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学龄前孩子的父母,我们经常面对孩子之间因为意见不统一,或者都想要某个玩具,都想第一个滑滑梯等等这类问题而争吵、抢夺,严重一些的,甚至会打起来。
现在比较主流的养育观点是:孩子之间的冲突,大人不要去插手,让孩子们自己解决。
对于这个观点,一方面,我同意孩子间的事情大人不要总是去干预,孩子需要直接经历和体验交往中的各种曲折和得失。
但是另一方面,我也不赞成完全袖手旁观。很多时候孩子自己并不能妥善处理交往中的矛盾,不仅无法从中学到正面的经验,还可能给将来的交往积累负面的记忆。
先讲一个幼儿园小朋友冲突的情景——
我女儿上大班的时候,附近小区的游乐场有一个专门给小朋友玩的沙坑,小朋友们放学以后都愿意跑到去玩沙子。
有一次,三个女孩正在用沙子玩过家家,这时候我女儿同班的一个小男生,小A,也来了,看见几个女孩在玩,很高兴地跑过去问:“你们玩什么呢?
小A属于比较好动的小男生,平时有一些行为会招惹其他孩子的不满,因此几个女孩对她爱搭不理的。
小A转了两圈见没人理他,干脆主动加入。因为几个女孩正在搭城堡,他就毫不客气地走过去说:“我告诉你们怎么搭!”。
其中一个女孩马上冲小A嚷起来:“讨厌,小A,别捣乱!”
这下可把小A给惹毛了,一边回击“你才讨厌”,一边一脚就把女孩们的城堡给踢了。
幸好小A的姥爷就在旁边,一看这情景马上就把小A给揪走了。
第二天女孩们又去玩沙子
没过几分钟,我远远地看见小A又往这边来了。以我的了解,他一定还会试图加入女孩们的
可是,小A会接受昨天的教训吗?他今天能用合适的方法来跟小朋友交往吗?
相信大家会跟我得出同样的判断:小A接受教训、并且学会恰当方法的可能性很小。
我认为更可能发生的情况是:小A依然冒冒失失,女孩们依然不会接受他,结果依然会发生冲突。
那么这时候,我该怎么办?不插手,任由冲突发生,然后等着小A的姥爷再次把小A揪走吗?
大家想想,假如让冲突再次发生,那么这个经历对孩子们会造成什么影响?
①对于小A——
他不会反思自己的行为有哪些不当,他只会觉得很不公平,觉得女孩们排挤他。
这种感受不仅很可能让小A越来越敌视同伴,而且,这类经历会积累一个更危险的认识,就是:大家都不喜欢我。
带着这些感受和认识,我们很难期望一个幼儿园的孩子发展出良好的社交能力。
②女孩们呢——
事实上,我女儿之前不止一次跟我讲过小A的各种“不法行为”。
而我也总想告诉女儿:小A只是不会玩,或者有时候心情不好控制不住,他并不是坏孩子,只要大家对他好,他也会是好孩子。
虽然我总想借机给孩子灌输这种“美丽”的世界观,但是如果今天再次发生冲突,那么只会打我自己的脸,因为眼前的事实绝不会让女孩们学会包容和原谅,只会让她们更坚定地认为:小A就是个坏孩子!
也就是说,不插手,任由冲突发生,对双方孩子都没好处。
孩子在交往的过程中,必然会发生矛盾和冲突。孩子能否自己解决,跟他们的综合能力直接相关。
有些矛盾孩子确实能自己解决,即使得不到马上的解决,也不会造成长远的影响。
但是也有很多时候,面临的冲突超出了孩子的能力范围,这就需要我们成人及时提供帮助。
否则,负面的交往经历就有可能造成负面的认识,进而阻碍孩子社交能力的健康发展。
那么,怎样介入呢?
介入孩子的冲突前,我们先要强调两个认识,并由此明确两个原则:
第一个认识——
在绝大多数社交冲突中,我们没有办法明确区分谁对谁错、谁是谁非。
回到前面的故事。
在第一天的冲突中,小A先是想加入女孩们,没有得到积极回应,于是开始“硬闯”,结果遭到进一步排斥,最后小A气急败坏,一脚踢坏了女孩的城堡。
对于这个冲突,如果大人介入,会怎么做呢?
传统的做法,一定是要制止小A的行为,告诉他这样做不对,因为在这个冲突中,表面看确实是小A的错,他既不该在没有得到同意的前提下冒冒失失地闯入进去,更不该动手破坏女孩的城堡。
可是仔细想一下,难道全是小A的错吗?
他一开始并没有想搞破坏,他只是作为一个孩子,本能地想跟小伙伴一起玩。假如一开始女孩们足够友好,那就不会发生冲突。
这么说,是女孩们的错了?
我也确实见到过,在类似的情景下,有些家长会教育孩子不应该排挤他人,要对大家都保持友好。
可是再仔细想一下,女孩们一开始的排斥似乎也是有原因的。
首先,小A确实有“黑历史”,无论在幼儿园里还是在幼儿园外,都时常会跟小朋友发生冲突,因此女孩们对他不够友好,也是出于孩子的本能,
其次,即便女孩们对小A没那么大成见,但是小A不经同意硬要闯入女孩们正在进行的活动,而且还带着一种指手画脚的态度,“我告诉你们怎么搭”,这种做法也是违背潜在社交规则的。
那么,到底是谁的错呢?
我们都知道,社交,是人类最复杂的行为,即便在最天真的孩子身上,社交行为也经常显现出盘根错节的属性。
我在这些年对孩子社交的观察中,最大的感受就是:绝大多数小年龄孩子的社交冲突中,没有哪一方是绝对正确、或者绝对错误的,客观上可以说“谁都有理、谁也都有错”。
这并不是各打五十大板的中庸之道,而是对儿童社交的最基本的认识。
明确了“没有是非对错”的这个基本认识,才能明确我们介入的第一个原则。
第一个原则:不要裁判谁是谁非,谁对谁错。
第二个认识——
没有通用的社交规范。因为没有一条规则是适用于所有情况的。
举另外一个简单的例子:小男孩天天请好朋友豆豆来家里玩。天天刚买了一个新的变形金刚,豆豆一进屋就看见了,想拿来玩,可是天天也想玩,于是两个人就吵起来了。
这时候,我们经常见到大人会这样说:不许抢玩具,说过多少次啦!好好轮流玩,再抢我就把玩具没收,谁也别玩了!这种做法很像警察在执法。
还有一种做法就像法官进行裁判:变形金刚是谁的呀,是谁的谁就说了算呀!或者:他是客人呀,你请人家来家里,当然应该让人家先玩啦!等等。
尽管我们的初衷是希望教孩子懂得并遵守基本的社交规范,但是这类充当警察或法官的做法,通常效果都不会好。
首先,多数情况下孩子并不会就此罢休,还是会继续吵,即使孩子表面上不吵了,也多半是迫于大人的压力,在心里仍然会心怀不满、彼此怨恨。
更重要的是,我们进一步思考就会发现:我们教给孩子的社交规范,很多都是不能生搬硬套的。
比如,我们常见的规范中有一条是“主人应该照顾客人”,还有一条是“客人听从主人的安排”。
这两条规范都是对的,可是在相同场景中,到底是应该“主人照顾客人”,还是“客随主便”呢?
我女儿小时候就非常认真地问过我:为什么小朋友来咱们家,你就说他们想玩什么都可以,可是我到小朋友家,你又说我不能想玩什么就玩什么,要先得到同意呢?
第二个原则:不要充当警察和法官,要求孩子必须遵守某一条具体的准则。
说了半天介入孩子时“不要”怎么做,那到底“要”怎么做呢?
再说小A的案例。
看着小A走过来的时候,我忽然想起来。头一天孩子们玩沙的时候,曾经要求我给他们弄点水,他们要用来和沙子。
但是当时我懒得折腾,就告诉她们说:“算了算了,你们就这么玩吧,别弄水了。”
想到这件事,我有了主意。
我迎着小A过去,说:“小A,她们在那搭城堡,需要用水和沙子,咱们去给她们买两瓶水吧。”
小A一听,马上痛快答应了。我跟他姥爷说明了一下情况,就带小A去旁边小卖店买了两瓶矿泉水。
我故意先只给他一瓶,说:“你先给她们拿过去,如果不够,再来我这拿这瓶。”
小A拿着水飞快地跑过去:“水来啦!水来啦!”
女孩们一看,都兴奋得欢呼:“小A,往这儿倒一点,再倒一点,还有这儿。”
不一会,一瓶水就倒光了。这时候就看小A信心十足地说:“没事,还有,我去拿!”他跑到我这,拿着第二瓶水跑回去。
女孩们又一阵欢呼。
显然,小A已经不再是那个讨厌的坏孩子了,而是大家的小英雄了。
总 结
①当孩子之间发生冲突,大人不能完全袖手旁观,有时候还是需要及时介入。
②介入的目的不是裁判是非对错,而是帮助孩子缓解僵局。换句话说,不是当警察和法官,而是做“润滑剂”。
③介入的方法不是讲道理,而是根据具体情况,为孩子提供实际的帮助。
孩子与朋友间存在矛盾和吵架是正常现象,但如果这种情况频繁出现,就需要家长关注和介入了。以下是几点建议:
1倾听孩子,理解其情感需求。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在冷静的状态下,并设身处地的去了解问题的背景、原因和影响,同时提供给孩子温暖和情感支持。
2教育孩子如何沟通和解决问题。通过教育孩子表达观点方式,让孩子知道如何合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同时也了解他人的立场。此外,教育孩子妥善解决争议的方法,例如找到矛盾的根源并说服对方等。
3带孩子寻求第三方的帮助。家长可以通过与班主任或老师进行沟通,寻求学校的帮助。此外,如果情况愈发严重,家长也可以将孩子送到心理咨询机构进行心理辅导和支持。
4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通过带孩子参加一些爱好活动,让孩子在一个好的环境中交朋友,培养孩子适应社交环境的能力。
总之,引导孩子学会冷静思考和合理沟通,培养孩子独立、自信和自立的优良品质是帮助孩子解决朋友之间的矛盾的关键。
一、分享
两个孩子大部分吵架,就是因为不想分享自己的东西。尤其是老大在老二出生前什么的都是他的,老二出生之后要分给老二自然会觉得心里不舒服。所以父母要正确地引导孩子去分享自己的东西。
有些父母为了表示自己的公平,经常买东西就买两个孩子的,而恰恰是家长的这种举动 让孩子更不会去分享,都有了就不想再交换了。
二、接受两个孩子的不同
许多父母会觉得自己和哪一个孩子比较投缘,所以会特别向着这个孩子。而另一个孩子却因为性格上不讨喜所以更加的被冷落。父母如果有这样的心里的话,很容易导致不讨喜的孩子性格更加的孤僻,而喜欢的孩子就会更加的放肆。
父母要学会接受两个孩子的不同性格根据孩子不同的性格去教导孩子。对于孩子要多多鼓励尽量不要在两个孩子之间比较。
三、可以给孩子独占父母的时间
两个孩子的家庭出门儿时都往往会带着两个孩子一块,生怕带一个孩子出门儿另外一个孩子会心里感到不舒服。但如果在出门的时候父母把精力都放在比较闹腾的那个孩子身上,另一个孩子也会被冷落。
所以当孩子戒奶以后,可以单独带一个孩子出门,给他想要的父母独处时间,多给他一些爱。让他觉得自己也是被父母呵护的。
四、自己解决问题
就像上边儿我这个同学的经历,两个孩子有矛盾总是向妈妈告状,其实并不能解决问题只会让问题更加严重。如果妈妈能够让孩子自己解决,估计两个人一会就好了。妈妈一介入孩子就会认为妈妈偏心,矛盾只会升级,不会解决。
家里如果有两个宝宝的话,两个孩子之间少不了吵吵闹闹,发生矛盾的时候要让孩子自行解决,实在解决不了的话再由爸爸妈妈出面。两个孩子如果性格不同的话,父母在教育上也是要有差别的。水虽然端不平,但是还是要公平对待孩子的。
作为孩子的父母,一定要处理好两个孩子之间的关系。他们本来就是这个世界上最亲密的存在,未来他们需要互相扶持着成长。不要让孩子因为父母的偏爱而产生对另一个孩子的怨恨。家长要做的是增强两个孩子的感情,而不是破坏他们的感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