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延迟满足效应—适度忍耐能成大事
上世纪60年代,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沃尔特·米歇尔做了一个著名的实验:将一群幼儿带进房间,每人面前摆着一个棉花糖。孩子们被告知:可以现在把糖吃掉,也可以等待15分钟,那样可再得到一个棉花糖作奖励。最终约2/3的孩子放弃奖励,立即吃掉了糖果。十几年后,米歇尔对这些孩子进行了跟踪随访,发现当年忍耐力强的孩子成绩更好、注意力更集中、人际关系更好。
延迟满足其实就是平常所说的“忍耐”,为获得更大的利益而克制欲望,放弃眼前的诱惑。如果延迟满足能力发展不足,孩子可能会性格急躁,缺乏耐心,平时边做作业边看电视,放学后贪玩不回家,社交中过于固执等。从生长发育中来看,19个月大的幼儿就能表现出延迟满足的能力差异,因此,从1岁半到八九岁,家长都应有意识地训练这一能力。
米歇尔认为,有些孩子之所以自控能力强,秘诀在于“转移注意力”。家长要善于运用这一方法,比如孩子在餐桌前吵着要出去玩,父母可以给他讲个故事,转移注意力。平时可制定一些规矩,如晚饭前不能吃零食、把零用钱攒起来等,都是锻炼。
2、罗森塔尔效应—认可期望带来力量
1960年,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来到一所学校,随机抽出18名学生,却告诉校长:“他们经过科学测定,全都是智商型人才。”半年后,他又来到该校随访,发现这18个学生进步很大。再后来,这18个人都在不同的岗位上干出了非凡的成绩。
赞美、信任和期待具有正能量,让人感觉获得了社会支持,自我价值感增强,变得更自信,拥有积极向上的动力,会尽力达到对方的积极期望。有的家长老觉得孩子难管,同样的错误一犯再犯。这样的父母不妨先自我反思一下,是否在纠正孩子的言行时,总是不经意地带着数落的口吻,还总拿别人家孩子跟自家孩子比……这些言行都是在给孩子消极的心理暗示。聪明的家长说“正话”、办“正事”,希望孩子成为天才,就像对待天才一样爱他。少挑毛病多鼓励,是每位家长的必修课。
3、破窗理论—“护犊子”会助长无序
1969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找来两辆汽车,一辆停在高端社区,另一辆停在贫民窟。他先把后者的车牌摘掉,顶棚打开,结果当天就被偷走了;前者放了一个星期也无人理睬。后来,津巴多用锤子把前者的玻璃敲了个大洞,结果几个小时后就不见了。心理学家凯琳以这项实验为基础提出了“破窗效应”理论:破窗户给人无序的感觉,在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猖獗。
这个理论说的正是环境的作用。如果父母生性懒散,孩子多数不会勤快;如果夫妻俩天天吵架,孩子很快便会变得性格暴躁。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家里要以身作则,不要让孩子所处的环境被“破窗”所影响。
此外,现在很多家长过分“护犊子”,容不得别人说自家孩子一个“不”字,对孩子也不好。孩子做错事,家长不能包庇,要弄清事实,让孩子勇于承担后果。让孩子接受教训,就是在他们的“车窗”破了一个小洞时,及时换上一块完整的玻璃。
4、超限效应—批评絮叨引来逆反
大文豪马克·吐温听牧师演讲,最初感觉讲得好,打算捐款;10分钟后牧师还没讲完,他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讲完,他决定不捐了。等牧师结束演讲时,气愤的马克 吐温不仅分文未捐,还从盘子里偷了两元钱。这种由于刺激过多或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逆反心理的现象,就是“超限效应”。
家庭教育中,有些父母的批评絮絮叨叨,孩子听得“头都要炸了”。还有的父母会就同一件事再三批评,孩子就从内疚不安变成不耐烦、反感,甚至会出现逆反心理和行为,导致亲子关系紧张。犯一次错只批评一次,不能超过限度。如果孩子重复犯错,家长的批评不应简单重复,可以换个角度和说法,孩子才不会觉得犯了错被“揪住不放”。对非原则性的小错,家长不妨给孩子留点面子,点到为止,可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5、手表定律—教育理念必须统一
一名游客穿越森林,把手表落在岩石上,被猴王捡到了。后来,猴王又拥有了一块手表,却也带来了麻烦:两块表的时间不一样,猴群的作息时间也因此变得混乱。一段时间后,猴子们造反,把猴王推下了宝座。这就是“手表定律”的来历:有一只手表可以知道准确的时间,更多的手表却让人失去判断力。
战国时期思想家韩非子说过:“夫妻持政,子无适从。”意思是,父母教育子女若各持各的观点,孩子就不知听谁的,将无所适从,身心都陷于矛盾中。父母双方首先要统一意见,然后给孩子设定明确的准则。例如,妈妈教育孩子时,爸爸如果总是加以诋毁,对孩子说“别听你妈妈的,她不懂”,孩子就会对妈妈的教导不以为然。如果长辈参与带孩子,年轻父母应在尊重的前提下与长辈沟通好,尽量让教育理念和行为相一致。
6、甘地夫人法则—困难面前实话实说
有一次,印度前甘地夫人的大儿子拉吉夫要做手术。医生打算说一些“善意的谎言”安慰孩子,但甘地夫人阻止了医生,平静地告诉12岁的儿子:“可爱的小拉吉夫,手术后你有几天会相当痛苦,这种痛苦是谁也不能代替的,所以你要有精神上的准备。哭泣或喊叫都不能减轻痛苦,可能还会引起头痛。所以,你必须勇敢地承受。”术后,拉吉夫没有哭,也没有叫苦,勇敢地忍受了这一切。甘地夫人认为,挫折的到来不会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更不是父母时刻呵护就能避免。要让孩子知道和慢慢体会,拒绝挫折就等于拒绝成长。
孩子需要关爱,但太多的爱与关注可能适得其反,甚至“软化”孩子的生命力。孩子的第一次挫折很可能是从吃药、打针开始的。看着孩子恐惧的表情,不妨抱紧他并坦诚相告。让孩子直面挫折和困难,端正面对失败、痛苦的态度,孩子才能学会自控,培养健全人格,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变化。
父母必知的十大心理学原理
心理规律一:罗森塔尔效应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做过这样一个试验:他把一群小白鼠随机地分成两组:A组和B组,并且告诉A组的饲养员说,这一组的老鼠非常聪明;同时又告诉B组的饲养员说他这一组的老鼠智力一般。几个月后,教授对这两组的老鼠进行穿越迷宫的测试,发现A组的老鼠竟然真的比B组的老鼠聪明,它们能够先走出迷宫并找到食物。
于是罗森塔尔教授得到了启发,他想这种效应能不能也发生在人的身上呢他来到了一所普通中学,在一个班里随便地走了一趟,然后就在学生名单上圈了几个名字,告诉他们的老师说,这几个学生智商很高,很聪明。过了一段时间,教授又来到这所中学,奇迹又发生了,那几个被他选出的学生现在真的成为了班上的佼佼者。
心理规律二:超限效应
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人感动,准备捐款。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1分钱也不捐。等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
这种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被称之为“超限效应”。超限效应在家庭教育中时常发生。如,当孩子犯错时,父母会一次、两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重复对一件事作同样的批评,使孩子从内疚不安到不耐烦乃至反感讨厌。被“逼急”了,就会出现“我偏要这样”的反抗心理和行为。可见,妈妈对孩子的批评不能超过限度,应对孩子“犯一次错,只批评一次”。如果非要再次批评,那也不应简单地重复,要换个角度、换种说法。这样,孩子才不会觉得同样的错误被“揪住不放”,厌烦心理、逆反心理也会随之减低。
心理规律三:德西效应
心理学家德西曾讲述了这样一个寓言:有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门前嬉闹,叫声连天。几天过去,老人难以忍受。于是,他出来给了每个孩子10美分,对他们说:“你们让这儿变得很热闹,我觉得自己年轻了不少,这点钱表示谢意。”孩子们很高兴,第二天仍然来了,一如既往地嬉闹。老人再出来,给了每个孩子5美分。5美分也还可以吧,孩子仍然兴高采烈地走了。第三天,老人只给了每个孩子2美分,孩子们勃然大怒,“一天才2美分,知不知道我们多辛苦!”他们向老人发誓,他们再也不会为他玩了!
在这个寓言中,老人的方法很简单,他将孩子们的内部动机“为自己快乐而玩”变成了外部动机“为得到美分而玩”,而他操纵着美分这个外部因素,所以也操纵了孩子们的行为。
德西效应在生活中时有显现。比如,父母经常会对孩子说:“如果你这次考得100分,就奖励你100块钱”、“要是你能考进前5名,就奖励你一个新玩具”等等。家长们也许没有想到,正是这种不当的奖励机制,将孩子的学习兴趣一点点地消减了。在学习方面,家长应引导孩子树立远大的理想,增进孩子对学习的情感和兴趣,增加孩子对学习本身的动机,帮助孩子收获学习的乐趣。家长的奖励可以是对学习有帮助的一些东西,如书本、学习器具,而一些与学习无关的奖励,则最好不要。
心理规律四:南风效应
“南风”效应也称“温暖”效应,源于法国作家拉·封丹写过的一则寓言: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首先来一个冷风凛凛、寒冷刺骨,结果行人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便把大衣裹得紧紧的。南风则徐徐吹动,顿时风和日丽,行人觉得春暖上身,始而解开纽扣,继而脱掉大衣,南风获得了胜利。
故事中南风之所以能达到目的,就是因为它顺应了人的内在需要。这种因启发自我反省、满足自我需要而产生的心理反应,就是“南风效应”。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家庭教育中采用“棍棒”、“恐吓”之类“北风”式教育方法是不可取的。实行温情教育,多点“人情味”式的表扬,培养孩子自觉向上,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心理规律五:木桶效应
“木桶”效应的意思是:一只沿口不齐的木桶,它盛水的多少,不在于木桶上那块最长的木板,而在于木桶上最短的那块木板。 一个孩子学习的学科综合成绩好比一个大木桶,每一门学科成绩都是组成这个大木桶的不可缺少的一块木板。孩子良好学习成绩的稳定形成不能靠某几门学科成绩的突出,而是应该取决于它的整体状况,特别取决于它的某些薄弱环节。因此当发现孩子的某些科目存在不足时,就应及时提醒孩子,让其在这门学科上多花费一些时间,做到“取长补短”。
心理规律六:霍桑效应
美国芝加哥郊外的霍桑工厂是一个制造电话交换机的工厂,有较完善的娱乐设施、医疗制度和养老金制度等,但工人们仍然愤愤不平,生产状况很不理想。后来,心理学专家专门对其进行了一项试验,即用两年时间,专家找工人个别谈话两万余人次,规定在谈话过程中,要耐心倾听工人对厂方的各种意见和不满。这一谈话试验收到了意想不到的结果:霍桑工厂的产值大幅度提高。孩子在学习、成长的过程中难免有困惑或者不满,但又不能充分地表达出来。作为母亲,要尽量挤出时间与孩子谈心,并且在谈的过程中,要耐心地引导孩子尽情地说,说出自己生活、学习中的困惑,说出自己对家长、学校、老师、同学等的不满。
孩子在“说”过之后,会有一种发泄式的满足,他们会感到轻松、舒畅。如此,他们在学习中就会更加努力,生活中就会更加自信!
心理规律七:增减效应
人际交往中的“增减效应”是指:任何人都希望对方对自己的喜欢能“不断增加”而不是“不断减少”。比如,许多销售员就是抓住了人们的这种心理,在称货给顾客时总是先抓一小堆放在称盘里再一点点地添入,而不是先抓一大堆放在称盘里再一点点地拿出。我们在评价孩子的时候难免将他的缺点和优点都要诉说一番,并常常采用“先褒后贬”的方法。其实这是一种很不理想的评价方法。在评价孩子的时候,我们不妨运用“增减效应”,比如先说孩子一些无伤尊严的小毛病,然后再恰如其分地给予赞扬……
心理规律八:蝴蝶效应
据研究,南半球一只蝴蝶偶尔扇动翅膀所带起来的微弱气流,由于其他各种因素的掺和,几星期后,竟会变成席卷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紊乱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蝴蝶效应”,并作出了理论表述:一个极微小的起因,经过一定的时间及其他因素的参与作用,可以发展成极为巨大和复杂的影响力。
“蝴蝶效应”告诉我们,教育孩子无小事。一句话的表述、一件事的处理,正确和恰当的,可能影响孩子一生;错误和武断的,则可能贻误孩子一生。
心理规律九:标签效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由于兵力不足,而战争又的确需要一批军人。于是,美国就决定组织关在监狱里的犯人上前线战斗。为此,美国特派了几个心理学专家对犯人进行战前的训练和动员,并随他们一起到前线作战。训练期间心理学专家们对他们并不过多地进行说教,而特别强调犯人们每周给自己最亲的人写一封信。
信的内容由心理学家统一拟定,叙述的是犯人在狱中的表现是如何地好、如何改过自等。专家们要求犯人们认真抄写后寄给自己最亲爱的人。三个月后,犯人们开赴前线,专家们要犯人给亲人的信中写自己是如何地服从指挥、如何地勇敢等。结果,这批犯人在战场上的表现比起正规军来毫不逊色,他们在战斗中正如他们信中所说的那样服从指挥、那样勇敢拼搏。后来,心理学家就把这一现象称为“标签效应”,心理学上也叫暗示效应。
这一心理规律在家庭教育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例如,如果我们老是对着孩子吼“笨蛋”、“猪头”、“怎么这么笨”、“连这么简单的题目都不会做”等,时间长了,孩子可能就会真的成为了我们所说的“笨蛋”。所以,妈妈必须戒除嘲笑羞辱、责怪抱怨、威胁恐吓等语言,多用激励性语言,对孩子多贴正向的标签。
心理规律十:门槛效应
日常生活中常有这样一种现象:在你请求别人帮助时,如果一开始就提出较高的要求,很容易遭到拒绝;而如果你先提出较小要求,别人同意后再增加要求的分量,则更容易达到目标,这种现象被心理学家称为“门槛效应”。 在家庭教育中,我们也可以运用“门槛效应”。例如,先对孩子提出较低的要求,待他们按照要求做了,予以肯定、表扬乃至奖励,然后逐渐提高要求,从而使孩子乐于无休止地积极奋发向上。
猜你感兴趣:
1一年级家长教育孩子的心得体会5篇
2家长正确教育孩子的方法
3家长教育孩子的理念
4家长教育孩子9种实用的方法推荐
5家长教育孩子的小故事
搜索
投诉复制全文下载全文复制全文下载全
曾有研究发现,情侣平均每周都要发生2-3次的摩擦,即使夫妻之间,吵架也是常态。
由此可见,在两性交往的过程中,频繁争吵是情侣经常出现的情况,感情中经常发脾气,不一定是性格上的脾气差,而是这些小事很容易让恋爱中的我们上火。
有些人床头吵架床尾和,感情只增不减,有些情侣的关系却因此出现了裂痕。
前两天朋友橙子跟我吐槽说:
我男朋友平时在家跟个大爷似的,吃完饭往沙发一躺就开始打游戏,让他帮我分担一下,不是这里疼就是那里痒,我看他压根儿就是不爱我。
道理我都懂,但每次给他发消息他没有第一时间回复,我就会很着急、很生气,最后搞得两个人都很疲惫。
诸如此类,很多在生活中看似不起眼的小事,都有可能成为压垮你们感情的最后一根稻草。
同样的话题,当你和朋友之间出现分歧时,你们总是很轻易地就找到契合点,所有的不快也就烟消云散了。
可情侣之间意见不合,很容易就发生激烈的争吵甚至是闹到分手的地步,有时候想想其实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但当下就是按耐不住自己心中的怒火。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发现:我们总是对最亲近的人发火,面对普通关系时候却总是包容度极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越在乎的人越容易计较。
为什么情侣间总因为小事吵架呢?
1 对伴侣期待过高
心理学中有个概念叫“排斥效应”:
这种情况经常在感情经历不丰富的人身上发生,正是这种对立的态度,反而能够认识到对方的优点,增进双方的感情。就好比在只认识到对方缺点的时候,发现对方的优点,这些优点才会被真正注意到。相反,在两人感情一帆风顺的时候却突然发现对方的缺点,这反而更难以让人接受。
再亲密的关系也是由两个独立的个体组成的,差异难免存在,而亲密关系也需要我们更多的情感投入,所以内心也对这段关系的期待更多。
正是由于我们对伴侣的期待往往高于其他关系的期待,所以在伴侣让我们失望时也就更容易感到受挫。
尽管对方并非有意让我们失望,我们也会下意识的将坏情绪都发在对方身上,觉得是他们背叛了我们的期待,久而久之,这些受挫情绪就演变成了坏脾气。
2 以自我为中心
其实我们都搞混了两个概念:“TA应该”和“我需要”
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这个男人一开始对我百依百顺、言听计从,现在竟然开始对我爱答不理了呢?
于是你开始作、闹,你以为他会对你如初,却没想到将对方越推越远。
那怎样才能避免相处过程中所产生的不必要的矛盾呢?
1 情绪爆发时及时进入冷静期
发起冷静期不是对另一半的惩罚,而是出于对关系的保护而作出的决定。
在双方情绪上头的时候,很容易不受控的说出一些伤人的话,遵守约定的冷静期既能够帮助情侣在不破坏关系的前提下保持安全距离,又能避免在情绪最激烈时产生摩擦。
但为了不让冷静期变成分手前夕,一定要遵守两个原则:
① 约定好冷静的时间,最好不要超过一天,既能给彼此充分冷静的时间,也不至时间太长让矛盾发酵升级。
②发起冷静期的一方应主动恢复交流,安慰对方因备受冷落而造成的不满,及时解决问题,免得夜长梦多。
2 冷静后的“复盘”
心理学有个概念叫“南风效应”:
也称温暖效应,源于法国作家拉•封丹写过的一则寓言: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南风之所以能达到目的,是因为它顺应了人的内在需要。
在恋爱中,与其指责抱怨对方,不如温暖他,找到对方的内心需求点,真诚的去满足对方的需求,让对方感受到被接纳,同时对方也会反过来更加的去包容你。
最高级的两性关系,是拥有复盘能力。
在冷静期结束之后,要接着把“没吵完的架吵完”,避免以后的“旧账重提”。
但在讨论过程中一定要杜绝互相指责和谩骂,要学会从自身找问题。也许对方的做法在你看来是不那么恰当的,但也要理解和尊重对方的行为逻辑,如果双方都急于推卸责任,给对方定错,那一场激烈的争吵又是难以避免的了。
当你懂得了对自我情绪的消解,自然也就掌握了爱的超能力。
前段时间 #哪个女孩不想活成欧阳娜娜# 的话题上了热搜,长得好看,成绩很棒,拉的一手大提琴,家世一顶一的好,欧阳娜娜可以说是人生赢家的标配,父母眼中别人家的孩子。
我们虽然不能给孩子欧阳娜娜这样的家世,但我们可以给孩子欧阳父母的鼓励。
著名心理学专家曾经在《母亲的照料和精神卫生》这篇极具影响力的文章中写道:“年幼的孩子,应该和母亲(或者其他永久看护人)建立一种温暖的、亲密的、持久的关系,在这个关系里,双方都能感觉满足和喜悦。“
而鼓励有利于建立这样的关系,这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
- 1 -
父母的鼓励是建立孩子自信的桥梁
朗朗刚学琴的时候,由于年龄比较小,学的比较慢,以至于也有老师委婉地说:“要不等孩子大一点再学吧!“
朗朗自己也很委屈地说:“是不是我太笨了,老师教我识谱我就是不会,总是弹不好……别的小朋友,老师一直夸……”
但是朗朗的父母鼓励道,“朗朗可聪明了,在这里学钢琴的,就数你年龄最小呢,老师今天悄悄跟我说了,你又进步了呢,如果每天进步一点点,那等你再长大点,比他们弹得还好呢。老师还不让我告诉你,怕你骄傲不想弹了呢!”以后每天,都会鼓励朗朗:
“老师说你今天弹的节奏不错噢。”
“老师说你记下琴谱更好哦。”
在这样的鼓励下一股子不服输的劲被培养出来了,朗朗越弹越起劲,最后成为了著名的钢琴家。
可见,4-15岁父母爱的鼓励能够让孩子形成自信心。给孩子积极的心理暗示和鼓励对孩子来说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北京师范大学高玉祥教授说过,在家庭生活中给予孩子无条件的鼓励,让他们感到家的温暖,这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
给孩子贴上正面的标签,能让孩子向正面发展,一味批评责骂孩子笨,恨铁不成钢,她自然自信心全无,并且变成所谓的笨孩子。
你对孩子所有的鼓励都会成为孩子面对世界的铠甲。
- 2 -
父母的鼓励能给孩子追求美好的勇气
同事的老公是个宝妈男每次他们吵架,她都会跑来和我哭诉,她婆婆觉得只要不鞍前马后为她老公付出就是对他不好。平时也经常抱怨没有二人世界,天天和婆婆腻歪在一起。
我问她,既然如此为什么不离婚呢?
她说她不敢。
“我妈为我牺牲太多了。”她怯懦地说着,我听得出她的不安与愧疚,“她辛苦了大半辈子就为了我,她就希望我好好过日子。我不能也不敢让她伤心啊,她不会准我离婚的,这样在农村是会被人戳脊梁骨的。”
她是家里的独生女,这在农村是很丢人的事,所以从小到大她妈就要求她必须要事事比过男生。总是喜欢跟她说“你要听我话,我供你读书不容易”,每次取得了好成绩从不鼓励她,反而总是挑刺。
于是她怀着愧疚努力学习,毕业后又找了份好工作,嫁给了母亲替她相亲的对象。听说,结婚前,他们就见过一次面。
幸福,果然没有如期而至。
结婚后的她一直不幸福,却愧疚于母亲,害怕被责骂,而不敢离婚。
母亲的咒语,成了她最重的负担。
打小缺爱的她为了获得关爱,无限制地讨好母亲,完成她的一切要求,期待母亲的鼓励与爱,失去了自我。
而我的发小S就不一样。
她曾经在课上敢于反驳一位因心情不好非要说她上课睡觉老师,拒绝老师打手心的行为。因为她知道自己没做错什么,尊师重道不代表委曲求全。
老师请了家长,她的父母并没有像别的家长一样唯唯诺诺地要她道歉,或者说着老师,这孩子就是不听话,您随便打随便忙,更从未说出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样加重孩子心中委屈的话语。
而且在回家后鼓励她以后遇见不公正的事要勇敢说出来。
她离过婚,却从未觉得自己就比没结过婚的低上一等,二次择偶也不会将就。
因为她父母说,不要她什么原配搭子,也不要她委曲求全,只希望她幸福,自己开心。如果不想结婚,可以一直和爸妈住下去或者一个人在外租房累了就回家歇歇,只要能养活自己就好。
正是父母的鼓励让S有了追求美好的勇气,选择她所爱,拒绝她不愿,是鼓励给了她追求美好的勇气,成了面对世界的铠甲。
- 3 -
孩子的铠甲是你无条件的鼓励
心理学中有个“南风效应”,说的是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非常用力地吹,企图把衣服吹跑,结果行人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把大衣裹得更紧。
南风则徐徐吹动,行人觉得暖和了,开始解开纽扣,继而脱掉大衣,南风获得了胜利。
南风之所以能达到目的,就是因为它顺应了人的内在需要。我们对孩子的爱同样需要关注和理解孩子内心的感受和需求,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之前看过一个调查,在满分10分的情况下,妈妈和孩子相互打分。基本上所有孩子都不假思索地给妈妈打了满分,而妈妈们则打出了5~8分不等的分数。
在父母的眼中,没有完美的孩子,但在孩子的眼中,每一对父母都是完美的。
据调查,美国人的幸福指数更高于中国人,这和父母的教育不无关系,美国的父母会对孩子说:无论你以后是健康还是病弱、聪明还是愚笨、听话还是捣蛋、漂亮还是丑陋、学习成绩好还是差,爸爸妈妈都会永远爱你,养育你直至你成为独立自主的人。
这就是无条件的爱,仅仅因为你是我的孩子,所以我爱你,和你是个什么样的孩子无关。
在成长的过程中,美国父母也从不批评孩子们的选择,而是无条件地鼓励他们与世界的每一次相遇,无论会带来疼痛还是欢笑。
其实孩子心中最渴望得到的东西,就是父母无条件的鼓励。因为他是父母的宝贝,不是因为他是钢琴神童或是数学天才或者成绩优秀。
如果父母的鼓励是有条件的,如学习好了爸妈才会满意,才会鼓励孩子,孩子心里会怀疑、压抑。父母的高标准,会使孩子变得紧张、焦虑、患得患失。
多鼓励孩子做他自己,往往会成为他最大的铠甲,活成他最理想的模样。
—END—
婚姻怎么经营才能长久幸福
婚姻怎么经营才能长久幸福,有的人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那是因为他们没有遇到那个对的人,有的人说,婚姻是幸福的港湾,庆幸的是他们遇到了那个对的人,朵朵教大家婚姻怎么经营才能长久幸福。
婚姻怎么经营才能长久幸福1
摆脱偏见,让自身和另一半不断发展
完婚这件事情,对绝大多数夫妇而言,全是第一次,因而在婚姻生活一开始的情况下,相互也没有婚姻经营的工作经验。在婚姻生活的前期,两人亲身经历一些跌跌撞撞也是很一切正常的。
可是假如由于另一半一开始在一些层面做得不太好,就刚开始给另一方贴标签,打上偏见,把这种当做抨击另一方的根据,另一方的这种缺陷将会始终都无法改变了。
只能在婚姻生活当中摆脱偏见,为自己和另一半一个发展的时间和机遇,才可以在婚姻生活中持续成才,造就更强的夫妻感情。
例如,假如另一半在刚完婚的情况下很懒,可是之后有一定的纠正,会话的重中之重就需要放到纠正的夸奖上,而决不是给另一方扣上一顶懒遮阳帽,始终都摘不出来。
妙用“狄德罗效应”,提升交往的规范
婚姻小贴士有哪些?说白了的狄德罗效应,还可以称之为配套设施效用。应用在情感生活中,举个例子,是你在另一方的生辰给另一方送了如愿以偿的礼品,以便配对喜欢你的礼品,另一方也会在你生辰和节日的情况下
时间长了,大家中间的感情规范当然就提升了。实际上,你要提升自己感情的品质,何不两人一起,先把一件传递情意的事儿搞好,那样,慢慢地,在这里一件事的推动功效下,许多事儿无需一件件的承诺,都能够做得很好啦。
冷嘲热讽比不上顾若细语,“南风效应”让大家的情感更上一层楼
在社会心理学上,有一个知名的南风效应。初凉和西北风都想让非机动车脱掉外衣,西北风越吹越冷,非机动车越穿越重生多。
初凉十分温暖,迅速非机动车就热得脱掉了外衣。这一基本定律放到夫妇相处中,能够转换为,两者之间对另一方的个人行为抨击和强制严禁,比不上顾若细语相劝,另一方反倒更听得进来。
日常生活,有很多夫妇,碰到建议合不来的'情况下,就开始了争执方式,两人压根谁也不许着谁,情感反倒在一次次的争吵中越来越更为肌肉僵硬了。
两者之间这般,比不上换一种沟通方式,碰到事儿的情况下,学着好好说话。争执不可以处理的难题,好好说话却能够把在其中的分歧解决于无形中。
怎么做一对相爱的夫妇?这个问题难题看上去挺大,事实上却掩藏在许多琐事之中。
这种不同寻常琐事,如一块块砖瓦窑,只能抓牢基本,才可以盖起来婚姻生活的商务大厦。
婚姻怎么经营才能长久幸福2结婚以后,生活就开始变得单调乏味,应付婚姻而不是婚姻经营的话,你会觉得每天需要处理的都是些柴米油盐,要么就是锅碗瓢盆交响曲,要么就是孩子孩子孩子,完全没有什么新鲜有趣的东西,天天都是这样的循环,不过想想,大家都是这样,而且,最令人烦恼的恐怕不是这些,而是夫妻之间如果没有一个懂生活艺术的会婚姻经营的,或者了解到夫妻之间也是需要情商来进行感情维系,沟通技巧、和情商培养的话,不说家庭琐事,就单单这每天冷言冷语,都能把好好的夫妻给打散了。
有些人直到要在离婚文书上签字了,还都搞不明白,眼泪汪汪地诉委屈,结婚这么多年,我就差把自己的心扒给他吃了,还是暖不热他的心,说我说话难听,说家里没温暖,三句话说不上就上火想和我怼,怼上一会儿就得干仗,吵架不解渴然后就是动手,开始还只是出去解闷散心,后来就是晚上不回家,再好几天不回家,再就
俗话说得好,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一声三伏寒,好好的一句话,本来是要表达你的善意,你的关怀和体贴,而事实上,有多少人,却把这些善意、这些关怀、这些体贴,甚至是你将要做出的牺牲和付出,都被你粗糙的,不讲究的,不恰当的词语和表达方式给破坏了,这就是明显的不懂婚姻经营,不是有那么一个故事吗,有一个人家家里办喜事待客,主人公两句话就把所有的人撵走了,第一句,他站在门口张望着门外的大路说了句:“该来的没有来”,屋里的客人一听,敢情自己原来是不该来的呀,那走吧,于是一屋子来了的都走了,他们一走,那主人家又心焦了,站在门口看着他们的背影又焦急地说了句:“不该走的走了”,刚刚走到大门口的第二拨客人,一听这话心想:“原来自己是不该来的人呀”,所以,连门都没有进,直接就返回了。可见一句不恰当的表达,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有着很大的破坏作用的,尤其是在家庭关系当中,夫妻双方是每天我们见得最多,接触最紧密,沟通最多,利益最相关紧密的关系,这么重要的关系,我们的者,却往往忽略了婚姻经营,忽略了用恰当的,悦耳的语言来进行维系,这其实是世界上婚姻关系当中,比例最大的悲剧源头。
有些人会说,都老夫老妻了,还用得着甜言蜜语吗不腻吗婚姻经营没听说过。
可大家想问的是:“没人要求你天天甜言蜜语地,也没有必要,多了显假,但,您至少在和自己的爱人的时候,能不能养成一个好习惯,尽量把话说温柔,说中听一些这是态度和观念问题,而不是技巧问题”,如果你真的发自内心这样做了,成了习惯了,那相信您的家,就会变得温馨、和谐。不定哪天,您的家人就会发现,自己身边竟是这么善解人意的一个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