谐音歇后语

谐音歇后语,第1张

公鸡戴帽子 -- 官(冠)上加官(冠)

鸡脑袋上磕烟灰 -- 几(鸡)头受气

鸡啄蚂蚁 -- 正合适(食)

纳鞋底不用锥子 -- 真(针)好

纸做的栏杆 -- 不能依(倚)靠

纸糊的凳子 -- 不能做(坐)

纸糊的炉子 -- 过(锅)来就不行

纸糊的琵琶 -- 谈(弹)不得

驴皮贴墙上 -- 不象话(画)

拐子进医院 -- 自觉(治脚)

青蛙跳在大鼓上 -- 懂懂(咚咚)

拄拐杖下煤窑 -- 步步倒霉(煤)

拉胡子过大街 -- 谦虚(牵须)

画上的马 -- 不奇(骑)

枣核截板 -- 没几句(锯)

卖布不带尺 -- 存心不良(量)

卖虾米不拿秤 -- 抓瞎(虾)

营火虫的屁股 -- 没大量(亮)

和尚打伞 -- 无法(发)无天

和尚分家 -- 多事(寺)

和尚坐岩洞 -- 没事(寺)

和尚拖木头 -- 出了事(寺)

和尚的房子 -- 妙(庙)

和尚的脑壳 -- 没法(发)

斧子破毛竹 -- 着急(斫节)

鱼池里下网 -- 多余(鱼)

狐狸吵架 -- 一派胡(狐)言

狐狸骑老虎 -- 狐假(驾)虎威

狗长犄角 -- 洋(羊)气

狗吃豆腐脑 -- 闲(衔)不着

狗吃青草 -- 装样(羊)

狗吃黄瓜 -- 错了时(食)

盲人做油条 -- 瞎咋乎(炸糊)

盲人戴眼镜 -- 聪(充)明

放牛的吃螃蟹 -- 不待言(带盐)

炒咸菜放盐 -- 太闲(咸)了

炕上安锅 -- 改造(灶)

河边洗黄莲 -- 何(河)苦

河里长菜 -- 不焦(浇)

油浇蜡烛 -- 一条心(芯)

泥水匠整耗子 -- 敷衍(眼)了事

泥水匠无灰 -- 专(砖)等着

泥水匠招手 -- 要你(泥)

泥水匠的瓦刀 -- 光图(涂)表面

泥菩萨身上长草 -- 慌(荒)了神

泥鳅打鼓 -- 乱谈(弹)

怯木匠 -- 就是一句(锯)

空中挂灯笼 -- 玄(悬)了

空梭子补网 -- 没法治(织)

空棺材出丧 -- 目(木)中无人

空蒸笼上锅台 -- 争(蒸)气

肩膀上放烘笼 -- 恼(脑)火

线板上的针 -- 憋(别)着

春天的果园 -- 有道理(桃李)

春秋望田头 -- 专门找差(岔)儿

玻璃菩萨 -- 明白人(神)

赵匡胤卖包子 -- 御驾亲征(蒸)

赵匡胤流鼻血 -- 正(朕)在红

挖了眼的判官 -- 瞎管(鬼)

城隍庙的鼓 -- 鬼瞧(敲)

城隍老爷的马 -- 不见奇(骑)

城隍老爷的胡豆 -- 鬼吵(炒)

城隍老爷戴孝 -- 白跑(袍)

药店里的甘草 -- 少不了的一位(味)

药铺里开抽屉 -- 找玩(丸)

茶食店里失火 -- 果然(燃)

茶馆里招手 -- 胡(壶)来

草把作灯 -- 粗心(芯)

草泥塘里翻泡 -- 发笑(酵)

草帽子当锣 -- 想(响)不起来

草滩失火 -- 留情(青)

荞麦皮打浆糊 -- 两不沾(粘)

荆条棵上挂鞋底 -- 扯(刺)皮

带马桶坐大堂 -- 赃(脏)官

树小荫凉少 -- 照应(罩影)不到

树倒了 -- 没影(荫)

咸肉汤下面 -- 不用言(盐)

咸盐吃多了 -- 尽管闲(咸)事

咸菜烧豆腐 -- 有言(盐)在先

咸菜煮豆腐 -- 不必多言(盐)

咸菜蘸大酱 -- 太严(盐)重了

歪头和尚拜忏 -- 不对劲(颈)

面条点灯 -- 犯(饭)不着

妈妈的众姐姐 -- 多疑(姨)

戏台上的垛口 -- 不成(布城)

戏台上的鞭子 -- 加码(假马)

观音堂里着火 -- 妙哉(庙灾)

孙猴子坐金銮殿 -- 不象仁(人)君

寿星打靶 -- 老腔(枪)

寿星弹琵琶 -- 老生常谈(弹)

麦柴秆吹火 -- 小气(器)

弄堂里跑马 -- 题(蹄)难出

扯胡子过河 -- 谦虚(牵须)过度(渡)

扯铃扯到半空中 -- 空想(响)

抓蜂吃蜜 -- 恬(甜)不知耻(刺)

护国寺买骆驼 -- 没那个事(市)

花椒掉进大米里 -- 麻烦(饭)了

苍蝇飞进牛眼里 -- 找累(泪)吃

豆渣贴门神 -- 不沾(粘)

豆箕柴着火 -- 着急(箕)

豆腐干煮肉 -- 有份数(荤素)

豆腐乳做菜 -- 哪还用言(盐)

两口子锄地 -- 不顾(雇)人

两百钱的花生 -- 有得驳(剥)

两手捧寿桃 -- 有理(礼)

两把号吹成一个调 -- 想(响)到一块来了

旱魅拜夜叉 -- 尽(精)见鬼

园外竹笋 -- 外甥(生)

男人不打老婆 -- 好福气(夫妻)

秀才做诗 -- 有两手(首)

秃子脱帽子 -- 头名(明)

何家姑娘给郑家 -- 正合适(郑何氏)

肚子里撑船 -- 内行(航)

龟盖量米 -- 什么声(升)

饭锅里冒烟 -- 迷(米)糊了

床底下点蚊香 -- 没下文(蚊)

冻豆腐 -- 难办(拌)

冷锅炒热豆子 -- 越吵(炒)越冷淡

灶神上贴门神 -- 话(画)中有话(画)

沙石打青石 -- 实(石)打实(石)

沙滩上行船 -- 搁(起)浅了

没角的牛 -- 假骂(马)

没有赶庙会 -- 莫急(挤)

没有底的棺材 -- 不成(盛)人

没钱买海螺 -- 省些(吸)

怀儿婆过独木桥 -- 铤(挺)而(儿)走险

怀里揣马勺 -- 诚(盛)心

怀里揣棉花 -- 软(暖)心

怀里揣蓖子 -- 舒(梳)心

穷人买米 -- 一声(升)头

穷木匠开张 -- 只有一句(锯)

补锅匠栽筋斗 -- 倒贴(铁)

张天师下海 -- 莫(摸)怪

张天师跪在泥水里 -- 求情(晴)

张果老的驴 -- 不见奇(骑)

孔夫子搬家——尽输(书)

大葱拌豆腐——一清(青)二白

咸菜煎豆腐——有言(盐)在先

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嘴上抹石灰——白说(刷)

精装茅台——好久(酒)

猪八戒拍照——自找难堪(看)

怀里揣小拢子——舒(梳)心

小苏他爹——老输(苏)

四两棉花——谈(弹)不上

梁山泊军师——无(吴)用

十二个时辰占三个字--身(申)子虚(戌)

十八岁的宫娥--正享福(想夫)

十文钱掉了一文--久闻(九文)

十五的月光--大量(亮)

十月里的桑叶--谁来睬(采)你,(对付硝烟诱饵的最好办法)

八十岁的老太打哈欠--一望无涯(牙)

八月的核桃--挤满了人(仁)

八百个铜钱穿一串--不成调(吊)

九月初八问重阳--不久(九)

刀子切元宵--不愿(圆)

三九天穿单衣--威(畏)风

三十年的纺织娘--老油(蚰)嘴,(评评粘网的老蚰蚰如何?)

三个钱买个牛肚子--尽吵(草),(这牛屎铺里肚子不好

的大有人在)

三个菩萨堂--妙妙妙(庙庙庙)

三尺长的梯子--搭不上言(檐),(对许多话题深有此感)

三毛加一毛--时髦(四毛)

三月的杨柳--分外青(亲)

三更半夜出世--害死(亥时)人

大车拉煎饼--贪(摊)的多

大麦掉在乱麻里--忙(芒)无头绪

土地堂里填窟窿--不妙(补庙)

土地爷坐秤盘--志诚(自称)

土地爷坐班房--劳(牢)神了

土地爷洗脸--失(湿)面子

土地爷掉井--劳(捞)不起大驾

土地老爷的内脏--实(石)心实(石)肠

土地老爷穿素--白跑(袍)

土杏儿--苦孩(核)子

土蚕钻进花生壳--假充好人(仁)

下雨天不打伞--吝啬(淋湿)

下雨天出太阳--假情(晴)

下雨天不戴帽--临(淋)到头上

丈二宽的褂子--大摇(腰)大摆

上鸡窝摔筋头--笨(奔)蛋

山上滚石头--实(石)打实(石)

山头上吹喇叭--名(鸣)声远扬

山西的胡桃--瞒人(满仁)

山沟里敲鼓--回想(响)

千年的枯庙--没声(僧),(据说这里观庙的多,念经的少?)

门神里卷灶神--话(画)里有话(画)

门神老爷吃甘蔗--指教(纸嚼)

马背上打掌子--离题(蹄)太远

弓起腰杆淋大雨--背时(湿)

小豆做干饭--总闷(焖)着

小和尚头上拍苍蝇--正大(打)光明,(这网上需要提倡

这种打法)

小炉灶翻身--倒霉(煤)

小炉匠戴眼镜--找咱(碴),(这网上不少专业近视小炉匠)

小姑娘梳头--自便(辫),(这好象是网规的最好注解!)

小葱拌豆腐--一清(青)二白

小碗吃饭--靠天(添)

飞机上挂暖瓶--高水平(瓶),(尤其是一些诗作)

飞机上吹喇叭--空想(响)

飞机上放鞭炮--想(响)得高

谐音笑话:一个乡里开会,由于谐音,村长说:“兔子们,虾米们,不要浆瓜,咸菜太贵了。”(同志们,乡民们,不要讲话,现在开会了。)主持人说:“咸菜请香肠浆瓜。”(现在请乡长讲话。)乡长说:“兔子们,虾米们,今天的饭狗吃了,大家都是大王八。”(同志们,乡民们,今天的饭够吃了、大家都用大碗吧)坛子里喂猪----一个一个地来

坛子里养王八--包活不包长

坛子里养乌龟---越养越小

坛子里掷骰子--没跑

坛子里种豆子--扎不下根

坛子里抓辣豆瓣--辣手

坛子里捉乌龟--手到擒来

昙花开放----一时现

谈心不点灯--说黑话

檀木雕的菩萨---灵是不灵,稳却稳当

檀木做的油尖---挨打

汤罐里煮鸭---突出一张嘴

唐伯虎进宁王府--装疯卖傻

唐伯虎追秋香--千方百计

唐三藏的徒弟---三个

唐三藏读佛经--出口成章

唐三藏过火焰山--没咒念

唐三藏过平顶山---凶多吉少

唐三藏念紧箍咒---猴头受罪

唐三藏取经---全靠孙猴子

唐三藏撞见牛毛王--舌头短截

唐僧念书----一本正经

唐僧取经----一心一意

唐僧相信白骨精--人妖不分

唐山的火车---倒煤(霉)

堂屋里打酒厨房卖--便宜不出外

堂屋里挂粪桶--臭名在外

堂屋里挂兽皮--不象话(画)

棠梨不叫棠梨--杜梨(肚里)

塘里的浮萍---生根不落地

塘里的泥鳅---翻不了大浪

塘里无鱼---虾子贵

塘里行船---无出路

糖面做娃娃--适甜人儿

糖捏的人-----吹就化

螳螂挡车逞霸道---没有好下场

螳螂挡车---自不量力

螳螂肚子蛤蟆嘴--瞧你的榜样

螳螂落油锅---全身都酥(酸)

螳螂扑蝉---不计后患

躺着说话--不怕腰疼

烫了屁股的猴子--急红了眼

烫手的粥盆--扔了心痛,不扔手痛

桃柴进山--多佘

桃着扁担进门--横祸(货)

  大家都知道,一般人要是被选进宫里当妃子,基本上就不可能再出来了。但是,要是有一个妃子两次被赶出后宫,还能两次再回去,大家可能都会觉得很新鲜。事实上,天宝年间,杨贵妃就曾经两次因为感情纠纷被唐玄宗送回娘家,可是难得的是,杨贵妃不仅又重新回到了后宫,还因此奠定了六宫专宠的地位,成就了一段著名的 佳话。这是怎么回事呢唐玄宗将儿媳 纳入后宫,封为贵妃,比照皇后对待。对于这个费了那么多周折才得到的妃子,唐玄宗也是宠爱有加。有一次,唐玄宗在宫里赏着名花,喝着美酒,再看看贵妃,他心满意足地说了一句:我得到贵妃,就好像得到一个宝贝一样啊。还因此谱了一首曲子叫《得宝子》。但是,日子过久了,再好的伴侣也难免会有磕磕碰碰,就在天宝五载,也就是玄宗册立杨贵妃之后不到一年,他们两个之间的第一次感情风波发生了。,  一、第一次出宫 这一年的七月,唐玄宗因为杨贵妃“妒悍不逊”,一怒之下,把杨贵妃打发回娘家了。谁都知道,皇帝后宫美人无数,彼此嫉妒也是后妃的常态。那么,让杨贵妃如此嫉妒的人是谁呀有从小看戏听故事的经验,好多人肯定会说,是不是那个叫梅妃的女人啊。这个梅妃又是何许人呢根据《梅妃传》的记载,梅妃姓江,叫采苹,是福建人。她入宫比杨贵妃还早呢。当年武惠妃去世,唐玄宗不是闷闷不乐吗高力士就到全国给他海选美女,还没选到杨玉环呢,先在福建发现江采苹了。江采苹不光长得漂亮,也是个才女,九岁就能背《诗经》,长大了更是擅长诗赋。因为有文化,所以比较风雅,特别喜欢清丽脱俗的梅花,把自己屋子周围都种上了梅树,所以唐玄宗才管她叫梅妃。梅妃刚入宫的时候也特别得宠,但是,后来杨贵妃不是来了吗一山难容二虎,两个人之间难免就彼此嫉妒起来了。这两个美女长得一肥一瘦,就开始彼此进行人身攻击,杨贵妃管梅妃叫梅精,梅妃管杨贵妃叫肥婢。当然,斗到后来,杨贵妃逐渐占了上风了,梅妃也就逐渐被冷落。可是,唐玄宗不是风流天子吗偶尔旧情难忘,又去私会梅妃,结果让杨贵妃抓了个正着,对唐玄宗连损带挖苦,这才把唐玄宗惹恼了的。是不是这么回事呢尽管有无名氏的《梅妃传》传世,尽管《全唐诗》里还收了一首诗,名字叫《一斛珠》,号称是梅妃所作,尽管梅妃的故事在民间流传很广,但是,我还是要说,它恐怕不是真的,梅妃这个人根本就不存在。为什么呢首先,从文献上讲,无论是两《唐书》、《资治通鉴》等等官方文献也好,还是 的笔记 也好,都没有关于梅妃的只言片语,所谓梅妃最早的记载最早出现在南宋,这时候距离唐玄宗时代已经过去了几百年,编故事的可能性很大。其次,按照《梅妃传》的记载,梅妃不仅自己长得瘦弱,而且还特别瞧不起长得胖的,管杨贵妃叫肥婢。可是,大家都知道, 喜欢的就是杨贵妃那样丰满艳丽的女人,至于瘦弱文雅的美人是到 才开始受人追捧的。梅妃要真是生在唐朝,恐怕得下功夫增肥,怎么还会有心情骂别人肥呢!第三,按照《梅妃传》的说法,武惠妃死后,梅妃得宠。可是,假如唐玄宗的感情空白已经被梅妃填补上了,那他还冒那么大的道德风险夺儿媳妇干吗这样看来,所谓梅妃的故事并不可信,她不过是 人为了和杨贵妃作对比而 的文学形象,就像有西施就有东施一样,是文学想象的产物。既然这个人根本不存在,那当然也就谈不上让杨贵妃嫉妒了。,

 大家都知道,一般人要是被选进宫里当妃子,基本上就不可能再出来了。但是,要是有一个妃子两次被赶出后宫,还能两次再回去,大家可能都会觉得很新鲜。事实上,天宝年间,杨贵妃就曾经两次因为感情纠纷被唐玄宗送回娘家,可是难得的是,杨贵妃不仅又重新回到了后宫,还因此奠定了六宫专宠的地位,成就了一段著名的佳话。这是怎么回事呢

 唐玄宗将儿媳纳入后宫,封为贵妃,比照皇后对待。对于这个费了那么多周折才得到的妃子,唐玄宗也是宠爱有加。有一次,唐玄宗在宫里赏着名花,喝着美酒,再看看贵妃,他心满意足地说了一句:我得到贵妃,就好像得到一个宝贝一样啊。还因此谱了一首曲子叫《得宝子》。但是,日子过久了,再好的伴侣也难免会有磕磕碰碰,就在天宝五载,也就是玄宗册立杨贵妃之后不到一年,他们两个之间的第一次感情风波发生了。

 一、第一次出宫

 这一年的七月,唐玄宗因为杨贵妃“妒悍不逊”,一怒之下,把杨贵妃打发回娘家了。谁都知道,皇帝后宫美人无数,彼此嫉妒也是后妃的常态。那么,让杨贵妃如此嫉妒的人是谁呀有从小看戏听故事的经验,好多人肯定会说,是不是那个叫梅妃的女人啊。这个梅妃又是何许人呢根据《梅妃传》的记载,梅妃姓江,叫采苹,是福建人。她入宫比杨贵妃还早呢。当年武惠妃去世,唐玄宗不是闷闷不乐吗高力士就到全国给他海选美女,还没选到杨玉环呢,先在福建发现江采苹了。江采苹不光长得漂亮,也是个才女,九岁就能背《诗经》,长大了更是擅长诗赋。因为有文化,所以比较风雅,特别喜欢清丽脱俗的梅花,把自己屋子周围都种上了梅树,所以唐玄宗才管她叫梅妃。梅妃刚入宫的时候也特别得宠,但是,后来杨贵妃不是来了吗一山难容二虎,两个人之间难免就彼此嫉妒起来了。这两个美女长得一肥一瘦,就开始彼此进行人身攻击,杨贵妃管梅妃叫梅精,梅妃管杨贵妃叫肥婢。当然,斗到后来,杨贵妃逐渐占了上风了,梅妃也就逐渐被冷落。可是,唐玄宗不是风流天子吗偶尔旧情难忘,又去私会梅妃,结果让杨贵妃抓了个正着,对唐玄宗连损带挖苦,这才把唐玄宗惹恼了的。是不是这么回事呢尽管有无名氏的《梅妃传》传世,尽管《全唐诗》里还收了一首诗,名字叫《一斛珠》,号称是梅妃所作,尽管梅妃的故事在民间流传很广,但是,我还是要说,它恐怕不是真的,梅妃这个人根本就不存在。为什么呢首先,从文献上讲,无论是两《唐书》、《资治通鉴》等等官方文献也好,还是的笔记也好,都没有关于梅妃的只言片语,所谓梅妃最早的记载最早出现在南宋,这时候距离唐玄宗时代已经过去了几百年,编故事的可能性很大。其次,按照《梅妃传》的记载,梅妃不仅自己长得瘦弱,而且还特别瞧不起长得胖的,管杨贵妃叫肥婢。可是,大家都知道,喜欢的就是杨贵妃那样丰满艳丽的女人,至于瘦弱文雅的美人是到才开始受人追捧的。梅妃要真是生在唐朝,恐怕得下功夫增肥,怎么还会有心情骂别人肥呢!第三,按照《梅妃传》的说法,武惠妃死后,梅妃得宠。可是,假如唐玄宗的感情空白已经被梅妃填补上了,那他还冒那么大的道德风险夺儿媳妇干吗这样看来,所谓梅妃的故事并不可信,她不过是人为了和杨贵妃作对比而的文学形象,就像有西施就有东施一样,是文学想象的产物。既然这个人根本不存在,那当然也就谈不上让杨贵妃嫉妒了。

吃完饭,再磨蹭一会不就到晚上了吗,皇帝今天已经没吃好饭了,总不能再睡不好觉吧。这时候,高力士又上奏了,说贵妃在家闭门思过已经一天了,想来对自己的错误已经有了深刻的认识。惩罚不是目的,教育才是目的,既然教育的目的已经达到,还是请皇帝把贵妃迎回来吧。别看唐玄宗当时在朝廷里听不进意见了,对高力士这个提议他可是从谏如流,马上采纳。那怎么接回来呢唐朝可还是实行宵禁制度的,一到晚上,宫门也关了,各坊的坊门也关了,谁也不许到处走动。这难不倒唐玄宗,他亲自批条子,让禁军去接,皇帝的禁军执行公务,什么门敢不给开呀!可能有人要说,这么兴师动众干什么呀,等第二天早晨再接不也一样吗可是,唐玄宗当时可是度日如年啊,一分钟也不想多等了,再说了,他也害怕等到天亮。趁着天黑迎回来,就算是丢脸,也只有宦官、禁军这些自己人知道;要是大白天去迎,不是天下人都知道了吗刚刚把人送回去就又迫不及待的接回来,唐玄宗也丢不起这个面子。皇帝派人去接,就等于已经先认错了,杨贵妃怎么表示啊根据《旧唐书·杨贵妃传》的记载,她回宫之后,“伏地谢罪”,也主动认错了。玄宗一看,这不是给我面子吗更加高兴了,赶紧一把拉起来,安慰了好半天。杨贵妃除了有堂哥之外,不是还有三个姐姐吗眼看着皇帝和妃子和好如初,第二天,这三个姐姐作为娘家人,赶紧跑来祝贺。玄宗一看更是高兴得不得了。当即下令,赏赐杨贵妃的三个姐姐每年一百万钱买脂粉!不光是娘家姐姐沾光,身边的宦官也跟着沾光了。按照《旧唐书》的记载,“帝骤赐左右不可赀”。头一天看左右谁都不顺眼,没事就暴打一顿,今天到好,看谁都高兴,撒钱都撒到手软了。这还不算,杨贵妃不是因为皇帝整天从民间往宫里海选美女才吃醋的吗玄宗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了,从此痛改前非吧,眼睛只看贵妃一个人,再不拈花惹草了。按照《资治通鉴》的说法,就是“自是恩遇愈隆,后宫莫得进矣”。这一下,后宫里其他的妃嫔可就倒霉了。本来,虽然后宫得宠比中**还难,但至少还有个盼头。现在杨贵妃专宠,她们连希望都没有了。最可怜的是那些刚刚被花鸟使选进来的美人,连皇帝长什么样子都不知道,直接就给打发到各处行宫看房子去了,一生再也没有出头之日。但是,杨贵妃也好,唐玄宗也好,他们可不管这些。对他们来说,这次吵架只是感情的一支催化剂罢了。两个人吵架谁赢了表面上看玄宗和妃子是对赔不是,平分秋色,但其实明眼人一眼就看出来了,是玄宗更离不开杨贵妃啊,面子也不要了,钱也赏了,错误也改了,为了讨妃子一笑,玄宗容易吗!,

 吃完饭,再磨蹭一会不就到晚上了吗,皇帝今天已经没吃好饭了,总不能再睡不好觉吧。这时候,高力士又上奏了,说贵妃在家闭门思过已经一天了,想来对自己的错误已经有了深刻的认识。惩罚不是目的,教育才是目的,既然教育的目的已经达到,还是请皇帝把贵妃迎回来吧。别看唐玄宗当时在朝廷里听不进意见了,对高力士这个提议他可是从谏如流,马上采纳。那怎么接回来呢唐朝可还是实行宵禁制度的,一到晚上,宫门也关了,各坊的坊门也关了,谁也不许到处走动。这难不倒唐玄宗,他亲自批条子,让禁军去接,皇帝的禁军执行公务,什么门敢不给开呀!可能有人要说,这么兴师动众干什么呀,等第二天早晨再接不也一样吗可是,唐玄宗当时可是度日如年啊,一分钟也不想多等了,再说了,他也害怕等到天亮。趁着天黑迎回来,就算是丢脸,也只有宦官、禁军这些自己人知道;要是大白天去迎,不是天下人都知道了吗刚刚把人送回去就又迫不及待的接回来,唐玄宗也丢不起这个面子。

 皇帝派人去接,就等于已经先认错了,杨贵妃怎么表示啊根据《旧唐书·杨贵妃传》的记载,她回宫之后,“伏地谢罪”,也主动认错了。玄宗一看,这不是给我面子吗更加高兴了,赶紧一把拉起来,安慰了好半天。杨贵妃除了有堂哥之外,不是还有三个姐姐吗眼看着皇帝和妃子和好如初,第二天,这三个姐姐作为娘家人,赶紧跑来祝贺。玄宗一看更是高兴得不得了。当即下令,赏赐杨贵妃的三个姐姐每年一百万钱买脂粉!不光是娘家姐姐沾光,身边的宦官也跟着沾光了。按照《旧唐书》的记载,“帝骤赐左右不可赀”。头一天看左右谁都不顺眼,没事就暴打一顿,今天到好,看谁都高兴,撒钱都撒到手软了。这还不算,杨贵妃不是因为皇帝整天从民间往宫里海选美女才吃醋的吗玄宗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了,从此痛改前非吧,眼睛只看贵妃一个人,再不拈花惹草了。按照《资治通鉴》的说法,就是“自是恩遇愈隆,后宫莫得进矣”。这一下,后宫里其他的妃嫔可就倒霉了。本来,虽然后宫得宠比中**还难,但至少还有个盼头。现在杨贵妃专宠,她们连希望都没有了。最可怜的是那些刚刚被花鸟使选进来的美人,连皇帝长什么样子都不知道,直接就给打发到各处行宫看房子去了,一生再也没有出头之日。但是,杨贵妃也好,唐玄宗也好,他们可不管这些。对他们来说,这次吵架只是感情的一支催化剂罢了。两个人吵架谁赢了表面上看玄宗和妃子是对赔不是,平分秋色,但其实明眼人一眼就看出来了,是玄宗更离不开杨贵妃啊,面子也不要了,钱也赏了,错误也改了,为了讨妃子一笑,玄宗容易吗!

,  二、第二次出宫 可是,人总是好了伤疤忘了疼,错误也总是犯了再改,改了再犯。四年之后,唐玄宗天宝九载二月,唐玄宗又一次把杨贵妃送回娘家了。这次又为了什么呢《资治通鉴》只写了简单的六个字“杨贵妃复忤旨”。到底什么才叫忤旨呢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这一次,不是唐玄宗花心,而是杨贵妃 了!怎么回事呢《杨太真外传》记载,说天宝九载二月的一天,杨贵妃偷偷地吹唐玄宗的大哥宁王的紫玉笛,被唐玄宗看见了。可能有人不明白,吹宁王的笛子有什么了不起的其实,这吹笛子不过是古代人一种含蓄的说法,它的真实意思就是杨贵妃和宁王的关系不寻常!关于这一点,唐朝诗人张祜写得就更露骨了。他有一首诗叫《宁哥来》:“日映宫城雾半开,太真帘下畏人猜。黄翻绰指向西树,不信宁哥回马来。”什么意思呢雾气蒙蒙的宫城里,杨贵妃站在珠帘之下想心事,但是又怕被人猜到。可是,越怕人知道的事情越瞒不住。这时候,一个宫里的小丑黄翻绰就跟杨贵妃开玩笑,往西边一指,说:宁王来了!杨贵妃虽然不信,但是还是忍不住往西边看,宁哥是不是真的又回来了要知道,宁王李宪可是唐玄宗的大哥,要是爱妃居然和他有染,唐玄宗当然无法忍受。但是,它是不是真的啊根本不可能。为什么呢因为到天宝九载的时候,宁王李宪已经死了十年了。我们讲过,宁王是开元二十九年年底去世的,当年杨贵妃的前夫寿王李瑁小的时候曾经被宁王抚养,所以还特地打报告要求给宁王服丧。这些都是有据可查的信史。现在,时隔十年,杨贵妃怎么会跟一个死人有染呢!,

 二、第二次出宫

 可是,人总是好了伤疤忘了疼,错误也总是犯了再改,改了再犯。四年之后,唐玄宗天宝九载二月,唐玄宗又一次把杨贵妃送回娘家了。这次又为了什么呢《资治通鉴》只写了简单的六个字“杨贵妃复忤旨”。到底什么才叫忤旨呢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这一次,不是唐玄宗花心,而是杨贵妃了!怎么回事呢《杨太真外传》记载,说天宝九载二月的一天,杨贵妃偷偷地吹唐玄宗的大哥宁王的紫玉笛,被唐玄宗看见了。可能有人不明白,吹宁王的笛子有什么了不起的其实,这吹笛子不过是古代人一种含蓄的说法,它的真实意思就是杨贵妃和宁王的关系不寻常!关于这一点,唐朝诗人张祜写得就更露骨了。他有一首诗叫《宁哥来》:“日映宫城雾半开,太真帘下畏人猜。黄翻绰指向西树,不信宁哥回马来。”什么意思呢雾气蒙蒙的宫城里,杨贵妃站在珠帘之下想心事,但是又怕被人猜到。可是,越怕人知道的事情越瞒不住。这时候,一个宫里的小丑黄翻绰就跟杨贵妃开玩笑,往西边一指,说:宁王来了!杨贵妃虽然不信,但是还是忍不住往西边看,宁哥是不是真的又回来了要知道,宁王李宪可是唐玄宗的大哥,要是爱妃居然和他有染,唐玄宗当然无法忍受。但是,它是不是真的啊根本不可能。为什么呢因为到天宝九载的时候,宁王李宪已经死了十年了。我们讲过,宁王是开元二十九年年底去世的,当年杨贵妃的前夫寿王李瑁小的时候曾经被宁王抚养,所以还特地打报告要求给宁王服丧。这些都是有据可查的信史。现在,时隔十年,杨贵妃怎么会跟一个死人有染呢!

既然现成的两种解释都不成立,那杨贵妃究竟是因为什么忤旨的呢我想,宫闱密事的神秘性就在这里,真实原因可能永远是个谜了,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这次杨贵妃的过错比较大。为什么呢从唐玄宗的态度就可以看出来了。上一次出宫的时候,玄宗不是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当天就把杨贵妃接回来了吗可是这次,唐玄宗似乎很是沉得住气,送回去之后,再没什么表示了。这下子,杨家可着了急了。要知道,当时杨家满门富贵,不就靠着贵妃吗如果贵妃失宠了,他们不也得树倒猢狲散吗怎么办呢眼看皇帝在气头上,娘家人不好出面,找个说客吧。找谁呢当时有一个户部郎中叫吉温,伶牙俐齿,心机深沉,是个八面玲珑的家伙。杨家就托他去游说唐玄宗了。怎么游说呢吉温跟唐玄宗说:“妇人识虑不远,违忤圣心,陛下何爱宫中一席之地,不使之就死,岂忍辱之于外舍邪”杨贵妃是个女人,头发长,见识短,陛下想杀就杀,没有问题。但是,她毕竟是一个妃子,你就是让她死也得在宫里死,怎么忍心让她在外面忍受羞辱呢吉温这话说得有没有水平啊太有水平了。一下子就把内外的界限划出来了。杨贵妃相对你唐玄宗是内人,就算处理也要在内部处理,怎么可能让她流落在外面呢果然,唐玄宗一听吉温这样说,大为感动,又绷不住了。赶紧派一个宦官去看杨贵妃。而且,跟上次一样,还是把御馔分了一半给杨贵妃送去。可能有人会说,唐玄宗是不是上辈子没吃过饭啊总是把吃饭看得那么重其实,这就是不懂唐玄宗的心了。吃饭是 最基本的内容,所谓甘苦共尝,不也是从吃饭引申出来的情感吗一个人要是许诺一辈子跟你一起吃饭,可比许诺你九千九百九十九朵玫瑰实在多了!,

 既然现成的两种解释都不成立,那杨贵妃究竟是因为什么忤旨的呢我想,宫闱密事的神秘性就在这里,真实原因可能永远是个谜了,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这次杨贵妃的过错比较大。为什么呢从唐玄宗的态度就可以看出来了。上一次出宫的时候,玄宗不是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当天就把杨贵妃接回来了吗可是这次,唐玄宗似乎很是沉得住气,送回去之后,再没什么表示了。这下子,杨家可着了急了。要知道,当时杨家满门富贵,不就靠着贵妃吗如果贵妃失宠了,他们不也得树倒猢狲散吗怎么办呢眼看皇帝在气头上,娘家人不好出面,找个说客吧。找谁呢当时有一个户部郎中叫吉温,伶牙俐齿,心机深沉,是个八面玲珑的家伙。杨家就托他去游说唐玄宗了。怎么游说呢吉温跟唐玄宗说:“妇人识虑不远,违忤圣心,陛下何爱宫中一席之地,不使之就死,岂忍辱之于外舍邪”杨贵妃是个女人,头发长,见识短,陛下想杀就杀,没有问题。但是,她毕竟是一个妃子,你就是让她死也得在宫里死,怎么忍心让她在外面忍受羞辱呢吉温这话说得有没有水平啊太有水平了。一下子就把内外的界限划出来了。杨贵妃相对你唐玄宗是内人,就算处理也要在内部处理,怎么可能让她流落在外面呢果然,唐玄宗一听吉温这样说,大为感动,又绷不住了。赶紧派一个宦官去看杨贵妃。而且,跟上次一样,还是把御馔分了一半给杨贵妃送去。可能有人会说,唐玄宗是不是上辈子没吃过饭啊总是把吃饭看得那么重其实,这就是不懂唐玄宗的心了。吃饭是最基本的内容,所谓甘苦共尝,不也是从吃饭引申出来的情感吗一个人要是许诺一辈子跟你一起吃饭,可比许诺你九千九百九十九朵玫瑰实在多了!

唐玄宗与杨贵妃想象图

大家都知道,一般人要是被选进宫里当妃子,基本上就不可能再出来了。但是,要是有一个妃子两次被赶出后宫,还能两次再回去,大家可能都会觉得很新鲜。事实上,天宝年间,杨贵妃就曾经两次因为感情纠纷被唐玄宗送回娘家,可是难得的是,杨贵妃不仅又重新回到了后宫,还因此奠定了六宫专宠的地位,成就了一段著名的爱情佳话。这是怎么回事呢?

唐玄宗将儿媳杨玉环纳入后宫,封为贵妃,比照皇后对待。对于这个费了那么多周折才得到的妃子,唐玄宗也是宠爱有加。有一次,唐玄宗在宫里赏着名花,喝着美酒,再看看贵妃,他心满意足地说了一句:我得到贵妃,就好像得到一个宝贝一样啊。还因此谱了一首曲子叫《得宝子》。但是,日子过久了,再好的伴侣也难免会有磕磕碰碰,就在天宝五载,也就是玄宗册立杨贵妃之后不到一年,他们两个之间的第一次感情风波发生了。

一、第一次出宫

这一年的七月,唐玄宗因为杨贵妃妒悍不逊,一怒之下,把杨贵妃打发回娘家了。谁都知道,皇帝后宫美人无数,彼此嫉妒也是后妃的常态。那么,让杨贵妃如此嫉妒的人是谁呀?有从小看戏听故事的经验,好多人肯定会说,是不是那个叫梅妃的女人啊。这个梅妃又是何许人呢?根据《梅妃传》的记载,梅妃姓江,叫采苹,是福建人。她入宫比杨贵妃还早呢。当年武惠妃去世,唐玄宗不是闷闷不乐吗?高力士就到全国给他海选美女,还没选到杨玉环呢,先在福建发现江采苹了。江采苹不光长得漂亮,也是个才女,九岁就能背《诗经》,长大了更是擅长诗赋。因为有文化,所以比较风雅,特别喜欢清丽脱俗的梅花,把自己屋子周围都种上了梅数,所以唐玄宗才管她叫梅妃。梅妃刚入宫的时候也特别得宠,但是,后来杨贵妃不是来了吗?一山难容二虎,两个人之间难免就彼此嫉妒起来了。这两个美女长得一肥一瘦,就开始彼此进行人身攻击,杨贵妃管梅妃叫梅精,梅妃管杨贵妃叫肥婢。当然,斗到后来,杨贵妃逐渐占了上风了,梅妃也就逐渐被冷落。可是,唐玄宗不是风流天子吗?偶尔旧情难忘,又去私会梅妃,结果让杨贵妃抓了个正着,对唐玄宗连损带挖苦,这才把唐玄宗惹恼了的。

是不是这么回事呢?尽管有无名氏的《梅妃传》传世,尽管《全唐诗》里还收了一首诗,名字叫《一斛珠》,号称是梅妃所作,尽管梅妃的故事在民间流传很广,但是,我还是要说,它恐怕不是真的,梅妃这个人根本就不存在。为什么呢?首先,从文献上讲,无论是两《唐书》、《资治通鉴》等等官方文献也好,还是唐朝的笔记小说也好,都没有关于梅妃的只言片语,所谓梅妃最早的记载最早出现在南宋,这时候距离唐玄宗时代已经过去了几百年,编故事的可能性很大。其次,按照《梅妃传》的记载,梅妃不仅自己长得瘦弱,而且还特别瞧不起长得胖的,管杨贵妃叫肥婢。可是,大家都知道,唐朝喜欢的就是杨贵妃那样丰满艳丽的女人,至于瘦弱文雅的美人是到宋朝才开始受人追捧的。梅妃要真是生在唐朝,恐怕得下功夫增肥,怎么还会有心情骂别人肥呢!第三,按照《梅妃传》的说法,武惠妃死后,梅妃得宠。可是,假如唐玄宗的感情空白已经被梅妃填补上了,那他还冒那么大的道德风险夺儿媳妇干吗?这样看来,所谓梅妃的故事并不可信,她不过是宋朝人为了和杨贵妃作对比而发明的文学形象,就像有西施就有东施一样,是文学想象的产物。既然这个人根本不存在,那当然也就谈不上让杨贵妃嫉妒了。

那杨贵妃嫉妒的对象既然不是梅妃,又会是谁呢?我觉得,她嫉妒的恐怕并不是哪个人,而是唐玄宗的花心。唐玄宗不是风流天子吗?他当时虽然已经有杨贵妃了,但是,得陇望蜀,还想要更多的美人。怎么样才能把天下的美女都罗致到自己的后宫里呢?唐玄宗设置了一个职业,叫做花鸟使,由宦官担任,专门到民间搜索漂亮的大姑娘、小媳妇往宫里送。眼看着美人今天来几个,明天来几个,杨贵妃可受不了了。因为如果皇帝固定喜欢哪一个,这竞争对手还比较单一,可以研究战略战术进行防范打击。可是,如果每天来这么几个,这就等于所有人都成了潜在的敌人,天天防贼比天天做贼还累,这才让杨贵妃发脾气了。

但是,不管她嫉妒的是谁吧,反正杨贵妃发火了。这样一来,玄宗也生气啊,我好歹也是皇帝,后宫佳丽三千人是应该的。当年武惠妃那么得宠,唐玄宗不是照样生了三十个儿子、三十个女儿吗?可见没少寻花问柳。怎么到你杨贵妃这里就不行了呢!你一个妃子,难道还敢管皇帝不成!唐玄宗生气了,怎么处理这个不懂事的妃子呢?他下令,把杨贵妃送回娘家!可是,杨贵妃的亲生父亲和养父都早死了,哪里算是娘家呢?杨玉环还有一个堂哥叫杨。既然父亲死了,那么长兄如父,哥哥家就是娘家,送他们家去了。自从杨贵妃得宠之后,哥哥杨可没少沾光,官至三品,现在看妹妹被送回来了,杨可傻眼了,这是什么意思啊?皇帝休妻了?

杨家这里慌成一团,唐玄宗那里呢?他也慌了。心慌啊。气头上把杨贵妃送走了,可是送走之后呢?唐玄宗一下子又觉得身边空下来了。杨贵妃在的时候,他背着贵妃跟那些宫娥偷偷调情,倒是充满了冒险的快乐,现在杨贵妃一走,他可以大大方方地宠幸任何一个美人了,他反倒觉得没意思了。武惠妃刚死的时候那种凄凉孤寂的感觉又回来了,他受不了了。人不是早晨送走的吗?眼看到了中午,该吃饭了,宦官把御馔端了上来,唐玄宗哪里吃得下去啊!不吃饭还不要紧,要命的是,他看周围谁都不顺眼了。这可苦了身边伺候的宦官了,也不知哪句话哪个动作就会惹恼皇帝,怎么做都不对,一会就挨一顿鞭子,吓得小宦官都不敢到皇帝身边来了。这怎么办呢?高力士是老奴才呀,最明白玄宗的心意了。眼看着皇帝如此烦躁不安,他知道,皇帝这是后悔了。但是,碍于面子,又不好意思说出来。这时候就缺一个人来转圜。怎么办呢?高力士就上奏唐玄宗:贵妃刚打发出去,她哥哥家肯定也没有来得及预备接待,这一回家肯定是衣食不周啊,不如把贵妃院里的所有陈设、玩物都送到杨家吧?算是投石问路,探探皇帝的口风。唐玄宗心里正惦记着杨贵妃呢,听高力士一说,正中下怀,马上同意。一共送了多少东西过去啊?《资治通鉴》记载,足足送了一百多车。这还不算,唐玄宗当时不正吃午饭吗?他对高力士说了,光送用的东西哪行啊,把我的御馔分一半,也给贵妃送去吧。高力士一看唐玄宗就这点出息,心里简直笑翻了。既然皇帝的态度已经清清楚楚,那接下来高力士就知道该怎么办了。

吃完饭,再磨蹭一会不就到晚上了吗,皇帝今天已经没吃好饭了,总不能再睡不好觉吧。这时候,高力士又上奏了,说贵妃在家闭门思过已经一天了,想来对自己的错误已经有了深刻的认识。惩罚不是目的,教育才是目的,既然教育的目的已经达到,还是请皇帝把贵妃迎回来吧。别看唐玄宗当时在朝廷里听不进意见了,对高力士这个提议他可是从谏如流,马上采纳。那怎么接回来呢?唐朝可还是实行宵禁制度的,一到晚上,宫门也关了,各坊的坊门也关了,谁也不许到处走动。这难不倒唐玄宗,他亲自批条子,让禁军去接,皇帝的禁军执行公务,什么门敢不给开呀!可能有人要说,这么兴师动众干什么呀,等第二天早晨再接不也一样吗?可是,唐玄宗当时可是度日如年啊,一分钟也不想多等了,再说了,他也害怕等到天亮。趁着天黑迎回来,就算是丢脸,也只有宦官、禁军这些自己人知道;要是大白天去迎,不是天下人都知道了吗?刚刚把人送回去就又迫不及待的接回来,唐玄宗也丢不起这个面子。

皇帝派人去接,就等于已经先认错了,杨贵妃怎么表示啊?根据《旧唐书·杨贵妃传》的记载,她回宫之后,伏地谢罪,也主动认错了。玄宗一看,这不是给我面子吗?更加高兴了,赶紧一把拉起来,安慰了好半天。杨贵妃除了有堂哥之外,不是还有三个姐姐吗?眼看着皇帝和妃子和好如初,第二天,这三个姐姐作为娘家人,赶紧跑来祝贺。玄宗一看更是高兴得不得了。当即下令,赏赐杨贵妃的三个姐姐每年一百万钱买脂粉!不光是娘家姐姐沾光,身边的宦官也跟着沾光了。按照《旧唐书》的记载,帝骤赐左右不可赀。头一天看左右谁都不顺眼,没事就暴打一顿,今天到好,看谁都高兴,撒钱都撒到手软了。这还不算,杨贵妃不是因为皇帝整天从民间往宫里海选美女才吃醋的吗?玄宗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了,从此痛改前非吧,眼睛只看贵妃一个人,再不拈花惹草了。按照《资治通鉴》的说法,就是自是恩遇愈隆,后宫莫得进矣。这一下,后宫里其他的妃嫔可就倒霉了。本来,虽然后宫得宠比中**还难,但至少还有个盼头。现在杨贵妃专宠,她们连希望都没有了。最可怜的是那些刚刚被花鸟使选进来的美人,连皇帝长什么样子都不知道,直接就给打发到各处行宫看房子去了,一生再也没有出头之日。但是,杨贵妃也好,唐玄宗也好,他们可不管这些。对他们来说,这次吵架只是感情的一支催化剂罢了。两个人吵架谁赢了?表面上看玄宗和妃子是对赔不是,平分秋色,但其实明眼人一眼就看出来了,是玄宗更离不开杨贵妃啊,面子也不要了,钱也赏了,错误也改了,为了讨妃子一笑,玄宗容易吗!

二、第二次出宫

可是,人总是好了伤疤忘了疼,错误也总是犯了再改,改了再犯。四年之后,唐玄宗天宝九载二月,唐玄宗又一次把杨贵妃送回娘家了。这次又为了什么呢?《资治通鉴》只写了简单的六个字杨贵妃复忤旨。到底什么才叫忤旨呢?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这一次,不是唐玄宗花心,而是杨贵妃出轨了!怎么回事呢?《杨太真外传》记载,说天宝九载二月的一天,杨贵妃偷偷地吹唐玄宗的大哥宁王的紫玉笛,被唐玄宗看见了。可能有人不明白,吹宁王的笛子有什么了不起的?其实,这吹笛子不过是古代人一种含蓄的说法,它的真实意思就是杨贵妃和宁王的关系不寻常!关于这一点,唐朝诗人张祜写得就更露骨了。他有一首诗叫《宁哥来》:日映宫城雾半开,太真帘下畏人猜。黄翻绰指向西树,不信宁哥回马来。什么意思呢?雾气蒙蒙的宫城里,杨贵妃站在珠帘之下想心事,但是又怕被人猜到。可是,越怕人知道的事情越瞒不住。这时候,一个宫里的小丑黄翻绰就跟杨贵妃开玩笑,往西边一指,说:宁王来了!杨贵妃虽然不信,但是还是忍不住往西边看,宁哥是不是真的又回来了?要知道,宁王李宪可是唐玄宗的大哥,要是爱妃居然和他有染,唐玄宗当然无法忍受。但是,它是不是真的啊?根本不可能。为什么呢?因为到天宝九载的时候,宁王李宪已经死了十年了。我们讲过,宁王是开元二十九年年底去世的,当年杨贵妃的前夫寿王李瑁小的时候曾经被宁王抚养,所以还特地打报告要求给宁王服丧。这些都是有据可查的信史。现在,时隔十年,杨贵妃怎么会跟一个死人有染呢!

这种解释不可能了,还有别的解释吗?另外一种说法认为,这次杨贵妃忤旨,纯粹是她姐姐惹的祸。杨贵妃不是有三个姐姐吗?各个长得美艳绝伦,可惜没有妹妹这样的好运气,都年纪轻轻就嫁了人,又年纪轻轻就守了寡。杨贵妃得宠之后,可怜三个姐姐,就把她们接到长安来了。唐玄宗不是宠爱杨贵妃吗?爱屋及乌,对三个大姨子也都高看一眼,特许她们随便出入宫门。还把三人都封为一品的国夫人。其中,老大封为韩国夫人,老二封为虢国夫人,老三成为秦国夫人。这三位夫人之中,虢国夫人最漂亮,也最放荡。当时一般贵夫人出门不都是作车吗?只有她与众不同,偏要骑马。唐玄宗也是个有豪情的皇帝,一个美人不爱红妆爱武装,在他眼里也就有了独特的魅力。

我们刚才不是讲诗人张祜写了一首诗讽刺杨贵妃和宁王有染吗?其实,他还写过一首诗,暗示唐玄宗跟这个大姨子不一般呢。这首诗的名字叫做《集灵台》:虢国夫人承主恩,平明骑马入宫门。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娥眉朝至尊。玄宗皇帝见惯了浓妆艳抹的美人了,虢国夫人偏偏不施脂粉,素面朝天,要是对自己的魅力没自信,谁敢这么做呀?所以,也有人怀疑,唐玄宗对大姨子也有了非份之想。这个想法有没有合理性呢?也悬。首先,这种说法的直接源头就是张祜那首诗。而张祜一会说杨贵妃跟宁王有染,一会又说唐玄宗跟虢国夫人关系不一般,简直就像个小报娱记,专门制造绯闻,唯恐天下不乱,他的话可信度不高。其次,如果这个事情可靠,事后虢国夫人的地位肯定非常尴尬,当年武则天发现自己的外甥女和丈夫唐高宗有染,不就把外甥女给毒死了吗?杨贵妃虽然未必像武则天那样毒辣,但是也一定会有所表示。可是事实上,整个天宝期间,杨贵妃姐妹之间的关系一直非常亲密,这也反证出虢国夫人和玄宗之间的清白。第三,虢国夫人确实有情夫,只不过不是唐玄宗,至于是谁,我们以后还要说到。这样看来,所谓虢国夫人夺爱的说法也不成立了。

既然现成的两种解释都不成立,那杨贵妃究竟是因为什么忤旨的呢?我想,宫闱密事的神秘性就在这里,真实原因可能永远是个谜了,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这次杨贵妃的过错比较大。为什么呢?从唐玄宗的态度就可以看出来了。上一次出宫的时候,玄宗不是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当天就把杨贵妃接回来了吗?可是这次,唐玄宗似乎很是沉得住气,送回去之后,再没什么表示了。这下子,杨家可着了急了。要知道,当时杨家满门富贵,不就靠着贵妃吗?如果贵妃失宠了,他们不也得树倒猢狲散吗?怎么办呢?眼看皇帝在气头上,娘家人不好出面,找个说客吧。找谁呢?当时有一个户部郎中叫吉温,伶牙俐齿,心机深沉,是个八面玲珑的家伙。杨家就托他去游说唐玄宗了。怎么游说呢?吉温跟唐玄宗说:妇人识虑不远,违忤圣心,陛下何爱宫中一席之地,不使之就死,岂忍辱之于外舍邪?杨贵妃是个女人,头发长,见识短,陛下想杀就杀,没有问题。但是,她毕竟是一个妃子,你就是让她死也得在宫里死,怎么忍心让她在外面忍受羞辱呢?吉温这话说得有没有水平啊?太有水平了。一下子就把内外的界限划出来了。杨贵妃相对你唐玄宗是内人,就算处理也要在内部处理,怎么可能让她流落在外面呢?果然,唐玄宗一听吉温这样说,大为感动,又绷不住了。赶紧派一个宦官去看杨贵妃。而且,跟上次一样,还是把御馔分了一半给杨贵妃送去。可能有人会说,唐玄宗是不是上辈子没吃过饭啊?总是把吃饭看得那么重?其实,这就是不懂唐玄宗的心了。吃饭是生活最基本的内容,所谓甘苦共尝,不也是从吃饭引申出来的情感吗?一个人要是许诺一辈子跟你一起吃饭,可比许诺你九千九百九十九朵玫瑰实在多了!

唐玄宗派宦官看杨贵妃去了,杨贵妃什么反应啊?她哭得和泪人一般。本来,玄宗这次把她赶出宫,几天都没搭理她,杨贵妃也知道问题的严重性了。现在一看见宦官,知道皇帝还在想着她,杨贵妃能不哭吗!光哭还不够,杨贵妃当场剪下一缕头发,交给宦官,说:妾罪当死,陛下幸不杀而归之。今当永离掖庭,金玉珍玩,皆陛下所赐,不足为献,惟发者父母所与,敢以荐诚。古代人讲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头发非常重要。所以,结婚的时候,新郎和新娘把头发系在一起,叫结发;男女定情,信物也往往是一绺头发。现在杨贵妃是拿这绺头发跟玄宗诀别了。唐玄宗一看见杨贵妃的一缕青丝,所有的怨气啦,不满啦,矜持啦全都跑到爪哇国去了,他哪里真舍得跟贵妃诀别啊!没办法,还是高力士出面,又把杨贵妃给接回来了。光是接回来还不算,自从这次风波之后,两个人都深刻意识到对方在自己心目中的分量,从此更加恩爱了。按照《资治通鉴》的记载,就是玄宗对杨贵妃从此宠待益深了。这个宠待益深怎么理解啊?《长恨歌传》里有一句话,说天宝十载,唐玄宗和杨贵妃在骊山凭肩而立,仰望着天上的牵牛和织女星,不禁感慨万端。就在这天晚上,他们俩偷偷立了一个誓言,这个誓言我们中国人都知道,那就是愿生生世世为夫妇。这也就是白居易《长恨歌》所写的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虽然学者们都提到,唐玄宗去骊山是为了避寒而不是避暑,因此七月七日他们不可能在骊山,所谓七夕密誓纯属艺术虚构。但是,诗人为什么虚构成天宝十载而不是其他时间啊?正说明,当时的人都认定,经过天宝九年的出宫风波,两个人的感情更深了!这样看来,这第二次出宫风波又像第一次一样,以闹剧开始,以喜剧收场了。

那我们应该怎样评价这两次出宫风波的意义啊?我想,有三方面的问题值得注意。第一,经过这两次风波的考验,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感情得到了升华。本来,我们说过,唐玄宗把儿媳纳入后宫,不过就是一出人伦丑剧。但是,随着两次出宫风波,他们在彼此心目中的形象都变了。本来,在唐玄宗看来,杨贵妃就是一个漂亮女人;现在,他发现,贵妃最大的优点还不是漂亮,而是单纯!她身在皇宫,居然不懂服从,不计后果,这样的性格在后宫太少见了,对于晚年的玄宗来说不啻是一缕清风。有了这样的认识,玄宗对贵妃的感情一下子上了一个台阶。而在杨贵妃心中,玄宗的形象也变了。本来,她只知道玄宗有权力,可以左右她的生活,现在她发现,这个皇帝也有正常人的感情,他是真的在乎她,离不开她。感情变了,彼此的关系也就变了。以前我们提到皇帝和后妃的关系,往往说得宠和失宠,这其实意味着皇帝是绝对的主宰,而后妃只是被动者。但是,到唐玄宗和杨贵妃这里就大不一样了。他们会像平常夫妻一样吵架,吵架之后,妃子会回娘家,而不是打入冷宫;分开之后,他们会彼此思念,也会努力和好。总之,皇帝并不总是高高在上,妃子也并不总是低眉顺眼,看起来更象是平常的一对夫妻。一千多年以来,人们之所以忽略了他们关系中的人伦污点,而同情甚至歌颂他们的爱情,不就是因为在这里看到了身居高位者的平常心吗!

第二、不可否认的是,因为杨李之间的爱情,中国古代社会一直难以避免的外戚问题又出现了。仗着杨贵妃的专宠,她的哥哥姐姐都骄横跋扈。《资治通鉴》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说杨贵妃的二姐虢国夫人最霸道了。只要自己想做的事情,就一定要做到。天宝年间,她想要修豪宅,选中了长安城里的一块风水宝地。可是,当时,这块宝地并不是块空地,而是老臣韦嗣立的宅子。虽然韦嗣立已经死了,但是,他的后人还住在那里。怎么办呢?虢国夫人可不觉得为难。有一天,她忽然指挥一批工匠冲入了韦嗣立的宅子,把韦家人都给赶出来了。随即就把房子夷为平地,然后宣布,这块地皮是我的了!那韦家人怎么办啊?虢国夫人随便指给他们十亩空地,说:你们就到那儿重建家园吧。这不比强盗还厉害吗!欺负官僚也就罢了,杨家人连公主也敢欺负。就在开元九年正月十五,杨家兄妹夜游,正好碰上玄宗的女儿广平公主也出来观灯。两家在长安城的西市门口碰见了。西市的大门不是窄吗,容不下两家同时进去,怎么办啊?杨家的一个奴才想争道,就使劲打马,没想到一鞭子抽到了公主的衣服上。公主一下子就滚下马去了。公主坠马,驸马赶紧去扶,按说杨家人该收敛了吧,根本没有,他们的奴才又连抽了几鞭,连驸马都被打伤了。第二天,广平公主找唐玄宗诉委屈,唐玄宗倒是把那个行凶的奴才打死了,但是,与此同时,倒霉的驸马也被免官了,谁让你得罪杨家人呢!杨家人在皇帝心目中的地位那么重要,谁不巴结他们呀,按照《资治通鉴》的说法,就是四方赂遗,辐凑其门,惟恐居后,朝夕如市。杨家人也要逐渐在政治上发挥影响了。

第三、因为杨贵妃的专宠,唐玄宗的宫廷也越来越腐化了。当时,专门为杨贵妃做衣服的纺织和刺绣工人就有七百个。光穿得好不行,还得吃得好啊,杨贵妃不是南方人,喜欢吃荔枝吗?可长安不产荔枝,怎么办呢?那就从南方运吧。可是,荔枝是最难保存的水果了,号称一天色变,两天香变,三天味变。怎么才能让妃子吃上新鲜的荔枝呢?唐玄宗下令,沿途驿站都备好快马,昼夜兼程,以最快速度传递。好多人和马就在传递过程中累死了。杜牧在诗中不是写过吗?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为了博得美人一笑,多少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啊!

大家都知道,一般人要是被选进宫里当妃子,基本上就不可能再出来了。但是,要是有一个妃子两次被赶出后宫,还能两次再回去,大家可能都会觉得很新鲜。事实上,天宝年间,杨贵妃就曾经两次因为感情纠纷被唐玄宗送回娘家,可是难得的是,杨贵妃不仅又重新回到了后宫,还因此奠定了六宫专宠的地位,成就了一段著名的爱情佳话。这是怎么回事呢?

唐玄宗将儿媳杨玉环纳入后宫,封为贵妃,比照皇后对待。对于这个费了那么多周折才得到的妃子,唐玄宗也是宠爱有加。有一次,唐玄宗在宫里赏着名花,喝着美酒,再看看贵妃,他心满意足地说了一句:我得到贵妃,就好像得到一个宝贝一样啊。还因此谱了一首曲子叫《得宝子》。但是,日子过久了,再好的伴侣也难免会有磕磕碰碰,就在天宝五载,也就是玄宗册立杨贵妃之后不到一年,他们两个之间的第一次感情风波发生了。

一、第一次出宫

这一年的七月,唐玄宗因为杨贵妃“妒悍不逊”,一怒之下,把杨贵妃打发回娘家了。谁都知道,皇帝后宫美人无数,彼此嫉妒也是后妃的常态。那么,让杨贵妃如此嫉妒的人是谁呀?有从小看戏听故事的经验,好多人肯定会说,是不是那个叫梅妃的女人啊。这个梅妃又是何许人呢?根据《梅妃传》的记载,梅妃姓江,叫采苹,是福建人。她入宫比杨贵妃还早呢。当年武惠妃去世,唐玄宗不是闷闷不乐吗?高力士就到全国给他海选美女,还没选到杨玉环呢,先在福建发现江采苹了。江采苹不光长得漂亮,也是个才女,九岁就能背《经》,长大了更是擅长诗赋。因为有文化,所以比较风雅,特别喜欢清丽脱俗的梅花,把自己屋子周围都种上了梅数,所以唐玄宗才管她叫梅妃。梅妃刚入宫的时候也特别得宠,但是,后来杨贵妃不是来了吗?一山难容二虎,两个人之间难免就彼此嫉妒起来了。这两个美女长得一肥一瘦,就开始彼此进行人身攻击,杨贵妃管梅妃叫梅精,梅妃管杨贵妃叫肥婢。当然,斗到后来,杨贵妃逐渐占了上风了,梅妃也就逐渐被冷落。可是,唐玄宗不是风流天子吗?偶尔旧情难忘,又去私会梅妃,结果让杨贵妃抓了个正着,对唐玄宗连损带挖苦,这才把唐玄宗惹恼了的。

是不是这么回事呢?尽管有无名氏的《梅妃传》传世,尽管《全唐诗》里还收了一首诗,名字叫《一斛珠》,号称是梅妃所作,尽管梅妃的故事在民间流传很广,但是,我还是要说,它恐怕不是真的,梅妃这个人根本就不存在。为什么呢?首先,从文献上讲,无论是两《唐书》、《资治通鉴》等等官方文献也好,还是唐朝的笔记小说也好,都没有关于梅妃的只言片语,所谓梅妃最早的记载最早出现在南宋,这时候距离唐玄宗时代已经过去了几百年,编故事的可能性很大。其次,按照《梅妃传》的记载,梅妃不仅自己长得瘦弱,而且还特别瞧不起长得胖的,管杨贵妃叫肥婢。可是,大家都知道,唐朝喜欢的就是杨贵妃那样丰满艳丽的女人,至于瘦弱文雅的美人是到宋朝才开始受人追捧的。梅妃要真是生在唐朝,恐怕得下功夫增肥,怎么还会有心情骂别人肥呢!第三,按照《梅妃传》的说法,武惠妃死后,梅妃得宠。可是,假如唐玄宗的感情空白已经被梅妃填补上了,那他还冒那么大的道德风险夺儿媳妇干吗?这样看来,所谓梅妃的故事并不可信,她不过是宋朝人为了和杨贵妃作对比而发明的文学形象,就像有西施就有东施一样,是文学想象的产物。既然这个人根本不存在,那当然也就谈不上让杨贵妃嫉妒了。

那杨贵妃嫉妒的对象既然不是梅妃,又会是谁呢?我觉得,她嫉妒的恐怕并不是哪个人,而是唐玄宗的花心。唐玄宗不是风流天子吗?他当时虽然已经有杨贵妃了,但是,得陇望蜀,还想要更多的美人。怎么样才能把天下的美女都罗致到自己的后宫里呢?唐玄宗设置了一个职业,叫做花鸟使,由宦官担任,专门到民间搜索漂亮的大姑娘、小媳妇往宫里送。眼看着美人今天来几个,明天来几个,杨贵妃可受不了了。因为如果皇帝固定喜欢哪一个,这竞争对手还比较单一,可以研究战略战术进行防范打击。可是,如果每天来这么几个,这就等于所有人都成了潜在的敌人,天天防贼比天天做贼还累,这才让杨贵妃发脾气了。

但是,不管她嫉妒的是谁吧,反正杨贵妃发火了。这样一来,玄宗也生气啊,我好歹也是皇帝,后宫佳丽三千人是应该的。当年武惠妃那么得宠,唐玄宗不是照样生了三十个儿子、三十个女儿吗?可见没少寻花问柳。怎么到你杨贵妃这里就不行了呢!你一个妃子,难道还敢管皇帝不成!唐玄宗生气了,怎么处理这个不懂事的妃子呢?他下令,把杨贵妃送回娘家!可是,杨贵妃的亲生父亲和养父都早死了,哪里算是娘家呢?杨玉环还有一个堂哥叫杨銛。既然父亲死了,那么长兄如父,哥哥家就是娘家,送他们家去了。自从杨贵妃得宠之后,哥哥杨銛可没少沾光,官至三品,现在看妹妹被送回来了,杨銛可傻眼了,这是什么意思啊?皇帝休妻了?

杨家这里慌成一团,唐玄宗那里呢?他也慌了。心慌啊。气头上把杨贵妃送走了,可是送走之后呢?唐玄宗一下子又觉得身边空下来了。杨贵妃在的时候,他背着贵妃跟那些宫娥偷偷调情,倒是充满了冒险的快乐,现在杨贵妃一走,他可以大大方方地宠幸任何一个美人了,他反倒觉得没意思了。武惠妃刚死的时候那种凄凉孤寂的感觉又回来了,他受不了了。人不是早晨送走的吗?眼看到了中午,该吃饭了,宦官把御馔端了上来,唐玄宗哪里吃得下去啊!不吃饭还不要紧,要命的是,他看周围谁都不顺眼了。这可苦了身边伺候的宦官了,也不知哪句话哪个动作就会惹恼皇帝,怎么做都不对,一会就挨一顿鞭子,吓得小宦官都不敢到皇帝身边来了。这怎么办呢?高力士是老奴才呀,最明白玄宗的心意了。眼看着皇帝如此烦躁不安,他知道,皇帝这是后悔了。但是,碍于面子,又不好意思说出来。这时候就缺一个人来转圜。怎么办呢?高力士就上奏唐玄宗:贵妃刚打发出去,她哥哥家肯定也没有来得及预备接待,这一回家肯定是衣食不周啊,不如把贵妃院里的所有陈设、玩物都送到杨銛家吧?算是投石问路,探探皇帝的口风。唐玄宗心里正惦记着杨贵妃呢,听高力士一说,正中下怀,马上同意。一共送了多少东西过去啊?《资治通鉴》记载,足足送了一百多车。这还不算,唐玄宗当时不正吃午饭吗?他对高力士说了,光送用的东西哪行啊,把我的御馔分一半,也给贵妃送去吧。高力士一看唐玄宗就这点出息,心里简直笑翻了。既然皇帝的态度已经清清楚楚,那接下来高力士就知道该怎么办了。

吃完饭,再磨蹭一会不就到晚上了吗,皇帝今天已经没吃好饭了,总不能再睡不好觉吧。这时候,高力士又上奏了,说贵妃在家闭门思过已经一天了,想来对自己的错误已经有了深刻的认识。惩罚不是目的,教育才是目的,既然教育的目的已经达到,还是请皇帝把贵妃迎回来吧。别看唐玄宗当时在朝廷里听不进意见了,对高力士这个提议他可是从谏如流,马上采纳。那怎么接回来呢?唐朝可还是实行宵禁制度的,一到晚上,宫门也关了,各坊的坊门也关了,谁也不许到处走动。这难不倒唐玄宗,他亲自批条子,让禁军去接,皇帝的禁军执行公务,什么门敢不给开呀!可能有人要说,这么兴师动众干什么呀,等第二天早晨再接不也一样吗?可是,唐玄宗当时可是度日如年啊,一分钟也不想多等了,再说了,他也害怕等到天亮。趁着天黑迎回来,就算是丢脸,也只有宦官、禁军这些自己人知道;要是大白天去迎,不是天下人都知道了吗?刚刚把人送回去就又迫不及待的接回来,唐玄宗也丢不起这个面子。

皇帝派人去接,就等于已经先认错了,杨贵妃怎么表示啊?根据《旧唐书·杨贵妃传》的记载,她回宫之后,“伏地谢罪”,也主动认错了。玄宗一看,这不是给我面子吗?更加高兴了,赶紧一把拉起来,安慰了好半天。杨贵妃除了有堂哥之外,不是还有三个姐姐吗?眼看着皇帝和妃子和好如初,第二天,这三个姐姐作为娘家人,赶紧跑来祝贺。玄宗一看更是高兴得不得了。当即下令,赏赐杨贵妃的三个姐姐每年一百万钱买脂粉!不光是娘家姐姐沾光,身边的宦官也跟着沾光了。按照《旧唐书》的记载,“帝骤赐左右不可赀”。头一天看左右谁都不顺眼,没事就暴打一顿,今天到好,看谁都高兴,撒钱都撒到手软了。这还不算,杨贵妃不是因为皇帝整天从民间往宫里海选美女才吃醋的吗?玄宗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了,从此痛改前非吧,眼睛只看贵妃一个人,再不拈花惹草了。按照《资治通鉴》的说法,就是“自是恩遇愈隆,后宫莫得进矣”。这一下,后宫里其他的妃嫔可就倒霉了。本来,虽然后宫得宠比中**还难,但至少还有个盼头。现在杨贵妃专宠,她们连希望都没有了。最可怜的是那些刚刚被花鸟使选进来的美人,连皇帝长什么样子都不知道,直接就给打发到各处行宫看房子去了,一生再也没有出头之日。但是,杨贵妃也好,唐玄宗也好,他们可不管这些。对他们来说,这次吵架只是感情的一支催化剂罢了。两个人吵架谁赢了?表面上看玄宗和妃子是对赔不是,平分秋色,但其实明眼人一眼就看出来了,是玄宗更离不开杨贵妃啊,面子也不要了,钱也赏了,错误也改了,为了讨妃子一笑,玄宗容易吗!

二、第二次出宫

可是,人总是好了伤疤忘了疼,错误也总是犯了再改,改了再犯。四年之后,唐玄宗天宝九载二月,唐玄宗又一次把杨贵妃送回娘家了。这次又为了什么呢?《资治通鉴》只写了简单的六个字“杨贵妃复忤旨”。到底什么才叫忤旨呢?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这一次,不是唐玄宗花心,而是杨贵妃出轨了!怎么回事呢?《杨太真外传》记载,说天宝九载二月的一天,杨贵妃偷偷地吹唐玄宗的大哥宁王的紫玉笛,被唐玄宗看见了。可能有人不明白,吹宁王的笛子有什么了不起的?其实,这吹笛子不过是古代人一种含蓄的说法,它的真实意思就是杨贵妃和宁王的关系不寻常!关于这一点,唐朝诗人张祜写得就更露骨了。他有一首诗叫《宁哥来》:“日映宫城雾半开,太真帘下畏人猜。黄翻绰指向西树,不信宁哥回马来。”什么意思呢?雾气蒙蒙的宫城里,杨贵妃站在珠帘之下想心事,但是又怕被人猜到。可是,越怕人知道的事情越瞒不住。这时候,一个宫里的小丑黄翻绰就跟杨贵妃开玩笑,往西边一指,说:宁王来了!杨贵妃虽然不信,但是还是忍不住往西边看,宁哥是不是真的又回来了?要知道,宁王李宪可是唐玄宗的大哥,要是爱妃居然和他有染,唐玄宗当然无法忍受。但是,它是不是真的啊?根本不可能。为什么呢?因为到天宝九载的时候,宁王李宪已经死了十年了。我们讲过,宁王是开元二十九年年底去世的,当年杨贵妃的前夫寿王李瑁小的时候曾经被宁王抚养,所以还特地打报告要求给宁王服丧。这些都是有据可查的信史。现在,时隔十年,杨贵妃怎么会跟一个死人有染呢!

这种解释不可能了,还有别的解释吗?另外一种说法认为,这次杨贵妃忤旨,纯粹是她姐姐惹的祸。杨贵妃不是有三个姐姐吗?各个长得美艳绝伦,可惜没有妹妹这样的好运气,都年纪轻轻就嫁了人,又年纪轻轻就守了寡。杨贵妃得宠之后,可怜三个姐姐,就把她们接到长安来了。唐玄宗不是宠爱杨贵妃吗?爱屋及乌,对三个大姨子也都高看一眼,特许她们随便出入宫门。还把三人都封为一品的国夫人。其中,老大封为韩国夫人,老二封为虢国夫人,老三成为秦国夫人。这三位夫人之中,虢国夫人最漂亮,也最放荡。当时一般贵夫人出门不都是作车吗?只有她与众不同,偏要骑马。唐玄宗也是个有豪情的皇帝,一个美人“不爱红妆爱武装”,在他眼里也就有了独特的魅力。

我们刚才不是讲诗人张祜写了一首诗讽刺杨贵妃和宁王有染吗?其实,他还写过一首诗,暗示唐玄宗跟这个大姨子不一般呢。这首诗的名字叫做《集灵台》:“虢国夫人承主恩,平明骑马入宫门。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娥眉朝至尊”。玄宗皇帝见惯了浓妆艳抹的美人了,虢国夫人偏偏不施脂粉,素面朝天,要是对自己的魅力没自信,谁敢这么做呀?所以,也有人怀疑,唐玄宗对大姨子也有了非份之想。这个想法有没有合理性呢?也悬。首先,这种说法的直接源头就是张祜那首诗。而张祜一会说杨贵妃跟宁王有染,一会又说唐玄宗跟虢国夫人关系不一般,简直就像个小报娱记,专门制造绯闻,唯恐天下不乱,他的话可信度不高。其次,如果这个事情可靠,事后虢国夫人的地位肯定非常尴尬,当年武则天发现自己的外甥女和丈夫唐高宗有染,不就把外甥女给毒死了吗?杨贵妃虽然未必像武则天那样毒辣,但是也一定会有所表示。可是事实上,整个天宝期间,杨贵妃姐妹之间的关系一直非常亲密,这也反证出虢国夫人和玄宗之间的清白。第三,虢国夫人确实有情夫,只不过不是唐玄宗,至于是谁,我们以后还要说到。这样看来,所谓虢国夫人夺爱的说法也不成立了。

既然现成的两种解释都不成立,那杨贵妃究竟是因为什么忤旨的呢?我想,宫闱密事的神秘性就在这里,真实原因可能永远是个谜了,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这次杨贵妃的过错比较大。为什么呢?从唐玄宗的态度就可以看出来了。上一次出宫的时候,玄宗不是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当天就把杨贵妃接回来了吗?可是这次,唐玄宗似乎很是沉得住气,送回去之后,再没什么表示了。这下子,杨家可着了急了。要知道,当时杨家满门富贵,不就靠着贵妃吗?如果贵妃失宠了,他们不也得树倒猢狲散吗?怎么办呢?眼看皇帝在气头上,娘家人不好出面,找个说客吧。找谁呢?当时有一个户部郎中叫吉温,伶牙俐齿,心机深沉,是个八面玲珑的家伙。杨家就托他去游说唐玄宗了。怎么游说呢?吉温跟唐玄宗说:“妇人识虑不远,违忤圣心,陛下何爱宫中一席之地,不使之就死,岂忍辱之于外舍邪?”杨贵妃是个女人,头发长,见识短,陛下想杀就杀,没有问题。但是,她毕竟是一个妃子,你就是让她死也得在宫里死,怎么忍心让她在外面忍受羞辱呢?吉温这话说得有没有水平啊?太有水平了。一下子就把内外的界限划出来了。杨贵妃相对你唐玄宗是内人,就算处理也要在内部处理,怎么可能让她流落在外面呢?果然,唐玄宗一听吉温这样说,大为感动,又绷不住了。赶紧派一个宦官去看杨贵妃。而且,跟上次一样,还是把御馔分了一半给杨贵妃送去。可能有人会说,唐玄宗是不是上辈子没吃过饭啊?总是把吃饭看得那么重?其实,这就是不懂唐玄宗的心了。吃饭是生活最基本的内容,所谓甘苦共尝,不也是从吃饭引申出来的情感吗?一个人要是许诺一辈子跟你一起吃饭,可比许诺你九千九百九十九朵玫瑰实在多了!

唐玄宗派宦官看杨贵妃去了,杨贵妃什么反应啊?她哭得和泪人一般。本来,玄宗这次把她赶出宫,几天都没搭理她,杨贵妃也知道问题的严重性了。现在一看见宦官,知道皇帝还在想着她,杨贵妃能不哭吗!光哭还不够,杨贵妃当场剪下一缕头发,交给宦官,说:“妾罪当死,陛下幸不杀而归之。今当永离掖庭,金玉珍玩,皆陛下所赐,不足为献,惟发者父母所与,敢以荐诚。”古代人讲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头发非常重要。所以,结婚的时候,新郎和新娘把头发系在一起,叫结发;男女定情,信物也往往是一绺头发。现在杨贵妃是拿这绺头发跟玄宗诀别了。唐玄宗一看见杨贵妃的一缕青丝,所有的怨气啦,不满啦,矜持啦全都跑到爪哇国去了,他哪里真舍得跟贵妃诀别啊!没办法,还是高力士出面,又把杨贵妃给接回来了。光是接回来还不算,自从这次风波之后,两个人都深刻意识到对方在自己心目中的分量,从此更加恩爱了。按照《资治通鉴》的记载,就是玄宗对杨贵妃从此“宠待益深”了。这个宠待益深怎么理解啊?《长恨歌传》里有一句话,说天宝十载,唐玄宗和杨贵妃在骊山凭肩而立,仰望着天上的牵牛和织女星,不禁感慨万端。就在这天晚上,他们俩偷偷立了一个誓言,这个誓言我们中国人都知道,那就是“愿生生世世为夫妇”。这也就是白居易《长恨歌》所写的“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虽然学者们都提到,唐玄宗去骊山是为了避寒而不是避暑,因此七月七日他们不可能在骊山,所谓七夕密誓纯属艺术虚构。但是,诗人为什么虚构成天宝十载而不是其他时间啊?正说明,当时的人都认定,经过天宝九年的出宫风波,两个人的感情更深了!这样看来,这第二次出宫风波又像第一次一样,以闹剧开始,以喜剧收场了。

那我们应该怎样评价这两次出宫风波的意义啊?我想,有三方面的问题值得注意。第一,经过这两次风波的考验,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感情得到了升华。本来,我们说过,唐玄宗把儿媳纳入后宫,不过就是一出人伦丑剧。但是,随着两次出宫风波,他们在彼此心目中的形象都变了。本来,在唐玄宗看来,杨贵妃就是一个漂亮女人;现在,他发现,贵妃最大的优点还不是漂亮,而是单纯!她身在皇宫,居然不懂服从,不计后果,这样的性格在后宫太少见了,对于晚年的玄宗来说不啻是一缕清风。有了这样的认识,玄宗对贵妃的感情一下子上了一个台阶。而在杨贵妃心中,玄宗的形象也变了。本来,她只知道玄宗有权力,可以左右她的生活,现在她发现,这个皇帝也有正常人的感情,他是真的在乎她,离不开她。感情变了,彼此的关系也就变了。以前我们提到皇帝和后妃的关系,往往说得宠和失宠,这其实意味着皇帝是绝对的主宰,而后妃只是被动者。但是,到唐玄宗和杨贵妃这里就大不一样了。他们会像平常夫妻一样吵架,吵架之后,妃子会回娘家,而不是打入冷宫;分开之后,他们会彼此思念,也会努力和好。总之,皇帝并不总是高高在上,妃子也并不总是低眉顺眼,看起来更象是平常的一对夫妻。一千多年以来,人们之所以忽略了他们关系中的人伦污点,而同情甚至歌颂他们的爱情,不就是因为在这里看到了身居高位者的平常心吗!

第二、不可否认的是,因为杨李之间的爱情,中国古代社会一直难以避免的外戚问题又出现了。仗着杨贵妃的专宠,她的哥哥姐姐都骄横跋扈。《资治通鉴》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说杨贵妃的二姐虢国夫人最霸道了。只要自己想做的事情,就一定要做到。天宝年间,她想要修豪宅,选中了长安城里的一块风水宝地。可是,当时,这块宝地并不是块空地,而是老臣韦嗣立的宅子。虽然韦嗣立已经死了,但是,他的后人还住在那里。怎么办呢?虢国夫人可不觉得为难。有一天,她忽然指挥一批工匠冲入了韦嗣立的宅子,把韦家人都给赶出来了。随即就把房子夷为平地,然后宣布,这块地皮是我的了!那韦家人怎么办啊?虢国夫人随便指给他们十亩空地,说:你们就到那儿重建家园吧。这不比强盗还厉害吗!欺负官僚也就罢了,杨家人连公主也敢欺负。就在开元九年正月十五,杨家兄妹夜游,正好碰上玄宗的女儿广平公主也出来观灯。两家在长安城的西市门口碰见了。西市的大门不是窄吗,容不下两家同时进去,怎么办啊?杨家的一个奴才想争道,就使劲打马,没想到一鞭子抽到了公主的衣服上。公主一下子就滚下马去了。公主坠马,驸马赶紧去扶,按说杨家人该收敛了吧,根本没有,他们的奴才又连抽了几鞭,连驸马都被打伤了。第二天,广平公主找唐玄宗诉委屈,唐玄宗倒是把那个行凶的奴才打死了,但是,与此同时,倒霉的驸马也被免官了,谁让你得罪杨家人呢!杨家人在皇帝心目中的地位那么重要,谁不巴结他们呀,按照《资治通鉴》的说法,就是“四方赂遗,辐凑其门,惟恐居后,朝夕如市。”杨家人也要逐渐在政治上发挥影响了。

第三、因为杨贵妃的专宠,唐玄宗的宫廷也越来越腐化了。当时,专门为杨贵妃做衣服的纺织和刺绣工人就有七百个。光穿得好不行,还得吃得好啊,杨贵妃不是南方人,喜欢吃荔枝吗?可长安不产荔枝,怎么办呢?那就从南方运吧。可是,荔枝是最难保存的水果了,号称一天色变,两天香变,三天味变。怎么才能让妃子吃上新鲜的荔枝呢?唐玄宗下令,沿途驿站都备好快马,昼夜兼程,以最快速度传递。好多人和马就在传递过程中累死了。杜牧在诗中不是写过吗?“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为了博得美人一笑,多少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啊!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149386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1
下一篇2023-12-0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