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师先拜行业祖师,以此祈求祖师爷的保佑,同时体现了对行业的尊重与拜师的虔诚,然后徒弟叩拜师父,通常是师父、师母坐主位,需要拜师的徒弟对其行三叩首之礼,然后献上和投师帖子,有的习俗还会向师父敬茶。
现代师徒规矩传统的拜师礼一般是由师父和徒弟两人完成。
传统的师徒关系仅次于父子关系,有些行业,一进师门就全归师傅管了。
现代相声、书画、中医和传统武术等行业仍然采取拜师从业、传授技能的方式。
在我看来,父子之情和师徒之情是有本质上的区别的,因为毕竟没有血缘关系,所以不能一概而论。
虽然老话都说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因为在古代,师父是很受人尊重的,师父传授知识,传授手艺,这样的恩情是非常大的,为了报答这样的恩情,我们就应该像对待父亲一样去对待师父,一日是师父,终生都像是父亲一样。
父子之情里面就只可能是亲情,但是师徒之情里面既有可能有亲情,也有可能有友情,还有可能是爱情。我们在电视剧里面,也常常会看到师徒相爱,比如说《神雕侠侣》里面小龙女和杨过,他们一开始就是师徒,但是发展到后面就成了夫妻。还有《花千骨》,花千骨也是一开始拜男主为师父,最后却爱上了他。因为没有那层血缘关系,所以之间的感情关系就会有很多种可能。
说到师徒,我们不免想起德云社。郭德纲之前跟好几个徒弟闹翻的事情在当年也是闹得沸沸扬扬。如果师徒真的能够像父子那样,事情也不会演变成如今这幅模样吧。郭德纲父子之间也是从来都没有传出过不和的消息,但是徒弟就会不一样,如果与师父有什么隔阂,不会像亲父子那样,过了一夜就会自动消散,还是会在心中留下痕迹。
当然,有一种情况例外,那就是从小被师父养大的,虽然这也是没有血缘关系的,但是养育之恩往往大于生育之恩,这就跟亲父亲差不多了,既担任了父亲的角色,也担任了师父的角色,给予了徒弟两份不同的爱。
我们再举贴近生活的例子,那就是老师和学生,这也是一种师徒关系。一个班里有30多个学生,老师肯定不会把他们都当作亲生孩子来看待吧,他们只可能有师徒之情,更何况现在的老师大多数只是把教育当作一份可以赚取收入的事业,也没有太多崇高的理想,会将学生当作亲生孩子来看待,我们作家长的也不会这样去苛求老师。
所以,很明显,父子之情和师徒之情是有本质区别的,不能混为一谈。也许,在以前的时代,或是很淳朴的地方,会有超过亲情的师徒之情,但在现在这样的时代里,真的也是很难会有这样的师徒之情,更多的只是一种简单的关系。
石富宽师傅是高凤山。
高凤山(1921年5月2日-1993年8月6日),著名快板书表演艺术家和相声表演艺术家,7岁拜天桥艺人曹德奎为师,学唱数来宝,后又拜高德亮为师学说相声。10岁开始,先后与马三立、朱相臣、罗荣寿、孙宝才等在京、津、唐山撂地卖艺,与常宝华属同辈。
其代表作有《同仁堂》《数来宝》《诸葛亮押宝》等。弟子有崔琦、石富宽等人。1993年在北京辞世,享年72岁。他是快板史上第一个站起来唱快板的人。
师徒父子
在一次演出时,石富宽刚刚下场,一位老人来到后台找他。石富宽仔细一看,原来正是他心目中崇慕已久的快板书表演艺术家高凤山。高凤山在北京人称快板大王,而且也兼说相声。
石富宽见老前辈亲到后台,立即虚心求教。高老给他指出了几点不足之处,便匆匆离去。石富宽觉得时间太短,好多问题还没来得及请教,于是便在第二天到高家登门拜访。
高凤山十分高兴地说:“孩子,看得出你是个有心人。”畅谈之余,石富宽提出要拜师要举行“摆支”大典,即举行宴会招待同门中的长幼。
可是一个月只挣36元工资的石富宽哪里操办得起,倒是老师掏出钱来,摆了一桌饭,让师兄弟们聚会了一番。从此,高老对他倾囊相授。老师的情谊,石富宽永远铭记在心。
在中国古代,许多行业都要求从业者在就业前要经过一定的专门训练。这种职业技能的习得,通常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家庭世代相传。家庭或家族式的经营,往往都
依靠这种方式传承技艺,并在竞争中占据主动。故古代称工、商是“家其专业,以求利者”史籍中关于这类家传世业的记载很多,比如《太平广记》说北海人李清,
其家世代从事印染业,十分富有。又说洛阳官锦坊的李氏家族也是“世织绫锦”。陆游也曾说,南宋时亳州出产一种上乘轻纱,一州之内只有两家能织出这种纱,为
了防止技术外传。两家世世通婚,“自唐以来名家,今三百余年矣”铀。唐人元稹《织妇词》中也说:“东家头白双女儿,为解挑纹嫁不得。”可见,民间极其注重
传统技艺的保密工作。除家传技艺外,拜师学艺是另一种重要的传授技艺方式。这种方式具有突出的社会性,也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师徒关系是十分复杂的。从徒弟角度看,掌握一种专业技能无疑就意味着找到了一条谋生之道,即民间所言“一技在手,走遍天下”。这一点对于家境贫寒的农家子弟来说尤其如此。所以,徒弟对师父往往十分恭敬温顺。并心怀感激之情。
在生活中,徒弟不仅要刻苦钻研所学技艺,而且要尽心尽力侍奉师父。“先生将食,弟子馔馈。摄衽盥漱,跪坐而馈;先生有命。弟子乃食”,“先生将息,弟子皆
起。敬奉枕席,问所何趾”,“先生既息,各就其友;相切相磋,各长其仪”(《管子·弟子职》)这些规则就是师徒关系的真实写照。
平时,徒弟也必须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不能任情任性,冒犯了师父尊严,比如,徒弟进了师父的家门后要垂手站立。不能随意落座;师父令其坐下时,不能背对着师父坐;告辞出门时应倒退着走等等,这些礼仪规范无不表现了徒弟在师父面前的谦恭温顺。
从师父角度看,收徒弟可以得到拜师礼,可获得廉价劳动力,技艺又可发扬光大,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因而也愿意收徒授艺。但从另一方面说,旧中国经济不发达,
原料、市场、客户都很有限,招收徒弟又意味着培养了潜在的对手,甚至有可能危及自己的生计,即民间所说的“教会徒弟,饿死师父”、“同行三分仇”。所以,
师父对徒弟的感情也十分复杂,他们在意志力、人品、能力等各方面严格要求徒弟,很多时候甚至于百般挑剔,使徒弟过着如履薄冰一般的生活。同时,他们也非常
重视培养弟子的封建宗法观念,使弟子对自己终生感恩,不敢做出欺师灭祖之事。
因此,曲艺界中常常有“想要人前显贵,必定人后受罪”的说法,在工匠界,也如此。但由于手工业的特殊性,二者之间又存在了很多不同之处。
中国匠人世代相袭,师徒相传的教育制度在历代出现了众多显赫杰出的人才。例如宇文恺(555~612年)是中国隋代城市规划和建筑工程专家,出身于武将功
臣世家,官至工部尚书,负责规划和主持兴建了隋首都大兴城(唐改称为长安城)和东部洛阳城及其宫殿衙署。还主持修建了隋的宗庙、离宫仁寿宫和隋文帝的陵墓
等重大工程,他所规划的大兴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宇文恺还撰写过一些有关建筑的著作,其中《明堂议表》附于《隋书》中流传下来,提出了建造明堂的设
计方案和依据,并且附有按百分之一的比例尺绘制的平面图和模型,这是当时的巨大贡献。
古代许多传统技艺是在父子之间传承下来的,相当于父亲留给子孙后代的一笔财富。例如我们熟知的清朝“样式雷”家族,始祖雷发达(1619~1693年),
字明所,原籍江西建吕(今永修县),明末迁居南京,康熙初年参与修建宫殿工程。在太和殿工程上梁仪式中,他爬上构架之颠,以熟练的技巧运斤弄斧,使梁木顺
利就位。因此被“敕封”为工部营造所长班,负责内廷营造工程,有“上有鲁班,下有长班”之说。
其子雷金玉继承父职,并投身内务府包衣旗,担任圆明园楠木作样式房掌案。直至清末,雷式家族有玳后人都在样式房任掌案职务,负责过北京故宫、三海、圆明
园、颐和园、静宜园、承德避暑山庄、清东陵和西陵等重要工程设计,同行中称这个家族为“样式雷”。雷式家族进行建筑方案设计,都按百分之一或二百分之一比
例先制作模型小样进呈内廷,以供审定。模型用草纸板热压制成,故名“烫样”,其台基、瓦顶、柱枋、门窗以及床榻桌椅、屏风纱橱等均按比例制作,样式家族的
烫样独树一帜。
这种把专门技艺作为家产传给子孙的民间习俗,官府很早就已认同并予以保护。先秦时期士农工商“四民分业”不改行,各行技艺已是父传子继,《考工记》上说
“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注日“父子世以相教也”,即是这个意思。《国语·齐语》解释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其父兄之教,不肃而成;其子弟之学,不劳而
能。夫是,则工之子恒为工”。耳熏目染,教者省力,学者亦快,结果便形成了《荀子·儒效》上说的“工匠之子,莫不继事”的传统做法。历代官府都沿用这种做
法,有着相同的思路和规定,如《魏书·刑罚志》说“其百工伎巧,驺卒子息,当习其父兄所业”;以及唐宋以来匠户、灶户等“百工”称谓和“匠籍”管理制度,
实际也是由家庭世袭传继手工技艺的习惯派生的。
手工技艺在家庭父子相传的同时,也可以传授给徒弟。在古代小规模的家庭手工业以及较大规模的手工工场中,往往首先以工匠自己的子弟为徒,使传子与授徒合二
为一。明清时期苏州织造局招收“幼匠”即学徒工,明确规定主要用局中工匠的子侄,使之以子侄承继父业的形式在局学艺。乾隆年问官方有碑文规定,织造局“匠
内有年老告退,或系病故,其子侄有能谙练织造,堪以充补者,该所管应据实查,……准其承充,此一定之理也”(《江苏省明清以来碑刻资料选辑》)。并且这种
“一定之理”还上了《大清会典》,嘉庆年间议准“嗣后工局除正匠外,每炉房(徒工)不得过八人,每磨房不得过六人。俟现定额有缺,方许外人差充。其正匠之
兄弟子侄入厂学艺者,仍规现定数额以内”(《大清会典》)。
手工业者自己的行会、公所也有同样的章程:“不论店问工司,就地父传子业,亦以满师例”;“子承父业,或长或嫡,以亲生一人照满师例,其余亦可向公所报名
入行”(《上海碑刻资料选辑》)。一般徒工要学徒3年。是准许亲生儿子一人免去学徒期,其余子侄学艺则与一般徒工的待遇相同。很明显,儿子有学徒和开业上
的优先权,在官方和行会方面也倡导手工技艺尽量要父传子继。
按照习惯,为了限制竞争,也为了控制技艺的传播,在传授给一般徒弟时,数目受到严格限制。通常规定,授徒每3年一期,每期一人,不许重叠招收,据说“每人须三年乃授一徒,盖以事此者多,恐失业者众也”(《中国工商行会史料集》)。
如果不遵守此规定,行会则有权予以惩罚。苏州的金箔行规定每姓只能授徒一人,有个姓董的收了两个徒弟,同行们便按行规将董的衣服脱光,绑在柱子上,命众人咬其肉,顷刻之间从头顶到脚底都被咬尽。行会还规定,一旦确立了师徒关系,师傅则必须尽力传授技艺。
为了使师徒之间的技艺传授类同于家庭内的父子传继,通常要建立一种“准父子关系”,即在学徒期内徒弟不拿工钱,学艺帮工的同时还要侍俸师傅的起居,类似儿子侍奉父亲;学徒期满离开师傅独自开业时师傅赠送一套工具,师傅去世后徒弟要准备孝衣。
大多数的技艺都是以这种方式传承下来,例如景德镇的陶瓷制作技艺就是如此。几千年的实践证明“师徒制”是一种有效的技能传授方式。但是,今天也有人提出
“师徒制”过时论,其实不然,实践证明在景德镇传统制瓷工艺中,要保护和发扬传统制瓷技艺“师徒制”的传承是完全有必要的。
“师徒制”在传授技艺的过程中,师傅可以针对不同的徒弟自身的爱好、素质、基础等特点采用不同的传授方式,这样因人而教可以更有效地传承技艺。
景德镇当前对传统制瓷技艺的传承仍然主要是通过“师徒制”得以传承,景德镇民间传统制瓷工序,从拉坯到烧成再到彩绘所有的工序都是有师傅带徒弟的。
就一般的技艺如木工、铁匠之类的传授而言,师徒也好,家族也好传承都是一种常态。那些祖传绝技即使招徒弟也极少轻易传授。这方面的例子很多,如宋代秀水有
家制泥鳅干的技术独到,当地人都不懂其法,他家的徒工多方探寻其秘密,都没能学到手。清末广州制革业中的熟皮配料是关键技术,由师傅掌握,配料时在小房内
操作,有时还把窗帘拉住,不让徒弟看见。徒弟只能在日常帮师傅做活时用心观察,对关键技艺还不能随便打问,全靠心领神会,行话叫“偷师”。
手工技艺无论是家庭内部传继还是师徒间的传授,都尽量不扩大范围,越是高超的“绝技”越倾向于单传。但由此一来,却带来一个不可避免的弊端,有些技艺往往
在家庭传继中出现断代,或者是师徒传授时因师傅突然死亡等意外情况而失传,以致于有人戏称所谓绝技、绝活的“绝”含有传不长久的意思。明初吴江有个叫张铜
锁的制锁技艺高超,“远近争购,一时称绝技焉。其子传其技,稍逊其父,至孙不务故业,法遂绝”。(《续外岗志》)明初南京沈万三有一种冶铁用的特殊药物,
可使炉火极盛,因此获利成了南京首富。被朱元璋治罪流放后,某御史向其子索要秘方,说交出秘方便可活动赦免沈万三。可秘方单传,其子不清楚在何人之手,只
有“先世所遗成药”数盒,送给了御史,此后也再没人知道此秘方了。
曾有人考察了明朝时的几家著名的绝活,发现都在家庭内部父子传继中传走了样或传丢了,如:
制笔业中的金陵陆继翁、王自用,吉水的郑伯清,吴锡的张天锡,杭州的张文贵等都有绝技,所制毛笔各有特色,却因“不妄传人”而“惜乎近俱传失其妙;”
制陶业中的宜兴陶家对陶土的“取舍、配合各有心法,秘不相授”;
彝鼎业中的松江胡文明能“按古式制彝、鼎、尊、卣之类,极精,价亦甚高,誓不传他姓;”
织布业中的丁娘子布名声很大,“造法秘不示人”
结果就是这些都慢慢失传了。
师傅授徒时往往不肯毫无保留地传授,总要留一手绝活,到自己晚年甚至临终前才单传给最可靠的弟子,以防过早地“教会徒弟,饿死师傅”,这更增加了失传的危
险。清初康熙年间北京有个叫董九的建筑技师,设计督建宫殿堪称一绝,他每造一座宫殿之初先“手制木殿一区,以寸准尺,以尺准丈,不逾数尺许,而四阿重郭,
规模悉具,殆绝技也”。他这手绝活是跟师傅冯巧学的。
冯巧是明后期京城有名的建筑技师,从万历到崇祯,所有宫殿他都参与设计。明朝末年,冯巧已经很老了,孤身一人,董九“往执役门下,数载不得其传。而服侍左
右,不懈益恭”,终于感动了冯巧,“一日,九独侍巧,顾日:子可教矣!于是尽传其奥”。董九等了几年最终学到了手艺,算是幸运的。
这种防范式传授最容易失传,景德镇魏家的砌窑技术后来也授徒,据说“由于过于保守技术秘密,最后只剩下两个老师傅和两个徒弟。徒弟还没学会技术,两个师傅
就死了,技术就失传了”。我国历史上的许多精湛的工艺品,现在我们只能知其名或见其物,而不懂其制作技法,大都是这个原因造成的。
可见在古代,工匠师徒之间,往往是一种博弈加防范的过程,多数情况下,只有家族继承或者家族式师徒中最亲密的徒弟,才能得到师傅真正的手艺。恰恰是手艺的难得,使得徒弟与师傅的感情更加复杂。虽说复杂,却因为有求于人,鲜有工匠师徒间拆伙撕逼的事情发生。
摘自百度网友,谢谢。
001《日本梆子》郭麒麟、阎鹤祥、杨九郎
002《我要恋爱》郭麒麟、阎鹤祥
003《写对联+返场》郭麒麟、阎鹤祥
004《少帅出征》郭麒麟、阎鹤祥
005《口吐莲花》郭麒麟、阎鹤祥
006《歪唱太平歌词&返场》郭麒麟、阎鹤祥
007《我要恋爱》郭麒麟、阎鹤翔
008《大上寿》郭麒麟、阎鹤祥
009《逗捧论》郭麒麟、闫鹤祥
010《托妻献子》郭麒麟、阎鹤祥
011《少帅出征》郭麒麟、阎鹤祥
012《洪羊洞》郭麒麟、阎鹤祥
013《返场》郭麒麟、阎鹤祥
014《师徒父子》郭麒麟、于谦、阎鹤翔
015《学外语》郭麒麟、孙越
016《黄鹤楼》郭麒麟、阎鹤祥
017《歪唱太平歌词》郭麒麟、郭德纲
018《我要恋爱》郭麒麟、阎鹤祥
019《新卖吊票》郭麒麟、阎鹤祥
020《扒马褂》郭麒麟、于谦、阎鹤祥
021《卖吊票》郭麒麟、于谦
022《日本梆子》郭麒麟、阎鹤祥、陶云圣
023《我是文学家》郭麒麟、阎鹤祥
024《学聋哑》郭麒麟、高峰
025《学满语》阎鹤祥、郭麒麟
026《捧斗争哏》郭麒麟、孙越
027《双簧》烧饼、曹鹤阳、赵云侠、郭麒麟
028《扒马褂》郭麒麟、 阎鹤祥、孔云龙
029《日本梆子》赵云侠、李云杰、郭麒麟
030《拴娃娃》郭麒麟、于谦
031《偷斧子》郭麒麟、候震
032《洪洋洞》 郭麒麟、阎鹤祥
033《八扇屏》张金堡、郭麒麟、于谦
034《福寿全》郭麒麟、阎鹤翔
035《日本梆子》郭麒麟、阎鹤祥
036《英雄论》郭麒麟、侯震
037《反七口》郭麒麟、高峰、栾云平
038《新春乐》郭麒麟、侯震、赵云侠
039《快乐生活》郭麒麟、侯震
040《反七口》陶阳、阎鹤翔、郭麒麟
041《红花绿叶》郭德纲、于谦、郭麒麟、冯阔洋
042《杂学唱》陶阳、郭麒麟
043《打日本》郭麒麟、阎鹤祥
044《四大须生》陶阳、郭麒麟
045《我是科学家》郭麒麟、侯震
046《报菜名》郭麒麟、阎鹤祥-20171204
047《打灯谜》郭麒麟、阎鹤祥-20171204
048《汾河湾》郭麒麟、阎鹤祥-20171204
049《打灯谜》郭麒麟、阎鹤祥-20171125
050《打灯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