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长庚官渡成败的秘辛_闲话三国

程长庚官渡成败的秘辛_闲话三国,第1张

官渡的成败秘诀_八卦以下是校易搜收集整理的三国文字资料。com)为每个人。让我们快速看看它们!

>俗话说,一山不能容二虎,这是对世界的准确描述。在此期间,实力最强,可以称之为霸权。它变得更强大了,当然不会买它。因此,这两个人显然决定了输赢。>>在这个世界上,两个强大的玩家很可能无法和平而有礼貌地相遇并共存。这并不是说有一段时间没有握手这样的例子了,但最终,总是有必要摊牌,而且总是两个强大的玩家中的一个必须向另一个投降,所以这是和平的。古今中外的一切动乱,从国与国之间的战争到人民之间的矛盾,都是这种投降和不屈不挠的斗争造成的。在利益面前,绝对重要的朋友是很少的,他们必须根据自己的得失来决定友谊的深度。因此,曹操和袁绍虽然早年志趣相投,但后来双方势均力敌,这是两人梦寐以求的事情。>>三国志对袁绍的评价是:有貌有威,可以击破下士,书生依附,太子越来越少。到时候,郝夏就依附邵了,大家好好想想。国家集团正在崛起,这不是假的。"韶外是优雅的,有地方特色,烦恼是无形的"因此,它在家庭地位、政治威望、个人魅力和社会舆论上比曹操更有号召力。正因为如此,袁绍知道曹操是个枭雄,但他并没有太在意他。曹操虽然看不上袁绍,但他知道自己并没有宣传的那么伟大,其实很平凡。但是对于他的实力,心底还是有点害怕。>>这时,谁怕谁就从实力上考虑。>>曹操在战国策中说:我很困惑,我担心盐会入侵关中。吾西与羌胡为敌,南与蜀、汉为敌。我独自抵抗着世界的五分之五。我能做什么?从只有六分之一的弱点出发,他可以少注意袁术、孙策、刘表等。,但他不敢把袁绍当回事。因此,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争取袁绍,以的名义封官封爵,并迅速封邱为袁绍的封号。袁绍拒绝接受这种感觉,摆架子。曹操不得不给他将军的职位作暂时的妥协。>>这两个强大的团队正在相互竞争,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争斗。>>曹操以七万大军与袁绍的七十万大军作战,这是历史上著名的少攻多强的战役。官渡一战对曹操非常重要。在秦汉时期,赢得中原就意味着赢得世界。要赢得世界,我们必须首先拿下中原。袁绍没有被排除在外,中原在曹操手中,这是他永恒的刺。此外,袁绍在实力上有压倒性的优势。如果你不吃他,他会吃了你。这只是时间问题。因此,曹操进入洛阳,迁都许昌后,一方面封官安抚,另一方面拒绝袁术,抚孙策,清理周边地区,也为彻底消灭袁绍做准备。>>面对强大的敌人,曹颖上下都有巨大的心理压力。有些人私下跟袁绍老老实实地交钱,而另一些人则散布不满情绪。作为统帅,曹操对自己能否以弱胜强充满了疑虑。他说:袁绍,据河北,是繁荣的军队,他被自己打败了。然而,他计划为国捐躯,用正义毁灭自己。因此,在这场决定性的战役前夕,谁怕谁不仅仅是军事实力的问题。要打这样一场大仗,就要在战略指导思想上综合考虑政治和经济。这不仅是军事斗争,也是政治斗争中最关键的一步。>>谋士郭奉孝的十胜十败理论,在理论上巩固了曹操的心理优势。荀批驳了以孔融为代表的袁思想,从根本上分析了袁绍在本质上的强弱之势。政治是一种虚拟的东西,但它能在增强士气、鼓舞士气、鼓舞人心和勇敢前进方面发挥枪支无法发挥的作用。>>金婷与溧阳之战后,曹操有信心找到一架战斗机,与袁绍决战。>>在这场战争中,袁绍被打败的心态。一支没有思想的军队不能赢得战争。袁绍的失败与他避外、足智多谋、不思进取、才而不能用、善听而不纳的性格密切相关。两支军队之间的对抗当然是双方指挥官之间的较量。袁绍有许多劣根性,比如以自己为荣,不如自己好,不是把田丰关进监狱,就是把许由赶出军营。还有一些人,如居首和沈沛,是当时忠于他的最好的谋士。他们怎么能打败可敬的人呢?半夜,听说许由下来了,光着脚跳下床,忙着去接曹操?>>袁绍自发兵讨伐后,一直没有什么特别的表现。这与我们后来在现实生活中看到的许多平庸的人甚至连一句话都不会说的事实没有什么不同,因为历史的误解,他们实际上偷走了人们的生命。如果他什么都不愿意做,他统治下的人民可能会受到祝福。而且越是这样的生物,越是不安分,越是做出一些不得人心的把戏。决策中的许多错误,包括我们意识到的错误,都可以从这些失败中找到个人品质低劣的根源。最后,它被毁了,但是是普通人跟着倒霉。>>陈寿的三国志中有一段记载舒威中的武帝纪:当初,邵与公开始争斗,邵问公:‘若事不编,可凭什么?’龚说:为什么第一步是这样的?邵曰:吾南依大江,北抗燕、戴,南为戎狄,南为天下。我能帮你吗?公众说,我可以掌握世界的智慧,我可以用道做任何事情。>>袁绍倚仗实力,他的首都是疆域和兵马。曹操知道自己的实力远不如他,但他知道如何运用天下的智慧,而其本质就是一种精神上和政治上的无形财富,叫做道。结果,曹操赢了。>>因此,那些看重物质而轻视精神,或者过于相信自己强大的财富,却不太在乎思想、精神、文化和政治素质的人,应该吸取三国时期谁怕谁的历史教训。>>马基雅维里三国演义是一本关于马基雅维里的教科书。因此,这本书的优点是书中的计划,制定计划的顾问和使用计划的大师。三国初期,诸侯国混战时期,曹操和袁绍是数量最多的谋士。这些谋士都没有低水平的战略,但曹操受益匪浅,但袁绍在很大程度上被那些太能干的人打败。>资治同治鉴论及袁时,曾说他短于善,这是官方的评价,大体准确。第四次世界大战后出生于高门的袁绍,听不到正确的话语,也没有采纳正确的意见,这是他的致命伤害。>>因为家庭关系,袁绍曾经是一个很有魅力的人。三国志说他能破下士,许多学者都附之。他的一些顾问实际上知识渊博。然而,他是思想开放,思想开放,有才能但不能使用,当他听到好的事情时不能接受。如果一个人有这样的问题,他将没有任何麻烦,只有毁灭的方法。他的顾问们看着他倒下,但是他们无能为力,所以他们只能选择埋葬他们或者为了生存而抛弃他们。>>举首和田丰是忠臣。孔融关于这句话是对的。谁是袁绍,那两个谋士会不知道吗?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悲剧发生在这里。选择人、被人利用、有选择仍然是一个好词。袁绍终于到了猜不透用人的地步。这样的人怎么能保持不败呢?辅导员知道这不是主要的事情,知道它会被打败并跟随它,知道没有打破,死亡也是应得的。>>官渡之战中,曹操以7万人的兵力抗击袁绍的70万大军,这在军事史上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曹操敢于打这一仗,是他看到敌人重而不强,自己力量薄而不弱的本质。善战、善战、善归这八个字足以说明曹操为什么会赢。当他围攻袁绍的时候,他听说许攸已经从袁绍那里叛逃了,当他没有时间穿鞋的时候,他就出来迎接他,表现出他对人才的渴求。在经历了一些诱惑之后,我们可以广泛倾听,听取好的建议,雇佣他人而不怀疑他人,计划而不怀疑他人。这样的总司令难道没有获胜的机会吗?>>在这场战争中,袁绍的将领无能,他的顾问邀请他宠坏他。很自然地,他成了团体中的一个小团体,内外勾结,互相制造麻烦,互相破坏。结合不同的计算,利益是不同的,一定有一些卑鄙的手段,这将使它出来。这是因为,在鸟巢里,这是中国人的专长,对辅导员来说,照顾好自己的人更好。>>始,沈沛、郭图为一党,居守死,田丰杀,许攸离,张岱、高览奔,袁绍败。后来,袁绍死了,袁尚、袁谭兄弟打了又打,沈沛、季风一方去找袁尚;郭图和辛评论了另一方对袁谭的贡献。除了一个谈论兄弟情谊的王绣,所有这些顾问都火上浇油,推动内战升级。因此,如果一个国家、一个集团、一个部门、一个单位出现小集团谋大同、坐等互助、秘密往来的现象,就意味着这个大整体在运行机制上肯定出了问题,这是一个重发症。>>君子不聚会,这是孔子的名言。党,也就是朋党,是一种联合起来为权力和利益而斗争并拒绝持不同政见者的团体。绅士,可以理解为正派人的意思,也就是说,正派人不从事这些不诚实的活动。这种派性不仅是中国的特殊产物,而且还存在于各个国家、政党、政府组织、宗教、文化和社会团体,甚至黑手党、乞丐团伙以及欺骗和扒窃的秘密组织中。>>但是,当外国人从事派系活动时,就有阴谋者和思想开放的人。公开展示你的旗帜,不要掩饰你的观点。这可能与他们的社会机制有关,也就是说,我们经常批评西方的假民主。当然,在很大程度上,允许观点和实践上的一些差异,这也是为了装饰的目的。然而,在几千年的封建统治下,中国社会形成了只听一个声音的习惯,那就是皇帝的金玉良言。因此,朋党,即山头、宗派、小团体、小圈子等。,都是偷偷操作,偷偷摸摸,偷偷联系对方,进行眼神交流和理解,绝不敢在光天化日之下这么做。即使你有叛逆和隐患,时间炸弹已经开始倒计时,你的脸仍然是狗的忠诚,猫的甜蜜,你的嘴仍然唱着真诚团结的歌。>>亲信是一种腐蚀剂。如果公开,它仍然可以起到制衡的作用,这可能是有益的。如果是地下活动,就不会有任何伤害。>>因此,袁绍之败,除了他个人的因素,这些谋士的内斗也加速了他的覆灭。俗话说,多隆不控制水是原因。如果你能像曹操一样,控制这些龙,传播云和雨,那么天气将是好的,你将在岁时富有;如果你像袁绍一样优柔寡断,这些龙会给他带来厄运。

  《三国演义》中的官渡之战是三国中的三大战役,而官渡之战是袁绍发起的直到他的几个儿子都死了以后,才算结束,这样一来,更加给了曹操一个机会获得统一北方的基础。

    官渡之战的主要内容是刘备走了以后,只剩下袁绍一个人,袁绍就要起兵攻打刘备,但是听了谋士说应该先去攻打曹操,于是袁绍就派人想要和孙策结盟,结果孙策死了,孙权继位曹操封孙权为大将军,袁绍就认为孙权,背叛了他,于是他自己就要起兵去官渡攻打打曹操。

    曹操知道了就带7万人马去迎敌,而袁绍的谋士田丰说曹操的军马都是精英,可以以一敌十,就说了一些对我方不利的话,袁绍就把田丰关进了监狱里,之后袁、曹派张郃、张辽对战,结果不分胜负就混战了一场,之后,袁绍让军士建了一个土墙让军士在土墙上朝曹军射箭,曹军大败,搓,就让军士建了一个发石车朝土墙射去,于是袁军就不敢再在墙上射箭,之后许悠给袁绍出了一机但袁绍不听,后来还有人说许攸收了曹操的财务,袁绍大怒,于是就把许攸赶出去了。

    许攸就投靠了曹操,并让曹军化妆成袁军放火烧了袁绍储存粮食的乌巢,之后袁绍又派兵去救乌巢,结果曹军把袁绍派的兵杀光了,并谎报说已经把乌巢的操军赶走了,之后张郃、高览,也投靠了曹操,于是曹操就乘胜追击,把袁军给打败了。

    之后,袁绍大败以后又聚集了四州的兵吗一共二三十万,袁尚急于在父亲面前逞能就杀了徐晃部下的将军史涣,之后混战了一场,曹操部下的谋士程昱又献上《十面埋伏》之计,果然让袁军大败,于是袁绍就在家里养病,袁尚就大胆的去攻打曹操结果,打败而回,袁绍吐了一地血就死了,到最后,袁绍的几个儿子也死了。

  其实我觉得曹操是势弱只因多算胜,而袁绍却是兵强却为寡谋亡,袁绍之所以强兵,却败是因为袁绍的指导错误,完全丧失了有力的优势,成为了被动的地位,还有,他不惜人才,让自己的主力都跑到地方去了,比如许、张郃、高览,而曹操兵弱,粮食也不多,但曹操的战略非常的好,比如曹操命令军士袭击袁绍屯粮之处并火烧粮草,一战而胜在捉住机会乘胜追击,把袁军各个击破,是袁军的军心涣散,操作还有一个特点是没有袁绍那样的暴躁,还有曹操没有像袁绍一样不听取别人的意见,这样的错误也就导致了袁绍军被操军击溃和全歼主力的失败。

    就这样袁军的70万兵败给了曹操的7万兵马,所以我特别喜欢曹操这个人物,因为他高明的退让一步,不是懦弱,而是后发制人。

    官渡之战中,我觉得曹操的谋士荀彧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因为曹操都有了退兵的想法时第一个问的就是他说明他在曹操心中是非常可靠的,于是要不是她建议曹操不去退兵的话,曹操或许也不会获得官渡之战的胜利,而袁绍的谋士田丰被袁绍关进了大牢,谋士许悠的话他也不听,并且他的主帅也都走了,所以我觉得袁绍他本来就是必败无疑。

  第三十回 战官渡本初败绩  劫乌巢孟德烧粮

  却说袁绍兴兵,望官渡进发。夏侯□发书告急。曹操起军七万,前往迎敌,留荀□守许都。绍兵临发,田丰从狱中上书谏曰:“今且宜静守以待天时,不可妄兴大兵,恐有不利。”逢纪谮曰:“主公兴仁义之师,田丰何得出此不祥之语!”绍因怒,欲斩田丰。众官告免。绍恨曰:“待吾破了曹操,明正其罪!”遂催军进发,旌旗遍野,刀剑如林。行至阳武,下定寨栅。沮授曰:“我军虽众,而勇猛不及彼军;彼军虽精,而粮草不如我军。彼军无粮,利在急战;我军有粮,宜且缓守。若能旷以日月,则彼军不战自败矣。”绍怒曰:

  “田丰慢我军心,吾回日必斩之。汝安敢又如此!”叱左右:“将沮授锁禁军中,待我破曹之后,与田丰一体治罪!”于是下令,将大军七十万,东西南北,周围安营,连络九十余里。

  细作探知虚实,报至官渡。曹军新到,闻之皆惧。曹操与众谋士商议。荀攸曰:“绍军虽多,不足惧也。我军俱精锐之士,无不一以当十。但利在急战。若迁延日月,粮草不敷,事可忧矣。”操曰:“所言正合吾意。”遂传令军将鼓噪而进。绍军来迎,两边排成阵势。

  审配拨弩手一万,伏于两翼;弓箭手五千,伏于门旗内:约炮响齐发。三通鼓罢,袁绍金盔金甲,锦袍玉带,立马阵前。左右排列着张、高览、韩猛、淳于琼等诸将。旌旗节钺,甚是严整。曹阵上门旗开处,曹操出马。许诸、张辽、徐晃、李典等,各持兵器,前后拥卫。

  曹操以鞭指袁绍曰:“吾于天子之前,保奏你为大将军,今何故谋反?”绍怒曰:“汝托名汉相,实为汉贼!罪恶弥天,甚于莽、卓,乃反诬人造反耶!”操曰:“吾今奉诏讨汝!”绍曰:“吾奉衣带诏讨贼!”操怒,使张辽出战。张邰跃马来迎。二将斗了四五十合,不分胜负。曹操见了,暗暗称奇。许褚挥刀纵马,直出助战。高览挺枪接住。四员将捉对儿厮杀。曹操令夏侯□、曹洪,各引三千军,齐冲彼阵。审配见曹军来冲阵,便令放起号炮:两下万弩并发,中军内弓箭手一齐拥出阵前乱射。曹军如何抵敌,望南急走。袁绍驱兵掩杀,曹军大败,尽退至官渡。袁绍移军逼近官渡下寨。审配曰:“今可拨兵十万守官渡,就曹操寨前筑起土山,令军人下视寨中放箭。操若弃此而去,吾得此隘口,许昌可破矣。”绍从之,于各寨内选精壮军人,用铁锹土担,齐来曹操寨边,垒土成山。曹营内见袁军堆筑土山,欲待出去冲突,被审配弓弩手当住咽喉要路,不能前进。十日之内,筑成土山五十余座,上立高橹,分拨弓弩手于其上射箭。曹军大惧,皆顶着遮箭牌守御。土山上一声梆子响处,箭下如雨。曹军皆蒙□伏地,袁军呐喊而笑。

  曹操见军慌乱,集众谋士问计。刘晔进曰:“可作发石车以破之。”操令晔进车式,连夜造发石车数百乘,分布营墙内,正对着土山上云梯。候弓箭手射箭时,营内一齐拽动石车,炮石飞空,往上乱打。人无躲处,弓箭手死者无数。袁军皆号其车为“霹雳车”。由是袁军不敢登高射箭。审配又献一计:令军人用铁锹暗打地道,直透曹营内,号为“掘子军”。曹兵望见袁军于山后掘土坑,报知曹操。操又问计于刘晔。晔曰:“此袁军不能攻明而攻暗,发掘伏道,欲从地下透营而入耳。”操曰:“何以御之?”晔曰:“可绕营掘长堑,则彼伏道无用也。”操连夜差军掘堑。袁军掘伏道到堑边,果不能入,空费军力。

  却说曹操守官渡,自八月起,至九月终,军力渐乏,粮草不继。意欲弃官渡退回许昌,迟疑未决,乃作书遣人赴许昌问荀□。□以书报之。书略曰:“承尊命,使决进退之疑。愚以袁绍悉众聚于官渡,欲与明公决胜负,公以至弱当至强,若不能制,必为所乘:是天下之大机也。绍军虽众,而不能用;以公之神武明哲,何向而不济!今军实虽少,未若楚、汉在荥阳、成皋间也。公今画地而守,扼其喉而使不能进,情见势竭,必将有变。此用奇之时,断不可失。惟明公裁察焉。”曹操得书大喜,令将士效力死守。

  绍军约退三十余里,操遣将出营巡哨。有徐晃部将史涣获得袁军细作,解见徐晃。晃问其军中虚实。答曰:“早晚大将韩猛运粮至军前接济,先令我等探路。”徐晃便将此事报知曹操。荀攸曰:“韩猛匹夫之勇耳。若遣一人引轻骑数千,从半路击之,断其粮草,绍军自乱。”操曰:“谁人可往?”攸曰:“即遣徐晃可也。”操遂差徐晃将带史涣并所部兵先出,后使张辽、许褚引兵救应。当夜韩猛押粮车数千辆,解赴绍寨。正走之间,山谷内徐晃、史涣引军截住去路。韩猛飞马来战,徐晃接住厮杀。史涣便杀散人夫,放火焚烧粮车。

  韩猛抵当不住,拨回马走。徐晃催军烧尽辎重。袁绍军中,望见西北上火起,正惊疑间,败军投来:“粮草被劫!”绍急遣张邰、高览去截大路,正遇徐晃烧粮而回,恰欲交锋,背后张辽、许诸军到。两下夹攻,杀散袁军,四将合兵一处,回官渡寨中。曹操大喜,重加赏劳。又分军于寨前结营,为掎角之势。

  却说韩猛败军还营,绍大怒,欲斩韩猛,众官劝免。审配曰:“行军以粮食为重,不可不用心提防。乌巢乃屯粮之处,必得重兵守之。”袁绍曰:“吾筹策已定。汝可回邺都监督粮草,休教缺乏。”审配领命而去。袁绍遣大将淳于琼,部领督将眭元进、韩莒子、吕威璜、赵睿等,引二万人马,守乌巢。那淳于琼性刚好酒,军士多畏之;既至乌巢,终日与诸将聚饮。且说曹操军粮告竭,急发使往许昌教荀□作速措办粮草,星夜解赴军前接济。使者赍书而往,行不上三十里,被袁军捉住,缚见谋士许攸。那许攸字子远,少时曾与曹操为友,此时却在袁绍处为谋士。当下搜得使者所赍曹操催粮书信,径来见绍曰:“曹操屯军官渡,与我相持已久,许昌必空虚;若分一军星夜掩袭许昌,则许昌可拔,而操可擒也。今操粮草已尽,正可乘此机会,两路击之。”绍曰:“曹操诡计极多,此书乃诱敌之计也。”攸曰:“今若不取,后将反受其害。”正话间,忽有使者自邺郡来,呈上审配书。书中先说运粮事;后言许攸在冀州时,尝滥受民间财物,且纵令子侄辈多科税,钱粮入己,今已收其子侄下狱矣。绍见书大怒曰:“滥行匹夫!尚有面目于吾前献计耶!汝与曹操有旧,想今亦受他财贿,为他作奸细,啜赚吾军耳!本当斩首,今权且寄头在项!可速退出,今后不许相见!”许攸出,仰天叹曰:“忠言逆耳,竖子不足与谋!吾子侄已遭审配之害,吾何颜复见冀州之人乎!”遂欲拔剑自刎。左右夺剑劝曰:“公何轻生至此?袁绍不绝直言,后必为曹操所擒。公既与曹公有旧,何不弃暗投明?”只这两句言语,点醒许攸;于是许攸径投曹操。后人有诗叹曰:“本初豪气盖中华,官渡相持枉叹嗟。若使许攸谋见用,山河争得属曹家?” 却说许攸暗步出营,径投曹寨,伏路军人拿住。攸曰:“我是曹丞相故友,快与我通报,说南阳许攸来见。”军士忙报入寨中。时操方解衣歇息,闻说许攸私奔到寨,大喜,不及穿履,跣足出迎,遥见许攸,抚掌欢笑,携手共入,操先拜于地。攸慌扶起曰:“公乃汉相,吾乃布衣,何谦恭如此?”操曰:“公乃操故友,岂敢以名爵相上下乎!”攸曰:“某不能择主,屈身袁绍,言不听,计不从,今特弃之来见故人。愿赐收录。”操曰:“子远肯来,吾事济矣!愿即教我以破绍之计:”攸曰:“吾曾教袁绍以轻骑乘虚袭许都,首尾相攻。”操大惊曰:“若袁绍用子言,吾事败矣。”攸曰:“公今军粮尚有几何?”操曰:

  “可支一年。”攸笑曰:“恐未必。”操曰:有半年耳。”攸拂袖而起,趋步出帐曰:“吾以诚相投,而公见欺如是,岂吾所望哉!”操挽留曰:“子远勿嗔,尚容实诉:军中粮实可支三月耳。”攸笑曰:“世人皆言孟德奸雄,今果然也。”操亦笑曰:“岂不闻兵不厌诈!”遂附耳低言曰:“军中止有此月之粮。”攸大声曰:“休瞒我!粮已尽矣!”操愕然曰:“何以知之?”攸乃出操与荀□之书以示之曰:“此书何人所写?”操惊问曰:“何处得之?”攸以获使之事相告。操执其手曰:“子远既念旧交而来,愿即有以教我。”攸曰:

  “明公以孤军抗大敌,而不求急胜之方,此取死之道也。攸有一策,不过三日,使袁绍百万之众,不战自破。明公还肯听否?”操喜曰:“愿闻良策。”攸曰:“袁绍军粮辎重,尽积乌巢,今拨淳于琼守把,琼嗜酒无备。公可选精兵诈称袁将蒋奇领兵到彼护粮,乘间烧其粮草辎重,则绍军不三日将自乱矣。”操大喜,重待许攸,留于塞中。次日,操自选马步军士五千,准备往乌巢劫粮。张辽曰:“袁绍屯粮之所,安得无备?丞相未可轻往,恐许攸有诈。”操曰:“不然,许攸此来,天败袁绍。今吾军粮不给,难以久持;若不用许攸之计,是坐而待困也。彼若有诈,安肯留我寨中?且吾亦欲劫寨久矣。今劫粮之举,计在必行,君请勿疑。”辽曰:“亦须防袁绍乘虚来袭。”操笑曰:“吾已筹之熟矣。”便教荀攸、贾诩、曹洪同许攸守大寨,夏侯□、夏侯渊领一军伏于左,曹仁、李典领一军伏于右,以备不虞。教张辽、许褚在前,徐晃、于禁在后,操自引诸将居中:共五千人马,打着袁军旗号,军士皆束草负薪,人衔枚,马勒口,黄昏时分,望乌巢进发。是夜星光满天。且说沮授被袁绍拘禁在军中,是夜因见众星朗列,乃命监者引出中庭,仰观天象。忽见太白逆行,侵犯牛、斗之分,大惊曰:“祸将至矣!”遂连夜求见袁绍。时绍已醉卧,听说沮授有密事启报,唤入问之。授曰:“适观天象,见太白逆行于柳、鬼之间,流光射入牛、斗之分,恐有贼兵劫掠之害。乌巢屯粮之所,不可不提备。宜速遣精兵猛将,于间道山路巡哨,免为曹操所算。”绍怒叱曰:“汝乃得罪之人,何敢妄言惑众!”因叱监者曰:“吾令汝拘囚之,何敢放出!”遂命斩监者,别唤人监押沮授。授出,掩泪叹曰:“我军亡在旦夕,我尸骸不知落何处也!”后人有诗叹曰:“逆耳忠言反见仇,独夫袁绍少机谋。乌巢粮尽根基拔,犹欲区区守冀州。”却说曹操领兵夜行,前过袁绍别寨,寨兵问是何处军马。操使人应曰:“蒋奇奉命往乌巢护粮。”袁军见是自家旗号,遂不疑惑。凡过数处,皆诈称蒋奇之兵,并无阻碍。及到乌巢,四更已尽。操教军士将束草周围举火,众将校鼓噪直入。时淳于琼方与众将饮了酒,醉卧帐中;闻鼓噪之声,连忙跳起问:“何故喧闹?”言未已,早被挠钩拖翻。眭元进、赵睿运粮方回,见屯上火起,急来救应。曹军飞报曹操,说:“贼兵在后,请分军拒之。”操大喝曰:“诸将只顾奋力向前,待贼至背后,方可回战!”于是众军将无不争先掩杀。一霎时,火焰四起,烟迷太空。眭、赵二将驱兵来救,操勒马回战。二将抵敌不住,皆被曹军所杀,粮草尽行烧绝。淳于琼被擒见操,操命割去其耳鼻手指,缚于马上,放回绍营以辱之。

  却说袁绍在帐中,闻报正北上火光满天,知是乌巢有失,急出帐召文武各官,商议遣兵往救。张曰:“某与高览同往救之。”郭图曰:“不可。曹军劫粮,曹操必然亲往;操既自出,寨必空虚,可纵兵先击曹操之寨;操闻之,必速还:此孙膑围魏救赵之计也。”张邰曰:“非也。曹操多谋,外出必为内备,以防不虞。今若攻操营而不拔,琼等见获,吾属皆被擒矣。”郭图曰:“曹操只顾劫粮,岂留兵在寨耶!”再三请劫曹营。绍乃遣张、高览引军五千,往官渡击曹营;遣蒋奇领兵一万,往救乌巢。且说曹操杀散淳于琼部率,尽夺其衣甲旗帜,伪作淳于琼部下收军回寨,至山僻小路,正遇蒋奇军马。奇军问之,称是乌巢败军奔回,奇遂不疑,驱马径过。张辽、许褚忽至,大喝:“蒋奇休走!”奇措手不及,被张辽斩于马下,尽杀蒋奇之兵。又使人当先伪报云:“蒋奇已自杀散乌巢兵了”。袁绍因不复遣人接应乌巢,只添兵往官渡。

  却说张、高览攻打曹营,左边夏侯□、右边曹仁,中路曹洪,一齐冲出:三下攻击,袁军大败。比及接应军到,曹操又从背后杀来,四下围住掩杀。张邰、高览夺路走脱。袁绍收得乌巢败残军马归寨,见淳于琼耳鼻皆无,手足尽落。绍问:“如何失了乌巢?”败军告说:“淳于琼醉卧,因此不能抵敌。”绍怒,立斩之。郭图恐张邰、高览回寨证对是非,先于袁绍前谮曰:“张邰、高览见主公兵败,心中必喜。”绍曰:“何出此言?”图曰:“二人素有降曹之意,今遣击寨,故意不肯用力,以致损折士卒。”绍大怒,遂遣使急召二人归寨问罪。郭图先使人报二人云:“主公将杀汝矣。”及绍使至,高览问曰:“主公唤我等为何?”使者曰:“不知何故。”览遂拔剑斩来使。邰大惊。览曰:“袁绍听信谗言,必为曹操所擒;吾等岂可坐而待死?不如去投曹操。”邰曰:“吾亦有此心久矣。” 于是二人领本部兵马,往曹操寨中投降。夏侯□曰:“张、高二人来降,未知虚实。”操曰:“吾以恩遇之,虽有异心,亦可变矣。”遂开营门命二人入。二人倒戈卸甲,拜伏于地。操曰:“若使袁绍肯从二将军之言,不至有败。今二将军肯来相投,如微子去殷,韩信归汉也。”遂封张邰为偏将军、都亭侯,高览为偏将军、东莱侯。二人大喜。

  却说袁绍既去了许攸,又去了张邰、高览,又失了乌巢粮,军心皇皇。许攸又劝曹操作速进兵;张邰、高览请为先锋;操从之。即令张邰、高览领兵往劫绍寨。当夜三更时分,出军三路劫寨。混战到明,各自收兵,绍军折其大半。

  荀攸献计曰:“今可扬言调拨人马,一路取酸枣,攻邺郡;一路取黎阳,断袁兵归路。

  袁绍闻之,必然惊惶,分兵拒我;我乘其兵动时击之,绍可破也。”操用其计,使大小三军,四远扬言。绍军闻此信,来寨中报说:“曹操分兵两路:一路取邺郡,一路取黎阳去也。”绍大惊,急遣袁谭分兵五万救邺郡,辛明分兵五万救黎阳,连夜起行。

  曹操探知袁绍兵动,便分大队军马,八路齐出,直冲绍营。袁军俱无斗志,四散奔走,遂大溃。袁绍披甲不迭,单衣幅巾上马;幼子袁尚后随。张辽、许褚、徐晃、于禁四员将,引军追赶袁绍。绍急渡河,尽弃图书车仗金帛,止引随行八百余骑而去。操军追之不及,尽获遗下之物。所杀八万余人,血流盈沟,溺水死者不计其数。

  操获全胜,将所得金宝缎匹,给赏军士。于图书中检出书信一束,皆许都及军中诸人与绍暗通之书。左右曰:“可逐一点对姓名,收而杀之。”操曰:“当绍之强,孤亦不能自保,况他人乎?”遂命尽焚之,更不再问。

  却说袁绍兵败而奔,沮授因被囚禁,急走不脱,为曹军所获,擒见曹操。操素与授相识。授见操,大呼曰:“授不降也!”操曰:“本初无谋,不用君言,君何尚执迷耶?吾若早得足下,天下不足虑也。”因厚待之,留于军中。授乃于营中盗马,欲归袁氏。操怒,乃杀之。授至死神色不变。操叹曰:“吾误杀忠义之士也!”命厚礼殡殓,为建坟安葬于黄河渡口,题其墓曰:“忠烈沮君之墓。”后人有诗赞曰:“河北多名士,忠贞推沮君:凝眸知阵法,仰面识天文;至死心如铁,临危气似云。曹公钦义烈,特与建孤坟。”操下令攻冀州。正是:势弱只因多算胜,兵强却为寡谋亡。未知胜负如何,且看下文分解。--

俗话说,一山不容二虎,实在是世相的准确描写。三国期间,袁绍实力最强,称得上是霸主之势,曹操渐渐壮大起来,当然不买账,于是,这两个人明摆着要决一胜负。

在这个世界上,两强相遇,彬彬有礼地和平共处,大概是不可能的。暂时的握手言欢,不是没有出现过这样的事例,但最后,总是要摊牌,要分个高低上下,总是这两强中的一个要降服于另一个,这才相安无事。中外古今的一切纷扰,大则国家间的战争,小则人与人的矛盾,无不是由于这种降服与不甘降服的斗争而产生的。在利害面前,绝对意义的朋友,简直是凤毛麟角,都得根据自身的得失,来决定友情的深浅。所以,曹操和袁绍,虽然早年还算志同道合,但后来各霸一方,势均力敌之后,谁把谁吃掉,便是这两个人连做梦都放不下的事情了。

三国志对袁绍的评价是:有姿貌威容,能折节下士,士多附之,太祖少与交焉。当是时,豪侠多附绍,皆思为之报,州群蜂起,莫不假其名。绍外宽雅,有局度,忧喜不形于色。因此在家族地位,政治声望,个人魅力,民情舆论上也比曹操有号召力。正因为如此,袁绍知道曹操是个枭雄,不过,并不太把他放在心上。曹操虽然看不上袁绍,了解他并非宣传的那样了不得,实际是很凡庸的。但对他的实力,心底里是有点怵怯的。

这时的谁怕谁,是从实力考虑的。

在群雄互斗、征战不已的格局中,曹操说过:吾所惑者,又恐绍侵扰关中,西乱羌、胡,南诱蜀、汉,是我独以兖、豫抗天下六分之五也,为将奈何?从只占六分之一的弱势出发,他可以对刘备、吕布、袁术、孙策、刘表等,不那么在意,但对袁绍,他不敢不认真对待。所以,他在许都立下脚来,第一件事,就是拉拢袁绍,用献帝的名义,封官许爵,赶紧封了一个太尉的职衔给袁绍。袁绍偏不领这份情,拒绝接受,摆着架子。曹操只好把大将军的位置让给他,以求暂时妥协。

两强相峙,各不相让,操、绍决战,势不可免。

曹操以七万兵力和袁绍的七十万大军对阵,是历史上一次有名的以少攻多,以弱击强的战役。官渡一战,对曹操来讲,至关重要。秦、汉之际,得中原就等于得天下,要得天下,必先取中原。袁绍不除,中原不稳定地掌握在曹操手中,就是他一个永远的心腹之患。而且,袁绍在实力上占压倒优势,你不把他吃掉,他就会把你吃掉,这是早晚的事。所以,曹操进军洛阳,迁都许昌以后,一方面授官安抚这个劲敌,一方面除吕布,逐刘备,拒袁术,抚孙策,扫清周围,也是在为彻底消灭袁绍作准备。

面对强大敌人,曹营内部上上下下的心理压力很大,有的人私下与袁绍方面输诚纳款,有的人则散播失败情绪。对于作为统帅的曹操来讲,以弱胜强,以寡敌众,能不能打赢这场仗,也是充满疑虑的。他说过:袁绍据河北,兵势疆盛,孤自度势,实不敌之,但计投死为国,以义灭身,足垂于后。所以,在这决战前夕的谁怕谁,不仅仅是单纯的军事实力问题,进行这样一场大的战争,必须在战略指导思想上,要做出涵盖着政治的、经济的通盘的考虑。不仅打军事仗,还要打政治仗,是最为关键的一步了。

他的谋士郭奉孝的十胜十败说,其实是在理论上巩固曹操的心理优势。而荀文若批驳以孔融为代表的畏袁思想,也从根本上分析了袁绍貌似强大,本质虚弱的真实情况。政治这东西是虚的,但在增强斗志,提高士气,鼓舞人心,勇往直前上,能起到枪炮起不了的作用。

在黎阳相峙,廷津交手以后,曹操便有信心寻找战机与袁绍摊牌了。

这场战争,袁绍所以兵败如山倒,是败在精神状态上。一支没有思想的军队,是打不赢仗的。袁绍的败,又和他外宽内忌,好谋无决,有才而不能用,闻善而不能纳的性格分不开的。两军对垒,当然也是双方统帅才智的较量。一个具有矜愎自高,短于从善许多劣质因素的袁绍,不是把田丰关进牢里,就是把许攸逐出军营,其他像沮授、审配等人,都是当时最优秀的又忠诚于他的谋士,弃而不用,怎么敌得过那礼贤下士,深夜里听说许攸来降,光着脚跳下床,忙不及地迎接的曹操呢?从发兵声讨董卓开始,袁绍就未有任何才禀的特殊表现。这和我们后来在现实生活中看到的许多碌碌之辈,连一句整话都说不下来,由于历史的误会,居然窃居人上,尸位素餐,是没有什么两样的。若能甘于凡庸,无所作为,在他治下的子民,也许是份福。而越是这样的货色,越不安生,越要弄出些不得人心的名堂。许多决策的错误,包括我们身受体知的,无不可以从这些失败中,找出个人性格的劣质因素的来源。最后身败名裂为止,但跟着倒霉的还是老百姓。

陈寿三国志`魏书`武帝纪里有这样一段记载:初,绍与公共起兵,绍问公曰:‘若事不辑,则方面何所可据?’公曰:‘足下意以为何如?’绍曰:‘吾南据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众,南向以争天下,庶可以济乎?’公曰:‘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袁绍依靠的是实力,他的本钱就是地盘和兵马。曹操知道自己实力远不如他,但他懂得利用天下的智力,和实质是一种精神、一种政治的称之为道的无形财富。结果,曹操赢了。

所以,那些重物质,轻精神的,或太相信自己的权势财富,却不大在乎思想精神文化素养政治品质的人,倒是应该吸取一下三国时期这个谁怕谁的历史教训。

权谋三国三国演义是一部讲权谋的教科书。因此,这部书好看的地方,便是其中的计谋,和制造计谋的谋士,以及使用这些谋士的主子。在三国初期,各路诸侯混战的年代里,以曹操和袁绍二人手下的谋士最众。这些谋士的谋略水平都不低,但曹操获益于谋士很多,但袁绍很大程度上是败在了那些太能干的谋士手里。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论述袁绍时,说他短于从善,这是官方的评价,大抵是准确的。这位出身高门,四世三公之后的袁绍,听不进去正确的话,不善采纳好的意见,便是他的致命伤。

袁绍因为家族的关系,曾经是一个很有号召力的人。三国志说他,能折节下士,士多附之。他手下的一些谋士,其实是很有真知灼识的。但他外宽内忌,好谋无决,有才而不能用,闻善而不能纳,一个人要有了这样的毛病,便一点辙也没有,只有走向败亡之途。他的谋士们看着他垮台,也无能为力,于是,或随之殉葬,或弃之求生,便是自己的选择。

沮授、田丰俱忠臣也。孔融这句话是说对了的。袁绍何许人也,这两位谋士会不清楚?知其不可谋而谋,悲剧便发生在这里。用人要有选择,被用于人,也要有选择,良禽择木而栖,还是一句金玉良言。袁绍最后到了用人疑人,是计疑计的程度,这等人怎能不败呢?而谋士们知其非主而事之,知其必败而从之,有识而无断,死也活该了。

官渡之战,曹操以七万兵力对抗袁绍七十万大军,这是一次在军事史上以弱胜强的典例。曹操敢打这一仗,是已经看到敌方势重而实不强,己方力薄而本不弱的实质。善能用兵,贤俊多归八字,足以说明曹操必胜的原因了。而他在围攻袁绍不下的时刻,听说许攸从袁绍方面投奔过来,来不及穿鞋,就迎了出去,可见他求贤若渴之心。一番试探以后,纳言广听,从善如流,用人而不疑人,是计而不疑计,这样的统帅,能不操胜算么?这场战争中,袁绍方面由于主将无能,谋士邀宠,自然是成群结党,内外勾连,互相捣乱,彼此拆台。加之盘算不一,利害有别,肯定什么卑劣手段,都会使得出来。因为,窝里讧,是中国人的拿手好戏,而谋士们动起心眼来,自己人整自己人,那就更在行了。

初时,审配、郭图为一党,造成沮授死,田丰杀,许攸走,张tái、高览奔,袁绍大败的局面。后来,袁绍死,袁尚、袁谭兄弟厮杀争斗,审配、逢纪一党,为袁尚出谋;郭图、辛评又一党,为袁谭献计。除了一个王修,说了一番手足道理外,所有这些谋士,无一不是火上浇油地促使内战升级。所以,一个国家,一个团体,一个部门,一个单位,若是存在小集团的同气相求,此呼彼应,拉帮结伙,暗中来往的现象,那就意味着这个大的整体,在运作机制上,必定出了毛病,而且是出大毛病了。

君子不党,这是孔夫子的一句话。党,即朋党,是一种为争权夺利,排斥异己而结合起来的集团。君子,可以理解为正派人的意思,那就是说,正派人不搞这些不正派的朋比为奸、沆瀣一气的活动。这种派性现象,倒也不光是中国的特产,世界上凡国家,凡政党,凡机关团体,凡宗教、文化、社会团契,一直到黑手党,丐帮,行骗、扒窃的秘密组织中,都有不同形式的朋党存在。

不过,外国人搞派别活动,有阴谋者,也有阳谋者。公开亮出旗帜,毫不掩饰观点。这可能和他们的社会机制,也就是我们经常批判西方的假民主有关吧?能够允许一些看法上的差异,做法上的不同,当然很大程度也是为了做做样子的。但长达数千年的封建统治下的中国社会,则形成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亿万子民,只听一个声音的习惯,那就是皇帝的金口玉言。所以,朋党,也就是山头、宗派、小集团、小圈子等,都是偷偷摸摸地经营,鬼鬼祟祟地活动,不见天日,秘密串连,眉目传情,心领意会,绝不敢堂而皇之在光天化日之下进行的。哪怕心存叛逆,暗藏杀机,定时炸弹已开始倒数计时,那脸上仍然是狗的忠诚,猫的甜蜜,嘴上还在高唱精诚团结之歌的。

朋党,是一种腐蚀剂。如果是公开的话,多少还能起到一点制衡的作用,或许不无益处。如果是地下活动的话,那就有百害而无一利了。

所以,袁绍之败,除了他个人因素外,这些谋士的内讧,也加速了他的灭亡。俗话说,龙多不治水,就是这个道理。若是像曹操那样,驾驭得住这些行云播雨的龙,便风调雨顺,岁rěn年丰;若是像袁绍这样优柔寡断,迟疑不决,手下的这些龙,就要让他倒霉了。

官渡之战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一场战争,而在这场战争当中,曹操也以少胜多,也是因为这场战争让曹操的名声大噪。如果没有官渡之战的话,曹操也不会成为历史上响当当的人物,而且官渡之战也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

官渡之战

在官渡之战当中,曹操因为自己非常的聪明,用少数获胜了多数。曹操打赢官渡之战,对于他的名声来说,肯定影响是不小的,但其实也并没有我们想象当中的那么大。因为在古代,战争是常有的,曹操只是获得了一场胜利,但后来,曹操平定了北方,这才是让他名声大噪的原因。也是因为官渡之战,才让曹操有了继续发展的机会,如果当时官渡之战没有成功的话,曹操后续也不能够平定统一北方。

曹操跟袁绍的关系

在当时的北方,曹操跟袁绍是最厉害的两个人,一山不容二虎,总是要分出最为厉害的那一个。当时袁绍的身边有很多的大将,而曹操从人数上就已经输了。当时很多的人都认为曹操会输,但因为曹操非常的聪明,所以说取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虽然曹操胜利了但是并没有对曹操造成太大的影响,岩少的土地以及手下的将领还是比曹操要多得多。但如果官渡之战没有胜利的话,也不会有人相信曹操,而后来的曹操也不可能真正的打败袁绍,统一北方。

官渡之战对于袁绍的影响

我们总觉得官渡之战输了之后,袁绍肯定是非常丢人的。那么对于袁绍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可是这一次的战争并没有对袁绍造成太大的影响,就像是两个人谈笑输了一般。很多的人还是宁愿的在袁绍的手下做事,而后来袁绍是因为自己在官渡之战输了,十分的生气,最终导致憋出了内伤,不久之后就离开了人世。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142433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30
下一篇2023-11-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