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佛门人士吵架斗殴总是视而不见?

为什么佛门人士吵架斗殴总是视而不见?,第1张

佛法没有说不管世间行啊,且看这段话:

云何修行施门?若见一切来求索者,所有财物,随力施与。以自舍悭贪,令彼欢喜。若见厄难,恐怖危逼,随己堪任,施与无畏。若有众生来求法者,随己能解,方便为说;不应贪求名利恭敬,唯念自利利他,回向菩提。

所谓“若见厄难,恐怖危逼,随己堪任,施与无畏”,不知道是否能够作为您问题的回答。

有的人说一切都是因缘果报的显现,而且都会造作和承担各自的因缘果报,话是不错,但是这与逃避世间没有两样。

佛法讲的是智慧觉悟,做事如理思维,讲的是如何看待世间,而不是不见世间。这个“如理思维”才是我们学佛法首先要达到的目标。

为我们都是普通的、被无明妄想蒙蔽的人,一切众生不名为觉啊,所以很难知道哪些事应该做,如何做,只有认真学好佛法,知道怎样分析事物,才能象佛祖那样对各种纷争予以“调伏”。

佛祖也没有说过众生打架的烦恼只能由众生自己化解这样的话,而是说类似众生的行为是自己造就,结果是自己承担这样的话。我们可以凭借自己的理性智慧帮助别人化解纷争,发现自己错误言行的由来,而后改变错误的行为,这些都需要佛法的教导来指引。

如果我的见解能够接近佛法的意义,使我知道什么是正确什么是错误时,我一定会“随己堪任,施与无畏”的。

如果你在日常生活当中,能够用三宝对治烦恼,或者人家骂你了,或者很生气、烦恼很重。我有一位道友,他烦恼很重,脾气性子非常急,说不了三句话就跟人吵架。我就劝他说:「当你在怒气上,想一想佛,想一想菩萨。」他一试验,这么一想,心里就清凉了,就把怒火压下。因此他做生意就越来越好,客户也好,自己圆融了,生意也兴盛,身体也健康,何乐而不为。我们有好多人,当你要发气了,想一想三宝。

当你打妄想的时候,有的道友说:「我念佛的时候妄想很多,诵经的时候妄想很多、散乱很多,再不就是容易打瞌睡。」我说:「在这个时候,你大声念几声,想想三宝,想想你所念的经,你在这儿做什么的。你的烦恼、妄想、昏睡,就给你撵跑了。」有些道友突然间喊两声,别人吓一跳,以为他发疯了。不是的,他自己内心里头不清净,他克服不了,就大声念。一大声念,他又克服了。这是一个我经常用的方法,但是集体的法会不能用。大家在一块儿,你这样喊一声,把别人吓到了,又造了业了,所以要走到一边去喊。这就是常念三宝的好处。

有好多信佛的人,感觉信三宝很久了,却没有得到感应。你有好多毛病,不降你的罪就是好的,还想找感应,还想讲感应啊。为什么没有感应呢?你在皈依三宝的过程犯了很多的错误,把念经的功德都抵消了,只留个善根,有待发现,你还怎么能得到感应。他不检讨过患,只埋怨诸佛菩萨不慈悲,「他又没照顾我了。」你说,「像我这样的人,怎么还会害病啊?」你怎么会不害病啊!

我们大家知道,写戒律书的妙因法师,我们没有同班,他是跟慈舟法师学习的。弘一法师有很多的著作,是由他整理起来的,他在美国住,八十多了。现在他也害了喉癌,不能吃中药。我跟他说:「好好念念吧!还有这个病,你走的时候业障就消了,你以后到了净佛国土,你这个肉体随便它怎么害。」所以全看你怎么想。我们有些道友得了癌症应该高兴:「得癌症了,快收我回去,业障也快消尽了。」这样想了,癌症不但不会发展,而且还能消失。如果你真正命到寿尽了,你就生净佛国土去。这时候正好念佛,病都是痛苦的,为了减轻痛苦,你试试念佛。

我们上次提到的苏护士长,她教很多病人念地藏菩萨。一念,病人的痛就减轻了,好多人是这样子生起信心。我看苏护士长真是菩萨,就是这样。到那个时候,病患虽然不信佛,为了减轻痛苦,他念念试试,试试看。试试也好,但是那样地念,就灵了,很怪。

像我们信佛很久的人,你念,就不灵。为什么呢?因为你已成了老皮禅了,念皮了,半信半疑。刚信的那些人,他认为人家告诉他的方法一定灵,半信半疑就不灵。你必须得全心,一点不疑,菩萨确实能加持我们、救度我们。真的皈依三宝,这就叫修行。你怎么样用心想,这就是修行。

还有,我们好多过去的父母等我们救度。一子得道,九族升天。你信了佛之后,你的父母、六亲、眷属,无穷无尽,盼望你救度,这样他们才能真正得到好处。如果你念《地藏经》,或者随便哪部经,我的观念是这样子,人家信什么,你先学什么,你就念什么,不因为我现在崇拜地藏菩萨,我就说都念地藏菩萨好了。不!你跟哪部经典有缘就念哪部经,你念《阿弥陀经》好,你就念《阿弥陀经》,不要改念《地藏经》;你念《普门品》好,你就念《普门品》,不必再改念《地藏经》。

我感觉到众生都有这个毛病,我信什么,你们也都跟我信什么。「我念《地藏经》,为什么你念《华严经》啊?」这个是绝对错误的,要是这样,法就灭了,法是要我们大家弘扬啊。大家都不念经,就念我这一部经好了,那么其余的经都断了,可以吗?这是很通常的道理。

佛源和尚二三事(一)

这段时间,我协助冯先生编修《云门山志续编》,看见佛源老和尚在生活中所表现出的一些古禅师的风采,特摘录少许,与大家共赏:

一日明桂干活,晚,未饭。师曰:「明桂,该吃饭了。」明桂曰:「不吃,饿死那个鬼东西。」师曰:「你错了,那个东西饿不死。」

中秋普茶,师对明醒首座曰:「你多年来不睡觉,吃生菜,六十岁的人比我八十岁还显老,那样是不行的!祖师不是说过饥来弄饭困来眠吗?怎么不修这个法呢?」

师于佛学院中行。有两小沙弥打斗,弱者哭,监学见师来,惶恐,急令沙弥退下,师对哭者曰:「你没用,为什么打不过他?」时观者皆笑。

辛巳除夕,师一一赴众执事寮,曰:「拜年拜年,大家辛苦了。」师去后,众执事聚而谋曰:「今晚怎么啦,老和尚从来不玩这个。」「我们尚未给老和尚拜年,老和尚倒先来拜年了,我们怎么担当得起。」旦日晨,众执事入方丈寮拜,师隔窗曰:「干什么?」众执事曰:「给老和尚拜年!」师厉声曰:「见鬼,干事去,拜什么年!」

佛源老和尚二三事(二)

有中年居士夫妇不育,来云门礼师,曰:「乞和尚给生个儿子。」师曰:「送你一个崽。」次年,该夫妇抱子来谢,众以为神。师曰:「我又不是送子娘娘,你们也别打妄想。」

有僧闭关三年,有「大彻大悟」之感,出而著书,述其关内「境界」。好事者将其书呈师,请师点评。师翻两页后,在其上评曰:「莫名其妙」,又翻数页,评曰:「见鬼」,再翻数页,斥曰:「胡说八道!」乃掷书于地。

有居士注《坛经》,洋洋百余万言,呈师请序,师少阅,于其上题曰:一部坛经字已多,百来万字墨成河。如知心里无余物,月白风清唱赞歌。师于园中行次,一居士问讯,曰:「请老和尚赐个话头,某甲参。」师将嘴一抹,曰:「我哪有什么话头。」

佛源老和尚二三事(三):

有僧来参,礼拜次,师厉声曰:「干什么的?」僧悚然而退出。

侍者侍师,夜行次,侍者曰:「天晚,和尚当归。」师曰:「我无家可归。」

一日雨后,侍者侍师行。侍者曰:「路滑,和尚留心脚下。」师曰:「怕什么,什么地方跌倒,什么地方爬起来。」

一日山行,侍者曰:「山路陡,和尚慎行。」师曰:「不怕,我有把握。」

师坐次,有居士入,礼拜,师曰:「什么地方来?」居士不知如何应对。师曰:「自己来处也不知。」

佛源老和尚二三事(四):

师赴四祖寺贺净慧和尚升座,于东厢上客堂内与侍者稍息。某讲师带数僧昂然而入,曰:「顶礼老和尚。」师曰:「请坐吃茶。」语音刚毕,师跨门而出。良久,讲师问侍者:「老和尚怎么啦?还归否?」侍者云:「要候便候,要走便走。」又良久,讲师见师不归,无趣而返。师归后,侍者问缘由,师曰:「管他那么多。」

某居士年已花甲,欲出家,在云门寺充行者数月,数托人代语,请师剃度。师曰:「这里不是养老院,年轻人出家还可以干活,老了出什么家!」又曰:「青年人性未定,正好雕琢,在寺庙里薰习日久,自可渐上轨道。上了年纪的人如一段枯木,雕琢也难啊。」

师与人语虚云老和尚故事时,常唏嘘落涕,曰:「老和尚苦啊,一生为佛法、为众生,你看老和尚那么多照片,都是愁眉苦脸,没有一点快活,现在的师僧们不能把老和尚的精神丢了。」

师与一诚和尚数十年为至交,一诚和尚于北京法源寺升座时,师往贺,一诚和尚以其丈室让师安单。相晤间交谈甚欢,侍者为之留影数幅。其中一幅师笑容灿烂,装框后供于方丈寮,师见后不悦,命撤掉,曰:「妖怪一样,留他干什么。」师平素因人请而留影,皆低眉垂目,庄重清肃,尚威仪也。故云门除幼年沙弥可嬉闹外,成年比丘皆无放肆之举,遵师之教也。

梦见听和尚或僧人说教,自己的事业会走上正轨。

女人梦见与和尚说话,代表家庭和睦,婆媳关系良好,生活愉快。

梦见和尚在念经,是暗示你有苦闷,但如果你还是坚持在传统老旧的观念,你将会受到更大的精神磨难。

梦见和尚,表示你很想跳脱这段痛不欲生的感情,重新找回自己的灵魂。另一方面也暗示你将会发现自己的过失,并与自己的好友或是同事们重修旧好,忘掉不愉快的过去。

这句话是一个谚语,意思是即使是和尚也不能违背自己的本性,而“在鼓上除皮里撒意思”是对这个谚语的补充,意思是在恰当的时候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意见。

这句话的含义是告诉我们在做事时要坚持自己的原则和信仰,不能为了达到某些目的而背离自己的本性。和尚不吃肉是他们的戒律,表示他们要遵守清净的生活方式。而“在鼓上除皮里撒意思”则是告诉我们,在适当的时候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意见是很重要的,不能一味地顺从别人的想法或者为了取悦别人而违背自己的内心。

实际解答方式和对策是在与人交流时,要坚持自己的立场和原则,同时也要尊重他人的观点和感受,平等地进行沟通和交流。如果遇到不能违背的原则问题,可以委婉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意见,但要注意措辞,不要伤害他人的感情。如果对方坚持自己的观点,可以协商寻找共同点,或者接受对方的观点,但不要违背自己的信仰和原则。

拓展说明:这句话的意义不仅适用于宗教人士,也适用于每个人的生活。在现代社会,我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和诱惑,很容易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背离自己的本性。因此,在做事时,我们要坚持自己的信仰和原则,不要为了取悦别人或者达到某种目的而轻易改变自己。同时也要尊重他人的观点和感受,在沟通和交流中学会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协商寻找共同点,增进彼此的了解和信任。

和尚:都在这了。

技能介绍:

1、灭。

禅雅塔可以连续射出破坏能量球,或是在几秒的充能后,快速射出大量能量球。

2、谐。

禅雅塔将一枚法球置于目标队友的肩膀。只要该盟友保持在禅雅塔的视野范围内,法球就可以缓慢恢复目标的生命值。同一时间只能对一个队友施放治疗法球。

3、乱。

将扰乱法球附着在一名敌人身上,提高其受到的所有伤害,如果敌人脱离禅雅塔的视野范围一段时间,则效果消失。同一时间只能对一名敌人施放该效果。

4、圣。

禅雅塔进入短时间的超凡状态。在“圣”持续时间内,禅雅塔无法使用其他技能或武器,但自身免疫伤害并且会为自己和附近队友恢复生命值。

扩展资料

英雄背景:

多年之前,在“智械危机”结束之后,一群被放逐的智能机器人感受到了被其称为“灵魂觉醒”的升华之道。他们放弃了自己被预先设定好的生活,在喜马拉雅山深处建立起了一座寺庙。

在冥思其存在本质和意义多年之后,他们渐渐相信他们不止是人工智能而已,和人类一样,他们也有灵魂。禅雅塔认为要解决人类和机器人之间根深蒂固的问题,不能依靠循循善诱,而必须通过个体联系和互动。

最终,禅雅塔踏上了自己的旅途。他选择离开寺庙,游走世界,帮助那些他所遇到的人摆脱凡尘,真正找到内心的平静。但如果有必要,他也会为了保护无辜而拿起武器,无论人类还是机器人

原创故事:从前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和一个小和尚,老和尚在说故事,他说什么呢?他说:从前从前有座山。

要想说好故事当然先要完整,然后说的时候要知道,"从前从前"是要起先声夺人之效,所以语音要较高较促。说到“他说什么呢”和“他说"时要有停顿。

故事不是有些人说的简单无聊,很多人从小时候听到直到长大后再告诉儿女们,没有人会记住无聊的话。故事包含一般故事,恶作剧,脑筋急转弯,哲理等。

故事没有细说佛理,但有借用佛教作故事背景。

注意到网上少有人说到故事的用词,节凑与对听者心理变化的把握。如小朋友在听故事时能理解这些,我相信最少初中之前作文都不会有难度。

我是这个故事的原创作者。故事创作于八十年代,并不是一般认为的古老民瑶。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151243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2
下一篇2023-12-0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