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绍势力受到重创的是哪场战役呢?

袁绍势力受到重创的是哪场战役呢?,第1张

在三国时期,本来袁绍的力量是远胜于曹操的,但是却因为官渡之战,而彻底失去了与曹操抗衡的资本。当时袁绍的士兵数量是曹操的几倍,但是曹操靠着军师们的帮助,一步步打败了袁绍,而曹操因此而占据了整个北方,袁绍则是连一个藏身之处都没有了,袁绍的府邸也被曹操直接抄了。

首先,如果说袁绍在经历官渡之战前,是当时最有能力一统天下的人的话,那么曹操就是在官渡之战后,最有能力一统天下的人,袁绍的势力在这场战争中,几乎是消耗殆尽了,但是曹操却靠着这场战役,发展出了了当时最强大的势力。

而袁绍的惨败,不仅仅让他失去了称霸的机会,更是让他被死死钉在了耻辱柱上,现在大家提起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恐怕第一时间就会想到官渡之战,而这场战役也是袁绍永远的屈辱之战。

其次,当时曹操其实也知道自己实力远不如袁绍,所以想打退堂鼓了,但是很快便被荀彧拒绝了,荀彧认为曹操此时撤退的话,袁绍大军岂不是要一鼓作气追上来吗?到时候袁绍不仅拥有军队数量多的优势,在军心和士气方面也会大大增加,曹操认为荀彧说的在理,所以坚持下来了。

后来,荀攸给曹操出谋划策,让曹操兵分两路进攻,拖住袁绍大军以后,另一支队伍搞偷袭,曹操因此而接连灭了颜良文丑两名大将,袁绍因此损失惨重。

最后,许攸带着一个天大的好消息来投奔曹操,这个消息便是袁绍放粮草的地方,曹操悄悄带人去烧光了袁军的粮草,袁绍大军因此而军心溃散,在曹操大军的追杀下各自逃生了,袁绍的势力彻底被瓦解。

官渡之战中,占据优势的袁绍,最后为何反而还大败?胜负的关键——性格

根据《三国志·董二袁刘传》描述:“袁绍,咸有威容,器观,知名当世。”袁绍也有自己的深谋远虑:在之前汉献帝出逃的时候,左右权衡之后决定发展自己的势力。尽管被曹操实现了“挟天子而令诸侯”,但自己也得到了河北的人心,麾下良将、谋士众多。

袁绍的性格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优柔寡断,在关键时候往往不能果决;但又往往刚愎自用,自认为决策正确,对反对的谋士喜欢用关押、威胁来打压。这样的做法让很多忠臣白白断送了性命,由此一些谋士内心不满,离开袁绍,这也为曹操的翻盘埋下了伏笔。

曹操根据《三国志·武帝纪》记载:“太祖运筹帷幄,鞭挞宇内,官方授才,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在汉献帝出逃之际,就把握住机会,迎接汉献帝。

在袁绍谋士许攸独自一人来到自己寨内,更是“大喜,不及穿履,跣足出迎。”对有才能的人,曹操从来不会去计较他是否有仇于自己,只要对方是贤才能士,便委以重任,手下的将领、谋士均忠心耿耿。

因此,曹操敢于在兵力、资源都不是袁绍对手的情况下,发动官渡之战。

战前两军内部环境及战略

袁绍内部谋士众多,如:田丰、荀谌、许攸、审配、逢纪、沮授等等,但是每个谋士互相成派,相互不睦。在没打之前,沮授的意见与郭图、审配的完全相反,沮授建议以逸待劳,采取持久战,而郭图、审配则主张速战速决。

从当时曹操的情况来看,持久战明显更加有利。因为自身以逸待劳,等着曹操过来,曹操是跋涉过来,不会带很多的粮食,静待曹操粮食不够出现内部慌乱的时候,一击击破即可。但袁绍自恃地广兵强、粮食充足,还不让沮授参加内政,白白失去了一位重要的谋士。

官渡之战刚打,袁绍就在白马、延津的两次战斗中,折损颜良文丑两名大将和许多人马。这时沮授再一次对袁绍建议要稳住,打持久战,可惜袁绍还是不听。他命令部队逐渐逼近官渡,紧靠曹军扎营,军营东西绵延数十里。尽管这一次袁绍通过一些战术取得了胜利,使得局面进入了有利于袁绍的两军相持的局面。这时如果继续拖下去,就会真正进入袁绍的强势期:曹操军粮不足,军中必定大乱。

可是,袁绍性格的缺陷体现出来了。谋士许攸提出乘曹操倾军而出,轻骑奔袭许都的建议。然而,袁绍因之前韩荀和刘备袭击许都失败,不想再分兵冒险。刚好又有人邺来信,在邺城的许攸家族中有人犯法,被留守在邺城的审配抓进监狱。袁绍又说许攸是和曹操有旧,故意来献策,先把许攸的头留下,让他退下去。

袁绍仅仅是认为自己是正确的,又因为许攸是心向汉而不向袁,所以才说出这些话。但许攸知道曹操这时候必定有所行动,如果自己不动,就有可能被击破。所以当许攸出寨后就想自刎,但左右相劝,许攸就去投奔曹操。从而导致了曹操夜袭乌巢。

当曹操奔袭乌巢之时,袁军部将张郃主张救淳于琼,他对袁绍说:“曹操亲自出马,必然得手,那么事情就无可挽回了。”郭图却别出心裁地说:“不如乘此时发兵去进攻曹军大营。”袁绍认为郭图说得对,只要攻拔曹营,曹操就无家可归了。于是派高览、张郃率领重兵攻击曹营,而只派轻骑救援乌巢。高览、张郃攻营不下,乌巢大败的消息已经传来了,二将无心恋战,竟自向曹军投降。从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袁绍内部的混乱和袁绍自身不看清局势。

反观曹操内部,相互建议。先有荀彧的‘四胜四败’之论,后又郭嘉的‘十胜十败’之言,都给曹操军一个强心剂,部下都各尽其职。

不在官渡之战,守城的荀彧程昱也表现出色,成功地守住了曹操的基地。也不曾有人抱怨和离去。尽管战中河南的百姓纷纷投奔袁绍,但是这是战争所导致。

再说战略,原本局面已经出现不利的情形,自身军粮所剩不几,与其坐以待毙不如背水一战,正如许攸所说,曹操肯定是要有所行动的。正好,许攸的到来,给曹操指明了道路,夜袭乌巢,仅仅5千精兵,就成功地烧毁了袁军的所有粮草物资,袁军旋即大败于官渡。这时如果按照张郃所说的去做,就还有可能逆转,可惜袁绍不听劝诫。

因为当初袁绍在组成伐讨董卓的大军后,整天花天酒地按兵不动,所以没有军粮了,恰好冀州牧刘馥送来了军粮,于是绍的军师沮授和郭图献计说拿下冀州就可以称霸天下,但师出无名,于是郭图说可与公孙瓒说攻打冀州平分之,可是事成之后又反悔了,并杀害了来讨要冀州的公孙瓒之弟公孙越,所以两人打了起来

官渡之战袁绍究竟为什么会惨败于曹操手下,相信也是很多朋友感到不解的点。就当是来说,袁绍各个方面都是要强于曹操的,不管是士兵数量还是手下人才,但是袁绍有一点始终不及曹操,就是不会用人。虽然袁绍手下厉害的角色很多,但袁绍是把真正有能力的人凉在一边,而采用一些虾兵蟹将当主力,所以在战争期间还有数名将领选择背叛袁绍加盟曹操。这其中就包括许攸和张郃,这样的缺点就足以是袁绍兵败官渡了。

其实东汉末年黄巾军起义,各地诸侯都乘机独揽军政大权,割据地方势力想要独霸一方,当时就已经完全不把汉室皇帝放在眼里了。而之所以会有很多人选择加盟袁绍,就是看上了他四世三公的背景,如果没这层资质那袁绍也根本就不够格。毕竟普通人也都想去有背景的大公司,而当时袁绍就是就好的选择。但是这样一来袁绍就有点得意忘形了,虽然手底下是有很多人才,但袁绍几乎都不太了解他们真正的能力和最擅长的东西,如果不能合理运用那给你再多人才也都白搭。

所以这是袁绍最吃亏的地方。而曹操就完全不一样了,手下的将领和军师都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各司其职,把自己最大的能力发挥出来。而且古代的文人性格也都比价高孤,你如果不重用我那我就加入你的敌人击败你,那对自己也是一种证明。所以许攸成了官渡之战中最关键的一号人物。就是他向曹操提出了夜袭乌巢的计划,只要能把袁绍的军粮烧毁,那只用等着袁绍退兵即可。其实在古代很多战役都是攻击敌方粮道,毕竟上战场的都是人,吃不饱哪有力气打胜仗。

还有一点就是袁绍太轻敌,当时袁绍看看自己的部队再看看曹操的部队,会有种大人欺负小孩的感觉。因为袁绍兵力多于曹操五倍,这放在没有飞机大炮的年代双方差距还是非常明显的,如果曹操最后和袁绍硬碰硬的话,曹操胜率可能20%都不到。所以说袁绍当时根本就不把曹操放在眼里,想着自己直接一波进攻曹操大本营就能取得胜利,但是得知乌巢失守后,袁军的整个士气都被动摇了。

可能这个影响力实在出乎了袁绍的意料,而且袁绍身边的将领们也开始出现意见分歧。有的建议先救乌巢、有的说直接总攻曹操大本营,但还没等讨论出个最终结果乌巢就已经被烧光了。最后袁绍在官渡之战中大败,成就了曹操统一北方的最关键一役。所以说古代在弱小的一方只要有合理的战术运用,想绊倒比你强数倍的敌人也不是没可能。

官渡之战,三国时期三大著名战役之一,也是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参战双方为,代表朝廷的曹操和代表各路诸侯的袁绍,发生在公元199年-200年,地点位于官渡附近(今河南中牟东北),参战双方兵力为曹操4万左右,袁绍12左右,其最终结果曹操打败袁绍,成为东汉末年实力最大的诸侯。为什么会有如此局面呢,请听我慢慢分析。

一、体制问题

我们都知道一句话,兵不在多,在精,将不在勇,在谋,袁绍号称有12万人马,但这些人马并不在袁绍手里。而是在他三个儿子手里,袁谭,袁熙,袁尚。三个儿子呢都想夺世子大位,暗自各怀鬼胎,袁绍本人可能手里有几万,但也只是近卫军,以保护自己的,在大战之初,袁绍并没有将这些兵马拉到一起练一练,默契程度肯定不好。

即便到了战场,心也不不会齐,加之三个儿子心思不同,要想胜,那就是难上加难,反观曹操呢,那就不同了。曹操从小就了解袁绍,而且又是儿时的玩伴,加之曹操又是军事家,战略家,早就料到会有这一天,所以,他早早就在全军挑出了一些青壮年。加以操练,使得在大战之初就有了准备。这些兵马没有在曹操哪个儿子手里,都在曹操的手里,这样军心就会很齐很强,虽然兵马实力没有袁绍多,没有袁绍强,但我刚就说过,兵不在多,在精,将不在勇在谋。这就是袁绍体制失败的关键。

第二、袁绍本人问题

不相信人,优柔寡断。起初,在曹操攻打徐州时,袁绍其实就有机会打败曹操,由于他的优柔寡断贻误了战机。使得他没有成功,后来,在自己本可以继续征战曹操时,他又因为别人的谗言将自己的军师许攸罢黜,使得许攸投靠了曹操,许攸为曹操献了一计,火烧乌巢,结果一把大火将袁绍粮草烧的一干二净。瞬间,袁绍军中大乱,曹操趁势突袭了袁军,袁军无力回天,大败,最后袁绍逃走时,身边已不足百人,回到冀州后就吐血而亡。这就是优柔寡断,不相信人的后果。

第三、外部因素

首先是关羽,关羽在徐州大败后,由于特殊原因投靠了曹操,在曹操那里,得到了曹操很大的封赏和关怀,送赤兔马,脱汉帝封为汉寿亭侯。加官进爵,一天一小宴,三天一大宴,在官渡之战时,由于袁绍有颜良文丑等悍将,曹操初战就不利,无奈只能求靠关羽。关羽在斩颜良文丑后,战场形势瞬间转变,这也是后来袁绍大败的主要原因,我们都知道。战场将是非常关键的。如果主将被杀,士气自然不好。胜的几率就会大打折扣。

其实原因还有很多。只是我们没有经历,就我说的这三点,就足以要了袁绍的老命。

    官渡之战是汉末年间最知名的三大战役之一,也是在历史上最知名的一个以弱胜强的典型案例。双方的主力袁绍军和曹操军,两军在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地区)进行战略决战,结果却是本不占上风的曹操军一举获得胜利。因此 ,优点极大的袁绍,为何最后会不成功呢?

    就那时候的牌面来讲,基本上是一边倒的认为袁绍会赢,终究曹操那时候的部队比不上袁绍军队的一半,乃至是三分之一。袁绍的属下也有像徐攸那样的军师,也有颜良、文丑那样的大将。而袁绍那时候也没有顾虑,地广人众,而曹操却处在四战之地,可以说周边都是威胁,压力非常大。

    但这仅仅只是表面,一场战争是不可以只看片面的,还需要真刀真枪的实战,而且影响到战争输赢的要素太多了。

    从表面上看,根本原因是袁绍军师许攸的背叛,通风报信了没有钱粮的曹军乌巢贮藏粮食的地方,随后曹操派军火烧乌巢,袁绍因而失去张郃高览二将,袁绍军也因此完全崩溃。

    但问题在于袁绍的军队比曹操军队多出数倍。为何一场作战就完全崩溃了?

    最先,袁绍的确兵力不匮乏,可是由于前一年征讨公孙瓒,让人生灵涂炭,库房没有积余,税收劳役又多。而曹操则是以逸待劳,以数十万军力与袁绍作斗争。多管齐下,关键布防,以守为攻。

    说到底,曹操军力不够,假如分散化了,那麼基本上每一条路都无法阻拦,因此 这一对策是恰当的,并且官渡离许都非常近,后勤管理补充也比袁绍军便捷得多。

    次之,从执政的视角看来,袁绍方比不上曹操。袁绍能力有限,又不可以责己。与曹操对比,这类工作能力差别并不大。之前他身旁就会有很多人跑到曹操这里,尽管袁绍奔走呼号,可是他手底下的军师、大将的能力素质却没法与曹操一概而论。为分别个人利益,袁绍的军师分成几派,内部勾心斗角,互相挤兑,发生分裂。

    对于那样一位听不进去一切提议的头领而言,不成功也是难以避免的。

    因此,你觉得袁绍的失败可惜吗?可以在下方可以评论出你的观点。

袁绍不采用沮授的计谋,只能说沮授是袁绍的千里马,但是袁绍却不是沮授的伯乐,而且袁绍当时手底下的谋士本来就喜欢内斗,而沮授却得不到袁绍的信任和重用。而沮授这个人如果能跟曹操或者是刘备其中一人,那么他的结局肯定是不一样的。

沮授这个人关于他的记载很少,所以他的具体信息也不是很详细,只知道他于公元两百年的时候身亡。他是冀州广平的人,之前在冀州牧韩馥的手下做事,后来牧韩馥让出冀州后,他就成为了袁绍的手下。他转在袁绍手下做事后,还给袁绍提出了一计,大概的意思就是说,现在天下李金大乱,如果袁绍可以迎接天子,就能够有一面招牌,指挥诸侯做事,无人能敌。通俗一点讲就是挟天子以令诸侯。

以袁绍这个头脑,他虽然能够想到这计谋的好处,但是他本来自身性格就很独断专行,做习惯了首领,就不喜欢上面多一个人管着他,但是他却没有想到这其中的好处有多大。而在后来的官渡之战中,决战官渡的时候,他也是持反对态度的。

沮授跟他说这时候不需要急于进攻,只需要不时的分一些兵队去攻打曹操,让他感觉到不安,只要能够耗上一阵子时间就能够获得胜利,但是袁绍却没有听沮授的话,因为他觉得他这时候已经占了上风,只要能够倾其所有的兵力攻打就可以赢,然而最后他还是输了。所以说,沮授这个人很聪明,因为他知道曹操这个人本来就很多疑,只要不时的分兵去攻打曹营,那么他肯定会心中不安,从而就会打乱曹军作战计划。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156119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3
下一篇2023-12-0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