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期中、期末测试题

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期中、期末测试题,第1张

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期中测试题

 一、读拼音,写词语。(8分)

 chànggē()

 jiàoshì()

 gǔzi()

 zhōnghuá()

 yóuqí()

 hóngsè()

 gēqǔ()

 huānqìng()

 二、给多音字组词。(6分)

 弹tán()dàn()

 模mó()mú()

 兴xìng()xīng()

 三、写出有下面部首的字。(各写2个)(14分)

 木()心()艹()氵()

 女()钅()亻()阝()

 四、比一比,再组词语。(15分)

 川()泪()族()进()

 州()相()旅()讲()

 五、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12分)

 ()的果实()的旗帜()的祖国

 ()的海洋()的鸽子()的乐曲

 六、照样子写词语。(10分)

 例:扫地看**

 七、造句。(6分)

 仔细地……

 热爱……

 八、照样子写词语。(6分)

 许多:许许多多

 大小:

 上下:

 明白:

 多少:

 来往:

 九、阅读短文,回答问题。(9分)

 小猫在河边找到一个蛋,小猫说:"这一定是个鸡蛋,我拿去叫母鸡孵小鸡。"小猫把鸡蛋给了母鸡。母鸡孵了四个星期,一个小东西出来了。母鸡一看,这个小东西不是鸡,它的嘴扁扁的,它的脚像扇子一样。母鸡连忙把它送回它的妈妈身边。

 1、这段话共()句话。(2分)

 2、小猫找到了是什么蛋?(3分)

 3、猜猜母鸡孵出来的小东西是什么?它的妈妈是谁?(4分)

 十、小作文。(14分)

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期末测试题

 一、积累运用。

 1。选择加点字的正确读音,画“√”。

 盛开:shèng()chéng()

 尤其:qí()qī()

 添柴:cái()chái()

 虽然:suī()shuī()

 方便:biàn()pián()

 祝福:zù()zhù()

 2、我会拼,我会写。

 shìwù

 húnshēn

 qìshuǐ

 yōngjǐ

 cāngmáng

 shénqì

 huóxiàn

 zuòjǐng

 guāntiān

 3、比一比,再组词。

 汽()娃()抬()昨()

 气()桂()始()作()

 4、选择合适的音节打“√”。

 (1)遇到难(nán、nàn)题我没(méi、mò)有退缩。

 (2)小刚一边扇(shān、shàn)风,一边数(shǔ、shù)着天上的星星。

 5、词语填空。

 五()十()

 ()()发光

 ()穷()尽

 一枝()()

 蒙蒙()()

 千()万()

 6、我能给加点的词换一个意思相近的词。

 例:妈妈送给我一份特殊(shū)的生日礼物。(特别)

 (1)小红的新衣服真漂亮!()

 (2)黄山是我国的风景区。()

 7、写出下列词语反义词。

 大——

 高——

 粗——

 多——

 前——

 上——

 远——

 左——

 8、照样子,写句子。

 例:妈妈把礼物分成两份。

 礼物被妈妈分成两份。

 (1)我把书包装好了。

 (2)一阵大风把铁丝刮断了。

 9、读一读,连一连。

 狐狸尾巴      不怀好意

 狐狸给鸡拜年      藏不住

 狐狸吵架      臭味相投

 黄鼠狼和狐狸结亲胡  (狐)言乱语

 10、根据语境填一填。

 庐山的瀑布真壮观,你看“日照香炉生紫烟,()”;大草原更美,你看“天似穹庐,笼盖”;数九天真是冷,你看“(),三九四九冰上走”。

 二、阅读理解。

 今天,我在树林里走来走去,想寻找一片火红的枫叶。

 找哇找,我终于找到了一片最红最红的枫叶!它比朝霞

 还红,比玫瑰还红。它的样子很好看,就像我小小的手掌。

 我把这片最红最红的枫叶贴在一张洁白的纸上,再写上一首小诗,做成一张贺卡。我要把这贺卡送给我敬爱的老师。

 在这美丽的秋天里,我记得九月十日是老师的节日。

 1、短文共有()个自然段,第二自然段共有()句话。

 2、我知道了()月()日是教师节。

 3、填一填。

 一片片()

一首首()

一张张()

 4、照样子,写句子。

 例:枫叶就像我小小的手掌。

5、读了这篇短文,我知道了()。

 A、小作者喜欢做贺卡

B、小作者喜爱枫叶,更爱老师

三、口语交际。

 二年一班在学校篮球比赛中以微弱优势战胜二年二班夺得冠军,二年二班的同学们心中有些不服,这时,同学们心里想:

 但是我们要学会看到别人的优点,称赞别人。二年二班的同学们应该真诚地

 对二年一班的同学们说:“()”

 四、写话。

 在即将结束的这一学期里,你一定有很多心里话想对老师说吧?那就拿起笔,把你想对老师说的心里话写下来吧!

这类是歇后语,是利用同音字或近音字相谐,由原来的意义引申出所需要的另一个意义。

这类歇后语,往往要转几个弯,才能领悟它的意思。

因而也更饶有兴味。

谐音类

一二三五六 -- 没事(四)

一丈二尺的缺口 -- 夸(跨)不得

一丈二加八尺 -- 仰仗(两丈)

一个墨斗弹出两条线 -- 思(丝)路不对

一个月下了二十九天雨 -- 该应(阴)

一斗炒米泡一斗 -- 没帐(胀)

一文钱的酱 -- 难会(烩)

一斤面粉摊张饼 -- 落后(烙厚)

一头栽到炭堆里 -- 霉(煤)到顶

一连下了三月雨 -- 少情(晴)

一条腿的裤子 -- 成了群(裙)

一样布做的夹袄 -- 反正都是理(裏)

一根灯草点灯 -- 无二心(芯)

一根肠子通到底 -- 只会说实(直)话

一辈子做寡妇 -- 老手(守)

一跤跌在泥地上 -- 有点晦(灰)气

一篮茄子一篮豇豆 -- 两难(篮)

一二三四五六七 -- 王(忘)八

一百斤面蒸一个寿桃 -- 废(费)物点心

一辈子守寡 -- 没福(夫)

一口吃了个和尚 -- 心里有事(寺)

一天雨 -- 无情(晴)

一连三座菩萨堂 -- 妙(庙)妙(庙)妙(庙)

一脚踢翻煤油炉 -- 散伙(火)

一百里走了九十九 -- 差一礼(里)

一百斤棉花一张弓 -- 慢慢谈(弹); 漫谈 (慢弹)

一丈二加八尺 -- 仰仗(两丈)

一排爆竹 -- 连骗(片)带诈(炸);连编(鞭)带诈 (诈)

二三四五 -- 缺衣(一)

二两棉花四张弓 -- 细谈(弹)

二两茶叶泡一碗 -- 老实(色)

二姑娘梳头 -- 不必(蓖)

十二个时辰占三个字 -- 身(申)子虚(戌)

十文钱掉了一文 -- 久闻(九文)

十五的月亮 -- 大量(亮)

十月里的桑叶 -- 没人睬(采)

十两的纹银 -- 一定(锭)

十冬腊月的萝卜 -- 动(冻)了

十月丝瓜 -- 满肚私(丝)

八十岁的老太打哈欠 -- 一望无涯(牙)

八月的核桃 -- 挤满了人(仁)

八字没一撇 -- 哪里能成事(字)

八百钱掉在井里 -- 难摸那一调(吊)

八百个铜钱穿一串 -- 不成调(吊)

九格加一格 -- 失(十)格

刀子切元宵 -- 不愿(圆)

三九天穿单衣 -- 威(畏)风

三十年的纺织娘 -- 老油(蚰)嘴

三个钱买个牛肚子 -- 尽吵(草)

三个菩萨堂 -- 妙妙妙(庙庙庙)

三尺长的梯子 -- 搭不上言(檐)

三毛加一毛 -- 时髦(四毛)

三升米粑 -- 难处(搓)

三月间的菜苔 -- 不论(嫩)

三月鸭蛋 -- 尽闲(咸)

三月的杨柳 -- 分外亲(青)

三年不种花 -- 道(稻)地

三更半夜出世 -- 害死(亥时)人

三朝的牛痘 -- 溜(瘤)起来了

大门里种南瓜 -- 难(南)上加难(南)

大车拉煎饼 -- 贪(摊)得多

大麦掉在乱麻里 -- 忙(芒)无头绪

大头猫儿作揖 -- 老腐败(虎拜)

大胡子烤火 -- 快了(燎)

土地堂里填窟窿 -- 不妙(补庙)

土地爷坐秤盘 -- 志诚(自称)

土地爷坐班房 -- 劳(牢)神了

土地爷洗脸 -- 失(湿)面子

土地爷掉在井里 -- 劳(捞)不起大架

土地爷的内脏 -- 实(石)心实(石)肠

土地爷死儿 -- 绝妙(庙)

土地爷卖房子 -- 盛(神)不住

土蚕钻进花生壳 -- 假充好人(仁)

下巴下面放铳 -- 吓酥(须)

下雨天不打伞 -- 吝啬(淋湿)

下雨天出太阳 -- 假情(晴)

下雨天不戴帽 -- 临(淋)到头上

下雨天放风筝 -- 实(湿)骨子

下雨往屋里跑 -- 轮(淋)不着你

丈夫扇扇子 -- 凄(妻)凉

丈二宽的褂子 -- 大摇(腰)大摆

山坡上烤火 -- 就地取材(柴)

山上滚石头 -- 实(石)打实(石)

山头上吹喇叭 -- 名(鸣)声远扬

山西的胡桃 -- 瞒人(满仁)

山沟里的杏子 -- 苦人(仁)

山沟里敲鼓 -- 回想(响)

千年的古庙 -- 没声(僧)

门头上挂斧头 -- 高作(斫)

门头沟的财主 -- 摇(窑)头

门神老爷甘蔗 -- 指教(纸嚼)

马背上打掌子 -- 离题(蹄)太远

马尾做琴弦 -- 不值一谈(弹)

弓起腰杆淋大雨 -- 背时(湿)

小鱼追鸭子 -- 找事(死)

小豆做干饭 -- 总闷(焖)着

小和尚头上拍苍蝇 -- 正大(打)光明

小炉灶翻身 -- 倒霉(煤)

小炉匠戴眼镜 -- 找咱(碴)

小姑娘梳头 -- 自便(辫)

小孩倒在娘怀里 -- 靠福(腹)

小葱拌豆腐 -- 一清(青)二白

小碗吃饭 -- 靠天(添)

飞机上挂暖瓶 -- 高水平(瓶)

飞机上吹喇叭 -- 空想(响)

飞机上放鞭炮 -- 想(响)得高

王八中解元 -- 规矩(龟举)

王麻子哭哥 -- 凶(兄)呀

五十两元宝 -- 一定(锭)

天上的蜘蛛网 -- 高师(丝)

天师过河不用船 -- 自有法度(渡)

天亮公鸡叫 -- 白提(啼)

井里放鞭炮 -- 有原(圆)有因(音)

井里丢石头 -- 不懂(扑通)

云里张口袋 -- 装疯(风)

开汽车按喇叭 -- 走着想(响)

开涅人打官司 -- 没(煤)的事

木头人过河 -- 不成(沉)

太湖里的虾子 -- 白忙(芒)

车后头拴小牛 -- 歹毒(带犊)

月下提灯 -- 虚挂名(明)

月半前一天 -- 失事(十四)

牛角上抹油 -- 又奸(尖)又滑

牛角尖敲锣 -- 只想(响)一点

牛蹄子 -- 两半(瓣)

反穿皮袄 -- 装样(羊)

公鸡头上一块肉 -- 大小是个官(冠)

公鸡害啼子 -- 不提(啼)

乌龟锁在鸟笼里 -- 大概(盖)出不去

乌龟爬门槛 -- 就靠这一番(翻)

六七八九 -- 没食(十)

六月里戴手套 -- 保守(手)

六月里吃薄荷 -- 好良(凉)心

六月里鱼汤 -- 不动(冻)

六月里穿棉鞋 -- 日(热)脚难过

六月里的火炉 -- 谁想(向)你

六月里吃姜 -- 服啦(伏辣)

六月里长疥疮 -- 热闹(挠)

火上浇油 -- 忘(旺)了

火烧对联 -- 事(字)坏了

火烧胡子 -- 练(炼)嘴

火烧眉毛 -- 只图(秃)眼前

火烧桅杆 -- 长叹(炭)

火烧红莲寺 -- 妙哉(庙灾)

火烧竹子 -- 空叹(炭)

斗笠丢了 -- 冒(帽)失

心里长草 -- 慌(荒)啦

孔夫子的徒弟 -- 闲(贤)人

孔夫子背褡子 -- 两头输(书)

孔夫子的口袋 -- 书呆(袋)子

孔夫子的烟荷包 -- 文呆呆(袋袋)

孔夫子搬家 -- 尽输(书)

孔夫子游列国 -- 尽是理(礼)

玉米穗里的虫 -- 专(钻)心

玉米穗子扎篱笆 -- 不算强(墙)

石头蛋子腌咸菜 -- 一言(盐)难尽(进)

石灰不叫石灰 -- 白拣(碱)

石磙上点灯 -- 照常(场)

龙王爷搬家 -- 利害(离海)

龙王爷掉在海里 -- 不消你劳(捞)

打灯笼拾粪 -- 找死(屎)

打渔人回家 -- 不在乎(湖)

打破砂锅 -- 问(焖)到底

东吴的大将 -- 干拧(甘宁)

叫化子伸脚 -- 灯(蹬)草

叫化子挨骂 -- 淘(讨)气

田里的蚯蚓 -- 满肚疑(泥)

四月的冰河 -- 开动(冻)了

四月里挖地 -- 触霉(麦)头

四月里的梅子 -- 多少带点亲(青)

四月里的果园 -- 有理(李)有性(杏)

四两豆腐半斤盐 -- 贤惠(咸烩)

四两棉花 -- 谈(弹)不上

四金刚的琵琶 -- 不谈(弹)

四棱子的元宵 -- 不是玩(丸)的

电灯上点纸烟 -- 不然(燃)

电灯照墙拐子 -- 名(明)角

电灯杆上挂邮箱 -- 高兴(信)

甲鱼唱歌 -- 别(鳖)调

甲鱼长胡子 -- 必(鳖)须

生蚕作硬茧 -- 不成功(宫)

生花生敬客 -- 非吵(炒)不可

生孩子不叫生孩子 -- 吓(下)人

白糖拌黄瓜 -- 干(甘)脆

白鹤掉眼泪 -- 想愚(鱼)了

冬天不戴帽子 -- 动(冻)脑筋

冬水田种麦子 -- 怪哉(栽)

冬瓜撞木钟 -- 想(响)也不想(响)

冬瓜大的茄子 -- 不能(嫩)

外公死儿子 -- 无救(舅)

外甥下棋 -- 讲究(将舅)

外甥打灯笼 -- 照旧(舅)

半天云宴客 -- 空袭(席)

半空中点灯 -- 高招(照)

半空中打灯笼 -- 糟糕(照高)

半空中掷骰子 -- 空邀(吆)

半夜开窗户 -- 心(星)挂外头

尼姑头上插花 -- 无法(发)

尼姑敲木鱼 -- 多多(笃笃)

皮匠的扁担 -- 两头儿俏(翘)

皮匠不带锥子 -- 真(针)行

皮匠栽跟斗 -- 露了噱(楦)头

对着窗户吹喇叭 -- 名(鸣)声在外

对着罐子吹喇叭 -- 有原因(音)

丝瓜藤牵在桃树上 -- 专靠巴结人(仁)

母鸡到五更 -- 没名(鸣)

老九的兄弟 -- 老实(十)

老太太拄拐杖 -- 夫(扶)人

老太太的脚背骨 -- 屈(曲)了一辈子

老太太的脸蛋 -- 文绉绉(纹皱皱)

老太太的鞋 -- 钱(前)紧

老太太喝豆汁 -- 好稀(吸)

老太婆纳鞋底 -- 千真(针)万真(针)

老太婆的棺木 -- 受财(寿材)

老牛拉车 -- 灾祸(载货)

老生带胡子 -- 正办(扮)

老头牵老驴 -- 顾(雇)不得

老母猪吃碗碴 -- 满嘴是词(瓷)

老寿星骑狗 -- 没路(鹿)

老虎拉车 -- 没人敢(赶)

老虎吃豆腐 -- 口诉(素)

老虎洞里菩萨堂 -- 莫名其妙(奇庙)

老和尚别发夹 -- 调(挑)皮

老鸦站树头 -- 刮刮(呱呱)叫

老蚕的肚子 -- 多事(丝)

老鼠咬茶壶 -- 满口是词(瓷)

老鼠钻在灯笼里 -- 吃粥(烛)

老鼠钻进食盒里 -- 捉住理(礼)了

老鼠跳在琴上 -- 乱谈(弹)

老蜘蛛的肚子 -- 尽是私(丝)

地里的萝卜 -- 上清(青)下不清(青)

扫帚顶门 -- 岔(叉)子多

西北风刮蒺蔾 -- 连讽(风)带刺

西瓜地里散步 -- 左右逢源(圆)

成天想蚕茧 -- 只顾私(丝)

吃了磨刀水 -- 秀(锈)气在内

吃瓜子咳出虾米来 -- 什么人(仁)都有

吃干饭泡米汤 -- 官(灌)还原职(汁)

肉骨头打鼓 -- 昏(荤)咚咚

肉案上的秤 -- 油沾了心(星)

刚学理发就碰上大胡子 -- 难题(剃)

竹林里栽柏树 -- 亲(青)上加亲(青)

竹篙晒衣衫 -- 就(袖)来

竹席上晒甘蔗 -- 甜蜜(篾)

年初一吃酒酿 -- 头一遭(糟)

年画上的春牛 -- 离(犁)不得

自行车下坡 -- 不睬(踩)

灯芯做琴弦 -- 不值一谈(弹)

灯草做拐杖 -- 做不得主(拄)

灯草打鼓 -- 不想(响)

灯盏无油 -- 枉费心(芯);火烧心(芯)

江中的鲤鱼 -- 油(游)惯了

江西人补碗 -- 自顾自(吱咕吱)

江阴人舞龙灯 -- 节节活(火)

妈妈的众姐姐 -- 多疑(姨)

戏台上的垛口 -- 不成(布城)

戏台上的鞭子 -- 加码(假马)

观音堂里着火 -- 妙哉(庙灾)

孙猴子坐金銮殿 -- 不象仁(人)君

寿星打靶 -- 老腔(枪)

寿星弹琵琶 -- 老生常谈(弹)

麦柴秆吹火 -- 小气(器)

弄堂里跑马 -- 题(蹄)难出

扯胡子过河 -- 谦虚(牵须)过度(渡)

扯铃扯到半空中 -- 空想(响)

抓蜂吃蜜 -- 恬(甜)不知耻(刺)

护国寺买骆驼 -- 没那个事(市)

花椒掉进大米里 -- 麻烦(饭)了

苍蝇飞进牛眼里 -- 找累(泪)吃

豆渣贴门神 -- 不沾(粘)

豆箕柴着火 -- 着急(箕)

豆腐干煮肉 -- 有份数(荤素)

豆腐乳做菜 -- 哪还用言(盐)

两口子锄地 -- 不顾(雇)人

两百钱的花生 -- 有得驳(剥)

两手捧寿桃 -- 有理(礼)

两把号吹成一个调 -- 想(响)到一块来了

旱魅拜夜叉 -- 尽(精)见鬼

园外竹笋 -- 外甥(生)

男人不打老婆 -- 好福气(夫妻)

秀才做诗 -- 有两手(首)

秃子脱帽子 -- 头名(明)

何家姑娘给郑家 -- 正合适(郑何氏)

肚子里撑船 -- 内行(航)

龟盖量米 -- 什么声(升)

饭锅里冒烟 -- 迷(米)糊了

床底下点蚊香 -- 没下文(蚊)

冻豆腐 -- 难办(拌)

冷锅炒热豆子 -- 越吵(炒)越冷淡

灶神上贴门神 -- 话(画)中有话(画)

沙石打青石 -- 实(石)打实(石)

沙滩上行船 -- 搁(起)浅了

没角的牛 -- 假骂(马)

没有赶庙会 -- 莫急(挤)

没有底的棺材 -- 不成(盛)人

没钱买海螺 -- 省些(吸)

怀儿婆过独木桥 -- 铤(挺)而(儿)走险

怀里揣马勺 -- 诚(盛)心

怀里揣棉花 -- 软(暖)心

怀里揣蓖子 -- 舒(梳)心

穷人买米 -- 一声(升)头

穷木匠开张 -- 只有一句(锯)

补锅匠栽筋斗 -- 倒贴(铁)

张天师下海 -- 莫(摸)怪

张天师跪在泥水里 -- 求情(晴)

张果老的驴 -- 不见奇(骑)

公鸡戴帽子 -- 官(冠)上加官(冠)

鸡脑袋上磕烟灰 -- 几(鸡)头受气

鸡啄蚂蚁 -- 正合适(食)

纳鞋底不用锥子 -- 真(针)好

纸做的栏杆 -- 不能依(倚)靠

纸糊的凳子 -- 不能做(坐)

纸糊的炉子 -- 过(锅)来就不行

纸糊的琵琶 -- 谈(弹)不得

驴皮贴墙上 -- 不象话(画)

拐子进医院 -- 自觉(治脚)

青蛙跳在大鼓上 -- 懂懂(咚咚)

拄拐杖下煤窑 -- 步步倒霉(煤)

拉胡子过大街 -- 谦虚(牵须)

画上的马 -- 不奇(骑)

枣核截板 -- 没几句(锯)

卖布不带尺 -- 存心不良(量)

卖虾米不拿秤 -- 抓瞎(虾)

营火虫的屁股 -- 没大量(亮)

和尚打伞 -- 无法(发)无天

和尚分家 -- 多事(寺)

和尚坐岩洞 -- 没事(寺)

和尚拖木头 -- 出了事(寺)

和尚的房子 -- 妙(庙)

和尚的脑壳 -- 没法(发)

斧子破毛竹 -- 着急(斫节)

鱼池里下网 -- 多余(鱼)

狐狸吵架 -- 一派胡(狐)言

狐狸骑老虎 -- 狐假(驾)虎威

狗长犄角 -- 洋(羊)气

狗吃豆腐脑 -- 闲(衔)不着

狗吃青草 -- 装样(羊)

狗吃黄瓜 -- 错了时(食)

盲人做油条 -- 瞎咋乎(炸糊)

盲人戴眼镜 -- 聪(充)明

放牛的吃螃蟹 -- 不待言(带盐)

炒咸菜放盐 -- 太闲(咸)了

炕上安锅 -- 改造(灶)

河边洗黄莲 -- 何(河)苦

河里长菜 -- 不焦(浇)

油浇蜡烛 -- 一条心(芯)

泥水匠整耗子 -- 敷衍(眼)了事

泥水匠无灰 -- 专(砖)等着

泥水匠招手 -- 要你(泥)

泥水匠的瓦刀 -- 光图(涂)表面

泥菩萨身上长草 -- 慌(荒)了神

泥鳅打鼓 -- 乱谈(弹)

怯木匠 -- 就是一句(锯)

空中挂灯笼 -- 玄(悬)了

空梭子补网 -- 没法治(织)

空棺材出丧 -- 目(木)中无人

空蒸笼上锅台 -- 争(蒸)气

肩膀上放烘笼 -- 恼(脑)火

线板上的针 -- 憋(别)着

春天的果园 -- 有道理(桃李)

春秋望田头 -- 专门找差(岔)儿

玻璃菩萨 -- 明白人(神)

赵匡胤卖包子 -- 御驾亲征(蒸)

赵匡胤流鼻血 -- 正(朕)在红

挖了眼的判官 -- 瞎管(鬼)

城隍庙的鼓 -- 鬼瞧(敲)

城隍老爷的马 -- 不见奇(骑)

城隍老爷的胡豆 -- 鬼吵(炒)

城隍老爷戴孝 -- 白跑(袍)

药店里的甘草 -- 少不了的一位(味)

药铺里开抽屉 -- 找玩(丸)

茶食店里失火 -- 果然(燃)

茶馆里招手 -- 胡(壶)来

草把作灯 -- 粗心(芯)

草泥塘里翻泡 -- 发笑(酵)

草帽子当锣 -- 想(响)不起来

草滩失火 -- 留情(青)

荞麦皮打浆糊 -- 两不沾(粘)

荆条棵上挂鞋底 -- 扯(刺)皮

带马桶坐大堂 -- 赃(脏)官

树小荫凉少 -- 照应(罩影)不到

树倒了 -- 没影(荫)

咸肉汤下面 -- 不用言(盐)

咸盐吃多了 -- 尽管闲(咸)事

咸菜烧豆腐 -- 有言(盐)在先

咸菜煮豆腐 -- 不必多言(盐)

咸菜蘸大酱 -- 太严(盐)重了

歪头和尚拜忏 -- 不对劲(颈)

面条点灯 -- 犯(饭)不着

面疙瘩掉在肉锅里 -- 昏(荤)啦

砍柴人下山 -- 两头担心(薪)

砍倒的樟树 -- 死不甘(干)心

砖窑里失火 -- 谣言(窑烟)

背脊骨吃人参 -- 候(后)补

背着八面找九面 -- 没见过大世(十)面

韭菜面孔 -- 一吵(炒)就熟

临下水才学游泳 -- 有何(河)过不去

响鼓不用重锤 -- 一点就明(鸣)

昨天乘的干饭 -- 吵(炒)啦

虾子掉在大麦上 -- 忙(芒)上加忙(芒)

虾子掉在盐堆上 -- 忙(芒)中有闲(咸)

虾子撞在桥桩上 -- 忙(芒)坏了

蚂蚁尿书上 -- 识(湿)字不多

香瓜丝炒鸡蛋 -- 合适(色)

秋天卖凉粉 -- 不识事(时)务

皇城的拐角 -- 多饶(绕)一会

皇帝剃头 -- 没王法(发)

皇帝的祠堂 -- 太妙(庙)

俘虏兵 -- 没腔(枪)

俏大姐的油头 -- 输(梳)得光光的

俏大姐的脸孔 -- 爱杀(煞)人

保温瓶的塞子 -- 赌(堵)气

鬼不吃淡饭 -- 谣言(要盐)

钟馗嫁妹 -- 鬼混(婚)

俞伯牙的箱子 -- 承情(盛琴)

俞伯牙搬家 -- 不留情(琴)

闺女穿娘鞋 -- 钱(前)紧

弯扁担做吹火筒 -- 一窍(翘)不通

穿钉鞋拄拐杖 -- 把稳做事(着实)

穿着草鞋上树 -- 欠妥(托)

客厅里挂狗皮 -- 那是什么话(画)

客厅里挂磨盘 -- 实话(石画)

屎壳螂搬家 -- 不守份(粪)

屋檐下吊石磙 -- 严(檐)重

眉毛上长虱子 -- 有眼色(虱)

眉毛上生虮子 -- 好眼色(虱)

眉毛上吊扫帚 -- 臊(扫)脸

眉毛挂到鼻子上 -- 遮眼法(发)

骆驼放屁 -- 想(响)得不低

架起锅子等豆子 -- 准备吵(炒)一吵(炒)

耗子啃皮球 -- 客(咳)气

耗子钻在书箱里 -- 蚀(食)本

耗子偷秤砣 -- 倒贴(盗铁)

秦桧的后代 -- 尖(奸)子

盐井不出卤水 -- 出言(盐)不逊

盐坛子冒烟 -- 嫌弃(咸气)

盐店里卖气球 -- 闲(咸)极生非(飞)

盐店里的老板 -- 闲(咸)人

盐倒在酱缸里 -- 闲(咸)搭闲(咸)

盐堆上安喇叭 -- 闲(咸)话不少

盐罐头里装鳖 -- 闲员(咸圆)

荷花池里打架 -- 没得你的偶(藕)

荷花塘里着火 -- 偶然(藕燃)

莴笋炒蒜苗 -- 亲(青)上加亲(青)

莲蓬秆打人 -- 私(丝)情不断

桅杆上扎鸡毛 -- 好大的胆(掸)子

桅杆上挂灯笼 -- 有名(明)的光棍

贾家嫁给贾家 -- 假(贾)门假事(贾氏)

破大褂 -- 没理(里)

破旧的庙宇 -- 老实(寺)

破琵琶 -- 不好谈(弹)

砻糠搓索 -- 难做人(绳)

蚕肚子里的东西 -- 尽是私(丝)

唢呐吹出笛子调 -- 想(响)的不一样

紧口坛子盛檐水 -- 乐(落)在肚里

铁匠扒炉火 -- 散伙(火)

铁匠拉风箱 -- 柔能制刚(钢)

铁匠的腰围 -- 近视(尽是)眼

铁掌钉敲在马腿上 -- 离题(蹄)

铁锹挖荸荠 -- 不用告(镐)

铃铛掉了舌头 -- 没想(响)头了

钱铺里的幌子 -- 好大调(吊)门

秤锤落在井里 -- 不等(噗登)

拿着棒槌缝衣服 -- 啥也当真(针)

胸口长草 -- 心慌(荒)

胸口放炮仗 -- 心里想(响)

胶鞋渗水 -- 纰(皮)漏

狼头上长草 -- 装样(羊)

倒背手看鸡窝 -- 不简单(捡蛋)

唐朝的茶杯 -- 老古词(瓷)

唐僧念佛 -- 一本正(真)经

唐山的大车 -- 倒霉(煤)

高山上打锣 -- 四方闻名(鸣)

高山上打鼓 -- 名(鸣)声在外

高山坡上滚锣 -- 不通不通(噗咚噗咚)

烧金簪子 -- 两头忙(芒)

烧饼铺的耗子 -- 次(吃)货

烧红的铁不打 -- 还愣(冷)什么

烙饼卷大葱 -- 算(蒜)没他的事

酒杯掉进酒坛里 -- 罪(醉)上加罪(醉)

酒壶里吵架 -- 胡(壶)闹

海外来的和尚 -- 洋参(僧)

海儿接弟弟 -- 胡(湖)来

袜筒里点灯 -- 小伙(火)子

宰相肚里能撑船 -- 度(肚)量大

桑蚕不作茧 -- 常(长)悬思(丝)

理发师的剪刀 -- 检(剪)人不检(剪)己

黄莲水洗头 -- 苦恼(脑)

黄莲木做手板 -- 苦胚(拍)子

黄莲酿成酒 -- 苦打成招(糟)

黄河的水 -- 难请(清)

黄飞虎反五关 -- 稀奇(西歧)

黄鼠狼戴马铃 -- 担当(当)不起

黄鼠狼蹲在鸡窝里 -- 投机(偷鸡)

黄鳝爬犁头 -- 狡猾(绞铧)

菠菜煮豆腐 -- 清清(青青)白白

梳头姑娘吃火腿 -- 游(油)手好闲(咸)

聋子玩鸟 -- 没听提(啼)

聋子放炮仗 -- 没影(音)响

掉下井的秤砣 -- 扶(浮)不起来

做梦变蝴蝶 -- 想入非非(飞飞)

做贼的偷锣 -- 不敢当(当)

犁地的甩鞭 -- 吹(催)牛

偷食的猫儿 -- 不甘(改)心

船上人上岸 -- 不(步)行

船头上跑马 -- 走投(头)无路

船板做棺材 -- 飘流了半辈子,老来才成(盛)人

脚板上拴大锣 -- 走到哪里想(响)到哪里

脚后跟朝北 -- 难(南)走

脱了旧鞋换新鞋 -- 改邪(鞋)归正

猪八戒吃磨石刀 -- 内秀(锈)

猪八戒直转弯 -- 找不到靶(耙)子

猪八戒拍照 -- 自找难堪(看)

猪八戒的脊梁 -- 无(悟)能之辈(背)

猪八戒摆手 -- 不伺候(猴)

猪八戒啃蹄爪 -- 自残(餐)骨肉

猪八戒领个牛儿子 -- 独(犊)大

猪蹄子不放盐 -- 旦角(淡脚)

猫头鹰报喜 -- 丑名(鸣)在外

麻布洗脸 -- 初(粗)会面

麻布袋草布袋 -- 一代(袋)不如一代(袋)

阎王爷拙麻绳 -- 急(结)鬼

阎王吃栗子 -- 鬼吵(炒)

鱼网打疙瘩 -- 急(结)上加急(结)

鱼场起火 -- 枉然(网燃)

深山里的坟堆 -- 久慕(墓)

深山里敲钟 -- 名(鸣)声在外

梁山上的军师 -- 无(吴)用

婆媳俩守寡 -- 没工(公)夫

粘窝窝掺黄莲 -- 年年(粘粘)苦

弹花匠进宫 -- 有功(弓)之臣

弹花匠的女儿 -- 只会谈(弹)

绿头苍蝇做月子 -- 抱屈(蛆)

裁缝的家当 -- 真正(针挣)的

裁缝的肩膀 -- 有限(线)

裁缝的针箍 -- 顶真(针)

裁缝的脑壳 -- 当真(挡针)

裁缝师傅丢了剪刀 -- 只有吃(尺)了

葫芦掉下井 -- 不成(沉)

棉花掉下水 -- 谈(弹)不成

棒打鸭子 -- 刮刮(呱呱)叫

厨师回家了 -- 不跟你吵(炒)

厨房阶砖 -- 闲事(咸湿)

喉咙里装火药 -- 一谈(痰)就崩

跌倒在粪坑边 -- 离死(屎)不远

蛤蟆生气 -- 干咕嘟(鼓肚)

帽子里藏蝉 -- 头名(鸣)

锅台上的油渣 -- 练(炼)出来的

锅里的包子 -- 争(蒸)上了

锅台裂缝 -- 坏兆(灶)

锅堂里的饼 -- 老交(焦)

稀饭泡米汤 -- 亲(清)上加亲(清)

鹅蛋石下油锅 -- 扎实(炸石)

街头上贴膏药 -- 铁证(贴镇)

腊月里生孩子 -- 动(冻)手动(冻)脚

腊月的萝卜 -- 动(动)了心

鲁班的锯子 -- 不错(锉)

猴子学走路 -- 假惺惺(猩猩)

猴子舂米 -- 乱冲(舂)

窗户上洒水 -- 格式(湿)多

道上舞大钳 -- 少见(剑)

湿水炮仗 -- 死硬(湿引)

强盗走了房还在 -- 不少(烧)

强盗来了开大门 -- 不多(躲)

窃贼进学堂 -- 摸到就是输(书)

隔年的核桃 -- 旧时人(仁)

隔年蚕做茧 -- 无心思(新丝)

隔墙扔盒子 -- 非(飞)礼

隔墙丢粪箕 -- 反复(覆)未定

媒人婆跟着食盒走 -- 有理(礼)

蒜苔子炒豆渣 -- 光棍落难(烂)

蒜苗做拐杖 -- 混帐(杖)

雾里看花 -- 辨(瓣)不清

碗底的豆子 -- 历历(粒粒)在目

摇船右转弯 -- 一般(板)

跳蚤钻进袜筒里 -- 角色(脚虱)

锡茶壶 -- 没词(瓷)

矮子过河 -- 安(淹)心

矮子吃粉丝 -- 好场(长)面

筷子顶豆腐 -- 树(竖)不起来

腿肚子上贴灶王爷 -- 人走家(驾)也搬

裱画店里失火 -- 自己丢出话(画)来

裱糊匠上天 -- 胡(糊)云

裱糊店里的蛀虫 -- 吃人家的话(画)

裱糊匠开糟坊 -- 酒少话(画)多

煤油炉生火 -- 心(芯)眼不少

粮仓搬家 -- 亮(晾)底

酱缸里冒泡 -- 闲(咸)气

满口金牙 -- 尽是谎(黄)话

墙上挂明弦 -- 不谈(弹)

墙上挂狗皮 -- 不象话(画)

墙上挂草荐 -- 不是话(画)

墙上贴草纸 -- 没了话(画)

墙头上种白菜 -- 难交(浇)

墙头上种菜 -- 没缘(圆)

墙上种花 -- 高中(种)

蜘蛛拉网 -- 自私(丝)

蜘蛛害尾巴 -- 没事(丝)

鼻子里灌醋 -- 酸溜溜(流流)

鼻头上挂鲞鱼 -- 休想(嗅鲞)

鼻梁骨上推小车 -- 走投(头)无路

旗干上挂剪刀 -- 高才(裁)

旗干上放鞭炮 -- 想(响)得高

端着酒壶打架 -- 豁(喝)着干

精装茅台 -- 好久(酒)

瞎子跷了脚 -- 没(摸)路走

蝎子跑到刺猬身上 -- 怎么著(蜇)

稻草城 -- 假惊(京)

躺在粪坑边睡觉 -- 不知丑(臭)

膝盖上打马掌 -- 不对题(蹄)

鲤鱼戴斗笠 -- 愚(渔)人

靛青洗澡 -- 一身轻(青)

嘴上涂石灰 -- 白说(刷)

雕花匠的行头 -- 动手就错(锉)

磨眼里放碗片 -- 推辞(瓷)

霜打的柿子 -- 不懒(烂)

檀香木当柴烧 -- 屈才(缺柴)

藕炒黄豆 -- 钻空(孔)子

藕丝炒韭菜 -- 清清(青青)白白

癞蛤蟆不长毛 -- 无法(发)治

癞蛤蟆跳水井 -- 不懂(噗咚)

 歇后语是我国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下面是我整理的带谐音的歇后语与答案,大家快来猜一猜吧!

 1: 荆条棵上挂鞋底--扯(刺)皮

 2: 豆腐干煮肉--有份数(荤素)

 3: 豆渣贴门神--不沾(粘)

 4: 弄堂里跑马--题(蹄)难出

 5: 空蒸笼上锅台--争(蒸)气

 6: 戏台上的鞭子--加码(假马)

 7: 空梭子补网--没法治(织)

 8: 炒咸菜放盐--太闲(咸)了

 9: 驴皮贴墙上--不象话(画)

 10: 抓蜂吃蜜--恬(甜)不知耻(刺)

 11: 床底下点蚊香--没下文(蚊)

 12: 河边洗黄莲--何(河)苦

 13: 泥水匠整耗子--敷衍(眼)了事

 14: 青蛙跳在大鼓上--懂懂(咚咚)

 15: 带马桶坐大堂--赃(脏)官

 16: 怯木匠--就是一句(锯)

 17: 盲人做油条--瞎咋乎(炸糊)

 18: 男人不打老婆--好福气(夫妻)

 19: 纸做的栏杆--不能依(倚)靠

 20: 泥水匠招手--要你(泥)

 21: 卖布不带尺--存心不良(量)

 22: 妈妈的众姐姐--多疑(姨)

 23: 穷木匠开张--只有一句(锯)

 24: 咸菜煮豆腐--不必多言(盐)

 25: 狐狸吵架--一派胡(狐)言

 26: 挖了眼的判官--瞎管(鬼)

 27: 麦柴秆吹火--小气(器)

 28: 咸盐吃多了--尽管闲(咸)事

 29: 泥水匠的瓦刀--光图(涂)表面

 30: 和尚坐岩洞--没事(寺)

 31: 怀里揣马勺--诚(盛)心

 32: 和尚分家--多事(寺)

 33: 秀才做诗--有两手(首)

 34: 冻豆腐--难办(拌)

 35: 怀里揣蓖子--舒(梳)心

 36: 饭锅里冒烟--迷(米)糊了

 37: 公鸡戴帽子--官(冠)上加官(冠)

 38: 灶神上贴门神--话(画)中有话(画)

 39: 荞麦皮打浆糊--两不沾(粘)

 40: 沙石打青石--实(石)打实(石)

 41: 草把作灯--粗心(芯)

 42: 树倒了--没影(荫)

 43: 怀儿婆过独木桥--铤(挺)而(儿)走险

 44: 扯铃扯到半空中--空想(响)

 45: 盲人戴眼镜--聪(充)明

 46: 两把号吹成一个调--想(响)到一块来了

 47: 画上的马--不奇(骑)

 48: 穷人买米--一声(升)头

 49: 放牛的吃螃蟹--不待言(带盐)

 50: 纸糊的琵琶--谈(弹)不得

 51: 树小荫凉少--照应(罩影)不到

 52: 炕上安锅--改造(灶)

 53: 没钱买海螺--省些(吸)

 54: 孙猴子坐金銮殿--不象仁(人)君

 55: 空棺材出丧--目(木)中无人

 56: 药铺里开抽屉--找玩(丸)

 57: 纸糊的凳子--不能做(坐)

 58: 狗长犄角--洋(羊)气

 59: 和尚的脑壳--没法(发)

 60: 豆腐乳做菜--哪还用言(盐)

  拓展:歇后语应用研究

  (一)歇后语专题研究

 歇后语是人们在生产实践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结构短小精悍、语言风趣幽默、口语性强的一种语言形式,它源于人们对事物的感知、对生活的体悟。歇后语与人们的生产活动有着紧密的联系。吴春容《“盐”类歇后语语用生成机制的社会语用学探究》一文以《中国歇后语大全》为语料,对其中的180余条含“盐”类的歇后语进行考察,以社会语用学为方法指导,分析“盐”类歇后语形成的语用机制,挖掘盐文化赋予“盐”类歇后语的意义内涵。訾韦力《与服饰相关汉语邂逅与的认知阐释》以服饰文化为背景,在概念整合理论的框架下对服饰歇后语的意义构建进行考察,用大量的语言实例验证对服饰歇后语意义建构的研究可以从动态角度进行认知解读。

  (二)歇后语词典编纂研究

 歇后语词典作为汉语词典编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选词、释义、立目、体例、编排等方面不断改革创新,在继承与创新的基础上力求歇后语词典编纂的合理化与规范化。温端政《语汇研究与语典编纂》一文认为“需要建立起语汇研究和词典编纂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在认识上明确语汇研究与语典编纂之间的相辅相成性和相互独立性”。温朔彬《歇后语词典编纂中的创新思维》一文通过比较《汉语歇后语词典》和《新华歇后语词典》两部歇后语辞书,认为歇后语词典的编纂要在继承的基础上推陈出新,探讨如何将歇后语的立目、语义结构释义等内容与词典编纂有机融合。夏光芬在《试谈〈歇后语词典〉的编纂要点》中认为要充分考虑到歇后语词典编纂本身的特点,在歇后语的选词、词形、释义、注释、例证、附例等方面力求准确性、科学性。

  (三)中外歇后语对比研究

 随着对外交往的不断深入和人员往来的增多,跨文化交际越来越频繁。在交际过程中,分属不同语族的交际双方不可避免地会使用到具有民族色彩的的俚语或熟语。而汉语歇后语作为汉语中的独特语言形式,常被用来与外国习语作对比研究,这方面的研究大多从词语的理据、修辞手法的运用、句法结构的关系以及文化内涵等角度对汉外两种语言的歇后语进行对比与分析。如李传芳、徐振忠《英汉歇后语探析与对比》、姜银花《汉语歇后语的特征及其在韩国语中的对应关系探究》等。此外,有的研究从习语和民族心理、文化传统、历史变迁以及自然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关系考察汉外两种语言的差异。崔希亮《汉语熟语与中国人文世界》一书通过对中国古代社会人物群像、社会风情、传统价值观念的展示,将汉英习语作对比研究。史笑非《汉英方言俗语差异的民俗解读―以饮食类山西方言歇后语与英语习语为例》通过饮食类山西方言歇后语与英语习语的对比,归纳二者存在的共同特征,挖掘汉英饮食类俗语中所反映出的饮食风俗差异以及探究中西饮食俗差异产生的根源。

  (四)理论框架下的歇后语研究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歇后语的研究较以往多集中在歇后语的名称、结构、来源以及分类问题上,或是多集中在歇后语的语义、语法结构以及修辞手法的运用上,如今趋向于从认知、概念整合等理论视角下对歇后语进行考察。何爱晶《歇后语研究新论―心智哲学的观点》一文从心智哲学的视角出发,运用“歇后语程序分析图”对歇后语形成过程中所涉及的心智活动进行描述,尝试从心智层面揭示歇后语产生的动因。董敬《基于关联理论的汉语歇后语意义构建的认知分析》以关联理论为方法指导,从歇后语语义关联所涉及的对象―说话者和听话者的角度分析个体差异对歇后语意义解读产生的影响。汪少华、王鹏《歇后语的概念整合分析》运用概念整合理论对三条典型的歇后语进行分析,系统阐述歇后语的认知动因、推理逻辑和意义建构过程。

新上任的知县是山东人,因为要挂帐子,他对师爷说:"你给我去买两根竹竿来"

师爷把山东腔的"竹竿"听成了"猪肝",连忙答应着,急急地跑到肉店去,对店主说:"新来的县太爷要买两个猪肝,你是明白人,

心里该有数吧!"

店主是个聪明人,一听就懂了,马上割了两个猪肝,另外奉送了一副猪耳朵

离开肉铺后,师爷心想:"老爷叫我买的是猪肝,这猪耳朵当然是我的了……"于是便将猎耳包好,塞进口袋里回到县衙,向知县禀道:"回禀太爷,猪肝买来了!"

知县见师爷买回的是猪肝,生气道:"你的耳朵哪里去了!"师爷一听,吓得面如土色,慌忙答道: "耳……耳朵……在此……在我……我的口袋里!"

关于汉字的知识

一 历史;

甲骨文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三大文字系统之一。其中,古埃及的圣书字、两河流域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已经失传,仅有中国的汉字沿用至今。

传说中,汉字起源于仓颉造字。黄帝的史官仓颉根据日月形状、鸟兽足印创造了汉字,造字时天地震惊——“而天雨粟,鬼夜哭”。从历史角度来看,复杂的汉字系统不可能由一个人发明,仓颉更可能在汉字的搜集、整理、统一上做出了突出贡献,所以《荀子·解蔽》中记载“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一也”。

有观点认为《周易》中的八卦对汉字形成有较大影响,但支持者甚少。

二 原始文字

文字发明前的口头知识在传播和积累中有明显缺点,原始人类使用了结绳、刻契、图画的方法辅助记事,后来用特征图形来简化、取代图画。当图形符号简化到一定程度,并形成与语言的特定对应时,原始文字形成。

1994年,湖北杨家湾大溪文化遗址出土了大量陶器,其上170多种符号中,部分特征与甲骨文有较大类似之处。这一发现将原始汉字的形成过程推定到距今6000年以前。此外,山东大汶口出土的陶器上的象形符号,西安半坡彩陶上的几何符号等,都可能是原始文字形成中(或形成前)不同阶段的表现。

但是,商朝以后的汉字和这些几何符号是否一脉相承?这个问题还在争议中。许多学者提出,这些符号不一定是汉字的前身,甚至不能绝对肯定是文字符号。

三 从象形到表意

泰山封山刻石,相传为李斯所书从甲骨文到小篆,汉字经历了从象形文字到表意文字的发展过程,字形逐步脱离事物的具体形象。这一时期的汉字称为古文字。

商周时期的甲骨文已经是一种比较完整的文字体系。在已发现的4500多甲骨文单字中,目前已能认出近2000字。与甲骨文同期,青铜器上铸造的文字称为金文或钟鼎文,西周时期的《散氏盘》、《毛公鼎》具备很高的史料和艺术价值。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李斯在大篆和六国古文的基础上,进行规范和整理,制定出了小篆作为秦朝的标准书写字体,统一了中国的文字。小篆呈长方形,笔画圆润流畅。

小篆解决了各国文字间出现大量异体字的情况,“书同文”的历史从此开始。文字的统一有力促进了民族间文化传播,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和中国的统一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世界文字史所罕见。

汉字的发展经历了许多不同的演变。初期汉字系统的字数不足,大量事物以通假字表示,使文字表述存在较大歧义。为完善表述的明确性,汉字经历了逐步复杂、字数大量增加的阶段。但事物众多,不可能都用单一汉字表示,且汉字数量的过度增加又引发了汉字本身的学习困难,汉语逐步从单字表意演变为词语表意为主导。

四 造字及组成

在秦始皇统一汉字后,汉字的数量也在不断地增加,很多新造的字不断出现:

隋文帝杨坚原为随国公,但因“随”字的“辶”有不稳定之意,故去掉“辶”,而造“隋”字作为国号。

唐朝时,武则天根据“日月当空”之意而造字“曌”(同“照”字)作为她的名字。

五代刘岩取“飞龙在天”之意创了自己名字内的“龑”字。

在近代,由於大量西方知识的涌入,也造了许多字。例如随着“Beer”传入中国,如何用汉字表达是一个问题,最初译为皮酒,后觉不妥,於1910年左右创造了“啤”字——译为“啤酒”。为了表示英制的单位,还造了一些多音节的字,如里(海里)、嗧(加仑)、瓩(千瓦)、呎(英尺)等。不过这些多音节的字在1977年7月20日大陆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和国家标准计量局发出《关于部分计量单位名称统一用字的通知》中被淘汰,在大陆地区已不再使用,但台湾等地仍可见到。

目前由於信息化及用字的规范,汉字已经不再任意增加新字。唯一的例外是元素周期表中的各种元素,如“氦”、“氯”、“氡”、“锗”、“铬”、“铀”等。这种造字方法还在一直沿用,用于新元素的命名。化学元素的造字规律详见元素。

六书是汉字构成的分析,在周礼中就提到了六书,但是没有说明具体内容。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详细阐述了“六书”的汉字构造规律: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其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项为造字原理,是“造字法”;而转注、假借则为用字规律,是“用字法”。惟要注意的是,“六书”是对汉字产生的整理及分类,并不是造字的法则。

五 现代汉字形成

小篆笔画以曲线为主,后来逐步变得直线特征较多、更容易书写。到汉代,隶书取代小篆成为主要书体。隶书的出现,奠定了现代汉字字形结构的基础,成为古今文字的分水岭。

汉代以后,汉字的书写方式逐步从木简和竹简,发展到到在帛、纸上的毛笔书写。草书、楷书、行书等字体迅速出现,不仅满足了公文和日常需要,还形成了浓郁东方特色的书法艺术。古代印刷术发明后,出现了用于印刷的新字形宋体,在现代又陆续出现了黑体、仿宋等字形。

六 汉字的语文知识

“永”字八法[编辑]

字形

汉字是一种方块字,每个字占据同样的空间。汉字包括独体字和合体字,独体字不能分割,如“文”、“中”等;合体字由基础部件组合构成,占了汉字的90%以上。合体字的常见组合方式有:上下结构,如“笔”、“尘”;左右结构,如“搞”、“刘”;半包围结构,如“同”、“趋”;全包围结构,如“团”;复合结构,如“赢”、“斑”等。汉字的基础部件包括独体字、偏旁部首和其他不成字部件。

汉字的最小构成单位是笔画。

书写汉字时,笔画的走向和出现的先后次序,即“笔顺”,是比较固定的。基本规则是,先横后竖,先撇后捺,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先外后内,先外后内再封口,先中间后两边。不同书写体汉字的笔顺可能有所差异。

七 读音

汉字是多种方言的共同书写体系,每个字代表一个音节。中国现今以普通话作为标准读音,普通话的音节由一个声母、一个韵母及声调确定,实际用到1300多个音节。由于汉字数目庞大,因而存在明显的同音字现象;同时还存在同一个汉字具有多种发音的情形,称为多音字。这一情况在不同方言中有一定差别,但在汉语中是普遍存在的。

汉字虽然以表意为主,但并非不存在表音成分,最常见的是人名、地名,其次就是外来词的音译,比如沙发。此外,还有部分原有的表音词,如“救火”、(一命)“呜呼”。但即使如此,还是有一定表意成分,特别是国内的人名、地名。而即使是国外的人名、地名,也存在某些表意的低限,比如“Bush”绝不能音译成“不死”。

由于汉字自汉朝到20世纪似乎没有经过多少变化,汉字没有直接表现汉语发音的变化。必须进行专门的研究才能推测它们在上古汉语和中古汉语的发音。

有学者认为,汉朝之前,一个汉字可以代表两个音节,次要音节和主要音节。详见上古汉语。

汉字在日语中的读音有“音读”和“训读”之分,往往一个字有很多读法。

在朝鲜语中则大致为一字一音,没有训读。

受日本影响,其他汉字使用国后来也使用了一些多音节的字,如里(海里)、嗧(加仑)、瓩(千瓦)等。但是在大陆地区由于官方废除已基本不使用,台湾偶尔还在使用,一般人也明暸其意思。

八 注音

最早的注音方法是读若法和直注法。读若法就是用音近的字来注音,许慎的说文解字就采用这种注音方法,如“埻,射臬也,读若准”。 直注法就是用另一个汉字来表明这个汉字的读音,如“女为说己者容”中,使用“说者曰悦”来进行注音。

以上两种方法都有先天上不完善的地方,有些字没有同音字或是同音字过於冷僻,这就难以起到注音的作用,例如“袜音韈”等。

魏晋时期发展出了反切法,据传是受使用拼音文字的梵文影响。汉字的发音可以通过反切法进行标注,即用第一个字的声母和第二个字的韵母和声调合拼来注音,使得所有汉字发音都有可能组合出来。如“练,朗甸切”,即“练”的发音是“朗”的声母与“甸”的韵母及声调所拼成。

近代以来,又发展出了汉字形式的注音符号(俗称ㄅㄆㄇㄈ)以及很多拉丁字母注音方法。注音符号仍是台湾教学的一部分,而目前中国最为广泛使用的是汉语拼音。

由於汉字以本身表义为主,注音方面较为薄弱。这个特性使得上下千年的文献,不至於产生如同使用拼音文字的西方世界一样,用字措辞太悬殊的差距,但也造成推断古代声韵的难度。例如“庞”从“龙”而得声,但今日北京话前者读“pang”,后者为“long”。如何解释这样的差异,就是音韵学所探讨的课题。

九 汉字与词语

汉字是汉语表形的最小单位,类似於英语的“字母”。但是,和“字母”不同,汉字同时也有表意成分,因此类似於“英语词组”中的单个“单词”。因此汉字是介於英语中“字母”和“单词”间的一个成分,对於这一点,从数量上也可以得出。

词语是汉语表意的最小单位,类比於英语的“词汇”和“词组”的总称。绝大多数汉字可以独立构成词语,比如“我”,类比於英语中的单一字母构成的词汇,比如“I”。大多数词语都是由两个以上的汉字构成的,不过,和英语中“词汇”和“字母”的关系不同,词语的意思往往和其中各个汉字独立构成词语时的意思有相关性,因此相当程度上简化了记忆。

汉字的高效率,体现在几千个常用字,可以轻松组合出数十万词语,不过,从另一方面来说,准确掌握这数十万词语的搭配形式和用法也成了一种负担。汉语常用词汇约为几万条,总词汇量约有百万条,虽然从数量上来说显得有些令人望而却步(英语四级不过4000个词汇),但由于大多数汉字构词法的表意性,要基本掌握并非遥不可及。因此,仅就词汇而言,其学习难度并不高;相比之下,掌握同样数量外文词汇的记忆强度则要大得多。

这种组词的高效率保证了汉字系统的稳定性,即词汇增加、语言发展而基础汉字基本不变。

十 汉字的数量

汉字的数量并没有准确数字,日常所使用常所使用的汉字约为几千字。据统计,1000个常用字能覆盖约92%的书面资料,2000字可覆盖98%以上,简体与繁体的统计结果相差不大。

历史上出现过的汉字总数有8万多(也有6万多的说法),其中多数为异体字和罕用字。绝大多数异体字和罕用字已自然消亡或被规范掉,除古文之外一般只在人名、地名中偶尔出现。此外,继第一批简化字后,还有一批“二简字”,已被废除,但仍有少数字在社会上流行。

汉字数量的首次统计是汉朝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进行的,共收录9353字。其后,南朝时顾野王所撰的《玉篇》据记载共收16917字,在此基础上修订的《大广益会玉篇》则据说有22726字。此后收字较多的是宋朝官修的《类篇》,收字31319个;另一部宋朝官修的《集韵》中收字53525个,曾经是收字最多的一部书。

另外有些字典收字也较多,如清朝的《康熙字典》收字47035个;日本的《大汉和字典》收字48902个,另有附录1062个;台湾的《中文大字典》收字49905个;《汉语大字典》收字54678个。20世纪已出版的字数最多的是《中华字海》,收字85000个。

在汉字计算机编码标准中,GB2312收录简体汉字6763个,GBK收录简体、繁体及日语、韩语汉字20912个,Big5收录繁体汉字13053个,而Unicode的中日朝统一汉字基本字集则收录汉字20902个,另有两个扩展区,总数高达七万字。

十一 汉字的影响

对其他文字的影响

汉字书写体系也是世界上最主要的源文字之一,在汉字的影响下,还产生过:

契丹文

女真文

西夏文

古壮字(方块壮字)

古白字(方块白字)

古布依字(方块布依字)

字喃

但它们都因各种原因而消亡,汉语中的女书,如今也无几人能识。日语的假名(仮名)、以及朝鲜语的谚文(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157010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4
下一篇2023-12-0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