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猜拳有什么技巧

闽南猜拳有什么技巧,第1张

 导语:在闽南人看来,无酒不成席,无拳不尽兴!对于热情好客,爱热闹的闽南人来讲,请人做客吃饭,一定要让客人吃好喝好!而猜拳能够作为一种氛围,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那么闽南猜拳有什么技巧呢下面就由我为大家一一介绍吧!

闽南猜拳有什么技巧

 闽南猜拳口诀:

 1、单操;6、六连;

 2、两响;7、七窍;

 3、三来;8、八仙;

 4、四洪;9、九怪;

 5、五魁;10、十(全来、满)。

  闽南猜拳 口诀意义:

 一、本说「螯头」或者「一个」,喊「单操」则是一品「当朝」之讹音。

 二、本说「二星」,指两姓联婚、两家喜事之意,或说「两个相好」。

 三、本说「三星」,指福禄寿三星在天,喊「三伸」则是三星之讹音。

 四、本说「四逢喜」,指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说四逢是简称。

 五、本说「五魁」,明代科举分五经(《礼记》、《春秋》、《诗经》、《书经》、《易经》),取士,每经有选一人曰之经魁、五经之魁曰之五经魁,后称「五魁」。(但有部分地方禁「魁」,例如惠安、安溪等地。)

 六、本说「六连」,天地四方称六合,六合之连成宇宙。

 七、本说「起巧」,指七夕穿巧针,喊「七巧」则是「乞巧」之讹音。现也有认为是七窍,指人脸上的`七种器官。

 八、本说「八仙」,指八仙过海,喊「作匹」是后人改口。

 九、本说「魁斗」,北半魁星,又称九魁。

 十、本说「总开」,喊「总来」或「总捧」则是后人改口,也有喊「满」或「炸」的。

  闽南猜拳 手势:

 一、大拇指

 二、大拇指+食指

 三、大拇指+食指+中指

 四、全开,但食指要弯进去

 五、全开

  闽南猜拳 规则:

 一、一对一的叫“单挑”

 二、两拨叫阵是“分国”

 三、一挑众、战无不克是“打通关”

 四、看准了一个拳王,大家一起上,就是“打擂台”,也叫“追胜”

 五、摆上几杯酒,划拳争胜负,看谁先把酒赢光,叫做“抢筹”

 六、再摆几杯酒,喝完这轮就结束,称为“定量”

  闽南猜拳 礼数:

 一、主动邀人划拳要说“学习”表示敬意

 二、赢第一拳得说“承让”证明谦逊

 三、连赢多次主动陪饮那是尊重

 四、如果连输超过三次要求继续比划,要说“再学习”表示服输

 五、喊数不合理就该自罚以表歉意

  闽南猜拳规定:

 一、禁五。惠安一带划拳不准喊“五”,因为喊“五”的胜算比较大。

 二、噤声。划拳过程中,出拳不出声相当于重复上一次出拳的喊数。

 三、打掉。三战两胜时,当划拳双方打成平手,可以临时协商,取消已有的结果,从头开始。

 四、土拳。就是喊数不合理。如己方出拳数为合拳(表示0数),喊数又大于五,显然不合理。如果有约定,就要任罚,或呷一口酒,或闻一下酒杯。

 五、替酒。输拳请别人代饮罚酒,通常头杯要自己喝。

闽南童玩项目及游戏规则如下:

1陀螺(扯铃)

陀螺是一种传统的闽南童玩项目,通常由木制或塑料制成。参与者使用绳子将陀螺缠绕并用力甩动,使其旋转起来。在比赛中,陀螺旋转时间越长,技巧越高超,得分越高。

2跳格子

跳格子是一种常见的闽南童玩游戏,通常在地面上绘制一个方格状的图案,并将数字标记在每个格子内。参与者按照特定的规则跳跃到指定的格子上,通过各种技巧和策略获取最高分数。

3撇球

撇球是一种类似于投掷的童玩项目,参与者使用一只手持球杆,将小球朝着目标投掷。目标通常是一个圆形的靶子,得分根据球的落点来计算。撇球技巧和准确度对于获得高分至关重要。

4敲锣

敲锣是一种音乐性的闽南童玩项目,参与者使用木制或金属制的锣,按照特定的节奏和旋律敲击。这个项目既可以是单人表演,也可以是团队合奏,需要参与者具备良好的节奏感和协调能力。

5抛沙包

抛沙包是一种常见的闽南童玩游戏,参与者使用布制的小袋子,装入沙子或豆子,然后用手抛出。目标通常是一个设定了距离的目标区域,得分取决于沙包落在目标区域内的准确度。

6踢毽子

踢毽子是一种常见的闽南童玩项目,参与者使用脚踢动毽子,使其保持在空中。参与者可以使用各种技巧和动作,例如踢高、踢远、踢绕等,以展示自己的灵活性和协调能力。

7捉鸡子

捉鸡子是一种传统的闽南童玩游戏,参与者需要追逐并尽可能多地捉到悬挂在空中的鸡子。这个游戏考验参与者的速度、反应和敏捷性,也对他们的协作能力提出了要求。

闽南童玩项目及游戏规则丰富多样,既有体力类的游戏,也有智力类的游戏,更有音乐和协作类的项目。这些传统的游戏不仅富有娱乐性,还能够传承和弘扬当地的文化传统。

几个途径或许能帮助你学闽南话: 1、到正规书店买一本闽南语教程! 2、平常多看看闽南语节目,如厦门卫视的节目百分之八十是用闽南语讲的!目前福建省内可能只有厦门卫视是大部分节目用闽南语播出的电视台! 3、多听听闽南语歌曲,并研究它的发音! 4、多和闽南人接触,这是学好闽南语根本的途径,理论学好了,不实践照样学不来!你看看那些出国在外的华人,有的小学都没有毕业,为什么回来时一口地道的日语或西班牙语,那些大学毕业的外语高材生都比不过他们呢!所以说生存环境练就语言是一点都没有错的! 5、和闽南人用闽南语沟通时千万不能害羞,这时候脸皮厚的人就派上用场了! 6、努力把自己融入闽南人的生活圈子,一定要敢于开口,哪怕说错了也不要紧的,如果这样长期磨练,以后不想说好闽南语都难!

闽南过年的习俗

春节为一年诸节之首,是一年中最具喜气的节日。人们将过春节称为“过新年”。年,既是时间单位,也是节日名称,是年与年之间的大节。现在不少人总是感慨年味越来越淡,其实,旧时泉州关于春节的习俗是十分隆重精彩的。

泉俗认为“年兜”——即除夕那天是祭祀祖先的重大节日。那天中午,家家户户都要尽力备办丰盛菜肴敬奉祖先,即便是贫寒之家也要尽力而为。供桌上摆满各色糕果和鸡鸭鱼肉,中间高堆“过年饭”,以陶钵盛大米(象征丰衣足食),上面再搁碗糕(因为碗糕俗称发糕,象征兴旺发达)、柑橘(象征吉祥如意)、红鸡蛋(象征吉祥、有福)、红米丸(象征团圆、圆满)和米粉蒸制的金、银锭(象征财源广进),中插春枝(象征年年有余,闽语中的“剩”就是“春”音,所以以前很多农户在过年时都要在存放大米的米缸和存放粮食的米囤上贴个“春”字,既寓意春节来临,更寓年年有余,有“春”——有剩余),供桌前还要再置放一个火炉(象征家运亨通、红火),一直摆到傍晚,再燃放鞭炮,子孙们就跪拜祖先,祭礼也告完成,俗称辞年。

现在很多人家在除夕那天拜祖先没那么烦琐,一般就是备办一些丰盛的菜肴,给祖先烧香点烛、烧“金纸”,放鞭炮。安(安溪)、永(永春)、德(德化)等山城拜祖先一般要有米饭、“米果”(用饭米磨成米浆蒸制而成,即米豆腐)、炸肉丸、猪蹄、鸡(或鸭)和水果;泉州、晋江、石狮、惠安沿海一带拜祖先一般是用米饭、鱼丸、鸡卷、芋角(把大芋头切成块)、炸排骨、牡蛎煎(一种小吃,用新鲜牡蛎拌地瓜粉用油煎炸而成)和各色果品。——芋头也上供桌?也许会有不少人产生疑问,如果你看过芋头刚挖出来是怎样的,你就会明白了。刚挖出来的芋头是有许多小的芋艿附在一个大芋头上的,它象征着多子多孙,于是坚信多子多福的古人们就把它也摆上了供桌,希望多子多孙,人丁兴旺香。(另,闽南地区清明祭墓,有人也会将几个小芋艿放在墓碑前。其寓意同样是希望多子多孙,多子多福。)闽南人拜祖先多爱用鸡和鱼等荤菜是因为“鸡”谐音“吉”象征吉祥如意,“鱼”谐音“余”,象征年年有余。果品一般爱用柑橘,大橘(鹌鹑蛋那么大的橘子),糖品一般用金橘(是橘子的一个品种,只有半颗花生米那么大,味奇酸不能生吃,得去籽用盐水浸泡去其酸涩之味之后加白糖腌制熬煮成蜜饯,是泉州地区的山城永春所特有的,三明地区的尤溪也是主要产地)。这是因为“橘”谐音“吉”,闽语的“橘”和“吉”同音,象征大吉大利,万事如意。

泉州有句俗谚:“清明(或冬至)不回家无祖,年兜不回家无某(妻)。”说明民间对于除夕吃团圆饭历来十分重视。过去泉州男性外出谋生者甚多,但无论奔波在多远的地方打拼,除夕日均要回家团聚,共享天伦之乐。农村更有“哪怕三只脚的凳子也要搬回家中过年”的说法。拜祖先多在中午,但除夕夜也是不能忽视的。北方除夕夜要吃水饺,南方则无此习俗,但除夕那天的晚餐也是极丰盛的,一家人团坐在一起,边吃边聊,气氛极浓烈。

安(安溪)、永(永春)、德(德化)等山城在除夕那天晚上还要吃甘蔗。说到甘蔗,闽南地区过年时一般都要买甘蔗,少则两三根,多则七八根,十几根。因为买多了,一般是连带叶的蔗尾都留着,根部也不削皮,这样才能够存放得久一点。买回后一般都是放在门后,特别是大门——旧时大门为双扇门,左右两扇门后要各放一根连根带叶的甘蔗。因为除夕一夜连两岁,所以闽南人在除夕那天晚上都要吃甘蔗,寓意“甜头甜尾”,一年到头生活甜蜜幸福。吃完的蔗渣正好“炝火盆”。—— “炝”在闽语中就是“燃烧”的意思,一般是傍晚时分在家门口用田里的稻草、拾来的枯枝等东西堆成一堆成盆状(就是圆形的),然后放火点燃,寓意来年生活红火、兴旺,同时也有驱邪避灾之意,到了晚上,“火盆”快烧尽时,就用蔗渣放入火堆,充当燃料。

而晋江(特别是安海一带)除夕晚上流行的是“跳火盆”,所谓“火盆”(或称“火群”),是在家门口以干薯藤、稻草以及“掸尘”用过的扫尘枝等燃起火堆,然后家中所有的男性成员逐一从熊熊火堆上跳跃过去,男婴由成人抱着跳过,外出未归的男人则由在家的兄弟替跳,同样寓意来年生活红火、兴旺和驱邪避灾之意。

泉州、晋江、石狮沿海一带过春节还要蒸碗糕,有的还把碗糕叫做“发糕”。闽语的“发”就是发财、发达的意思,因为蒸碗糕得先“发酵”,所以碗糕寓意着能够发达发财、发家致富;米粉发酵好了,用旺火去蒸,糕的顶部就会裂开,寓意“笑口常开”,象征全家幸福安康、欢欢喜喜,整日笑嘻嘻;碗糕大都是做成甜味的,寓意生活甜蜜,吉祥如意。

安(安溪)、永(永春)、德(德化)等山城一般没有蒸碗糕这习俗,但过年是一定要蒸“米果”的,即米豆腐,因为除夕那天中午拜祖先的时候一定要有“米果”,这“米果”是用普通的“饭米”(即煮干饭用的米)磨成米浆,然后再加入少量的盐和苏打粉用旺火蒸制成的,可以直接吃,或蘸酱油、醋吃,也可以煮成汤,或加入米粉煮汤。安(安溪)、永(永春)、德(德化)等山城在春节来临时还经常会做一种用蒸熟的冬米捣制成的白米果,也有人叫“冬米米果”,或直接叫白米果,一般做成圆饼状,蒸热后可以包白糖和花生粉,捏成饺子状直接吃,也可以切成条片状用香菇丁、冬笋丝、白菜丝、胡萝卜丝、芹菜丝和其他调料旺火热油炒熟了吃。另外,安(安溪)、永(永春)、德(德化)等山城在春节时还经常会蒸“芋米果”和“菜头米果”。 “芋米果”顾名思义就是掺入芋头的米果,就是把芋头去皮蒸熟后捣烂,然后放入“饭米”磨成的米浆中,加入盐和油爆葱花,拌匀后蒸熟。吃的时候要先切成大块的片状,再用热油炸后蘸酱油、醋等调料吃,味道很香。——依据个人喜好,也有不蘸调料吃的。至于“菜头米果”就是把做“芋米果”的芋头换成礤成丝的萝卜做成的“米果”(闽南话的“菜头”就是“萝卜”,闽南人喜好萝卜,因为“菜头”谐音“彩头”,寓意好财运,所以除夕那天和初一那天的饭桌上一般要有盘萝卜炒肉片或萝卜炖肉的菜),“菜头米果”的吃法跟吃“芋米果”一样。

除夕夜过了12点,闽南地区还有个习俗就是“号正”,就是家家户户要点燃鞭炮,寓意辞旧迎新,迎来了“正月”,新的一年又开始了,又有了新的希望,美好的开始。有不少人家早早备好果品开始点“天公灯”——就是点亮门前的红灯笼,住套房的这灯笼一般挂在阳台上,住楼房的一般挂在最高楼层的阳台上,摆上果品,点上香,拜天公。同时,还要拜祖先。家里有安放神佛像的,还要烧香点烛的拜神佛,祈求神佛保佑全家人身体健健康康,出入平平安安,万事顺心如意。以前还有守岁的习俗,现在少有人守岁了——当儿孙辈的不能早早上床休息,要围坐在一起闲聊笑闹,通宵达旦的,据说,小辈们越迟睡,越能够让家中老人增寿,“守岁”,其实是儿孙辈对长辈表示孝心的一种方式。倒是一些不知疲倦的十几岁的小毛孩精力旺盛,通宵达旦地疯玩,他们或许早忘了守岁本来的真正意义是什么了。大多数人年前忙乎了好多日子,号正后,都休息去了,因为第二天还得早起。

到了正月初一这天,全家都要早早起床,闽南地区有正月初一起早喝“金橘茶”之习俗。即清晨起来,要喝杯清茶,同时还要吃颗“大橘”或“金橘”,寓意新的一年大吉大利,顺顺利利。闽南地区正月初一这天的早饭必须是吃干饭——据说这天吃了干饭,出门才不会被雨淋。这天早上的菜肴中还必须有道“长命菜”和一盆以萝卜为主料煮成的菜肴。所谓“长命菜”其实就是芥菜,一般是前一天晚上要把芥菜一叶一叶的剥下,连叶带茎洗净后放入开水锅中煮烫变软,再捞起放入凉水中,然后用手把茎叶撕成长条状——记住,绝对不可以用刀切!待到第二天用油盐烹煮即成餐桌上的“长命菜”。因为芥菜株形高大,撕下的茎叶成长条状,这菜寓意长命百岁,福寿绵绵。讲究的人家第一口菜必须夹“长命菜”。这“长命菜”闽语就叫“长菜”。至于过年还须有萝卜做菜肴,则是因为闽南地区把萝卜称为“菜头”,“菜头”又与“彩头”谐音,寓意新的一年有好彩头,事事顺心如意。

正月初一这天,闽南地区有不扫地,不动刀剪,不取井水的习俗。因为扫地寓意把财气都扫走了,所以,即使要扫地,必须从门口往里扫,寓意把财气往家里扫,垃圾也只能找个地方堆放,不能倒掉。刀剪为锋利之物,常常让人有受伤、流血之不祥联想,不动刀剪,是为了避免新的一年有血光之灾。所以,闽南人还规定除夕那天要剪好手脚的指甲,而且,之后只能等到旧历十六才能重新修剪。现在大多数人家都用上了自来水了,所以,不取井水的习俗也被渐渐淡化了。不取井水是因为传说井中有井神,初一那天去取井水就会动了井神,惹其发怒,从而给自家带来灾难。

正月初二,闽南地区俗称“女婿日”,也就是在这天,出嫁的女儿要和丈夫回娘家探望父母。

正月初四为迎神日,又称接神日。腊月二十四日这天,家家户户把灶王爷等诸神送上天,让其上天言好事,诸神在天宫玩够了,要到这天才下凡间,所以,到了正月初四这天就要把他们恭恭敬敬地接回家中供奉,以求神佛庇佑全家人新的一年平平安安,万事如意。

正月初五这天,大多商铺开始继续开张,农人开始下地干活。

正月初七这天为“人日”,一般要吃鸡蛋寿面。

正月初九这天为“天公生”,与过年一样隆重。古人认为天是老大,岂能不敬天公?

正月十五为元宵节,要吃汤圆,赏花灯。

另外,对春节的习俗,泉州、晋江、石狮沿海一带有句顺口溜:初一场(这天摆开娱乐场,开始娱乐活动),初二场(昨天的娱乐继续),初三无姿娘(闽南呼妇女“姿娘”,此日妇女不上街),初四神落天(灶君从天上汇报回来),初五舀肥(这天农民要开始掏粪便肥田、农事开始了),初六隔机(这天妇女要整理织布机、开始织布),初七七元(这天要取菜、果七样做成“七宝羹”),初八完全(到了这天,年糕等好东西已经吃完了),初九“天公”生(这天是老天爷的生日,要拜天公),初十好食天(天气依旧寒冷,宜在家饮酒作乐),十一“倒去觅”(出嫁的女儿这天要回娘家探望)(注:其实,闽南地区的绝大部分县市是把初二定为“女婿日”,出嫁的女儿要和丈夫回娘家探望父母。),十二请女婿(这天,丈母娘要好好宴请女婿)。十三吃糜(稀饭)配芥菜(以前日子穷,好吃的东西到这个时候也都吃光了,要开始粗茶淡饭的日子了),十四搭灯棚(搭好灯棚,准备上元节的活动),十五上元暝(即上元节,也即元宵节),十六地妈生(有天公,当然有地母,这天是大地母亲的生日), 十七“那怎生”(节日就这样过去了)。

也同属于泉州地区的安(安溪)、永(永春)、德(德化)等山城对春节的习俗也有句顺口溜,跟上面的那则大同小异:初一场(这天摆开娱乐场,开始娱乐活动),初二场(昨天的娱乐继续),初三初四宰猪兼宰羊(初三、初四,屠户已经开始杀猪宰羊卖肉了,意即市场开始热闹了),初五舀肥(这天农民要开始掏粪便肥田、农事开始了),初六隔机(这天妇女整理织布机、开始织布),初七人生日(女娲就是在这天造出人来的,是普天之下所有人的生日,这天要跟平时过生日一样,大家中午都要吃寿面加一对煮蛋——一个鸡蛋,一个鸭蛋)。初八五谷生日(在这天,五谷杂粮被五谷神创造出来并养育了万物之灵长——人类,所以,为了报答养育之恩,我们也要给它们过生日),初九“天公生”(这天是老天爷的生日,要拜天公。这个日子农村人是相当重视的,过得相当热闹,不亚于过年!一般在那天,人们都要早早起来“点天公灯”——就是挂上红灯笼,然后要准备整鸡,整鱼及其他食物、果品来拜天公,其中,米龟和甜果是必不可少的!米龟的皮是糯米粉做成的,极柔韧,讲究的人家要特地去田间采来鼠曲草,并把鼠曲草捣汁加入糯米粉再揉成粉团——鼠曲草有清凉下火,清肝明目之效用,节日期间以油炸食物及甜腻食品居多,所以,加入鼠曲草汁液吃了能够清热败火,解毒利肝,更有益身体健康,馅料有咸甜两种,一般都是豆沙馅,个别人做的咸味馅是葱头油炒晒干的萝卜丝,别有风味,做成的这种米龟又称“菜脯龟”(闽南地区称晒干的萝卜块或萝卜丝为“菜脯”)。初十“地妈”生(这天是大地母亲的生日,也要备办较丰盛的菜肴来报答大地母亲对人类的养育之恩),十一请女婿(丈母娘要请女儿、女婿这天回娘家探望并好好宴请女儿、女婿),十二请无来(去邀请没有来的意思),十三再去觅(再次请女儿、女婿这天回娘家探望)(注:此二句实为押韵而做的,并无实意。)十四迎灯敬(这天开始舞龙、弄狮——即舞狮等娱乐活动),十五上元暝(即上元节,也即元宵节),十六去讨钱(年前欠钱未还的,讨债的人只有到了这一天才可以上门讨债)。

过了正月十五,“年”也就算过完了!一切又回复到平常的起居生活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153168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2
下一篇2023-12-0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