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将鲁智深和武松相比,其中谁的力气更大?

如果将鲁智深和武松相比,其中谁的力气更大?,第1张

水浒里,力气大的人有很多。比如阮小二,书中说过他两臂有千百斤力气,还有晁盖,曾经把小溪边镇鬼宝塔抱到自己村头,简直神了。然而,比他们力气大的人也有,那就是鲁智深和武松。前者曾经倒拔垂杨柳,后来曾经打死老虎,都是天生神力。

可若是鲁智深和武松相比,两人力气谁更大一些呢?

先说武松。

武松力气大,作者都说过他有神力,尤其是对决时,没人能敌武松的神力。但打死老虎,并不能说明武松力气有多大,因为武松并没有和老虎扳手腕,也没有抱着老虎摔跤打滚,更没有把老虎扔到天上去。原著只说他按住老虎头,然后暴打一顿,打死了老虎。

成年老虎有三米多长,重量可达三四百公斤,武松能按住虎头而打虎,说明其力量之大。

不过,最能说明武松力量的事,还是举石头。

武松刺配到孟州时,施恩想借他来打走蒋门神,但考虑到武松有伤在身,所以每天好吃好喝照顾他。后来武松得知此事,于是通过举石来证明自己。

武松便把上半截衣裳脱下来,拴在腰里,把那个石墩只一抱,轻轻地抱将起来。双手把石墩只一撇,扑地打下地里一尺来深。众囚徒见了,尽皆骇然。武松再把右手去地里一提,提将起来,望空只一掷,掷起去离地一丈来高。——《水浒传》

按书中所言,这块巨石约有三五百斤重,武松一只手就能把石头抛到一丈高,而且面不红、气不喘,足见其力气之大。

网络上有人计算过,把三五百斤的石头扔一丈高,大约需要半吨的力量,武松整体的力量应该超过一吨。

不管怎么说,武松的力量,是可以衡量的,或者说现在人(可能需要两人或者更多)是可以做到的。但和鲁智深相比,就有了差距,因为鲁智深的力量,完全不是人力可能做到的了。

再说鲁智深。

能证明鲁智深力量的例子,自然是倒拔垂杨柳。

智深相了一相,走到树前,把直裰脱了,用右手向下,把身倒缴着,却把左手拔住上截,把腰只一趁,将那株绿杨树带根拔起。——《水浒传》

从原著可知,这棵柳树(注意,古代也把柳树叫杨树,所谓百步穿杨,就是射中柳树叶,因为杨树叶大很多,射杨树叶便无法表现箭术高明了)上有乌鸦的窝,这就说明树不会细,因为鸟乌鸦、喜鹊等鸟类做巢都是在大树很高的地方。

若是很细的树,那些泼皮们也不会说鲁智深有“万千斤的力气”了。

央视版水浒中,为了拍摄这段戏,曾动用吊车。根据张纪中和臧金生所说,当时选择的柳树并不太粗,吊车都拔不起来,钢丝绳在不断打转,最后连钢丝都断了,还差点伤到臧金生。另外,为了表现鲁智深的壮硕,当时臧金生增肥到两百六十斤左右。

其实不说别的,光看柳树发达的根系,你就知道,这玩意不是人能拔起来的。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武松的力量有迹可循,人力还能做到,但鲁智深的力量,是突破了人类极限的,寻常吊车都不行。所以,鲁智深的力量也比武松更大一些。

鲁智深力量很大,鲁智深倒拔垂杨柳,这些都是小说里常用的一种扩张的手法。

鲁智深如何拔树,可能因素如下

鲁智深倒拔重杨柳,需要多大力气,我从小时侯听评书,到我看《水浒》看到这就琢磨这个问题,也困绕我多年。鲁智深到底用多大劲才能拔出那棵树来?后来看世界大力士比赛,用牙拉波音747飞机,拉火车机车,都以百吨以上重量了虽然是滚动,但刚起动时也得几千斤力啊,何况用牙拉,用手拉就比牙劲更大了。

估计鲁智深习武,终日打熬力气,两臂有几干斤力量。再说树,树小喜鹊不会做窝,我观察过有喜鹊窝的最小树有十米以上,树干直径24公分以上,如死树,枯树喜鹊也不会在上作窝。就这样树也得五吨以上力才能拔动,我看开发商的十吨吊车拔这么大树不费力。

有一次我看到了,我家门口一棵白杨树上面梱搭衣服绳子上挂的棉被晒时把树拉倒了,一看才知道这棵树扎根不到二尺深,不知谁种的,种到土里,土底下是管道沟的水泥盖板,树扎不下根去,根是平的。这就恍然大悟,有可能鲁智深拔的那棵树,土底下是大相国寺倒塌的老建筑物的地基石板上,扎不下根,所以鲁智深连拔带摇,倒拔垂杨柳成功。

鲁智深要拔的垂杨柳上面有乌鸦的巢,那么树高应该在七到八米,我见过乌鸦,没有那么高,六七米足够了。这样柳树的胸径至少也有30厘米,而树冠的宽度,应该和树的高度差不多,所以树冠的横截面积应该在50平方米左右,叶子的展开面积也就是迎风面积至少是1000平方米。

但是,这些是作者所用的一种衬托现实生活的表现。

水浒里的武松和鲁智深,都是武艺高超之人。前者曾经赤手空拳打死老虎,也曾醉打蒋门神,杀死张都监全家。上了梁山接受招安后,他还有斩杀辽将耶律得重、方貌、贝应夔等。后者曾三拳打死镇关西,捉拿夏侯成,生擒方腊。武松与鲁智深,可以算是梁山两大顶尖步战高手。

同为步战高手,两人力气也都大的惊人。武松打死猛虎,把三五百斤的石头抛起一丈多高,已然骇人,鲁智深嫌弃杨柳树上,乌鸦吵闹,居然能倒拔垂杨柳,更是堪称神人。须知,能做鸟窝的柳树,必然不会细小,柳树又盘根错节,没有万斤力气,显然做不到。

说起来,鲁智深之所以倒拔垂杨柳,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他和泼皮们吃酒时,被乌鸦吵到了。

正在那里喧哄,只听得门外老鸦哇哇的叫。众人有叩齿的,齐道:“赤口上天,白舌入地。”智深道:“你们做甚么鸟乱?”众人道:“老鸦叫,怕有口舌。”——《水浒传》

从原著可见,乌鸦叫代表着有口舌之争。“赤口上天,白舌入地”中,“赤口”和“白舌”代表的都是恶毒话,类似于毒咒。泼皮们听到乌鸦叫就扣齿(上下齿碰击,属于祝告动作)祷告,可见这毒咒还很吓人。他们希望这些恶毒的言语都上天或者下地,别落在自己身上。

实际上,鲁智深和泼皮们听到乌鸦叫时,应该欢喜才对,不会觉得厌烦。

在今天一些地区,尤其是农村,很多人都讨厌乌鸦叫。他们认为,乌鸦叫声预示着灾难,甚至连喜鹊叫都觉得不吉利,要赶跑。但是也有些地方的人喜欢喜鹊乌鸦叫,他们觉得喜鹊“早报喜,晚报财,中午报了客人来”。

这种看法并非迷信,因为早在古代就出现了。

南人喜鹊而恶乌,北人喜乌而恶鹊,好恶之不同有若是。——薛士隆《信乌赋》

根据宋人薛士隆的文章可知,宋代时,北方的人们喜欢乌鸦,讨厌喜鹊;南方的人恰恰相反,他们喜欢喜鹊而讨厌乌鸦。鲁智深是渭州人氏,相当于今天的甘肃凉州;他倒拔垂杨柳的地方在大相国寺,也属于北方,所以,从这一点来说,他们对乌鸦声音不应该如此排斥。

为什么会喜欢乌鸦呢?因为乌鸦懂得反哺。

至迟在秦汉时,人们就发现,乌鸦长大了会反过来喂养父母,所以人们称乌鸦为“孝乌”“慈乌”,《说文解字》《禽经》《古今注》都有提及。

至于喜鹊,因为总是叽叽喳喳,像是小人在背后搬弄是非,乱嚼舌头一样,所以北人不喜欢。《北齐书》就说过“鹊言不善,当有口舌事”。

宋代之前,中国的经济政治中心都在北方,北人“喜鸦恶鹊”是主流。后来随着衣冠南渡、宋人南迁,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南方,于是,南方“喜鹊恶鸦”的风俗成为主流主流。

莫非到了明朝,北人“喜鸦恶鹊”的习俗发生了逆转,施耐庵是根据自己的时代所写?不是,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还说过“然北人喜鸦恶鹊,南人喜鹊恶鸦”的话。可见彼时,北方人依旧是“喜鸦恶鹊”。

唯一的解释,施耐庵是根据自己来写的,因为他是苏州人,属于南方,所以认为鲁智深和泼皮们会讨厌乌鸦。

当然,本文只是说宋明之时,南北方人对待喜鹊和乌鸦的态度,属于大范围,不考虑特例。毕竟北人“喜鸦恶鹊”,不代表每个北方人都会“喜鸦恶鹊”。

喜鹊羽毛———— 黑白分明

擦过的玻璃————两面光

还有歇后语:

阿斗的江山——白送

阿斗式的人物——没能耐

阿二吹笙——滥竽充数

阿二当郎中——没人敢请

阿二满街串——吊儿郎当

阿哥吃面——瞎抓

阿婆留胡子——反常

阿庆嫂倒茶——滴水不漏;点滴不漏

挨鞭子不挨棍子——吃软不吃硬

挨打的狗去咬鸡——拿别人出气

挨打的乌龟——缩脖子啦

挨刀的鸭子——乱窜

挨了巴掌赔不是——奴颜媚骨

挨了棒的狗——气急败坏

挨了打的鸭子——乱窜

挨了刀的肥猪——不怕开水烫

挨了刀的皮球——瘪了

挨了霜的狗尾巴草——蔫了

挨着火炉吃海椒(辣椒〕——里外发烧

矮梯子上高房——搭不上言(檐)

矮子穿高跟鞋——高也有限

矮子打狼——光喊不上

矮子放风筝——节节高;节节上升

矮子放屁——低声下气

矮子观光——随声附和

矮子过河——安(淹)心

矮子看戏——听声

矮子里面拔将军——将就材料;短中取长

矮子爬楼梯——巴不得(迫切盼望)

矮子爬坡——步步高升;步步登高

矮子婆娘——见识低

矮子骑大马——上下两难;上下为难

矮子想登天——不知天高地厚;妄想;痴心妄想

矮子坐高凳——够不着;上下够不着;上下为难

爱打官司逞英雄——穷斗气

庵堂里的木鱼——任人敲打

鹌鹑要吃树上果——够不着;尽想好事;想得倒美

岸上看人溺水——见死不救

岸上捞月——白费功夫;白费劲

按别人的脚码买鞋——生搬硬套

按彩球的乞丐——高兴得发傻

按方抓药——照办

按鸡头啄米——白费心机

按牛头喝水——办不到;没法办

按下葫芦起了瓢——顾了这头丢那头;此起彼落

案板顶门——管得宽

案板上的擀面杖——光棍一条

案板上的肉——任人宰割;随人宰割

案板上的鱼——挨刀的货

暗地里盯梢——偷偷摸摸

暗地里耍拳——瞎打一阵

暗室里穿针——难过

暗中使绊子——蔫儿坏

熬尽了灯油——烧心(芯)

鏊子上烙冰——化汤了

鏊子上烙饼——翻来翻去

八百吊钱掉井里——难摸哪一吊

八百年前立的旗杆——老光棍

八百铜钱穿一串——不成调(吊)

八宝饭上撒胡椒——又添一味

八辈子的老陈帐——说不清

八寸脚穿七寸鞋——别扭

八斗的小垂缸——装不下一石

八哥啄柿子——拣软的欺

八个老汉划拳——三令五申(伸)

八个钱的膏药——沾上了

八个钱买碗馄饨——没有面

八个歪脖坐一桌——谁也不正眼看谁

八股文的格式——千篇一律

八卦炉里睡觉——热气腾腾

八卦阵里骑马——闯不出路子;出路难找

八级工学技术——精益求精

八级师傅学手艺——长到老,学到老

八角掉进粪坑里——香臭不分;香臭难分

八斤半的鳖吞了大秤砣——狠心王八

八斤半的老鳖吞了个秤砣——狠心的王八

八斤半的王八中状元——规矩(龟举)不小

八十个人抬轿子——好威风

八十老汉害个摇头病——不由人愿;由不得人

八十老人吹灯——喘不上气;上气不接下气

八十老翁练琵琶——老生常谈(弹)

八十老翁学打拳——越练越结实

八十老翁学手艺——老来发奋

八十岁的老绝户头——后继无人

八十岁刮胡子——不服老

八十岁老翁挑担子——心有余而力不足

八十岁留胡子——老主意

八十岁没儿女——老来孤单

八十岁生儿子——代代落后

八十岁跳舞——老天真

八十岁玩猴子——老把戏

八十岁学吹笛——尽是老调;老调子

八十岁学摔打——拼老命

八十岁演员扮孩子——返老还童

八十岁站柜台——老在行

八五炮打兔子——得不偿失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八仙聚会——神聊

八仙桌缺只腿——搁不平

八仙桌上放灯盏——明摆着

八仙桌子——有棱有角

八贤王进宫——好难请

八月的苦瓜——心里红

八月的莲藕——又鲜又嫩

八月的石榴——满脑袋的点子

八月的柿子——越老越红;老来红

八月桂花开——到处飘香

八月里的黄瓜棚——空架子

八月十五吃年饭——还早哩

八月十五吃元宵——与众不同

八月十五吃粽子——不是时候

八月十五的月饼——人人欢喜;个个喜爱;上下有

八月十五的月亮——年年都一样;正大光明

八月十五过端阳——晚了;迟了

八月十五看龙灯——晚了大半年

八月十五生孩子——赶巧了

八月十五送月饼——赶在节上

八月十五云遮月——扫兴

八月十五蒸年糕——趁早(枣)

八月十五种花生——瞎指挥

八只脚的螃蟹——横行霸道

八字不见一撇——没眉目;差得远;差远了

巴掌长疮——毒手

巴掌穿鞋——行不通;走不通

巴掌上摊煎饼——巧手;好手

扒了皮的癞蛤蟆——活着讨厌,死的还吓人

扒了墙的庙——慌了神

芭蕉插在古树上——粗枝大叶

芭蕉开花——一条心;紧相连

芭蕉叶上垒鸟窝——好景不长

疤瘌眼长疮——坏到一块了

拔草引蛇——自讨苦吃;自找苦吃

拔葱种海椒——一茬比一茬辣

拔节的高梁——节节高;节节上升

拔浪鼓——两面光

拔了的闹钟——专做提醒人的事

拔了萝卜——窟窿在

拔了萝卜栽上葱——一茬比一茬辣

拔了毛的凤凰——不如鸡

拔了毛的鸽子——飞不了

拔了塞子不消水——死心眼

拔苗助长——急于求成

跋脚驴子追兔子——赶不上;撵不上

跋脚马上战场——有死无活

跋子拔萝卜——歪扯

跋子踩高跷——早晚有他的好看

跋子打围——坐着喊;坐地呐喊

跋子赶马——望尘莫及

跋子上台——立场不稳

把鼻涕往脸上抹——自找难看

把肥料浇到莠草上——劳而无功;有劳无功

把脸装进裤挡里——见不得人

把人赶到墙根下——走投无路

把娃娃当猴耍——愚弄人

把妖猜当成菩萨——善恶不分

靶场上的老黄忠——百发百中

霸王别姬——奈何不得;无可奈何

白脖老鸹——开口是祸

白脖子屎壳郎——有特色;与众不同

白布进染缸——洗不清;洗不净

白布做棉袄——反正都是理(里)

白菜帮子——中看不中吃;好看不好吃

白菜地里耍镰刀——散了心

白菜烩豆腐——谁也不沾谁的光

白菜叶子炒大葱——亲(青)上加亲(青)

白骨精扮新娘——妖里妖气

白骨精打跟头——鬼把戏

白骨精化美女——人面鬼心

白骨精说人话——妖言惑众

白骨精送饭——有野心;没安好心

白骨精演说——妖言惑众

白骨精遇上了孙悟空——原形毕露

白鹤站在鸡群里——突出

白虎进门——大难临头;灾祸临头

白开水画画——轻(清)描淡写

白蜡杆结桂花——根子不正

白蜡杆子翻场——独挑

白蜡做的心——见不得日头见不得火

白脸奸臣出场——恶相;恶模样

白脸狼戴草帽——变不了人

白脸狼戴眼镜——冒充好人;充好人

白了尾巴尖的狐狸——老奸巨猾

白猫钻灶坑——自己给自己抹黑

白毛乌鸦——与众不同

白娘子斗法海——精打光

白娘子水漫金山——大动干戈

白娘子遇许仙——千里姻缘一线牵

白日见鬼——玄乎;心里有病

白日做梦——胡思乱想

白水锅里揭奶皮——办不到;没法办

白水下石膏——成不了豆腐

白水煮白菜——淡而无味

白水做饭——无米之炊

白素贞不舍许仙——恩爱难分

白糖包砒霜——毒在里面

白糖嘴巴刀子心——口蜜腹剑

白天打灯笼——白搭

白天盼月亮——甭想;莫想;休想

白天照电简——多此一举

白天捉鬼——没影儿的事

白铁斧头——两面光

白仙鹤长了个秃尾巴——美中不足

白纸上画黑道——抹不掉;明摆着;清清楚楚;一清二楚

白纸写黑字——黑白分明;明摆着;清清楚楚,一清二楚

白纸做的灯笼——一点就亮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151423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2
下一篇2023-12-0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