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和孟子是不是儒家对立的两派

荀子和孟子是不是儒家对立的两派,第1张

不是,只是他们对人性的看法不同,孟子认为性本善,荀子认为性本恶,(一)孟子和荀子人性观的立论不同孟子是性善论的代表,性善论中“性”主要指人的社会属性,他认为人具有“四心”,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四心”经过发展壮大又会成为“四性”,即“仁、义、礼、智”,四性可以说是人类最为基本的社会属性,“四性”经过环境及个人的主观努力便会成为“善性”。而荀子是性恶论的代表,性恶论中的“性”则主要是指人先天遗传的自然属性,“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荀子所讲的人性,即生来就有的特性,是天赋予人的本能,人的本性让人生而好利,所以就产生争夺斗争,失去了礼义辞让等修为,产生奸诈阴险,不再忠信于人,荀子便是因人的本能而得出“性恶”的结论。孟子和荀子的人性观在立论上是截然相反的,产生了“性善”、“性恶”两种相对立的观点。(二)采用的教育方式不同孟子和荀子虽然都强调教育,但他们主张的教育方式不同。对后天如何对人进行教育,孟子和荀子有不同的看法。孟子认为教育人民要以礼仪教之,孟子说“旦旦而伐之,可以为美乎?”,意思是山上本来有很多花草树木,但如果人每天去砍伐树木,那山上早晚变得不美,人性也是如此,人要存养本心,保养良心,才能把善性保留下来,人如果久久不做善事,就会显得恶了。而荀子的思想与法家有些相似,认为对人的教育要行法治,重刑罚,要“师法智者,修礼义之道,合乎礼”,从而使社会得到治理。来源:现代妇女·理论版

荀子认为,人作为类具有内在规定性,“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从内容来看,这种人性是“情”的集合体,对外表现为“欲”,包括感官欲望和权势欲望。“今人之性,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此人之情性也”。“夫贵为天子,富有天下,名为圣王,兼制人,人莫得而制也,是人情之所同欲也”。人的这些欲望,永无止境。如果放纵这种人性的自由发展,将导致社会的动荡和道德的丧失。荀子将其表述为“今人之性,生而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可见,人性的放任发展,是社会一切混乱的根源。在这个意义上,荀子将人性视为恶。而人的本质是要按礼义标准过良好的道德的群体生活。荀子从人与动物区别入手来探讨人的本质。首先,人能“群”,而动物不能“群”,可以将众人的力量与智慧整合为整体优势,“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其次,人们按“分”的原则来组成群体。“人之生不能无群,群而无分则争,争则乱,乱则穷矣,故无分者,人之大害也”。而“分”的根本标准就是礼义,礼在人们组成群体的过程中起到两个根本的积极作用,即“分物以养体”和“别”,前者可以“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后者表现为物质占有的等级化和社会行为的等级化。这样,礼成为人之为人的本质规定性,按照礼的标准过有道德的群体生活,也就成为人的本质要求。在荀子那里,人性与人的本质是相矛盾、相对抗的。为了实现人的本质,必须依靠外在的权威对人先天恶的本性进行矫正和改造,即“化性起伪”。这就为荀子引申出君主化和礼治主张铺平了道路。来源:现代交际

不同之处:

1、人性论提出的背景时代不同

孟子所处的时代已经是周朝之后了,奴隶制度基本

被消亡。当时的商鞅主张变法,推行制度变革,追求中央集

权专制国家的建立。。

荀子生活在战国后期,在这个时期的封建地主阶级已经

意识到统治的维护不能仅仅依靠“仁政”来完成了,对于法

制的加强更加急迫。

2、具体内容不同

孟子用这种上天赋于的恩德来说明人性生来就是善良,他提出

的人性论是一种主观意识的唯心主义性善论。

荀子认为人生来就有极大的欲望,喜欢争利好斗,而善良只不过是对恶的伪装,是一种“伪”。人

性生来就在向恶的方向发展,如果不加约束和教育终究会成

“恶”。

3、出发点不同

孟子对“生之谓性”的说法并不全盘否定,人性和动物之性最大的区别是人具有对道德理解的属性,即人性的第二种属性。

荀子对孟子

关于人性的观点并不认同,他认为“性”是指人生来就具有

的传统自然的属性,这种“性”是不能通过后天的学习和效

仿来改变的,然而人对于道德的理解和定义是通过后天学习

得来的,并不能叫做人的本性。

相同之处:

1、两种人性论都具有抽象性

他们对人性的讨论和理解与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对人的认知是不同的,

孟子和荀子定义的人性论都是抽象的且具有先天性。

2、都重视后天的培养

认为后天教育对人一生

的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正如古人所说的,整天的思考

比不上片刻的学习知识,不一步一步的积累就没有办法行千

里路。这些古人所说的具有警示作用的道理都在告诉我们后

天学习积累的重要性。

3、两人对人性论讨论的最终目的相同

孟子强调的性善,如果能够一直延续下去

并不断发展,那么人人都能够拥有好的道德,生活都会安居

和幸福。荀子强调的性恶,如果能够对人们起到警示作用,

将这种恶约束起来并且能够转化为善,那么国家一定会长治久安。

其实不管是善还是恶,“性善”是对美好社会的向

往,“性恶”只不过是对人们的一种警示,两位儒家大师都

是为了人民和国家,他们的最终目的是一致的。

-人性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155957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3
下一篇2023-12-0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