让孩子的内心借由教养而感受到“爸爸妈妈是爱我、支持我、陪伴我的“。这是个非常重要的道理:教养是一时的,关系却是一辈子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