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在《金锁记》的开篇写到:
“年轻的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迷糊。老年人回忆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欢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圆、白;然而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望回看,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带点凄凉。”
三十年前的七巧,有着如月光般皎洁的容颜,看到的月亮又大又圆。
三十年后的七巧,是个躺在烟铺上的病妇,看到的月亮充满了悲凉末路感。
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只是人早已不是三十年前的人。
时过境迁,物是人非,曹七巧的命运底色也从壮丽到悲怆,令人唏嘘。
这巨大的生命落差,与其说是现实的局促与时代的悲怆造成,倒不如说是她受了欲望的蛊,亲手毁了自己。
曹七巧的故事,要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说起。
她出生在上海一个普通麻油坊里,如果不出意外,应该会嫁给一个门当户对的人。
可惜,天意弄人,父母去世后,她被哥哥嫂子卖给了一个软骨病人做填房。
于是,19岁那一年,七巧迈着青涩的步伐,走进了姜家大院。
她以为自己从此飞上枝头变凤凰了,没想到却是厄运的开端。
因为出身卑微,她不被姜家人待见,甚至下人都敢人前人后嚼她舌根。
她满腔的委屈与痛苦,无法诉说。
丈夫是个软骨症人,从未给她作为一个丈夫应有的照拂。
年纪轻轻的七巧,有丈夫,却如同守寡。
她满腔的情欲,一直被压抑,无处安放。
此时,姜家三少爷出现了。
这个外表俊朗,谈吐不俗的公子哥,一下就撞进了她的心扉。
小叔子的出现,给七巧灰暗的大院生活,带来了一丝光亮。
于是,她毫不犹豫地把满腔情欲,都倾注在了小叔子身上。
她日思夜盼,希望小叔子能救她脱离苦海,能填满她的空虚,能给她寂寞的心灵带来慰藉。
当然,面对七巧的频频撩拨,小叔子也变得心猿意马了。
只是,他知道七巧不是好惹之人,一旦越了界,自己必然成为众矢之的。
小叔子不想做那个罪人,但是浪子难改轻佻本性,他虽然没半点诚意,却还时不时给七巧些许暗示。
若即若离的态度,让七巧的心也变得忽上忽下,欲罢不能。
后来,为了躲避七巧,小叔子时常流连烟花之地。
七巧害怕了,她担心小叔子这一去,就不回来了。
于是她想出了一个蠢办法,她求着老太太赶快给小叔子娶亲。
这样一来,小叔子就可能放弃外面的莺莺燕燕,好好地呆在家里了。
而七巧这么做的目的,仅仅是希望能在家里多看看他。
然而,爱得越卑微,小叔子跑得就越远。
七巧的情欲,还没释放,就要收回去了。
一场露水情缘,却给七巧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
爱而不得,却不懂得收手,七巧因爱生恨。
这种恨,是她悲剧人生的开端。
实际上,生而为人,七情六欲实属正常。
只是有些欲望,一旦失了分寸,必然引火烧身。
七巧欲望汹涌,无法克制始终,慢慢走上了自我毁灭的道路。
曹七巧对金钱的渴望,众所周知。
她生来性格泼辣,敢爱敢恨,这样的性格,她不太可能嫁给一个暮气沉沉且没见过面的人。
年轻的七巧,身边的追求者虽没有如过江之鲫,但肉店里的朝禄,哥哥的结拜兄弟丁玉根,张少泉,沈裁缝的儿子,都喜欢她。
可是,七巧看不上这些人,因为他们经济不够殷实。
夜深人静之时,她开始盘算这些人的家当。
这一计算,几个男人加起来,都不如一个姜家二少爷,即便他病得没了模样。
所以,在金钱的驱使下,她嫁进了姜家。
这种对金钱的极度渴望,在丈夫和婆婆去世后,尤为明显。
为了分得更多的家产,她在姜家大院里哭闹不止,哭着说:“可怜我们那一个病病哼哼一辈子,何尝有过一文半文紧张,丢下我们孤儿寡母,就指着这两个死钱过活,我是个没脚蟹,长白还不满14岁,往后的日子有得过呢。”
她试图通过卖惨的方式,分得更多财产。
遗憾的是,姜家还是按照原计划分了家产,七巧卖惨计划落空。
为了守住自己的财产,七巧变得战战兢兢,疑神疑鬼。
为此,她选择不与亲戚来往,生怕亲戚惦记着她的钱,从她这里拿走半个子儿。
有一次,女儿长安在大院玩耍,差点摔了,侄子曹春熹扶了她。
没想到七巧非但没有感谢,反而对侄儿破口大骂,骂他是想逼她把长安嫁给他霸占她家的家产。
甚至觉得长安这一摔跤,是春熹父母故意设计的伎俩。
平日里,她不止一次告诉长安:“天下的男人都是一样混账,你自己要晓得当心谁不想要你的钱。”
她用十年的时间,熬走了婆婆与丈夫,终于在姜家站稳了脚跟。
但她变成了一个自私自利,尖酸刻薄的守财奴。
女儿长安在学校不小心遗漏了一床被子,七巧非要拉着她去学校讨个公道。
长安不愿意,她就找校长理论一番。
最后闹得长安颜面尽失,再也不敢去学校了。
到头来女儿的尊严,都不及一床被子的钱。
这种对金钱的极端控制欲,扭曲了七巧的心灵。
对姜家人而言,她是来掠夺家产的,对儿女而言,她是魔鬼。
书中最后写道:““三十 年来她戴着黄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 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她知道她儿子女儿恨毒了她,她婆家的人恨她,她娘家的人恨她。”
一个被金钱欲望控制的人,最终也会陷于物欲世界和悲凉命运的泥潭之中。
曹七巧对金钱有极大的控制欲,对孩子也有着不可遏制的占有欲。
她有一儿一女,为了拴住两个孩子,她可谓是费尽心思,甚至不惜以牺牲孩子的幸福为代价。
儿子长白喜欢逛窑子,七巧怕他从此流连花丛,匆忙给他定了亲,娶了袁家女儿芝寿。
七巧除了自作主张操办了长白的婚事,还插手夫妻俩的婚姻生活。
洞房花烛夜,曹七巧用尖酸刻薄的语气嘲笑芝寿嘴唇太厚。
这一嘲笑,深深地刺痛了儿媳妇的心。
更可怕的是,在和亲家母搓麻将时,曹七巧居然当众绘声绘色地说起儿媳的闺房私事。
亲家母是敢怒不敢言,只好匆忙离开。
她操控着长白的人,也操控着他的婚姻。
在七巧的挑唆下,长白慢慢疏离芝寿,甚至又开始逛起了窑子。
好端端的一姑娘,被七巧凌辱,被丈夫忽视,身体每况愈下,最终患上肺痨,没了。
眼看着第一任媳妇没了,曹七巧又想用第二个媳妇拴住长白。
于是她把目标锁定在了丫环娟儿上。
她把娟儿嫁给了长白,本以为至此长白就乖乖呆在她身边了。
娟儿的确是替七巧拴住了长白一段时间,但七巧并没有停止对长白婚姻的控制。
结果就是,娟儿刚扶正不到一年就吞了生鸦片自杀了。
此后,长白不敢再娶了,只在妓院里走走。
而对于女儿长安,曹七巧的控制欲恐怖到令人发指。
她给长安裹小脚,试图通过这样的方式,将长安锁在身边。
转眼间,长安到了婚配年纪,七巧对于上门求亲的人,格外挑剔。
太穷了担心对方是在贪图她的财产,太富了又觉得对方不够有诚意。
这一挑,长安都快三十岁了,也没挑出个结果。
后来,通过堂妹长馨牵桥搭线,长安认识了留学归来的青年童世舫,两人相见恨晚,一见倾心。
就在这时,七巧又跳出来了。
她不断跟长安说对方诚意不够,长安看到母亲这番粗鄙的嘴脸,自知配不上童世舫,拒绝了他的求婚。
后来,曹七巧私自约童世舫约到了家里,并向童世舫告知了长安抽鸦片的事实。
长安终于崩溃了,在母亲曹七巧的控制下,她逐渐失去爱情,失去了自我,也失去了未来。
至此,儿子长白终日抽烟逛窑子,女儿长安更是断了结婚的念头。
一儿一女,在七巧的操控下,活得如同行尸走肉。
她用尽了一生的力气,把一双儿女拴在了身边,可他们的心却离得越来越远。
不难看出,一双儿女也将重蹈七巧的覆辙。
可悲又可气。
晚年的七巧,瘦骨嶙峋,手臂瘦到连镯子都兜不住,她躺在烟铺上,回想起了过往的种种。
她想到倘若当初没嫁进姜家,而是嫁给一个普通人,命运会不会就改写了呢?
诚然,在那个波诡云谲的时代,太多无法逆转的东西决定着命运的走向。
但,一个人,想要活成什么样,终究还是看自个儿。
她被时代掣肘,更被自己的欲望裹挟。
于这茫茫红尘,每个人都有“贪念”。
七巧不幸做了欲望的囚徒,搭上了自己和两个孩子的一生。
若论中国的作家,最仰慕,最喜欢的除了曹雪芹外,当属张爱玲。因为写的内容涉及到太多人性的阴暗,她也为人所诟病。
然而,张爱玲的笔就像一把锋利无比的刀,一刀一刀挑开人性的伪装外衣,直至所有的丑陋暴露在阳光下。
张爱玲的刀,不止对她笔下的人物残忍,对她自己,同样的残酷,第一次读到时,曾惊呆了我。
然而那时,天生迟钝,愚笨的我还不能深刻理解书中的世界。现在想来,那个世界,残忍得太TMD真实了。
二十年前第一次知道张爱玲,二十年前读到《金锁记》,看完印象深刻,再也忘不掉。多年过去了,这中间,我已没有了静心读书的心情,最近半年,扯上了,时常想起张爱玲。想着要再读读,发现,跟了我二十多年的那本书,找不到了。
我是个恋旧的人,当然更恋那本书,那里有我走过的时光啊!一定要再翻翻,搬次家,不可能就丢了啊,记得还曾见过一次呢。
不管了,突然想起《金锁记》了,那个让人又爱又恨的七巧,可怜的长安,猥琐的长白,我居然记得如此清晰。
最记得张爱玲那句“她拥有一个疯子的审慎和机智”,这机智让她把自己的两个孩子都变成了残废。
我发现张爱玲不止是个作家,绝逼一个造诣极深的心理学家。
最喜欢的还有她那句“这是最美丽的收稍”,想到这句,我想笑了。
以后也来个张爱玲的品读,因为文章熟,不用花太多的时间。
下面是《金锁记》正文一部分,喜欢的友友读读。
张爱玲
世舫挪开椅子站起来,鞠了一躬。七巧将手搭在一个佣妇的胳膊上,款款走了进来,客套了几句,坐下来便敬酒让菜。
长白道:“妹妹呢?来了客,也不帮着张罗张罗。”七巧道:“她再抽两筒就下来了。”
世舫吃了一惊,睁眼望着她。七巧忙解释道:“这孩子就苦在先天不足,下地就得给她喷烟。后来也是为了病,抽上了这东西。**家,够多不方便哪!也不是没戒过,身子又娇,又是由着性儿惯了的,说丢,哪儿就丢得掉呀?戒戒抽抽,这也有十年了。”世舫不由得变了色。
七巧有一个疯子的审慎与机智。
她知道,一不留心,人们就会用嘲笑的,不信任的眼光截断了她的话锋,她已经习惯了那种痛苦。她怕话说多了要被人看穿了。因此及早止住了自己,忙着添酒布菜。
隔了些时,再提起长安的时候,她还是轻描淡写的把那几句话重复了一遍。她那平扁而尖利的喉咙四面割着人像剃刀片。
长安悄悄地走下楼来,玄色花绣鞋与白丝袜停留在日色昏黄的楼梯上。停了一会,又上去了。一级一级,走进没有光的所在。
七巧道:“长白你陪童先生多喝两杯,我先上去了。”佣人端上一品锅来,又换上了新烫的竹叶青。
一个丫头慌里慌张站在门口将席上伺候的小厮唤了出去,嘀咕了一会,那小厮又进来向长白附耳说了几句,长白仓皇起身,向世舫连连道歉,说:“暂且失陪,我去去就来。”三脚两步也上楼去了,只剩下世舫一人独酌。
那小厮也觉过意不去,低低地告诉了他:“我们绢姑娘要生了。”世舫道:“绢姑娘是谁?”小厮道:“是少爷的姨奶奶。”
世舫拿上饭来胡乱吃了两口,不便放下碗来就走,只得坐在花梨炕上等着,酒酣耳热。忽然觉得异常的委顿,便躺了下来。
卷着云头的花梨炕,冰凉的黄藤心子,柚子的寒香……姨奶奶添了孩子了。这就是他所怀念着的古中国……他的幽娴贞静的中国闺秀是抽鸦片的!他坐了起来,双手托着头,感到了难堪的落寞。
他取了帽子出门,向那小厮道:“待会儿请你对上头说一声,改天我再面谢罢!”
他穿过砖砌的天井,院子正中生着树,一树的枯枝高高印在淡青的天上,像瓷上的冰纹。
长安静静的跟在他后面送了出来。她的藏青长袖旗袍上有着浅黄的雏菊。她两手交握着,脸上现出稀有的柔和。
世舫回过身来道:“姜**……’她隔得远远的站定了,只是垂着头。世舫微微鞠了一躬,转身就走了。
长安觉得她是隔了相当的距离看这太阳里的庭院,从高楼上望下来,明晰,亲切,然而没有能力干涉,天井,树,曳着萧条的影子的两个人,没有话——不多的一点回忆,将来是要装在水晶瓶里双手捧着看的——她的最初也是最后的爱。
芝寿直挺挺躺在床上,搁在肋骨上的两只手蜷曲着像宰了的鸡的脚爪。帐子吊起了一半。不分昼夜她不让他们给她放下帐子来。她怕。
外面传进来说绢姑娘生了个小少爷。丫头丢下了热气腾腾的药罐子跑出去凑热闹了,敞着房门,一阵风吹了进来,帐钩豁朗朗乱摇,帐子自动地放了下来,然而芝寿不再抗议了。她的头向右一歪,滚到枕头外面去。她并没有死——又挨了半个月光景才死的。
绢姑娘扶了正,做了芝寿的替身。扶了正不上一年就吞了生鸦片自杀了。长白不敢再娶了,只在妓院里走走。长安更是早就断了结婚的念头。
张爱玲小说语言特色的另一面
任何一部优秀的文艺作品,其语言特色应当包括多方面。通常情况下,阅读时不仅仅是语言的字义在发生作用,同时潜在语音节奏,也以其“抑扬顿挫”的声韵,让我们感到一部优秀作品的艺术魅力。
朱光潜先生说过:“声音节奏在科文里可不深究,在文学里却是一个最主要的成分,因为文学须表现情趣,而情趣就大半要靠声音节奏来表现。”(1)这固然是美学家们的一种理解,与实际创作有一定的距离,但作家如老舍先生自己也说过:“我写文章,不仅要考虑每一个字的竟义,还要考虑到每一个字的声音”。(2)而与之不谋而合者同样大有人在,前苏联文艺理家F·H·波斯彼洛夫教授也认为:“在原则上,艺术语言永远不会令人只通过视觉,只通过手稿或印制文字去领会,而要能从听觉上,从其生动的、可以直接感受的抑扬顿挫的声音上来接受。正是在其中,语言艺术的作品才能彻底揭示自己思想内容的全部感情——形象的丰富内涵。”(3)
张爱玲是四十年代的作家,也许从未在理论上对文学的语音形象进行过深入的探讨,但由于她长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侵浸——三岁背古诗,七岁写小说,八岁看红楼梦,十四岁写章回小说,其“行文运用却如出自‘红楼’一家”(4),深谙其汉语的声律节奏。在《论写作》一文中她曾这样说:“一班文人何以甘心情愿守在‘文字狱’里面呢?我想归根究底还是因为文字的韵味。”
这里,“文字的韵味”自然包括对汉语言的无比热爱,使得“文字一到她的手里,就像一件日夜把玩的玉石一样,变得圆通滑润婉转极了,往往能使她的小说呈现了别人无法达到的上下文脉,叙述流程,是小说家中的佼佼者”(《作别张爱玲》)。难怪苏青感慨道:“我读张爱玲的作品,曾得自有一种魅力,非急切地吞读下去不可。读下去像听凄幽的音乐,即使是片断也会感动起来”(《传奇》集评茶会记)。小说《金锁记》作为张爱玲的精典之作,是让我们感受她的作品语言“圆通滑润”“婉转有韵”的一个范本。当张爱玲在向我们叙述一个有着不幸婚姻遭遇的女子心理变态故事的同时,也用语符的声韵、声调为我们弹奏出一曲深沉哀怨、凄幽宛转的旋律,体现了汉语言的语音形象在小说中独特的艺术魅力。
一、随境合韵,因情变声
现代汉语虽不似古代汉语以单音节为主要表达单位,但汉语属词根语的特性决定了音节的相对独立性,音节与音节之间没有必然的顺序。因此,一个作家在文学作品中,可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自由地组合音节。汉语言的语音系统就是以音节为基本单位,具有“声、音、调”三元素,而语音形象则可分为四个方面:声调(字调)形象、语调形象、节奏形象、韵律形象。自古以来,使用汉语言的人十分讲究语言的搭配和协调,并由语音的组合形式不同而创制了不同的文体,如诗、曲、骈文等,而小说作品中的语音形象则却未能引起更多人的重视。正因为如此,文章音节的声、韵、调组合若处理不当,就可能会直接影响听觉的审美感受。优秀的作家对每一个音节的处理都谨小慎微,对作品中的每个字词都经有反复斟酌,使其体现出最微妙的语音价值。一如老舍先生“不仅要考虑每一个字的意义,还要考虑到每一个字的声音”,张爱玲也是如此。
张爱玲在《金锁记》中,不仅注意到音节之间的和谐搭配,更值得人们注意的是,音节声、韵、调的选择与作品情节的发展、人物心态的变化有所关联,真正做到了“随境合韵、因情变声”,使语音形式与作品内容相得宜彰,收到了美妙的艺术效果。
原文引用:
(1)三十年前的上海,一个有月亮的晚上……
(2)我们也许没赶上看见三十年前的月亮。年轻的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迷糊。老年人回忆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欢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圆、白;
(3)然而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往回看,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带点凄凉。
这是《金锁记》的引子段。其核心句是(1)(2)(3)句,最后一个音节分别是“上”“亮”“凉”,都是以鼻辅音收尾的“iang”韵。汉语中,鼻辅音本身有乐音成分(它如:长征组歌中有的声部完全以鼻音吟唱为中高部配音),加上有规则地回环往复,增强了语言的乐感;以平仄来看,句群中音节段尾是“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交错,声调呈抑扬顿挫之势。
迷糊的月亮、湿晕和泪珠这些凄凉的意象与曲折环合的语音形象相衬相配,形成了一片苍凉弥漫的气氛,奠定了全文暗淡凄惨的基调。
事实上,韵部本身只有音质的区别,并不表示感情;但人们常常利用韵的一些区别性特征,来为表情服务。有人曾把韵按韵腹的开口度大小分成三级,即洪亮级、柔和级、细微级。有的人按韵头,把开口呼和合口呼的韵称为洪音,把齐齿呼和撮口呼的韵称为细音,但不管从什么角度划分,一般地看,洪音表示激烈高昂、外扬的感情,而轻松、温柔,低沉,哀伤的情怀则较多地使用柔和、细微级的音韵。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作者通常在选择“音义俱美的”字眼儿时,声、韵、调三者往往是结合着考虑的。
原文引用:
她嘴里说笑着,心里发烦,一双手也不肯闲着,把兰仙揣着捏着,捶着打着。恨不得把她挤得走了样才好。
如果我们初看“揣、捏、捶、打”这几个动作,还以为小说中的主人公七巧在与三妯娌兰仙在那里戏闹呢,实际上,这几个字的动感所发出的声音,字字在耳,而以后句中一个“挤”字为总收,则使前几个动作的感情色彩昭然若揭,原来七巧似笑非笑,似闹非闹,是忌妒和愤恨的一种变形表现。“挤”这个音节属细声韵,仄声,非常吻合一个被损害受委屈人物暗自反抗的仄仄的心理活动。
同样,声调本身也并无优劣美丑之分,只有高低、强弱、长短、曲直的差别,但它与意义相结合后,人们习惯听音思义,引起自己的联想判断。这样的文字,本身是可以让人“从字上‘看’出它的声音的”,这是小说家汪曾祺先生说的。
原文引用:
七巧高声叫道:“他要有点人气倒又好了!”
七巧啐了一声道:“我靠你帮忙,我也倒了霉了!我早把你们看得透里透……”
七巧猛地顿脚道:“走罢,走罢,你们来一趟,就容得我把前因后果重新在心里过一过。我禁不起这么掀腾!你快给我走!”
这是七巧的哥哥——把她卖进冰冷的“金库”,而连金子的边也啃不到的哥哥来姜家看她时的一段话。其中的字词大都声韵洪亮,语调明快、激越,把七巧像火山一样喷涌而出的强烈的怨愤之情绘声绘色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最后当七巧“爱的希望的肥皂泡”被她的金钱欲“吹破”后,她的人性也开始向恶的极限发展。
且不看她的行为,就从她发出的声响和语调中,我们也充分感受到了她的恶毒与凶狠:厉声道、冷笑一声道、骂道、恨道、啐道、叱道、破口骂道、叫道……儿媳的生命,儿子,女儿的幸福就在她“扁扁的像刀片似的喉咙发出的声音里被”割“掉了。
原文引用:
七巧似睡非睡横在烟铺上。……她摸索着腕上的翠玉镯子,徐徐将那镯子顺着骨瘦如柴的手臂往上推,一直推到腋下。她自己也不能相信她年轻的时候有过滚圆的胳膊……十八九岁做姑娘的时候,……露出一双雪白的手腕,上街买菜去。喜欢她的有……还有……。如果她挑中他们之中的一个,……男人多少对她有点真心。七巧挪了挪头底下的荷叶边小洋枕,凑上脸去揉擦了一下,那一面的一滴眼泪她就懒怠去揩拭,由它挂在腮上,渐渐自己干了。
这是七巧临终前的绝望景象。七巧回忆着自己的受辱与委屈、自己的恶毒和残酷、自己没有爱情的非人一生,其中的淡淡怨恨,淡淡的悔痛就被张爱玲使用大量的柔细音韵、“声长而少波动”的平声调的字词所烘托而出,与现实境遇中的苍凉、凄婉的基调融为一体,表达了作者对七巧由“被人毁”到“自毁”到“毁人”这段经历深切地同情,同时也是张爱玲为唤引读者的怜惜而刻意安排的,声随情移,情由韵生,在这些段落中得到了最充分地展示,可见张爱玲的笔力穿透纸背,也穿透着每一个人的心。
二、多重辞格调制节奏
节奏是构成语言音乐旋律的一个重要因素。汪曾祺在《关于小说语言札记》中谈到:“一篇小说,要有一个贯穿全篇的节奏”。诗,讲究节奏众所周知,但小说也要讲究节奏,这无疑也是正确的。对于“自由型音律”的小说来说,节奏到底指什么呢?
在《中国文学的语言问题》一文中,汪曾祺用两个生动形象的比喻具体道出了他对汉语小说节奏的认识,其中一个是:“语言像树、枝干、树叶,汁液流转,一枝摇,百枝摇,它是‘活’的”。简单地说,小说的节奏,首先体现在语言本身是“流转有韵”的活的形象。汪曾祺是一个有着深厚传统文化功底的作家,是汉语言文学得力的传承和创新者,在这点上正也与张爱玲暗合。从以上对张爱玲作品的分析,读者可以直接感受到小说语言在“单音节”音义调配上呈现的活力,不仅如此,张爱玲还非常善于用调整音韵建构的方法,对小说语言进行修饰,强化语言“流转有韵”的活形象,并以此来调制整部小说的节奏。
1、繁密的叠音
叠音是汉语音韵修辞最古老的手法之一。由于叠音将形、音、义完全相同的字词紧紧相连,有助于造成形式上的整齐,声调上的回应,易调制出余味深长的节奏。
张爱玲在《金锁记》中频繁使用叠音的手法,在不同的语境中,创造独特的语音形象,表现作品中独特的意蕴,烘染人物特殊的心绪和情致。
原文引用:
(1)房那边暗昏昏的紫楠大床上,寂寂吊着珠罗纱帐子。
(2)季泽两肘撑在藤椅的扶手上,……深深地唉了一声。……又是长长地叹了口气。
(3)七巧不知不觉有些胆寒,走得远远的,……脸色慢慢地变了。……七巧背过脸去淡淡笑道:“我要相信你才怪呢!”
(4)七巧低着头,沐浴在光辉里,细细的音乐,细细的喜悦……她微微抬起脸来……
(5)七巧虽是笑吟吟的,……突然把脸一沉,跳起身来,将手里的扇子的向季泽头上滴溜溜掷过去,……酸梅汤淋淋漓漓溅了一身……
(1)句是对七巧患骨痨病的丈夫生活环境的描绘。“暗昏昏”和“寂寂”表面上是写色泽和气氛,事实上,由于音韵的连绵对称,事物的情貌得到强化,语义上所指的范围也得到了扩张,让人感受到七巧生活在那种“孤寂无依”之中,给七巧的最后悲剧埋下伏笔。
(2)(3)(4)(5)段是小说中精彩的乐章,是七巧心路的一段艰难的历程。兄嫂想高攀簪缨望族,把七巧嫁给了姜公馆的二少爷——一个没有生命的肉体。七巧不满足无情无欲的畸形的夫妻生活,憎嫌丈夫而爱上了姜家三少爷,一个游手好闲的浪荡公子。虽然三少爷顾忌到宗族的利益,虚伪地拒绝了她,致使她的金钱欲被刺激得格外强烈,成了她在姜家“一切幻想的集中点”。如果说,开始七巧对季泽的爱还是比较原始和单纯的活,那么后来,她高涨的情欲也附上了“不付出黄金”的条件,黄金成了她生存的唯一支撑——虽然她仍渴望着爱情。
(2)段,十年后,季泽来向七巧求爱了。“深深地唉了一声”,“长长地叹了口气”,向七巧述说着十年来“爱却不能”的痛苦。“深”和“长”都是形容词,形容词性的叠音词尤其富于表现色彩,再与摹声的“唉”、“叹”词一组合,姜季泽求爱时的情貌就在这长嘘短叹中活灵活现地呈现出来了。
(3)段,“远远、慢慢、淡淡”这三组叠音词,细致入微地描摹出当时七巧的动作、神情、语调的自然变化,人物的精神状态完全融合在舒缓的小说节奏中了。
(4)段,见七巧将信将疑,季泽进一步“表白心迹”,七巧终于感觉“沐浴在光辉里”了,这种感觉在她的一生中仅此一次。细细的音乐,细细的喜悦,叠音组配,其音如丝如缕,似断似连。微微抬头,一种期盼、一种怀疑,微妙复杂的感情就在这绵延宛转的节奏中凸现了出来。
(5)段,七巧警惕起来:轻轻惊叫,笑吟吟地试探,“他是筹之已熟的”,似一个闷雷、一片浓重的乌云立刻遮住了一刹那的光辉,“细细的喜悦”被暴风雨无情地扫荡去了。“滴溜溜”毫不留情地掷去手里的扇子,“淋淋漓漓”地揭去了季泽虚伪的外套,一种痛苦,一种失望,一种愤怒,人物激越的情态随波毕现。
2、连绵的反复
原文引用:
(1)七巧用尖细的声音逼出两句话道:“你去挨着你二哥坐坐!你去挨着你二哥坐坐……”
(2)七巧道:“天哪,你没挨着他的肉,你不知道没病的身子是多好的……多好的……”
(3)“我就不懂,我有什么地方不如人?我有什么地方不好……”
(1)(2),身为二奶奶,七巧虽有其名分,实际上却徒有空名,守着一个“没有一文半文进帐”病病哼哼的肉体,不仅得不到别人丝毫的关心和同情,还要备受他人的鄙夷和歧视。当季泽在七巧面前怜悯他二哥时,七巧的内心痛苦到了极点:一个病人有人痛惜,我一个活生生的人遭的那份罪谁懂?谁理解?凄苦无告的心痛转化为强烈的复调语言,如泣如诉。
(3)段,青春活泼的生命怎能没有温柔的欲求和渴望?面对她所爱的人,七巧大胆地向季泽企求爱情,然而季泽拒绝了她,七巧的哀怨痛苦和困惑在回环的旋律中,延绵不绝,震撼着读者的心。
荣格认为,当阴影受压抑的时候,人身上的动物性只能变得更富有兽性。爱而得不到,这对七巧无疑是致命的一击,在她对爱情彻底绝望后,她那难以压抑的情欲转而成为对儿子长白的占有欲,对媳妇的摧残欲,对女儿的控制欲。人性最终让位给了兽性。
女儿长安一生中曾有两次快乐的日子,一次是到沪范女中上学,一次是她三十时的初恋,都因母亲七巧的干涉,用“一个美丽而苍凉的手势”自愿舍弃了。伴随长安两次“美丽而苍的手势”,作者着意插入了“long,long Ago”的琴声。
原文引用:
她从枕头边摸出一只口琴,半蹲半坐在地上,偷偷吹了起来。犹疑地,“long,long Ago ”的细小的调子在庞大的夜里袅袅漾开。……告诉我那故事,往日我最心爱的那故事,许久以前,许久以前……
长安悠悠忽忽听见了口琴的声音,迟钝地吹出了“long,long Ago”
——告诉我那故事,往日我最心爱的那故事。许久以前,许久以前……
如果说《金锁记》中长安的命运并没有七巧那样阴森可怕,发聋振聩,但小说中反复出现的咏叹性“套语”不仅使作品的叙述呈现出宛转悠扬的节奏,同时另一股惘怅与凄凉的滋味又在读者心里潜孳暗长出来,余音难断。
3、逼真的摹声
《金锁记》是一部生活气息较浓的作品,处处不乏对各种人物的音容笑貌、生活场景入微的描写,在这些描写中,作者常常准确形象地运用象声词以增强如临其境的艺术效果。
卖豆腐花的悠悠吆喝着“花……呕!花……呕!”、“噗噗一笑,咕哝了一句”、“啪的一声打掉了她的手”、“嘁嘁喳喳跟老太太说话”、“长长吁了一口气”、“菊叶便沙沙作响”、“细银链条颤动”、“吱吱格格牵动了全身的骨节”、哗啦揭开了帐子“、”喃喃咒骂……“象声词比比皆是。
一般说来,文章中所用的象声词,只取其声,不问其义,也不要求与原声音完全相符,只要相近相类,能收到绘声的效果即可。但张爱玲在《金锁记》中,不仅运用象声词与作品的特定环境,人物性格,情感活动相吻合,使象声词成为文学形象不可缺少的语音样式。
原文引用:
姜家住的虽然是早期的最新式洋房,堆花红砖大柱支着巍峨的拱门,楼上的阳台却是木板铺的地。黄杨木阑干里面,放着一溜大篾篓子,晾着笋干。……街上小贩摇着拨浪鼓,那瞢腾的“不楞登……不楞登”里有无数老去的孩子们的回忆。包车叮叮地跑过,偶尔也有一辆汽车叭叭叫两声。
古老的“不楞登”声,有钱人包车的“叮叮”声,洋式汽车的“叭叭”声在同一个时间,同一个地段上奏起,仿佛一段极不和谐的曲子,与姜家极不协调的居住环境一样,让人感到别扭。从这不和谐的曲子中,读者感受到的是那个新旧交替、中西混杂的年代。
原文引用:
茶给喝了下去,沉重地往腔子里流,一颗心便在热茶里扑通扑通跳。
为了金子,七巧忍受了十年非人的待遇,却没有啃到金子的边。现在丈夫、婆婆都死了,叔公九老太爷来给七巧他们分家了。马上就要得到自己可以控制的金子了,她充满激动和期望,但同时又充满不安和紧张——姜家会欺负我们孤儿寡母怎么办?该怎么与他们斗?这里“扑通扑通”的摹声词正是七巧内心激荡的声化反应。
原文引用:
季泽“嗤”的一笑道:“我当心我的身子,要你操心?”
这里“嗤”的一声,表达的是季泽对七巧不屑一顾的心态及启人联想的那种鄙夷的神情。
《金锁记》中在七巧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过程中,作者也大批量地通过具体、逼真的象声词来突出人物的个性色彩。前文已有描述,此处不再赘言。
细细品味《金锁记》中的象声词,其声或高或低、或强或弱、或抑或扬,它们都与作品的主旋律相谐和,通过“纸上之声”,把我们引入一个怪诞的充满噪音的世界,暗示了悲剧产生的背景。
三、句式丰富,波澜跌宕
小说的节奏仅依仗语言自身的“流转有韵”是不够的。小说文体的重要标志还在于有一定的情节性,人物形象的相对完整性,它的行文过程就与句段、句群、章节密切关联。而句群、章节都是建立在句式与句式的联系之上的,小说的节奏就与句式有了不解之缘。汪曾祺在《中国文学的语言问题》中对小说节奏理解的第二个比喻是:“语言像‘流动的水’”。就是说,写小说如流动的水那样不择地而涌出,宛转运行,当行便行,当止即止,展现出奇妙的节奏之美。这里的行文如流水,其实就是依靠作家熟练地掌握各种句式及变化、运用的规律,操纵自如地利用汉语丰富多样的句式组成长短有别的句段句群,为表达纷繁复杂的内容服务。小说作品只有根据情节,形象塑造的需要,采取多种表达手段,善于组织不同的句式,行文才会如流水波澜跌宕,富有节奏美。
张爱玲是驾驭语言的高手,在《金锁记》中,为了充分、完整、精确、细到地表现人物的各种情态、心绪,很注重句式的选择和搭配,在长短、整散、张弛、疏密的处理上别有匠心。
原文引用:
长安在汽车里还是兴兴头头,谈谈风生的,到菜馆子里,突然矜持起来,跟在长馨后面,悄悄掩进了房间,怯怯地褪去了苹果绿鸵鸟毛斗篷,低头端坐,拈了一只杏仁,每隔两分钟轻轻啃去了十分之一,缓缓咀嚼着。
这一句八十几个字,属一长句,表现的是七巧的女儿长安三十岁第一次去相亲的情景。作者用冗繁的语言详细地描绘了长安当时的紧张、不自然的神情和做作的行为、举止、并用叠音词做状语,使其更加栩栩如生,以此突出长安对幸福生活的无限向往,与后面被逼放弃形成鲜明的对比,增添了人物的悲剧色彩。
原文引用:
七巧破口骂道:“不害臊!你是肚子里有搁不住的东西是怎么着?火烧眉毛,等不及的要过门!嫁妆也不要了——你情愿。人家倒许不情愿呢?你就拿准了他是图你的人?你好不自量,你有哪点叫人看得上眼?趁早别自骗自了!”
同样是八十几个字,却用了七个短句,连用五个“你”当面指陈数落,一气呵成把七巧违抗天理、百般挖苦、讥讽、阻止、破坏女儿婚姻的变态心理活生生地表现出来了。简短而坚实的句子,就像一声声的鞭子,响亮而沉重,抽在长安的身上,传进读者的耳里。
古人说:“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长句和短句在《金锁记》中各得其妙,令人折服。不仅如此,从句群、篇章来看,《金锁记》的起承转合也舒展自如,行于所当行,止于所当止;表现在句式的联系上,往往是长短相间,整散交错,音流宛转,变化多端。这种音乐性格,特别适合《金锁记》这篇着力刻划人物内心思绪激荡、情感欲浪起伏的小说。
原文引用:
季泽走了。丫头老妈子也都给七巧骂跑了。酸梅汤沿着桌子一滴一滴朝下滴,像迟迟的夜漏——一滴,一滴……一更,二更……一年,一百年。真长,这寂寂的一刹那。七巧扶着头站着,倏地掉转身来上楼去,提着裙子,性急慌忙,跌跌绊绊,不住地撞到那阴暗的绿粉墙上……她要他,就得装糊涂,就得容忍他的坏。她为什么要戳穿他?人生在世,还不就是那么一回事?归根究底,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
季泽被七巧赶走了,七巧的内心就像打翻了五味瓶,各种滋味齐上心来。比喻、重叠、排比、递进、对比等辞格相互交织,叙述句、感叹句、疑问句、反问句、整散句、长短句错综杂糅,用文字调制出跳跃跌荡的音流,影印出七巧割舍掉这份与金钱有冲突的爱的矛盾、痛苦、悔恨、无奈、绝望的纷乱而复杂的内心旋律。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金锁记》中多用省略号和破折号。三万字左右的小说中,有三十多处用省略号,六十多处用破折号。且不谈在内容表达上的多种功能,就从语音的角度来审视,它们无疑能调整声律节奏,使读者能咸到松紧适度,张弛有致,高于变化和弹性而又节奏和谐的音乐美。
原文引用:
七巧骂道:“你要我卖田?钱一经你的手,还有得说么?你哄我——你拿那样的话来哄我——你拿我当傻子——……七巧一头挣扎,一头叱喝着,然而她的一颗心直往下坠——她很明白她这举动太蠢——太蠢——她在这儿丢人出丑。
以上句群中,前三个破折号的顿挫表现了七巧惊醒后的亢奋如繁弦急管,后三个破折号的顿挫表现了她情绪低沉似声声下滑的琵琶。语句或行或止,语速或快或慢,语调或高或低,与七巧情感的回旋起伏相吻相合,节奏鲜明,拨人心弦。
原文引用:
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下去,三十年前的人也死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还没完——完不了。
这是一个多层次的转折复句。一个破折号穿越了时空隧道,连接着过去和未来,把凄凉悲残的故事延宕开去。视觉上,破折号衔接的两分句之间落差大,给人一种突兀感;听觉上,前分句音律疏放,后分句斩钉截铁,戛然而止;鲜明的对比,巨大的反差,消弥了时空的界限,将小说与人生浑然一体,强烈地体现出作者对人性、人生、历史一贯的悲观的苍凉的感受,触目惊心,令人震动。
在《金锁记》中,张爱玲“把笔触伸到人的灵魂深处,把隐含在内心的欲望赤裸裸地挖出来。她的笔锋像钱钟书那样犀利、尖刻,又如鲁迅那样冷峻。和他们不同的是,她是从女人的眼光与心理出发善意地嘲讽,更多了一些细腻和温柔敦厚的特色。‘因为懂得,所以慈悲’,以最广大的慈悲胸怀对待人生中的善与恶,虽犀利冷峻,并不剑拔弩张。”(5)这种慈悲,这种怜悯,不仅表现在作品的内容上,同时也寄寓在汉字的语言旋律中。可以这样说,《金锁记》这支哀怨凄幽的曲调,是张爱玲为所有“七巧们”弹奏的一曲挽歌。张爱玲的小说不仅让我们领略到了她的才能、智慧、敏锐和尖锐,同时,其语言中所散发出的那种幽远深邃的“历史情怀”,使她的笔端有了“一种超常的力度和高贵”(余秋雨先生语),而《金锁记》的语言形象,则是我们全面认识汉语言在小说创作中独特的艺术魅力的一个标本。
尽管几十年来,张爱玲的小说始终存在于中国正统话语的体制之外,仅仅到了80年代中期之后,才得到更多的人的理解和认同。一个作家的这种“诞生、沉寂、再生”的全过程,恰恰反映出张爱玲小说中那种绵绵不断的“历史情怀”,而这些又是透过她的汉语语言艺术的运用所折射出来的。本文就是试图通过对张爱玲小说语言特色的另一面的具体分析,以求把握张爱玲文学的独特语境,从而找出张爱玲之所以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的原因之一。
2000年8月3日于扬州梅岭吴进
参阅文献
(1)朱光潜《散文的声音节奏》,安徽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0页。
(2)老舍《出口成章》,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24页。
(3)波斯彼夫主篇:《文艺学引论》,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40页。
(4)于青《张爱玲传略》,《张爱玲文集》第四卷,安徽文艺出版社,1936年版,第429页。
(5)孔庆茂《张爱玲传》,海南国际新闻出版社中心,1996年版,第121页。
分家后,七巧带着儿子长白,女儿长安另租了一幢屋子住了下来,和姜家各房很少来往。
隔了几个月,姜季泽忽然上门来了。
七巧心里便疑惑他是来借钱的,加意防备着。
虽然他不向她哭穷,但凡谈到银钱交易,她总觉得有点危险,便岔开了。
季泽两肘撑在藤椅的扶手上,交叉十指,手搭凉棚,影子落在眼睛上,深深的唉了一声。
七巧笑道:“没有别的,要不就是你在外头玩得太厉害。自己做错了事,还唉声叹气的仿佛谁害了你似的。你们姜家就没有一个好人!”说着,举起白团扇,作势要打。
季泽把那交叉着的十指往下移了一移,两只大拇指按在嘴唇上,两只食指缓缓抚摸着鼻梁,露出一双水汪汪的眼睛来。那眼珠却是水仙花缸底的黑石子,上面汪着水,下面冷冷的没有表情,看不出他在想什么。
七巧道:“我非打你不可!”季泽的眼睛里忽然冒出一点笑泡儿道:“你打,你打!”
季泽带笑将肩膀耸了一耸,凑了上去道:“你倒是打我一下罢!害得我浑身骨头痒着,不得劲儿!”
七巧一直嚷嚷着要打季泽,却一直舍不得打。
季泽把椅子换了个方向,面朝墙坐着,人向椅背上一靠,双手蒙住了眼睛,又是长长的叹了口气。
七巧啃着扇子柄,斜瞟着他道:“你今儿是怎么了?受了暑吗?”
季泽道:“你哪里知道?”半晌,他低低地一个字一个字说道:“你知道我为什么跟家里的那个不好,为什么我拼命的在外头玩,把产业都败光吗?你知道这都是为了谁?”
七巧不知不觉有点胆寒,走得远远的,倚在炉台上,脸色慢慢的变了。
季泽跟了过来。七巧垂着头,肘弯撑在炉台上,手里擎着团扇,扇子上的杏黄穗子顺着她的额角拖下来。
这一声七巧叫得一切都在不言中。
七巧背过脸去淡淡笑道:“我要相信你才怪呢!”
七巧的手直打颤,扇柄上的杏黄穗子在她的额上苏苏摩擦着。
季泽道:“你信也罢!不信也罢!信了又怎样?横竖我们半辈子已经过去了,说也白说。我只求你原谅我这一片心。我为你吃了这些苦,也就不算冤枉了。”
季泽是情场老手,他自然明白这些年七巧对他的心。
为了骗七巧的钱,他在演戏背台词,满嘴谎言。
他明明害怕七巧缠住他不放,一直躲着七巧,却偏偏说是为她好。
女人有时候只相信甜言蜜语,只相信耳朵听到的,却从不过脑子想一想,从不思考那个人的实际行动。
一个男人如果真的爱一个女人,会一直躲着她?他会想尽一切办法找到她,待在她身边,他会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不会让心爱女人吃苦受委屈,更不会让别人欺负她,他会像爱自己一样爱她保护她。
只可惜,被爱蒙住双眼的七巧没有想到这些,她还以为季泽像她一样痴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